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

第1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生;小学英语;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72-01

一、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内涵概述

在教育中所称的整体教学,主要是将本学科的内容,以单元为一个单位而进行教学设计。无论从课本的设置上还是教师的课程设计上,都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都围绕单元的共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其主要内涵是在整体教学之上,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为目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挖教学主线,以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课程。而“英语整体教学”也被称为“全语言教学”,是一种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阅读研究而产生的理念。这种理念在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反对将英语简单理解成语法、词汇、读音等方面的聚合体,而强调其作为一门语言的综合性与完整性。学习英语的过程必然不是学习“肢解”过的语法、词汇和读音,而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这种理念内涵的应用是英语教育方面的进步,但同时也对于英语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该理念的内涵,对于单元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对于每个单元的重难点清晰,才能达到整体教学的目的,完善学生对于语言的整体理解能力。

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原则

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教学设计原则:课程标准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情境性原则。以下笔者将对四个原则作出解释。首先,新课程理念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指导和核心引领。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其次,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主要要求就在于对于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是以课而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的内容把握,以单元主题为核心,使得每课的内容可以环环相扣,充分运用教材教案的教学资源。同时,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讲解和训练时,都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听力、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教师要多层次地设置训练题目,注重培养学生一些素养的长期养成,如语言感知力、对于英语背后文化内涵的兴趣等。再者,英语单元整体性教学中主题性非常重要。小学是一个孩子学习能力最强、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生对于英语学习还是秉持一种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注重在单元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单元教学中,可以多设置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对话练习,以达到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最后,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应当要遵循最优化原则和情境性原则。最优化原则要求必须有教学、传播、学习等多方面理论的支持,优化教学设计。教师不可能全方位兼顾听说读写,但是可以按照最优化原则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每个单元在训练时的侧重。情境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通过构建一种英语的语言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提升英语能力。例如,教学中采用一些交际性的对话或者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创造一个真实丰富的情境,学生所能够学习到的英语知识也就更加牢固。这与传统的将词汇、语音、语法分解教学所达到的效果,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三、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思路

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主要是依据课标要求,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呈现多元教学目标,打破每课之间的孤立性存在,利用课本的版块功能,避免对于词汇、语法、语音的割裂式教学。例如,在教授牛津版小学英语课本时,Unit 6 Holidays主要是人们对于节日的讨论。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对西方节日进行多方位的讲解,在讲解中渗透听力与词汇的训练,使用多媒体动画、ppt等教学工具将每个课文、模块串联起来。教师必须认识到在课程设计时不能仅仅注重某些重点课文的精彩和深入,而是在设计时牢记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与每课联系起来。并且,对课程的讲解可以在整体性的角度循序推进,对于听力的训练可以从句到段落,从复述到默写。对于词汇等知识目标的实现,可以从对话到段落再到课文。在推进过程,教师注意不要打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从而推进学生在英语方面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广度的扩大。

四、从实例中看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对于以上叙述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与内涵,笔者主要举一个教学实例体现。我们在学习Unit 6 Holidays这一单元时,先对课程进行铺垫,让学生对于Holidays这一单元关键词进行阐释,让大家分享自己所知的节日,然后进入对话,让学生在预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导入对于核心语句语法的讲解。

五、结语

教育是一项事关祖国未来的事业,对于教学方法更需要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小学生英语是对于小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素养培养的关键课程,这就为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落实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课标和教材的把握非常关键。总之,实现单元整体教学,还是要通过教师优化教学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才可以将英语课本讲解得更加透彻精彩。

参考文献:

[1]韦薇.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1).

第2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竞赛项目逐届增加,竞赛过程三层递进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是由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承办的活动,两年一届。

2011年举办首届,专题是教师教学能力竞赛,项目设六个专业大类,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

竞赛主题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教师综合职业素养”,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层层选拔和竞争,以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任务为载体,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三大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综合能力观和有效教学观,从而提升具有技工院校办学特色的师资队伍水平。

2013年举办第二届,专题为专业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竞赛。其中专业建设能力竞赛包括专业设计、说专业与答辩、展示专业建设成果三个竞赛阶段,具体项目分机械加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文化艺术、商贸服务和综合等七个专业大类别;教学能力竞赛仍分教学设计、说课和展示公开课三个竞赛阶段,竞赛项目在专业竞赛七类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文化类。

竞赛主题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师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系级、校级、市级三个级别的竞赛,不仅评价教师个体在课堂教学层面上的综合职业能力,而且评价专业团队在学校专业层面上的合作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带头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水平,检验专业建设的专业化水平。

竞赛难度逐届递增,参赛规模逐届扩大

首届竞赛仅限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和检阅,要求教师以一体化课程学习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方法、重难点处理、学业评价等方面充分展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展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风教态等,内容要求详见下表。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课题: 时间:

