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工手工雕刻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木工手工雕刻技术

第1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假如某公司现有闲置厂房2000平方米左右,已先后囤了60吨左右的红酸枝木材,打算办一个50人左右的红木家具厂,以生产清式红木古典家具为主,那么如何规划厂房、购买哪些设备、机构怎样设置、人员如何配置呢?下面就以此为例作简单叙说。

红木家具厂厂房规划的整体原则是合理布局、节约空间、配合流程、便捷高效。

厂房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管理区、料场、开料车间、干燥车间、木工车间、雕刻车间、组装车间、刮磨车间、上蜡(漆)车间、成品库房(包括包装区)以及后勤服务区等十几个部分。由于各厂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这十

三、设备购买

设备购买的重要性在现代红木家具厂办厂中愈发凸显,毕竟,完全靠手工制作已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用于传统家具的制作中,尤其是一些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更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设备五花八门,价格各不相同,该买哪些、不该买哪些,以及分别买多少,这中间大有学问。一般而言,从节省人手、提高效率和扩大生产规模的长远目标来说,应尽量多使用最新的大型机械设备。

就一个50人左右的红木家具厂来说,需要购买的常用设备有:开料机(1台)、干燥机(1台)、吊拉锯(1台)、大带锯机(1台)、截锯机(1台)、裁板锯(1台)、木工铣机(1台)、开榫机(1台)、木工钻床(1台)、细木工带锯(1台)、拼接机(1台)、吸尘机(1-3台)、雕刻机(5-8台)。

第2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仿古地板,数控机床,自动化加工

 

近年来,仿古地板在国内外市场走俏,由于其独特的纹理、色泽,带给人们的视觉与触感都明显不同于普通地板。与传统概念上的木地板相比,仿古地板色彩多变,以重色、深色为主,显得厚重许多,在展现出木材本质特性的基础上,加入了木制品受自然影响后日积月累形成的天然属性,给予人更贴近自然的木质环境享受。

为了实现仿古地板表面纹理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地板制造过程中在木材纹理的基础上,人为地添加了手工雕刻的斑节、凹凸等“不和谐”元素。以实现仿古地板自然、多变的感官效果。由于手工加工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如工人劳动强度大,操作技术要求高,加工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等,若能将数控加工技术应用到仿古地板的加工中,取代大部分的手工加工,则有利于实现其机械化、高效化生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1 仿古地板的加工方式及其现状

目前流行的仿古地板样式中,其凹凸表面的加工方式主要有随机刨削、纹理刨削、拉丝、喷

砂、碳化、酸蚀等。随机刨削加工主要用于纹理不明显的地板加工中,通过在地板表面随机刨削出凹槽,显示出地板的凹凸感;纹理刨削加工分两种,一种是对纹理明显且粗大(如呈山形纹理的弦向板)的地板,通过人工沿深色纹理刨削的方法,使地板显现出自然的浮的凹凸感,另一种是在纹理不明显的板面上刨削出名贵木材纹理;拉丝加工主要用于纹理明显但细密(如呈直线形的径向板)的地板,通过拉丝加工可实现深色凹、浅色凸的效果。

单一加工方式获得的仿古效果一般很不明显,故多会采用混合加工方式的手工加工,以增强、丰富其凹凸感与自然美。而随机刨削加工和纹理刨削深色加工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即工人用手工刮刀凭经验控制刮刀力度和路径,加工出不同的纹理和凹凸触感。不难看出,在现阶段仿古地板加工中,手工刮板工序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手工加工的随机性,使仿古地板展现出其独特的唯一性数控机床,为消费者所青睐。

本文探讨仿古地板数控加工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数控技术的三种仿古地板凹凸面加工方法,并进行了加工实验,为改善仿古地板的加工现状,实现高效、高质、绿色加工开拓新方法。

2 仿古地板的数控加工设计

仿古地板表面的凹凸质感,主要是将木地板表面加工出约0-0.2mm深度的随机、自然、光滑的凹凸纹理。如果采用普通的机械加工(如靠模铣),可生产凹凸纹理的板面,但由于是固定仿形,纹理单一,缺乏变化,不能实现自然的效果;而采用数控机床作为加工设备,利用随机数控软件、设计刀具走刀路径和专用铣刀,则可以产生多种纹理的凹凸组合,代替手工刮板工序。

根据木质地板和数控加工的特点,可以设计三种数控仿古加工: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仿真纹理数控加工和原纹理凹凸数控加工。

2.1 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设计

随机路径凹凸面数控加工是在纹理不清晰的地板面上加工出随机的凹凸面,使之产生特有的、经年累月、风霜侵蚀的古韵。为确保每块地板都有纹理凹凸感,且每块地板凹凸的纹理各不相同,在对数控机床进行刀具路径编程时,需要编制多种不同的刀具路径,并随机改变刀具的走刀方向。由于每个路径程序的部分参数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如铣刀垂直板面的吃刀量可以在0-0.2mm间变动、刀具进给速度变化改变表面粗糙度、刀具路径中部分轨迹缺省等),且路径程序本身具有多样性,使得数控加工足以克服靠模加工制品表面凹凸形状单一的不足,生产出同人工刮板效果相同的仿古地板。

如图1所示,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绘制好曲线区域后,将区域雕刻形成沿矢量加工的刀具路径,形成仿真图像并进行加工。原本平整光滑的板面经过数控机床的刨削加工,产生了一定的凹凸感。

图1 随机凹凸面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

这种通过设计多种刀具路径程序,并在一定范围内修改加工参数的数控加工方式,可以避免地板纹理的单一和重复,且减少了因手工工序所需的用工人数,仅需要个别技术人员定期维护和检修数控机床,保障其顺畅工作即可。这样的生产车间利于管理,车间可实现连续性工作,并且减少了因个别刮板工人经验不足而造成刮板质量问题。

当然,为了实现地板纹理的多样性,这种数控加工方式在路径程序设计方面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设计出尽可能多的路径方案,以满足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地板样式需求。

2.2 仿真纹理数控加工设计

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是在纹理不清晰的地板面上加工出名贵木材的纹理,“以假乱真”,提高了地板的档次。通过对不同名贵木材纹理收集整理,建立纹理数据库,并基于此形成加工路径,通过随机改变路径的可变参数,使纹理既真实又独特,达到高档木材的纹理视觉效果和仿古感觉。

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板面形成了与天然木纹理相差无几的纹理结构。

图2 仿真纹理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山峰形纹理)

图3 仿真纹理设计图及其仿真效果(树瘤纹理)

2.3 原纹理凹凸数控加工设计

由于木材的纹理是天然形成的,具有纹理的唯一性,根据其纹理雕刻而成的仿古地板,其凹凸组合也必将是唯一的,而且更具天然效果核心期刊。

为获取木地板的纹理图像,数控机床上料工段地板输送装置上需安装图像获取设备(如摄像机),获取到的图像资料经后期图像处理,依一定顺序传达给数控系统数据库。通过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纹理信息特征设计产生刀具路径,即仿古地板凹凸表面加工路径,进行加工。在设计时,可采取不同的刀具吃刀量变化方式,使凹凸感富于变化。

如图4所示,地板图像经过适当的处理,即可获得数控系统软件可用的纹理特征信息。通过改变吃刀量的值域范围(如可以采用纹路与纹路之间递增、递减或是交替深浅的加工方式)来进行加工,即便是两块纹理相似的地板,也可以加工出完全不同的凹凸感。

图4 木地板的纹理处理效果图

这种利用木材天然纹理生成刀具路径的数控加工方式,不仅能实现纹理凹凸多样化,节约了用工成本,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加强机床工作的连续性。在加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仅需把握好持刀量参数的变化即可,真正实现了仿古地板的机械化自动加工。

3 仿古地板数控加工实验

本实验利用电脑软件进行纹理设计并形成刀具走刀路径,设计图如图1、2、3所示,采用通用步进数控雕刻机进行数控加工。试材为柞木面板的多层复合地板。加工效果与仿真图像一致,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实际加工效果如图5、6、7所示。

图5 试件1数控机床,随机凹凸数控加工

图6 试件2,仿真纹理数控加工(山峰形纹理)

图7 试件3,仿真纹理数控加工(树瘤纹理)

4 经济测算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地板生产企业从事仿古地板加工的技工少有数十人,多有数百人,一般技工月工资为0.3万元至0.6万元,如果按平均工资0.4万元/月计算,则100名技工每年需支付工资0.4×100×12=480万元。而数控设备仅初次投资较大,但使用人工数量将大大减少。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售价,预计满足要求的专用数控机床的可在120万元/套内实现,可完成80%以上的加工。设备投资可以在1年左右收回。

一个熟练的技工完成一块910mm×130mm仿古地板的简单凹凸面加工约耗时204s,生产效率约为18块/时·人,而纹理相对复杂的加工,仅为9块/时·人。本次试验采用单头步进数控雕刻机进行数控加工。910mm×130mm地板完成简单纹理加工(图5)耗时316s,生产效率为12块/时。对于复杂纹理的加工(图6、7)耗时425s,即9块/时,数控加工生产率与手工加工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本次试验中采用的雕刻机并非专用数控设备,由于步进数控系统加工速度低,工件装卡慢,致使加工效率低,如果开发出专用数控系统,采用专用软件、交流伺服数控系统和专用进料装置,其生产率可以成倍提升。

数控加工采用软件产生纹理和凹凸面并自动完成加工,排除了人工操作存在的技能高低、容易疲劳等不利因素。数控机床在加工时的有效工作时间长,辅助时间短。而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工作10小时,且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工作时间只有4小时左右。而数控机床一天可工作20个小时以上,在时间上是人工工作量的两倍,在工作效率上至少是人工的5倍。

5 结论

经过初步探讨和实验,利用数控加工技术代替手工仿古地板表面加工有一定的可行性;利用数控技术对铣削刀具进行随机控制,不仅可以实现手工刮板的纹理和凹凸触感,还可以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仿古地板的自动化连续生产,减少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可以代替80%以上的手工工序,只需少量的技师对木地板再进行进一步的个性化修饰即可。

参考文献

[1]王小怡.周清华:中国地板走向工艺时代.建材与装修情报.2009,5:40-45.

