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

第1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活动开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规划教育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举措,在高校得以普遍实施。然而在普通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着“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对高中生职业价值观、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职业规划教育具体的实施策略和途径可以多样,利用以职业选择趋向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方向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选择

合理设计课题研究方向,收集各大学专业设置、行业特点等有关的最新资源信息。作为中学生了解的信息要尽可能广泛,如:各专业学习科目、培养目标、大学师资状况、行业特点、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从业要求等。

首先,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与特长,引导学生明确文理科倾向,初步设想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希望选择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来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从而选定课题类型。

其次,让学生明确自己喜欢什么职业,哪些大学设置相关专业,其专业特点是什么,师资水平如何,开设什么课程,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如何等,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希望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需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哪个范围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从事一种行业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与职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二、职业规划教育课题研究内容

1.学校的选择

搜集全国各省市自己感兴趣的大学的详细信息,包括大学的学校概况、招生简章、师资力量、学术成就、专业介绍、学校排名、办学特色等,了解想要报考的大学及其设置的专业,比较各所大学的实力,从而根据本人的意向选出几所学校进行研究比较。

2.专业的选择

专业的选择对未来的职业定向有很大的作用,主要包括研究职业的特点、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要素。要让学生将选择学校和专业与自己的职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作好进一步的升学计划,科学地设计人生、规划未来;教育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要做到“知己知彼”,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也要对专业的学科特点、职业定向、素质要求、培养目标等做到了然于胸,明确哪些专业是热门,哪些专业是冷门。这样才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3.研究填报志愿技巧

了解高考录取程序,知道什么是平行志愿。通过学习研究,明确掌握、了解信息的渠道,包括高招政策信息,报考院校的本科招生网以及拟报考院校的招生政策和招生简章。

三、开展有利于学生职业规划的活动

1.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和展示活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按照分工,分类整理、分析信息资料,也可以走进相关单位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岗位特点和对人才的要求,并总结获得的调查结果,自制PPT,进行汇报展示,并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每位同学通过观看各组的汇报展示,了解职业特点、要求,给自己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2.组织参加校外的参观、实践、服务活动,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向

教师可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专题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企业、研究院所、机构、工厂、矿山、农村、部队、高校参观、学习、走访,了解社会发展与职业、行业变迁,及其对人员要求的变化;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服务,在不同职业角色的体验中感受职业,认识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探索,开始职业定向尝试。

3.开展了解自我潜能的展示活动,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认识

通过一系列展示活动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和热情,让学生在各种展示活动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初步有效的职业决策,设定务实可行的职业目标,拟定职业计划,信心百倍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为将来进行职业选择趋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职业生涯教育实验中期调研报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刘雪冰.普通高中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8).

[3]李家华.赢在起点:思考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10-08.

第2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在于引导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和时展的需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将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融入社会、发挥潜能、创新发展为目标,综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项教育课程的开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贴近生活,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从而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中。为了自身的发展目标,他们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开拓进取,以期能够达到自己规划的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高职生乐观从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设定,能够帮助学生提前面对就业压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就业,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满意,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够乐观积极的解决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理论研究

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发展还不够完善,大部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论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培育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人才,然而,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发展却以重视基础课程教育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另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以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为目标,忽视了教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化设置,造成了大量的教学课程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学生只知理论而无实践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发展还不完备,研究还不完善,缺乏对于实践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简单的就业心理辅导和求职技巧的培训,而在与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利用网络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工作开展的还不够。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通过人才交流会,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些努力虽然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后的现状。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工作仍然侧重理论教育,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仍然很少。另外在时间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大三时才开设职业生涯的实践课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职业方向的确定,导致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对自身和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到了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单薄

当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大多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兼职老师的现象,另外我国职业规划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往往把简单的就业指导教育看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教育。这些都说明了我国职业规划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将课程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注重阶段性教育,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每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不单单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也不单纯的是以书本式的灌输为主,而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在新生入学期间,要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学习,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交流会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树立正确的目标。当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社会实践课程就要提到日程上,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加学习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接触社会岗位,增加自己的社会职业技能学习。最后在求职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的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求职技巧等课程。

