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一年级足球训练游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一年级;体质健康;常见错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74-02
一、50米跑常见错误动作及对策
笔者将从50米跑的起跑、途中跑、冲刺跑三个阶段进行阐述。
1.起跑
常见错误1:身体超线,同手同脚现象屡次出现。
对策之一,养成有“线”的概念。可利用学校的场地直线,如跑道的白线、足球场边线、篮球场端线等作为起跑线。在进行起跑的集体练习时,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起跑线边喊口诀“前腿弯弯后脚踮,脚尖顶线异臂前”,边做出相应动作,让学生有“线”的概念。对策之二,养成有“点”的意识。可在跑道的起跑线后画两个脚印作为学生起跑的参照点,让其前后站立于脚印,感受前后开立,前脚尖顶线。教师应在学生侧前方下达口令并纠正学生同手同脚的错误动作,逐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起跑姿势。
常见错误2:注意力不集中,抢跑、迟跑现象屡屡发生。
对策:教师应让手势与哨声提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教师下的指令做出相对应的动作。如教师在起点、途中、终点等位置进行发令训练时,可吹两短哨声同时将小红旗上举代表“各就位、预备”的指令,让学生做好准备;长哨声同时挥旗代表“跑”的指令,以使学生在指令下起跑。
2.途中跑
常见错误1:摆臂五花八门,落地“噼啪”响。
对策:教师应让学生做各种以肩关节为轴前后摆动的练习,如坐姿摆臂、站姿摆臂、慢走摆臂、快走摆臂等各种摆臂练习。对于落地太重的问题,可进行各种前脚掌着地的练习,如原地小步跑、前脚掌走、慢跑、中速跑逐步过渡到快速跑。教师应在途中跑逐一指导,每趟跑完应对其面授机宜,反馈其动作问题,进而化有声为无声。
常见错误2:路线忽左忽右,难以直线跑。
对策:可让学生沿着跑道白线做各种练习,如快走摆臂、慢跑、中速跑、快速跑练习(图1~图3),逐步让学生养成直线跑过后,再让学生沿着跑道进行快速跑的练习,教师应在途中、终点对学生逐一进行指导,养成跑时眼观前方,直线行进。
5.冲刺跑
常见错误1:速度难以保持,克服困难意识薄弱。
对策之一,提高其跑的能力。教师在制定50米跑内容时,应先让其逐步练习各种短距离跑,如以20米为起点每周增加5米的练习,其次数以每课次4次练习为宜,直至增加至60米跑的练习,方能对其进行测试。速度能力上去了,克服困难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强了。对策之二,激发其跑的欲望。学生意识的培养可根据学生跑的能力有意识采用同质分组,让速度较接近的为一组,让学生之间的练习有可比性;还可以游戏或接力赛的方式进行练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渐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常见错误2:将教师当终点,终点前减速明显。
对策之一,将错就错。在一年级授课时,有些学生在跑时不看终点在哪里,总是把教师站的地方当作终点,此时教师可将错就错,站于终点线后2~3m,让学生养成习惯过了终点线才能减速。对策之二,设置虚拟线。在将错就错的基础上应在终点前面2~3m的跑道两侧各放一个标志桶形成虚拟辅助直线,要求学生最后冲过虚拟辅助线后方能减速。在练习中,一定让学生清楚跑至标志桶位置方能停下,逐渐让学生能有一个概念――全力冲过虚拟辅助线再减速,而不是终点线后就减速。久而久之,即使没有标志桶,学生也会形成冲过终点线才能减速,进而改掉终点时减速的坏习惯。
二、坐位体前屈常见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动作枯燥,学生烦躁,成绩难以提高。
对策之一,保证练习的常态性。一年级坐位体前屈在三个项目之中测试权重最大,达到30%。因此应将其纳人“课课练”的内容,保证练习的经常化。鉴于一年级学情特点,训练的时间不宜太长,可将其穿插在课的准备部分或结束放松部分进行练习。对策之二,确保练习的多样性。发展坐位体前屈手段多种多样,不宜让一年级学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动作,可采用单人、双人、多人相结合的练习方式,下面推荐几种实用性较高的锻炼方法。单人的练习方法主要有各种原地、行进问踢腿练习、站姿台阶练习、坐姿盘腿身体前压(图4)、坐姿跨栏攻栏腿前压等练习(图5);双人的练习方法主要有两人并腿体前屈(图6)、双人分腿划船练习(图7)等练习;多人练习法可结合游戏进行,如多人分腿传球(图8)、俯身分腿传球(图9)、多人俯身大象行等练习(图10,图11)。对策之三,提高学生参与性。合适的音乐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在学生练习时加人柔和、节拍明显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做各种坐位体前屈动作。如我校在上午第三节课、下午第一节课下课都有5分钟的眼保健操时间,笔者让授课班级学生按音乐节拍做各种坐位体前屈动作,每四个八拍一个动作,这样学生不仅不觉得枯燥,还乐于参与,提升了柔韧性。
三、1分钟跳绳 图12常见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1:上下肢不协调,动作掌握不到位。
对策:一年级新生之前大部分没接触过跳绳,练习跳绳时,极易产生直臂摇绳、垫步跳、勾脚跳、落地重现象。教师应着重对此类学生的辅导,可让该类学生徒手甩手腕、直腿垫脚跳、徒手模仿跳、模仿摇绳练习(图12、图13)、站立摇双绳来纠正学生直臂摇绳、勾脚跳的错误动作;运用摇一次跳一次、摇双绳模仿跳(图14)、减慢速度跳等练习体会摇一次跳一次的技术动作,解决垫步跳的错误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快速双脚跳练习。此外,由于体质测试的日期有限,要将上述练习布置成体育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
常见错误2:跳绳时间过长,频率难以维持。
