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专业知识

第1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以往我们德育课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要求、束缚学生,造成德育远离学生生活的被动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道德和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扎根生活,勤于实践,德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生活过程和生命发展,为现实生活服务,这应是德育课转变学习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将学生的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观的精神实质。然而,在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我认为,在职专德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热情,增强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备课和讲课,但学生的吸收率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学本是教和学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很多时候,教师基本上还是注入式的教,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大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品德、能力、智力,发展其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追求和探索知识。

一、要充分重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专业技术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教育。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学生在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后,需要可供模仿的榜样。而在学校、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听其言,观其行。要拨动人的心弦,教师必先自身心灵纯洁,品行端正,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去影响人、感染人。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说才有份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因此,教师的榜样不仅体现了教师个人品性中的言行一致的一面,也等于在行为方式上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

二、改变德育教学方法

1、德育实效,也即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目标的实现直接体现在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上,因此,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自我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德育方法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教育者要把育人的立足点转移到激发学生德育自主性上来,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围绕一个核心,树立两种观念,把握两种走势,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个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因此务必"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德育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根本的宗旨,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德育的所有环节必须体现这个教育理念,并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育行为。

两种观念即:一要树立双主体德育观。德育工作同样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都是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使双方的主体作用配合协调,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并通过切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二要树立整体德育观。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之中;要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宝库中未来学思想的精华相结合,寓德育于国情教育之中。德育要注入时代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把握两种走势,首先,从政治化走向生活化。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包括他们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教育帮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二是从认知型走向实践型。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告诉我们,学生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等实践中形成的,德育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不仅自身品德素质难以提高,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伪君子。

三、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体验学习的机会

开拓第二课堂,要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要深入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学雷锋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教给学生有效助人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社会,明白自己是和别人联系着的个体,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关心所在地区的发展。这种具有真实感的学习使得正义、集体意识等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富有直接性,学生也就有了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需要性,进而养成真正能在生活中起作用的道德品行。

四、树立积极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态度

我们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从心理感受来讲,传统的本民族的东西学生也更易于接受、更乐于接受。

第2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师爱 信任 平等 心灵 快乐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5-01

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爱:慈爱、恩爱、友爱、喜爱、恋爱等等,但任何一种爱都不能和教师的爱相比拟。师爱生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人们把它喻为“点燃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焰”,开启心扉的钥匙,开发学生心智的能源。爱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学生也是所有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共同情感,爱学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是做教师的天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 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即教育是感染、潜移默化,是心与心之间的渗透,我认为,这就是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富有朝气且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这就对班主任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班主任工作,单凭说服教育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新办法、新路子。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校里的“上帝”,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施展才华的沃土,把学生比作上帝,并不意味着宠学生、惯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或者说老师不敢管学生,而是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若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在工作上的支持,你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捷尔斯基说过这么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工作中,我总是真心实意地去爱护他们。

一、老师,请给学生多一点爱。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朋友那样,怀有真诚、理解、尊重、信任和爱护学生,才能使学生亲近、信任教师和盘托出心底的秘密,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和指点。

对那些惰性心理、依赖心理较强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往往未得到别人的肯定,犯错误后又易受老师的训斥。长此以往,他们总觉得不被理解而产生一种惰性和逆反心理,有时甚至与老师对抗。碰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育批评时应加强情感投入,并在平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关心,做好心灵疏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含期待的批评,往往会收到奇效。

我班学生张宇般,经常不写作业,上课在座位上说话,搞小动作,下课常欺侮人,上课做操故意捣乱,对老师的批评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还常与老师“讲理”,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学生如果靠训斥只能越训越皮,越训越没有自尊心。为了转化他,我首先从沟通师生情感入手,他犯错误时,我总是心平气和地单独与他谈话,帮他分析危害。他看到我对他不讨厌,不嫌弃。而是对他很平等,很真诚,就对老师慢慢亲近了,我用情感的缰绳套住了这匹不驯服的“小马”。在日常生活中,我慢慢诱导他走上道德规范的正轨,在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他,把他推选为本班的纪律委员,给他为集体做事的机会,使他把老师的关心变为自己的道德情感。现在,这匹“小马”懂事多了,做事能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做到心中有他人了,在行为上能用《小学生守则》来约束自己。所以,班主任要搞好班级工作,就要爱自己的学生,把自己所带的班当作自己的家,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会信任老师,这样才能互相理解,互相进行心灵的沟通,从而唤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产生心理相融的效应,让学生觉得老师理解他们、爱他们了,他们才能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班主任才能顺利搞好班级工作。

