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

第1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一、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国际上所公认的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二是能够取得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三是拥有一批世界水平的教授学者;四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五是学科门类齐全;六是学生素质高,研究生比例高;七是办学具有国际性,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从以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其学科设置、师资队伍、办学层次均占据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够在本领域内创造性探索与开拓并且掌握本学科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创新教育的特征与目标

(一)创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如下特征:

1.创新教育在注重继承的同时,更加强调对知识域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

2.创新教育是一种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教育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素质教育的深化;

3.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前提,着重研究解决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该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愈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活动。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能够促进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

三、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教育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保障体系。构建该体系应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学科发展前沿角度出发,系统规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物质环境等。

1.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全面掌握本学科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发展,使之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学科或专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灵活培养。

2.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是创新教育体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受到开拓性的教育,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下,受教育者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客观世界提出挑战与创造。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学时与课外活动、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贯穿以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为主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系统地全面职称论文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训练,积极有效地创造必要的学习与训练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建立平台式与模块式课程结构,所谓平台式结构是指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设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及门类,而模块式结构是指在平台式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学科发展前沿性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性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活跃创新思维。第四,量化素质教育内容,建立课外学习计划,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科研活动,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2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要的目标。创新教育就是教育主体在吸取传统教育精华的基础上,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是传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教育观念上说,创新教育以面向现实、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从培养目标上说,创新教育重视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和个性。从教学内容上说,创新教育重视知识的活学活用,强调学生到社会中去,密切联系社会。从教学方法上说,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觉地学,重视启发式,重视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从教学形式上说,创新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创新教育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新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

(3)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二、高等中医院校实行创新教育的目的和特征

科学的进步,来自于继承与创新,来自于比较和发现,中医亦然。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医,逐渐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产生于人的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是,假定一切矛盾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么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第四卷第216页)。因此,“凡是特别重视体系的人,都可以成为相当保守的人”。时代在发展,疾病谱在改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日益提高,中医药学同样需要发展才能适应和面对。这就要求从事中医药的专业人士不仅要能继承这一伟大宝库,而且更要能具有创造性地予以发展。作为培养中医专业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首先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一重任,然而现行高等中医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中医人才现实是既不能很好地继承也没能有所发展,呈现的两大弊端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只注重传授知识,追求的是“知识积累”与“知识继承”,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不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方法陈旧,对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不够,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死记硬背现象严重。僵化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进取性,失去自信心和创造力。其结果是机械性吸收能力和重复性记忆能力较强,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较差。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医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医的教学模式设立的,体系的内容既不符合中医学的内在规律,又不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改变中医教学的现状,实行创新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完成的“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对中医现代化的定义: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只有按照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调整研究思路,中医才能实现突破。按照中医学文化的规律实施教学,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学人才是在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目的和特征。

三、七年制学生是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未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以精英教育为主体,才能造就理论扎实、中医药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中医药人才。我国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即是以此为目标而创办的,自1991年试办以来,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l)没有摆脱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沿袭5年制的方法,课程结构不甚合理,许多内容重复,分割;(2)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合理,临床基本功训练不够;(3)教材建设较滞后,教学方式较单一,中医主干课的内容没有得到强化,一些新的方法、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未能及时反映进来等等。七年制培养目标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其培养模式是“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基础宽厚,注重素质,面向临床”。因此,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好其培养模式,就只有开展创新教育。在七年制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是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第3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复习;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21-02

高考地理重能力考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能力要求总体来讲有: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②知识迁移能力;③读图分析能力;④语言概括能力。经常听见学生抱怨:上课我听懂了,课本知识我都学会了也记住了,为何成绩总提不高呢?作为地理老师每当听见这种抱怨,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可能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准确、不完整和灵活运用能力不足有关。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老师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归纳如下,和大家交流分享:

1.理解和掌握好课本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中的昼夜交替变化规律,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不好懂。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认真讲解了每条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交待了每条规律的用途。比如: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其内涵是全球各地都6时日出18时日落……,外延是:日期越接近二分日,全球越接近昼夜平分(昼夜长短差距越小),这句话用于解决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期的相关问题。这种分析有个好处是学生明白这个原理的具体用途。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跳出课本的束缚,进入另一片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

2.改变复习思路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本上的知识不会再原封不动地出现在考试题目中。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创新思维型试题也屡见不鲜!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简单的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不仅要掌握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课本教给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改变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我非常赞成这样的观点,新课改形式下的老师应该是:导演、访谈记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多问、要多听、要多看,要从学生发言的表情、内容等,把握学生对每部分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完成此学习过程的能力水平。我在课堂上用的最多的句式就是"假如……,结果又会怎么样?"例如在分析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成南北狭长状分布的原因时,我就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没有安第斯山脉,情况会怎么样?假如有安第斯山脉,没有秘鲁寒流,结果又会怎么样?以此来强调安第斯山和秘鲁寒流对南美西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3.交给学生读图(表)技巧,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表)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特色,高考试题中各种图表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读图能力我理解主要就是这三个方面:(1)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2)从地图中分析地理事物演变过程的能力;(3)用语言描述图中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的能力。我在读图教学中经常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要学生明白地图(表)的名称,因为图(表)的名称就决定了这图(表)想告诉我们或者想考查的课本知识范围,这样我们头脑里就会调动起这部分知识储备,为解题做准备;第二步看图(表)中都显示了哪些地理事物,它们的空间位置怎么样?这个过程我叫做看图说话,就是要学生把地图上的静态信息说出来;第三步就是要看出地图中的隐性的信息--即找出地图上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用手画图,比方地形剖面图、趋势图。注意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在地图中增加新的图像材料。比方说,复习到欧洲西部环境,我让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图上加注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日照线……,以此来强调这些要素与北大西洋暖流之间的联系。再如复习到南美洲安第斯山对南美环境的影响时,我就让学生画横穿安第斯山的等温线等降水线,然后逐一分析图中出现的弯曲的成因。文综试题特别注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区域定位和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这就要求首先要熟悉课本及地图册的重点地图,熟悉中国和世界自然地图,对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自然要素和人口与城市、工农业生产等人文要素的分布做到心中有数。

