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选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通州新城东部潞城镇,北京六环以外,至北京首都机场约30分钟车程。项目用地范围北至玉带河大街,西至宋梁路,东至春宜路,南至运河东大街。基地现状地势平坦,自然环境良好,现有一定数量的果林和少量村落。项目规划力求多层面引入生态适应性策略,场地的园林绿带与城市公共绿带连为一体,形成整体开放的生态格局,通过气候分析、生态规划、绿色交通、低碳节能策略的运用以及一系列适宜生态技术的采纳,将新校区打造成具有示范性的可持续绿色校园。
2设计策略
“绿色校园”,是指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在中国人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中,基于对场地环境气候和建筑功能的基本解读,形成总体的规划布局分区策略,通过校园规划物理环境仿真技术(主要是指风环境模拟、日照模拟及典型立面的采光遮阳模拟三个方面)的应用,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反复验证和改进,最后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控制导则。
2.1通过功能与场地气候解读,划定基本功能区
通过对校园功能需求的解读,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充分考虑使用便捷、城市关系、资源共享等因素在功能上进行合理布置。公共教学实验区位于校园中心板块,包含了公共教学、实验组团和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学院区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制特点相互组合,并分为东西两片。考虑到北京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规划布局以冬季防风为主,同时兼顾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规划设计中将宿舍类建筑布置在地块北侧,以阻挡冬季冷风,同时地块东南侧布置体育区,体育运动场地多,建筑较少,以确保夏季通风流畅,其余部分体育场地结合学生生活区布置。公共活动区位于南北轴线末端和北面生活区中间。以湖面为中心设置了学生事务中心、文体中心和荣誉堂三组建筑。专家公寓及教工区位于东面,位置相对独立,享有宜人的居住环境,便于与城市联系。资源共享与对外交流区包括了对外交流中心、国际园、校部机关办公楼,布置于基地南面,在使用上保持相对独立且靠近城市道路,方便对外事务与活动的开展,校部机关办公楼位于入口西侧。
2.2保护原有植被,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
在校园开放景观空间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立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一方面保护基地内原有植被;另一方面,利用立体种植实现区域划分。根据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由生态廊道延伸出绿轴,形成联系和划分各组团的中心绿化,再由组团绿化渗透到各节点内部。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工作,降低绿地建设费用。此外,立体生态绿化网络系统的建立,为各建筑组团气候调节形成了园区内组团级的开放绿化空间,有助于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为夏季自然通风预冷和空气质量改善提供渠道。
2.3合理布局建筑组团、改善校园微气候
完成基本功能分区后,引入物理环境仿真技术对规划组团进行多种的布局方式验证。在风环境模拟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软件优化校园整体规划方案,通过多组团之间相互关系、组团内建筑的组合方式的优选,使校园内公共活动区域及建筑物周围15m高处风速小于5m/s,保证室外行人的舒适性。冬季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pa,避免冬季较强的冷风渗透,减少建筑物冬季采暖能耗。夏季75%以上的建筑前后保持15pa左右的压差,避免局部出现涡旋和死角,保证建筑充分利用夏季、过渡季的自然通风潜能。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将高层宿舍放于基地北侧形成连续界面,在冬季能够有效挡住北风。南面教学及学员建筑结合利用绿色生态带底层局部形成架空,使内部院落能够有效得到舒适通风。因此在规划过程中,会对以后的教学及科研建筑单体提出架空率的要求,在校园北侧界面提出界面连续率的要求。在东南侧的球场和体育馆,密度和高度较小,体育馆采用流线型设计,对减少夏季风阻碍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组团规划设计时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日照模拟严格计算日照间距(图7),校园规划方案中两栋建筑间的间距可以保证后排建筑底层在大寒日获得不低于2小时的满窗日照。考虑到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室,室外活动日益增多,设计中对校园外部空间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室外开敞空间在冬季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以适应现代校园活动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4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