二、老师,请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前些天,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犯人外出修路时拾到1000元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却说:“你别来这一套,想贿赂我换取减刑的资本吗?”囚犯万念俱灭,当晚就越狱了,在逃亡的路上,他正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个漂亮姑娘要上厕所,发现门扣坏了,她轻声对这个逃犯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逃犯一愣,看着姑娘纯洁无暇的眼神,他点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他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着门,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他下车来到站点派出所,投案自首了。

有人说这是信任的力量,警察对犯人的不信任,使得犯人自暴自弃,越狱逃跑,那位姑娘对犯人的信任,却让也顿然醒悟,决心认罪。其实,最大的区别在于:警察知道囚犯的历史,而姑娘不知,如果姑娘知道为她把门的是一位囚犯,很难说故事还会有这么美丽的结局。

我由此想到了教育中的一种情形。每到开学,接手的新班的老师总习惯去了解学生的过去,犯过什么错误没有?有什么坏毛病?对于学生的错误,一些老师可能在头脑 “回收站”里留下“案底”以便哪天再度犯错时拿来作“参考”,知道了学生的过去,往往就会用“有色眼睛去看人,原谅一个人的过错不难,忘记一个人的过错却很难”。

我认为,接手新班的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老师不知学生的过去,用一样的眼光看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和良好的期待,可以使那些有过失的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我班学生韩振生通过初步接触,我发现该生能说会道组织能力很强,很有魄力,可学习成绩却一般,我一直没有去了解他的过去,而是经常表扬他的一些优点。前一段时间,他被大家选为小队长,在当天的作业中他夹了一个纸条写道:“老师,你难道不知道,我以前经常不做作业吗?李老师不喜欢我,谢谢您给我的信任和鼓励!”这几天,他还帮我训练集体舞,并指出谁不守纪律,谁动作不到位”。

的确,我不想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只想以欣赏的目光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你的过去,我一概不知,我只看你现在的表现。”我对每一位同学说:“我想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境。”

第3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三明治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9-02

“三明治”教学方式兴起于英国的20世纪初,其将“实践―理论―实践”进行结合,是一种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三明治的制作相仿,所以被称为是“三明治”教学方式,其实质就是将工作与学习进行合理的穿插、有机的结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新思维创新。采用“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新思维能力,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三明治”教学方式的特征与优势

(一)课程内涵

“三明治”教学方式就是“1+2+1”、“1+3+1”教学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课程与相关工作业进行结合,工作的时长安排为1年或者2年,学生的工作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分成两次。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要在课程学制的最后一年返回校园,将所有的学业完成。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三明治”教学具有以下特征:①“三明治”教学模式在英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无论是从政府、学校还是企业都赞同这种教学模式,三者形成了良性循环机制。②学生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会比较集中;在实习单位会签订明确的合同,受到严格规定的约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位会发放工资,学生会有一定的经济收入。③“三明治”自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

(二)“三明治”课程优势

“三明治”教学计划可以将教学、设计和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在哪种工业环境中学习,同时还会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等活动。“三明治”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就业的准备,有效提高工作技能以及新思维创造力。“三明治”课程通常都是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学生在实习时不仅可以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获得薪金的报酬,这样也大大地减轻了学费的负担。“三明治”教学方式是学生在学习期间获得实践经验非常有效、可行的方式。此外,最主要的是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一方面获得了学历,另一方面还获得了非常难得的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这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在实习阶段可以获得薪金报酬。

“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在课程上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自体会到学有所用。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从而更深一层次地提高教学质量。