[2]施边.麦道品牌价值实现全面升级[N]. 中国建材报, 2007,(2007-05-28).

[3]柯颂,司徒添旺.“生活家”厂小闯劲大[N]. 中山日报,2006,(2006-03-13).

[4]生活家·巴洛克地板.铸就中国地板品牌新高度——新生活家木制品(中山)有限公司新厂开业[J]. 国际木业,2007,(03).

[5]林金明.雕刻CAD/CAM的技术研究及实现.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2,10.

[6]彭丹丹.高速高精度数控雕刻机控制技术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5,5.

[7]江小勇.雕刻机数控代码自动生成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海河大学,2007,4.

[8]肖玲.木工数控雕刻机的探讨.中国木材工业,1999,7(4):31-32.

第3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一、历史上的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出现木雕的雏形。最早的东阳木制构件比较简单,雕刻工艺也是由木工兼做的,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雕刻的部位逐渐增多,从木工中分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木制构件的雕刻。到了明清两代,东阳木雕步入繁荣期,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风格。清代,是东阳木雕发展的鼎盛期。作为家具的装饰,各种木制构件在民间也广泛传播,当时东阳民间流传着“千工床、万工厅”的俗语。

到了民国,浙派木雕渐呈衰落态势。因社会动乱,经济衰退,受生活所迫,大量的工人不得不放弃追求作品尽善尽美的要求,导致了东阳木制构件在工艺上和技术上的停滞不前甚至衰退。

二、东阳木雕在都市装饰中的运用

在上世纪,东阳木制构件的发展也不乐观。建国初期的“”破“四旧”、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建设,浙江古建筑在城镇已少有留存,依附于建筑的木制构件自然也不能幸免。而东阳木制构件是以传统的口传身授、手工操作为生产方式的。在工业化发展的时代,不管是速度还是工业化程度都难以溶入现代社会。现代建筑构件、家具基本不需木制构件装饰,木制构件的出路也只能限制在文玩、插屏、屏风、挂匾等单件制作上,相较于其他室内装饰艺术品,如中国画、西画、壁画等,木雕因其色彩、材料、装饰手段及现代人欣赏口味的改变,其传承和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为了让东阳木雕艺术更好地走向都市流行装饰市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机遇不放

东阳木制构件主要用于各类的装饰艺术中,如:建筑装饰中的各种花窗、门楣,家具用品装饰中的各种桌椅、宗教供品装饰中的人物动物雕塑和供艺术欣赏的各种摆件等。其中以建筑装饰中的运用最为广泛。所以,建筑装饰与木制构件艺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共生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室内装饰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要求具有相应的艺术品味。人们在享受着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受到工作紧张、社会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冷漠等带来的沉重的压力。使人们逐渐对过去的岁月产生怀旧的感觉,而东阳木雕正符合了这种人们强烈的精神需求,只要抓住时机,慢慢融入都市生活,必将成为装饰流行元素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

(二)依靠规划发展

目前东阳木制构件工艺缺乏有效保护体系。保护体系一般由政府、专家、民间力量构成,目前的境况是专家对着文物痛心疾首,民间利字当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无从下手,没有一个机制可以把三者有效的连接起来。不管哪组保护力量,如果没有另外两个保护力量的协助,不能形成同心同力的保护体系,即使有所动作,亦是隔靴搔痒,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起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并指导东阳木制构件在建筑装饰技术中的和谐发展。比如杭州在城市规划中,就把一些木制构件运用在了一些市政、园林工程中,并且在设计、施工中保证了连贯性、一致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方共同协助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化,很多木制构件的厂家、艺人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把产品等同于一般的劳动产品,市场喜欢什么就制作什么,导致了市面上的木制构件产品题材狭窄、格调庸俗、样式雷同,缺少创新性与艺术性。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共同扩大市场。从设计师角度来讲,应积极的提高传统木制构件的可适用性,如在装饰设计中,可以把传统的花窗、牛角运用在隔断、角几上,赋予传统的工艺品新的生命。从木制构件的艺人来讲,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要盲目追求市场的需求,要有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同时政府及民间组织可以组织设计师和传统的艺人的相互交流,让双方相互了解、相互协作创作出更优秀的设计作品及建筑作品,推动木质构件更好的在室内装饰中的运用。同时专家可以通过媒体展现一些优秀的木质构件与室内装饰设计作品,让更多的大众接受从而参与进来。

三、东阳木质构件的美学价值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为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和朴素的哲学思想的中国木质构件艺术,是具有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来的积淀。目前,市场上的中国木质构件价格也一路飙升,很多收藏家往往下乡入户,只为了收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反映当时社会状态的木质构件工艺品。而价格也从几年前的几十元,变成了现在的上千元上万元。而其美学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专注。

澳洲雕刻大师Maiker在作为评委参观完“2002中国(东阳)国际木雕艺术比赛”后表示,自己比较喜欢那些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大巧若拙、古朴典雅的作品,一些夸张造型,没有立意,思想简陋的作品他往往过目既忘。同样,这也代表了目前顾客对木雕作品的需求。凡是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的作品,都闪烁着引人注目的艺术之光,受到了人们极大的欢迎,而且孕育着无限商机。而东阳木质构件工艺要抓住机遇,在继承古老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依托建筑装饰行业,积极开拓艺术市场,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参考文献:

[1] 冯华. 雕塑艺术走向市场才有活力.城乡建设, 2004-10-05

[2] 陈汉波. 论浙派木雕艺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4-09-25

[3] 朱俊. 浙江东阳明代木雕的现状及保护.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0-12-26

第4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没有转行的艺人也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其中一部分技术骨干选择回家“单干”,他们不再搞大批量的生产,而是进行独自的创作,并标注上自己的姓名;另一条黄杨木雕的发展之路即走“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记者在乐清采访中获悉,如今乐清市具有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的黄杨木雕企业至少有4家。

大师技艺:“大师”就是品牌

据了解,当年选择独自创作,并标注自己姓名的艺人,有部分获得了“大师”的称号,有的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称号给他们带来了声望以及商机。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大师”都有十分讲究的作品陈列室,陈列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用来接待海内外慕名而来的采购商,价格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但是,不少采购商总是很难感到满意,因为陈列室内有不少作品是不卖的,即使出钱再多,大师也会拒绝。

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当人们步入乐成镇晨沐桥畔偌大的“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展示厅,就会从王笃纯和王笃芳的作品中体味如何将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使一段“木头”赋予生命和神灵。

王笃纯是王凤祚的长子,初见给人温和敦厚的感觉,很难将他与“九人小组”组长、乐清特艺黄杨木雕厂厂长联系起来。虽已愈古稀之年,他仍刀耕不辍,将黄杨木雕当成毕生的乐趣,他幽默地告诉记者:“我今年76岁,创作才刚刚开始嘛!”

王笃芳是王凤祚的次子,受家庭影响,1962年正式从事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一干就是40载。他说,黄杨木雕不同于陶瓷、泥塑和面塑人物,其作者除了必须能画、善塑,具有很强的人物造型能力,还要有长期操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雕刻技能。如同书法作品的力透纸背和国画作品的骨法用笔,能使读者“提精神,看过瘾”。

他除了学习木雕外,还学习书法、绘画和泥塑,同时博览群书。沈从文先生的专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他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开卷有益”便是他研读沈文之后的最大体会。《大禹王》、《庄子》、《李清照》、《鲁班》……刻刀下的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对这些人物不同服饰的处理上,摆脱了数百年来传统服饰雕刻方法的代代相袭,表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创新意识。

“雕刻时应做到胸中无刀”,30多年前,父亲王凤祚的一番教诲至今王笃芳仍牢记在心:1972年,父亲告老返乡后,王笃芳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把自己的几件黄杨木雕作品拿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许。殊不知,父亲看后却一脸严肃地说:“你说你创作了这些作品,但我所见到的却不是一个个雕像,而仍是一根根黄杨木,当它们成为活灵活现的人物时,你才算是真正入门了!”不久,王笃芳又把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醉太白》呈给父亲。父亲似有溢美之意,但马上又问:“你是用什么雕的?”王笃芳举起手中的雕刀说:“自然是用雕刀了。”父亲却说:“错了!你应该用心去雕。当你拿着雕刀却没有感觉雕刀的存在时,你会感到那不是你在雕李白,而是李白在雕你。”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新时期黄杨木雕领域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尊敬。由于独创了一种新的雕刻手法――劈雕,他被众多媒体称为“鬼斧”。

1986年,高公博提出了创作《济公百态》的计划,这种就单个人物刻画百种形态和表情的系列作品,在我国木雕艺术史上首开先河。经过3年的时间,他将国人心目中那位外丑内美、寓庄于谐、拙中含巧的济公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参观后拍案叫绝。1989年《济公百态》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专题片。

斧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可以更多地施展自己的创作意图。高公博艺术地劈开黄杨木后,根据天然纹理及其层次的变化,确立创作题材并进行局部雕刻,如《海的女儿》。这已经相似于现代美术中的雕塑了,同民间工艺黄杨木雕相去千里。粗犷而富有张力的整体,与细腻而生动的局部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感;而变幻无穷的天然纹理,与匠心独运的人为线面相互映衬,又出现良多耐人品评的高雅趣味。无怪乎高公博的根、劈雕作品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人民日报》评价他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创新似乎是高公博艺术追求永不停歇的主题。2006年底,高公博又萌发了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题材进行黄杨木雕创作的创意,并立即投入创作。现在,《三英战吕布》《关公黄忠双雄会》《智取生辰纲》《武松大闹飞云浦》《真假李逵》《齐天大圣孙悟空》《西天取经》等故事场景的初稿已经设计完成,平均每件作品高约六七十厘米、宽约三十厘米,综合运用圆雕、镂雕、劈雕等多种技艺,着力展现人物迥异性格和恢弘的故事场景。“传统黄杨木雕只以单一人物形象为主,用黄杨木雕诠释四大名著既是传承历史,也是一次技术的挑战。”高公博介绍说,目前作品有不少只是胚胎,真正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他计划用10年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夙愿。

虞金顺和虞定良这对兄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虽已年近花甲,仍在黄杨木雕艺术的高峰上攀登。

虞金顺在从事木雕创作初期,潜心于继承和发扬我国木雕艺术的民间传统手法,人物古朴、线条粗犷。他的作品从题材到刀法,都透露出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他擅长人物雕刻,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圆润,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后来,他又涉足根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其中《丰收舞》《杜甫》《接班》《乐人间》《欢》等上百件作品分别选送全国及美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展览与收藏。

虞金顺十分擅长佛教题材人物创作,尤其擅长雕刻笑口常开、一团和气的“笑佛”。1985年虞金顺创作的以弥勒佛为造型的黄杨木雕《欢》在杭州展出,引起轰动。当时省政府一位领导指着乐不可支的《欢》说:“当一个人遇到烦恼时,只要看一看《欢》,就会快乐起来。”随后,这件作品被马来西亚一位客人买走,并表示:“我要将中国的黄杨木雕像自己的爱人一样抱回马来西亚去。”艺术家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一尊尊“笑佛”塑造得浪漫洒脱,天真无邪,给人以乐观甜蜜的精神感染,有谁不认为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呢?