通过合理设计防晒墙、绿色中庭、缓冲边庭,通风楼梯间,通风井等形式,可以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注重建筑体形朝向选择,楼间距以及窗墙面积比,采用遮阳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方法确定建筑照明能耗、空调能耗和采暖能耗之间的平衡点。确定外遮阳详细构造,根据教学、办公、实验、住宿等不同的使用功能,为建筑单体选用不同的围护结构。对宿舍等热工性能要求高的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和楼梯间隔墙保温,以及高效节能窗、双层通风玻璃幕墙、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措施。对于集中在白天使用的建筑,则采用了遮阳板、节能窗、种植绿化屋面和阳光间等节能措施。根据以上原则对校园中建筑制定建筑单体设计指导手册,从保温隔热、遮阳、通风、照明四个角度对后期建筑设计进行限定,从制度上确保校园规划生态适应性策略的延续性。
3结语
关键词: 校园 计算机 网络 系统 设计规划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ampus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in design of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campus computer network system desig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学校校园网建成后,将为全校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并将计算机引入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等各个领域。改善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环境,提高其水平。熟悉现代化的工作环境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手段,有利于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
1.用户需求分析
1.1 学校的背景:
大学是一所极具现代意识、以现代化教学为特色的地方。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脑这一现代化的高科技产物,使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计划在校内建立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连网(Internet)相连。
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讲究实效、安全可靠”的原则,进行大学校园网综合系统设计,以满足校园内计算机系统的需要。
1.2 系统应用分析:
1.2.1 校园网用提供功能:
连接校内所有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楼中的PC。同时支持约600用户浏览Internet。
提供丰富的网络服务,实现广泛的软件,硬件资源共享,包括:提供基本的Internet网络服务功能:如电子邮件、对外个人主页服务、ftp服务、域名服务等。提供校内各个管理机构的办公自动化:[page]
1.2.2校园网对主机系统的主要要求:
主机系统应采用国际上较新的主流技术,并具有良好的向后扩展能力;
主机系统应具有高的可靠性,能长时间连续工作,并有容错措施;
支持通用大型数据库,如SQL、Oracle等;
具有广泛的软件支持,软件兼容性好,并支持多种传输协议;
能与Internet互联,可提供互联网的应用,如WWW浏览服务、FTP文件传输服务、E-mail电子邮件服务等服务;
支持SNMP网络管理协议,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1.2.3 校园网络系统设计方案应满足如下要求:
网络方案应采用成熟的技术,并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
采用国际统一标准,以拥有广泛的支持厂商,最大限度的采用同一厂家的产品;
方案应合理分配带宽,使用户不受网上“塞车”的影响;
应充分考虑未来可能的应用,如桌面将承受大型应用软件和多媒体传输需求的压力;
该网络方案要具有高扩展性。能为用户未来数目的扩展具有调整、扩充的手段和方法;
1.2.4校园网对网络设备的要求:
高性能;所有网络设备都应足够的吞吐量;
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应考虑多种容错技术;
可管理性;所有网络设备均可用适当的网管软件进行监控、管理和设置;
采用国际统一的标准;
高性价比:尽最大可能提高设备的性价比。[page]
2. 网络规划
2.1 目前各主流网络结构概述:
2.1.1 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实际上是10Mbps以太网的100Mbps版本,所以它的运行速度要比10Mbps以太网快十倍。在用户已经很熟悉传统以太网的情况下,快速以太网相对其他高速网络技术更容易被掌握和接受,它可以应用在共享式和主干环境下,提供高带宽的共享式网络或主干连接,同时也可以应用在交换式环境下,提供优异的服务质量(QoS)。快速以太网与传统的以太网技术相似,毋庸赘言,此外它还具备以下优点:
① 快速以太网和普通以太网同样遵循CSMA/CD协议,现有的10BaseT网络设备可以相当简便地升级到快速以太网,保护用户原有的投资,与其它新型网络技术相比,更方便地使现有的10MbpsLAN无缝连接到100MbpsLAN上。
② 100BaseT集线器和网络接口卡,只需要比10BaseT同样的设备多花少量费用就可提供比普通以太网高10倍的性能。因此,100BaseT具备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③ 快速以太网(100BaseT)已得到IEEE任命标准为802.3u,并得到了所有的主流网络厂商的支持。
2.1.2 千兆以太网技术
千兆以太网是相当成功的10Mbps以太网和100Mbps快速以太网连接标准的扩展。IEEE已批准千兆位以太网工程IEEE802.3z。
千兆位以太网和已充分建立的以太网与快速以太网的节点完全匹配。最初的以太网规范由帧格式定义,且支持CSMA/CD协议、全双工、流控制和由IEEE802.3标准定义的管理项目,千兆位以太网将使用所有这些规范。
总之,千兆位以太网和管理员以前使用和了解的以太网相同,所不同是仅仅是比快速以太网快十倍和它与当前的高带宽需求应用程序相协调的额外特性,而且和日益增强的服务器和台式计算机的功能相匹配。我们可以看到主干和各网段及桌面已实现了无缝结合,网络管理变得不再让用户望而生畏。[page]
2.2 网络总体规划
综上所述,此次校园网设计主要采用千兆以太网的设计方案在网络方案的选择上,采用千兆以太网做为校园网的网络总体结构无论在高带宽、可适应性、可扩展性、高性价比、良好的管理性和维护性等各方面都是最明智的选择,成为学校校园网完整的、经济的解决方案。
3.交换局域网技术
某学院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中, 采用了交换局域网技术. 这是90 年代初开始成熟并发展起来的新的网络技术.
随着网络应用的深人发展, 客户机/ 服一务器结构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传统的共享L A N 的交通日趋拥挤,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要. 网络瓶颈迫使人们采用网段微化来提高带宽,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并造成网络成本人幅提高90 年代初, 交换网技术开始成熟并发展起来。它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3.1交换网技术的应用
交换网与基于网桥、路由器的传统广播式共享介质L A N 不同, 它为网络上每个终端站提供独占的点一点线路, 将传统共享L A N 在每一时刻只能为单一用户服务的串行方式,改变为可同时支持多对通信的并行方式. 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网络瓶颈问题, 形成所谓虚拟L A N 的逻辑网络。
学院院校园网设计中采用的交换式局域网技术, 利用智能交换器, 将网络划分为若干独立的子网(即划分为网段), 从而增加了整个网络的有效带宽, 增加了各个网段的吞吐量,提高了网络性能。这些智能交换设备由交换器、智能集中器和堆栈式集线器组成, 构成了一个分布式和分层式的管理结构, 对网络实施监测、分析和逻辑网络管理, 有效地实现了交换组网的功能.。
3.2交换局域网的结构
交换式局域网必须采用星形拓扑结构。这种结构从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 在这个中心点放置交换设备, 当所有线路集中到中心点时, 就有可能同时接通多对线路, 使串行变为并行。这样就形成了交换式局域网. 同时, 交换设备也有效地解决了星形拓扑结构的瓶颈问题。
网络拓扑结构的进步(总线型到星型)及交换设备的功能, 真正使网络从共享变成独占,串行变成了并行, 从而建立了真正地理位置分散的网络该学院校园网设计采用了星形拓扑结构, 易于调整, 易于发展.交换式局域网是A T M (异点传输模式)的过渡技术. 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布局有限、组网复杂等, 但它无疑使网络技术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使网络管理变得轻松自如。
4.组网方式
结构化组网是目前组网的新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建立网络中心来实现的。学院校园网的设计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这样构成的结构化网络中, 由于采用了交换技术, 以及物理上的星形拓扑结构, 使网络中心具有很强的可管理性, 控制、分配的灵活性和较佳的性能.在结构化组网设计中, 采用结构化布线的方法, 即以物理上的星形方式连接网络中心和各个智能集线器. 利用交换设备, 多层次设计网段. 功能强大的网管软件, 使网段灵活的生成、移动和管理, 网络的管理者可以在用户级和网段组灵活的修改、访问网络.以结构化、层次化
、星形连线结构和智能交换设备为基础的我院校园网设计, 建立了一个局域网基础平台, 易于查错和故障隔离, 易于网络监测和管理.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 提供了现代化管理手段, 在校园网上将建立全院管理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事、财务、物资信息管理现代化; 利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电子化; 逐步实现行政办公自动化, 如文字处理、文档管理、综合查询、统计报表和电子邮件等; 逐步实现图书资料情报检索自动化,最终建立学校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发挥校园信息系统整体管理的综合效益.