1.“三明治”教学方式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而且专业训练分层十分具体,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三明治”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竞赛的成绩、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普及程度、增强学生的实习巩固率。

2.“三明治”教学方式加大了专业管理的科研力度。“三明治”教学方式逐渐地从浅至深、环节紧密相扣,摆脱了我国传统的最后一学期进入实习的模式。其建立在学科模块的基础上,将学科内在逻辑贯穿其中,以层次目标为教学的关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三明治”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强人才竞争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自身特点来设计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让学生稳定的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向社会的过渡,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新思维创造能力。在“三明治”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还推动了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二、“三明治”教学方式的实施途径

“三明治”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培养目标为主,因此,应该具备我国的教学特色。其通过高校的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培养人才,可以采取以下可实施途径。

1.合理划分课程的任务模块。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设计公司的设置与工作每份任务要求,深入了解完成工作任务时对工作技能与知识的需求,编排出艺术设计群工作与岗位的对应情况。本专业依照典型的工作任务,对整个工作过程以及行动领域进行总结,之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总结了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及关键任务。之后艺术设计小组根据调查结果,确立出基础领域、专业领域、拓展领域以及实践领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

2.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式根据企业岗位和对工作能力的需求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的整理、分解以及增加,建立起以专业课、拓展课为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体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不仅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够较好地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3.有效监控课程教学过程。艺术设计专业“三明治”教学方式分四个阶段教学,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应该对每个阶段给予监控。比如,学习阶段在二级院系管理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质量监督和管理,此项工作可以通过学院教学督导组以及学生处来共同完成。为了能够有效监控,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在学生的实践阶段,应该由学校与企业联合管理,为学生的实习做出指导和做出实习报告。

4.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有效地实施艺术设计专业“三明治”教学方式,需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首先,要建立学校与企业良好的合作教学体系,将学校艺术设计项目独立出来,实施专业管理。可以引进知名企业来承担学院的艺术设计项目,成为学校中的企业,并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其次,在学生实习阶段,应该建立课程教师与工作教师的合作机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估;再者,应该定期做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5.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比如:对课程给予单元划分,使结构清晰完整;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准备工作给予指导。

6.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对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职业能力作为核心考核部分,实行“双证”融通制度。在对学生实施考核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同时可以融入过程评价机制、企业参与评价机制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参照专业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制订出与之相符的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容继业.台湾三明治教学实施策略及挑战――以高雄餐旅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18-22.

[2]李惠玲,刘光忱,赵亮,黄昌铁.工程管理专业“三明治”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8):21-23.

第4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最有效模式,也是该专业特色办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否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而创新机制一直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重点。本文以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的三个方面的实践,包括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合作机制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5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16—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师责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RJ201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周贵平(1981— ),男,江苏金坛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管理。

一、校企合作办学,提升办学活力

(一)学生和企业双方互选,成立“富都酒店管理班”

自我院2009年与常州本地最大的酒店企业——富都酒店集团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每年大一第二学期都由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互选,成立“富都酒店管理班”。该班级的学生在校的两年内,除了进行校内的课程学习外,还定期地进入酒店进行酒店企业文化、职业技能、岗位职责、团队协作方面的学习,主讲教师分别是酒店人事、餐饮、前厅、客房等部门的负责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接触酒店的企业文化,认识酒店各岗位的职责,提前进入“富都酒店人”的角色。

(二)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搭建预就业平台

常州富都酒店集团是常州本地最大的酒店集团公司,旗下有常州香格里拉酒店、富都盛茂酒店、富都戴斯酒店、富都青枫苑酒店、都喜富都滨湖酒店五家酒店。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这五家高星级酒店都是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截至目前,已经接受258名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完成14门课程的酒店实训,四名毕业学生已经升至部门经理,十名学生历练成酒店部门主管,领班更是达到23名之多。应该说,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预就业平台。过去,学生在初次就业时总会有一个相当长的不适应期,而预就业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接受社会大熔炉的锻炼,提早接触企业,为毕业时的就业工作积累经验,提高了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一来,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受到酒店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三)定期颁发各类企业奖学金