光照图的判读一直是学习难点,尤其是近年来派生出的变形光照图和局部光照图,学生如果缺乏识图能力或者空间想象能力,一般很难在这种题中得分!我上课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图图转换,把抽象的图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图。告诫学生转换时必须不能改变原图的一切条件!对于局部图我一般让学生补全把它放在全图中去思考。为了加深学生对光照图的了解,我要求学生自己剪个方框然后在光照图中重点区域"取景",然后把截取的部分放大画出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光照图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知识很难,但是我的学生却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很好。

第4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构造创新

什么是构造法又怎样去构造?构造法是运用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认真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构造出解题的数学模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构造法的内涵十分丰富,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它是以广泛抽象的普遍性与现实问题的特殊性为基础,针对具体的问题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基本的方法是:借用一类问题的性质,来研究另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若按习惯定势思维去探求解题途径比较困难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特点,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自己思维范围,运用构造法来解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通过构造法解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谋求最佳的解题途径,达到思想的创新。

1、构造函数

函数在我们整个中学数学是占有相当的内容,学生对于函数的性质也比较熟悉。选择烂熟于胸的内容来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达到了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例1、已知a,b,m∈R+,且a<b求证:(高中代数第二册P91)

分析:由知,若用代替m呢?可以得到是关于的分式,若我们令是一个函数,且∈R+联想到这时,我们可以构造函数而又可以化为而我们又知道在[0,∞]内是增函数,从而便可求解。

证明:构造函数在[0,∞]内是增函数,

即得。有些数学题似乎与函数毫不相干,但是根据题目的特点,巧妙地构造一个函数,利用函数的性质得到了简捷的证明。解题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意识而不让学生的思维使注意到某一点上,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搁浅了。启发学生思维多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例2、设是正数,证明对任意的自然数n,下面不等式成立。

分析:要想证明≤只须证明

≤0即证

≥0也是

≥0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我们发现是不是和熟悉的判别式相同吗?于是我们可以构造这样的二次函数来解题是不是更有创造性。

解:令

只须判别式≤0,=≤0即得

这样以地于解决问题是很简捷的证明通过这样的知识转移,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原来的知识表面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更为牢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构造方程

有些数学题,经过观察可以构造一个方程,从而得到巧妙简捷的解答。

例3、若(Z-X)2-4(X-Y)(Y-Z)=0求证:X,Y,Z成等差数列。

分析:拿到题目感到无从下手,思路受阻。但我们细看,题条件酷似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里a=x-y,b=z-x,c=y-z,于是可构造方程由已知条件可知方程有两个相等根。即。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即z–y=y-x,x+z=2y

x,y,z成等差数列。遇到较为复杂的方程组时,要指导学生会把难的先简单化,可以构造出我们很熟悉的方程。

例4、解方程组我们在解这个方程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用常规方法来解题就困难了,我们避开这些困难可把原方程化为:

于是与可认为是方程两根。易求得再进行求解(1)或(2)

由(1)得此时方程无解。

由(2)得解此方程组得:

经检验得原方程组的解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在解题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大胆去探求解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在口头提到的创新思维,又怎样去创新?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关键,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是其的基本特征。这种创新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知识广泛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而构造法正从这方面增训练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角度,显得积极灵活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解题的过程中,主要是把解题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不是要教会学生会解某一道题,也不是为解题而解题,给他们学会一种解题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我们所强调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追求题目的结果。运用构造方法解题也是这样的,通过讲解一些例题,运用构造法来解题的技巧,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华罗庚:“数离开形少直观,形离开数难入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沟通代数,几何的关系,实现难题巧解。

3.构造复数来解题

由于复数是中学数学与其他内容联系密切最为广泛的一部分,因而对某些问题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从复数的定义性质出发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

例5、求证:≥

分析:本题的特点是左边为几个根式的和,因此可联系到复数的模,构造复数模型就利用复数的性质把问题解决。

证明:设z1=a+biz2=a+(1-b)iz3=(1-a)+(1+b)iz4=(1–a)+bi

则左边=|z1|+|z2|+|z3|+|z4|

≥|z1+z2+z3+z4|

≥|2+2i|=

即≥

例6、实数x,y,z,a,b,c,满足

且xyz≠0求证:

通过入微观察,结合所学的空间解析几何知识,可以构造向量

联想到≤结合题设条件

可知,向量的夹角满足,这两个向量共线,又xyz≠0

所以

利用向量等工具巧妙地构造出所证明的不等式的几何模型,利用向量共线条件,可解决许多用普通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4.构造几何图形

