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就业竞争力。高职生涯规划教育就应从入学教育抓起,让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平时的教学中,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成功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随着大学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就业市场结构需求的变化,各产业、行业的发展深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如何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人生、选择职业,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竞争能力,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这一解决办法,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根本性、长远性。
1 目前大学生就业现象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从机构设置、职能发展、专业化建设、理论研究及硬件配套设施等方面,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1],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1.1 就业盲目性大
(1)为了就业而就业。有单位来要人就去应聘,参加招聘会就遍发简历,对应聘的工作不管是否符合兴趣,专业上能否有所发展,都是一拥而上。只要能就业,待遇尚可,便“一签而就”。
(2)初次就业后再择业人数多。2006年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留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2]。意味着有九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很快流失或跳槽,不能在原单位扎根。
1.2 主动延迟就业人数增多
(1)最明显的表现是盲目考研、蜂拥报考公务员。考研的规模一年胜于一年,其中很大部分人并不是志在科研,而是对就业前景的不乐观而做的“曲线运动”。而从国家人事部网站可查,2011年国家公务员合格报考人数为141.5万人,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59:1,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
(2)坐等机会从天降。对工作岗位的待遇、单位性质、工作条件期望值设置过高,对理想以外的岗位不屑一顾。在没有遇到合意的工作之前,宁可待业在家或“啃老”。
1.3 缺乏竞争力
有很多毕业生拿着毕业证和学位证,便“身无长物”,没有其他能说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相关能力水平的证明或相关推荐材料,只能与机会错肩而过。
2 现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就业机制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对劳动力配置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波动的因素。当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门刚起步发展的学科,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发展相衔接,必然会有滞后,存在一些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能不完全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并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能纳入其中,但是很多是在其它职能部门再挂靠一套牌子,如就业办、学生处等等,仅将部分职能作为工作任务,而无系统性、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和组织活动。
2.2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仅重视在毕业年级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放弃或轻视了自入学教育以来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前期职业培养,甚至一些高校还存在“重培养轻就业”的观念。
2.3 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
很多高校并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而由所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或文史科老师进行就业指导。这些“客串”的教师通常都只经过短期的简单培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职业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且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日常事务上,很难对此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提高,从而效果大打折扣。
2.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职业实践联系不足
(1)内容不足。很多教师在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准则等方面偏重过多,而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创新、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少有涉猎,使学生觉得实用性差、指导性不足。
(2)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形式,是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目前主要的形式为就业指导课、招聘会、专题讲座或报告为主,尤其针对学生个体的咨询、指导不多。
(3)时效性差。就业市场的需求与政策影响、产业发展水平、行业要求变化时刻相关,很多高校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易走过场,专业课程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更多的是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缺乏前瞻性,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不足。
3 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出发,以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培养融合,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岗位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的专门教育。既需要服从大环境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个体特征,更需要高校做好承上启下的打好学生的“立业之本”。
3.1 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在部门建设的基础上做到机构专门化、人员职业化、工作系统化、形势多样化,从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设施、经费保障、教学计划、活动安排等方面予以支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相结合,形成健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教育体系,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实效化、个体化的指导和服务。
3.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需要有专业、敬业的师资队伍。大的层面需要形成全校都要关注这项工作,全员教育、全员重视能创造最好的环境,个体层面需要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专、兼、聘老师的引进、培训、进修,给予合理的待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
3.3 融合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
仅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教学,缺乏指导性和效用性,要加强学生的专业(职业)训练、社会实践、观摩交流、专业实习及科学实验等切身认识,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事半功倍。
3.4 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是要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过程中的竞争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综合素质是主要方面,根据学制不同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出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合理安排,将专业兴趣培养、专业发展、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职业准则、职业素养、及团队精神、挑战精神、承压能力、创新能力整合到教学计划中,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构建和提升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观能动职业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
3.5 重视学生需求的差异性
学生存在知识水平、素质、能力、职业期望和职业取向的差异性,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有针对性,尽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征,采用适合的方式和内容。对个别弱势群体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一对一”的指导[3],帮助他们解决对职业的困惑或认识问题,引导他们去追求适合自身的职业之路。
3.6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市场联动体系
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自我职业发展又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需要高校就业教育部门深入就业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改进自身结构和教育方法、方式,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同时,用人单位通过“定单式”联系高校有针对性、定向性的培养后备力量,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与众多学科一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一个开放系统[4]。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各个环节下功夫,且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素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抓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这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途径,也是真正达到高校教育“教书”、“育人”目的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覃汉龙《浅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 2010年25期