常州富都酒店集团自与我院合作以来,共出资20万元设立了“富都奖励助学基金”,设励志学习奖、素质拓展奖、人文关怀奖三个部分,专门用于奖励富都酒店管理班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组织学生参加培训活动等。目前,集团已经连续六年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颁发了企业奖学金。

二、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事情集体商议

自我院与富都酒店集团合作以来,校企之间通过深度的融合与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实践专家组成,主要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教学文件的审定、专业建设研究,开展并指导校企合作。酒店集团也参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制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目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从学校自拉自唱变成了完全的校企共同商讨完成。

(二)共同开发课程,编写课程标准

让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使课程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使教学内容紧扣企业实际,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与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已经与富都酒店集团共同开发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十门课程,共同编写了十门课程的标准。专业负责人每年会同酒店企业专家对上一年度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目前也已经修订了六次。

(三)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主要是着力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鉴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拿到“双证”,更要有扎实的专业职称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背景。目前,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了院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有十位,校内专任教师四位,均有一年以上的酒店行业经验;企业专家六位,均有十年以上的酒店从业经验,都是富都酒店集团各家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人事等主要部门的经理或主管。每一学期企业专家的授课任务至少保证在两门课以上或75课时以上。

三、校企合作就业,实现就业可持续发展

(一)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与富都酒店集团共同成立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和酒店人事总监担任,副组长由教研室主任和酒店主要部门的经理担任,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校内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校外实习带教师傅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顶岗实习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顶岗实习计划,建立了顶岗实习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各司其职,保证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二)实行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制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实行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制,校内指导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认真做好实习学生的岗前教育,负责填写学生的实习去向并登记上报,与学生、学生家长和实习单位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会同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进行业务指导,批阅学生的实习日记,修改毕业论文等。校外指导师傅主要负责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负责对毕业实习生的实习业绩进行考核。

(三)成立校企合作就业工作指导小组

校企合作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的工作宗旨是实现学生在富都酒店集团稳定就业。小组组长由系领导和酒店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担任,主要成员由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等组成。对于即将进入酒店实习的学生来说,校企双方应该共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酒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排除学生实习前存在的各种疑虑,让他们尽快找到归属感,把酒店当作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延续。而对于已经进入酒店实习一段时间的学生来说,校企双方要根据学生在各个岗位的实习情况,帮助学生制定1~2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短期内的发展目标,让学生能朝着目标前进。

四、对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所求和特色办学的关键所在,而机制建设又是目前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所以,学校在寻求和酒店合作的同时,应该了解酒店的需求,尽量帮助酒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把酒店的发展需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校企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但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要切准校企合作共赢的要点,确保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善庆,朱有明.校企合作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李贺.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中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6).

[3]赵居礼,刘向红,贺天柱.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

第5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爆发的几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大量运行,人们对抵抗病菌的抵抗能力明显下降。这造成社会对复合型、实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这一情况,各个高等医学院校加大了对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忽略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当前很多高校预防专业人才理论知识由于而实践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疾控事业和有关工作的展开。

1当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师生实践技能认知方面的误区针对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疾病爆发的现象,人们普遍意识到预防医学专业应急技能培养的重要性。但是,想要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能力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合格人才,却并非通过学校教育能够做到的。这不但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才能够做到,而当前高等院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同时,应急技能不同于实践技能,应急技能的要求较实践技能要更加全面,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1.2预防医学教学中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不足我国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任课教师都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级以上医师,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预防专业的授课教师却大多没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从业经验。这类教师多数都是从事与理论研究的教学人员,自身缺乏现场控制的能力和相关的临床经验,自然无法满足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方面的需要。同时,当前在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估和职称评审体系中,重理论建设也造成了教师可以忽略了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大大制约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1.3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脱节当前高校教材多数都是由从事于高校教学的教师编写。而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实践能力有限,在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方面自然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这一环,使得教学的内部与现实工作的要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学内容滞后、应用不足等现象严重地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4教学方式问题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个通病,即重理论而忽略实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尽管教育改革一再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是却收效甚微,灌注式的教学依然是当前的主导。重视理论教学没错,但是教师在教学的出发点方面却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他们错误的将理论当作是学习的目标,而事实上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各个实际的问题。

