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生物最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最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最基本特征

第1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知识结构 物理知识教学结构

    物理学是一门逻辑结构严密的自然科学,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认知结构是一种狭义的认知结构,它是物理知识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和组织,即学生头脑中的物理知褒结构。

    1.物理知识结构、物理知识教学结构与物理认知结构

    这是三个既相互区别而又存在密切关系的结构。

    物理知识结构是随着人类对物理现象和现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形成的,它以一系列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基本要素,以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线索,构成物理知识逻辑结构体系。

    物理知识教学结构则是依据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通过物理教育专家、学者对物理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搭配和排列,形成适合于教学需要的多层次、多序列、多方位的物理知识教学体系。其中,教材是它的最有代表性的素材。好的物理教材,为塑造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提供了理想化蓝图。

    物理知识结构、物理知识教学结构和物理认知结构三者构成依次递推的序列:物理知识结构是外在的认识客体;物理知识教学结构(以教材为代表)是按照教学的需要,而对物理知识结构进行加工变换的产物;物理认知结构是由物理知识教学结构(或教材)转化而来的,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就是使之逐步逼近物理知识教学结构的过程。

    2.物理认知结构的结构浅析

    物理认知结构包括学习者头脑中观念的两个方面:内容和组织。“内容”是指物理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内容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即物理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反映。“组织”则包含两个含义:①是指把内容组合成物理知识系统的逻辑联系;②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物理方法、解题技巧及策略等,这些都带有主观能动性的色彩,因而其中潜藏着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物理认知结构可用图解表示如下:

    二、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的基本特征

    用系统理论的方法,把物理认知结构作为一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考察、全面分析,才能科学地阐明物理认知结构各方面的质量属性。如果把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看成一个大系统,那么各学科的认知结构就是组成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而物理认知结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由此可以说,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应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沿着预定的教学目标轨迹演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最佳功效。这就是衡量物理认知结构质量水平的总的标准。具体说来,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需要具备信息贮存量大、有序化程度高和开放性好三个特征。

    1.信息贮存量大。内容丰富、知识(信息)容量大,这是良好物理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的基本特征。不言而喻,只有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才能为合理地构造物理认知结构打下必要的物质基础。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原因,是由于“负熵”的流入,即从外界获得信息。因此,只有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才更有可能为新知识的同化提供可利用的适当观念,促进知识的有意义内化,同时通过新知识(外界信息)被纳入原来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得到扩充和发展。

    2.有序化程度高。系统理论有序性原理指出:一个系统内各基本要素间的协同作用是导致系统内部宏观有序的内部原因。要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就要使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组合和层次有个合理、恰当的安排。单纯的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不等于物理认知结构的形成,只有使各个孤立,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才能形成完整的物理认知结构。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知识在内容组织上的有序化程度,总衡量认知结构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应当是依据物理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逻辑顺序而形成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整体性强的知识网络。

第2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1、巧用比喻法。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花米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

2、妙用诗词法。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底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3、口诀谐音法。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须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记成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

4、展开联想法。如:光反应式ADP+PiAD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尽情制造,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

5、综合复习法。课本中有两个“基本”、三个“基础”、四中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两个基本: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三个基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四中能源: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

6、趣闻轶事法。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7、理论知识法。讲无氧呼吸时,从长跑、做泡菜等方面发挥:长跑后为什么总感到腰酸背痛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以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

第3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我的摸索,初步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人的手口足疫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甲型H1N1流感如此猖獗?引发甲流的病原体又是什么?等等。

同时,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某商业广场发生珠宝抢劫案,现在警方已锁定四个嫌疑人,但无法确定谁才是罪犯,而现场也只找到罪犯遗留的一根头发。假如你是警察,你怎样找出谁是真正的劫犯呢?能不能拿这根头发做DNA鉴定?”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将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3.创设小实验提高课堂参与度。在讲神经系统的调节之前由师生共同做一个课前活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在椅子上坐好并翘起二郎腿,然后教师用拳头敲打此学生的膝盖。反复几次,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膝盖被敲打后的反应。

根据这个活动,同学们讨论:刚才台上的同学完成了一个什么反射活动?它由反射弧来实现吗?如果是,那么此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由多少个神经元来完成?这个反射受到大脑控制吗?从而得出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等知识点。

4.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英国有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曾写信向肖伯纳求婚。她说,因为他是个天才,她不嫌肖伯纳年迈丑陋。假如能使女郎的美貌和超人的天才结合,那该是多么协调啊。“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肖伯纳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她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又该怎么办呢?”“大家想想会是哪种情况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4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第5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提高趣味 课堂效率

