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创新意识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意识的内涵

第1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1.中学美术教学的状况

自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策略以来,各教育机构都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现阶段,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在国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极力改进美术教学的总体质量。从其教学成果来看,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发展的带动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技能以及美术知识。我国中学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教师试图通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来推进中学美术教学,将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放在了首位,忽视了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审美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就给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埋下了隐患。

2.中学美术教学的实效及其局限性

通过对我国过去一段时期以及当前中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成绩较以往有所改善,但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专业教师传承知识本身的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节,这样就导致中学美术教学中艺术灵魂的缺失,换句话说,就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吸引学生来投入地学习美术艺术,而仅仅是泛泛了解美术。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极为不利,同时,也无益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渲染

艺术素养并非人人都具备,同样,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一方,专业的美术教师要能够用自身的艺术素养来激发学生对美术艺术本身的兴趣,进而才能将美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顺畅地传承给中学生。同时,在兴趣的导向下,中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认知也会有所提升,比以往更能融入美术的学习氛围中。

1.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1)中学专业教师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

提升教师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中学生的重要前提。在实践过程中,我国从事中学美术教学的专业美术教师在以往也做了诸多探索,深深意识到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与艺术理论的认知及其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息息相关。有的美术教师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美术专业的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但由于其自身艺术素养的缺失,往往就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一种枯燥、机械的印象,这对于日后教学十分不利。所以,作为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师要首先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对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来提升本身的美术艺术素养,进而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也能够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学生对美术学科有着强烈的兴趣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美术艺术素养的提升对于美术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也极为关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这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同样适用,教师要以兴趣导向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教学,并且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与教学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感知到美术这门艺术的灵性。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生活中来看,艺术之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美,要想发掘并认知这种美,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小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对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入,促使中学美术教学朝向素质化方向发展

在现代绘画艺术的领域中,很多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为了使得绘画创作更为完美,融入了很多国内外的新兴艺术风格,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特性,令作品活灵活现。从中学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将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激情,教育学生不拘泥于形式,仔细体察自身对美术艺术的独特感觉,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每个人的艺术感觉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三、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对于中学美术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既不能忽视绘画艺术的创新性又不能过于强调美术艺术的创新,教师要能够把握其中的内涵价值所在。探究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十分重要,如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领悟到美术中的艺术内涵,那么现代中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就会理所当然地提升上来了。

1.现代绘画艺术及其创新意识

(1)现代绘画艺术概述

现代绘画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现代艺术氛围中滋生出来的绘画作品,而且,相对于传统的绘画艺术而言,现代绘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对现代绘画艺术的观察可知,很多绘画艺术作品中都存在中西方美术艺术文化的影子,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文化的渲染,以及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得现代绘画艺术本身有着较为独特的味道,其中不乏一些创新的内容。绘画艺术创新,是绘画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家,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绘画艺术风格也都不尽相同。

(2)现代绘画艺术的特征

从总体情况来看,现代绘画艺术有着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便是现代绘画艺术中所潜藏的艺术精神以及创作理念几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术艺术,这也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者对于珍视现代美术艺术的态度。从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的差别来看,后者忽略了对画面物体本身的形象性勾勒,转而表现绘画艺术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绝大多数艺术形式都是较为抽象且充满美感的,只不过人们对艺术本身的认知与领悟能力存在差别,所以,对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就有所不同。

(3)探究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研究现代绘画艺术时,难免要关注它背后独特的创新意识。从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一个具备基本鉴赏能力的人,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创作者在绘画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意识。在现代绘画艺术的烘托下,将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也传达出来了。事实上,现代绘画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致力于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文艺工作者往往会通过较为激烈的手段来强调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找寻艺术氛围中的片刻宁静。