(三)设置完善的教学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设置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目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课程的设置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制定完备的教育课程学习体系。课程的设置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以及相关的文化素质课程。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指导水平

当前我们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指导水平。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熟记相关的政策法规,尤其还要具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最后要具有善于运筹帷幢,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化[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

第3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储备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而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大一年级, 面向高校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指导他们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并加以个性化、 全程化辅导, 是极为重要和极其必要的, 既有助于完善高校教育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 有力改善就业质量, 也有利于新生更快、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及时摆脱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两种病态心理, 明确自身发展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实现个体全面发展。

然而, 当前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总体效果不甚理想, 这其中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 也有学生方面的问题。因此, 切实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对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如何进一步增强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调查与分析

为全面了解高校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 并于2012年3月面向广州八所高校的2011级本科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涉及综合、 理工、 农林、 医药、 师范、 语言、 财经等各类高校, 共发放问卷2 000份, 回收问卷1 860份, 其中有效问卷1 790份, 有效率为96.24%, 样本分布如性别、 专业、 生源地等比较合理, 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分析:

(一)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

关于对自己的价值观、 兴趣、 能力和性格的了解, 多达64.48%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30.8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同样, 关于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了解, 多达67.20%的同学只是“有一些了解”, 仅有27.52%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还有同学“一点也不了解”。然而, 对于是否接受过职业价值观、 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方面的测评, 仅有四成同学表示“接受过”, 其余同学则“从未接受”。可见, 在自我认识方面, 尽管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自认为自己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对自身缺乏科学、 系统、 全面的认知。

对于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仅有18.16%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表示“一点也不知道”。而且, 只有12.32%的同学主动且深入地了解过所学专业的对口职业, 15.60%的同学则“从来没有关注过”。对于是否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 以及是否了解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均有超过一成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七成同学则表示“有一些了解”, 仅有极少数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关于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 14.72%的同学表示“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 16.96%的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 其余同学则“正在规划中”。可见, 在专业认识方面, 大部分同学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和素质要求缺乏主动且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没有明确的目标, 尚无确切的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行为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 57.68%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并且有一些了解”, 超过两成的同学表示“听说过, 但没有去了解”, 仅有16.96%的同学“非常熟悉”, 还有极少数同学“没有听说过, 感到很陌生”。有近一成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新生“不怎么重要”或“一点都不重要”, 超过五成同学表示“比较重要”, 39.44%的同学则表示“非常重要”。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 分别有23.44%和55.68%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两成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感兴趣”或“一点也不感兴趣”。

对于是否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仅有13.04%的同学表示“已经有完整的规划”, 而“正在规划中”的同学多达66.88%, 另有两成同学表示“比较迷茫, 根本没想过”。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7.76%的同学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41.60%的同学表示“有一点了解”, “有比较多的了解”的同学接近三成, 而“非常熟悉”的同学仅占一成。关于是否主动向老师、 学长或专业人士请教过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近五成同学表示“从未请教过”, 44.24%的同学只是“偶尔有过几次请教”,“ 有过很多次请教”的同学不足一成。对于是否思考过自己喜欢哪些职业、 不喜欢哪些职业, 半数同学表示“正在思考中”, 39.12%的同学表示“很清楚”, 近一成同学则“还没有想过”。对于是否确定了自己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方向, 仅两成同学表示“已经确定”, 逾七成同学表示“正在考虑, 但没有确定”, 其余同学则“还没有想过”。

可见, 尽管大部分同学具有较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已经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并对其表示出兴趣, 但很多同学却没有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意度

关于高校是否应该针对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近四成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开展”, 56.40%的同学也表示“应该适当开展”。然而,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获取途径, 仅有31.66%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另有29.68%的同学表示来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其他同学则是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此类知识;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仅有10.96%的同学表示“接触很多”, 而逾五成同学表示“从未接触”。关于是否对学校开展的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到满意, 仅有一成同学表示“非常满意”, 四成同学表示“比较满意”, 其余同学则表示“不怎么满意”或者“一点也不满意”。可见,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并采取有力的针对性措施扩大教育覆盖面, 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实效性的对策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 教育部随后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本文基于全过程育人、 全员化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理念, 尝试从高校视角出发来挖掘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重视、 成立机构、 建设队伍、 健全机制, 确保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加强重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引起学校领导及老师、 学生、 家长的高度重视。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 切实做好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形成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家长热情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成立机构。各高校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加强领导, 成立学校、 学院两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在学校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统筹安排全校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组长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 成员从学生工作和就业指导等部门中抽调。在学院层面, 成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小组, 负责具体落实本院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成员由负责学生工作的院长和党委书记、 专兼职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