[2]顾艳梅《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0年27期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张,大学生教育由特色精英人才的培养,逐渐转为了大众化培养的方式。由于竞争的激烈,为了促进就业,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就业。但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其方向主要大多在教育学、管理学学科领域,学科视角具有片面性。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职业规划显出形式化的特点,出现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使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两者在融合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将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但需要明确的目标及清晰的认识,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予以创新思路,使融合方式多样化,同时有效加强融合的队伍建设。由于在融合内容上缺乏针对性,通过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所阐述的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前景具有共性。因为出版物出版时间的限制,其中信息缺乏时效性。不能够针对如今大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为贴近实际,不具有针对性。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综合媒体的作用。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内化到大学生自身的行为中,使其树立较高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实施融合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多学科背景的人才且拥有相关资质。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队伍组成人员多为思政教育,专业单一,其职业化能力欠缺。再加上平时就业工作压力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生涯教育的机会较少,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对策
(一)以职业生涯为依托,社会实践是促进二者融合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走向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升华;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理论修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以便顺利的适应社会。因此,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思想政治教育之重要体现。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满怀希望,带着梦想,他们步入了大学校园。高校应在此时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人生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使得学生在大学期间会有一个学习、努力的目标。如果到了毕业时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到了大二、大三阶段可以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校园自主创业、大学生支农支教志愿者服务、社会调研、到与专业相关单位实习,见习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四阶段应对毕业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开展就业讲座与论坛,多方位的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现实和就业形势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大学生仍然处于逐渐成熟的过程,对职场世界的认识,决定了其职场决策与行动的成功与否。
(二)职业测评与综合评价两方面的融合
评价一名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标准,需要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全方位进行考查。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的评估。一方面考查其对知识体系、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要看其是否能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
实践中,新的高校衡量职业生涯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是就业率的高低。并将其作为职业测评的方式之一。但职业测评的最初目的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培养良好的兴趣能力、职业意识、较强的社交能力,调整自我预期,从而使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查,亦需用综合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以学习成绩作为其评价的唯一标准。应从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政治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结合。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保障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作为知识、思想、理念的传播者,作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既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迫切需要,更是强化教育成果重要保障。
[关键词]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40-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国家法规、政策的规范下,在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实施、修正、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与人才供给数量和结构间的不适应,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有专家认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目,主要原因是缺乏规范的职业素质和系统的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限于理论,缺乏实战性。加之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被动应付,从而导致职业定位不清,学习针对性不强,并最终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因此,针对现阶段形势,如何强化各大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就成为重中之重,而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得到推广和实施,并逐渐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逐渐掀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热潮。总体来看,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起步晚、发展慢,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还不高,基本还处于移植、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方法与自找探索起步阶段,发展情况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片面化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不足,投入乏力,力量薄弱,甚至根本没有,起步。部分学校、教师、学生都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有一定的认识误区。部分高校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个人的事,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只负责就业指导与推荐,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毕业以后的事。部分教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学生不重视,光靠教师的指导收效甚微,因此也无心顾及。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是指导老师的事情,课程结束了职业指导也就结束了等等。事实上,单纯依靠就业指导老师或者单纯依赖第一课堂的教学是很难真正落实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
(二)队伍薄弱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要求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应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资质,熟悉学生专业学习及采来就业方向的老师,而目前很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专业化程度上都十分薄弱。开展此项工作的教师基本是一线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而这些老师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训练,对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情况并不了解,或缺乏理论基础,或缺乏实战经验,很难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过程间断化
职业生涯规划应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分析环境、自我完善的过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应确立不同的目标,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本局限于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和毕业前夕,仅仅发一些教材,开展一些讲座,举行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且呈现出阶段性、间断性的特点,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体系缺失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作,应该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停留在第一课堂,缺少教材,没有实际的互动和实战性训练,缺少有效的案例或模型,缺乏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职业教育的不连续性,同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指导简单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比较粗放型,教师的指导、授课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学生很难得到专业化、个性化的指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更应注意细节和个体的指导,在全方位的指导过程中突出个性化。
二、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模式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成长成才不言而喻,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和水平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不断探索构建起全员化参与、全程化引导、全面化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