结束语
总之, 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日标, 将是为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将计算机引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各个领域, 提高教学质量, 使教师和学生熟悉现代化的分布网络环境, 掌握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手段, 适应21 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园林景观;文化;建设;探析
高校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荟萃之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培养高素质社会栋梁人才,不仅靠课堂传授知识,而课堂外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1 园林景观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文化和景观是密不可分的,景观是承载文化的物质载体,高校园林景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从广义上讲,校园园林景观不同于其它景观,它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景观。一个规划设计科学、匠心独具的优美校园景观,不但营造出高校文化氛围,而且担负着积淀学校历史、彰显办学理念和突出办学特色的重任。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课外活动、休息场所,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师生身处其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动力[1],也以深刻而持久的潜在力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情感、内心,对于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增长智慧、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形成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2]。有人形象地把校园园林景观比作“隐形课堂”,具有潜在的教育功能。
因此,高校在新旧校区建设和改造中,园林景观设计既要继承原有的校园文化,更要有创新,融入时代特征。现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咸阳职院)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析高校园林景观设计如何体现校园文化,激励全院师生厚德强能、艰苦创业、奋进图强。
2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景观
2.1 学校的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师范教育、农业、体育、教育四校合一组建的一所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陕西省咸阳历史文化名城、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沣渭新区统一大道,紧临西安。目前设有11个教学系部,在校学生11000人。学校一期工程占地64.6万m2,建筑面积20.8万m2,景观面积19.9万m2,水系面积2807m2,绿化面积13.2万m2。
2.2 自然条件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降水量为537~650mm,全年平均温度9.0~13.2℃,最高气温出现在6月,41.5℃;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1℃~14.3℃。
2.3 地形地质
咸阳市地处陕西省关中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高差明显,界限清晰。属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灌丛褐土带向北部暖温带半干旱草原黑垆土带过度区。全市土地资源南北差异较大,学院地处咸阳南部,南部土地条件较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园林景观总体设计
3.1 设计理念
校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传承和挖掘学校原有的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运用标志性建筑和园林小品巧妙布局,植物合理化配置,展现古老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特点,达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建“绿色、开放、人文、生态化”景观校园。
3.2 规划设计的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校园景观设计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高校校园总规划规定的前提下,以确保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依据不同功能区的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做到“点”——景点绿化、“线”——道路绿化规划、“面”——大块绿地规划有机的结合,构成校园绿地系统。
3.2.2 地方特色与人文精神原则。校园景观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规划设计时要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利用所在地形地貌特点,做到合理地利用植物资源,形成独特的绿地景观,体现学校的历史沿革,缅怀前辈,激励教育后代。
3.2.3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在科学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山、石、水体、建筑物及植物等物质要素遵循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对比的支配性,强调组合联系的完整性,考虑所表达的轻松、恬静、愉快的韵律节奏的流动性,创造出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景观环境。
4 景观规划设计与校园文化内涵的表达
4.1 富有特色的空间布局
校园空间布局是形成校园环境的基本框架,根据环境用地所处的空间地位及其所赋于的精神功能,将学校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形成“一轴、一核、一廊、一环、六区”的景观体系。
4.1.1 “一轴”:是学校北门至教学楼处,南北走向的一条轴线,是空间上的延续,浓缩了历史与现代气象交融的一条轴线,体现出恢弘大气、宽广的胸怀,是学校的“文脉”轴线。由北至南中浮雕——雕塑——超跃广场——教学楼——北门入口轴对称。
4.1.2 “一核”:是学校的中心区,包括教学楼及其前方的超跃广场,是整个景观体系的核心部分。设置有旗台,是学院师生集会的场所。
