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城市文化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文化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文化的建议

第1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城市 园林规化 问题 建议

园林是公共设施,它是以山石、建筑、水体、植物等多种物质要素,经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提供大众游赏的公共设施。

1.城市园林规化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在人工建筑物鳞次栉比的城市中,绿色景观能软化钢筋混凝土生硬、粗糙的线条,消除城市带给人们的冷漠感。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各种有害气体被释放到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绿色植物不但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温度,减弱噪音,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而且城市绿化也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1.2 提供居民休闲游憩空间,丰富文化生活。在城市园林化的进程中,园林环境已成为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城市园林规化存在的问题

2.1 设计过于复杂,一味追求新颖。很多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时通常会放弃简单易行的方法而选用复杂、新颖的设计。对于一些城市行道和城市空地的绿化,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便可以解决问题,但一些设计者却常常小题大做,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并非所有设计都应该追求简单,而这其中也不乏成功的作品。

2.2 设计标准的与实际不符。如今,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大量使用大理石、花岗岩、高级灯具、不锈钢、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不但有铺张浪费之嫌,而且违背了园林设计追求自然之美的初衷,也增加了日后维护和管理费用。

2.3 盲目模仿,缺乏个性。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与风格,在园林绿化设计上应该体现这些地区的文化底蕴与内涵,盲目的模仿只会使得园林绿化世俗化。

2.4 忽视与当地环境和谐统一。随山势,就水形,景出自然,是园林绿化设计的重要理念,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这样的城市园林才能让人感觉亲切。

2.5 对园林植物随意搭配。园林植物的选择不能只遵循漂亮、美观的原则,更应该多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以及若干年以后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漂亮而显得突兀,美观而不能长久的做法要尽量避免。

3.关于城市园林规化的建议

城市园林规化的目的是丰富城市景观,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在园林绿化设计时应以“经济、实用、美观”为指导思想。

3.1 注重科学规划、抓住细节,做到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工作之余的休闲是逃避城市压力与喧嚣,回归自然最好的方式之一,所以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园林设计时,首先需要有准确、鲜明的立意,实行科学规划,切忌将园林绿化设计看成单一的事件进行考察,而应该放到区域环境中,结合实际对其功能、性质和形式准确定位。

在进行规划时还应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人文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休闲景观与园林建筑应该美在自然,在形式、色彩、尺度上必须适应周边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建筑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层次分明,相得益彰。如水景布设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假山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切记杂乱无章的布局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园林绿化设计,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意韵通常要透过细节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建筑艺术,随时要接受居民、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耐得了细看。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在园林规划设计时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周围环境布景造园,不但使园林与当地环境融合,又经济节约,同时还能体现景物的起伏韵律,层次变化,避免平直呆板的效果。因地制宜要尽量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展现出山水风光,尽量不予人感觉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园林规划设计不要追求奢华,盲目模仿。现阶段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以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为主要任务。

3.3 以人为本。通常园林设计为了满足民主的休闲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就要体现可参与性和可融入性。发挥出园林带给人们赏心悦目、欢乐启迪、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作用。

3.4 生物多样性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通常造景的主要对象便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选择通常以乔木、灌木为主,以及藤蔓、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多样化的特性,达到提升园林绿化层次的效果。乔木与灌丛的搭配,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花卉与草坪的组合,使园林在空间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色彩斑斓的生态环境。

3.5 整体优化、注意收放。一个合格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整体上对园林景区进行优化,将放开视线与隐蔽有碍观瞻的东西结合起来。大空间可以带给人们震撼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容替代的,所以如果可能,园林规划设计都应该给人们留下适当开阔的空间。而在设计中,对于垃圾站、挡土墙、管线等不应该仅仅只是将其隐藏,而应该根据特点进行主动造景,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3.6 注意污染防治。因为园林是民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大量居民、游人的进入带个园林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污染的防治。通常的园林设计者认为在园林多设置一些垃圾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然。园林一般受到的污染为噪音污染和民众留下的白色垃圾,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高绿篱可以起隔音降尘作用的,而对于民众遗留的白色污染除了设置垃圾桶和加强清扫外,应该更多的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

第2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一、六合区竹镇村庄文化生活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竹镇作为南京市现代农业主导型街镇之一,在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引领下,竹镇镇政府深入挖掘江苏省百家名镇、少数民族镇、南京市千年古镇等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竹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统筹文化一体化发展中成效显著。依据调研材料,本课题组将当前竹镇农民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勾勒如下。

