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巧用身份转换,创新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初中政治课堂主要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发言权,结果导致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中心观,即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其获得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例如,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情景剧,让学生去表演,如“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公交车遇到小偷的情况进行模拟,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大家一起分析。也可以运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即每堂课教师用什么案例,学生可以参与设计。学生们在课前都通过商议提出他们统一意见之后的学案,目的是告诉教师:我们想怎么学。然后由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要把学生的想法融合进去,这样才能使课堂变的更加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 开展合作学习,创新教学设计思路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由于政治课这种社会学科的本质属性,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调动学习积极性非常有效,如学习“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教师预先按照学生的学习趣、爱好、个人能力、知识结构等为标准划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每个小组按照课堂内容去搜集相关知识。并且小组间要有一定的竞争,哪组搜集的资料全、搜集的案例有说服力,哪组就是优胜者。这样一来,学生都非常积极的开始在包括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一些惩处经济犯罪、扰乱社会安定、破坏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案例。最终教师按照各组的收获开始评定,优胜者给与奖励。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课堂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还掌握了知识搜集的技能,并且在集体的合作过程中,还培养了集体协作精神,懂得了团结的好处。
关键词:科技创新;结构性减税;进步
国家经济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扩大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发展科技创新,研发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党的十中已为我们明确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利用改进现有的税收政策和优化税收体系,全力辅助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为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出台税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的原因
(一)为企业承担主体风险
在我国施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主导权交给市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让企业担心发展创新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源无法良好分配的一系列难题,从而对技术创新畏步不前。这时就要发挥出政府相关政策的作用了,实行税收优惠、税式支出来为企业的创新做大方向的保障,为其分担主要的风险,帮助企业渡过前期的创新艰难期,以此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欲望,更放心的去进行自主创新。
(二)现行税收政策已有成效
目前,我国累计出台了约150项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两大税收的税式支出覆盖了所有方面,包括各种新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学研究创新、技术设备创新等税收鼓励措施。可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创新型税收体系。
二、现行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尚可改进的问题,如: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力度不足;如何良性结合产学研三方面帮助企业渡过创业瓶颈期;税收制度的进一步优化规范;对企业创新活动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少等。
(一)政府税费规范性程度不够
当今在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税收政策时,经常会犯的错误是没有结合实际和特性,往往没有很好的认识到企业才是主体,在制定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时,没有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厘清,而且在收费问题上有多年遗留的问题,如:收费无理由、无依据和滥收费用等。所以要想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就必须对收费规范化、透明化,从最实际的地方减轻企业自主创新的负担。
(二)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力度不足
有人才勤于总结和思考,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所以在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时,外部的政策鼓励固然重要,更重要在于企业内部营造的创新环境。所以,现行的政策在减少企业所得税的同时,还可以增添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措施,如减少个人所得税,集中鼓励对创新有特别贡献的人力资源。
(三)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针对性不强
我国虽然已经出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企业的施行有针对性优惠的政策较少,所以导致一些大型企业获得的优惠很多,针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政策优惠较少,显得有失平衡。如图1所示,政府将税收分配给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医院等创新科研单位,以鼓励相关产业进行研发和创新,分配给中小企业的部分相对与其他部分,少之又少。
三、如何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
(一)以结构性减税支持科技创新
从以往的经验可知,利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创新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在施行优惠政策时,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对于移交专利权的企业,要对转让的整个程序细节制定相关制度;对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参考自2010至2013年期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二十多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企业的创业瓶颈期,也要有针对性的给予税收优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过渡期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问题的通知》就规定了企业在过渡期的相关税收条例。
对于有意向转型为新兴产业的企业,政府也要对其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在转卖原有生产设备和材料、购进新型设备、构建新厂房等方面都要下调适当的税率,以此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如图2所示。
(二)使税收政策更具体可行
自从国家发行相关文件要求政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以来,各省也积极响应,了一系列文件和出台了相关激励性政策,大部分
省市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去理解中央的安排,提出了可行性强、针对性强的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税收优惠、税式支出只有落
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范围、条件、程序、技术认定、管理办法等细节,对每一个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纠纷的问题进行规范化,使税收政策更具体、可行,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才能使得税收政策更公平公正、透明化,才能让发行的税收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科技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效应。
(三)把握机会,优化税制改革