(一)构建全员化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指导体系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上的薄弱性,一方面要引进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职能部门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多级联动、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第一,建立由学校专职职业规划师或心理咨询师开展长期咨询的指导机制。他们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社交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阶梯式的指导,通过开展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职业指导。
第二,发挥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一线人员的独特作用,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及时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调整完善。
第三,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领域的优势,通过发挥专业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开展一对一结对。引导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加深了解,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四,聘请优秀校友或企业界的成功人士,采取报告讲座和一对一的交流导航形式,定期与学生开展交流,传授创业经验和职业成功心得,提供学生实践实习和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建立全程化引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各有侧重,以学年为阶段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阶段任务与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积极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实施。(以高职大学生为例)
1.大学一年级:适应探索期
阶段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加强专业学习。培养职业意识。
任务活动:开展大学生始业教育。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活页档案、举办专业学习讲座。
实施方案:开展大学生始业教育,通过专业讲座,学业、心理适应性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转变角色,帮助引导
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建立学业生涯规划活页档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课程、专业方向,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学业规划;加强英语和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学习,通过英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实提升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活动,增强人际沟通能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个人基本素质。
2.大学二年级:定向准备期
阶段目标:明晰职业方向,强化职业技能。增强职业素质。
任务活动:开展职业量表测试,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及相关职业讲座。
实施方案:运用北森郎途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职业测试,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初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形式,明确职业方向,制订实施计划,培养相关能力;注重专业技能学习,考取与专业或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课外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力,并从中获得职业经验,提升职业素质。
3.大学三年级:冲刺求职期
阶段目标:增强求职技巧,强化岗位实习,实现成功就业。
任务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模拟招聘会。举办校友交流会。
实施方案:开展就业指导课,进行就业形势、求职知识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开展模拟招聘会,通过现场模拟的形式进行招聘会以及招聘流程的模拟,增强求职实战经验技巧训练。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三年的学习和个人职业目标方向,制作求职简历,积极参加求职活动,不断总结提升,顺利实现就业。
(三)完善全面化多层级推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建立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心,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让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职业规划模拟活动。在二级学院(系)设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主要协助学校指导中心认真做好本学院(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班级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兴趣小组,成立二级学院(系)若干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具体开展班级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类活动。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级网络管理体系中,学校三级机构要明确目标、细化职责、及时沟通。建立细致可行的工作制度,发挥各自优势,指导学生开展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覆盖到每个学生、每个阶段。
除此之外,高校应该从办学理念、职业辅导、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起全面化多层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同时在两课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01-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lutions of Sports College Students’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ase Study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E Zhen-wen, ZHAO Bing, XU Xiang-hong, ZHANG Zhuo-lin,CAI Xu-dong, WANG Zhe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took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department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survey,case study, expert interviews an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were adopted. It concluded that there were three difficulties――weak teachers, simple programs and lack ofeducation throughout in the career guidance of sports colleges. These question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ports institutions to carry out the work of career guidance. On the base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sports colleges, the research proposed a “network solutions" to solve the three troubles. Network solutions were efficient and convenient. Network solutions could make up for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career guidance, and gave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a useful compl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uld be full of student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ha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assist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our sports institutions.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s;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ence; network solutions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但是根据数据推测,2009年仍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严峻的就业压力仍然存在。而据估计,到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31万,就业压力将更加严峻。而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类院校就业面相对其他综合类院校而言更窄,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就业危机”。
为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体育院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设措施,但其效果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相比未尽如人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育院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的体系还不完善,就业指导的理论不成熟;2)体育院校属于专业性高校,没有建立起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就业指为寻求解决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难点问题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全国体育类院校的调查研究,寻找当前困扰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个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加以分析论证,从而对体育类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帮助和建议。
