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心理素质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现在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在祖、父辈们所布置好的道路上走下去,遇到挫折和经历磨练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的船在生活中遇到一点风浪,或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因遭受挫折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已不再是新闻。这些事件的发生,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差有很大关系。这些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不容忽视。
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而在现在的中学当中,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
第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而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必然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二)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三)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长期跟踪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
2.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3.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
(四)积极疏导,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内涵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丰富健康的情感、坚定而果断的意志、富有内涵的气质、良好的性格。教育工作者的这些心理素质对于感染教育对象的情绪、满足其心理需要、激发其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适应性,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素质修养的必要性
(一)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工作,其工作对象是人,是有独立的思维、行动和情感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工作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不同于其他行业劳动的特殊性,这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程;工作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工作对象的特点,提高心理素质修养,以沉稳、自信、宽容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权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去影响人、塑造人,用自己高尚的品格使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和熏陶。
(二)工作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工作对象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需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其工作对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精神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是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格,为增进心理健康而自觉地学习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才会在工作中树立威望,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工作手段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手段除了教材和教具等有形工具外,更主要的是要运用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政治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才能、感情意志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使其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崇拜感,从而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这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情感、人格以及敬业态度有直接的关系,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来实现。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素质修养的途径
(一)立志与学习
立志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它既是心理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其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与目标,需要不懈地学习,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要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心理学素养,提高自我认识,注意克服自身包括性格、情绪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要学习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求实与民主原则、渗透与激励原则、主体与示范原则,以及疏导教育法、激励感染法、典型教育法等,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养大有益处。
(二)内省与慎独
内省与慎独都是古人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它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来修正自己的心理缺陷,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达到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境况。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狭隘、不急躁,时刻关注工作对象的喜怒哀乐变化,才能及时了解别人心理,理解别人的感受,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才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这有利于在工作中理顺情绪、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及时调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给人以精神上的前进动力。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带来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工作对象产生负面影响。培养自己的优良品格,就必须做到不管是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单独活动都要表现一致,使优良性格始终如一地贯穿在自己的活动中,即使在微小的事情上也不放松自己,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与锻炼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素质途径
一、军校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目的和意义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构成要素,军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对战场信息的判断。决定着军人战斗精神的发挥。近年来,从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大约20%的学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者比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失调、定位不准确以及情绪抑郁等。一些对比研究也表明,军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尽人意的且心理健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有所下降,和地方院校的同龄大学生相对比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低于地方大学生,特别是在情绪抑郁焦虑等方面对比较为明显。
因此,军队院校要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及部队的需要。合理制定学员心理素质培育计划,有效开展学员心理素质培育的各种工作,这样对于军校学员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军队战斗力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
1.科学筛选,重视学员心理选拔和评估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成各项训练和作战任务的必要条件。军校要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注重对军事人才的心理选拔,严把军事人才的心理质量关;要通过家访、调查问卷以及心理量表等多种形式全面了帮官兵的思想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品质;对有家庭遗传病史、个人精神病史、严重心理障碍以及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潜质的人。要及早作组织处理: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官兵的心理档案。这样,不但能减少平时和战时心理疾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同时也减轻了心理训练任务,提高了心理训练的起点。此外还需要定期对学员进行心理测评,对学员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对在心理测试或咨询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及时转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2.构建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学员如何完成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军校引入心理辅导和干预机制,即建立学校一学兵队一区队班三级预防和干预机制。