前年出台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加快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完成税收改革的两个过程:初期完成核心方案,后期推行新型财政制度。还强调了重点改革预算、税收和财政系统。
要想发展好科技创新,就要先建立一个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应该要意识到,出台的每一个政策、措施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大环境,起到导向作用对科技创新造成影响。所以要对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都考虑周全,力求让每一个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都能充分发挥效应,在制度上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清理障碍。
四、结论
只有发展好科技创新,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政府想要提升地方经济,就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对最后成功与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本文讨论了财政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必要性,提出了现行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最后对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加强科技创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乡成立了科技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强化了我乡科技创新年活动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技政策和知识。将各类科技奖励扶持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到企业,让有关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政策内容,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择优选派了三名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机关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分别下驻到县首批科技扶植型企业,传达有关科技创新精神和掌握企业有关科技动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乡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并分别设立了科技特派员。
四、做好企业科技管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环境。走访有关企业,引导企业对自主科研成果、项目、产品专利进行申报、鉴定,培育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五、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科技发展意识。让人民群众接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乡的科技培训始终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2期,参加人员120余人次,同时发放科普资料,接待技术咨询。
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51-02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学科竞赛为平台, 积极为学生营建创新环境,搭建良好的实践、科技竞赛创新平台, 以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进行了探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科技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为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必须涌现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理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紧密结合各专业、学科实际,着力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方面下功夫,逐渐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 21世纪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积极开展学科竞赛,不断积累科技创新经验
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多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色,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把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作为中心的重点工作来抓。近年来,中心先后组队参加了国家、省级和中南地区港澳特区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等大赛,指导教师及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战绩。仅5年来,在各种大赛中,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10几项、三等奖5项。据统计,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叁百多人次。通过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不仅获得了一些学科竞赛的名次,同时还有部分作品获得了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探索了一条人才质量培养的新路子。
2.不断探索学科竞赛方案,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在学科竞赛的组织实施方案过程中,竞赛命题的选定、具体研究、具体制作到团结协作、反省调整阶段,都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1 竞赛命题自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选竞赛命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潜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会敏锐的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并做出有效的判断,这样才不仅能够寻求到那些人所共知的信息,更能够捕捉到稍纵即逝的问题,带着被发现的问题去思考,才有可能实现不同于其他人的创新。所以,在指导学生确定参赛命题时,鼓励学生详细观察,放开思维,积极思考能否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命题中遇见的难题。指导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素,帮助他们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例如,中心组织竞赛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一位工人在加工一批零件,装夹是用压板和螺栓紧固,紧固和松螺栓劳动强度大,费工又费时。若螺栓若未扭紧,零件在加工途中还会飞出伤人,能否设计一种使用起来既方便快捷又安全的机构?同学们经过一番仔细思考和研究,最后设计出四连杆自锁夹具,从而能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用简单的机构实现了相对复杂的动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创新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全面掌握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重组”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创新设计与制作是培养学生进行产品设计与制作能力,命题在创新设计、 制作及安装过程中,学生要自行完成资料检索、方案设计、零件设计、毛胚选取、工艺编制等。学生在完成设计、制图的同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动手将理论设计的图形转化为实际产品,这也是对前期理论方案设计的一个“反刍”过程。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加工零部件,对于复杂零件可以放在中心制作,最后的产品装配、调试工作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在装配、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修正和改进理论设计方案,并在实际操作环节中不断得到验证。在验证等途中,将会碰到各种各样理论、技术和思路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在这种动手操作实践中才能发现,此时的学生求知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也最强烈,一旦能得到指导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将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索取知识,从而将问题细化、分解、分类、变形、重组、综合,将一个问题条分细缕为若干个子问题。并对这些子问题逐一进行独立、全面的思考,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周密严谨的科研精神和善于分析、勤于研究的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从不巩固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程度,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落到了实处。 转贴于