投稿日期:2011-03-25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编号:1340SS09029)。
作者简介:何珍文,北京体育大学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仅仅是凭借工作经验;3)体育院校的专业特点导致毕业生就业面狭窄的客观情况也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难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全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其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根据本研究需要,通过对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领域的研究以及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调研,积累理论基础,寻找研究线索和研究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12所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关专业工作人员和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对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其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调查研究,获得本研究的基本论据。同时,对参与到网络化学习和教学中的学生进行评估调查,对其可行性及实际意义进行实证研究,共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为70%。对评估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重测信度为0.81,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结构效度可靠。
1.2.3 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实践案例进行跟踪研究。
1.2.4 专家访谈法 采用开放式访谈方法,就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的相关问题与有关专家进行自由交谈与讨论。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的结果征求专家的评价和意见。
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2.1.1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现状 在对我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现状调查中发现(表1,表2):1)大部分体育院校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的人数比例达不到1:500,只有少数高校接近这个比例,与欧美发达国家1:200的比例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师资数量更是严重不足;2)我国体育院校每年都开展就业指导培训计划的有10所,占90.1%;3)我国体育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就业专职人员、院系主管领导、就业指导课教师,缺乏对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社团代表的培训教育;4)我国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教学能力培训、就业市场开发培训、就业事务管理培训,缺乏职业规划咨询师专题培训、辅导员专题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5)培训时间一般在一周以内,基本保障培训的力度。
此外,在对全国12所体育类院校就业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中还发现,在我国体育院校中,就业指导课程的讲师往往由二至三名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担任,而他们在上课之余,还要承担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任务――既要帮助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开拓就业市场、组织就业招聘会、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同时还要担负起各种就业讲座的组织、帮助学生寻找实习的任务。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阻碍了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水平及职业发展规划咨询技巧的提升。无形中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已经非常薄弱的师资力量。
表1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现状(n11)
表2 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具体现状(n10)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1)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结构不健全;2)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任务繁重;3)严重缺乏能够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教学的师资力量;4)严重缺乏能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指导的专业人员。
2.1.2 就业指导课建设现状 本研究针对全国12所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课情况比较理想,12所高校中分别有12所和10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课比例分别达到100%和80%;其中必修课的比例分别为50%和40%,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必修课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在校所有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需要。
2)经过调查,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达不到38学时得要求,12所高校中3所高校的课时在48个学时,其他高校为32学时,很难满足需求。
3)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以作业和考试形式完成课程学习。
4)我国体育院校就业指导课大部分针对毕业生,开始于大三的高校只有28.6%,开始于大四的学校为71.4%,没有达到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要求。
5)我国体育类高校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的教材自编率为41.67%,大部分高校的相关教材需要通过购买,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就业指导的基础能力。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显示:全国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上付出了较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传统等客观因素,导致体育类院校在就业指导课时设置上仍落后于全国其他类院校的水平。
2.1.3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必要性 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体育类院校在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上本身就有着先天的不足,即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体育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课程学习以户外术科居多,个人技能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方面。在校期间学生以各类运动的训练和教学以及体育相关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毕业时从业技能主要是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而体育专业就业面目前相对比较狭窄。二是体育类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各项能力不足。体育类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高考文化课分数线相对较低,文化课考试前先加试体育分散精力,导致重“武”轻文,入大学后理论课学习吃力,文化课水平落后。此外,某些学生曾经是专业队运动员,长期的专业训练严重影响了其文化课的学习。因此,体育类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文化课素质、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都要落后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就使得体育类院校在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到对本校学生进行全程性――即从入学到毕业――职业化培养的问题。然而,限制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全国绝大部分体育类院校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如何去找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由于传统的方式难以解决当前体育类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因此本项目组建议采取网络化的形式,作为体育类院校面临所问题的解决方案。
2.2 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 针对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和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等建设现状,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具有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及辅助功能,能够进行网络互动、网络教学,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网站服务系统,以弥补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课课时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全程化不足的工作不足。下面对该网站服务系统的三个主要功能提出设计方案。
2.2.1 职业规划指导功能设计方案 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表现之一就在于,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咨询的专业人员数量及其稀少。大部分老师本身并无企业工作经验,同时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咨询师培训,因此很难承担这方面的工作。因此,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总共有五个步骤:了解自己、了解职业、选择并确定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加以执行,以及之后对规划的审视与修改。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职业规划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及价值观四个方面充分了解自己。
2)职业信息库:包含大量的职业以及行业信息,同时采取便捷的搜索功能,帮助学生即时了解职业的情况。
3)辅助工具:如SWOT分析,SMART分析等,帮助学生合理的进行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