2.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

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尽管了解到了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创新意识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学生创新意识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具体教学策略来看,中学美术教学与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融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过程,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解析,来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可能有的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的领悟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断地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现代绘画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及艺术家们在创作作品时的细节变化。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这些内容,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这门艺术的内涵价值、学好美术这门课程,并以此来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1)教师通过对现代绘画作品内涵的分析,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诸多现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绘画艺术大师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从一幅幅绘画作品中,便可以窥见艺术大师创作理念的变化以及创作风格的转变。创新,是艺术大师区别于普通画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思路源于生活,但它又高于生活本身,而且,有很多艺术创新理念都是源自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火花的碰撞,从而滋生出一个新的创意点,借助艺术大师之手,将创新的思维通过绘画艺术这一表达形式呈现给世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对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领悟,并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个性化美术作品时,要能够将自己创新的内容融合在作品当中,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教师要提示学生,独立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是在具备一定美术技能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

(2)对学生进行现代绘画艺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以此提升中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第2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1.教师要懂得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具备创新意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需要注意自身要切实的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知道怎样与学生和睦相处,明确如何促使学生可以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够促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只有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乐于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想法与思考的创新。

2.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无疑问的不良状况,主要与学生的知识量储备不足以及阅历较少有关,进而产生了不敢质疑的不良现象。往往当学生认识到问题后,心里便会想去了解且产生困惑、疑问,当学生有此类心理状态出现时,这恰恰表明学生在对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教师更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明白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最终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找到,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加强。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首先,激励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考应当借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的步入正轨,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对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的精神加以培养,对学生乐于“较真”的思想加以培养。只有学生将问题发现,并且勇于质疑,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大力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且适当的在学习中褒奖学生;其次,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会有见解与他人有别的情况出现,在此类情况下,往往学生均迫切的希望教师能够认可及肯定自身的创造性见解,所以,教师应当理解及应用情境创设中及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兴趣教学。众所周知,兴趣能够促使人有求索的欲望产生,而且还能够在教学中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兴趣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实现,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趣味十足的教学材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正是因为现实与政治课程的学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非常重视及强调实践性,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在与实践联系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教学活动,比如结合政治中的某个观点、理论,通过多种形式诸如演讲、表演和讨论来创办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深度提高,将学生所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政治课堂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与此同时,还应当将课内外知识与时事政治、社会事件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活动中来体会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深度培养。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及发表见解。通常在自主创新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难以避免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极难将传统的定向思维打破,在将这类问题遇到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非常容易遭到削弱,因此,词式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还应当注意抓好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敢于标新立异的一个基础,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适当的给予学生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样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不仅能够得以完善,而且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提出后,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在线解答,以此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扩展课堂内涵,引导创新性思考。课堂内涵的扩展以及学生创新性思考的引导,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应当以情感教学为主线,正确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感受生活,但是同时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当此类思考与学生生活及学习积累相结合时,其主张的提出便更加具备创新价值。所以,在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以下教学技巧予以采用:其一,模糊提问,也就是在存在一定问题答案分歧时,采取笼统、模糊的提问方式,来向学生进行发问,正确的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拓,设想不同的情境,将不同的回答作出;其二,发散提问。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对标准答案拘泥,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答案中向其他领域迁移,实现“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收获”的最终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强。

第3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学教育 教师教学 教研分析 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26-01

当前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其竞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脉承、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发展内驱力的不尽源泉。当前新课改的创新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弦律,在音乐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创新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基于课程特点于特定教学环境,音乐教学的创新培养与创新教育将大有作为。

1 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让・皮亚杰,瑞士人,是近代最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心里学科的典范。期在创新教育上有个著名论点:“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在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素质的培养,基于音乐的特定内涵去塑造人、培养人、造就人,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不可忽缺的旋律,其像人生一样必然伴随着创新的内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教育陋习,摒弃灌输式的一言堂模式,从陈旧教育观中解脱出来,力求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适应创新意识的培养,让音乐课程成为塑造、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殿堂。教师由“鱼”而“渔”,为学生创造创新的课堂、创新的教学以及创新的音乐。