建设队伍。负责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教师, 在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擅长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 则必然导致教育效果相差甚远。为此, 各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 专兼结合、 高素质、 专业化、 职业化的教师队伍, 鼓励自主学习, 倡导知识共享, 加强业务培训, 增进内部交流, 重视理论研究, 打造学习型团队, 营造全员化育人良好氛围, 全力保障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健全机制。各高校要建立和健全资金保障、 教师激励、 评价反馈、 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机制。要安排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内、 外部交流,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编写和相关理论研究。要制定激励指导教师的保障制度, 对参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 除承认其工作量之外, 还应给予学校教学人员的相应待遇。要定期开展相关评比评优, 对工作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 并在职称评定、 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要注重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开拓并维护全社会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局面。

(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 增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效性

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完整的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由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两个部分共同构成, 二者功能互补、 缺一不可。

课堂教育侧重于共性教育,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 专业导论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等。其中, 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方法; 专业导论课程主要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知识、 历史与前沿、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就业状况等; 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主要是教授和学术带头人讲解学科特点、 专业概况及就业前景, 知名校友讲解自己的学习经历、 职业历程和工作现状, 行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招录标准。

课外教育偏向于个性教育, 是对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 旨在帮助新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 更好地进行专业认知和行业认知, 增强专业学习的方向性。课外教育主要包括面向新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服务, 建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题网站, 组织新生参观专业实验室, 参观行业知名用人单位, 鼓励新生参加学生会、 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 参与科技、 文化、 体育、 艺术等方面的校园活动, 诸如行业调研及就业状况调研、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高年级学长交流会等。

前期教育与后期教育相衔接。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遵循全过程育人的原则, 系统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由于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 自我认知、 职业认知以及职业目标也将随之改变和调整。职业目标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决定了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 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掌握, 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是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

作为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前期教育, 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与后期教育有效衔接, 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顺利成才、 走向成功的最终目的。后期教育主要是指: 在大学二、 三年级开展素质拓展教育, 以培养基本能力、 拓宽知识领域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 并引导学生在重新认识自己、 深入认知行业的基础上适时修正职业生涯目标, 拟定新的实施计划; 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就业程序、 就业心理、 面试方法、 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 主要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活动。

(三)注意厘清几种关系, 实现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性

厘清入学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新生入学教育不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但二者的长远目标一致, 且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性较强, 一般来说短则一周, 长至一月, 主要包括校史校纪教育、 校风学风教育、 校园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 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等几个部分, 主要目的是解决大学新生在学习适应、 生活适应、 心理适应、 环境适应、 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协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和身份过渡, 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同时开始, 但延续时间较久, 一般长达一年。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引导新生学会探索自我、 认知专业、 规划人生, 将有助于新生调整心态, 及早适应大学环境, 有效促进入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厘清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学业生涯规划是对大学四年学业的整体规划, 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对一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二者虽有不同, 但紧密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它为学业生涯规划指明了方向; 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制定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 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决定职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大学新生应该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 设计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规划, 将就业压力成功转化为学习动力, 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兰亚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92-95.

[2] 楼仁功, 赵启泉. 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2, (6): 87-88.

[3] 金国雄, 于娜娜.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0-52.

[4] 黄林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初探[J].江苏高教, 2008, (3): 125-127.

[5] 吴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 2009, 21(5): 35-39.

[6] 张莉萍, 陈宪庚. 对高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0(6): 143-144.

[7] 冯萍. 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1(3): 64-65.