4)职业计划书生成系统:可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的每一步骤记录下来,并最终生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供学生时刻参考,并加以修改。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具备了以上功能,便可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功能,分担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有效的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2.2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设计方案 大部分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再加上授课老师的授课水平有限,因此很难保证体育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利用网络化解决方案能有效弥补体育类院校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能力薄弱的问题,成为本研究的要点。
1)课程内容设计:采取标准化课程与辅课程相结合的形式。所谓标准化课程,指的是按照教育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设计的课程体系。对于师资严重不足或几乎无自主授课能力的体育类高校而言,可直接利用此课程体系代替教师授课。对于其他体育类院校而言,也可通过此课程体系,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所谓辅课程,即在标准课程体系之外,针对就业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辅导性课程。如针对公务员考试的课程,针对面试技巧的课程等。这些课程能够丰富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充分的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解决其实际疑惑。
2)课程形式设计:名家授课、录制音像视频、采取流媒体软件的形式播放。为了保证课程质量,授课教师最好为此领域内知名的学者或资深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为保障教学的持续性,也为了保证课程的便于推广,可以将课程录制为视频,并采取流媒体的形式,即将课程视频、大纲、讲义三合一放在同一个页面上,供学生自主选择观看。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如能具备以上功能,则能够对体育类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产生充分的补充作用,甚至可以用网络化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一来可以避免教师水平限制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二来可以有效的缓解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为专业的教学条件,四可以使教学脱离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的限制,使学生在网络化的条件下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可谓一举多得。
2.2.3 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辅助功能设计方案 除了职业规划功能与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功能外,为了达到全程化教育,网路化解决方案中还需要设计一些辅内容。如职业资讯,或职场成功人士经验分享,大学生涯规划等素材。这些内容可以丰富职前教育本身的内涵,使得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并非仅仅只对应届毕业生有效果,对所有学生而言一样有用,这就从主观上使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全程化成为了可能。
此外,为了能够更好的确保学生接受网络化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效果,设计中还应该加入自主测试的内容,以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3 实施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效果预测 在与时代英杰公司合作研发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系统后,北京体育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用,并在一个月后由本项目组对其试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表3)。
表3 北京体育大学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使用评价调查(n102)
从本次抽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评价较高,从中可以预测出有效实施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对于全国体育类院校而言将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和作用:
2.3.1 缓解体育类院校就业指导师资不足的问题 [2009]3号文件要求“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教高厅(2007)7号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也明确提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并明确要求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各体育类院校目前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只有2~3名,在校学生近万名,师资不足的矛盾异常突出。
通过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学生与自身学习构建教学平台和学习媒介,为学生提供快速、高效的职前教育教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得到很好的监督和管理。这样,体育类院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缓解。
2.3.2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前教育力 该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不仅能较好地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依据大学生职前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服务,同时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提升职业发展素养的专家课程,并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甚至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和实习信息。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接受专业而及时的职前教育资讯和交流服务,整体上,它是一套内容专业而全面、实用性良好的大学生职前教育辅助系统。通过网络化解决方案的构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了解职业环境,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同时能持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3.3 低成本高效率推进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提升 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正在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最根本的由大学生的社会影响来决定。在当前社会整体职业发展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体育类院校构建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职前教育质量。学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的现代网络解决方案,是保证赢在起跑线的重要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建成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平台(网络课堂),是一种可持续的长期有效机制,不但降低了人力资源和经费的投入,而且实现了高效率,缓解了体育类院校大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工作压力。
2.3.4 推动体育类院校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而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既具有便捷化、自主性学习的特点,还能图文并茂,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而且覆盖面广,能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3.5 发展学生非体育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可以在早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特长与潜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英语、计算机以及管理学知识,使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尽早了解和掌握就业市场的动向,了解自身的不足,并通过网络课堂的教学或自学,加强自身的整体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无形的拓宽了就业市场和渠道。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课堂,可以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尽早、有效的完成学生的职前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准备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就业。
以上表明,从实践价值考虑,对体育类院校实施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解决方案将对学生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效果。
3 结 论
针对目前全国体育类院校在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上普遍存在着三大问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课程设置较为单薄、难以对学生进行全程化教育,网络化解决方案作为一种高效的、便捷的、能够弥补就业指导师资力量不足,能够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行有益补充,并且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全程性职业化培养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网络化解决方案的主要载体――职前教育网络学堂的内容与框架构建得到了本项目组以及业内专家及专业研究机构的反复论证,并已在实践中获得了使用者的认可。其在对于帮助体育类院校解决师资问题、课程设置问题,帮助体育类院校进行职前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络化建设有着很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童玲,陈腊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化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56-57.
[2] 刘治军.积极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60-61.
[3] 迟涛.探索高校网络化就业指导模式[J].大学生就业,2006,(4):45-46.
[4] 吕鹏,陈伟.高校就业工作因“网”而变[J].大学生就业,2005(18):49-50.