(一)村庄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精神文化产品严重不足

依据调查,竹镇农民家庭中物质性硬件普及率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普及率已达80%,手机普及率达92%。而文化产品则严重匮乏,书籍(子女上学用书)和影碟占有量较高,为40%左右,报刊占有量为20%,杂志为18%,乐器为10%,体育器材为13%。可以看出,农民的消费结构呈现出“重器物,轻文化”的特征,文化产品严重偏低。

(二)村庄文化性互动严重衰退,新生代文化享受呈现个体私密化

从文化的受众来区分,可分为公共性的互动文化和个体性的享受文化。依据在竹镇的调研,村庄内的公共文化活动难以组织,相互串门闲聊的互动已较少,中老年一代之前的闲聊互动还较多,而73%的年轻人偶尔或者很少闲聊互动,其活动的区域主要在镇上或市区,大部分的文化享受方式是较为私密性的上网、听音乐或看电视,见表2。

(三)个体娱乐休闲方式单调,内容空洞,不良消遣方式增多

依据调查,70%的村民反映消遣时无事可干,40%的村民反映空虚、心烦、没有精神,55~56%的农民主要娱乐方式为麻将或打牌,而麻将或打牌发展成赌博性质的活动占了20%左右,有15%的村民参与过地下活动。在村里总能看到不少人聚拢在一起打麻将或打牌,而因为赌博或导致家庭关系不和、人际关系破裂的人数有8%。

(四)农村出现信仰真空,地下教会组织呈现蔓延态势

尽管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信仰却出现了真空状况,传统的信仰观念正在被市场经济瓦解,在这种情境下各种“东方闪电”、“顶头教”、“地下基督教”等组织乘虚而入并逐渐蔓延开来,这些组织往往具有组织体系,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而其造成的风险具有不可控性,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

(五)民俗文化活动变化不明显,有些内容变质异化

竹镇的民俗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从家庭层面来看,清明祭祖、婚丧嫁娶甚至是宗族仪式等活动还有增强的趋势,但在民俗活动也存在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面子竞争和内涵淡化等方面。例如,村庄赶人情比例极高,红白喜事办宴请的超过90%、考学当兵办宴请的超过70%、老人做寿办宴请的超过70%,人情往来频次多,花费大,成为炫耀和攀比的工具。而一些仪式尽管形式尚在,但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表达正在变得淡薄。

二、六合区竹镇村庄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外部文化供给与村庄内部承接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竹镇文化供给主体来看,目前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有政府、市场,还有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如乐队、腰鼓队、秧歌队、戏曲组织)等。根据调查,课题组认为三种供给主体在供给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和困境。

(一)政府的文化供给分析

政府是文化公共品供给的主力军,但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其一,重视“供给”,而轻视“需求”。调查发现,在竹镇文化公共品的供给中,政府在“有线电视”、“有线广播”上投入较多的经费与精力,为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了“农家书屋”,且经常为村组举办“送电影”等活动。但从问卷数据及访谈材料来看,村民对供方的举措并不十分满意,他们的主要需求点在“文化活动站”、“体育场地”及“老年人活动中心”方面。可见,政府供给内容与农村现实和农民需要之间存在明显张力。政府的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错位必然消弱部分文化供给的效果。

其二,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作为考核村庄文化建设的一项指标,“农家书屋”成为每一个行政村展示其公共文化产品的标志物,也是政府提供文化产品的阵地。在此,农民理应可以享受精神文化大餐;然而,实际运行中,多数书屋或是长期处于关停状态,或是书籍拿走无人归还;因而,无法满足有阅读要求的村民需要。这一现象彰显了政府作为文化供给主体重视“硬件”(强调场馆、阵地建设)轻视“软件”(组织建设、组织保障)的偏好。

其三,重视“送文化”,轻视“种文化”。政府作为文化公共品供给主体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习惯于采用文化行政部门主导的、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性的供给模式。这种供给模式的必然导致以 “国家”为本位 排除“农民”本位、以“精英文化”挤压“乡土文化”。调查发现,农民对政府的“送文化”缺乏兴趣,而对文艺下乡、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表演等较为轻松活泼的文化形式更感兴趣,但这些却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真空地带。