教师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

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教学

设计 1.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教学要素完整,教与学的关系清晰

2.学习目标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明确、具体、完整且可操作性强

3.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工作的各项要素,学习过程能够体现较完整的工作过程

4.学习资源设计能体现学生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学习环境设计能达到与工作环境尽可能相一致

教学

实施 5.学生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形式灵活多样,教学能够提供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学流程安排。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过渡自然,教学难度、教学容量、教学强度分布较为恰当合理

7.教学方法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

8.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各类学习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学习问题的指导,并有效组织教学实施

教学

评价 9.学业评价与学习目标相呼应,评价的方式方法合理,易于操作,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文本

规范 10.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全面,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教学设计评分)

授课

技艺 11.教师语言规范、简洁,仪表大方、教态自然(公开课教学评分)

答辩

情况 12.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课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第二届竞赛增加了专业建设能力内容,竞赛的层次与难度骤然提高。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涉及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定位、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建设、学习环境、教学组织、专业管理和质量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属专业的顶层设计,与教学能力要求相比,更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的深度,内容要求详见下表。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能反映学校内涵发展所应该达到的高度,体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同时也是院校办学的质量保障。

广州市属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建设能力竞赛评价表

学校: 专业: 时间:

专业带头人姓名: 职称: 性别: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评价分数

10~1

专业

设计 1.专业定位。专业建设调研充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准确,符合职业岗位群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

2.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管理架构,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的课程建设、学习资源、师资队伍、学习环境、教学组织及顶岗或生产实习、专业管理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建设

专业实施 3.课程建设。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的要求开发课程,课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齐全,形成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4.学习资源。合理选用教材与学材,充分配置工具书、维修手册和技术通报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合理开发工作页、多媒体课件和仿真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基于网络的专业学习资源

5.师资建设。专业师资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发展需求,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强

6.学习环境。建设具备专业特征的行业、企业文化氛围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环境,具备符合专业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和功能的配置恰当,设备设施有一定的技术先进性,安全运行

7.教学组织。依据课程类型特征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倡导体现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8.专业管理。建立校内外结合并符合专业全部课程实施要求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落实到位,有效监控,教学管理人员配备合理

专业效益 9.质量效益。学生满意度、专业认同度和对口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高,企业、家长对学校的专业办学和学生的满意度高,专业规模与专业群发展好,专业的社会美誉度高,对外培训量大和技术服务好

文本规范 10.所提交的专业设计文本体例规范,内容完整,文字通顺,图表清晰(设计专业方案评分)

答辩情况 11.答辩者素质。准确理解评委的提问,回答问题所陈述的观点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逻辑思路清晰(说专业方案与答辩评分)

总评意见: 评价

总分

评价者

签名

在首届竞赛时,参赛人数仅200余人,但每一个选手后面都聚集着一个“众星捧月式 ”的团队。正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的参与,锻炼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和科研教改三支队伍。经过两年的努力,第二届竞赛参赛人数多达500多人,其身后还有更大规模的拉拉队。第二届竞赛选手在教学能力竞赛上基本可以独立应战,而专业建设的竞赛团队则普遍抱团奋战。这种教师个体“独立应战式”与专业团队“抱团奋战式”相结合的备赛和竞赛形式,对院校来说是一个极具难度、也极具影响力的挑战。

竞赛组织科学严谨,竞赛指导逐校进行

竞赛组织方面。抓住区域性竞赛时间长、涉及面广、参与对象多、工作环节多、容易出现薄弱环节的特点,以科学、严谨的原则为指导,从以广州市人社局名义文件开始,直至最后的颁奖、总结,每个环节都考虑周详,体现竞赛过程的规范、严谨性,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性以及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竞赛指导方面。为了使各校参与竞赛的方向不偏、程序不歪、步骤不乱,竞赛的组织部门需要深入到各参赛单位巡回指导,开展必要的培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指导,详细解答参赛者的各种咨询。在两轮竞赛方案下发前后,作为组织方,我们有计划地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每期2天,培训人数达200多人。从技师学院到普通技工学校,培训面日益扩大;培训对象从教学副校长、教学科研管理中层干部逐步下移到骨干教师、一线教师,培训力度日渐加大;还举办了两期竞赛方案解读专题讲座,参加人员达700余人。

连续推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培训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积极效应,观念、理论逐渐被接受与认同,方法积极被运用,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逐步提升。这种以项目为载体立竿见影的培养方式,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经过培训并参加了竞赛的教师在竞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带动教师团队的集体进步。