第4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兴趣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对个体在职场上的表现具有非凡的影响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兴趣认同缺失,职业兴趣评估与就业市场对接失调等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低下,故而,强化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很必要。

一、高职院校职业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概述

现代职业教育崇尚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的职业态度,归结起来就是以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而驱动个体对职业活动产生这种热爱和向往之情的内动力即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和把握,主要表现在:其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准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兴趣。其二,一些学生经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后虽能够明确自身职业兴趣,但由于学业成绩、经济条件、地域局限或家长干预等专业选择的客观限制导致他们主观认为所学专业和职业兴趣不符。其三,虽然一些学生能够确定自身职业兴趣和所学专业是相符的,但由于对专业领域内就业市场了解甚少,他们常面临求职窘境。上述问题都亟待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思考,从职业兴趣出发引领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试,学生得到一个职业兴趣代码,即R型-现实型,I型-研究型,A型-艺术型,S型-社会型,E型-企业型,C型-常规型,每种类型都对应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个性特质。以汽车类高职院校为例,帮助学生寻找其职业兴趣代码与就业市场的契合点,能够优化职业生涯教学效果。

(一)R型-动手操作

R型即现实型的人喜欢用手和工具制作或者修理。在汽车行业领域,汽车制造和汽车维修售后服务企业中的一线操作工人与R型职业兴趣类型适配度较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兴趣代码为R的学生介绍机修学徒-机修工-机修组长-技术经理这一职业上升通道,引导其对该岗位产生心理认同。

(二)I型-理性与真知

I型即研究型的人喜欢独立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在汽车研发企业中从事汽车整车、汽车总成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和研发的汽车工程师岗位则更需要具备研究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学生。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使得这类学生很好地适应汽车研发和设计岗位需求,并且,在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可成为优秀的产品研发经理或研发总监。

(三)A型-表达与创新

A型即艺术型的人做事倾向于理想化,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工作中追求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业绩。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或汽车设计公司的造型设计部门中从事车身设计和修缮工作的数字建模设计师或油泥模型师的岗位就可以成为此类学生的选择。

(四)S型-服务与交流

S型即社会型的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快乐,善言谈和劝导他人。职业兴趣为社会型的学生在汽车就业市场中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在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如若想要在汽车销售岗位上拥有突出业绩,从业人员就不仅要具备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外,前台接待员、汽车售后服务顾问、汽车市场推广员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均可成为具有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学生的就业选项。值得关注的是,汽车企业培训师这一热门岗位十分需要汽车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善于语言表达和沟通的人才,教师应该引导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学生有意识地以岗位需求为目标,提升职业能力素养,有的放矢地谋求职业发展。

(五)E型-影响与引领

E型即企业型的人赋予领导才能,喜欢以自己的权威性去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职业兴趣代码为E型的学生介绍汽车行业就业领域中各个岗位的晋升通道。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学生可以因循操作工人-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的技术晋升通道实现对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追求。又如在汽车4S店中,汽车销售经理,服务经理等领导岗位均可成为该类型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

(六)C型-规则与高效

C型即常规型的人喜欢按计划办事,做事关注细节,习惯接受他人的领导。职业兴趣代码为C型的学生较多,在汽车行业就业市场中几乎所有相关岗位都需要C型人做事耐心细致的特质,但如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汽车上牌员、汽车保险员和汽车制造企业中汽车配件管理员、物流管理员等事务型岗位则与该型更匹配。

三、结语

汽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职业兴趣出发,精准把握就业市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敏.浅析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法治与经济[J].2015:87-88

第5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每年扩招带来的人数激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高职高专毕业生供给相对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数量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近年来,许多大城市就出现了高级技工奇缺的现象①。但是,尽管如此,调查显示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往往将就业目标框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锻炼,“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这其中诸多的因素影响制约了高职生顺利就业。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职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导致了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和对客观环境的评估,即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同时兼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长期的系统性的训练和培养即引入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正确分析主客观环境,制定符合自己特征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