对于一些题目,可借助几何图形的特点来达到解题目的,我们可以构造所需的图形来解题。

例7、解不等式||x-5|-|x+3||<6

分析:对于这类题目的一般解法是分区间求解,这是比较繁杂的。观察本题条件可构造双曲线,求解更简捷。

解:设F(-3,0)F(5,0)则|F1F2|=8,F1F2的中点为O`(1,0),又设点P(x,0),当x的值满足不等式条件时,P点在双曲线的内部

1-3<x<1+3即-2<x<4是不等式的解。

运用构造法就可以避免了烦杂的分类讨论是不是方便得多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

又如解不等式:

分析:若是按常规的解法,必须得进行分类讨论而非常麻烦的,观察不等式特点,联想到双曲线的定义,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把原不等式变为

令则得由双曲线的定义可知,满足上面不等式的(x,y)在双曲线的两支之间区域内,因此原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同解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利用定义的特点,把问题的难点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不少的数学竞赛题,运用构造来解题构造法真是可见一斑。

例8、正数x,y,z满足方程组:

试求xy+2yz+3xz的值。

分析:认真观察发现5,4,3可作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并就每个方程考虑余弦定理,进而构造图形直角三角形ABC,∠ACB=90°三边长分别为3,4,5,∠COB=90°

∠AOB=150°并设OA=x,OB=,,则x,y,z,满足方程组,由面积公式得:S1+S2+S3=

即得:xy+2yz+3xz=24

又例如:a,b,c为正数求证:≥由是a,b,c为正数及等,联想到直角三角形又由联系到可成为正方形的对角线之长,从而我们可构造图形求解。

通过上述简单的例子说明了,构造法解题有着在你意想不到的功效,问题很快便可解决。可见构造法解题重在“构造”。它可以构造图形、方程、函数甚至其它构造,就会促使学生要熟悉几何、代数、三角等基本知识技能并多方设法加以综合利用,这对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钻研独创精神的发挥十分有利。因此,在解题教学时,若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进行广泛的联想则能得到许多构思巧妙,新颖独特,简捷有效的解题方法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第5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创新; 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01-0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自主创新精神的培育。

所谓自主创新精神,是指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观条件,是创造性人格所必须具备的主体要素。自主创新精神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目标、自主创新意志以及自主创新人格。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及培养途径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进步的程度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大学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的确立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基础作用。

1.创新意识及其内涵

所谓自主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本质以及创新活动的功能与价值的一种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自主创新意识的突出表现,是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不盲目迷信和崇拜权威,不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敢于质疑,善于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地实现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意识可以从纵向层次和横向联结两个方面展开。自主创新意识的纵向层次,包括自主创新心理和自主创新思维。自主创新心理主要表现为创新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证实,创造性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越健康就越富有创造性。自主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欲望与创新情感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创新欲望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求新索异,厌弃陈腐观念,充满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未知领域的巨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体验,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创新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没有火热的创新情感,创新活动无法展开。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理性方面,是人们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打破认识常规,把某种有一定“依据”的“空想”变为“现实”的大脑活动过程;是通过思索,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实的能动过程;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预测、推理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或设计制作某种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因而,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有力工具,具有与常规思维不同的特点。“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逻辑思维就不会产生符合逻辑的概念和创新的理论。而以直观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非逻辑思维在人的创新思维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无法进行。”[2]

自主创新意识的横向层次,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意识、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创新活动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即敏锐发现问题、及时捕捉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

反思和批判意识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现问题的意识是自主创新意识的起点,那么反思批判意识就是自主创新意识的关键,具有反思批判意识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求真去伪,追根溯源。相反,如果一味迷信权威,崇拜偶像,因循守旧,那只能是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创新之所以需要反思和批判的意识,是因为前人研究成果的历史局限性为反思和批判留下了空间。前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就具有一定的缺陷。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按图索骥,以人蔽己,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就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标志。

把自主创新意识两个层面的内涵综合起来,提炼出的中心内容,就是科学意识或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新求异的探索意识;求真、求是的科学意识;敢于挑战、奋力拼搏的冒险意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献身意识。

2.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其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它要在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体现在知识、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

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还包括知识的质,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寻求欲望,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但只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失却了置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实际概指内在特征。个性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也包括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还包括智能、思维等。一般说来,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的人,则缺乏创造性。知识、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个性特点,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锻炼,没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培养提高,自主创新意识难以形成。

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把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向高校提出了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成果,既作为教育的环境,也作为教育的内容,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承认,自主、竞争、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高校仍然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除了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创新意识的培养之外,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领导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造成对学生德育、智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高校和不少学生,在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过程中,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所重视的,是应对各种考试求得过关的分数,而不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解决高校面临的新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及确立原则

目标是人的认识、预见、评价、追求、决心、意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自主创新目标因其具有开拓性与风险性特点,同其他目标的确立与坚持相比较,涉及的因素更多样复杂。

1.自主创新目标的作用

许多调查显示,人生目标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人的一生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目标的有与无、目标的清晰与模糊,对目标追求是坚定、执着,还是犹豫、动摇,都会影响活动的成败。自主创新活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新目标追求。