[5] 蒋胜祥.大学生就业指导[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 王洪波.树立现代大学生活观 塑造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4):37-39.
[7] 侯文华.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工作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70-72.
[8] 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9]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1-82.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调查发现,大学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和挫折。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为了培养新形式新时代下符合市场发展新要求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提上了日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最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追朔到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在1971 年正式提出的“生涯教育”观念,但到目前还没有权威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义的界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1]。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严重缺位。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现在的大学生虽然在入学对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如何实现,以及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工作者相当茫然。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及对职业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进行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职业能否成功。大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2]。
(1)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的性格是可变的,有波动性,及早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并将自身特点与所学专业今后从事职业发展方向相贴合。在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过程中, 大学生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 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这必将提高大学生择业和就业时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应在自我认识、认识企业和社会的基础上, 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行业人才需求出发, 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是否适合所学专业,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扩大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使其尽可能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选择范围、获取职业途径,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学会独立走向社会,适应职业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3]。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和交流、处理问题的灵活能力、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及承受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培养及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有选择有目的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能力,为毕业时的就业做好准备。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很少关心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和发展职业。尽管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高校已逐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但是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2)专业性不强
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下发后,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调整教学大纲,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教学当中。但是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带着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效果较差。致使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及相关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缺乏培养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缺乏各种能力训练教育,致使学生在走向社会转换角色时极不适应。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职业辅导师资尤其匮乏。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数专职老师没有专业工作背景或是没有接受专门的工作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
(4)教学方式、方法简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般采用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者安排一般的讲座,或偶尔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来作一场报告,形式简单。随着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所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对策
(1)重视教育引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
我国教育部已正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要求下发到全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但是还需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需要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有意识的引导和提高大学生、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学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要从学生刚入校门开始,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的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出发点, 融合专业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贯穿了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在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以及在不同的学期,不同的课程设置中有意识的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大一侧重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树立行业意识,并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认知、学会分析自我特点、个性类型、学会认知人际关系等相关技能;大二则侧重与自我性格辨析、认识所学专业的行业需求,启发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方向是否与所学专业匹配,形成就业的初步印象;大三侧重综合素质培养,树立正确职业观,要加强职业资格证的相关知识、服务、技能的学习,并加强实践认知,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感受所学专业的魅力;大四则需要继续加强素质培养,树立正确就业观,继续完善学生服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在相关专业对口企业工作的实战经验;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等方面[3]。因此要委派有实际工作管理经验的教师任教。
(4)强调社会实践锻炼,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课题教学、讲座、报告外,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和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并主动、有意识的去认识社会和行业的热情,而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因此在大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认识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让学生深入所学行业,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学生通过认识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多种专业、多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为了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配合完成。
参考文献:
[1] 陈增寿,赵小平.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2] 徐德明.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8(6):3―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06-02
大学生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之一,更是未来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式的步伐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历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同样以每年几十万人的数字增长,从1998年的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不足100万人,到13年后的2011年上升到650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失业或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突出,加之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研究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指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具体内容
1.职业、职业生涯。职业是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经济收入、专门类别的社会活动。职业往往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符号,最主要的特征。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职业经历过程。不同的人这种职业生活不尽相同。人的职业生涯是从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因此,可以说是人生价值体现的主要阶段。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认识自我的特点、了解用人单位的期望、抉择与行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指导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依据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和职业选择的多样性。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使其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而有意义的角色;同时,通过合适的工作,充分发挥才能和潜质,迈向丰富的人生。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对包头市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大约10%的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就业问题,40%左右的毕业生表示在大二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约50%的毕业生在大三面临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在职业规划的选项中,仅有18%的人知道职业规划及如何规划,53%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去做职业规划,还有29%的学生则干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是浪费时间,认为职业规划对自己的事业前途及以后的职业道路并无多大的帮助。正因有如此多的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淡薄,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常常拿着求职简历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运气。但是机会往往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样就出现了太多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很多招聘单位也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引起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在高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能充分认识自己,合理定位,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地分析并评价自己。大学生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与设计之前,必定要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综合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之后才能确定一个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都能有一个全面的审视与评价。要想制定出合适的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计划。通过哪方面的努力或何种途径可以实现目标。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对自身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与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也有了重新定位。这将引导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而对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对自己的优点与强项进一步提炼并得到充分发挥,这一过程是全面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有了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抓住更多的就业机遇。