评委多元化优化组合,评审开放式团队进行

为了体现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了从评审视角锻炼一批高水平的评审专家,确立了评委人选多元优化组合的原则。聘请了国内有名的职教专家、省内院校著名的老校长、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家、省市两级教育部门教研机构的专家、人社局市级专家、参赛学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研骨干共七类人员。

这样的评审队伍覆盖面广、影响大,尤其是让参赛学校的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在采取有效措施促其严格遵守评审纪律、公平公正评审的前提下,通过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团队评审,使他们体会到不同参赛者、不同参赛团队的差别,学会专业建设的技术路径和工作方法,领会教学设计竞赛的核心要义,领略竞赛对于推动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他们普遍反映:既更深刻地领会了竞赛标准,客观地评出了优胜者,又充分学习了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这些参赛学校的评审专家即将成为院校内涵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这,也是组织区域性院校竞赛更为重要的目标。

广州市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三点感悟

首先,竞赛可成为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一种力量。

竞赛对学校内涵建设的触动力度远超设计者预料。竞赛既是学校综合竞争力的较量,又是学校实力、魅力的全面展现,必然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吸引着广大同行的眼光,引发业界的广泛关注。竞赛期间,要求观摩的业界同行络绎不绝。作为组织方,我们在适当的范围内开放赛场。仅教学展示课环节,一天观摩人数可达上千人。同时竞赛过程成为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竞赛的功能效应明显扩大,参赛者的收获也远远大于参赛本身。这种竞争、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内涵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建设的进程。

其次,竞赛过程是树立全市内涵建设标杆的过程。

两届竞赛的项目和设计思路既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一脉相承,又与国家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竞赛设计上融入了人社部《关于印发〈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和〈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职司便函[2013]10号)文件精神。这样,区域性竞赛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就得到明显增强。通过竞赛,不仅可以促进示范校建设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而且评审出了优秀专业建设团队13个、专业带头人13人、全市教学能手28人(首届12人、第二届16人),树立了专业建设与课堂教学典范,成为全市各学校专业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队伍成长的标杆。

再次,竞赛过程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提升过程。

只要参赛,学校就一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快内涵建设步伐。全市性竞赛等于晒学校家底、比学校实力,正是这种形式能有效地促进院校在竞赛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进行并加强内涵建设。从参赛人数的变化和结果看,用竞赛方式推动专业团队及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被普遍认同,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教育价值观迅速获得普及。

第3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教学功能 数学活动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只要在充分分析、归纳概括数学材料的基础上来论述数学思想,那么所得的结论总是可能做到并行不悖、互为补充的,总是能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二、数学思想的特性和作用

数学思想是在数学的发展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人类对数学及其研究对象,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的认识。它表现在对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对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概括之中,还表现在新的数学方法的产生过程中。它具有如下的突出特性和作用。

(一)数学思想凝聚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原则和方法

我们知道,不同层次的思想,凝聚成不同层次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构,从而构成数学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在这个系统与结构中,数学思想起着统帅的作用。

(二)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有哲理性

各种各样的具体的数学思想,是从众多的具体的个性中抽取出来且对个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性。它比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定理法则等)更具有一般性,其概括程度相对较高。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对立统一等都可作为数学思想进行哲学概括的材料,这样的概括能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数学思想富有创造性

借助于分析与归纳、类比与联想、猜想与验证等手段,可以使本来较抽象的结构获得相对直观形象的解释,能使一些看似无处着手的问题转化成极具规律的数学模型。从而将一种关系结构变成或映射成另一种关系结构,又可反演回来,于是复杂问题被简单化了,不能解的问题的解找到了。如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转化成一笔画问题,便是典型的一例。有时为了一个模型的建立,一种思想的概括,要付出毕生精力才能得到,这使后人能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体会到创造的艰辛,发展顽强奋战的个性,培养创造的精神。

三、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初中代数、几何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大力加强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

(一)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

从教材的构成体系来看,整个初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汇成了数学结构系统的两条“河流”。一条是由具体的知识点构成的易于被发现的“明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骨架”;另一条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构成的具有潜在价值的“暗河流”,它是构成数学教材的“血脉”灵魂。有了这样的数学思想作灵魂,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才不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可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和工具。

(二)数学思想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分三个层次进行,这便是宏观设计、微观设计和情境设计。无论哪个层次上的设计,其目的都在于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获得和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去。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数学思想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和简缩。例如初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便是概括了变量之间关系的简缩,也应当是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使用现代手段实现的新的认识过程。有了深刻的数学思想作指导,才能做出智慧熠烁的创新设计来,才能引发起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的要求。靠一贯如此设计的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数学思想性高的教学设计,是高质量进行教学的基本保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这几十个智慧的头脑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难以解答的。面对这些活泼肯钻研的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保证准确辨别各种各样问题的症结,给出中肯的分析;才能恰当适时地运用类比联想,给出生动的陈述,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思想火花,找到闪光点并及时加以提炼升华,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把众多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也才能使有一定思想的教学设计,真正变成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过程。

总之,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对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先祥.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初中数学).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

[3]张志勇.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研究,2000,(3).