2 音乐教学中的师生本位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指挥着一切。教师的教鞭挥舞着课堂内容、挥舞着课堂秩序,甚至挥舞了自己,唯独不能挥舞学生的学习情绪,常常形成教与学的两张皮,各为其是,教学效果不难想象。日常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往往只是口头禅,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是实,“学生主体”往往是是虚;教师唱、学生跟唱;教师拼唱、学生跟着拼唱;教师拼一唱二、学生不敢拼一唱一。如此这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不能体现学生恶性、张杨学生的个性发挥,而且严重束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疲软,情绪不佳。

千人千面。目前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家庭培养差异,学生的个性张扬而丰富。每个学生各有所爱、各有所长、各有所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追求千人一面,固定的套办某一种教学模式,必然会套固学生的自由发挥,严重扼杀学生的个体积极性,束缚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挥。音乐教学充满着美的艺术,教学中要使学生乐于学习,必须切切实实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容许学生在音乐的艺术殿堂张杨自己的个性,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欣赏美的艺术。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空间,恰当处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发挥,允许学生展示特长才干,对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素质的训练及歌曲的练习,都要让学生在唱唱、跳跳、敲敲、听听、想想、画画中进行音乐活动,并在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创新意识的思维,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取得最佳效果的同时开启创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挥、张扬。

3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培养与创新实践

3.1 我词我唱

音乐无处不在。音乐课堂的教学应主动和学生的喜好结合起来,音乐课堂必然充满活力。日常教学中,不少同学往往喜欢某一段曲调,并以此曲调为基础自由变换歌词;有些同学会突发奇想将原有的歌词唱到某首歌曲中去;有些同学会独自反复欣赏自己填词的歌曲而自得其乐。这是一种创作的冲动,它内含着学生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歌词的主动创编,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甚至打压。其实,这是一种创新的火花,它不仅使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获得有益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发展乐感和节奏感,并让学生感受到自我表达的乐趣。为此,教师则应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作歌词,并尽可能设定主积极的向上的主题,让学生去创编、去自唱,引导学生去赞美身边的人与事,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校园与花草。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去研究与创新能看得见的生活、能摸得着的音乐。这种创新、结合了生活、结合了实际,会充分发挥与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手舞足蹈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好动多动的特龄阶段。音乐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去“舞蹈”出音乐的美。

音乐课堂的歌唱,学生们往往不满足仅仅歌唱,跟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而喜欢手舞足蹈,边唱边动作或听音乐边动作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边唱边舞来认识音乐、表达情感是音乐欣赏中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同时,通过动作,又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手舞足蹈”,主动引导学生去创编节奏动作,鼓励学生把音乐节奏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要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由创编。创造与创新是最有价值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情绪愉快,积极性高,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3.3 我曲我唱

我的歌曲我来唱。这是鼓励学生在有一定音乐基础上对某一美的事物运用歌曲曲调去赞美、去创作。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喷泉、蝴蝶、松树、翠竹去创作曲调,我曲我唱。这项活动对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在曲唱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活动处于较高的自由积极的状态,对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显祖作用。如:在欣赏《喷泉》之前,先放一段在野外录制的喷泉声给学生听,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创作曲调来描写喷泉,哼出曲调再解释所创作曲调的含义,等大家都理解后,再听赏作曲家是如何描写喷泉的,对比一下,这样写的好处、优点在哪里?再学生创作。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曲家作曲的含义。

总之,音乐无处不在、音乐教学的创新也无处不在。音乐教学中蕴含着丰厚的创新资源,是音乐教学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去充分的勘探与开发。在创新教育里,音乐教学有着无限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密钥。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联想质疑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鼓励标新立异

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

3 启发创造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例如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等来掌握方向,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4 挖掘创造性因素

第5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1.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意识。是指乐于发现问题、去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也是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倾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因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氛围引导创新

“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并感受到浓郁的创新氛围。例如,在教室长廊上悬挂古今中外科学家画像和名言,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摘录科学家的名言,引导学生将科学家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激发起他们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热情。