军校应设有心理咨询室和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心理预防教育和心理辅导。军校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环境变化及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并提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此外。还有根据军校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选修课、专题讲座、广播、网络、板报、心理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及保健知识,不断优化自身的个性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学员队要配强心理教育的队干部。各学员队领导应及时掌握所属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与校心理咨询师和学员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对心理不适学员及时提供帮助,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同时将将学兵心理素质培育的好坏作为学兵队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部分。区队一班作为学员日常训练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预防和发现学兵心理问题最前沿。一方面,区队一班骨干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观察力;另一方面,应定期召开由心理咨询人员、学兵队领导以及区队骨干的心理分析会,分析总结前段时间心理素质培育工作的得失,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和疑似人员进行排查,最后形成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
3.开展心理训练,磨砺学员心理品质
目前,心理素质训练已成为外军常规性的军事训练科目,这些国家的军队通过模拟战场环境和结合日常管理教育、作战训练等活动,培养他们完成战斗任务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活动能力,并且呈现实战化、基地化、模块化和技术化等特点,这对我军校学员的心理训练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虚实结合,模拟实战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尽量模拟和贴近实战环境,这是外军尤其是美、英等军队开展军人作战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因此,可组织学员参与对抗演习、生存训练、舰艇远航等形式训练学员克服困难、提高心理耐受性:选择高温、严寒、高海拔、时差、恶劣气象条件以及封闭空间等各种极端环境下训练学员的环境适应能力;选择难度较大的战术想定作业,提高军人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水平。此外心理训练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现实训练具有环境逼真、场景多变、“身临其境”感强、训练针对性好和安全经济、可控性强等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战场环境(如坦克、火炮、飞机和舰艇等),为学员创造一种险象环生、几近“真实”却没有硝烟的立体战场环境,增强心理训练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科学施训,因人而异进行训练
心理训练要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确定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以保证心理训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训练方法上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要采用多样的刺激、多种的方法,如贴近实战训练、放松训练、暗示训练、催眠训练等。在训练对象上,心理训练要结合学员的个体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及主观努力各不相同,学员的身心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困人施教,对不同的学兵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进度,以保证其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均衡提高。因此,应采用共同科目和加强科目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利用共同科目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对训练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员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强训练。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如何使德育工作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中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甚至障碍或变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育。
一、当前德育工作中应用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
1.认识上的不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人那里还处于自发的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同时在心理学界还存在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认为中职生心理素质培育固然是必须的,但与德育的关系不大,不应将它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
南京大学的学者杨明在他的《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及实践意义》一文中指出: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在我国从古代到现代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的。“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由此可见,德育与心理素质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的。
2.硬件上的不足
就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来说,首先大多数的学校都没有心理学方面的专职教师或者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这是由于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中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者(如心理辅导员)配置不到位,中等职业学校搞德育教学的真正懂心理学的不多;其次,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德育课程和心理学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最后,在绝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里面虽然也设有德育教研室或德育教研组,但是它们往往和学校里的思想政治课教研组是“两个班子,一套人马”,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德育的全部,而政治课老师们在完成自身的课程教授后很少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况且要政治课教师们去精通心理学教育方面的技能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单纯通过德育教研室(组)这种渠道与全校学生去沟通是不可行的,明显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渗透”。
二、在德育工作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构想
1.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师的培养与引进,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能,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心理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纯粹由专业的心理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在绝大多数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做好人,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德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上不了高中才读中职的,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当中学习差、品德差、行为差的不在少数。将这一群体成功转变为社会的有用之材,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协商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3.心理素质教育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热点教育
从中等职业学校现状来看,社会转型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如自我否定、自我拒绝、压抑宣泄、成才焦虑、物欲焦虑,甚至自暴自弃,等等;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亟须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等,引导学生完善交际心理、择业心理、恋爱心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以进一步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投入职业生涯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学校心理教育应该充实全新的内容,从心理健康的排障维护型教育发展为心理能力的发展创造型教育。