第4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互动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机整合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并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这种整合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其更深层次上则包含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以及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的混合等。因此,支持在线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必不可少。

网络教学平台也叫做虚拟学习环境或者课程管理系统,它是一种基于Internet或者Intranet的计算机系统,是支持或管理教和学各方面的网络环境。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往往由于使用技术门槛过高、建置成本花费巨大等原因,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差强人意。而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n as开发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教学,在设计之初就以低建置成本和高度可用为目标。它不仅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易学易用,而且还以开放源码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很多程序设计师和教育学者不断对其进行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互动教学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优秀网络教学平台之一。

强大的互动教学网络平台

互动教学是Modular Object-0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的缩写,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除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强大的功能和易学易用的特性,也是互动教学平台的显著特点。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使得互动教学的修改和扩充十分灵活,而良好的通用性、开放源代码等特性,更是促进了互动教学平台的广泛使用。

互动教学平台提供了覆盖管理员、教师和学生需要的各种功能。

管理员功能:管理员又可分为站点管理员和课程管理员。站点管理员主要负责修改系统配置,维护课程用户信息,设置站点首页,安装和维护功能模块等。课程管理员主要负责创建新课程,设置课程信息和任命教师。

教师功能:教师又分为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指定教师时,如果不赋予教师编辑权限,该教师就是辅导教师。主讲教师可以编辑课程的资源和组织教学活动。辅导教师具有管理成绩、查看日志、查看学生活动报告、进入教师讨论区等权限,其任务主要是解答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些日常教学管理,督促学生学习,并不参与课程设计。

学生功能:学生可以在线阅读材料和参加学习活动,并将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感悟记录在自己的Blog上。

与此同时,互动教学平台还提供了各种课程活动模块,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搭建教学互动环境。互动教学提供的课程活动模块主要如下――

作业模块(Assignment):通过作业模块,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则可以将工作成果(任何形式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上。典型的作业包括论文顶目和报告等。

选项模块(Choice):选项模块可以让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多种不同答案供学生选择。该模块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对某一话题进行思考,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等。

讨论区模块(Forum):讨论区模块是最重要的课程活动模块,教师和学生在此模块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有不同类型和格式的讨论区可供选择,可以对张贴的内容进行评分作为评价依据。订阅讨论区后,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收到最新张贴内容。

日志模块(Journal):日志模块主要用于进行反思活动。在此模块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写作。学生所写的内容只有本人和教师可以看到,教师可以给予反馈。

资源模块(Resource):资源模块给教师提供了呈现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的途径。可以通过这个模块呈现教师上传的文件、网页内容和网址链接等。

测验模块(Quiz):测验模块允许教师设计、编制测验,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和简答题。题目分类存储于题库中,可以在课程中反复使用,也可供其他课程使用。该模块包含评分工具,每次作答都是自动打分,教师可以选择是否给予反馈信息和显示正确答案。

调查模块(Survey):调查模块提供了一些预设的调查问卷用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态度等。问卷通常包括COLLES和ATTLS两种。它们既可以在课前作为诊断摸底工具,也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作为评价工具。

聊天室模块(Chat):聊天室模块可以实现平顺实时的文字沟通。聊天窗口可以显示大头照,支持URLs、表情图示、嵌入式的HTML、图形等。

工作坊模块(Workshop):工作坊模块允许学生之间对作业进行评价,而且教师可以管理并加以评分。工作坊还支持范围相当广泛的评价量表。

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

通常来讲,传统的教学设计方式主要有两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方式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只关心个体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作为教学设计全新的理论框架。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类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即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其核心理念强调教学皆可活动化。具体来说,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模式。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理,并结合互动教学的内涵,基于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和活动评价。

设定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为指导,在教学大纲框架下综合分析课程的知识结构、各知识点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定。

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所以,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对学习者的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分析对学习者学习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认知成熟度、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工作经历、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一般特征;分析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学科内容已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与态度,即常说的要在教学前确定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对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的分析要以教学目标为根据,把教学内容组织成教学单元,并确定每部分教学单元的具体教学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还是通过互动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在设计和实施互动教学策略时,教学单元的顺序不一定要遵循教材原有的章节内容顺序,内容结构与顺序可以调整,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也需要随之改变。

