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知识点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检验在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中占居支柱性的地位,它能在分子水平迅速直观地反映出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物质代谢质与量的改变[1]。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当今生物化学检验内容日益增多,技术越来越呈现自动化、模块化、系统化,这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促使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需要面向临床应用进行改革。为此,结合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的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1基于临床检验需求,积极完善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层次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疫部门从事检验医学的医学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还遵循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按顺序分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科为中心,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重理论轻实践。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临床检验岗位实际需求,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提升,符合就业需求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高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学时有限,因而我们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与医学检验专业从业人员广泛座谈,与相关平行学科教师充分讨论,充分参考现行医学检验考试大纲的基础上,以岗位技能需求为重点对该课程的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我校目前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中总学时是94学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0学时。理论部分主要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首先是生物化学检验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仪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技术模块;其次是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紊乱的诊断酶学,实验室诊断项目的方法、技术和临床意义模块;再次是重要组织器官病理状态下的生物化学诊断模块;最后是内分泌疾病和体液相关标志物的生物化学检验诊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标准便于随后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把握,也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更加条理系统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实践部分学时比例合理增加,更能保证实践教学,同时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注重教学实施,切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
2.1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内容较多,各章内容相对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比如仪器检测系统的评价、校正、质控等部分基础知识内容因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不高而显得“累赘多余”,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等基础知识又与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有交叉和重复,而医学检验实际工作中的免疫比浊分析、体液肿瘤标志物测定、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综合性实验)因为实验条件原因教学开展不到位,部分室内质控应用、实验室相关标准等常用的工作内容缺失,教材内容和检验师考试大纲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大量参考规划教材,积极利用网络查阅中外著作和文献,关注生物化学检验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技术,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并且从中筛选归纳适宜教学讲授的重难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和系统化。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述血糖、血脂、血中尿素测定等传统经典知识点时利用归纳讲授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通过“探究法”和病例讨论法来讲授肝肾器官病变检测指标、方法和临床意义,利用PBL教学法开展免疫学临床检测知识的讲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要与时俱进,教师应当积极建设优质、高效的学科网站,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开放式教学,制作重要章节的精品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名师讲课录像,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师生互动平台,教师预留作业习题,学生能及时网上提问,有效沟通师生,增强教学效果[2]。
2.2教师素质“双师化”,教材实用化
高职医学教育着重定位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任课教师中具有双师资格的比例相对较少,与教学配套的教材又主要是由高校教师编写,有的教材在检验项目中没有详细讲述操作方法,也没有配套的相关实验教材,现有的实验教材多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且内容多偏向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教学与实际临床检验应用出现脱节,因而需要加大教师的双师化培养,鼓励教师考取执业证书,定期选送教师到医院或检验检疫部门相关检验岗位轮训学习,密切联系临床,切实做到教学相长。积极邀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检验医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研讨活动,多编写符合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的实用化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通过教材的编写使任课教师自我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为更好的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改革实验教学,教学实践一体化
参照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合理制定教学与实验实践计划并严格执行,积极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在理论课讲授以后安排对应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避免出现“教与学”与“教与做”的分离。实验教学的工作开展上要积极向医院靠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置新设备,积极开展新检测项目实践教学,增加学生的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上机实验操作,同时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远程视频教学,进行模拟实践操作。依托我校的三所附属医院优势,定期积极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实践,学习临床先进的检验仪器,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见多识广”和“识多智广”。邀请医院的专家走进实验室共同讨论和制定实验项目并亲自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进行正确规范的示教,强调规范操作的重难点,并能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帮教小组,相互监督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4合理开展课外拓展,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海无涯,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3年的学习,无论是走向工作岗位,还是继续向高层次深造都需要有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教学之外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课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医学课程的教授开展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中的最新应用,邀请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际病例讨论,分享经验和技术,讲述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面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积极组织实践技能竞赛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选派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综合性科研实验课题研究,教会学生利用检索技术查阅文献,并指导学生逐步进行实验操作,处理实验结果,在合理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不仅授学生以“鱼”而且授学生以“渔”。
3构建综合、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医学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的理论考核、平时实验报告和出勤率、实际操作的实验考核进行总体评价,而且多在学期期末进行集中考核,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没有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同时因为考试主要围绕课本所学内容,容易与实际职业需求脱节,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眼高手低。因而我们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优化理论考核内容,改革闭卷考试方式,增加平时、期中阶段性考核,增加实验考核的比重,引入医院专家指导实践技能考核,构建综合性考核评价,真正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3]。
3.1优化课程题库,理论考核阶段化和网络化
针对资格考试和职业需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材不断优化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专业试题库。题库中涵盖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单选题和X型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标准试题,每一题都标示有难度系数、题型、章节等信息。教师可以进行灵活选题组卷,系统也可以进行随机组卷。教师可以分章节或是在期中阶段性选题组卷进行平时考核测试,将同样知识点试题打乱顺序利用数字化教室进行快速考核和成绩汇总,既避免了试卷考试作弊,又能及时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4]。
3.2实验考核的仿真化
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实践操作能力既展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又客观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该课程的实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对考核方式和手段积极改革,设置仿真化的实验考核场景,邀请医学专家同行、专职理论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组成评分小组,考核内容也以临床检验中的常规测试项目为主,学生抽取题目,进行操作和答辩,评分小组给出综合评分[5]。这样,实验考核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就要求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高职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医学卫生事业,同时医学卫生职业的发展又为高职医学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因此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
作者:黄川锋 张冬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庞新跃,李欣.临床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4):49-51.