(2)科学启迪创新

如果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那将会使受教育者在处理问题方面缺乏科学素养,很难有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十分重视科学的启迪作用,适时结合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学生:化学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科学的发现过程就是创新过程。同时要重视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介绍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也要介绍我国化工从白手起家发展到居于世界前列,更要介绍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使命感、责任感,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的、勤奋的、百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而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富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思辩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如在学习“次氯酸”时,引导学生将时光追溯到2003年春天的“非典”时期,84消毒液在市场上脱销,那么,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消毒原理又是什么呢? 转贴于 (2)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的内涵应包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勇于冒险、挑战困难的献身精神,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等。

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介绍一些化学家的事迹。如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居里夫人在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接触而严重损伤身体的情况下发现了镭、钋等元素,而“钋”正是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而命名的等。使学生倍受鼓舞,同时也感觉“责任重大”,明显能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而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指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师生观念的更新

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启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全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应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

(2)演示实验的创新

第6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拔尖创新人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我国下一阶段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为从规模发展转入质量提升,并提出“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积极发现并不断总结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促进高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高校理应积极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当前的根本任务。

一、循序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内在逻辑

1.创新内涵的准确解读

追求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载有“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说“日新之谓盛德”。而对于“创新”一词内涵的解读则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创,原指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新结合”方式引入生产体系,认为创新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和重要推手。后来被引申为“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1]由此可见,创新始于质疑,并最终借助各种要素收获成效,其本质在于突破常规。

2.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

哲学认为:“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人们通过认识和利用规律,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不例外。经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具有创新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两大步骤,可进一步细化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启迪、创新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强化四个阶段。高校针对不同阶段应该相应地设置培养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阵地,以项目为依托,循序渐进,方能逐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斩获更多的创新成果。

3.创新要素的相互关联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与创新能力培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使知识积累、素质提升与创新能力强化三项结合,共同进步,以认知水平确立创新活动,以创新活动反促知识积累;以素质提升引导创新动力,以创新能力丰富素质内涵。三者辩证统一,相互促进,其中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是创新能力强化的两条扶手,创新能力则是促进知识积累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梯,三者联动共同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阶梯式上升通道。

二、循序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1.循序渐进,遵循创新规律

事物的运行与发展都有内在的规律可循,创新潜能的培养也不例外。创新能力之培养从基础到上层,从初级到高级,依次可以分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创新意识侧重有创新的冲动与想法,即想去做事;创新思维侧重有创新的思路,即知道如何做事;创新素质侧重有创新的潜能,即可以尝试做事;创新能力则强调创新的成绩与实效,即能做好事。按照循序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理念所培养的学生,应该逐步具备“想做事、如何做、会做事和做好事”的动力和能力。

2.强基固本,注重知识积累

创新意识的产生虽不直接决定于知识积累的厚度和宽度,但是创新成果的实现却与之密切相关。在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时,要合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既重厚度又重宽度的,有利于创新潜能激发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知识培养体系。一是要重视专业基础的深厚与稳固;二是要尽可能宽的拓展知识面,强调学科交叉意识,了解学科前沿;三是要加强实践训练,从实践中更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学会活用知识。以知识积累促进创新,以创新丰富知识体系,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三、循序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高校学生的成才成长始终遵循着从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启迪―创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强化的循序渐进规律,同时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和总结,将理论联系实践并不断提升和发展过程。高校可以依照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并实施循序渐进式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分层级构建渐进式的项目体系对全体学生做到创新培养面的全覆盖和多元化的培养举措配合补充做到创新培养点的全方位,力争达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全面提升的立体培养效果。

(一)全员覆盖的渐进式项目体系

高校遵循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分级分层培养,以全员覆盖的项目群构建循序渐进式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体系,使每一层级的项目都力争做到全员参与、全员覆盖。