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离不开丰富的学习资源,资源的种类和展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学校条件、教师条件、学生条件以及媒体资源等),才能在混合式教学中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学习活动和活动评价: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学习活动设计是互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问题解决、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反思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分析知识点及其教学目标,并了解各种学习活动类型的特点,为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设计出合适的课堂或在线学习活动,并进行相关的资源准备、媒体选择评价方法设计。无论是通过课堂学习,还是通过网上学习,对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在进行活动设计时都要考虑到评价的设计。评价设计应以知识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学习活动为根据,采用某种合适的评价方法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起初设定的教学目标。

第5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工业文化; moodle;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教学资源;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61-03

Syste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ulture

Fang Xiaodong

(Donggu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After a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dustrial culture is introduced to the design of a competence-oriented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s. The practical content, methods, paths and carriers of “Industrial culture i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class” are explored, taking the working valu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ay of how to carry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oriented network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Vocational network designing strategies, proces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dustrial culture, to increase the developing quality of competence-oriented network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e; moo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工业文化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产生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产生,文化的积淀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积淀,文化的发展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发展。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而不是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设计和开发课程[1]。我们认为,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工业文化的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能力本位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也可以充分地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思维习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网络教学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大多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网上翻版,还未形成自己的职业设计体系和特色。因此,思考如何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制作出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校企合作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设计等是十分必要的。

1 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希望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对职业教育学习者来说,一个好的在校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其综合的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形成是由课程知识、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充分整合校内外因素的教学设计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需求重新设计职业教育内容,将传统教材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知识点转化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习者探究学习内容,并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师引领性、学习的互动性、过程的挑战性和自觉性。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发生在一个从现实中提取的虚拟的任务环境中,而且更需要考虑学习中人际远程互动环境的支持及工业文化环境的支持。

工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技术能力网络课程设计,将摈弃传统的“知识体系”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倡导以工业文化对接的培训理念,开发以教师引导并协作实践的职业网络课程。因此,把学校学习和先进工业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

2.1 企业文化的共性内涵

根据职业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工业文化关于从能力本位的职业培训理念出发,课程内容本身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激发学习者增进认知、情感和社会存在,并且强调“群体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互”特点。根据工业文化对接的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该共性内涵应为许多教育者和企业界所参考,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或运用,基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有一定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2 校企合作领域的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核心是利用先进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获得的研究,主要从课程知识与企业具体岗位工作结合出发,对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项目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和研究,其总体目标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计划中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上结知识来执行企业中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了完成本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必须收集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任务、网络课程环境的相关信息,并分析和设计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网络课程环境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与设计。

2.3 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

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运用该企业文化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完成学习后期望得到的知识。学习目标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类型,即事实性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是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学习前提和学习目标都要结合学科领域知识进行表示。学习角色是学习对象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作用,比如讲义、案例、练习、作业、测试等[2]。

2.4 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网络平台

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场所,研究教学就要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课程需要一个平台,教学平台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先导。研究教学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是使用Moodle软件设计的,这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软件包。Moodle课程管理平台除了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外,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类型: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Wiki(协作共享式学习)、作业、SCORM/AICC、测验、词汇表、投票、讨论区、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

2.5 学科课程分析

工业文化是一个形式化、明确的共享概念模型,提供了对某一领域的共同理解。构建学科领域知识体系是实现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关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构建该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本体时,我们选择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程,按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编写稿本,收集素材,然后直接在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上创建、编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我们预先制定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把该课程按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领域对应于课程层次;知识单元对应于章或节,它包含若干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规定有在线学时要求;知识点处于最底层,代表了知识单元中相对独立的主题模块。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分析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技术模仿,欠缺创新;信息量少,欠缺思辩;课堂交互少,指导欠缺全面性;跟踪反馈不及时,欠缺课程延续性的问题。

3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本平台的管理系统采用PHP脚本语言开发,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可以实现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大量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模块化的思想设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3.1 Moodle平台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Moodle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探索网络课程在职业技术能力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它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学习者和教师,因为Moodle课程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Moodle平台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此外,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3.2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3.2.1 从学习管理到学习服务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一个学习行为,为浏览阅读教学资料,完成作业或自测,参与学习讨论等[2]。该网络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服务、感知学习环境并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呈现给学习者的功能。在构建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时,我们将平台设计思想从学习管理转移到学习服务,是因为系统具有动态适应能力,也就是能够感知学习环境,比如学习者偏好、企业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学习对象。

3.2.2 Moodle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Moodle软件实现的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这种结构设计灵活,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可以提供多种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学习资源、学习日志、单元小结、聊天室和在线调查等。教师通过这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给课程加入这些活动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选择安装各种活动模块,而开发者可以依据定义的接口开发新的活动模块。正是Moodle这种模块化的灵活结构设计给使用者、管理员和开发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选择空间。