(二)市场化的文化供给分析

根据调查,农村文化活动市场化的供给主要是用于婚丧嫁娶及各种人情仪式的乐队、剧团或表演团体等,节目内容和形式皆可多元化。其运转和业务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团体不规范,档次难以满足需求。在访谈中发现,农村市场化乐队一般规模都较小,以几个固定演员为主,活跃于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表演着基本雷同的节目;随着时间的推进,其节目的创新性与新颖性丧失。可见,这样的文化供给主体提供给村民的只能是缺乏创新的“老一套”;消费方的农民也必然对此日渐失去兴趣。缺乏规范、档次不高成为农村乐队作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其次,节目导向性不强,有低俗化倾向。目前,在村庄的文化产品供给中,农村乐队较为活跃,但其节目内容呈现“低俗化”与“过度娱乐化”的特征。如在六合竹镇农村乐队演出中常见的“侄子戏婶”、“祝酒闹馆”、“傻子拜寿”等节目无不充斥着低俗、肉麻、搞笑的动作与语言;尤其是农村红白喜事不分,均以搞笑低级庸俗的情爱、小品等节目形式进行表演。低俗化演出日益瓦解了乡村原有的伦理价值,污染了乡村文化生态。

最后,加入面子竞争,难以形成好风气。尽管农村市场化文化产品供给主体存在着上述规模小、档次低、低俗化等缺陷,但在他们仍活跃在村庄场域中,成为家家户户红白喜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种仪式。调查发现,村民办事之所以请乐队是基于两方面的心态:一是面子问题,不能“人有我无”失面子,要做到“人有我有”挣面子;二是寻找心理平衡,在意邻里相亲的舆论评价。

(三)民间团体和村民自组织的文化供给分析

民间文艺团体和村民自组织的文化供给具有明显的准公益性,其活动类型包括农闲时的文化休闲、社区文艺晚会、体育健身项目等多种类型。当前两种文化供给方式存在的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民间团体供给文化的困境:体制支持有限,后劲发展不足。调查发现,在政府与市场文化供给主体之外,还存在着来自村庄内部与外部社会的文艺人才自发创办的文化组织。这类民间文艺团体多半是服务村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组织,可以弥补政府与市场供给不足的缺陷。但在实际运行中,民间团体遇到了资金筹集缺失、功能定位不准及与乡村两级组织关系失调等困境,其发展后劲不足就成为必然。

第二,村民自组织供给文化的困境:暂时维持运转,无法有效成长。在竹镇农村还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准公益性文化供给主体——村民自发组织,如篮球队、健身舞队、秧歌队等。村民自组织成员之间一般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与需求而组成的, 其活动内容体现村民文化生活的诉求。但由于经济实力、内部组织合作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村民自组织无法有效成长。

第三,民间团体和村民自组织陷入困境的原因: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弱化。调查中发现,问及为何民间团体与村民自组织的发展会陷入上述困境时,90%村民将原因归结到村“两委”与村党员队伍身上,认为村“两委”缺乏魄力、村党员干部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不愿干”、“不会干”、“不敢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弱化的形象写照,也凸显了民间文艺团体作的可持续性问题亟待引起关注。

三、南京市统筹文化一体化的对策和建议

课题组认为,21世纪以来,南京市在统筹文化发展一体化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推动南京市乡村文化的发展,我们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破解农民文化生活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提升文化一体化发展水平。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南京市统筹文化发展一体化应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按照“三个结合”路径,采取“四项措施”。

(一)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三有利”

一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文化具有价值性、社会性与政治性。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不单是为了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文艺形式传播输入时代传统,如民族精神、八荣八耻、四有公民。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市场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多彩的贴近农民现实的文化活动方式来感染农民、教育农民、启发农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简言之,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其应有之义。

二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主动性。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才能发挥村民消费文化产品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政府作为农村文化供给主体要克服“城市化思维”,用“种文化”来替换“送文化”,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与形式,将积极向上的优秀文化蕴含在农村各类文化活动中,让村民走出文化消费的边缘地带,成为乡村文化活动名副其实的主体者。

三是有利于增强村民福利,维护村庄秩序。从上述可见,当前村民闲暇时间增多、物质生活改善,但精神文化产品严重不足,仅有的一些文化产品也是内容单调,且不良消遣方式居多。因而,乡村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感与幸福感,摆脱当下文化活动表演下流化、媚俗化、物欲化的窠臼;从精神层面,提高村民对真善美的感知与追求,发挥乡村文化增强村民福利与维护村庄秩序的功能。