高中生物课和初中的生物课堂相比,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初中时候学习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有趣味性,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使用语言艺术,使生物知识趣味化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像磁铁般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平时我就十分注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故事等,适当用一下。如“无心插柳柳成荫”来说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用“大树底下好乘凉”来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来说明在自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6.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7.理论知识实际化。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1)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2)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3)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8.重点知识实验化。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9.难点知识“数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三、加强生物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植物体的基本结构”一章,我花了四课时,采用了先实验后得出结论的探究式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课时,教会学生认识和使用显微镜,第二课时,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第三课时,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学生都亲手制作了洋表皮细胞,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显微镜中那一个个长方形“格子”,就是洋葱表皮细胞。有了这个感性结论后,第四课时,再去讲授细胞的结构功能。采用这种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抱有极大兴趣,“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以后探究“种子成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等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兴趣高,而且思维活跃,正所谓“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6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一、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兴趣

提出有趣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讲“糖类和脂质”的相关知识点以前,我们可以先提出:“一粒种子”能长成一株植物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们吃的大米主要来自种子的哪一部分?它们的成分主要是什么?”这就把种子的结构和有机物结合起来。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听课积极性。此外,也可以提出一些难度较高的思考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某一动物学家得到一哺乳动物的骨块,称重0.7克,烧后称重0.4克,问该动物大约处在什么年龄阶段?”这样恰当的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不单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生物课富有挑战性,学生们如能成功地回答问题,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更好的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妙用诗词。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口诀谐音。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3.巧用科幻。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4.比较综合。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5.结合实际。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6.重视实验。有识之士都认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有动手实验就不用实物。让学生多动手、多做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教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7.巧用数字。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种类记为“258”,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碱基、基因上的碱基记为“136”等。

三、提高语言魅力,用幽默感染学生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许多教师感到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材料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我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在介绍细胞癌变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四、结合实际,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

第7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60-03

[作者简介]刘庭楠(1981―),女,天津塘沽人,本科,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且还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要求告诉我们:新课程绝不是轻视知识,也不是要降低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而是要求重视“概念”的教学。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一、生物学概念的涵义

要有效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就必须知道生物学概念是什么。《辞海》中对概念解释为: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生物学概念的组成有四个要素: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属性。

一个新的生物学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人们观念的改变,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甚至是对生物学科全新的认识。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要想学好生物学,首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

二、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及策略

(一)巧妙引入概念,做到真正理解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些教师一开始就把概念硬塞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虽然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却不知学生其实是如坠云雾。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当遇到具体的题目也就不会应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的引入。

那么,如何才能自然、巧妙地引入概念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用过很多方法来引入概念,如运用多媒体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演小品、做游戏引入,以及运用观察实验法引入,等等。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认识都无法恰当地说明或解释这种现象时,就会在心里激发出一种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的动机,这时,教师再顺理成章地引出概念,便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深层次理解。这是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的非常好的途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酶的高效性”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演示实验,这样不仅能顺利地引入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利用概念图教学技术,将各个概念加以联系,构建网络

(三)举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讲,有些生物学概念过于抽象,仅仅凭借课本中的定义很难理解其本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生活中的例子联系在一起,在理解概念的同时,又帮助学生从理论层面解释了身边的现象,进而逐渐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如在学习“物种”的概念时,如何确定两个生物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呢?单凭概念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在这里笔者列举了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实例: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虽然马和驴可以杂交,但生出的骡子却不可育,即马和驴不能生出可育后代,因此,马和驴不是同一物种。此时,学生们会恍然大悟,可能还会联想出其他的例子,如狮虎兽,从而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七)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掌握往往缺少巩固,并且常和已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做题过程中通过相关的练习,利用概念来解决问题,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固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

总之,生物学的概念很多,怎样才能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地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呢?以上笔者简单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当然,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甚至是相互重叠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针对一个概念的讲解,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灵活地结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学生物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09(4).

[2]宋汉萍,崔鸿.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学概念转变教学[J].生物学教学,2009(1).

[3]刘画奇.生物概念图教学对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8.