虞定良比哥哥虞金顺只小一岁,自幼深受父亲虞明华的影响,对黄杨木雕艺术钟爱有加,后师从著名动物雕塑家周轻 鼎,于动物雕刻用功甚勤。他雕刻了大量的动物作品,代表作有《角斗》《大地》《朝阳》《珠穆朗玛》等。其中《角斗》在1984年由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以其恢弘的气势、细致入微的技法,震惊了评委和观众。

天苍云矮,风吹草低。野牛膘肥身壮,居高临下,势不可挡,下坡那牛虽身处劣势,然而全身绷得像把拉满弦的劲弓,前脚艰难举步,后蹄深陷泥中,竭尽全力,勇猛地向前推进……

因暴怒而变形了的额面,因喘气而更加粗壮的牛颈,明显张大的脚趾,紧闭成一线的牛唇,针毡似的皮毛,钢鞭似的牛尾,暴涨额裂的筋络,高隆耸动的肌肉……

木雕大家陆光正说:“《角斗》的成功可以说已达到了黄杨木雕的最高水平,为他自己和他们的同行设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标准。”结果,该作品荣获了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和“希望杯”奖。这是第一届百花奖艺动物类工艺品获得的唯一最高荣誉。

其实,虞定良雕刀下的动物,不仅仅是动物,而且是对生命的呼唤,表现了生命的张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

从整个收藏品市场而言,大师的作品确实备受关注。记者发现,在乐清黄杨木雕大师的作品从来不愁买家,相反由于制作工期较长,往往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件署有大师姓名的作品,和其他同类作品相比,价格也不可同日而语。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四月份,乐清部分大师的经典之作将会出现在国内某著名拍卖会上。

工厂化:以经济效益说话

另一类工厂化的模式,也不同于以前作坊式工厂,华龙雕刻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叶小泉,带记者参观了该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

由于是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所以,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的工作,都由机器来承担。当一个个已经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便转到了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头发,有人专门雕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一个部位的雕刻,他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据介绍,这些技工在某一部位的用刀技艺绝对不会逊色于大师。这种流水线式的手工艺,显然是想在经济效益上拉近与机器生产之间的距离。

叶小泉告诉记者,乐清大多像他这样的黄杨木雕企业一般都是从境外商人处接来订单、样品,做来样加工定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他至今还对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记忆犹新。

1984年,叶小泉29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里得知南京雕刻厂有一台仿样机转让。这台仿样机原本是用于象牙雕刻的,1984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了象牙雕刻。叶小泉立刻赶到南京,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当时负责运输的师傅把车开到南京雕刻厂,发现叶小泉买的是一台庞大而破旧的机器时,笑着说:“你这个烂铁要不要帮你敲掉,这样好搬一点。”“我说开什么玩笑,这个拉回去是准备办厂的,当时我用4000块钱买下来这台仿样机,回家在老屋办起了木雕厂,第一天就赚300块钱。”说起这段往事,叶小泉十分兴奋。

叶小泉办厂之初,只有五六个人,由于他对工艺流程熟悉,且市场意识浓厚,他的木雕事业逐步成长壮大。1996年,叶小泉抓住机遇,利用外资组建温州华龙雕刻有限公司,并获得企业自营出口权后,为公司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叶小泉并不是一位单纯的企业家,作为木雕世家的后代,他也是一名工艺美术师,其父叶栋材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为了办企业而办企业,更深一层,是想以这个为契机,为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坚定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是父亲叶栋材对于艺术的追求。

叶小泉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于艺术的执着,由于父亲醉心于艺术创造,繁重的家务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时常抱怨,父亲常劝妻子说,要不就当作他生病了,生病还要人照顾,要花钱买药吃,任由他创造的话,还能自得其乐。

在华龙艺术雕刻厂的顶层,叶小泉藏了几件宝贝――四尊尚未雕刻完的《四大天王像》,也是叶栋材的绝笔。“手艺人总是闲不住,正月初二我父亲就拿着刀和锤子敲敲打打,当他正准备给身长一米八的天王翻身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背上一阵疼痛,经医院诊断,是癌症晚期。”

正在叶小泉悉心照料父亲的时候,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叶小泉这次的评选工作开始了,可以推荐其父叶栋材参加。“后来我回去问父亲,他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用一种近乎奢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评得上当然好,但是现在评还有意义吗?’我说:‘爸爸,这有意义,对您来说,这是您艺术人生的圆满句号。’他说既然这样,就去试试看吧。”很快,叶小泉将父亲的评审材料送到杭州,评审全票通过,并破例即刻通知叶栋材评审结果。

“你看这件《枪挑小梁王》,看看这匹马胜利后喜悦的心情。”叶小泉指着父亲的一件作品对记者说,父亲能在有生之年评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是一件很让他

宽慰、鼓舞的事情,也让他对黄杨木雕的将来更充满了信心。

采访当日,因为事先说好要拍一张全家福,叶家众亲属从温州、永嘉、乐清等地赶来,济济一堂。其中大部分都在从事和黄杨木雕相关的工作,其中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叶胜隆,有叶润周的小儿子省工艺美术大师叶萌春等。

家族式传承的喜与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叶家、王家,还是高家、虞家,都有老中青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而且后备力量的成长令人欣慰。

王京,王笃纯的女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以浓郁的传统韵味和强烈的创新技法获得好评,代表作有《欢》《唐诗如意》《西湖明珠》《惠安女》;高敏,从小随父亲高公博学艺,他的作品不仅有父辈的纤秀细腻、形象生动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简练、奔放的现代情趣,代表作有《较劲》《好爷爷》《心中的歌》;吴尧辉,师从虞金顺,他所创作的作品十分讲究神韵,并以其凝重洗练、适度变形的处理手法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可以说,这批中青年工艺美术师已经初显“接班”的实力。

“工厂化”同样也具有潜力,在叶家年轻的一代中,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企业和业务。叶小泉的堂弟叶小鹏,在与乐清相邻的永嘉,也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木雕厂,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叶小鹏盛赞哥哥的公司为乐清黄杨木雕的龙头企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对艺术也颇有自己的心得,其作品《夸父追日》线条刚中带柔,现代感强,雕塑味十足,颇受业内人士好评。

然而,如果黄杨木雕仅仅局限在家族传承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乐清黄杨木雕家族式的传承看起来比较乐观,但 也有隐忧,那就是视野还不够开阔,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研讨,综合研发力度不够,由此造成作品的造型、题材、技法、意境受到种种局限。其实,黄杨木雕是前辈艺术家创造的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民间艺术,乐清黄杨木雕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各派传人形成合力,共同冲击艺术的高峰。

其实黄杨木雕整体的传承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在某些场合还遭遇了尴尬。2006年6月,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合办黄杨木雕专业,由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由于多数学生家长误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农村里的木工师傅”,原本计划的36个名额,开课时只来了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中又只有10人是自愿报名,其他是经该校教师向其亲朋好友解释推荐后才来报读的。

针对这一现象,王笃芳认为很容易理解,他告诉记者:“排除不理解黄杨木雕是一门艺术的因素,学习黄杨木雕技艺也需要几年的时间,20岁左右年轻人在学习期间如果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怎么会安心去学习木雕技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看到这一问题,对于大师所带的学徒,要给予一定的资助,让年轻人能安心学习。这样,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人才是第一位的,传承队伍的真正解决,是让年轻人看到从事黄杨木雕有前途,用俗话说就是“有名有利”。

第5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宋代之前,苏州地区的隔扇多为四抹头,而明代多为六抹头。直到明崇祯七年,次要建筑中的花格窗裙板和绦环板稍作雕饰,窗格简单朴素,格心多“柳条纹”窗格,其中裙板起线脚,绦环板雕刻一些如意纹等。明代的花格窗重视功能,追求线条简洁朴素。清代初期,统治者为了稳定政局,确定疆域,大力发展经济。直到康熙之前,苏州的花格窗工艺风格依然保留着明代古朴厚重之感。康熙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稳定,审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雍正十二年清工部颁发的《工程做法规则》,使苏州的花格窗具有了很大的变化。而砖墙的出现减轻了柱子的承重,减少了苏州地区的屋顶出檐,柱身变得细长,扶墙柱加密,厅堂高大宽敞、明亮,从而使苏州地区的花格窗在尺度上比明代的高。另苏州地区崇尚古朴之风,花格窗整体的纹饰比明代丰富多样,同时纹饰自由组合的现象开始普遍起来,其中格心的雕饰更加华丽。到了乾隆年间,花格窗的制作更加精细,精巧雅美,雕刻的难度也加大。清朝晚期,由于受到和运动的影响,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同时由于受西洋建筑的影响,苏州雕刻艺术停滞不前,传统建筑日落西山,甚至消退。运动之后,经济衰落、政局不稳定,手艺人流散,苏州府往日繁华的经济景象消失不见,花格窗的发展也随之急转直下。清朝晚期,花格窗丢失了前期的本质之美,过度追求表面装饰。民国时期,只有部分商人家庭中的花格窗还是雅丽、精致。