3.有利于树立科学的就业观,确立正确的就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客观环境与主观条件、主观愿望的差距来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与就业目标,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同时也给自己有着一个准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目标、自身潜能及主客观条件达到最佳匹配。
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系统地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紧迫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1.高校应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规范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展。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公共必修课。高校必须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并将其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1)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的方法:①帮助学生自我分析。通过相关测验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帮助学生做出自我评估测评,包括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使学生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性格、兴趣、能力、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找到自己的强项,发展自己的优势;②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和职业特征。为学生收集并提供职业各种渠道的职业信息,使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就业环境、社会需求、人才素质要求等以及国家政策、法规、就业原则等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占有的优势、不足、补偿的条件、机会和前途,即让学生清楚成功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
(2)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的专家到高校做相关就业、招聘的讲座,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就业环境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端正就业态度。
(3)多开展就业交流会。邀请已就业的毕业生回学校谈自己的就业心得与就业经验,给正为就业而感到迷茫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帮助,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就业的盲目性,缩短就业的时间。
(4)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生可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已有的职业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差距,并进一步巩固已学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2.国家与社会应该充分挖掘政策潜力。国家与社会的就业政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着指引与定位的作用,并且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信心,培养正确的择业心态,所以政府应该充分挖掘政策潜力。
首先,国家和社会要出台健全完善的政策,政府要针对大学生的条件和能力出台一些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大学生去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进一步细化扶持政策鼓励
其次,要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主要可以采用经济手段,如设立创业基金,发放创业贷款;同时也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如给予相关的行政指导、行政监督;还可以选择法律手段,如简化企业注册登记的程序等。
3.学生自身要在把握就业市场动态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首先,学生应当把握就业市场动态,洞察就业行情。中国的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就业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才能有大的胜算。所以学生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目前就业的情况和形势,了解自己的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多搜集就业信息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准备。
其次,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种就业指导、创业讲座与职业训练,主动地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做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总之,在了解就业市场动态的同时,不断更新就业观念,不断完善自我以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与职场适应力。
五、切实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领导。高等学校应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其列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体系,以增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一项科学化和专业化较强的工作,应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合力,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时间里不断给学生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师资队伍
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及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重视。虽然,各高校在课程改革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确,重视力度不够
1、定位不准确。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个人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它包括理想确定于调试、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也就是说,职业规划只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第二,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更多是追求就业率。因此,职业规划只针对毕业生。很多时候,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同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就业课程范围要远小于职业规划课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就学者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
2、学校对课程重视力度不够。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普及面还不够广。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回答主要从网络上获得的占51.3%,通过讲座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占34.26%,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9.26%,这些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还未有效地普及。即便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程来设置,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在校期间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职业常识。
(二)高校未设置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及教学研究机构
1、一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由各系部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而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及教师素质的限制,这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学生帮助不大。
2、从机构建设上看,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一个系统的指导机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缺乏系统化、专业化,职业指导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团队。
3、没有专门教学管理改革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特点,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都只是简单地将这些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安排、教学改革的推进都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或者基础教育部。根本没有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机构,这就使得该门课程教学出现同质化、脱离实践、教学改革滞后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培养滞后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定位模糊,使得从事教育的教师既有两课教师、招就办教师也有辅导员,有时则临时聘请校外企业管理人员开设讲座。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很难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专业性工作,对学生教育效果不好。
(四)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实践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型课程。但是,当前高校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的限制,该门课程更加注重理论内容的教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的补充。课程设置采用学分制的方式,在授课中仍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参照《思想道德基础》课程模式,从人生理想角度,引导学生就业。这就使得学生无法从课程中学到未来职业生涯中有用的东西。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无案例教学、社会调查项目;二是职业技能培养与实践脱节,课程只是笼统讲解就业的相关内容,未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即便有技能提高内容,也只是从考证角度去开设,证书获得并不能实际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工作的路径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理设置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沿性、实用性、实际性的特点,学院应依托自身学科建设优势,结合理论教学经验,设置课程。