1.两者实践过程的互补性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高职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发展、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中,找到自己的 “坐标系”,在自己的宏伟蓝图奋力拼搏,就不得不做好符合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定向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它能改变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在其人生道路上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为桥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而且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撑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功利化。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最有效途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在人生的整个发展阶段都起着航标性的作用。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时期的高职生,其发展需求是多方面的,从受教育的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动态的把握人的主体特征,就是帮助高职生探索自我,澄清内心的需要。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对个人实际的分析,从多角度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且不断的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以适应职业岗位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生职业生涯中成长和锻炼。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两者功能的关联性是高职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认知、激励、凝聚等四大功能,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极大的体现了与这四者的关联性。第一、导向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航标和指路灯。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精神层面的引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具体实践活动的目标。两者的融合,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集中到既定的发展目标上来。第二、认知功能的关联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就是要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己,客观的分析周围的环境和资源,然后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制定符和个人发展的规划目标。第三、激励功能的关联性。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共分为五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制定短期、中期、长远期的发展规划,并不断的激励他们想着更高的目标奋进。第四、凝聚功能功能的关联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个体,仅依靠学生单方面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完整有效的规划制定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充分平等的交流,必须依靠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分析,所谓“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将所需资源整合在一起,建立有效的长远规划,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才能为用人单位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优秀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3.两者内容的互通性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

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侧重学生就业环境、就业制度、求职面试技巧、长远发展规划等内容的灌输与培训,学生片面的接受了实践性的培训知识,却忽略了对世界观的改造。而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养成。如:职业的选择通常都是以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就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一旦学生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就会依据个人理想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职业测评工具、职业拓展训练等形式,来不断审视自己,最终将个人的理想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政治修养等方面的完善与提高,对促进大学生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融入到在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既有助于指导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进行择业活动,也能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最终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须贯穿高职生教育的全过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势利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既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罗盘针”的作用,又丰富和完善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向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融合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2]马莹华,郭玉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①夏晓峰.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就业难问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0).

第6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陈娜(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旅行社和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就业,“有业不就”,频繁跳槽,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对促进学生理清就业思路,实现高效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方向不明确

为了更加明确地分析目前学生们在制定职业规划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方向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规划。要知道,毕业生如果能够科学准确的认清自身的方方面面,并在此基础之上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他们在面试时更加顺畅。除此之外,职业规划还可以让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发挥自身的长处,使得工作更有效率。当然学生们拥有不确定的职业方向是有多方面因素的,除了以上阐述的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之外,还有自身对于旅游管理这一项专业的热情程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职业认识不全面,学校职业规划教学缺失

虽然学生们是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但学校也要承担必要的责任,只有学校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够适应旅游管理这一门学科的未来发展以及满足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在此方面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均不到位,无法为学生们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主意识,学校也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使得双方陷入恶性循环状态,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分析

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发展方向。一般都需要从基层做起,比如旅行社,一般从地陪导游做到领队,承接境外团,就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而在酒店行业中,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从服务员到领班,再到主管、经理,一步步向前发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必须以平和的心态,踏实的工作态度来正视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心浮气躁,频频跳槽,造成旅游行业留不住人,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行业来说,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平稳的心态理性就业,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1.完善政策,改革专业限制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设计理念、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和价值取向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就业理念。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都会启用开放性的转专业模式,只要学生有意愿并通过转专业考试便可以转变自己的专业,但也有一些学校在转专业方面的限制性比较严格,所有专业安排都按照当初学生填制的志愿来进行,这两种极端性的转专业模式都会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而言,学生们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情况而随便转专业,亦或者是学校的转专业严格限制导致学生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如果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心态,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后续发展。因此,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完善在此方面的各项政策,吸取先进经验,及时了解学生们的需求,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改革当今的专业限制模式。

2.教学中职业教育全程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要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调查、案例分析、论证和情景模拟等多样的授课形式,将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避免枯燥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是否持有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根本保证,所以高职院校在日后还要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力度,将这项职业教育不断推向全程化和专业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要经常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传输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习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实践活动当中获得参与的积极体验,还可以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长以及缺陷,帮助他们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内外条件兼创

第7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规划 就业指导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78-02

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如今很多大学已经开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学生顺利就业、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毕业就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矛盾。对此,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形势,加强学生的就业辅导,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和职场生存技巧,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试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并立足高校就业现状和大学生从业需求,提出深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就业相关政策

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产学合作的实践平台,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和以后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依然缺少足够的准备。学生对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对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等,缺少足够的认识。高校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固有的择业观念。正确引导学生对于各行各业的理解,同时还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政府法规和政策解读,比如大学生西北支援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农村支教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发展,根据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意愿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学生在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建设作用。