二、苏州花格窗繁荣的社会背景

苏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并且苏州地区的门窗在外檐下,木材在这种环境中极易被腐蚀,促使人们增强了对花格窗纹饰的追求。同时苏州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战乱,经济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稳步发展,文化也得到了提高,使苏州成了明清时期“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如:康熙年间,苏州各地的会馆如云,工商繁荣,到了乾隆年间,物产富饶,景色秀丽。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花格窗的繁荣也自然顺势而为。而苏州民众的文化素质和地域人才密集度的提高,促使教育事业勃兴,人才辈出、书院林立。同时,各地商人在苏州的汇集加速了苏州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促进了收藏业的繁荣,苏州成了中国古代书画收藏中心之一。文物的收藏和鉴赏代表着商人的身份地位,为了经济利益,商人也愿意在文化事业上投资。如:商人为了洽谈业务、奉承官府,自己资助戏班或者聘请戏班,为戏曲在苏州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并且有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还出资建造寺庙、私家园林等,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圈,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花格窗纹饰也有了多样性的变化。商人、文人、达官贵人都聚集在苏州这块风水宝地上建造深宅大院。这为香山帮匠人提供了不断施展才能技艺的舞台,房主对艺术审美的见解和对“美”不断的挑剔以及匠人为了生存,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促进了花格窗雕刻技法的进步,使苏州香山帮的工匠具有了“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三、苏州花格窗的艺术表现

1.纹饰题材的分类。清代花格窗的纹饰具有祈求吉祥、免难消灾的含义,以吉祥语、神话故事等为题材,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愿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用借喻、比拟等雕刻表现手法,达到了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花格窗的纹饰主要包括:装饰性、主题性两大类。其中,装饰类主要有:(1)清代乾隆皇帝非常钟爱如意纹,他经常命工匠以如意为主题,加工制作各种工艺珍品。自乾隆之后,清代使用四合如意纹比较普遍,变化形式也比较自由、多样。(2)为了达到以植物、花卉寄托理想或者精神的目的,苏州工匠把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雕刻在生活的周围,大大地美化了生活空间。如:苏州耦园的花格窗纹样。(3)在装饰题材和内容中,文字纹主要表达了吉祥如意、志向情趣等。如福、禄、寿、喜等。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字体表现出很强的装饰效果。另外,清代时期,文人明志一般都寄情于山水间,因此,清代的花格窗上经常雕有山水画。(4)添加式组合纹样是一种抽象文书的反复组合,纹饰组合自由度大,常见的组合类主要有喜上眉梢、福禄双全等等。如:冰裂纹的线与梅花的面结合在一起,具有“乱中见整”的艺术效果。

2.纹饰的演变。明末清初,花格窗主要以棂格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纹饰简单。如:苏州东山杨湾上湾村明善堂的窗格。这个时期的花格窗雕刻以回纹、如意纹等简单的植物纹样为主,多局限于裙板和绦环板上,施雕构建讲究,并和整体梁架和谐,朴素简洁。清代中后期,经过康熙的整治,经济得到了平稳的发展,到了乾隆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祥和,国丰民安。这种经济的大发展也表现在了雕刻上,人物众多、刀工圆润流畅,构图饱满,一片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木雕和家具制作一样,转向了繁复、精细,开始脱离原先的大气、质朴,建筑装饰中的结子使用增加了装饰效果。同时,雕刻题材具有了丰富的内容,在建筑的装饰上,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等。同治以后,受外来文化和玻璃普遍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花格窗的纹饰又一次发生了转变。其中,玻璃的使用使格心的基本组成方式发生了变化,影响到了格心纹饰的变化。这一时期,战争使人们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在生活装饰中人们开始以连环画的新式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西厢记》等。而民国初期,彩色玻璃的使用面积增加,花格窗的人物雕刻讲究神态,比例准确,装饰手法细腻,雕刻作品趋于繁琐,雕刻内容的空间布局也更加合理,雕刻手法程式化。

3.花格窗纹饰的美学意义。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文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善于借助文字、图像等媒介表达出来,因此,一些纹饰具有了“君子”的品格。如:梅兰竹菊等。而受文人的影响,拥有社会财富和地位的商人,成了观念转变最快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选择纹饰上,为了显示出财富和身份地位的转变,通过立体的图像,追求一种华丽和繁复。而普通人的财力不如商人,文化修养不如文人,但是具有很强的跟随性。因此,苏州花格窗不仅制作精致、选材考究,使技术、艺术、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审美水平。同时花格窗上的纹饰超越了单纯装饰意义,反映了人们的所思、所想。各种造型被匠人栩栩如生、精美生动地雕凿出来,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要求,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构成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结合。同时看似简单的纹样排列,具有一种无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美,夹杂着移花接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体现出了对称、重复、比例等韵律。另外,受中国哲学中的“易者,逆数也”的影响,艺术扩大了形式张力,产生了艺术升级。在纹饰布局上,苏州花格窗匠心独运,注重雕刻小细节,讲究国画中的留白。并且随着光照的变化,既实又虚的窗格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

第6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髹饰工艺在装具中应用的原因

(一)保护清宫藏书

清代统治者承袭前朝王室收藏典册的传统,一方面将明代宫廷遗存的书目收归清室,顺治、康熙二曾下诏书搜集明代档册、典籍,乾隆皇帝进一步扩大征书范围和力度,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多次颁发诏谕,从全国各地大规模征集图书万余种,另一方面不断编纂新书,由皇帝亲自干预的“钦定”“御批”“御纂”的官修书目有1300余种。经过两百多年的积累,清官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谓天禄之琳琅。

清代皇帝这些珍贵的藏书视若珍宝,广辟藏书之地,除了设置专用场地、由专人保管以外,为了传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皇室特别看重这些典籍的包装能对其产生最直接的保护作用。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漆作、油作、木作、金作等工艺作坊,还有各地盐政、织造负责制作皇室日用器物,同时也承接各类善本装具的制作,这些装具常见的漆器髹饰工艺有漆工艺、木工艺、金属工艺、织绣工艺等。漆器髹饰工艺因为其绚丽的装饰效果和独特的保护功能,被大量应用在善本典籍的包装上。常见的有素髹工艺、彩绘工艺、雕漆工艺、描金工艺、雕填工艺等,其造型与图案设计精巧,选用材料考究,制作工艺精良,这些装具本身已经具有很高的工艺研究价值。

(二)髹饰工艺的特性

清代宫廷善本装具中髹饰工艺的主要材料是大漆,具有极强的粘接力,木质、金属、宝玉石等材料均能粘接,在干燥以后不怕潮湿环境水汽的侵袭,其粘接性能要远高于鳔胶。漆液炼制时添加的也多是天然矿物颜料,色彩稳定性好,经久不易变色,诸如朱砂、雄黄、铅丹一类的颜料自身还有驱虫的作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朱红漆碗至今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朱红色漆层,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战国和汉代漆器文物来看,在天然漆的保护下,木胎和夹胎保存依然完整如初,即便胎体损毁了,漆膜依然光亮如新。此后历代先民都选择天然大漆来髹涂器物,以达到防腐防潮的功效。清官善本装具选用大漆作为髹涂材料正是因为天然大漆干燥以后有防水、防腐、防蛀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阻止各种水汽的侵蚀,可以效地保护器物,并保护器物内存放的善本典籍。

大漆在干燥以后,经过打磨退光、泽漆揩光或者抛光等工序以后,温润、典雅而又深沉,质感细腻如玉般光滑,并且没有冰凉的触感,接近于人的体温,适合抚触把玩,所以深得历代皇室宠爱。大漆可以髹涂在金属、木头、陶瓷等胎体上,并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加入各种颜料调配色彩,也可以和螺钿、金属、木头以及各种宝玉石相混合。经过炼制的大漆和颜料混合制成色漆,髹涂在器物上做出的光素漆器质朴可人;在素髹器物上描绘、戗划或雕填各种金、银以及各种图案,华丽典雅;髹涂百余层以后雕刻出山水、人物、花鸟、灵兽等造型,栩栩如生;和螺钿、玉石、象牙、珊瑚等材料混合使用做成的镶嵌器物光彩夺目。

乾隆时期的善本装具尤为精美,漆器髹饰工艺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与保存善本典籍,更是要装饰、美化和提升其存在的意义。清代宫廷广聚全国各地能工巧匠,继承了历代漆器髹饰工艺,在承明代的基础上将漆器工艺的应用提升的更高的水平,那些精美的髹饰装具设计极为巧妙,从使用功能出发,以保护善本典籍为主要目的,常见的形式有匣、盒以及箱、柜、经板等。其制作遵循传统漆器髹饰工艺,从胎体到地仗层,从装饰纹样到雕刻手法,与同时期的其他髹饰器物相比,工艺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宫善本装具的胎体制作工艺

清官善本装具的髹饰工艺种类可谓千文万华,无论使用那种装饰工艺,其制作过程都包括胎体层和髹饰层两个部分。清官善本漆饰装具的胎体多使用木质,工艺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板材的拼合,用漆液或者鳔胶将木板粘接在一起。第二种是榫卯结构,榫卯之间还会使用漆或者鳔胶加固。胎体制作选用的木料要求性能稳定不易变形,多用楠木或者杉木,由于表面要覆盖漆层,所以不会使用紫檀、花梨等硬木。

地仗层是胎骨与漆饰层之间的一个夹层。主要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胎骨,阻止胎骨因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产生膨胀或收缩以至胎体开裂;二是作为底衬,为表层各种漆饰工艺打基础。清官典籍装具的地仗层使用血料地仗和大漆地仗两种工艺。

地仗层根据器物的等级和体量,在施工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具体差异。按照麻与灰的层数来划分,有一麻五灰、三麻七灰等区别。所谓的一麻五灰指在木胎上施一层麻五层灰。一麻五灰的血料地仗与大漆地仗除了粘接的媒介不同以外,其它工艺步骤基本相同。前者木胎处理完之后有汁浆,施提缝灰,施粗灰,粘麻或裱布,施压布灰,施中灰,施细灰,钻生等这样的基本步骤。后者在木胎处理完以后有钻生漆,施捉缝灰,施底灰,粘麻或裱布,施压布灰,施中灰,施细灰,钻生漆等步骤。汁浆是在木胎上刷涂一遍油浆,钻生是在木胎上刷一遍稀释过的生漆,目的是使油浆或生漆渗入木纤维以增加其强度。提缝灰和捉缝灰的目的是填平木胎上的缝隙,也叫靠骨灰,血料地仗用的是砖灰与血料和油满的混合物,大漆地仗用是砖灰与生漆的混合物。施粗灰与粘麻或裱布以及施中灰、细灰两种工艺方法的差异也体现在使用血料与生漆的不同。相比之下大漆地仗工艺对胎体的保护强度要好一些,在漆器上使用的历史也更长,但是成本相应要高。清官漆饰装具地仗层两种灰质都有,其中描金、雕漆工艺多用血料地仗,莳绘工艺多用大漆地仗;体量大的器物多使用血料地仗,体量小并且珍贵的器物多使用大漆地仗。