⑴ 版块模块:包含HTML、主菜单、用户对象(教师和学生)、即将发生的事件、显示在线用户、论坛搜索、日历、最新新闻、活动目录、消息(师生、生生一对一沟通)、登录、课程管理、显示课程、课程\站点描述、RSS种子、随机词条(词汇表)、Blog。

⑵ 资源模块:包含网页、文本页、链接到其他网站或者本站文件、课程文件目录、标签。

⑶ 支持多种标准的活动模块:配备了一个SCORM模块,从Moodle 1.2起,可以导入IMS QTI数据流。有一个WebCT/IMS向Moodle转换的工具。还有Wiki、专题讨论、作业、投票、测验、聊天、讨论区、词汇表、课、问卷调查等。

4 基于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以动态网页制作的网络课程来阐述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本设计案例考虑到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操作型、演示型和交互型的特点,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及岗位工作实践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发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设计运用任务书或预习提纲将学生的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教学内容、目标、方法都是以“任务”为支撑,知识、技术、方法通过“任务”处理转化为能力,让学习者可以高效地进行动态网页制作分析实验。图2是工业文化对接的职业网络课程导学体系开发框架图。

通过对学习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将该课程分为课程认知和实训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认知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第二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部分,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视频等,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情境,使学生在兴趣中产生疑问与动机,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与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向老师咨询求教。实训部分主要是结合实践工作相关知识,以学习兴趣激发引入、以动手操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交流为提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这部分学习是对教学计划内容的延伸和知识强化,整个实训过程可由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内容提示自主进行操作和完成,也可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综合研究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与网络教学整合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Moodle软件设计了一种先进的异步网络教学方式,同时将工业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架构中;分析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并设计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框架。本文已经构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态网页制作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实现了校企对接的实训项目的设计,接下来的工作是结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根据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研究如何使用Moodle软件技术来具体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所需的网上异步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新.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网络职业培训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 李晓锋,吴产乐.基于SLO与SOA技术构建新一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薛萍.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性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第6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一、整体贯通,夯实教研组建设的基础

教研组是落实各项教学任务的基层组织。强化教研组的构建,完善教研组的功能,需要整体贯通。新的课改研究推广以来,语文教研组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优先的理念,系统思考,聚焦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推进课程改革。教研组的构建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对课程标准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巧妙地缩小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的差距,积极稳妥地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全组教师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思考,关注学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聚焦课堂;同时还要具有关注课堂效率的意识,积极合作探究,把充实的经验成果内化成为教师的常态教学艺术,打破原有的教师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局面,强化教研组的集体研修能力,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整体贯通的组内教研模式。我们还要积极组建以语文学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密切配合的研修中心,逐步打破原有的、单一的课程,形成整体贯通的教研格局。

二、强化科研意识,实施动态研究,促进教研组功能的完善

教师既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新的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基本依据,教研组内必须强化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以便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全组教师要在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促进自己专业技能的不断发展。教研组要积极推进科研,创建以“校本管理、校本课程、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研小组,深入开展研究,并以实践为指导,积极开展研讨,形成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开展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以及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为宗旨的课题研究;组内教师科学地开展备课、磨课、观课等活动,通过“议课”进行集体会诊,做出综合评价,找出制约因素,形成良性发展的思路,并形成共识,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开展校本研修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研组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大赛、新课标研究教学成果大赛以及读书交流、备课主讲、专题论坛、跨学科研讨、课题探究等活动。通过开展这类活动,不仅提升了组内教师的专业水平、研修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效能,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积极有效地推进语文教研组的构建与功能的完善。

三、创建文化平台,形成教研组构建与功能的特色

第7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总体设计的针对性

目前高师声乐教育的教师存在声乐教学认知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受教育者并未做到真正的声乐教育,而且高师声乐教育专业中,受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传统声乐教育模式的固定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声乐教育和现实需求之间断裂。现实需求属于外因,而声乐教学的理念及模式是内因,内因无法彻底转变,则外因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设计一套专业性强、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总体教学设计。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需了解各中小学所需的声乐人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以迎合社会的需求。中小学生获取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在解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更青睐于配有歌词且语义清晰的声乐作品。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解读出不同民族、风格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多元性有一定了解,以开阔学生视野。在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课堂表演、课外演出和校内比赛等方式,锻炼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能将审美体验直接渗入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中,而且能将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三者的互动中取得平衡,使抽象的音乐教育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因此,在高师教育阶段需具备相关的知识,并接受音乐美的训练,同时高师阶段声乐教学需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和素质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属于声乐学习的主要方式,其中包含技术训练、音乐作品理解、人文知识普及、艺术家演唱观摩、曲目选择及检验教学成果等内容,故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中,需注重所有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一)人文知识普及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普及,从声乐作品中获取人文知识。但声乐作品内的人文知识比较复杂多样,仅靠声乐教师传授,学生无法领略到人文知识的全部内涵,因此,可通过中西音乐史、音乐欣赏和音乐美学等与声乐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目,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中的人文知识。同时音乐教师需减少音乐技术类训练,增加音乐的综合素养知识教学,以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曲目选择