4.1.3 “一廊”:是贯穿整个校园南北的一条走廊。是整个校园的绿廊,与校园道路形成纵横的道路网络。
4.1.4 “一环”:是采用环形道路系统联系各区,增加景面变化。
4.1.5 “六区”:按功能及结合景观分为:厚德区、求真区、教学强能区、才艺区、生活区、运动区。
厚德区:位于主轴线的东侧,在行政办公楼和艺术楼的周围。厚德载物,突出以崇高的道德,博大精深的学识培育人才,与学院的办学思想相吻合。
求真区:在轴线的西侧,在图书馆、实验楼、活动中心以北周围。营造学生追求真理的景观氛围。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是一所学校成功的核心
中国需要并呼唤着教育家办学。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思想,在办学中实践着“以爱育爱”的博怀。因此,我们的每一个校园规划设计都是从与这些教育家心与心的沟通与对话开始的。从1998年第一次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沪校长沟通附中校园的整体改扩建规划设计开始,到2003年与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探讨二小新的本部建设,以及后来有幸与诸多名家校长一起深入探讨研究不同校园的建设需求。正是这样的沟通和对话承启着我们对教育和教育建筑的认识、实践和成长。
2012年3月,笔者随国务院参事室对美国东部的十余所著名的大学、学院及中学进行了专项考察。考察时在与这些著名学府师生交流中,最深刻的感受是从他们内心自然流露出的对学校由衷的感激和爱。这种情感不仅贯穿于他们在校学业的过程中,而且将伴随着他们走入社会乃至一生。从回忆自己人生成长经历时对母校北京师大附中无比感怀的钱学森,到谈及学习生活时对自己母校充满自豪和感激的美国文理名校学生,为什么校园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占据着如此深刻的印迹?因为这里塑造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笔者联想起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所言:“一切人类的学识和艺术,应该只有一个目的,即克尽厥职为最高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服务。”那么,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否可以定义成: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如何生活和成长的乐园呢?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从整体系统管理和控制的工程
结合这些年的创作实践、科研课题,设计团队先后走访和调研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类型的中小学校。在学校建筑的创作实践中,在关注教育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中,我们也反思着基础教育建设现状中的不足和局限。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各级部门通过对教育的持续投入,基础教育现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就国家基础教育现状的整体建设而言,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原因除了经济发达与落后导致硬件设施的投入差距外,教育理念的巨大差距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和环节控制上的不足是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我们对于每个具体项目结果的把控变得不确定,同样的资金投入下也会因操作和控制过程中若干因素的不同与不确定,而使得项目最终的实施水准差异巨大。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中亟待把现有各个环节的资源和管理做进一步的系统规范与整合。这是相关各级部门值得共同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笔者在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的评审中,特别建议加入以下内容:应鼓励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从一开始就在与学校建设运营和设施配备等相关的各方人员之间建立起充分交流的沟通机制,即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就在操作模式上保证各个相关因素间形成彼此的协调与衔接。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绝大多数项目的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管理运营中专业与非专业间的矛盾与冲突,管理部门要有专业化角色意识,而对于规划设计部门的选择亦应遵循设计先行这一点。甲方和建设主管方的重视对于保证建筑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步骤和周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特别强调重视和鼓励设计人员在着手学校规划设计工作前对所要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教学理念和日常管理使用模式的了解和挖掘。
教育建筑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软硬件默契配合的工程
成功的校园环境应该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因此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避免单纯追求表达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形式,而是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老师和学生教与学行为模式本身的了解探讨,以及相应的对建筑空间场所的需求上,这种需求包含着功能和精神、心理上的不同层面。
我们认为,单纯的校园高水平硬件条件≠高水平的教育水准。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社会发展新背景下,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与教育实践理念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共生的形式相互结合推进。校园规划设计建设的目的就是希望建成的校园硬件设施与经营管理校园的软件之间能够形成默契;从而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其自身学习和整个学校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成长环境。
关于学校建设标准与非标准问题――学校特色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流派和教育模式、多种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办学规模都使得今天的教育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施建设面对诸多不尽相同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任务。然而,大量新建学校在设计时,未来建成的学校是否符合待定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硬件的空间功能设置是否与未来教W要求和教学模式相匹配等问题常常被忽略,导致许多新学校在进驻之后不久便要“二次更新”。