[2]石玉荣,梅传忠,武文娟,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96-97.
[3]周师洁,徐良贤,殷嫦嫦.242例医学检验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操作考核结果分析[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7-120.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生物化学;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26-02
生物化学是医药类院校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该课程内容繁多且大多需要记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多为被动接受,较难掌握重要知识点,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1]。近年来,sandwich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医学教育中,此教学法适用于小课堂教学,通过采用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安排小组讨论、交叉学习、小结汇报等学习环节,调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以及探索新知识的能力[2,3]。我们尝试将sandwich教学法引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环节中,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一、Sandwich教学法的应用
1.实施案例及对象。依据生物化学课程中脂质代谢一章的教学内容,我们制定了“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Sandwich教学内容和方案,将其应用于Sandwich教学法。本次教学为2学时,每学时45分钟。将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0个班按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个班为实验组,实施sandwich教学法,其他5个班为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法授课,均授以相同的课程内容和学时。
2.教学流程。(1)任务下发。将进行Sandwich教学的材料提前2周发给学生;每个班指定协助工作的主席和记录员,主席负责组织分组、计时、照相等,记录员负责记录,课前发放调查问卷,课后将调查问卷、影像资料及PPT整理上交。(2)故事性开场(5分钟)。授课教师以明星、政界名人等为例讲解高血脂与心脑血管异常的危害,并讲解Sandwich教学实施步骤,同时提出本次课堂要讨论的5个问题,例如:人为什么会发生肥胖?肥胖如何诊断?体内脂肪的来源有哪些?脂肪何时以及如何被利用?脂类及脂肪动员的产物在体内是如何被运输的?(3)分组学习(10分钟)。30位学生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随机按编号就坐并按初始编号进入A、B、C、D、E组分别讨论问题1~5。(4)交叉学习(15分钟)。分组学习结束后,以编号1、2、3、4、5重新组合成新的小组(A-1、B-1、C-1、D-1……),每位同学在新小组里汇报前一问题的结果,从而实现新的小组成员分享5个问题的结果,使每位同学对每个问题都有所了解,并可相互交流新的看法和意见。(5)汇总讨论(25分钟)。学生回到原先的分组学习小组,带回交叉学习过程中其他学生的补充意见,并对问题进行整理,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最终讨论结果。(6)教师小结(20分钟)。教师围绕学生讨论的5个问题进行总结,并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分歧或疑问进行解答。(7)金鱼缸讨论(10分钟)。先由教师提出综合性案例,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再指定部分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可补充发言。提出的案例为:张某,男,25岁,身高1.82m,体重156kg,腹围1.52m,胸围1.38m,臀围1.31m。血压:160/100mmHg,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为5.36mmol/L,血清胆固醇含量为:10.31mmol/L。血糖为:7.2mmol/L,腹部B超检测为中度脂肪肝。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①试计算张某体重是否超重?属于几度肥胖?②是否患有疾病?产生原因可能是什么?③建议给予哪些干预措施?(8)教学反馈(5分钟)。学生完成课前发放的调查问卷,并针对本次Sandwich教学做出评价,对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Sandwich教学法效果评价
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由本教研室命题组老师自主命题并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进行考核,均采用闭卷考试,由同一阅卷组教师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卷。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2.效果评价。对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0个班级30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100%,对Sandwich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sandwich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总结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及技能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物化学中进行Sandwich教学能将生物化学知识与医学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做好预习、查阅资料,把所学的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保证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督促,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要做到在讨论过程中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就必然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并提高个人的表达交流能力。结合我们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sandwich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总结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交流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在sandwich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没有设定教案撰写的规范。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只能自己摸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问题设置、病案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2)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该教学只能在30人左右的小范围内进行,而不适用于200人的大班授课,要求配置较多的教师和教学资源。(3)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不但要具有驾驭课堂节奏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还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总结难点和重点,答疑解惑,故对教师整体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sandwich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效果很明显,是一种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教学方式。如何结合传统教学法进行研究改良,依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应用sandwich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黄刚,付晓红,连继勤,等.教学方法改革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中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7):134-135.