地仗层中裱糊在胎体上的材料不限于麻,还有棉、丝、皮、纸等,《髹饰录》中记载明代以前就有用革、韦衣,当时则以布代皮,还有以麻筋及厚纸代布。清官漆饰装具地仗层以夏布为主要的裱糊材料,夏布是一种麻质的纤维织物,可以有效防止装具的胎体因为环境变化导致胎体膨胀与收缩而产生变形或者开裂。地仗层中的灰也有很多种,《髹饰录》记载:垸漆,一名灰漆,用角灰、磁屑为上,骨灰、蛤灰次之,砖灰、坏屑、砥灰为下(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71页)。垸漆就是漆灰,各种灰中以角灰和磁灰质地最好,前者使用鹿角制成的灰,质地最疏松,后者是指用瓷器制成的灰,质地最坚实,可满足不同的需求;骨灰指的是兽骨制成的灰,蛤灰指的是蛤蜊壳制成的灰,档次稍低于角灰和瓷灰,砖灰指的是砖头制成的灰,坏屑是指烧坏的砖瓦等制成的灰,砥灰是指用砥石制成的灰,这三者档次最低,清官典籍装具使用的灰以砖灰最常见。清官善本装具的髹饰层制作工艺

清官善本典籍装具的装饰工艺常见的有雕漆、描金、戗金、填漆、镶嵌以及多种工艺的综合应用。其中雕漆工艺以剔红和剔彩为主,戗划类多为戗金工艺,填漆工艺常与描漆和戗金同时使用,镶嵌工艺以嵌螺钿和百宝嵌为主。

(一)雕漆

雕漆工艺在元明两代已经成熟,明代善于藏锋、精于打磨的雕刻特征,与清代刀锋毕现、不加磨退的整体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部分清代善本装具中的雕漆工艺却略微有别于同时期的雕漆器物,原因在于这部分装具是佛教经典的包装,所雕刻的内容也多是佛教人物造像,或者是与佛教相关的法器,圆润的轮廓要比外露的刀痕更符合所雕刻形象的思想内涵,所以磨退则较为普遍。而在其他内容善本装具的雕漆工艺则又和清代总体的雕刻风格一致,这也成为清代雕漆工艺中的一个特殊现象。

雕漆工艺中的剔红在经书装具中最为常见,其次为剔彩。剔红是用笼罩漆与红色颜料调和,然后层层髹涂,达到一定厚度,再雕刻出通体红色的造型。剔彩工艺在技术要求上比单色的剔红、剔黑和剔犀要复杂,髹涂雕刻层时要在漆胎逐层髹涂红、绿,黄等色漆,每种色漆要髹涂积累到预设的厚度,然后根据设计纹样逐层雕刻,雕刻过程中要把握好每层色漆之间的厚度,每层色漆都不能铲去过多,也不能盖住底层的另一种色漆。

雕漆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胎体。一般漆器的胎体都可以作为雕漆的胎体,以木胎、铜胎为主,善本装具多用木胎。素胎做完后,要在胎上髹漆、裱布、施漆灰或者血料灰,完成地仗层后再做一遍底漆并打磨平整。第二部分是髹涂雕刻层,雕漆中雕刻的就是这层由漆液与颜料堆积起的一个厚厚的漆层。雕漆工艺髹涂的漆叫做笼罩漆,是天然漆与桐油的混合物,其中漆与油的比例不是恒定的,一般夏季桐油要比漆多一些,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适宜天然漆的干燥,而冬季则是漆要比油多些,因为冬季天气寒冷,空气相对湿度也不高,漆多一些能够增加笼罩漆的干燥性能。专业的制作漆器人员可以利用荫房调节髹漆干燥环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髹饰录》中记述的“夜静”指的就是荫房,将髹涂过的器物放入荫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温湿度环境,以有利于漆液氧化成膜。每次髹漆后不能让漆液表面完全干燥,其干燥程度应该把握在将干未干之时,判断标准是用手指触碰漆面,略微粘手且叩之有声,不至有漆液粘在手上为佳,这时髹涂下一道漆液才能使两者结合紧密。倘若等漆面干燥后再髹漆,两个漆层的结合就会不够紧密,雕刻完毕容易出现脱层现象。相反,如果漆层底部或者凹陷、拐角等存漆较多的部位不干燥,在进行雕刻时会发现这里的漆仍然是粘稠状的,会因不稳定产生脱层。每层髹漆的干燥除了环境因素以外,漆液的厚度也很重要,不能髹涂太厚,否则除了干燥速度慢以外,还会出现漆皮起皱的现象,每遍漆的厚度控制在0.1―0.2毫米之间。当髹漆的总体厚度达标后可以开始雕刻。

第三部分是设计纹样并且进行雕刻。雕漆要在雕刻前将图案设计好,并且拷贝在做好的胎体上。纹稿以白描稿居多,设计者要用线条的形式把图案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标明,然后再将二维的线条转换成三维的浮雕立体空间,雕刻过程中要反复描画被减低部位的纹样,要求艺人具备绘画和雕刻两项技能。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剔彩雕漆匣(图一),匣高28厘米。宽25厘米,进深26厘米。盒表层为朱漆,雕刻佛法诸神形象、法器、景物,底层黄漆雕刻锦地。匣四壁及顶面雕刻数百位造像,刀法娴熟,刻画细微。匣顶面刻有长条形开光,开光内雕刻“乾隆御书楞严经”。另一件装具《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的云龙纹漆匣,匣四壁及顶面从底到面依次通髹黄漆、绿漆和朱漆约百余层,然后雕刻五只龙纹造型,周围饰以海水纹和如意云纹。再如装具《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的云龙纹漆匣(图二),匣四壁及顶面从底到面依次通髹黄漆、绿漆和朱漆百余道,然后雕刻五只龙纹造型,周围饰以海水纹和如意云纹。

(二)描金

由于黄金的贵金属属性,不同工艺所使用的黄金状态和表面处理手法也不同,因此描金工艺可以细分为多种。传统的描金漆器是以描绘为主,装饰图案以线条的形态存在。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开始流行用金粉做晕染的效果,把金粉象用墨一样描绘花鸟、山石等形象,把工艺和绘画结合在一起。清官善本装具装饰中既有线条形式,也有线条与晕染结合的形式。

广义上将所有使用金粉或者金箔来做漆器装饰材料的工艺都称作描金,具体的工艺操作中金的使用手法有贴金、上金、洒金和泥金等,金的成色可以分为库金、赤金、田赤金等,使用两种以上成色金的工艺又叫做彩金象。贴金是涂完金胶漆后将金箔贴敷其上,操作时使用竹制金箔夹子,夹住一面带有包装纸的金箔,使金箔与金胶面接触,将包装纸压在金箔上,用软毛刷或棉团轻轻擦拭,然后将包装纸揭去并放回荫房,待金胶漆完全干燥,为了使金色光泽更亮,还可以垫一层牛皮纸并用手指或木块碾压金面,使其象镀金一样光亮。

乾隆三十八年开始译注的《满文大藏经》耗时17年完成,总计有两千余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有76函,其装潢形式选用的是传统的梵夹装,夹经页的藏经板用的是朱漆描金工艺,使用的是线面结合的描金形式。多数藏经板都是通体髹朱红色漆,板的中心描绘藏传佛教中的八宝图案,周围饰以卷草纹,板两端嵌透雕花板,花板表面通体贴金。这些藏经板使用的是贴金后再用黑漆在图案上勾描线条的方法,在北京地区称之为平金开墨。

《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册》的装具使用的是彩金象的上金工艺(图三),和贴金不同,上金、洒金和泥金用的金都是金粉而不是金箔。匣通体髹朱漆后上库金粉,然后识纹堆起龙纹和祥云,龙纹再施库金金粉,云纹则施以赤金金粉,形成带有明度变化与冷暖变化的彩金象效果。清代手工金粉的做法是将金箔放入带有纱网的粉筒中,用笔刷将金箔搅碎,并使金箔屑从纱网的一端漏到另一端,形成粉状,这样的粉状会因为纱网的目数太小而显得比较粗糙,还需要继续研细:将金粉放在小碗内,加入适量的白芷胶水或鸡蛋清,用臼石在碗内轻轻研磨,或是放在两只掌中相互研磨,直到胶液挥发至感觉发粘研磨不动时,将其在温水中化开,脱去胶液,将沉淀的金粉再次用上次方法研磨,反复数遍,使金粉变得细腻如泥状,干燥后成为极细的粉末,使用这种粉末制作的漆器,金色的光泽温厚质朴,没有刺眼的贼光。上金是在描饰或髹涂好的金胶漆将干时用棉球蘸取金粉擦敷在金胶漆上,浓淡虚实靠个人手感来把握。和贴金箔相比,上金与泥金的成本最高,因为用金量很大,漆工艺中有“一贴三上九泥”的说法,指的是同一大小面积上,贴金工艺使用一张金箔,上金工艺使用三张金箔,泥金工艺却要使用九张金箔。这件《御制五福五代堂记册》装具使用的是上金工艺,用金量很大,因此制作成本很高。

盛装《元版赵孟书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识纹描金银缠枝莲经匣,匣体通体髹朱漆后上库金作为底色(图四),然后识纹堆起花纹,匣顶部识纹回纹开光,并在开光内写“元版赵孟书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在突起的花纹和文字上施以赤金和银粉,制成彩金象效果,经过多年使用后金粉被磨损,露出红色的金股底漆,形成丰富的色彩效果。