教育资源的设置只有建立在教学设施、设计理念与每一个不同的办学个体差异相匹配的前提下,其真正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规划设计不是若干标准指标下的功能房间的罗列。未来教育和国际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应满足特色教学与特色教学空间的需求。校园规划设计的标准亦应及时调整,对接教育一线特色教与学模式的转变需求。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对规划设计中办学标准灵活把握,以适应不同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
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关注点――交流与沟通空间的创造
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的关注点应当首先放在如何充分表达和挖掘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承上;放在如何平衡好教育建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的建设与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关系;放在如何建立和促成师生与校园环境文化之间形成情感互动和谐共生上。建筑空间环境作为人们行为的载体,两者之间能否形成“对话”理应成为设计中追求的核心目标,理应成为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关注点。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塑造和改变则来源于在校期间老师和同学彼此之间学习、生活全方位沟通交流的成长中。所以在设计建造一所学校时,最重要的是鼓励师生随时随地交流与沟通。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设计的重要性
一所学校仅仅在大的规划功能格局上成功只能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校园设计很多方面表现在许许多多的细节处理上。无论是平面功能空间布局,还是材料安全构造,细节的处理往往与师生日常使用紧密相连。细节处理不仅体现着设计中对建筑完整度的把控能力,更表达着设计者对学校师生的人文关怀。
以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普通教学单元的设计为例,教室不仅仅是学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的生活场所。虽然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室规划有所不同,但教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空间的确是一所学校建筑中最核心重要的单元。这如同在一个酒店的设计中,客房的设计是酒店设计的核心单元一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观察他们在普通教室上的建设和使用管理状况,便可见端倪。普通教室单元空间功能复合的回归和延伸,令其承载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求:授课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多媒体视听、分小组团队的活动空间、整理内务的空间(用水空间:清洁、饮水、洗手、杂物储藏等)、进餐空间(中餐)、教师办公角(供教师用的桌子和柜子)、教材角和小型读书角(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小空间)、学生自我的贮藏柜、班级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空间、有归属感的教室单元附属延伸活动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
目前核心教学单元的空间设计趋势是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室墙体,实现大空间、大教室、大课堂的空间定义和角色转变,以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附加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以色彩的丰富赢得学生的喜欢,有助于实现由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换。并利用可调节变化的教学延伸空间,不同的教室组成的教学单元可分可合。适用于分班教学和合班教学。不同年龄间的学生可以形成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己。
宿舍生活单元的教育功能――学生的第二课堂
学生的宿舍和食堂不仅仅只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住宿学院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的成长将非常有利。如美国Smith College的学生宿舍首层的公共性(自习厅、公共花园、公共起居厅)。我们在设计新北川中学、蚌埠二中、肥东一中等校园的学生宿舍时,拒绝学生宿舍设计的宾馆化思想,使宿舍这个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成为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宝贵课堂。
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体现与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
校园的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本身包含了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建筑本身在有效使用周期内可持续性的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绿色建筑;更为有意义的是学校教育理念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手段――绿色生活。对于绿色生态节能理念的设计可采用可视化的手段;我们主张选择的技术和概念一定要以适合国内及地域技术经济发展现状为前提,否则有时会事与愿违。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强调对地域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特征的适应与利用是最根本的绿色与环保的体现。