大学生的创新目标,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具有多种作用。其一,导向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4]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的理性分析中产生的,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反映的结果目标的确立为人的活动指明方向,它使人的活动专注于目标的实现。创新目标在其实现过程中,既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也面临着难以预料风险的挑战,创新者经常会遭遇许多难题的质疑,这些都考验并需要有明确而坚定的创新目标起定位、导向作用。没有创新目标或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活动不可能在曲折复杂的过程中坚持下去。

其二,激励作用。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能激励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大学生创新目标的确立,就是创新意义自觉追求的开始,就是创新目标向创新动力的转化。社会生活实践向人们揭示:人的目标越明确、越高尚,内心所激发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创新目标,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其他目标相比,是一种更难实现的目标。它的真正确立与坚持,就意味着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强烈冲动,并准备去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还有勇气去冲破学习、工作、思维上的惯性而另辟新径。这些勇气与动力之源,正是创新目标的催化与激发。所以,所有的人都会确立各种目标,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确立与坚持创新目标,而真正确立与坚持创新目标的学生,必定是生机勃勃、动力强大的学生。

其三,持续作用。自主创新目标是人经过反复实践、认识,综合各种主客观要素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具有内在稳定性与驱动性,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和毅力。正是这种意志力,支配创新者去排除各种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在创新过程中,摇摆不定,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行为,只能说明创新者的目标并没有真正确立和坚定。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目标所具有的持续作用功能,花精力切实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保证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2.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确立的原则与方式

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的确立,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认真思考、反复认识、自主决策的结果。

第一,自主原则与自决方式。确立自主创新目标,首先要坚持自主性原则,采取自决方式。所谓自主性原则,是指通过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与决策而形成的目标。“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5]自主创新目标是创新主体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只能靠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借鉴,实践、认识,自主、自决地确立,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而,大学生是否能够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是否能够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能以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利于自主创新消极因素为借口,而不愿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拒绝参加自主创新活动。

第二,可行原则与自选方式。所谓可行原则,是指大学生在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时,必须考虑目标适度,经过努力可能实现。自主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不是完成一般活动需要的能力与条件所能胜任的。因此,在确立自主创新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尤其要考量自身的主体因素,诸如兴趣、知识基础、能力与客观条件等。确定的目标必须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目标实现不了,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过低目标容易实现,对继续创新激发不力。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善于对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在自主、合理选择、配置主客观条件过程中,确立具有可行性的创新目标。

第三,超越原则与探索方式。创新的方式是研究和探索,研究和探索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实质就是在认识与改造上实现对创新对象的超越。没有超越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谈不上研究和探索。所谓超越,既指对前人已有成果的超越,也指对自身的超越。前一种超越是指创新目标争取实现的现实;后一种超越是指自己在确立、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经验,锻炼提高自己,实现对自身水平的超越。这后一种超越,对大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三、大学生自主创新意志及锻炼方式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也称意志力,在创新过程中起着稳定、巩固、保证创新活动进行的作用。

1.自主创新意志的特征

自主创新意志是指人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为克服阻碍、困难、风险,实现自主创新目标而自觉形成、调节和推进创新活动的心理状态。自主创新意志是在一般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层次意志形式,是自主创新活动中一种丰富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体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

自主创新意志的特征,是与一般意志相比较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执着的指向性。自主创新意志体现在目标上,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在自主创新活动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加以巩固和保证。所以,意志的形成、意志作用的发挥、意志价值的实现,都与创新目标及其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离开创新目标谈创新意志,没有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发明家和创造家表现出对创新的痴迷、坚持与执着,就是因为有强烈的意志支撑,才保证了他们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是顽强的坚持性。自主创新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往往充满艰辛与风险。面对艰难困苦,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顽强的精神,就会动摇、放弃。坚定的创新意志所蕴涵的顽强坚持性常常能使创新主体主动克服各种障碍,以坚韧的精神转危为机。

三是决策的果断性。自主创新活动既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需要果断决策,确定方案。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偶然现象与不确定因素,既向原定的创新目标与方案提出挑战,也为创新活动提供机遇。在复杂、多变的状况下,需要创新者及时审时度势,根据偶然现象与不确定因素的性质,迅速调整创新活动,果断作出选择与决策。如果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错过机遇,就会错过创新最佳时机。机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稍纵即逝,难以重复出现。在科学研究、创新思维方面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往往就是抓住机遇,如电磁效应、青霉素、X射线等研究成果的发现,都是通过及时抓住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

2.自主创新意志的作用

自主创新意志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意志是与人的自觉性密切相关的。坚定的意志,保证人自觉地按照一定目标行动,并能自觉调整和矫正不符合目标的行动,推动人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段描述:保尔一次对朋友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当时就有人嘲笑他爱说漂亮话,举例说保尔明知抽烟不好,但还是戒不掉。保尔听了当即把口中的烟卷拿了下来说:“从今天起,我决不再抽烟。”保尔说到做到,从此,戒掉了几乎在孩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坚强的意志对人的行动具有支撑作用。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表达的就是坚定意志的强大支撑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实践活动。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意志的明确目标指向性、顽强坚持性、决策的果断性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因,能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掌握自己的活动和情绪,抵制诱惑与干扰,将精力集中在既定目标上,为实现目标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力量和才华。