(三)戗金

戗金工艺在清官善本装具中应用也比较多,因为用金量相对少。制作相对成本较低,但是戗划的金线还能和图案底色相互衬托,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

戗划工艺最早见诸于战国漆器上,但是成熟的戗金工艺在宋代的漆器上才较多出现,这种工艺既能表现细若游丝的线条,也可以象素描一样用细密的线条组合表现体块与明暗关系,戗入的金色线条与红色或者黑色背景漆产生强烈的对比,装饰意味很强。至明清时期,戗金工艺则较为常见,并且多与填漆工艺同时使用。戗金工艺使用特殊的钩刀在漆面上戗划出图案以后,在凹陷的图案内施以金胶漆,待其将干时戗入金箔或者金粉,然后将周围多余的金屑清理干净,人荫房干燥即可。

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为庆祝其母亲寿辰,颁旨御制金书《甘珠尔》,使用的装具是藏经板,经板的装饰工艺是朱漆戗金(图五)。板体通髹朱红色漆,戗划梵文与卷草图案并填以库金。经板两端嵌以雕花板,花板通体贴库金。戗金工艺除了使用在黑漆和朱漆的漆面上,有时还会用在紫檀、花梨等硬木材料表面。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戗金卷草纹紫檀经盒是《大悲心忏法仪轻经》的装具,盒为紫檀木质,盒面卷草纹和梵文,盒四壁饰以八宝图案和佛教人物造像,图案内戗填库金金箔,紫檀木的暗紫色光泽很接近漆面的效果,和金色卷草图案相得益彰,华丽而典雅。

(四)填漆

填漆工艺是先在漆面上或戗、或划、或钩、或刻,制造出用以留存漆液的凹陷空间,然后将漆液填充在凹陷处。“填漆,即填彩漆也,磨显其文,有干色,有湿色,妍媚光滑。又有镂嵌者,其地锦绫细纹者愈美艳。”(王世襄《髹饰录解说》第95页)黄成在《髹饰录》中将填漆分为磨显填漆和镂嵌填漆两种。磨显填漆是用湿漆描绘纹样,也可以在湿漆花纹上洒干色粉,然后罩透明漆或彩漆,干后将漆面下的花纹磨显出来,文质齐平,妩媚光滑。镂嵌填漆是在漆面上刻出花纹,然后填以彩漆,干后磨平,同样文质齐平。磨显填漆是用彩漆将描绘的花纹周围填平,使彩漆与纹饰齐平,镂嵌填漆是用彩漆将凹陷的花纹填平,使彩漆与原有漆面齐平。杨明注释说:“磨显填漆,前设文,镂嵌填漆,后设文。”(王世寰《髹饰录解说》第95页)因为磨显填漆工艺中髹涂的彩漆会将原有漆面覆盖,只将描绘浮起的纹饰磨显出来,而镂嵌填漆的漆面却要保存到最终,所以会在“麴”后刻花纹。镂嵌填漆“又一种有黑质红细纹者,其文异禽怪兽,而界廓空闲之处皆为罗文,细条,毂皱,栗斑,叠云,藻蔓,通天花儿等纹,甚精致。”(王世襄《髹饰录解说》第95页)这里是将镂嵌后填以红漆的各种锦纹作为背景,在上面描绘、戗划异兽和怪兽图案。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盛装《御笔题养正图诗》的漆匣,匣面先用特制的钩刀钩划出牡丹、水仙、梅花、松枝等纹饰,然后使用黄色漆、白色漆、粉色漆等色漆,填嵌在花卉图案的凹陷处,所填漆液在干燥后产生收缩,因此要在第一遍填漆干燥后再填以相同的色漆,最终使填漆部位略微高于周围的漆地,等待填漆完全干透,将填漆打磨至与周围漆地齐平,然后抛光或者泽漆出光。这件填漆匣的装饰色彩丰富,色调统一,填嵌部位文质齐平,工艺水平很高。

另有一件《清人书御制冰嬉诗册》的装具(图六),使用的是镂嵌填漆工艺与戗彩漆工艺的结合。在匣的周身以及底座四周黑色漆地镂嵌回纹及花瓣纹锦地,然后填人红漆和绿漆,干燥以后磨平并抛光;匣顶面开光内万字纹锦地,然后戗刻“御制冰嬉赋”,再填以蓝色漆。

(五)螺钿镶嵌

漆器镶嵌包含雕刻和镶嵌两个步骤,其中螺钿镶嵌工艺最多。螺钿镶嵌是一个统称,广义上可以将一切贝壳类的材料叫做螺钿,但材料与工艺的制作方法可以细分为很多种,螺钿可以分为软螺钿和硬螺钿两类。软螺钿是在硬螺钿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种由厚至薄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取向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工艺技术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

硬螺钿有河蚌、砗磲之分,前者是河流中所产之物,后者是深海中的产物。厚螺钿的加工工艺与薄螺钿不同,厚螺钿一般采取挖嵌的方法,通常的制作工艺步骤是:第一步将厚螺钿按照设计图纸粘贴在加工成平片的钿片上,然后切割成形;第二步是把切好的钿片按图形贴在完成灰胎或底漆处理的器物上,将钿片的轮廓都拷贝在漆面上,并用刻刀将图形内的灰胎铲出;第三步是涂抹漆液或胶液,将钿片镶嵌于灰胎凹槽处;第四步是在粘牢的钿片及胎体上通体刷涂漆灰或其它灰浆,待其表皮干燥后将其打磨,将钿片磨显出来;第五步是在漆灰或其它桨灰完全干燥并收缩低于钿片时,髹漆数道;第六步是在漆液干燥后将钿片磨显出来;最后进行出光处理,出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擦漆出光法,另一种是推光出光法。

第7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工作室地点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我的灵感

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他的天才想法与我不谋而合。

阿齐兹・萨热耶尔从孩提时代起就喜欢手工制作。他对木工活尤其热衷,暑假他总是去家具制作公司打工。1971年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他成立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家具公司,德林公司(Derin),这样他可以在展示厅里展示自己的作品。十年后,萨热耶尔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生产他的设计一这些设计在当时70年代的土耳其算是非常大胆和前卫。在一小撮助手的帮助下,他为一些工程项目设计、并定做家具。

1987年他首次在土耳其各种国际设计品牌,在自己众多室内装潢项目中使用这些国际品牌的产品。1999年,他的儿子,德林・萨热耶尔(Derin Satlyet)加入公司,成为公司合伙人,他之前在意大利的卡比连尼公司(cappelini)从事产品设计。阿齐兹将公司的管理工作交给德林。仅在公司为欧洲其他知名生产商创作新产品时,提供技术和艺术上的帮助。

由于设计师对于简单的几何和雕刻形状的运用自如,萨热耶尔的作品在视觉上总能给人以清晰感。也正因此,这些高质量的家具既适合家用又适于工程室内装潢。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从心底里赞同爱因斯坦这句话。只要我们想得到,我们就有能力创造出来。

我为卡比连尼(ceppellini)设计的座椅一直是激发我创作的力量。

我们人类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从哪里来,因此我们总是不顾一切地想耍弄明白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原因。我们需要爱和安慰来抚平我们的软弱和悲伤。就像孩子离开母亲的手,在世界的游乐场里迷路了。游乐场里每样有趣的事物都能引起他的兴趣。虽然有时我们会感到难过,但是自己玩耍,自娱自乐的感觉不错。对,这就是我所做的,而且我希望和每个人分享这些。

我接触的是那些由于现代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起伏而创造的时尚。那些创造了时尚的同时,成功发现永恒的人是少有的天才。

我们的兴趣可以延伸到无穷大,但是我们总是选择离我们最近的。这很自然。我们更容易得到我们周遭的事物。民族特点只有在被译成全球性语言,并适合每个人的时候才有价值。我知道我自己不用受它们束缚。

我的作品当然是个人的虽然它们来自于时间的力量。

对我来说,没什么挫折感。我享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创意的形成就像,解决方案就像生孩子,最终有形的物体本身就像生命。设计解决之后就实现了它最伟大的意义。它找到了自己的精髓。

设计师应该有能力在他或她自己的原则范围内根据每个期望作出调整,就像人生中的每一步。

第8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很多地方逐渐富裕起来了,往日的农村变成了新兴城市,昔日的农民很多都成了企业家、大老板。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农民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对很多人而言,还是比较陌生。中国富裕起来农民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现在在想些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云南第一村” 大营街村,我们从一个叫做陈宝贵的人那里找到了一些答案。

最大追求不是当企业家

陈宝贵1955年出生于大营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大营街当时人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穷村子;大营街人当时有“五难”,“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童年时代,与同龄的农家孩子一样,陈宝贵饱受时代赋予的种种困苦和磨难。为了生存,自幼懂事的他,常常帮大人做家务、砍柴、种地。凭着勤劳和智慧,小学毕业后的他,又曾以木工、泥工、油漆工等技术谋生,仍然无法脱贫。

改革开放后,陈宝贵开始搞个体经营,因油漆工艺精湛在当地家喻户晓,迅速致富。作为大营街发展的亲身参与者,陈宝贵还曾任太阳能厂的厂长,是大营街第一批被任命的厂长。到现在,身为大营街红塔铝型材厂厂长的陈宝贵已经有了20年的厂长经历,是一位典型的农民企业家。

然而,陈宝贵说他一生最大的追求不是当一个好的老板或者企业家,而是成为一个木雕艺术家。早在1986年,他开办木工作坊,制作手工艺品时就有了搞浮雕艺术创作的想法。当时,陈宝贵抱着这样的想法:趁年轻,要多做事,多学本领,多学技术,学一门钻一门,学一门爱一门。他认为手艺技术就像积德一样,不积是得不到的。为积累素材,他跑遍了大营街的大街小巷,而且还自学过摄影。

用时11年的木雕佳作

从1986年起一直到1997年,陈宝贵用11年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端午汇溪图》。这幅实木浮雕高2.9米,长18米,雕刻形态各异的人物345人,动物144只(头),畜力车5辆,全面地展现了汇溪古镇(大营街)和玉溪大河两岸的历史风貌。