对策:笔者发现,1分钟对一年级来说太长,后30秒跳的频率很慢,甚至跳不动。针对此情况,可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定时跳。以30秒为起点进行计时跳,逐渐增加时间,增加的幅度应以大部分学生的稍显疲劳为临界点,直至学生能坚持至1分钟。第二,定量跳。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即可停止练习,每次定的量不宜太多,如60次、80次、100次……第三,比赛法。定时跳与定量跳相结合,全班学生集体跳绳比赛,如游戏比赛“1分钟内谁跳得多”,对跳得多的学生进行小奖励;比赛“看谁先跳到100次”,让学生跳完立即举手,教师及时指出其名次,并对其语言表扬,对于跳得慢些的鼓动全班学生为其加油,此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常见错误3:计数水平有待提高,测试效率不高。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 传授; 体育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7.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55-001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发展。什么是必要的体育技能呢?就是人体运动的基本技能,包括有走、跑、跳、投、接、打、踢、攀爬和平衡的技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必要的体育技能是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保证,因为它对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参与意识,丰富体育知识,建立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中在必要的体育技能培养方面尚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和落实体育运动技能培养问题?这些都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对中小学体育教师问卷调查,中小学优秀课观摩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
调查结果
对来自张家口不同学校的18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在必要的体育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数学校只有“体育锻炼标准”的体能达标,没有体育技能考核;(2)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注重技术教学就是以竞技为中心;(3)部分体育教师业务水平较低,不会教技术,也没有条件深入学习; (4)部分经过专业学习的体育教师,不注意深入地研究中小学体育技术教学的规律,照搬竞技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分析和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头脑中对体育课中要不要抓技术教学和技术考核,教哪些技术和怎样培养这些技能存在模糊认识。
国内外科学研究材料表明,9―13岁是人体基本运动技能动力定型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前后进行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效果最好,应该结合体育教学抓住人体基本运动技能发展的最佳时期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技能培养。
走、跑、跳、投、接、打、踢、攀爬和平衡技能是人体基本运动技能,又是构成竞技技术的一些基本技术成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按照科学规律逐步进行基本运动技能培养。
走的教学主要是在队列练习中进行,在小学年级体育课的教学中,重点是基本姿态的培养。要求原地站立和走步中躯干直立,头颈正直、挺胸、拢腰、收腹、肩放松稍后引。此外,还要注意神韵和精神面貌。所以,教师在认真细致地纠正学生动作时,还要注意以和蔼、热情、振奋的教态和准确、激励的语言来感染和调动学生。
根据跑步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得知,跑步是从走步动作演进发展形成的,摆臂动作应由走步的直臂摆演变成屈臂摆,按照跑步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小学一年级的儿童应该能够完成这个动作,然而受调查的小学生中还有许多不能做出正确的摆臂动作,所以在跑的教学中,开始应抓屈臂前后摆的动作,防止直臂摆和左右摆。在学生正确完成摆臂动作的基础上要求增大摆臂的幅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中速跑和快速跑中要求学生前脚掌先着地支撑。到小学的高年级要求在形成正确动力定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一些步频练习。到初中逐渐提高支撑高度和增加跑的距离。而且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基本技术练习、纠正,采用多种手段和游戏,如类似棒垒球的游戏和追逐接力赛,以提高学生练跑的积极性,在反复的练习中提高跑的技能。
根据跳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学习跳跃技能先从跳下跳上开始,然后是原地立定跳、连续跳和急行跳。小学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跳格子、跳绳、跳箱盖等方法和手段来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11-13岁的少年儿童可以做出较完整的急行跳跃动作,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可以发展急行跳跃能力,教师应注意落地区松软和安全。高中男生可以在发展单足跳和跨点跳的基础上,用急行多级跳发展反弹能力,在跳跃练习前应做好准备活动,练习中注意安全。