对于声乐教学的教学曲目选择,需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母语作品的主导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曲目需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发挥出“母语”传承我国文化的载体作用。中国作品曲目的体裁需突出戏曲和中国民族歌剧等,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从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是小组课曲目选择的可行性:小组课是高师声乐教学中比较灵活的上课形式,在小组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独立演唱或小合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性

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需在不限曲目、不限演唱方式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发挥,使其能展现阶段性声乐学习优势。声乐教学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独唱、二人合唱和多人分声部演唱等,调动学生多元化考核的思维,将考核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积极性。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锻炼的多元性

(一)舞台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才能在毕业后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角色。因此,高师院校需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除了校园演唱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如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声乐大赛、电台传媒、节目录制、重大节日演出等,让学生积累演出经验,并培养学生的舞台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教学基地实践

教学基地实践是考验和锻炼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功底、综合声乐素养、歌唱技能等的场地。在直接参加课堂互动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声乐教学模式、课外舞台实践经验等进行有序整合,还可在音乐世界中尽情表现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才华。同时在教学基地实践课程中,带队教师需不间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听课、课外指导等方式,全面观摩每位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其克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第8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一、资源整合的前提:学情

既然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那么在整合教学资源之前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相关特点、学习方法、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细致的分析。缺乏学情分析的教学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全面细致的学情剖析犹如大海上的灯塔,为我们整合教学资源、深度开发教材指明了方向。

二、资源整合的立足点:教材

“精整资源,巧妙组课”的立足点毫无疑问仍然是教材,教材的优越性是如此显著,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用好教材。我们所说的组课推进所研究的对象是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内容系列进行深度的解读,是立足于苏教版教材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自主创设专题以构建新的教学模块。简而言之就是依托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有序重组教学内容。因此整合资源必须以教材为本。

三、资源整合的理念:多维

专题整合,就是用专题的形式把以教材为主兼及其他教学内容按照“课标”要求划分成若干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内容和范围。那么如何划分才是合理的,如何划分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必须在整合教材资源时努力寻找教材资源中的关键节点。切准要点方能在整合时做到纲举目张。

1.文本定位处理的多维度。王荣生教授根据教材中文本的不同功能,将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定篇,大凡定篇的文章必是内容丰富、内涵丰富堪称经典,值得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含英咀华,达到碰撞思维、触动灵感、陶冶情操的效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资源进行整合时可据此对相关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进行定位。

2.资源整合标准和尺度的多维度。既然要整合和深度开发教材资源,那么在整合时必须有理论引领和整合尺度,如何才能将教材资源进行适度的恰当的整合呢?首先,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化眼光放在首位。其次,教学内容的整合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最后,在挖掘文本、整合资源时,要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抛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是枯燥的乏味的,在整合时我们要对教材作理性思考,对知识重点作层级梳理,但不能因为注重理性思考和构建而忽略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厚重的文学韵味和艺术气息。

四、资源组合的外在呈现形式(组课课型):多维度,多样显现

1.定篇研读,品味经典,含英咀华。

这一类课文的整合,属于教学资源的深层次发掘,往往属于名家名篇,韵味无穷,含蓄隽永,值得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知识的收益,更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涤荡,心灵的洗礼,从而会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带来深远的影响。以季羡林《幽径悲剧》为例,为了让学生能读懂、读透,感受到大师悲天悯人的仁者之心,感受到美毁灭个人带来的人痛心疾首的感触,我们以组课的形式将文的教授分成前后紧承的三节课,第一节,赏藤萝之美,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象征真善美的藤萝的至善至美。以语言赏析和畅谈自我感受为主。第二节课,悲愚氓灭美,以对照阅读的形式,感受藤萝被毁之后惨状,以及给作者带来的心灵的伤害。藤萝的美和愚氓的丑在对比中碰撞,无需教师用过多的语言来阐释,悲剧的内涵跃然纸上。第三课时,探仁者之心,结合课文中作者议论性或抒情性的语言,深切感受目睹愚氓灭美悲剧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以及他对生活中一草一木的仁者之心,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深切的思索。三堂课各有侧重,以层进的形式相互关联,后一节课以前一节课为前提和基础,对作者情感和文章中心的把握也是如抽丝剥茧般步步为营、水到渠成。诵读经典、定篇研读,读通、读懂、读透,读出文本里有的,衍生出文本中没有的,更让大师的思想情感浸润学生的思想情感,润物无声。