第8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外部环境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确保外部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之间能相互协调;针对空间环境设计,其主要强调的是确保人类有着健康的生活质量,并且基础的设施能正常运行,从而达到资源合理利用及循环利用的功能。依据生态的基本特性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包括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是指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资源等模式,特别是非再生资源,由于资源短缺,应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其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的布局结构及配套设施设计上,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生活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其体现在多样化的物质产品设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不同的产品设计,这样满足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权,也避免了浪费资源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其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中消耗的物料及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原理,对其进行分解及再利用。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其具有独特的基本特征,生态理念是在一个自然环境的生态空间里,各种生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又相互排斥的环境艺术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生态理念的特性,遵循自然性、独特性、艺术性、生态性,从而形成一个绿色环保的环境空间。

(一)环境艺术设计遵循生态理念的自然性。自然性是生态理念最基本的要素,若设计者追求的是精心雕琢、虚实的美,而不是自然的美,这就偏离了生态理念的特性,环境艺术设计追求的是融入自然的特性,强调的是与自然相互协调、亲切自然、舒适的艺术美感。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其主要表现在遵循源于自然、体现环境自然、研究环境生态规律的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是从自然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设计者应融入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体会和领悟大自然的生态特性,根据自然的发展规律,设计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使人们能融入到自然的环境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三)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对于设计者,遵循艺术性是必然的,设计者应根据生态理念的特征,设计出具有艺术本身的意义,这样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人们的生活中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第9篇: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人类的活动都有一个价值驱使问题,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本文试图将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文本”转移到“人”上来,根据人本主义原则提出促使人健康成长、主动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

一、“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近几十年来我们发起了多轮改革波,引进了诸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接受美学,市场化理论等等,但是一线教师还是觉得应试技巧、模拟试题更实惠,新的教学价值观停留在文章里,公开课上,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是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而人是一种高级生命体,既有一般生物的基本特征,又不同于一般生物,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着,他人不可能代替自己活。学生是一个个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可以随意往里装知识的口袋型容器。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以人为本,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而决不能再延续以知识为中心的做法,要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健康心态,主动发展期望,作为我们的关注点,出发点。

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已成了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鲜明人文特征的课程,除了教授知识这一名学科的共性外,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其人格的塑造,承担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责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价值观要以人的生命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健康成长是每个生命个体的预期,自由与权力,也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作为学科课之一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忽视这一最基本的价值所在。以传递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是否愉悦,是否需要等问题。课堂上教师关注的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文字常识,应试技巧等,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再加上必要的机械训练,强化记忆,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机器来制造产品,或者说培养人才,而学生本身的感受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是极其渺小。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学生能触入到同一语系的社交圈中,渐渐成为社会人;使学生具备随心所欲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成为心灵的主人;使学生能与中外的贤人雅士对话,成为人情练达的明白人;使学生能够欣赏并追求真、善、美,成为高雅且富有情趣的人。”[1]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感受人类文明,丰富个体的人文内涵,培养健全人格、高尚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个体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使人不以僵化不变的观念去株守固有意义世界,而能自觉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扩大已有意义世界。”[2]也就是说,教育要立足人的主动发展,学科课程中的重中之重——语文当然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达到这个目标,以下策略是不可放弃的选择: 转贴于

1、教学设计中要预留学主动参与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事先策划教学过程时,要有弹性,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作好准备。教学过程就是生命中的重要历程,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但是时下却有一股恶劣的风气,教师在设计公开课的时候,往往设计好精细的提问,预定好标准答案,排练好了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环节分配的时间精确到了秒,这样上课就变得跟演戏没有区别。

2、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主动发展,就要讲究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对问题的探究和发现;主动策划自己的学习行为;能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合作交流中体现主动。不过,目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却是远离了“主动”二字,学生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填鸭式”的鸭,要么是“牵牛式”的牛,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接受。教师完全控制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则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心理,出现了老师家长求学生学的现象,这是极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为改变这种局面,很多有识之士作了积极的探索,如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3]

3、按需要重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按教师本人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和加工。一是以文本为单位组织教学,要根据结构的逐步复杂组织教学的认知主线;二是在教学某个知识时,将其分为两个教学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学习和拓展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语文教学改革涌起过一阵又一阵的浪头,然而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使人们找到了最好的借口。有人振振有辞地说:“这改革那改革,高考升学率上不去有什么用呢?”“难道考上了大学素质就不高了吗?”然而,又有哪里的高考失败是因为改革而失败的呢?为什么容忍传统教学造成的高考失败,却如此害怕改革会带来失败呢?我们以文本为主的教学价值取向已经影响了人作为个体的主动、健康的发展,为什么还要让它继续这样消极影响下去呢?人作为一种智慧生物,为什么要强迫自己不愉快,为什么不大胆地去尝试呢!可喜的是,一批语文教学名师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而且高考成绩和社会效益都很优秀,为语文改革提供鼓舞人心的榜样。

参考文献

[1] 时金芳.论语文教学策略的树人效应[J].教育科学.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