(二)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取相关招聘信息,掌握面试的方法和技巧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对于其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多方面获取就业渠道,收集各个单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性质、在行业中的水平、主要招聘位和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为此,学校应该及时为学生企业的招聘信息,和与行业相关的新闻。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和指导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聘请外部的企业宣讲,让学生对企业有更好的认知和了解。同时学校还应该帮助学生简历学生履历数据库。将每一名学生的在校表现,实践活动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的企业评价和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的素质考评登记在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推荐机会。

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面试技巧至关重要,这是决定能否进入企业大门、获得offer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教育中,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经验,建立面试的自信和主动性,增强抗压和抗挫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更加需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素养和培养的价值,因此,学生在进行面试的时候需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注意面试过程中的言谈举止,着装大方得体,实事求是,在面试中保持沉稳和谦逊的态度。按照投递的岗位职位特点合理制定简历,以便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90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新一批的主力军,正在慢慢渗透和改变着各个行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结构,这些新生的社会力量的特点是个性、有冲劲和韧劲。对待新鲜的事务具有极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快速的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这些毕业生由于自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拥有优厚的物质享受,在整个求学的过程中也很少经受失败和挫折,很多学生初到职场很难适应公司的环境,在工作中更是很难接受挫折,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暗示心理。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滋味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客观看法。准确定位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对于无法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准确定位的学生,可以帮助其先就业再择业,在新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兴趣点,寻找工作乐趣,培养职业发展的自信心。从多反面综合考量,制定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合理的定位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当然,在整个职业发展定位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也不可能做到一应俱全的考虑所有的因素,对于目标也会出现与实际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偏差,这些都是在职业规划和设计中在所难免的。高校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保持自信和健康的就业心态,发挥自身的专业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势,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方向,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发展和企业岗位,实现自身发展的目标。

(四)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克服对职场生活的恐惧

大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和认识不足,在求职和面试的过程中,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我否定的心理,对社会和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择业之前,过高的薪酬和职位预期也会导致其心理受挫。比如,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起薪要求和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不能有一个合理客观的认识,导致在面试的过程中,过度在意工资和福利,加上面试中很多的竞争对手和考官的严格要求,很多大学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面试过程中的灵活问题,出现怯场和紧张的现象,对以后的职场面试产生恐惧的心理。即使是通过面试的同学,由于缺少对自己长久的职业规划和设计,在后期的工作中很难挖掘自身的潜力,频繁跳槽。高校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和认识自己,客观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正确对待工作和实习中遇到的困难,端正择业态度,加快从高校学生向职业人员的角色转变。

第8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规划 模式创新

中职学生属于特殊群体,还处在高中阶段的年龄,便要踏入社会进行工作。然而,中职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以至于部分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并不完善。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存问题

1.了解不全面

目前,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极大盲目性,甚至并非主观性选择,一般听取亲友家长的建议,以至于导致所选专业与自身职业发展需求不相符。当前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致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未能全面了解自我,以及对自身兴趣和专长了解不充分;二是未能全面了解专业,主要指学生在选择专业前,并未仔细了解所选专业,在获取相关专业信息时,仅依靠教师介绍或宣传资料等形式,导致学生只了解到专业表面,并未有机结合社会状况和自身情况深入的了解专业。

2.定位不准

目前,部分中职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主要看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符与否,工资待遇如何和职业稳定与否。故而不难看出,在中职学生选择就业的过程中,还只考虑到自身的利益问题,一味追求福利好薪资高的工作,始终存在理想状态,与社会实际有差距,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其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其职业生涯发展态度主要为先择业再就业,结果造成就业难的现象。此外,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职业生涯成功要点,认为职业成功的关键就是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和机遇,以至于忽略了自身的客观因素,最终产生消极懈怠的不良心理。

3.认知模糊

目前,中职学生并未深入分析自己兴趣及职业能力,对自身职业生涯状态的认识存在偏差。许多学生更是没有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甚至也未能全面了解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而且许多学生对自身职业态度、技能及能力不清楚,具有较大盲目性。

4.组织机构缺乏完整性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局限性较大,指导形式还过于简单,最显著的就是就业安置、就业信息的提供等,职业指导严重缺乏专业性,大部分职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缺乏系统的领导,管理也不具备良好的条理性,甚至无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的相关机制等,导致职业指导毫无科学性、合理性。