2转变原有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的措施

2.1转变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医学院校不应该也不可能把直接培养出具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专业学生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应应对实际,从基础做起,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有关知识的实际认知能力。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常规场所或者是基础场所所需技能的能力。让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2.2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由于目前教师自身实践技能的缺乏是制约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所以首要人物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技能。当前不断爆发的各种突发性疾病在给人们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危险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为预防医学教育人员实践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该专业的教师在兼顾教学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参与到疾病控制以及相关药物研发工作的各个过程中,在提供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帮助的同时,对相应的实际解决措施和各个环节进行吸收和消化,从而在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学习经验,并将所学实践技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传授个相关专业的学生。

2.3结合相关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工作时,可以鼓学生大胆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对导师的观摩学习和自身的实际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导师在科研活动中要创造必要的条件给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提升他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2.4增加实习时间,采用双师制度实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预防医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完成后,都要安排师生到疾控中心或者是各大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实践学习。疾控中心或者医院的工作人员要积极扮演导师的角色。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实习教学,不但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和应用,也能够使广大师生更多的参与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从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师生的整体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周勇,周少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06).

[2]王丽.预防医学专业实习生疾控中心现场教学实践与问题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

第6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1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1.1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1)医学知识快速膨胀;(2)医学模式转变: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一步转向生物-心理-环境-社会模式。(3)学生对培养要求的提高:包括适宜的课程计划、新的学习环境、客观的评价方法、良好的师资队伍等。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改变现状,以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1.2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随着《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与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草案)》的面世,医学教育标准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医学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流动的不断增多,都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应主动适应国际趋势。对照以上标准、要求、指南,我们学生在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临床医学教育阶段努力提升。

    2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处于脱节状态

    目前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阶段的教学,课程结构仍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结构模式上,整体仿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课程。在教学上大多采取与临床医学专业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2]。没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专用教材,所学医学知识没有凸显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不能与后期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弥合。

    2.2现有课程内容设置过窄,方法学内容偏少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陈旧、重复现象。过于强调本专业内容,知识结构单一。对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内容反应不足。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授课与见习内容低效重复,小班授课缺乏互动,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2.3学生学习负担重,疲于应付考试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由于医学课程的门数多、学时数大,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学自研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很难培养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3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课程改革构想

    3.1课程改革的总体原则

    “突出专业、优化内容、注重能力、兼具特色”。“突出专业”是指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内容”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的需要,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优化精选讲课内容,注意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教学内容既能反映当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和信息,又能符合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实际。“注重能力”指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考核与评估。“兼具特色”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医院的学科优势。强化在肿瘤学科及全科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培养的学生能更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3.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而课程内容体系是整个改革的核心;课程的组合形式及其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是关键,是课程结构改革的落脚点。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设置认真进行梳理,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学科为中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形成新的顺应现代医学模式与卫生事业需要的预防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新课程体系突出以下几点:

    3.2.1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

    在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中,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重视大卫生观念的树立,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有机结合,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临床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公共卫生的实际,强调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疾病有关的可控发病因素、疾病的预防、以及群防群治、健康教育。把三级预防教育纳入各有关临床学科中,预防医学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全过程。把医疗实践与预防保健相结合,而且将其贯彻于临床医学教育的“三基”要求及对实际工作的态度中去。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临床医学教育重点的转移,对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来说十分重要。

    3.2.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国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对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学原有课程在学科内、学科间进行梳理,确定所需的知识结构,重新设计和安排课程组合形式和教学方式。打破原有桥梁、系统、中小课明显的三段式教学。对桥梁课内容进行整合,加强、优化物理诊断学内容。优化、精炼系统课、中小课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处理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尽量体现课程间横向的交叉渗透,减少重复,删除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知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总体体现增加知识的广度,降低知识的深度。改革教学方法,减少理论课授课比例。理论授课的内容以本学科的总论、概论和重要的核心内容知识为主,非理论授课的内容,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