(二)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三结合”

其一,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克服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 件”现象,必须将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电影院、有线电视广播、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设施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关注的重点。但当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阵地建设应有的功能发挥。目前,既要抓好区、乡(镇)、村三级文化组织的职能定位和关系重塑,又要抓好民间文化组织建设,同时还要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其二,政府导向与市场培育、扶持、规范相结合。从以上对竹镇文化供给主体分析可知,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来自政府、市场及民间三个主体。因此,要打破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中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思维习惯,学会接纳市场作为文化供给主体。尤其是对目前市场文化主体运营与模式上存在的规模小、档次低、低俗化等问题,予以培育、扶持与规范。换言之,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形成协作多元主体共存局面,既有利于克服文化建设中政府主体的“效率黑洞”弊端,又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壮大与规范化。

其三,政府财力支持与民间及村民自发组织相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多元供给主体中的另一极是民间文艺团体与村民自发组织,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在满足村民文化生活诉求与适应村民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政府与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体制性支持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自我生长能力,无力向“发展型”阶段迈进。这就需要区、乡、村三级组织从财力与管理方面加大扶持,同时吸纳农民、村庄外部精英及非政府组织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力量来整合社会资源,来补充政府和市场供给中的不足。

(三)南京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应做到“四措施”

第一,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从六合竹镇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村文化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整合资源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为此,省市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落实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文化娱乐场所的税收返还政策;县文化局、乡镇文化站应积极争取来自省市扶持基层文化建设的项目;同时释放与鼓励市场主体和民间社会团体投资赞助文化事业。通过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短板,从而逐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走向良性发展平台。

第二,解放思想,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管理机制涉及资金管理、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改变当前文化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锐意创新姿态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上来;其次还需要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分类治理、明确各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构建农民文化需求指标、发挥基层治理组织的行动能力、经费保障机制和“阳光”使用机制等,让农民过上体面而有意义的生活。

第三,加大扶持,进一步培养乡土文化人才。优秀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的灵魂与保障。因此,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可忽视。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挖掘、保护与培育那些熟悉农村生活与民风民情的乡土人才;他们多才多艺且生活于村庄热爱这片乡土,对他们加以引导与培育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力;二是引进外部文艺人才,建立当地文化建设与外部文艺人才的长效互动机制;同时发挥村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优秀的乡土文化人才是自觉维护村庄道德价值、传播宣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环节。

第四,创建品牌,进一步创建特色民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在于能否提供丰富多彩、贴近农民生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这就需要:发掘一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沟通市场机制与农民文化诉求,打造一批真正属于农民的文化品牌;结合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扶植一批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孝道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戏曲文化等;培育一批农村文化积极分子和文化产业经纪人,通过整合培训、评比,逐渐做大做强,逐渐形成农村文化品牌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参考文献:

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中州学刊,2013(06).

第3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又称盛京,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的矛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最终,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发扬文化、传承特色,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图1 20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图2 21世纪初的中街

2.2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宫为上院,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在改造前,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损坏严重,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拆除房屋200多间,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在时间上,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在空间上,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图3 铸有12座清朝皇帝铜像的皇寺广场

图4 修缮后的沈阳实胜寺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占领的耻辱性记忆,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整体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一个高18m,宽30m,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附在周围,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状,不是材质,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只有在发展中保存,在保存中发展,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在意义中找到发展,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图5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4 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图6 沈阳“金廊”夜景 图7 沈阳市政府广场绿化风景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还要有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李爱,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2008(27).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第4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六十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村文化体育中心落成剪彩仪式。这是***村的一件喜事、一件大事,也是***村人民向祖国献上的一份节日礼物。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村文化体育中心的顺利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

近年来,***村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实现了自身的大发展、大跨越,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环境明显改观,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天落成的文化体育中心,总投资120万,占地10余亩,是一座集群众娱乐、休闲、健身、科教、比赛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场所,是***村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不仅是展现***村美好形象的一项亮点工程,更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一项民心工程,对于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支村委一班人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的结果,是***村民营企业家无私奉献、倾力相助的结果,是***村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今天这个场合,我要特别提一下集资建设***村文化体育中心的13名同志。他们是:********。他们当中有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村干部,有坚定信念为人民的好党员,有致富不忘家乡人的企业家,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当代女豪杰,有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正是他们的慷慨解囊、鼎力支持,才使***村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工程、利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他们是***村的骄傲与自豪,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旗帜和榜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同志们,朋友们,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县委、县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对新农村建设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希望当地党委、政府继续全力以赴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希望***村支村委一班人继续坚持不懈地团结带领***人民致富奔小康,也希望民营企业家和其他各界人士继续尽心尽力地为家乡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村在新的起点上,再续新篇章,再铸新辉煌!