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实践证明,将前者和后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率,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率,确实是事半功倍。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研究,其基本思路应该是:德育界负责该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为心理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协助;心理学界则为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注意研究德育过程中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及时做出理论总结,并反馈到德育界。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和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都在其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相关。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化,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学生素质,更突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其心理机能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发挥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波动是常有的,这常常会造成不少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这样的心理失衡可能使学生以违规行为表现出来,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外显行为而在内心积累和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心理疾患乃至精神病的发生,甚至出现轻生现象,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学校与家庭常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去进行教育,以制度、法律去管理约束,以舆论和风气去影响与感染。但由心理因素而引发的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使教育陷入困境。同时,学习过程可以说无一不包含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心理机能的提高,以及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主体意识的发展,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
其实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为其基本内容的教育。它的任务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影响和辅导中得以排解与消除,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社会人际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奋斗,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从而提高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他们能成功地渡过中学时期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为他们充满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社会的显示要求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矗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中由教育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教育形式。
如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环境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促进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等,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促进学习进步,使学生产生成功愉悦的体验,善于学习和热爱学习。
心理素质教育要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融汇入各项课外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对能自感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指导,通过循循诱导,启发其提高对自己心理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心理的把握和进行积极的主体心理的“自我运动”,努力实现自我排解困惑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无论是学生自感的,还是教师、家长、同学们发现的,学校都应主动诱导其前来咨询,并建立个案资料,密切观察其发展,适时予以指导、帮助及实施进一步的辅导措施,心理咨询的服务方法主要有:晤谈或咨询,在学生课余进行,可采用直接咨询、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等形式接待学生、学生家长;对那些不愿或不便来晤谈的学生、家长,也可通过电话咨询后又约请晤谈;学校还可开展信函咨询,让学生、家长通过向专设的“心灵信箱”投放“问题”信件,学校视情况采用由板报、心理辅导专刊刊登有关文章或约谈等方式予以解答指导。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是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水平。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实施,教育者的心理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学校应采取送培、开设心理学讲座、购进有关书籍供教师学习、组织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心理学及进行心理教育的水平。二是心理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可聘请组织高水平的专家顾问队伍,特聘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参与“技术性”和“实验探索性”高的一些工作,使心理素质教育沿着科学、规范、有效的轨道发展。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在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上至关重要。值得肯定的是,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还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摘 要 竞技体育不但要求运动员具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同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运动员要加强技术能力的训练以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还须接受挫折教育,不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训练竞赛氛围。其中,比赛中的心理调适能力尤为关键。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素质 挫折教育
加强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人员来训练。而心理训练既要有日常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也要有临场心理的指导。
一、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论述
在当今体育水平普遍提升的情况下,运动员在训练水平、技战术能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很多的体育竞赛往往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竞赛也常常是双方教练员和运动员斗智斗勇的过程。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成为竞赛成败的关键。可以说,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都是既有过硬的技术,更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做支撑,是技术和心理素质的强大综合。在对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能力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必要条件。心理素质既包括自信自强,也包括竞赛中排除杂念,贯注于比赛,它是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伴随运动员一生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一)通过运动训练让运动员接受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困难和挫折的。若人的成长过于顺利,往往会在下一个困难面前不知所措。我们已经有太多这样的事例。接受挫折、正视困难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态度,进行受挫教育也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对于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来说,在平常的训练中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并通过挫折的解决而逐渐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在受挫教育中,教练要经常安排一些较高水平的对抗赛,不断让运动员品尝失利和技不如人的滋味,让其在训练中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勇于正视这些困难,同时,教练要严格要求运动员,对其一言一行和每一个动作标准都不能有丝毫放松。
(二)通过提高专业技术增强他们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不成熟、不过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自己的技术不过关,技术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而对别人产生畏惧心理,对自己产生自责的情况。这就需要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逐渐增强其自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不外乎两点:一是天分,二是努力。当一个运动员的天资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唯有勤奋可以让其更进一步。这要求运动员做到两点:一是要刻苦训练,不断付出自己的汗水,把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二是教练要对运动员的训练做好科学指导,要通过训练方法和技术能力的指导,先进训练理念的灌输,不断提高训练水平。