    3.2.3发挥医院学科优势,增设新兴学科课程

    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处于脱节和分离的状态[3]。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弥补多年来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之间裂痕的最佳选择和最好办法[4]。尤其就目前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发展全科医学教育也是势在必行。我院是北京地区第一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增设全科医学课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增加2周的社区实习,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内容,有利于弥合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裂痕,为日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给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开阔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各种肿瘤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原课程结构中各学科的肿瘤性疾病分散到各专业学科中授课,重复内容多,缺乏系统性。本次课程改革我们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的学科优势,将各学科中的肿瘤性疾病整合到新增设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中授课,系统讲解病因、流行病学状况、预防、诊疗新进展等,突出特色,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2.4优化实践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小班实践课用于对理论课内容的补充及应用,是强化学生临床思维、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精炼小班课内容,对外系课程删减有关手术、专业检查治疗内容,强化无菌概念。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讨论中注意案例与医学的基础内容、临床基本原则、疾病群防群治、案例相关的伦理、医患沟通、医疗法律法规等相联系,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尝试将实践活动课程化,以现况调查课题为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弥合,同时也使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专业学习。

    3.2.5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整体优化实习内容,在短短的16周时间里,将实习内容重点放在内科常见病、传染病监测病种以及妇幼保健等内容。在实习期间加强三基训练,强调生产实践阶段工作态度、学风、合作精神的培养。把生产实习教学改革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实现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加强社区保健与素质教育,根据社区存在的主要慢性病,利用网络检索有关信息,写出疾病防治与健康教育计划,形成讲稿在社区讲解,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和提供健康咨询,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第7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实践;临床医学;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4-0013-02

医学类专业中合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操作学习是很关键的。临床实践是为了通过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学习、提升达到向高水平高层次的临床医师的跨越。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医学教师的培训、矫正医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轻视、合理安排考研、实习与就业的矛盾、使用进步的临床教学方法,进而满足人类医学需求和推进国家医学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

1.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问题

1.1缺乏对临床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不注重对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责、临床实践工作关心,这是很多医学院学生的问题。这些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医学书本的学习和对资格考试的准备,思想中并没有以病人、救治工作为主要关注点。在医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认为等到未来进入医院参加工作接触患者再学习、总结经验,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仅仅是拿到资格证书和毕业证。这种对医学实践过程的消极看法容易让学生产生散漫自由的心态。

1.2医学生实践阶段压力较大

我国是在过去医学界工作者在研究和实践中总结规律安排预防医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锻炼,在这个阶段医学生往往还面对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准备考入更高等学府的医学生在考研过程中把大量的实践花费在专业知识的复习上而准备就业的医学生在联系医院等工作单位。这样,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医学生的实习丧失了积极性[1]。

1.3医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医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对医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对病人体质、症状的分析和解决往往不知所措。在实践过程中脱离了老师的指点后缺乏思考或者在老师的指点下有盲目听从、过分依赖,不能独立地在遇到棘手问题时候自主地思考、解决问题。

2.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2.1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1年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出临床医学生要多见识各种普通病种,对其原因和影响熟悉,而且应该熟练掌握医疗技能和熟记医学教育疾病等知识,把预防、治疗疾病做为最终的目的。爱丁堡宜认为“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仅仅治疗某些疾病”[2]。

2.2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需求

随着医疗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医学事业的方向就是提升社区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预防医学生未来的方向是从事医疗服务事业,是集疾病的预防、诊疗为一体,同时肩负着传播医疗教育保健知识的传播重任。预防医学生是医疗教育事业实施的关键执行者也代表着国家的医疗事业水平,可以推动国家医疗卫生进步的速度。预防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将来的医疗工作态度、工作质量有很紧密的联系。

2.3拉近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

曾经非典病的传染证实了我们国家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脱离。大批的预防医学生没有前期预防和后期诊疗的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显现出很多不足。而且,预防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多年来是脱离的,预防医学生通常在需要临床实践时表现出很多不足。对预防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可与拉近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也有助于培育可靠地预防医学生。预防医学生只有在了预防医学中加强临床实习,才能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者为社区医疗、为人类医疗事业做贡献。