第5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一、工程施工企业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是因企而生,所以企业文化也要因企制宜。作为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建设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先清楚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把握企业的特点、员工的特点、施工的特点。只有看清了本质,形成的企业文化才会富有新意和价值。

1、企业文化建设难、推广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是精力的投入,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而作为工程施工企业,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职工群众,在外部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现场施工等方面均承受很大的压力。正是市场的压力和经营的困难,使得某种程度上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工程项目地域分散,周期短,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这些因素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分包队伍多,现场施工人员还有一部分为外雇民工,文化水平偏低,观念较为落后,综合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入推广带来了难度。

2、企业文化要有强有力的约束。

工程施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像公路、桥梁等,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且整个施工过程是多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工程特性和施工环境的制约,大量的隐蔽工程只能进行有限度的检查、表面的检查,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施工工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以及“对工程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责任与己无关”的想法。

3、企业文化更注重“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而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员工,施工环境艰苦,工作强度大,且一年有大部分时间从事野外施工。针对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低等特点,企业必须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职工,用人本关怀温暖员工,让企业与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企业文化更注重“安全文化”。

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高危险作业。拿我们路桥公司来说,桩基施工、梁板张拉、吊装等工作环节,危险系数较高,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周围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企业、职工已经普遍认为安全高于一切,对安全的认识、对安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有保障,工作才有保障。

二、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盲目、随意的去做,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并着力突出企业的特性。只有这样,形成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强有力的作用,使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1、要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现状。

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工作重点,要提炼和完善企业的工作宗旨和经营理念。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确立了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但是,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同行领先地位,必须在打造精品工程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企业宗旨、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竞赛能力等具体标准,检验和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并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深入的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更生动、更真实、更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内涵演绎出极具说服力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升华为企业职工容易理解和实行的企业文化。

2、要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类型。

企业文化建设是综合工程,它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涉及人与人行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特点和工作阶段,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类型。市场开发需要社会和行业内的相关信息来源,并要善于沟通;施工现场是一种过程控制,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注重细节,有的情况下还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人际文化;办公室人员需要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道德文化、服务文化……。每个岗位,工作不同,文化类型也须不同,但这些都必须统一于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

3、要大力研究企业员工构成。

企业的员工构成比较复杂,有伴随企业成长的老职工,也有新招收的年轻员工,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工作态度、利益所求等均有不同,这就必然形成不同的个人价值观。而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融、互补或排斥的,这种统一或矛盾也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文化交融或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能否为每一位员工所接受。而且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地位、岗位、收入、前景、人际关系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范围和程度。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考虑员工构成这一因素。

4、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各种媒体工具、艺术载体、培训上课等,除此之外,还应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比如施工现场的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岗位明星评选、晋升提拔、物质或精神奖励等手段的运用。不能单纯的只停留在开表扬会、发奖品,而是要深入发掘人的内在品质和典型,通过这种挖掘的过程,让干部职工了解企业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通过这种特殊的激励,让符合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得以强化,得到肯定。

三、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作为工程施工企业,现场是最基本的工作单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窗口,是广大职工奋力拼搏、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也是展现企业形象的前沿阵地。而文化,来源于现场,扎根于现场,是现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现场点点滴滴的沉淀与积累。所以,对工程施工企业而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现场文化作为重点,把精力放到现场。通过特色、新颖、时尚的现场文化,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现场文化建设重在做好以下几方面:

1、规范项目驻地和现场建设。

加强“三标”建设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通过基层专业样板创建,实现项目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和软件管理的规范化,全面促进现场文化建设。

2、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职工的思想中。强化对职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职工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

3、改善现场环境。

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改善项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道路交通等安全环境的治理。加大人本关怀的力度,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构建施工现场和谐工作、生活以及人文环境。

4、树立品牌意识。

第6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我至今已经学了三年古筝了,以前我很努力练琴,老师每次都夸我练得好,渐渐地,我的“小尾巴”就翘起来了,回家也就不好好练琴了。一天,老师在下课前对我说:“由于校长来检查你们的学习成果,所以明天要做一个汇报演出,你就弹《纺织忙》吧!回家好好练练,争取得个名次。”我懒懒的回答了一声,就飞快地跑回了家开始玩起来。