(三)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训练比赛环境氛围
科学证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运动员来说,轻松和谐、充满正能量的训练和比赛氛围对于其心理素质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这样的环境能让运动员明白,只要自己真心付出了,只要自己技术过硬了,就能够取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也缓解紧张情绪。创设充满正能量的环境,要求我们做到:一是教练在训练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对基础好的、学习能力强的运动员特殊照顾,而忽略了其他运动员,要在队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二是在竞赛中,要做到公平、公正,确保对所有参赛选手采用同样的评价标准,不搞歧视,确保舞弊行为的出现;三是运动员之间要良性竞争,无论训练还是比赛,都要有一颗平常心,想有收获必须先要付出。
(四)比赛中正视科学的心理素质提升方法
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赛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层面外,心理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对于针对比赛的心理训练,主要有赛前的放松训练,主要是通过暗示、音乐等方式调节呼吸,集中精力,增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有认知调节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处理的能力。对于一些心理素质很差,赛前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等严重问题的,就要对其进行系统脱敏训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该是平常训练和赛前心理相结合,对于特殊人员,则要重点做好赛前心理训练。
(五)心理素质贯穿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心理素质的训练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运动员生涯的始终。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心理素质,把心理素质训练贯穿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始终,注重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把心理训练作为一项常规系统工作。无论运动员成绩提高或是降低,都要让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只有这样全面的心理干预,才能提高其运动成绩,让其更从容地训练和生活。
总之,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要把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竞技水平,以及面对生活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蒋光明.论新时期技巧运动员心理素质建设[J].体育科技.2010(02).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措施;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何时都是一个重要研究的对象,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才会在现实生活中战胜种种困难,在学习中或是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体育这门课程同样也需要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人员也在不断的去寻找与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为的也是让学生们受益,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的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1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理念带动不了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激情,错误的教学思维导致学生们对于体育这门科目认知受到局限性。体育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锻炼学生们的身体,减轻学生们的压力,但是如今很多同学错误地认知将体育课程当做是令人疲惫没有意义的课程,这主要也与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和较差的心理素质有关。他们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上总是以逃避的态度面对,这是初中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2)在体育教学设施中,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达不到教学的期望。也就是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们无法超越自我,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时,心理素质较差使其不能继续坚持,中途放弃,从而并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思维的出现不仅在体育教学方面受到影响,同时在其他科目上也会受到影响。消磨学生们的意志力,使其变得不自信等等不利心理疾病的产生。
2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2.1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例如: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前,给学生们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总结心理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在精神上改变学生们的思维。可以采取举例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素质教学。如某一学校的王老师会给学生们讲授一些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坚持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并通过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努力的表现、超越自我的状态,都是由于他们心理素质高,战胜了自己消极的一面,一心想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一心想要超越自我的精神理想。所以老师在讲授的同时积极触动学生们那种想要提高自己的欲望,抓住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2.2在体育课程实施当中,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做斗争。所以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致使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与吸收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体育课程跑步这一锻炼的环节就会出现好多女生请假或者坚持不下来的现象频繁发生。有的学生跑到一半就受不了了,其实是自己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导致她们遇到困难或者劳累就随时终止自己的行为,所以在遇到类似状况时老师应该及时的观察学生们的状态,发现她们出现这种状况要及时鼓励,例如:某班进行体育跑步学习中有学生想要放弃,但是被老师及时观察到她的迹象,老师结合她的身体状况发现她可以继续跑完规定的长度,只是意志力不够坚定,心理素质较差,于是老师陪着她助跑了一段距离,并且在助跑期间给予鼓励,告诉她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学生得到老师亲力亲为的鼓励与协助,最终完成了这一项目,并且在事后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令人愉快,从而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想到老师的鼓励,想到完成后的骄傲,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锻炼自我的心理素质。如果体育单调的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们的体育课程就会变得沉闷无趣,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了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体育课程学习采取多竞赛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感受比赛带来的激情与紧张。从中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经过专家测试与分析,紧张的心理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己现有的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比赛更是能够让学生们找到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们的潜力。所以体育教学中采取竞赛教学方法对于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实质性帮助。
3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们战胜很多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们更加自信。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思想,让学生们摆脱消极的思想。在人与人交流上也是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生们的教育水平。所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对于达到教学的期望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层次的提高,也是教学理念的完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校关于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措施,相信学校这一措施的实施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要求意志坚定的优秀青年。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完善与提高,会让中国的教育得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盛久埂,初中教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2015.