从投掷动作技能的发展规律得知,婴儿的投掷只是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协调能力的提高,才发展成为全身协调配合,爆发式用力的投掷技术动作。投掷是发展全身肌肉力量的练习,要逐渐提高对用力顺序、幅度及爆发式用力的要求。小学生主要采用投掷垒球、小沙袋、木棒、实心球和小铅球。在较轻器械的投掷练习中要求动作正确、连贯。可以结合掷远、掷准积分比赛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达到一定的次数和动作质量。中学生的主要教材是铅球和手榴弹,对学生的投掷技能要有规范和考核。
传接的技能可使用布口袋、飞盘和球进行练习。传球时要注意腕、指的力量和准确性,接的动作要求做到臂先迎球伸出,随来球的力量、速度做好缓冲和抓接。练习方法可采用自抛自接、对墙传接、双人传接、跑动中传接和结合球类游戏进行练习。在变换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传接和足球等项目重点培养。在教学中应抓好基本动作反复明确和练习,抓好基本功练习,才能在复杂的运动中熟练、自如、准确地运用单个技术动作。在教学中可以分解出打和踢的动作进行技术要求和考核。
攀、爬和平衡的技能可以通过爬山、单杠、爬杆、爬绳、爬障碍墙和体操的一些练习进行培养,利用教学比赛,加强安全措施,使这些运动在中学广泛开展,这样对于学生健康水平,全面身体素质和攀、爬技能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中小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并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传授体育基本运动技能是达到以上目的的必要保证。认识到人体基本运动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接、打、踢、攀、爬和平衡,便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众多的体育项目和不同的教材中强化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的培养,抓住技术教学的主线。
体育基本运动技能考核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各个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切实抓好这一工作,这对提高体育质量,建立教学的系统性,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桑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获上海市第七届曙光学者、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承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著有《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著作。
关心孩子的成长,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孩子身上。对家长而言,只有把握好育儿敏感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育儿敏感性
在这里,我们把育儿敏感性看成是家长对抚养孩子有关的物质与心理资源的敏锐觉察。尚未独立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注与帮助。因此,家长是否能很快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发出的需求信息,并恰当、及时地予以满足,成为育儿敏感性的主要指标。
孩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身心两大方面,因此,家长的育儿敏感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孩子饮食、睡眠、身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二是对孩子寻求注意、感情抚慰、、理解与帮助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国内有研究发现,我国家长对幼儿生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对其心理需要的敏感性水平。这是因为孩子的生理需要比较外显、明确、强烈,容易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正确判断,并且生理需要同生存直接相联系,因而家长对孩子生理需要的敏感性容易达到并维持较高的水平。相反,孩子的心理需要相对内在、隐蔽,其表达信号又受其思维和语言水平的局限而较为模糊不清,与此同时,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个体生存的影响是间接的,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家长对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的重要性认识相对不够,并且在对孩子心理需要信号的识别、满足方式的选用方面相对较差。
家长的育儿敏感性是亲子关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孩子在身体发育以及认知与情绪发展方面出现个体差异的重要来源。因此,家长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调适,以提高育儿敏感性,从而促使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行为敏感性
行为敏感性往往通过家长与孩子交往的性质而表现出来。敏感性较高的家长,通常当孩子在寻求大人注意时,能做出快速应答;当孩子有正常需求时,会尽快予以满足。例如,孩子在呀呀学语时,家长就模仿孩子的发音并予以强化;常常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对孩子的自主、独立需求给予支持,以及其他种种及时对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表现。