对于如此宏大的叙事,陈宝贵只选择了一个时间点――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却将大营街的历史风貌尽收画中,可谓是别出心裁。从《端午汇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天,正是小春收割、大春栽种之时,也是当地赶集、回娘家、耍龙灯、吃包子、吃粽子的节日。集市上各种买卖热闹非凡,有附近的彝族老乡背着草、驮着柴上街交易,有富贵人家请人来唱戏,有人在耍龙灯。年轻的媳妇忙着买礼品回娘家看老人,上年纪的人则买鱼买肉回家招待女儿女婿。早饭后,父母在孩子的手上或脖子上系上白索,在孩子的鼻、耳上搽上雄黄以驱邪避祸,然后带着孩子们游山玩水。有的近游玉泉寺、黑龙潭,有的远游九龙池。有的老年人手提鳝鱼笼和香纸,来到玉泉寺前焚烧香纸后把鱼放生,一求平安长寿,二求小孩快快长大,三求来年风调雨顺。此时,田野一片新绿,河边白鹭翩飞,有人在州大河的拦沙坝上游泳,有人到河边、沟边、田边拿鱼捉虾,有人在场子上晒麦子,有人则在田里栽秧……

构图上,《端午汇溪图》也可谓独具匠心。 陈宝贵虽然没有专门学过艺术,但在木雕构图上显然具有艺术天赋、无师自通。那就是在《端午汇溪图》的黄金分割点上,他放上了那棵最具生命力的、枝叶繁茂的龙树,再以州大河贯穿浮雕的上半部,又以一条横斜的老街道与州大河相交,并与大龙树相汇。树、河、街撑起了整个浮雕的骨架,在其他空白处,他又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地方去做合适的事。这样,整个浮雕繁而不乱,疏密有序。从大处看,它显示了少有的大气和灵气;从近处看,它各个部分又自成一体,内容丰富。

更让人惊讶的是,陈宝贵说,浮雕上的每个人物、每只动物以及每个场景都非凭空杜撰,而是人人有来历,事事有出处。“这儿是大营街的大榕树、玉泉寺,这里是观音阁,这儿是汇溪,现在都还在”,在陈氏浮雕艺术馆,陈宝贵在《端午汇溪图》翻拍照片上一一给我们介绍。很多人看了《端午汇溪图》之后马上联想到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但陈宝贵说一个是浮雕,一个是画,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他在创作《端午汇溪图》的时候并不知道《清明上河图》,要是知道的话可能就去模仿《清明上河图》了,结果可能就不像现在这么有意义了。

中国第一个农民浮雕艺术馆

继《端午汇溪图》之后,陈宝贵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又创作了140多幅反映过去大营街面貌的木雕。虽然不懂写实主义的精神,但陈宝贵的作品无处不体现着这种精神。在创作前,他要画出草图,然后拿着草图去找七八十岁的老人,叫老人看一看画中的景物是不是当时的那个样子。老人们认可了,他才开始创作浮雕。出于自信,也因为这些作品别具一格,陈宝贵将这些作品统一取名为“陈氏木雕”。后来,陈宝贵创立了浮雕艺术馆,也命名为“陈氏浮雕艺术馆”。据悉,这是目前中国农民自己建成的第一个浮雕艺术馆。

第9篇:木工手工雕刻技术范文

每年,苏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都会收到“佑镇基金会”送来的数以百万的救助款,用于治疗那些很有希望痊愈却困于医疗费的患者。基金会主席萧祁陵先生常常来到楼下的候诊大厅静坐,想起父亲萧佑镇也是在这里查出肝癌,不到三个月就走了,他开始沉浸在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之中。

父母在萧祁陵很小时就离了婚,从小,萧祁陵就跟着做生意的爸爸生活。对于童年,他没有任何关于母亲的记忆,那是一个众人熟悉,自己陌生的符号。就像是家里别墅的门牌号,只知道自己从那里出来,却没有多大的关联。萧佑镇在70年代末期就开了一个家具加工厂,他把心思都放在了那里,于是,年幼的箫祁陵早早地跟在四处奔波的父亲身边。也正是如此,当他在19岁失去父亲时,能够很快顶下“旭阳家具”的整个摊子。工厂没有因为萧佑镇的离世而一蹶不振,箫祁陵的敏锐目光和无拘无束的思维方式让这家企业从一个平庸的作坊,一跃成为浙江地区最优秀的家具生产企业之一。

萧佑镇时代的“旭阳家具”生产的还是传统的“桌、椅、床、柜”四个种类的十几款产品,主要销往附近的家具店。那是一个“圈地”的时代,整个社会开始逐渐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增长转型。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变得多姿多彩,点缀居家生活的家具成了社会上的畅销货。萧佑镇把大量精力用在渠道建设上,为了一笔生意他能够当场喝下一斤白酒。分销商家里的红白喜事,萧佑镇总是第一个去,最后一个走。豪爽仗义的性格,让他拥有了众多“兄弟”。

这样的奔波劳累果然让企业拥有了丰富的销售渠道。1993年,“旭阳家具”实现年产值过千万元,但也在这一年8月,萧佑镇因腹痛难忍到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后改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肝癌晚期。各种治疗手段过后,萧佑镇从一个强壮的中年汉子迅速枯萎成一个枯槁的老年人。他对儿子说:“工厂以后就靠你了,我帮你打下了江山,但没来得及教你怎么坐这个江山。你记住,‘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工厂今后就是你的家,而员工就是你的家人,千万要善待他们。经销商已经够多,你可以不必像我这么辛苦拓展,但不可以忘记自己为什么能够获得他们的信赖。”咳嗽了几声后,萧佑镇继续说道:“他们都为‘利’来,人情只是微不足道的砝码,只有给他们‘利益’才会一直依附我们。”箫祁陵点点头,送上一杯温热的开水,父亲喝了一口后,勉强欠起身子:“今后的家具除了实用以外,对于美观的要求会越来越重要。我生病前去了一家贸易公司谈生意时,看到那里的国外家具样品。一件件就像是工艺品一样,不仅实用还美观大方。我相信,未来国内的家具也一定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你可以先做出口加工,向老外多学点技术,然后再把我们的设计能力提上去。这样子,你不但可以赚外汇,还能应付将来的竞争。”一口气说完这些话,萧佑镇有些喘不过来,右腹部的疼痛再次袭来,他不得不打一针止痛剂。睡下之前,他对箫祁陵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做家具的,我却没给你一个完整的家,对不起!”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照片交到箫祁陵手中,就昏昏沉沉地睡了下去。

医院过道略显昏暗的灯光下,箫祁陵拿出那张泛黄的照片。三寸的照片有着那个时代流行的波浪式白边,中间是两个年轻夫妇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丈夫一看就是萧佑镇,他穿着一件灰色卡其布西装,清瘦的样子和现在病床上的父亲反而有几分相像。那么这个女人就是自己的妈妈了,她面带微笑,大大的眼睛闪耀着幸福的光芒。再看她怀中的婴儿,原来自己曾经被母亲这样温柔地抱过。这么和谐的画面,就是“家”的感觉吗?没有谈判中的底线争夺,没有合伙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迎合官员的阿谀拍马。只有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依靠,就洋溢着跃然纸上的温情。箫祁陵轻轻将照片收进口袋,他,还理解不了。

从私营企业主

向优秀企业家转变

那天,萧佑镇再也没有醒过来,在吗啡的麻醉下阖然而逝。箫祁陵成为了“旭阳家具”的总经理,接过了父亲留下的家具产业。他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对于工厂的事情了如指掌,元老、员工们对他继位也心服口服。他上台伊始就将稳定经销商作为工作重心,按部就班地逐个拜访。两个月下来,他度过了父亲不在的第一道门槛,经销商们重新聚拢到了他的旗下。

接着,他开始频繁接触各种贸易公司,争取外贸订单。然而,外贸单的产品虽然漂亮,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原来的家具,只用简单地集中原材料就可以完成,而外贸单往往增加了许多五金件和各种稀奇古怪的原材料。有的椅子要在雕花铁件框架上铺藤面,有的桌子要抛出半球面的支撑点,有的茶几要在玻璃、金属支架和木质底座之间进行组合。师傅们是传统工艺出身,几十年来都是用原木、笋扣和插销来做家具。他们看不惯用胶水、螺丝和夹板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对这样的生产工艺很排斥,加上年纪大,学习新事物能力弱,就开始产生抵触情绪和举动。几个老师傅找箫祁陵反映情况,说工厂创立至今,都是传统工艺,一下子增加新工艺大家吃不消。箫祁陵年少气盛又新官上任,丝毫容不下别人对自己既定目标的阻碍。他立刻辞退了其中3位老师傅,一时间,其他员工都敢怒不敢言,工厂总算安静了下来。但是,企业毕竟不是独立王国,虽然能禁言却不能禁足。工人们都是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附近的其他家具厂就是不错的去处。

一个月后,工人流失33%,工厂产量下降50%。外贸单都有严格的交货期限,到时未按量交货就要赔偿损失。赔钱后,箫祁陵这时才知道自己的鲁莽要承受怎样的后果。当他恭敬地向跟了父亲十几年的副厂长赵师傅询问对策时,赵师傅叹了口气:“萧总,以前老萧在的时候,对大家像兄弟一样。工人们全部看在他的面子和感情,才在这里继续做下去。你一上台,就用这个规定,那个规定约束大家,自然有人受不了。”赵师傅抽了一口烟,看了一眼把头垂得更低的箫祁陵,继续说道:“当初,老萧和我说起过外贸单的事情,我也同意他的观点,确实外贸货代表着未来家具发展的方向。可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立刻把我们手头的产业丢掉啊!”说到这里,老赵捏着烟头,丢到了地上。箫祁陵看着老赵,点了点头。

“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办?”箫祁陵问。

“萧总,我们应该保住旧厂继续接以前的订单,同时,再开一家工厂生产外贸货,多招些年轻工人和设计员。这样,两边互不干扰,员工流动和储备也有一定深度,对工厂将来发展很有帮助的。”

箫祁陵一个箭步跨过来,握住老赵的手:“赵师傅,谢谢您!以后,请您继续在工厂事业上教导我。”

老赵连忙摆手,对箫祁陵又劝道:“萧总,我跟了老萧十几年了,是看着你长大的。为工厂,为你我都会全力以赴的。只是,现在你恐怕要拉下脸面,去把那些老师傅们请回来,工厂才能安定啊!”