3.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端正预防医学生的学习观念

医学教育过程需要预防医学生积累、学习和实践医学基础知识。预防医学生参加工作之后的工作态度、职责和水平的质量与医学生的实践过程有紧密联系。要从基础培养、端正预防医学生的观念和态度,让其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

3.2要树立崇高的医德

作为医疗工作者自身有对人类生命要有高尚的的救死扶伤的道德意识,要对病人、病情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医德水准是每一位预防医学生应有的基本职业准则。在预防医学生实践开始到走入工作岗位,崇高的原则性医德应该在其思想中树立。预防医学生从接触医疗专业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种艰巨的任务,其本质就是要拯救生命于危难之间。

3.3合理安排考研、就业和实践

预防医学生毕业之际的考研、就业和实践都需要丰富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医疗水平,从本质上来讲是不充裕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实际操作技能,这样既满足了考研需要复习的医学专业知识也为未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实践出真知,实践过程可以帮助医学生复习医学理论知识,并且促进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使用,可以发现自身技能水平的不足。

3.4培养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

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直接关系着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和表现。预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根据对病人病情的了解、诊断,对病人进行分析下定论的思维方法,其需要多种临床思维因素的综合。医疗工作者的诊疗水准可以通过对病房病人的接触、对特殊病例的研究、对医疗书籍的阅读、向高级的有经验医师的学习等方式提升[3]。

3.5注重临床操作技能经验

一位预防医学生能将课本专业理论和临床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并且成功地解决病人问题,相信其在日后医疗工作中是一位优秀的专业医师。预防医学的学科专业特点要求医学生把医学理论知识带入医疗工作中,让临床实践发挥诊疗和教育的作用。预防医学生要善于发现自身的操作弱点,多参加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教育中培育综合实力较高的合格的医师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艰难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医师制度的全面推进,预防医学生在临床教学中的临床实践教育亟待完善、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晓方.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9(1):77-79.

[2]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

第8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1预防医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预防医学教学本身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利预防医学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预防医学政策开发和预防医学制度的建设。而预防医学政策开发和预防医学制度建设将更有利于为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公共卫生秩序和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公共卫生监督及管理工作的强化,这样可以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合理利用。这些都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懂得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知晓和熟练有关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管理学、生态、心理等知识,而现代大学教育大多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认识和积累,这样很难培养出具有全局观、预防观、环境观、服务观、群体观的预防医学工作者。1.2创新机制的缺乏对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不利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多年,同时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次要的地位,教师以填鸭式进行教学,学生上课只是处于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只能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亦是如此。1.3实验课开设相对较少传统实验过程中,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等一概由实验教师来完成;学生只需按实验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一步一步的操作即可。这样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完全没有主动性,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从预防医学专业试验内容,大多为验证性试验,设计性试验和综合性试验开设较少。试验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这也对预防医学教学发展构成了障碍。试验中学生根本没有主动参与试验设计的机会,这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其不利。

2解决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预防医学的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所有医生,应该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止伤残和早逝的目的。目前位居我国疾病死亡谱前列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行为职业和环境因素等有关。积极预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预防为主不仅要贯彻于临床工作,更应该渗透到每个人一生。不懂得预防医学知识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2.2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只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新形势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努力拓展书本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教学、视频影像教学等,以提高预防医学直观性和教学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学。2.3加强试验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应加强和当地卫生部门的联系,以改变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的现状,这样可以建立长期稳定的试验、实习基地。通过走访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了解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体制情况。听取当地卫生部门有关人员卫生工作现状与发展的介绍,指导学生参加有关流行病调查,树立预防为主思想,掌握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知和技能。

作者:王长文 张岚 李妍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

第9篇: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一、构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为培养高职类型的通信企业移动技术类岗位蓝领人力资源。构建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适“材”的最佳选择。