妈妈回家了,立刻问道:“老师留什么作业了?”我回答道:“就是明天要演出,我要弹《纺织忙》,太简单了,甭练了。”妈妈严肃地说道:“你给我弹弹试试!”我心想:弹就弹!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就戴上假指甲,轻松地弹了起来,可是磕磕巴巴,一点儿也不流畅,还老错音。

妈妈对我的表现很不满意,就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你常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理解它的含义吗?要想在明天表演成功,不下功夫可不行呀!”我不服气地想:不就是一首破曲子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弹两遍不就行了吗……妈妈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继续说:“老师给你的任务就是要完成,来,我陪你练!”我不情愿地点点头。于是,我开始在妈妈的监督下,一遍又一遍地弹。过了会儿,我想:让妈妈忙去吧!我一定要磨练我的耐心和毅力!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你起忙把,我要自己练琴!”妈妈拍拍我的头,说:“好孩子!妈妈相信你!你自己好好练吧!”于是,我坐在琴面前,一遍又一遍地弹,听到小朋友们欢快的笑声,我脑袋上都急出了汗,但我还是提醒自己:坚持!下苦功夫!我的手酸了,但我咬牙坚持着,不停地弹着。我一边弹一边想:坚持!再弹几遍就成功了!过了半个多小时,我觉得自己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就让妈妈过来检查。妈妈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满意的微笑:“好孩子,你终于坚持住了。你不用弹了,我刚才一直在门外听着呢!明天演出没有问题了!”

第7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建议

Abstract: urban landscape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to the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rban landscap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hoping to offer you some help.

Key words: urban afforestation; Problem; advice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城市环境文明程度的标志。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步伐不一致,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一些地方,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绿化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不到位

在大多城市规划中,都存在着其绿化与相应的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绿化与相应环境间的适应性,出现了大量的园林植被不能使用自己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可以想象一种情况是,有的植物因为不适合生长在盐碱地,如果偏偏就把它种植在盐碱地中,那么它的成活率是可想而知的,往往也会得不偿失。总而言之,当城市绿化的规划以及布局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时,就会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体制不健全的现象。目前,在许多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各自为政。比如,各开发区、各开发商及企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的园林绿化管理,自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全局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有些城市由于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侵占城市园林绿化事件、随意伐木毁林事件等,甚至造成了整个绿化环境的破坏。

(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法律意识淡薄

一般来说,经济条件的制约以及经济利益的影响,导致现在居民的绿化意识淡薄。有些地方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最终导致园林绿化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因此,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应该从法律法规上不断完善,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亟待健全。

(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难度大,养护成本高

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法制观念较弱,另一方面是城市园林执法队伍的不健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踩踏草坪、毁坏景观的现象,因为管理部门手段滞后,赏罚不明,使得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因为有些园林绿化管理单位盲目追洋求新,一些不能适应环境的植被因为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加上养护成本过高,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以外,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护理”。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解决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

要落实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加快建设步伐,资金是关键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实行分级建设和分级管理。把绿化费用纳入到城市建设的投资预算中,按照规定建设绿地。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以及管理维护资金的投入,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能顺利进行。

重视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不仅是为了追求美观,更重要是要改善生态环境使其发挥最佳生态功能。因此要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等来尽可能地选择以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为主。要充实园林绿化管理队伍,配备专门的养护管理设备,从而提高人员结构以及专业素质。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视

城市园林绿化要想实现生态效益的提高,其管理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时,要高度重视绿地的土壤情况和病虫情况,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在对一些比较有年代的树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好松土、换土、施肥、浇水等工作,保证良好的生产状态。

(1)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实现规范化

城市园林绿化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是区区域,建立

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的生态化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化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化的可达状况。

(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实现法治化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必须强法和执法,管理法规要完善,并要严格执行,依法办事。管理监察队伍,要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的倾向,从人治转向法治轨道。

(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实现全民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是把园林绿化管理看成是园林部门的专职工作,跟其他人毫无关系,而事实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这是全社会的活动,需要实现全民化。

首先,要做好城市园林的绿化,必须要提高城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使他们对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他们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管理效果会对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园林绿化管理者的水平,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先进技术与手段的利用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