1.以主题沙龙和报告交流为举措,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源于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疑问和对现状的不满足。高校学生只有对专业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充满好奇与疑问,只有对目前的状况和职业的发展怀有不满与憧憬,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意识。高校中的二级学院可以在一年级学生中着重举办自由主题沙龙、专题交流座谈会以及讲座报告等活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自拟主题、自由申报、自主邀请嘉宾、自行宣传,招募参与者共同研讨交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2.以创新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是高校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英国学者阿尔弗雷德・诺夫・怀特海主张:“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3]启迪创新思维是高校课程教育的重要教育目的。高校可以一方面通过开设“创新教育课”“创业实训课”等专门性创新类选修课,向学生传授创新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创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另一方面,高校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创新培养目标深度融合,把创新思维培养贯彻到专业课程当中。这既是对专业教学的改革,也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灵活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3.以创新训练和创新论坛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在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高校应该给予经费配套并加大政策支持,使创新计划覆盖到绝大部分学生。同时,学校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学院教务人员负责具体落实,并做好前期指导、中期检查、终期结题、成果统计等项目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院校两级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制定工作流程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同时,高校主动设计并大力举办创新论坛,为优秀学生搭建了校级层面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二)全面补充的立体化支撑体系

高校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需有效借助专业资源和辅助制定相关举措对创新能力培养项目体系构成有益的补充,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补充支撑体系。

1.强调专业学习,打牢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基础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事物发展始于基础并依赖基础,没有坚实基础就无法想象盖起万丈高楼。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虽与专业知识的多少没有正比的必然联系,但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却能夯实创新所需知识的厚度,并为日后创新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效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投入度,也更有利于基于专业基础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发挥导师作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个性指导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在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过程中需以教师为主导,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高校可以根据需要重点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和创新导师。学业导师从工作态度认真、人生阅历丰富的教师中遴选,主要给予学生在职业规划、成才成长方面的指导;创新导师可以从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中聘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创新训练和科研竞赛等。两者结合,共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推动海外交流,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理念

高校通过实施海外交流交换项目,引导学生积极走出校门和国门,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高校对外交流交换项目的设置前期注重夯基础,后期注重提升质量,从短期参观学习到长期交换生项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为不同年级和需求的学生搭建短期、长期和初级、高级不同的对外交流平台。在为学生拓宽海外交流通道的同时,对学生的海外学习提出严格要求和考核,力求达到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全球思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之目的。

4.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政策支持

制度是行为最有效的指挥棒。高校要想真正帮助学生把创新的意识、思维和素质最终转化为创新的能力和行为,必须建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来讲,高校可以从奖励政策和帮扶政策两个方面来建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政策主要是从原点入手,通过物质奖励和荣誉吸引相结合的方式,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学生关注创新、自愿创新。帮扶政策主要从过程入手,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给予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继续进展并取得相应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怀宇,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3).

第7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富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系统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想象,勤思好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关键词:浅析 小学 语文 教学 创新 意识 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七、实践创新,体验快乐

第8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一、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源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语文论文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

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第9篇:创新意识的内涵范文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本人认为受压抑和限制会使人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创新意识只有在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而民族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族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和谐、欢乐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要路还是要树》时,“口语交际”提出交际的话题“一座南方城市,因交通发展需要扩大路面,打算砍掉道路两边已长了几十年的大树。”由此引发出市民的两种观点,当我要学生讨论“要路,还是要树”这一话题时,有学生说:“我的观点是既要路又要树”。听了他的话,班里立即炸开了锅,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大辩论,我微笑着鼓励学生尽情地发表不同的意见,还对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加以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渐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极大地诱发他们用求新求异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意识。在以上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成功地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人格的理想场所。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激活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新表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想象还是创新想象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学生大胆想象,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有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似乎把故事讲完了,实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凡卡》的结尾,凡卡把一封充满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时候,信封只写着乡下爷爷收。这封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设置这些疑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凡卡寄信以后》为题说话,续编课文,很多同学都设想了凡卡今后的生活,这样有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潜能,进行新奇大胆的探索创造,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有些难理解主课文,教师创设作者描写的一种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两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来理解。

三、树立信心,激发潜力,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