2.3 目标沟通与协调,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中包含了竞争与合作这两个相辅相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竞争,才能激发潜在的创新积极性,扬长避短、出其不意、超越众人。同时,创新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似的单打独斗,学科竞赛设计与制作,它又是一个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过程,很多创意仅凭个人智慧和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虽说有些能做出,但却不见得能做到最好、最完美。所以,在作品设计与制作中,沟通交流、团结协作、通力合作、团队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组队共同完成一个竞赛项目的过程中,每位组员都应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见,同时注重交流沟通,相互了解,分工协作,尽职尽责,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出谋献策、才能达到最佳的境界,取得最好的效果,才能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的每个环节中,应召集全体队员和指导老师开会,每个队员都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每位组员展开充分的讨论,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细则;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难点,也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和队员共同协商解决。这不仅使队员们相互启发,发现新的创新线索,而且增强大家的集体主义情感,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
2.4 不断地总结经验,培养学生的反省认知与逆境调整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时进行反省认知,不仅可以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创新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更能够提高主体的自我意识,增强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实际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一步三回头”,帮助学生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习惯。也就是说,在学生寻求并发现问题,产生创意的时候,指导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表达自己发现问题和产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学生应进行不断地反思,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找到最佳设计方案?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提高,经过这样全过程、及时性的反省认知,才能保证研究项目按时、保质地完成,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举一反三的变通性,总结与研究经验,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研究命题遇到挫折时产生畏难情绪无法正常开展时,作为指导老师,采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示、启发性,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保持清醒的头脑,敢于挑战的勇气,找到困难的症结所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问题,碾碎搬摸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拦路石”。由此可见,在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整个过程中,从寻求并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反省认知与逆境调整能力等五个方面入手,注重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与教育贯穿始终,营造了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种激发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结束语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完善制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的学科竞赛。持续完善各类学科竞赛平台的建设,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的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新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创新”是时下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各个领域都在讲究创新,追求创新。同样,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我国美术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艺术设计人才。但是在艺术设计技术与艺术设计理念迅速更新的今天,美术类院校不但要在理论教学上重视创新,还应该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指导方向。因而,为社会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自然成为了所有艺术高校必须解决的核心命题。[1]当然,在国家重视艺术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许多艺术设计类高校都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出发,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提出了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从意识上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艺术类高校的艺术设计科技创新水平,主要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活动,即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生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科研实践活动。[2]
依据我国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必然成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而各级各类学科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艺术院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于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是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统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参与设计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此有利于促进设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设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具有可行性,这种教学行为也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科技创新在培养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还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是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通过竞赛形式开展的科技创新,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竞争向上、自主学习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总之,加大力度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又能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笔者认为,在艺术院校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二、以科技创新为载体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实践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科技创新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艺术院校已逐渐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正在积极推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