二是战胜困难的支柱作用。自主创新活动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创造性活动,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著名波兰裔法国籍女化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我的最高原则: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绝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对于立志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磨砺自己的意志,锻炼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精神支柱。

3.大学生自主创新意志的锻炼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创新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创新目标,成就自己的创新事业,需要大学生锻炼顽强的创新意志,能够在遭遇失利与挫折的情况下,不堕创新壮志,不失创新气概。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自信。自主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主观条件,而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主观条件,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认识和评价难以适中,有些学生容易自卑或者自傲。自卑与自傲虽然处于不同的两极,但都是成功的敌人,与自卑、自傲相对的自信则是成功的朋友。

自信是对自身认识和评价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对自身客观、理性的认识与评价之上。自信心能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强大的内在自我,这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创作出《命运交响曲》,毕加索受人耻笑仍不懈地拓展新的绘画艺术境界。他们依靠的精神武器都是对自身创造能力的自信和对自己创新事业的坚定信念。“有志者,事竞成。”在困难面前,只有始终对自己保持信心,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争取的人,才会受到胜利的青睐。

其次,要增强自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自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一个人不受外界干扰,能够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6]排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在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活动中进行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处在开放、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面临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现实与虚拟等多重性质、多个领域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网络里的金钱、权利以及黄、毒、赌诱惑,对一些涉世不深、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往往难以清晰辨别,正确作出选择。有的盲目从众,难以自主;有的甚至陷于诱惑,难以自拔。存在这些不良倾向的学生,常常自知不好,但就是难以改变,根本原因还是缺乏自主性与自控力。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生自主行为与自控能力,才能有效地抵御诱惑与干扰,才能调控自我情绪,沉着、冷静、坚持、执着、专注于学习与自主创新活动。

再次,培养和训练知难而进的胆识。决心是战胜困难的法宝。陶行知说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新开辟都要有胆量。”[7]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总是同社会的、自身的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一致,甚至相抵触,因而难免要遭遇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阻抗而受到非难和指责。因而,需要创新者对阻碍创新活动的因素既要有认识,还要有胆量去克服。否则,满足于维持现状,创新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同时,创新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与风险,成为创新的难关。难关不克,更不会有进展。这就需要创新者敢于面对新问题,及时对不确定因素与风险作出分析,有胆有识地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化解了风险,创新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磨炼意志,克服胆怯、拘谨和懦弱心理,培养和训练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胆识。

四、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

具有内在联系、结构合理的创新精神,在大学生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创新人格特征表现出来。人格主要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合。自主创新人格是人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由个体在自主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所讲的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不包括智力因素,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目的、创新意志等在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对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十个方面: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8]这些特征,基本是精神层面的表现。我国学者林崇德,概括了创新性人才的以下特征: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的个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9]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本文把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意识突出

主体意识,即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性的意识。主体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人格确立的核心。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都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活动。大学生的主体性,正处在发展之中,它在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中起着向导、控制、激励和归因的作用,决定着大学生发掘个人创新潜能的力度和程度,制约着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的启动和发展,影响着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内在感觉和心理活动。突出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打破成规,坚持主见,不怕困难和挫折的主观条件。

2.创新欲望强烈

创新欲望是从事创新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既是对创新价值的热切追求,也是对未知问题、模糊领域的强烈好奇。追求创新价值是时代特征的体现,追新求异是青年学生的一般特点,两者相结合,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明显的精神特征。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新活动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对于未知领域和新事物非常敏感并充满探索的欲望,具有质疑精神,敢于标新立异,个性特征鲜明。

3.创新信念坚定

坚定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所持有的坚定观念与态度。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由于信念既具有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还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和意志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具有稳定性。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成功的内在保证。有坚定创新信念的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创新活动总是深信不疑,并坚信一定成功。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取得可喜了研究成果,在于他们坚信:面向社会竞争,满足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人生没有失败,有的只是成功的暂停;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怎样有效地去创造。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冲破困难,获得创新成果。成长在开放、竞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多数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比较强,对未来事业有所追求、有所创造、有所建树的信念比较充分,这既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特征,也是青年学生富有理想的特点。

4.勇于创新实践

自主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从事自主创新并获得成效的大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是踏踏实实的践行者。他们不仅勤于动脑,思维活跃,灵感丰富,而且勤于动手,积极实践,注重研究。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而且主要学习书本知识,不同程度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弱点。多数大学生对这一弱点能够正视并努力克服,对社会实践、科研活动、自愿者服务、社会工作,热心参与,十分珍惜,充满期待,并以年轻人特有的敏锐与好奇,在活动中力争有新体验、新见解与新发现。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01).

[2] 陶国富.论创造性思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47-54.

[3] [德]艾·爱因斯坦,[波]利·英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咸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6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5] 肖 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 何玉林.成功者的灵丹妙药——淡意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3.

[7] 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7.