其次,要做好城市园林的绿化,还需要加强社会成员对城市园林绿化环境效益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营造城市绿化管理的浓厚氛围,以便调动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还要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园林绿化管理的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做到绿化人人有责,树立全民绿化的意识。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全人类都受益的活动,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基础设施,并且它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公众,能满足城市居民居住和生活的需要。园林绿化能起到净化空气和环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对城市的美化作用起到效果。因此,要想把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做好,必须要提高其管理水平,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出发,充分去了解它研究它进而解决它。此外还要不断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管理模式和理念,改进自身的管理细节,使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能够全面、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健威.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0(1)

[2]郭正波,朱鹏飞.对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3]仝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7).

第8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一、必须坚定“不创则已、创则成功”的信心,务求决战决胜

按照省文明办和市文明办的部署安排,今天市里已经开始对创城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最近一两天,市里将对我区的创城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可以说,创城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这次文明城市测评内容同年相比,在测评内容、测评分值、测评方法上都作了重大调整,而且主要以暗访的形式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整体观察,无论是材料审核,实地考察,还是问卷调查,都扩大了范围,并采取随机选取的办法进行测评,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从了解的情况看,省文明办只分给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个名额,全市个区区都去竞争。我区只有进入前名,才有入围省级文明城市的资格,竞争异常激烈。从调度的情况看,我们当前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是流动滩点多,环境卫生差,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混乱,创城知晓率不高,等等。

目前,“三城同创”我们已成功争创了两城,现在仅剩下省级文明城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坚定“不创则已、创则成功”的信心,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思想上不能有半点懈怠,工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精力上不能有半点分散,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领导力量、人员保障、工作措施上再加强,再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抓好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二、必须树立“众志成城、志在必得”的勇气,务求全面提升

当前,各级各部门要把创城工作的重点放在围绕测评体系抓落实上来,针对薄弱环节,狠抓整改措施,做到硬件不失分,软件多挣分,全力拿高分。

(一)抓重点。实地考察是整个文明城市测评的重中之重,考察的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的现场点比较多,任务也最重。一是交通设施方面,包括城市全部主干道、主要交通路口、长途汽车客运站等。二是文体设施,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科技场馆、体育场馆等。三是社区方面,从%的市级文明社区和一般社区中进行随机抽查,共考察项内容。以前不抽查街道和乡镇,今年又增加了街道和乡镇的考察内容,共抽取%的街道、%的乡镇和%的郊区行政村进行实地检查。四是窗口行业,将从个行业中随机抽查个行业进行检查,其中医疗、商业零售为必查行业。另外,实地考察还包括供水、慈善超市、社会救助、行业协会等内容。各责任乡镇和单位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照指标要求,认真分析排查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逐项抓好整改落实,确保每个现场点都不失分、得高分。

(二)抓亮点。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对创城工作至关重要。这方面一直是我们的强项,也是最容易得的印象分。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尽快完成道路街巷整修、路沿石和人行道板更换、环境卫生清洁、园林绿化等工作,集中力量抓好市场秩序、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当前,重点要突破环境卫生问题,这不仅是个“脸面”工程,更是个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市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关系到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创城支持率。有关责任单位要集中力量,突击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彻底解决背街小巷、公共场所以及建筑施工现场的脏乱差问题,抓紧治理乱搭乱建、乱涂乱贴、乱扔垃圾等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镇、镇、镇,区直各部门、各单位,各环境整治督导组,特别是沿街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立即行动起来,集中开展一次环境整治活动,对本辖区、本部门、本单位内部进行一次全面卫生大扫除,并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全民动员、全民参与,把城区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以最靓丽的城市形象、最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文明城市测评。

(三)抓难点。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是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工作。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测评总分,其中一项是,是否支持本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如果支持率达不到%,就不能申报。与年相比,新的测评体系对问卷调查的内容、测评的分值和方法等方面都作了重大调整,内容涵盖了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测评将运用书面调查、电话回访、网络调查、入户访谈、单位访谈和街头随意发放问卷等多种方法进行,而且规定,份问卷全部由测评人员发放,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随机性很大,加上我区流动人口多,人员状况复杂,测评工作难度更大、压力更大。对此,各级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社会宣传、网络引导等多种手段,通过阅报栏、电子屏幕、招贴画、宣传单等多种形式,组织单位、社区、学校、家庭齐上阵,营造大声势、大舆论、大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市民的参与率、支持率和满意率,力争取得调查问卷的最高分。