笔者所在的湖南理工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成立了艺术设计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大学生手绘墙绘画中心、服装表演队等多个大学生团体,这些社团的成立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而且,根据《湖南理工学院关于修订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的指导性意见》的精神,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进行深入研究,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改革了人才培养方案,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美术学院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广告设计大师赛、中国广告学院奖、四项全能比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美术与设计优秀作品展和发明及专利等,并在实践创新平台计划中规定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不得低于10个学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在专业课程中加大了实践课时的比重,将学科竞赛的内容渗透在每门课程中,这样,科技创新的教学体系就已基本形成,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以艺术设计竞赛带动实践教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艺术设计的专业竞赛,既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3]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艺术设计的专业竞赛,学院正在组建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实验室,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极好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
第二,产学研合作,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首先,践行产学研合作与学科交叉建设,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与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其次,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尽可能接触到多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扩展知识领域,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对教师而言,产学研结合与多学科交叉建设对专业理论教学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都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4] (转第131页)
(接第125页)
第三,实践性、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离不开一个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有担任科技创新管理的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或实践教学的教师。因而,应加大对实践型、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5]
三、以有效的保障机制促进设计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
建立和健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主要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硬件,如内部设备、图书资料、经费等;二是软件,如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评级制度、奖励机制、反馈机制等。[6]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第一,为了保障学生科技创新,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学科科技创新活动,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美术学院重新修订了相关规章制度,且在2010年已正式执行,该制度明确支持和奖励参加学科考赛和科技创新的学生。对于参加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的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和奖励外,还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和冲抵学分。该办法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第二,为了建立完善、稳定的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机构,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还确定了统一的管理机构,由美术学院进行管理,对于各类各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由美术学院参与竞赛的相应的一个单位或多个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由美术学院对竞赛进行统一的筹划、宣传、协调、培训、组织、指导。在竞赛时,由美术学院牵头,以教研室为主要单位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竞赛工作。美术学院从管理机制、指导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
由于保障机制实施顺利,近几年来,美术学院学生在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赢得了荣誉。2007年以来,立项建设的校级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有16项,另有3项获批为省级项目;2008年全国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2008年湖南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得特等奖;2009年学生设计的多功能椅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9年学生编写的3部著作已公开发行;据已知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学生参与并被采用的设计项目达100个,如2009年学生参与的上海世博会戴尔馆的展示设计被采用;美术学院学生在多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2007年以来,学生获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奖项205项,且获奖数量和等级逐年提升。通过各项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了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过程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直接的锻炼和提升。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B04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C].2007.
[2]徐高明,张红霞.我国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与老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3]李佳.高校艺术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研究[J].包装世界,2011(3).
[4]卢宗业.艺术设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美术大观,2010(12).
[5]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4).
“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建设规划方案初步划定了新城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左右,东起山西省高校教育园区东界、榆次工业园区东界,西至太原滨河西路、大运路,南起小店12号线、16号线及榆次工业园区南界,北至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北界、山西省高校教育园区北界。包括太原南部区域 (含汾东商务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等)、晋中市榆次区的山西省高校教育园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晋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园等与太原毗邻的部分区域。
明确的政策规划,也明确了投资者的方向,在这片暂显荒凉的地方,房地产以及各类商业配套,正被一点点、一片片描绘上去。
除了城市的必备商业配套,山西科技创新城的功能区由科技创新研发区、高新科技产业化示范区、高新科技成果鉴定交易园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区等组成。同时,山西科技创新城的重点扶持产业有:现代装备制造业、特色煤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煤层气产业)等。