第6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一项产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域,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1、旅游产业的支柱作用初步确立。20xx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首次突破百万人大关,接待国内游客383.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65亿元,占全市gdp的5.33%。旅游业在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全市国民经济众多产业中,旅游业的产业形象鲜明确立。用支柱产业的一般标准衡量,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2、旅游产业加速升温。作为打响旅游升温战的今年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38.55万人次,同比增长75.5%,其中接待一日游客人和过夜旅游者分别为24.73万人次和13.8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80.5%和67.3%,人均花费分别为333.82元/人和414.33元/人;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132.1%。××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3、××旅游核心地位凸显。在“十一五”规划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定位为“江南生态休闲城市”,实施××旅游升温战,是把××建成“赣西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之措。××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36平方公里,景区核心面积80平方公里,属武功山东北端的山麓部分,是以“奇峰险壑、温泉飞瀑、珍稀动植物和禅宗文化”为主要特色,集“生态游览、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20xx中国光彩事业××行暨××森林温泉旅游节,温泉搭台、光彩联姻、经贸唱戏,签约项目28个,合同资金25.8亿元。今年2月,我市响亮地提出:以××为龙头的旅游升温战的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温泉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决定》,明确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和组织领导,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全面实施“13566”计划,××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年“五一”黄金周,××温泉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7.91万人次,门票收入分别达到208万元。

二、促进旅游升温的几点思考

今年,我市对××旅游提出了五年的明确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认为,要重点围绕旅游的“三大特性”解决好“三看问题”,即围绕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可留住性,解决好能看、好看和耐看的问题。可进入、可观赏和可留住是好的景区(点)应该具备的三大特征,也是游客到景区实现旅游行为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合理规划和精心打造,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可看性和可留性,提高景区的吸引力和接待力。

首先要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实现配套设施建设的飞跃,解决“能看”的问题。交通是发展旅游的重要问题,一个地方再好,如果交通不便、游客进不去就不行。近年来,随着沪瑞高速的通车,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的交通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武吉高速、宜安公路的动工,××机场的筹建,都将有力地促进景区点开发。但还远远查字典不能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好的景区点仍存在中路途远、路况差等情况。游客赶路的时间比观景的时间长得多。这些道路崎岖,让游客无法完全舒适地享受旅途的快乐。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也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道路改造,目前,进入××潭下景区的温潭公路拓宽改造虽已完成,并已开通××—温汤—××公交线路,但沿途个别非风景区管辖乡镇的公路两旁的村镇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这一视觉反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的整体印象。因此,把握旅游的可进入性,解决“能看”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性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骨干路网、乡村公路建设、交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景区公路建设,增加公路通达深度,提高公路等级;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城镇的电水气配套,加强与旅游相关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

第7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学院文化;行政管理

随着高校二级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相关院校也开始尝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形式有“订单式”培养、建立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3+1”、“2+2”等模式。其中,“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采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种新的办学模式决定了必须开拓不同于以往传统学院的发展路线。如何结合学院实际,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行政管理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是学院管理部门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追求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学术地位等学院硬实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学院的“人文气质”,即学院文化建设。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学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索出一条优化学院行政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应当成为二级学院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学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学院文化是指一个学院独有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风格风貌,以及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其他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学院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努力营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学院文化,在学院文化氛围的引领下,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院环境。在积极向上的学院文化氛围中,全院师生会产生归属感和团结感,使其能够互相支持,为共同建设学院而出谋划策。在这样整体的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处理事务势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联合创办的新型学院。学院综合办公室作为行政综合管理部门,工作范围、性质和工作方式与传统院校有较大不同,除本部校区外,还要同时负责龙岩上杭教学基地的管理工作,与一般意义的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不同的是,它拥有独立的校区,与学院本部相距460公里,无法短时间来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管理难度。“文化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同时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之一。紫金矿业学院成立至今,在新模式办学的基础上尝试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学院的凝聚力,探索出一条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工作效能的新思路。

二、学院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全面提升素质,陶冶思想情操。

文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人、引导人、陶冶人、感染人。优美舒适的校园、完备的文体活动设施、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元素为学院教职工提升素质、陶冶情操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在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工作,容易让人产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平和的心境,而浓郁的学术氛围更容易使人养成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和意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培育了竞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团结凝聚个体,激励个体发展。

学院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学院全体成员的愿望和诉求,是理想、信念、目标和价值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是学院师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激发个人对学院的真诚情感把大家紧密联系到一起,从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个人信念和学院发展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团结一心为学院发展而奋斗。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成为激励大家勤奋工作、勇于拼搏的强大动力。

(三)激发创新思维,实现自我超越。

高校作为知识、人才、信息和发明最为集中之地,是创新氛围最为浓厚的地方。而大学文化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发创新思维,推动创新创造活动的强大动力。通过多种文化形态相互碰撞交融,逐渐积累为个人心理深处的一种潜在意识,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个体,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突破和创新。

(四)调解主要矛盾,协调利益冲突。

学院综合办公室是一个集行政、党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管理部门,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和特殊的内部管理结构,使得各部门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由于利益冲突产生矛盾。学院文化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有力保障,其中蕴含的共同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剂”的作用,可以使不同利益群体在共同理想目标的指引下,淡化利益观念,调和主次矛盾的冲突,以更为和谐的方式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学院文化建设的实践

文化建设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每个学院的历史传统,创办背景、专业设置等都不尽相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紫金矿业学院立足实际,以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为立足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具有特色的学院文化。

(一)加强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加强办公环境建设。

作为教职工的第二个“家”,学院办公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雅的办公环境不仅使人心情愉快地工作,更让身在其中的教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学院积极创建整洁卫生、格调高雅、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使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也为更好地服务师生提供了前提。