(四)抓盲点。要针对测评考核中一些指标要求,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注意从细微处寻找差距,改进不足,消除盲点,不留死角。比如集贸市场,要在抓好面上整治的同时,着力抓好各个经营摊点的规范管理,确保整洁、卫生,严防占道经营、污水横流等现象的发生。对“五小”行业、网吧管理、背街小巷等一些细节问题,也要抓住不放,逐一排查,逐一落实,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在对城区环境集中治理的同时,对建城区外考察点周围环境卫生也要抓紧组织人员,进行重点整治。对基础条件比较差的社区,有关乡镇要靠上去工作,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紧规范完善、提升档次,争取达到社区参评标准。

三、必须强化“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意识,务求责任到位

第9篇:城市文化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城镇化 建设

浏阳市位于长沙东部,湘赣边陲罗霄山脉北端。浏阳市城镇化建设作为湖南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中心区,应该充分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便更好地满足经济强区的建设要求。

一、浏阳市城镇化建设问题分析

(一)城镇规划水平较低,发展战略短浅化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观念影响,使得浏阳市许多地区在制定城镇发展战略时,仍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从而出现了城镇发展战略制定短浅化,规划水平较低等问题。然而随着浏阳市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战略与观念根本无法满足现代浏阳市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各项设施配置也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现如今,浏阳市的大多数城镇,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出现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延缓了浏阳市城镇发展速度,更造成了资源利用上的浪费。城镇的发展应该是相邻城镇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完全相反,各城镇之间由于受到形成区域的限制,致使各大城市只得自行其政,资源无法互通,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城镇之间无法形成有效规模,阻碍了浏阳市城镇化建设的发展。[1]

(二)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聚集辐射能力不强

截止到2011年,浏阳市的农村城镇化率以达到5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就整体来看,该地区的城市人口仅为27万余人,城区的区域面积也仅有40km2,较小的城市规模限制了城市吸纳与转移人口能力的发展,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城镇发展水平不均衡,增加了城镇建设的难度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针对浏阳“一个中心、两条轴线”中所包含的相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未得到良好的改善。按区域划分,将轴线细分为主轴与次轴,其中,主轴地区包括沿长江发展的乡镇,而次轴则是往西南方向发展的乡镇。该地区乡镇农村的人均收入差便高达812元,最大差距甚至达到了2466元,而地方财政收入差则达到了4905万元;尤其是次轴地区的乡镇,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导致了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缓慢。二是小城镇聚集比较缓慢。沿长江发展的城镇区位,其在交通、投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人口以及辐射能力方便都具有明显的优势。[2]然而在往西南方向发展的次轴地区,由于受区位、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基础设施无法与二、三产业配置相匹配。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由于浏阳市的村级集体的经济力量都较为薄弱,致使大部分村级集体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极大地增加了分散居住的农业人口往社区汇聚的难度。

二、浏阳市城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城镇整体规划,发展战略要富有长远性

根据我国于2008年1月1日所修订并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四条的相关规定:“国家应严格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以保证人力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由此可见,为保证浏阳市城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需统筹城镇整体规划,设置科学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方针。其次,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各城镇的布局空间,以保证各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从根本上减少资源利用的浪费现象。最后,相关领导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浏阳市的城镇化建设,注重乡镇之间的相互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3]

(二)强化城乡均衡发展,突出区域特色

一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针对浏阳城区的靠山临江,用地纵深补款,高低落差大、发展空间狭窄等问题,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区域特色,努力促成以城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县,集交通、产业、服务与生态为一体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将新区作为拓展城市、升级产业、集聚人口的主战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产城结合、承接人口转移等措施,加快旧城的改造力度。谨遵“内疏外扩”的发展思路,努力升级并改造旧城区的基础设施,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打造出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二是挖掘特色内涵,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型城镇的发展要围绕当地资源特色以及独特的发展规律,做到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充分体现挖掘与培育的优势,以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共存、特色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稳步推动浏阳市城镇建设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浏阳市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牵涉社会全局、周期长且工作复杂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努力的工作来落实。为保证浏阳市城镇化建设的稳步进行,首先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完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最后,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浏阳市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综合纳入考量范围,以提升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城镇化的建设效果。

(作者单位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J].理论探索,2013(04):82-86.

[2] 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 .现代经济探讨,201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