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标,以真实发生的生物事件为案例进行的课堂教学。生物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运用,可以将生物学知识很好地融合在案例中,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前沿,又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梳理、构建良好的知识理论体系。本文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三为背景,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来自海洋的礼物”一节复习课,将选修三有关知识编入教学案例,展示案例在高中生物学复习中的应用。
一、分析教材,编写案例
课前通过对选修三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选择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教学案例的来源。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并在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符合本节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构建选修三的知识体系;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的区别与联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笔者通过互联网收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关键词得到的资料,撰写了如下教学案例。
日本人下村修研究一种水中会发出荧光叫做海萤的水母,下村修把过滤后的水母碎屑倒进桶中时,那些物质突然明亮起来。这种荧光不是活体水母发出的绿色光,而是蓝色光。下村修提纯了这些发光的物质,最终确定发光的物质是蛋白质。阳光下它会发绿光、用灯泡照射时发出黄光、紫外线照射发出绿光。下村修将他命名为绿色荧光蛋白(GFP)。
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到其他生物体内的是查尔菲。当普瑞舍在《基因》杂志上公布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序列后,查尔菲就拿到了这个基因,通过克隆获得了多个基因,然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了绿色荧光蛋白的大肠杆菌在蓝光的照射下可以发绿光。后来许多研究者也懂得用GDF作标记基因,将其植入不同生物的细胞中。
美籍华裔化学家钱永健,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发光基的结构由238个氨基酸构成,他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GDF中的氨基酸进行定向改造,创造出可以吸收和发出绿色光、蓝色光、黄色光以及红色光的新的荧光蛋白,发光的强度还提高了不少。接着也有科学家陆续制造出能发出其他光线的荧光蛋白,这种技术后来命名为“多色荧光蛋白标记技术”。当在老鼠身上应用这项技术时,发现老鼠的大脑里面的神经细胞有了多种颜色的荧光蛋白,像七色彩虹出现在视野中,让我们清清楚楚地观察到了老鼠的神经活动。
下村修提取出了水母的荧光蛋白,查尔菲将荧光蛋白应用到了其他的生物体内,钱永健则创造出了更多种的荧光蛋白,荧光蛋白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的细胞之旅。荧光蛋白让我们在生物体内仿佛“长了眼睛”,因此这三位科学家一起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GFP作为备受青睐的标记分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它具有以下优点:(1)易于检测;(2)荧光稳定;(3)无毒害;(4)通用性;(5)易于构建载体;(6)可进行活细胞定时定位观察;(7)易于得到突变体。上述特性使得GFP作为分子标记物在生物技术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分组讨论,剖析案例
教师分发案例,在课内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并讨论,要求给各组学生针对案例提出问题,教师汇总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分发给各组交换回答。为了使教学形象直观,组织学生观看“基因枪转化洋葱细胞表达GFP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克隆技术造就‘荧光兔’”的视频及图片。表1为学生所提出的部分问题及学生回答涉及的知识点。
表1 思考题及涉及的知识点
三、适当练习,反馈评价
结合教学案例设计练习题(见练习题1),通过练习有效地进行当堂巩固,并对学生课堂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小组合作情况及其展示的聪明才智。
练习题1:东北农业大学培育出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克隆猪。请你把自己当成研究人员,向公众阐述该培育过程?(可用图示结合文字)
说明:这道题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三种技术手段,把自己当做研究者,从研究的角度去思考操作的细节。各组学生提出操作方案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挑选或者相互结合出一套好的操作流程,最后编写出具有一定规范的图解及文字说明(以图1为例)。
四、教学反思
1.精编、整合案例
编写好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保障。可以从生物科学发现史、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事例、实例中挑选、整合案例,这样容易将生物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有特色的“生物学案例”。还要注意,编写的“生物学案例”最好具有这样的特点:真实、描述客观;思考性、讨论性强。此外案例篇幅不宜太长,尽量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2.做好课前准备
以案例进行教学不容易掌控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搞好案例教学,教师的课前功夫必须下足。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得课堂较为开放,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发放案例给学生,让其有阅读案例的时间,尽量充分地预设课堂,做好、熟悉好教学课件,设计并考虑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考他们(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才能够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开展案例教学。
3.培养讨论氛围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2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学习。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5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营养与健康;教学方法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营养辅助疗法作为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营养与健康这门课程与生理学、生物化学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密切相关,内容涉及营养学基础理论及营养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等,知识繁杂、涉及面广,加之学时少、进度快,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临床课和基础课即可,不重视营养知识的学习,以至于上课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要想把学生牢牢吸引在教室里认真听课,就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1-2]。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即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自学、自练。学导式教学法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营养与健康课程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进行阐述,旨在探讨学导式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针对学导式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蚌埠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A、B、C3个班级共52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3个班级平行上课,其中A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B班、C班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所用教材和总学时相同,课程结束后采取同样的考核方式。