2.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教职工除了工作压力之外,还有养家的压力、职称的压力、子女上学就业的压力等。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是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诸多问题的有效举措,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关心和指导,同时定期组织老师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这不仅有利于调适生理和心理状况,也一定程度上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3.加强标识文化建设。

标识文化就是把最能代表学院文化特质的含义形式化、符号化、格式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通过制作具有地矿特色符号的院标、院歌、院训等学院形象标识系统,积极打造具有地矿专业特点的人文景点布置,此外通过加强院史宣传、建立地质博物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营造品位高雅的文化气息,形成独具学院特色的形象文化。让大家一看到这些标识就会想到自己的学院,想到它背后厚重的承载及丰富感人的故事,使人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营造文化氛围,提升业务能力。

1.加强业务培训。

与专任教师不同,学院管理人员很少有机会研究管理学或进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活动,这就使得其自我提升受限。而二级管理制度的推进,对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干部,系统性、持续性地为管理人员提供多种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大家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撰写管理论文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加强专业特色培训。

学院管理人员虽然学历高,自身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较高,但一般都是非地矿专业毕业生,对于地矿专业背景、行业特点等相关理论知识基本一无所知。对此学院定期对非地矿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矿业知识培训,同时组织管理人员赴上杭紫金山金铜矿、露天采矿场、黄金冶炼厂等地感受紫金企业文化,邀请集团“双师型”教师对地矿行业现状以及集团的近期整体规划进行详细介绍,帮助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地矿专业知识,也提升了其对校企合作新模式办学的整体认识,使他们在落实具体工作时能更好地体现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3.加强国际化培训。

国际化是紫金矿业集团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学院制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指出:“学院要充分把握大好时机,顺应时代潮流,着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与紫金矿业集团国际化办公室合作,对管理人员进行国际化培训,通过集中强化语言学习,培养管理人员国际化理念,开阔国际化视野,重点学习国际化惯例和规则,满足国际化发展趋势。

(三)弘扬地矿精神,创新管理模式。

1.继承优秀传统。

紫金矿业学院突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严谨求实、团结拼搏、开拓创造”的老地矿精神。学院创立初期,为解决部分教师编制不足的难题,返聘部分原地矿系退休老教师,老教师们严谨的求学精神、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地质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使大家在具有浓郁“地矿”气息的文化土壤中耳濡目染。优秀的传统不仅让我们以成为学院的一分子为荣,也督促管理人员紧跟前辈脚步,开拓性地开展工作。

2.推进管理创新。

创新是促使学院事业不断登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先进的管理理念促使每名教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工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校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学院顺应时展潮流,在继承“地矿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借助网络、新媒体力量,共创学院线上文化新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工作平台的建立,根据学校网站群的后台优势开发学院网站,建立机关各部门工作QQ群、微信群等作为官方推送平台。同企业内部OA系统、钉钉办公系统实现系统资源共享,加强与企业内部交流,保持信息实时畅通,打造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

3.推进制度创新。

始终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努力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随着上杭教学基地的正式运行,针对“一院两区”新模式办学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创新。设置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隶属于学院综合办公室统一管理,委派基地专职管理人员,落实基地的各项工作,协调基地的教学科研以及与紫金矿业集团的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并对相关的差旅、资产管理等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规范行政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推进学院高效管理。

(四)明确奋斗目标,增强集体凝聚。

1.明确工作目标。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学院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创业型矿业学院的中长期办学发展目标,也是全体教职人员的共同目标,在矿业形势面临重大挑战的大环境下,以此激励大家同心同德、集思广益、共渡难关、努力奋斗。

2.加强沟通交流。

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学院各项工作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其不仅能够传递有效信息,保持信息上传下达,同时还能根据不同个体的优势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提高工作效能。学院综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议,针对近期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请大家畅所欲言,有利于开发新的工作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于上杭教学基地与本部信息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学院除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之外,还筹划升级平台以实现网络视频会议功能,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3.加强岗位锻炼。

新模式办学对于学院综合办公室带来特殊的管理模式,也带来新的挑战。为配合上杭教学基地办公室的管理,学院在每学期初都会临时抽调数名管理人员前往基地,同基地专职人员一起,负责教学基地的各项工作。针对本部的岗位空缺,学院实施管理A/B岗制度,空缺岗位的具体工作由相应的B岗人员负责,通过多岗位锻炼,不仅使他们在各个岗位都能独当一面,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各岗位工作更加紧密地衔接与配合,有效提升了集体凝聚力,使办公室成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战斗集体。

四、结语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也给办公室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学院通过融合企业优秀文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对优化学院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学院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增强危机意识和统筹意识,正视自身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适应学院发展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王惠清.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三江学院商学院为例[J].三江高教,2016(4):1-3.

[2]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1-2.

[3]赵晓珂,王林,张卫东.高校二级学院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05-109.

[4]许静.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创新研究[J].才智,2015(29):27.