目前,许多家长的行为敏感性往往偏高,继而导致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例如,通常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比较明显,这是由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逆反心理似乎已成为不同年龄孩子的普遍现象,这其中,家长的过分关注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出于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成才,不少家长太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太尽心尽力地替孩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以致年龄不大的孩子,也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真没劲”、“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爸妈真烦”的感叹。的确,明明是孩子“温饱该自知”的事,家长还是太在意孩子吃了多少;应该是孩子自己做功课,家长也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陪读、检查;该孩子自己走的未来道路,家长早早地为他设计好,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得去走;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家长便会“草木皆兵”……这一切,既失缺了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降低他学习的动机和主动性,还会使他变得过于敏感与焦虑,甚至造成亲子冲突。
认知敏感性
认知敏感性体现在家长是否了解孩子的能力与局限、兴趣与需求等方面。与认知敏感性密切相关的是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应该重视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早期教育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却大有文章可做。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适合孩子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是以数字计算、识字为主,还是以形体感知、空间转换、想像力和创造力等为主?相对而言,早期教育中后者的培养与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感知、空间与想像等方面的成熟恰恰是未来认知发展、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基础。其次,应该关注早期教育的结果还是早期教育的过程?在谈到国内的足球氛围时,足球教练米卢曾认为,我们太过关注足球比赛的结果,而忽视了足球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这话同样点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家长通常只关注家庭教育的结果,而对过程漠不关心。实际上,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过程,孩子学钢琴而没有最终成为钢琴家,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灵活了手指、懂得了音乐语言、陶冶了性情,难道不是童年不可多得的收获?只要对孩子的认知、情感、人格发展有促进,孩子的尝试就是有价值的。
除此以外,不要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闻不问。孩子有着丰富的、与成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其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1岁左右的婴儿需要建立一种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感及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两三岁的孩子一边对大人的要求说着“不、不”,一边尝试着自主性的探索;四五岁的孩子则迫切需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玩耍和同伴交往;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希望能处理好学习与玩耍、家长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从童年迈向青春期的孩子,则开始渴望独立,具有更强的自我关注与自我体验的愿望。因此,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又是什么。
环境敏感性
环境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家长组织与营造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经验的方式上。高敏感性的家长会时常关注孩子生活、游戏、学习等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为他提供容易理解、与年龄相吻合的各种材料(如用于学习的各种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玩具),为他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与活动,并尽可能让他涉及社会与学习经验。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例“温柔的禁锢”―在山东济南,有位小学一年级的女生不慎迷路。从此以后,顾虑重重的母亲就辞职在家专门“照看”起女儿来:女儿不再外出,不再与他人交往,如此整整21年。结果,替孩子遮去了所有的风雨,反而使她的身心产生了废用性萎缩―女儿的智力从此再也没有发展过。29岁的成人,心智相当于8岁的孩子。为孩子营造这样“纯净”的环境,无疑把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种种有效的环境刺激都隔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