职业教育需要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专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实现,目的是使工作系统与学习领域相结合,在适合的机制体制创新模式下完成纽带联结(如图1所示),最终实现变工学割裂为工学结合、变无效学习为有效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压迫式教学为任务式教学、变传授知识教学为学生行为导向后总结知识点的教学、变理实分离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变学科体系知识课程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变教不适材为因材施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论,需要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和行为导向的教学法去承载和体现,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也遵循这种基本规律。

二、基于职业岗位和技能需求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要基于职业导向或是职业中的典型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寻找专业自身定位和培养规格。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调查,以行业需求和现实条件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抓好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调研与实践,抓好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调查:一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到一线部门座谈交流,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岗位设置情况及对岗位技能、素质、知识的要求;二是组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学习业务、维护、管理等一线岗位技能;三是实施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信息;四是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召开座谈会,或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到学院参加培训学习以及企业到校招聘毕业生期间组织座谈会,听取企业专家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意见。

通过调研,确立和调整移动通信专业服务岗位群。立足服务区域移动通信行业发展、3G建设优化、三网融合需要,面向区域内移动通信运营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对接培养移动通信规划、施工、维护、网优和售前售后技术服务支持的岗位群;建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职业目标,主要岗位包括移动通信机务员(包括基站机务)、天线线务员、移动通信或无线网络工程师;明确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移动代维公司等企业,从事移动通信施工、维护和优化等工作,如移动机房值守、基站维护安装作业、移动工程、无线规划和优化、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用户服务工程师和运维部技术员等岗位。

分析专业服务岗位群,建构和调整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技能模块或典型工作任务,主要专业技能如图2所示。完成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的对应,转换为学习领域;按照教育认知规律递进,完成本专业人才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确定学习范畴,包括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三、基于培养规格确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路径问题,不同的专业可选择不同的方法实现。在实践中,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我们试行了深化“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素质培养和知识培养贯穿始终”、以校内“仿真+全真”实训和“暑期+顶岗” 实习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三个工具基础、三个核心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贯穿“知识、素质、能力”三条主线,能够培养移动通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图3所示。“仿真+全真”实训:通过建立基本原理实验室、仿真软件实训室、单个技能模块实训室、全真2G/3G实训室和联网的实训室,完善学生在校期间实验、实习、实训三个环节。“暑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第4学期暑假,安排暑期企业实习,锻炼学生,让学生了解岗位、让企业了解学生;暑假实习返校后,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后,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建立“2+3+1”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两学期的基础课学习,熟练计算机应用,掌握英语和数学基础,提升人文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再通过3学期的专业课程和校内实训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维护技能;最后1学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四、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完整的工学结合专业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或者说具体要做三件事: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按照移动通信主要岗位群能力培养要求,完成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以具体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核心就是要找准职业工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即工作领域,和完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开发,方法就是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顺序,以完成职业活动为目的来组织课程结构,按工作过程整合课程。典型任务分析为基础,横向任务(可以是几个具体任务或项目)的建专业课,纵向(按照课程共性)提出基础/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与专业教师合作,描绘基础知识点。

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典型岗位分析技能任务,主要的典型任务如前面图2所示,以这些典型任务建立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可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如:完成移动基站电源装维任务的《通信电源》,完成移动传输建、调、维任务的《传输系统管理与维护》,完成无线规划建维的移动通信各系统技术课程(GSM技术、CDMA2000技术、WCDMA技术等),完成无线网络优化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类课程。

五、基于行动导向实施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

工学结合课程是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有具体的任务训练载体,能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学生能经历比较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整体化学习的课程。

仅有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适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它是工学结合的微观层次。行动导向教学不再简单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能动寻找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而培养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从纯科学的知识传授满堂灌教学,转变为基于情境学生经历任务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着重要克服的就是“符合学生思维习惯,注重训练载体,注重任务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讨论、决策和执行,培养完成完整职业行动的良好能力与习惯”。

六、结束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化和宽带化”日益成为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趋势,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朝气勃勃,形成了三个全业务通信运营企业,通信服务和移动代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移动新技术、能适应全业务运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移动通信高职教育亟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