第8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创新人格;评价方式

收稿日期:2007―01― 15

作者简介:朱砚(1981―),女,汉族,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 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教师,现正在攻读教育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信息技术中美 术教育的作用。

在我国美术教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培养创新能力有明确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 实践中表现得并不突出,甚至背道而驰,将美术教育变成了纯技术性的教育,缺乏多种因素 的影响,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标准,同时也对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创新能力上显得软弱无力,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如何发掘创造潜能,体现创新的价值?我们有必要先 明确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在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和 研究范畴,以“创新”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标。这其 中美术的创新教育涉及教育和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其本质在于充分张扬人的个性,发挥学 习者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美术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从理念到方法以及教育管理 体制的制定,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教育大大提高了创造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以满足社会及个人与日俱增的创新需要。可以 说,创新教育是创造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等的创新的素质 教育,其教育价值也就越高,其社会意义也就越显重要。

一、从教学设计入手,培养多元化创新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 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 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 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 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 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一刀 切”。

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 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 ,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 ,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罗恩菲德语) 这 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是要看到这是否有 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 品质的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 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美术教育,也是创新的大忌;应 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不同于见解,有意识地促 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 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顾自己的内 心感受,不积极认真地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 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 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说明创造力的 产生需要主体建立基本稳定的心理倾向的人格特质,“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 在给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从这个 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创造人格是知觉定势、思维定势、情感定势、记忆定势等心理因素的整 合。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列特征:忍受模糊的能力、不迷 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

三、以新的评价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 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 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 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 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 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 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 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 由意识。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科学”。谁听话,谁守纪律,谁的作业洁净,还有标准化 学绩测量,这些标准化固然有其可依据处,但学生的创造性在评估体系的哪个位置?没有! 这是个很大的弊端,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花结果。评价的方面有很多,如 :灵活性、动手能力、合作性、独立性等,评价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语言、文字、数据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等。

我对学生的作业的处理是这样的: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画面构图是否大胆,三看 作画态度是否认真;作业允许迟交,要的是质量;作业当面批阅,不进办公室,每堂课布置 好作业后,批阅上次的作业。这样可以当面肯定作品的成功和指出不足之处,甚至亲自动手 改画,且可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或当场出示表扬。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 造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 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 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 标。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 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 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 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参考文献:

〔1〕林强论高校艺术教育与德育〔J〕哈尔滨: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64~65

第9篇:创新思维开拓性特征的内涵范文

构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差异,研究了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最终确定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骨干力量,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承担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更加重视。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素质与综合素质

从广泛意义上讲,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综合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知识、分析、处理事务的潜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工作经验丰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研究生的培养注重从实际出发。美英等西方国家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并大规模应用在全国所有学科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中。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求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积极有效的社会服务输出。在这种以行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下,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更加重视的是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指标的考察。德国研究生的培养核心是导师,导师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德国研究生入学的条件比较宽松,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性人才而且师生的关系是培养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日本研究生教育具有“宽进严出”和重视教学的特点。由于日本研究生教育与学位授予相分离,研究生课程毕业了不等于获得学位,只有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获得学位。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研究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第一年的课程考试、第二年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第三年的论文答辩这几方面进行。虽然这些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鼓励作用,但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考察较少。对定性指标的考察中,部分评估环节过于主观,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容易出现平均主义、印象偏差等问题。而且,研究生的评价往往在期末进行,评价者很难记得评价对象长时间的表现,都是凭模糊印象打分,这样的评价具有滞后性。

三、 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

对比国内外关于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考虑到国内研究生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制定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包含研究生应考虑的全方位素质和能力,围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察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不仅关注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评价;不仅重视研究生的共性发展还要考虑个性表现。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可以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评价,如分析研究、特殊考察等,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

2、评价过程的全程性与连续性。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每个培养阶段都应有严格的规定和科学的指标,通过此体系能够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阶段进行督促和鼓励,使得每位研究生对前阶段的学习、科研工作、社会工作等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了解。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置应分层次、分类别,对指标进行整合或细化,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有重点的考察不同的评价指标群。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当前的研究生评价主体大多是培养单位教学管理部门,相对忽视了社会、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个体的评价。研究生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因此社会用人单位及科研合作单位都应该成为研究生评价的重要主体。社会评价主要在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合作单位共事中进行,主要评价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等方面最为了解,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应加强导师的作用。研究生通过接受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之后,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促进研究生主动查找自己的不足,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善自我,调整成长方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

四、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

根据前文对国内外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对比,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本文提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容如下。

1、思想道德素质。指的是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包括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两个大类。政治素质测评中应包含政治态度、政治学习和党团荣誉的考查,此项测评可由研究生所在党支部、团支部打分评价;道德素质测评中应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此项指标可由研究生班级、团队或个人打分评价。

2、学习科研素质。指的是研究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通过科研活动和导的指导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包括课程学习情况和科研能力的测评两部分。参与考察的指标应包括学习成绩,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的情况,发表的论文、专注情况,获得的专利情况,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以及参加的科创竞赛情况等。此类指标容易量化,可操作性较高。

3、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包括研究生担任各类学生干部等社会职务,参加公司实习以及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情况,这部分指标应由学生干部指导老师以及用人单位考察。

4、身心素质。研究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能够承受繁重的学习科研压力,同时也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适应能力,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等。

5、创新能力。指的是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一种思维作用动机、认知指导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发展性、创建型和开拓性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评应包括创新知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国内有学者使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初选指标进行识别,筛选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阳,王福帅.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研究,2014.

[2]史东岩,滕晓艳,钟宇光.基于GEM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3]孙冰,张福军,蒋冰.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

[4]裴劲松,张影强.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评测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