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而这里或将成为“创新型山西”引领区、低碳智慧新区、环境友好绿色新区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它将依托院校,以高新技术公司群为基础,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对山西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发挥其最大效应。
而资源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也已有相关政策进行扶持。2013年8月27日,山西省科技厅对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 )进行了公布,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主体等方面出台了文件。例如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松绑”,允许和鼓励高校等单位科研人员“下海”;要实现产学研结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的主题地位作用。
《实施意见》的公布是对山西省科技研发投入低、科技人才缺失、科技成果转化弱、财政科技投入比例较低、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不高等突出问题的一次长远的规划及建议,这将加快实现创新型山西目标的迈进。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山西无名校,人才流失严重,且没有科技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能否真的形成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城,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即使如此,这个领域的创业者们也仍然乐观地坚持着,“坚持的话,还有一线希望,放弃的话,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随着全国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增长速度放缓,烟草行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已是烟草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现状还在体制机制、创新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在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严格创新标准、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探索,提出适合地市级烟草公司实际的创新对策,提升创新水平。
关键词:烟草;科技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2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是烟草行业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主线和灵魂。当前烟草行业突出面临卷烟销量下滑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突出面临商业利润透支的严峻形势。地市级烟草公司应当主动承担科技创新职责,理顺科技创新问题和矛盾,探索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整合体制机制、制度、财务、人员等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创新工作开展,以创新驱动推动行业发展。
1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现状
通过对15家地市级烟草公司的创新工作情况调查,科技创新呈现以下基本情况。
1.1具有科技创新基本条件地市级烟草公司多数设有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具有专职部门的占43%,具有兼职部门的占57%。职责划分明确,专人负责创新管理工作,烟叶种植区域地市级公司一般设立有生产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了专业实验室,配备了科研人员,具有了科研创新的平台,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2科技创新意识强覆盖广
被调查的15个地市级均具有自立科研项目,创新参与度较高。科研项目涉及烟草专卖、卷烟营销、物流管理、烟叶生产、信息化和企业基础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范围较广泛。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积极与科研单位和高校开展合作。被调查单位能够按照科研项目计划开展工作,明确各环节进度安排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进行控制调整,确保项目稳步推进。
1.3科技创新结合实际重应用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地市级烟草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立项研究,针对基层一线人员提出的货源合理分配、专卖信息化管理、烟叶土壤修复、卷烟物流配送监控等问题开展立项研究,用科研手段解决一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项目研究内容切合实际工作需要,项目接地气,重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2.1新管理机制不健全
创新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科技项目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对自立项目的评审、管理以及项目终止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在项目立项中缺乏专家评审环节,难以保证科研项目立项水平和项目针对性。在选取科研合作单位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中止研究。
2.2科研质量不高
从调查情况分析,地市级公司普遍对科研项目缺乏正确认识,存在为完成科研任务而立项,从长远看,缺乏实际研究意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又造成项目选题站位不高、田间设计不够科学、数据记载不够规范等问题。地市级烟草公司自行进行项目立项,缺少横向比较,在全省范围内容易出现立项重复的现象。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进和控制能力欠缺,最终能够推广应用的不足5%。
2.3创新能力不强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多数单位在科研立项方面感觉困难,不能清晰选题内容和研究方向,对科技研究创新工作感到难以立项开展,主要是缺少科技创新人才,多数人属于兼职做科研,科研精力有限。地市级公司科研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历人员不足4%,硕士研究生均为近年招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科研实际经验不足,无法独立承担重大课题。
3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对策
针对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当明确创新思路,建立健全创新管理体系,健全机制,严格科研立项标准,提高科研成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3.1明确思路,建立创新体系
地市级烟草公司要坚持围绕烟叶生产创新主线,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科技体系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以占领科技前沿为发展方向,突出品牌建设,突出标准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质量监督。
(1)明确在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体系的职责定位。当前,省级烟草系统科技创新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创新体系。地市级公司技术中心处于省级烟草科技创新的核心环节。对于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交由省级烟草研究部门集中解决,地市级公司重点围绕本区域内特性问题、生产发展中的瓶颈性问题、基层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研究,更加注重应用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指导并充分调动县级分公司的科研活力。
(2)丰富创新体系内涵。注重打造创新文化,提炼培养适合公司发展实际的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传承创新精神、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战略意识,目光长远,将创新战略和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用危机意识指导创新工作,淡化官本位思想,打造高精端科研实验平台,调动内外科研资源,建立各级部门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强科研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创新体系,用科技创新支撑公司未来发展。
3.2严格创新标准,提高科研质量
地市级烟草公司应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内容、项目运行和成果转化标准,探索对科技创新工作实行标准化管理,并定期更新标准。