“对!对!对!我这就去。”箫祁陵迫不及待地就要往门外冲去。老赵赶紧拉住他:“你等等我,你知道他们在哪里吗?”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箫祁陵和老赵挨家挨户地找离职的工人师傅赔礼道歉。看着年轻的少东家,提着水果而来,谦逊地鞠躬致歉,想起老萧在时对工人们的优待,老人家纷纷回心转意。

一场风波终于过去了,虽然赔了钱,又费了不少周折,但箫祁陵不仅看到了自身的的不足,懂得了谦逊待人的处世之道,还体会到父亲为他留下的无形财富。“工厂今后就是你的家,而员工就是你的家人,千万要善待他们。”父亲的遗言怎么就被一时的冲动给掩盖了呢?从此,箫祁陵做任何事都会对后果和利益进行评判,这是一个私营企业主向优秀企业家转变的标志。他不再独断独行,而是以现实为基准,利润为目标所做的努力。

以“利”聚“财”是经商之本

新厂很快便成立后,箫祁陵将工作内容进行了调整,他让赵师傅负责原来旧厂的业务,自己专注于开发外贸客户和产品。两个工厂之间定期进行人员交流,老师傅们渐渐理解了新工艺、新产品的价值;年轻人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木工艺术的博大精深。员工素质的提高很快便在产品质量上有了积极的反映,“旭阳家具”的订单越来越多。一年以后,箫祁陵再次扩建自己的外贸加工厂,与两百多家贸易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月产量超过一万件家具。

巨大的成功没有让箫祁陵迷失方向,在他心里,父亲当年临终的遗言还没有兑现,父亲仓促的留言他字字铭记于心。如何以“利”聚“财”现在已经做到了,但现在自己仅仅是机械地加工,如何才能像当年外贸货感动父亲一样感动消费者,他不仅没有做到,甚至还没有想到。思来想去,他觉得自己的工厂只是简单地对别人的设计进行“实现”,有血有肉,却没有灵魂。无论如何,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文化。

90年代的家具出口行业,有着高于传统家具业的利润。除了国外订单本身的高额利润外,国家还给予了接近9%的出口退税补贴。而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家具业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手工技艺正在被流水线和拼装化所取代,失去基础市场的手工技艺更加难以找到合适的传承人。老师傅们一旦失业便很难再就业,回家种田或者从事木工业成为了不得已的选择。

许多人建议萧祁陵将旧厂关掉,减轻企业负担。萧祁陵迟迟没有下决心,一是由于父亲临终前要他善待员工,而旧厂师傅大多是跟着父亲从作坊做起的元老,于情于理他都舍不得遣散他们。第二则是出于自己内心对于中国传统家具业的思考。这几年,国外家具做多了,各种各样风格简约、功能体贴的产品也见识了不少。对于老外巧妙的设计,简单直白的表现手法,他非常钦佩。但小时候站在顶箱柜前,看着八仙过海那栩栩如生的雕刻形象,心神却游荡于四海之外的情形再也没有出现过。每当想起从前,每家每户窗檐上的喜鹊登梅;箱柜上的凤穿牡丹;书桌边的麒麟少师;堂椅背后的六合同春。这些遍布家居生活的形象,让中国人从小就认识了雍容富丽的牡丹,傲雪绽放的寒梅,幽贞清雅的秋菊,卓尔不群的兰花和刚健挺拔的翠竹。也正是通过这些朴素的雕刻,孩子们早早知道了“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融入国人血液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思想和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寄托,都在工匠们一刀一凿的上下翻飞中深深地刻进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如果这样的文化标志消失,不仅是对父亲家具理想的背叛,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斩断。作为一个有能力将它保存下来的企业家,萧祁陵正在苦苦寻找一种适合于这个商业时代的方式,让这样的记忆和技艺都能够传承下去。

因此,萧祁陵不但没有将旧厂关闭,反而一直将企业盈利倾注到传统技艺的保护上去。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要保护这种文化,必须找到适合它的商业道路。市场上简约家具大行其道,不仅有人们的审美疲劳和对欧美生活的向往,也反映出旧有家具缺乏生存土壤的现状。萧祁陵决定蛰伏下来,静静等待积蓄力量,直到春天的到来。

执着地完成一件事情,

是每个人应该坚持的底线

恰逢当时美国加州的TimberGear公司来华寻找合作伙伴,该公司是北美地区首屈一指的家具销售商,他们拥有强大的设计和销售渠道。公司总裁 Van Arucad先生是荷兰裔美国人,父亲在二战时举家逃到美国,从修鞋匠做起,渐渐有了自己的积蓄。Arucad继承了他父亲的巧手和母亲的聪明才智,中学毕业后到Bluewood家具厂工作,从一个油漆调配工干起,一步步做到设计师的职位。再后来他开办了属于自己的TimberGear公司,用荷兰人航行四海的不羁想象,配上风车周而复始的源源动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奖,TimberGear公司的产品渐渐畅销欧美,成为知名品牌。

90年代中叶,Arucad曾经来中国旅游,作为一个商业嗅觉敏锐的商人,他立刻发现了这片土地的商业价值。这里有大量技艺精湛的熟练工人,并且只需支付非常低廉的工资。对于像TimberGear这样规模的企业,寻找低价的货源地是永不停歇的努力。

Arucad回国后,立刻决定开始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优秀的合作对象。1995年11月的一天,他照例在中介贸易公司的带领下到萧祁陵的工厂参观。虽然生产过程在Arucad看来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枯燥,他已经考察过了16家工厂,没有两家是有区别的。但车间旁边的一组工人吸引了Arucad的注意力,他们雕刻的花纹线条细腻,构图品味意境深远。这几天,旧厂正在维修,把一部分活儿挪到新厂来做,Arucad先生看到的正是这一部分。他被这些卷草纹、宝相花、怪子龙和松鹤龟年、龙云鱼雁深深地吸引。

和萧祁陵的交谈,从鱼雁传书的典故开始,由汉代苏武牧羊的忠节到三顾茅庐的礼节,再到关羽送嫂的义节。Arucad看着这眼前的一扇扇门,仿佛穿过中国神秘东方文化和历史长河的流淌,感受着无比庞大的人文之美。那天,他和萧祁陵从事业谈到人生,再引申各自的文化理念。Arucad对萧祁陵保护传统手工业的理想非常赞赏,他用丰富的商业经验告诉萧祁陵,要保护这些“泛文化”概念的东西,必须由适应于它们的商业生存环境来滋养,也就是必须将传统家具从实用家居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将它赋予“文化传承”的功能和“艺术珍藏”的水印后才能在商业社会上生存下去。他希望能和萧祁陵共同撑起这份责任,把中国优美而深远的“儒道”理念重新贯彻到家具的细节里去。

萧祁陵不太相信一个第一次看过中式家具的人会愿意为中国文化付出多少力气,当他婉转地将中式家具的困境告诉Arucad时,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萧,我首先是个商人,赔钱的生意我是不会做的。你相信我,中式家具所拥有的‘灵魂’是任何设计师都无法描述的线条。整个世界,包括中国正在经历巨大经济飞跃后的繁荣,对文化和内心丰富的需求必然将取代对于功能的简单需要。对于未来,我希望TimberGear旗下能够拥有一个高端家具品牌,在整个泛华文化圈这个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发挥它的影响力。你知道吗?今天我看到你们工厂那扇门时,就被它含蓄的美所吸引。我相信,配以高档材质和纯手工技艺雕刻出的家具,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保护你们民族的文化和赚钱其实是不冲突的,《进化论》告诉我们,没有竞争力的物种是不值得营救,也是无法挽救的,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枯竭,无法再迸发出前进的动力。而我看到你们民族的家具简直就是艺术品,它有引人入胜的纹理和自然朴素的内涵,这些就是它一直感染你们家族,进而感动我的原动力。这样的产品,一定有广阔的市场,相信我!”

中美合资的Westing Tour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它有一个充满诗意的中文名字——“魏晋清流”。公司主力打造高端中式家具以及中华传统元素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之后的几年里,从事家具外贸的公司越来越多,利润也越来越薄。到了2008年,当欧洲金融危机袭来,美国次级贷频发之时,即使国家将出口退税额度提高到15%,仍然有许多家具厂不得不关门歇业。而“魏晋清流”却早已打下深厚的根基,深沉的材质,匠心独具的雕工,富于文化底蕴的纹饰,都将这家企业的用户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有一大部分业务是采用“私人订制”的方式运营的,有效减少了库存和资金周转风险,同时还拥有高额的利润。

萧祁陵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常常说到:“我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传统文化的含义?那是在我第一次看到我家的族谱时,就种下的种子。我来自于‘兰陵萧氏’,曾经被苏轼称为‘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的伟大家族。一个人,如果没有家族渊源的概念,那么他就是一个来了又走的生物。假如,他知道了自己祖先的过往,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他必然会肩负起传承和发扬历史传统的责任。推而广之,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还没找到适合它的土壤。所谓‘商道’我想,为商者必先有道而后才能有财运助之。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很遗憾没给我一个完整的‘家’,而我却用尽一生的努力为更多的人营造‘家’的感觉。天道循环的奥妙不是我们能够体察的,但执着地完成一件事情,我想是每个人应该坚持的底线。”

老黄浅析:

道家认为,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叫做“无”。成功的商人能在打高尔夫的同时,赚到许许多多的钱财,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的表现。许多人看到了“无”的表象,却没有理解它深刻的内涵,形而上地简单模仿来的不是“无”这种境界,而是“一无所有”的空虚。许多商人致富后赌博、吸毒、为非作歹,那是思想空虚的表现。而有为企业家虽然打太极拳、高尔夫、航海,却时时刻刻怀揣远大的梦想并为此努力。

许多企业家正是因为没有内心的方向,所以行为上会随波逐流,放浪形骸。人家做外贸,他也做外贸;人家放高利贷,他也放高利贷;人家炒房地产,他也炒房地产。完全没有任何高远的目标,简单地为赚钱而赚钱,所谓的判断标准只是自认为比别人快一步的出手。这样长此以往,如同在赌桌上重复全下押大小的游戏,总有满盘皆输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