[2]代峰,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4.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
对于高水平射箭运动员来说,在体能和技术上的差距很小,主要的差距体现在心理素质上。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心理训练,帮助运动员提高比赛过程中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力的集中性,使运动员发挥最佳竞技水平,取得良好的竞技成绩。
一、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原则
1.顺序性原则。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术训练一样,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和射箭项目的训练规律,有步骤、有计划、有顺序地开展训练,切忌急功近利、揠苗助长。
2.主动性原则。射箭运动员开展心理训练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克服赛场上遇到的心理障碍和情绪波动,更在于能够主动发挥自身的心理优势,实现体能和技术上的超常发挥。
3.启发性原则。心理训练应该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应该本着启发性的原则,培养运动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独立自主的意识,使他们在心理训练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实效性原则。科技的进步和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为射箭心理训练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新的训练设备和训练理念,来开展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二、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性格训练。性格体现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运动心理学家和教练员可以从性格训练入手,使运动员具备符合射箭运动要求的性格特征。例如,在体能和技术训练的初期,要培养运动员沉稳、坚韧、勤奋的性格,为他们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体能和技术训练的中期,要培养运动员乐观、执着、拼搏的性格,使他们的训练有质的飞跃。
2.放松训练。放松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肌肉训练。经过系统的肌肉训练之后,在放松肌肉的时候达到放松心情、舒缓紧张情绪的目的。(2)运动放松。通过瑜伽、太极、气功等运动方式,放松身心、调节情绪。(3)隔离训练。在陌生的环境开展自主训练,短期内摆脱外力束缚,籍此来舒缓身心,并探索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指的是通过自我心理的疏导和意识的调节来放松心情、控制情绪。自我调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表象训练。通过在头脑中回放比赛规制、动作要领、比赛流程等画面,提高比赛中心理的适应性;或通过在头脑中预想比赛成果、庆功场面等,提高比赛中心理的控制力。
二是生物反馈。通过心理监控仪器,显示运动员的心理信号,了解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主观意识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信号发生变化的同时,情绪也发生变化,提高自我情绪调节和掌控能力。
三是心理振奋。通过阅读励志书籍、参加成功人士的讲座、了解其他运动员的奋斗事迹等方式,调动训练中的积极性,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掌控能力。
四是情绪转移,当训练中出现倦怠、挫折等情绪,或比赛中出现紧张、颓丧等情绪的时候,运动员应该采取情绪转移的方式,使思绪暂时从训练或比赛中抽离出来,想一些让自己感到放松、愉悦的事情,从而对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
4.实战演习。运动员的情绪波动,大部分出现在赛场之上。因此,可以采取实战演习的方式,让运动员在仿真的比赛环境当中进行模拟训练,促使运动员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5.心理准备。人类大部分的恐惧源自于未知,运动员也如此。为了提高射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准备训练:
一是做好日常训练。运动员的信心来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运动员只有在日常训练中刻苦认真、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竞技水平,为参赛做好心理准备。
二是了解客观信息。运动员应该深入了解比赛场地、运动器械、竞争对手、比赛规则等客观信息,并积极开展模拟训练,为比赛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三是做好精神准备。运动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意志训练和心理训练,明确比赛目的、激发比赛热情,带着饱满的热情和自信参加到比赛当中,做好充足的精神准备。
综上,心理素质是高水平竞技比赛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心理训练的方法,培养射箭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提高我国射箭运动的整体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