(1)界定研究内容范围。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目的是为公司发展提供支撑,为公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新研究内容应当以解决两烟生产难题为主攻方向,研发与推广并重,针对制约发展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烟叶生产方面应当突出品牌选育、土壤修复、烟苗移栽技术、大田管理、水肥一体化、烘烤工艺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烟叶质量信誉。卷烟营销方面要围绕提升卷烟销量增长和销售结构优化来加强科技攻关。烟草物流要围绕降本增效、精益物流和标准化开展研究,提高物流配送综合实力。同时要注重信息化管理、低碳经济、废弃烟叶烟杆的循环利用等方向开展研究,力求解决制约地市级公司发展的基础性、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研究内容的界定不是固化的,应当随着企业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2)严格项目运行标准。结合项目管理实际,制定项目管理标准化工作方案,标准化方案要具体可行,明确具体工作流程、各环节规定、岗位职责和成果标准。用标准规范科研人员行为,规范项目运行程序。突出立项评审、中期评审、结题验收和推广应用标准化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实际成效。
(3)明确科研成果转化标准。成果转化重在推广应用,进入推广应用阶段,需要管理应用部门参与,科研部提供技术支撑。流程转化标准要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责任,确保责任清晰。制定试点办法、培训方案、技术指导方案、效果检验和考核办法,明确详细的科研成果转化流程,推广应用程序,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要快速准确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用科技创新推进公司快速稳步发展。
3.3培养人才,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人才欠缺是制约当前地市级烟草公司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要重点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人才,在与科研部门和高校科研项目推进中,要更加注重烟草公司人员参与程度,深度参与配合,通过项目开展培养一批创新领军核心人才。与高校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硕士生实验平台,培养一批烟草行业自己的博士和硕士。建立健全创新人员激励机制,注重科研人员去行政化引导,让待遇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充分体现人才价值,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提倡将生产中的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开发成项目或是申报专利,营造创新就在你身边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培养创新人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1][2]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专业要紧密结合国家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适度引领行业需求。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与过去相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3]目前,高校里虽人才济济,青年学子创新意识多,但创新成果尚不足。如何引导高校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成果,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同步推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优化互动,铺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的高等教育特色道路。
1 学科建设奠定科技创新平台
学科平台是基础,国际视野的开拓、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大要素决定了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如何实现学科建设平台上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相长并进,应从6个方面推进学科建设,从而奠定科技创新的平台。
1.1 凝练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的灵魂。时刻跟踪国际前沿,并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同时要把握好凝练稳定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
1.2 凝聚学术团队——学科建设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集成优势,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综合。[4]学术团队(学科梯队)要层次分明,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学科负责人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开拓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凝练、稳定研究方向,组织高层次项目的研究;学术骨干开展规划指导下的各类研究项目的创新研究;一般研究人员协助研究骨干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1.3 承接科研项目——学科建设的核心。科研项目是学术创新及获得创新成果的载体,高水平成果来自于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在承担科研项目过程中,要坚持“纵向基础研究指导横向技术开发、横向技术开发支持纵向基础研究”的理念,如图1所示。
1.4 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要务。高校教学的第一职能是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更需要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要务,秉承这一理念,认真抓好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教师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围绕“创建品牌专业,培育一流人才”的目标,积极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5 建立创新基地——学科建设的基础。创新基地的建设能够稳定一批高水平学术骨干。
1.6 健全运行机制——学科发展的动力。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体制,在学科内开展本科生教学、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建立学科建设平台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互动机制;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纵向专用-横向统筹的互动模式。
2 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2.1 教研相长并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全国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为例,学院每年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为国家级大赛制定了长期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积极组织学院所属各学科团队的科技创新立项、试验立项。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并让年轻学子的创新理念开花、结果。交通工程学科所组建的交通优化及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每周进行创新理念大碰撞的研讨传统,组织学生及时积极地开展项目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论证,元器件购买,硬件焊接安装,软件编程,系统仿真调试,实验报告、论文撰写。五年来,所指导的科技创新团队完成国家、省市以及校企联合科技开发项目十余项,十多项创新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2009年,指导研究生在科研团队中将自己的奇特想法发表于《科学月刊》,并被授予香港《科学月刊》优秀论文奖。
2.2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引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持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教师通常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分解,针对每位同学的优势进行分工,包括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工程能力、软硬件能力、系统调试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后进行集成创新。同时,针对科研创新团队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深入一线调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程度。譬如我校参赛作品“公交优先实时在线单点控制策略”,参赛选手进入大学就对公交专用道优先通行信号相位进行分析研究,从时间优先级的角度研究交通信号配时方案,荣获全国大赛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