2.对比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思维碰撞中提高学生的悟性。

在组课教学的设计中对比阅读也是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实施比较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有利于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从而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比阅读中对比点的确定对于展开教学设计和顺利实施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3.依托文体,例文整合,熟悉文体特点。

如今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体知识往往淡化,课堂教学中涉及不多,究其根源并非说文体知识对于语文教学没有意义,而是文体知识往往和教学设计很难完美融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为了让课堂教学流畅自然,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很难给文体知识留一席适当的位置。而文体知识的优势就在于它能高屋建瓴,一语点明文章的本质特征,客观明了,仿佛定理公理一样充满理性色彩。

4.点状挖掘,深入探寻,清流横溢。

我们在整合资源进行组课式教学时,有时以教材为本涉及面广,从诸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整合设计,层次清晰分明。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组课式教学设计的方法。而如果在资源整合时,能选取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某一点进行整合教学,透过这一点就像钻井一样进行深入挖掘,看到从面上无法获取到的具有深刻内涵的东西,那么学生的课堂收获和生成是极为丰富的。

5.阅读写作,前后紧承,自成组课。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双翼,读是为了写,写是对读的巩固和深化。语文教材在编排时以读为主,以读带写,先读后写。以读带写,学以致用,更能让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好阅读教学中所学到的方法技能,更加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所以读与写本就该相辅相成,而这种读写结合式的组课式教学恰恰践行了以读写为语文之双翼的教学理念。

第9篇: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范文

摘 要:本文笔者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英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真实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发展所需的语境,以利于语言学习最终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学生 主体 多媒体 语境 语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信息化教育大大推动了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心的转移,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多媒体的集成性、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语言学习内在动机,唤起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意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由过去教师教授语言知识,变为师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帮助来学习,这不仅引起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还引发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建设,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教师角色的重构

教师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语言知识的讲解者和示范者,学生在课中听、课中记,是语言被动的接受者,语言实践机会有限。这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到了制约。

多媒体的引入,使语言输入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由教师教授语言知识变为教师、文本和媒体共同作用,学生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受到了挑战。

经济社会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及多媒体的广泛应用,重构了教师的角色,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语言实践的促进者和参与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这些都为教师原有的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切实变革师生关系,要从教学和学生学习出发。教师也要随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需求适时地调整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预设,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关照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差异,改变教学设计

Carrel&Monroe认为:只有教学设计与学生的习得风格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外语学习。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认知规律,关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水平和思维风格,最大可能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供与学生认知方式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整合课内外信息时,要把握教学设计的教育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个体差异性原则,既兼顾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呈现的长度、广度和梯度,加强“多侧面同目标”的语言训练,用以强化学生的显性知识,丰富他们的隐性知识,又要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确保教与学的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对目标语理解的过程,学习者要在真实的和完整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从而完成理解的重新建立。该理论确立了学习者在学习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最终结果是来自教师的控制逐渐减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而达到对知识意义主动构建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景性和社会性。该理论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拓展了语言学习的外延。

情景看成为“意义建构”的前提,学习是与真实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从语言学角度讲,语境指语言使用、理解过程中与之有关的一切环境。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与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具有释义性和制约性。从语用学角度讲,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种。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社交知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与语境密切相关,语境具有释义性和制约性。教学中,对于文本无法真实呈现的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如表情、手势和体态等,主要依赖文化语境和社交语境。

多媒体教学系统恰好是当下在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工具,它使语境与文本同时“在场”,弥补了非语言信息空缺,帮助学生根据语境正确选择语义,对语言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彻。通过同化顺应新旧知识,更好完成“意义构建”过程,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学生、文本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动态式教学,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在语境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的交际功能,提高对异域文化的灵敏性和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习者建构目的语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能力,从而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语言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并通过学习来体验、享受一种异域文化。由于传统教学过多注重语言形式,忽视文化对语言学习的悄然影响,语用能力明显滞后,在正式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具象性,使得教学过程语境化,文化教学融入了语言教学之中。多层面的语言和文化的输入,使学生不但有更多机会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也可从中领悟到语言使用受语境的制约,逐渐习得准确的语言表达方式,确保理解和交流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是通过获得语言知识后,进而获得语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这已成为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多媒体语境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和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规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对目的语文化认同、接纳和共享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一种深切的文化体验和广博的国际视野,用以增强文化差异和文化规约的敏感性,避免交流时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建设,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外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该是“促进外语习得的条件是什么及我们如何在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语境中正确理解语言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帮助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实现对其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双重培养。

只要具有了学生、教师的主体—主导的理念和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技能,掌握了“授之以渔”的方法,我们离教学目标中的课程要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