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职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好的内容。同时,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工作经验等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开发,使本校教师能学习最新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最后,改进授课方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此外,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教育形式,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热闹,但对学生就业的帮助不大。因此若能启发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活动对于个人的价值,再理性而适当地进行参与,就会有效避免个体选择的盲目,也能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社会实践也必不可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大难点在于大学生对社会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既不了解社会需求,也不了解职业要求,因此职业规划难免方向模糊、定位不清。文化素质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重视正好解决了上述难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进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目的性,并节约教育资源和成本。
(二)建立全程式、分阶段的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中学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及就业形势较陌生,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各有侧重,实施全程式的教育模式。
首先,对于新生应着重讲授其所学专业的具体情况,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未来的从事职业及职业需要,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其次,二、三年级重点开展职业规划的设计课程。通过理论讲解、职业测评、社会咨询等多种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发现自己的兴趣、专长及性格特征,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初步制定适合个人发展与人身理想的职业发展规划,并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最后,针对毕业生,在讲解就业形势与就业大局的同时,着重进行求职技能的介绍。应具体教授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着装礼仪的具体求职常识。同时,应对学生就业行业和主要企业的情况进行介绍。最后,也应让所有同学掌握劳动法、企业法等知识。
(三)加强师资培训与理论研究
首先,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知识培训及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毕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形式,而且目前国内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老师多数是兼职或者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其次,在我国现阶段,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比较注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程序的管理,而缺乏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及掌握职业动态、预测职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经验,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鉴于目前高校职业规划师资队伍匮乏、人员流动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各高校应积极投入,一方面培养专业的师资人才,设立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外聘业界专家,开展咨询、讲座,提升本校师生职业规划素质。
最后,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深入化,而且在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因而还需深入研究探讨,以指导高校相关教育工作。
(四)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机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7-02
近年来,按照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部署,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等课程,初步实施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但是,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内容和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系统,不能很好地完成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因此,本文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切入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意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行业就业形势,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主动规划的意识和积极性。但大部分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
2.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老师大多都是学工系统一线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些教师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社会环境、职业环境了解不够深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性不强。当前,我国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指导,但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严重缺乏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没有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个重大工程、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实施,缺少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大学生只是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但在大学生四年中没有执行既定的职业路径和实施计划,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路径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创新的实践路径。
1.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吸引力。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需要拓展专业指导、职业能力培训等内容,增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园艺园林学院从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入手,聘请优秀校友、企业高管为职业指导兼职讲师,组建了由学工队伍、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资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以及优秀校友构成的教学团队,创新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职业规划基础理论部分由校内老师担任,社会环境和职业认知由校外兼职讲师讲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2.构建贯穿大学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丰富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园艺园林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平台,在大学生中实施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地规划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时开设了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全程性、动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尤其需要分层次设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不同的年级,更要考虑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校面向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必修课,大学二至四年级开设《创业概论》、《择业概论》、《KAB创业教育》等公选课,共计96学时,6.0学分。大学生可根据个体发展需求和生涯发展的特点进行选修。学院则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导论》课程,让学生认识专业,掌握生涯规划测评工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二年级开展专业讲座,指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大学三年级开展创业教育、就业及考研经验交流会,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有侧重点地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四年级举办就业政策宣讲会、就业指导讲座、校园行业专场招聘会等,营造良好的求职环境,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着重对学生进行择业、职业咨询和求职技巧的指导。
3.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进职业规划的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是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平台,采取“顶岗实习”的方式可以改变目前实习教学弱化的状况,增强实践环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联合开展专业竞赛,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我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先后与普邦园林、棕榈园林、岭南园林等7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园艺园林行业奖助学金。并以奖学金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展学科竞赛,构建专业实战平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至此已成功举办了多届“普邦杯”、“茏腾杯”景观设计大赛等专业品牌活动,为大学生提升实践技能提供了实战平台。同时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的活动,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缺乏完整、准确的了解。且高校对行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了解相对滞后,而企业精英对社会接触面广、信息灵通,开展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奏效。学院通过举办“企业精英讲坛”、“优秀校友励志报告”和“就业应聘技巧”等系列讲座,帮助大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供毕业实习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目的之一是以奖优促学,协同培养,优先选拔优秀的园林行业人才。因此,建立合作关系的7家企业每年均到学校举行专场校园招聘会,提供工程施工、规划设计、绿化养护等多个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实习,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职场和工作性质,为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高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本文从全程化教育的视角提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创新路径,希望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宋伟,姜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多维立体化导向教育体系设计[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6):259-263.
[2]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3):49-51.
[3]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5):40-43.
[4]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8-62.
[5]施运华,施戍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6):142-145.
[6]白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61-66.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CHEN Xiao-ling,YU Qian-hua,ZHOU Hou-gao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