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课前准备该门课程教学计划为24个学时,授课前针对各章节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并提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料、提纲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参考书籍等进行查阅。1.2.2课堂教学根据各章节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等既容易混淆又与临床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时,提前要求学生复习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明白何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注重肠内、肠外营养之间的比较。分别从置管特点、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进行阐述,组织学生讨论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分别运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原因,启发学生认识到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并不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为学生日后真正为病人诊断治疗时具有辩证思维打下基础。学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营养相关性疾病时,给学生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此类疾病仅运用临床治疗是否可行、营养治疗的目的及作用,使学生了解营养相关性疾病必须通过营养治疗长期调理,进而认识到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基础营养知识点琐碎、繁杂,在学习维生素时,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维生素发现的故事及背景,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舞台。1.2.3课后安排课后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如对课堂内容的分类、比较、汇总,或者对案例的讨论、让部分学生到医院去实地观察。教师留出固定时间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点。
1.3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对3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理论考试。问卷内容为自评项目,请学生自我评价相关能力是否得到提高[3]。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结束,指定1位阅卷老师批改试卷,统计成绩。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男女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教学效果
2.1学生自我评价
课程结束后,分别向A班、B班、C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100.0%。调查包括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是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是否具备临床思维能力、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几个方面,结果表明,A班学生均优于B班和C班。χ2=9.517,P=0.009。见表1。表1学生自我评价调查表(%)自评项目A班B班C班提高自学能力78.048.052.0口头表达能力72.050.049.0归纳分析能力85.060.063.0临床思维能力75.059.057.0独立解决问题81.060.064.0
2.2学生期末成绩比较
2.2.1A、B、C3个班成绩分布A班分数为52~94分、平均分为(75.6±10.7)分,B班分数为46~91分,平均分为(70.9±12.2)分,C班分数为39~96分,平均分为(71.1±12.8)分。3组间比较A班平均分比B班高4.7分,比C班高4.5分(F=2.907、P<0.05)。A班及格率为89.8%,B班及格率为82.5%,C班及格率为89.7%。A班≥80分有78人,占全班人数的44.0%,B班≥80分有54人,占全班人数的32.0%,C班≥80分只有26人,占全班人数的26.0%。2.2.2男生女生成绩分布3个班的女生成绩均高于男生(P<0.01)。女生分数为49~96分,平均分77.3分;男生分数为39~92分,平均分67.0分。A班女生成绩比B班高4.08分,比C班高2.91分;A班男生成绩比B班高4.70分,比C班高4.72分。
3讨论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报告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实践能力等5个方面,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为主体,导为主线”[4]。临床上每一种疾病都需要临床治疗和营养治疗的密切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临床知识和营养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本项研究中,学生从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是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归纳分析能力、是否具备临床思维能力、是否能够独立解决问题5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班级学生自我评价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学导式教学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将自学、讨论、讲授、练习等穿插于教学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期末成绩显示,A班成绩分布较稳定,平均分高于其他两班级,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44%,高于B班的32.0%及C班的26.0%;A班不及格率为10.2%,低于B班的17.5%及C班的10.3%。与其他两班相比,A班没有出现5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说明学导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研究还发现,无论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的班级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法的班级,女生的成绩高于男生,相关文献也报道女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于男生[5-6],与男生相比,女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参与度等方面优于男生,自主学习的态度也更积极。学导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学导式教学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由于当前所面临的整体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学时等综合影响,学导式教学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章节;(2)目前,该项研究大多是个别院校、个别教师的个人经验,尚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阐述;(3)教师的个人素质亟待提高,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跨学科综合应用的能力;(4)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只是根据学生反馈的部分信息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模式,较片面、不客观,尚需建立充分反应学导式教学方法综合效果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春光.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5,3:3-5.
[2]史宝玉,刘景军.普通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途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9:259-261.
[3]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1):855-858.
[4]翟爱霞,李玉军,张庆猛,等.学导式教学法在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5:94-95.
[5]王海瀛.我国工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态度调查-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2):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