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

必须以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职业规划发展过程放在首位,通过心理辅导使每位中职学生更好适应职业规划的发展。要提高中职学生自身并促进学校发展,就必须采取良好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以便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必须注意学校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切实开展落实。

2.开展相关活动

中职院校必须定期开展关于职业规划的主题活动,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设计比赛等,但主题应符合未来职业或所学专业,同时还要符合自身职业规划。另外,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主题讲座,为在校学生做好榜样,利用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设计自身职业规划。

3.与社会良好对接

中职院校应时时关注本地区有关就业的信息,组织学生到相关就业部门开展调研,建立完善关于职业规划的数据库,健全分析跟踪和反馈的机制,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提高其水平,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实现质的飞跃。中职院校还应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参观实习,或是邀请成功的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入校开展讲座,以便学生能大致了解企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确保学生准确掌握相关行业动向,进而才能整体把握自身职业规划,最终实现对其的及时调整。

4.增加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知识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要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必须做到以下各方面。定期培训相关教师,使其学习专业知识,并对其资格进行考核。同时,还要组织安排相关教师多进行实践学习,要求其到企业内部去了解掌握企业和行业的管理规范与动态,进而在实践中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三、小结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推动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进步发展。目前要提高其质量、有效改善当前的教育现状,既要求中职院校和国家努力,更要让相关人员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苏樱.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与研究[J].求知导刊,2015(8).

[2]白雪.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实施途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2).

第9篇:教育行业的职业规划范文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难题

近年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我国社会对职业规划缺乏认识

我国社会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意识淡薄,氛围不浓厚。职业规划和职业咨询在发达国家早已深入人心。在发达国家,职业咨询已成为一项产业,并得到了国家立法的肯定与支持,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二)高等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近年来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还处于探索建立和初步起步阶段。第二,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就业质量的问题。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年代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而用人机制市场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量化指标,也是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指数,这使得高校不得不追求高就业率,而无从顾及学生的就业质量。第三,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生涯咨询与职业规划服务。

(三)大学生在就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普遍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大学生普遍对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性。大学生们在最初接触职业规划这个概念时,往往感到新鲜,尤其对一些测评工具会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在职业规划方面社会整体意识的淡薄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们普遍认为职业规划所产生的作用非常有限,从而缺乏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好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一)职业规划是一门科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建立期,运用职业规划的相关理论来指导和帮助自己全面了解自身,了解职业知识,梳理自己面临的职业选择,加强职业准备,把握和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长远的职业目标,避免盲目的职业变更

绝大部分大学生从家庭走进学校,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仅仅停留在个人想象的基础上,缺少现实的印证,更缺乏实践的检验。如果毫无准备地从学校步入职场,绝大部分大学生会显得手忙脚乱,疲于应付。加之大学生们的职业准备工作不充分,往往产生巨大的职业困惑,甚至出现盲目跳槽,职业满意度低下的状况。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二者相互促进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

首先,辅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有效方法,促进他们的思考,让大学生自发成长。必须避免为大学生提供答案,或者代替他们做出选择的不良行为。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重视人职匹配。传统的职业指导在高校的作用在于提高就业率,而职业规划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这要求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必须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职业,而并非仅仅追求低层次的就业。最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唯一标准。这些可以通过大量调研与跟踪以及反馈信息来实现。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服务。大学生职业定位和规划的内容涉及兴趣爱好、课程选择、生活安排、技能培训等许多方面;而其形式则可以延伸出职业测评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个别咨询辅导、团体培训等等。 其次,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拓展大学生的视野。除理论学习以外,应当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践和素质拓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注重实效性。

四、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应该越早越好

建议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及早开始进行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点的探索,并且在大学毕业之前完成生涯发展目标的建立任务。

五、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职业规划并不是封建迷信,不是对人进行简单地分类或贴标签,而是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经验的。其次,职业规划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系统的职业规划会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做职业规划,不意味着不能成功;而完成职业规划,成功的几率会更高。因此,大学生只能将职业规划作为一个辅助工具,而不能夸大职业规划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对职业规划师或职业规划本身产生依赖。

六、必须督促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把一切计划落实到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