在校园建筑的永续更新发展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按照我们国家对建筑设计建造使用年限的标准,现存许多正在使用的中小学校在其原有设计的建筑结构安全使用年限内都面临更新、局部重建或改建、扩建和重新利用等问题。在校园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建筑师往往面对的是如何在既有的环境因素下思考未来这一问题。在一片混沌与旧有的空间中开始寻觅,对未来校园环境的思考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并建立起新的秩序。在校@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依据学校未来管理发展的总体构想对既有校园进行整体规划的梳理、保留和重生,同样体现着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见缝插针式的校园改扩建。
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的建设
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往往是与校园文化营建相结合的。在强调校园文化营建艺术性的同时,我们更主张对学校本身个性文化的挖掘与历史传承。例如,北京师大附中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新北川中学的爱心铭记;北京实验二小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以爱育爱”教育;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对校本部与兰州地域文化的结合;蚌埠二中李新义校长提出的共同家园……
在校园文化的个性营建中,应鼓励促成本校师生参与的互动思想。校园文化的建设如同一个家的营造,不是一挥而就的快餐展示,而应是主人自己在时间岁月和情感的积蓄中注入灵魂和格调的结果。
从更广泛的角度思考学校的角色与建设
1. 校园设施资源的社区化共享及在地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拓展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无论一线城市还是偏远地区,学校的规划设计应尽快打破校园全天候的围墙式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地加快校园设施资源社会化共享,进一步拓宽学校在更广泛的社区和整个城市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值得各级相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对于本身就缺乏教育文化建设和规划的广大村乡镇地区进行整合时,更亟待把学校的社会公用、当地的文化设施建设与共享角色定位更加明确地提出并推进,让校园成为地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精神家园和参与自我终身教育的开放场所,使得建设维护校园的巨大社会投入发挥更大的功效。
2. 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解决目前教育问题
从“能上学”到“上好学”这个问题上,中国教育如何实现跨越?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曾谈道:第三次工业革命移动互联网技术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这种跨越时空的互联网互动教育,无论是微软还是谷歌、“慕课时代”还是“可汗学院”,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在,思考中国教育的未来,无论是校园建设的理念还是对教育本身的认知,我们都需要跨越式地追赶与开拓。
【关键词】规划设计;高校建筑;作用;分析
1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的校园建设要也呈现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由于受到现代全新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何才能设计出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服务为先、科技文化为一体的新型校园,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2 对高校建筑的理解
高校的校园建筑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是因为高校的校园建筑其实就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这种精神文化是通过其建筑群,和对它周围的空间进行有效的设计,而呈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建筑价值以及建筑风格来体现的。这些建筑和高校的特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同时它也是对高校师生进行文化气质熏陶和品格修养的组成因素。一个高校如果有一些代表性的建筑,还能激励着广大学子努力拼搏、奋发向上。例如清华大学的代表性建筑―水木清华、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塑,像这些,都不断的激励着学子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所以高校建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3 高校建筑中的规划设计理念
3.1 以人为本,教学为核心,建设高效率的校园;
当今高等教育理念的日已更新,高校在对学校的规模进行扩大、重建时,都极力的主张要让高校内部的各大功能之间实现分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让各大功能实现分区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需求。因此我们就应该考虑到校园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让各大功能区域之间实现较好的相互融合以及相互利用,以此带给全校师生方便。
3.2因地制宜,兼具校园特色
在进行校区的规划时不但要考虑到对传统大学文化的传承,还要考虑到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最重要的就是每个高校都有它独有的校园文化精神,那就应该有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来与之相配合。
3.3 结合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态型校园
在大规模进行高校校园建设的时候,也应该把生态环境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以期能结合自然条件并充分的去利用这些自然条件,来对校园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很好的保护并建立起校园的生态体系,为大家创造出一个园林化和生态化的校园环境。
3.4 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建设绿色的校园
对于高校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因素,从而让规划出来的建筑结构能具有多样性、可变通性、便于协调等多种特性,以此来适应未来的变化,满足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度集中,节能省地,形成弹性组团的建筑布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设计贯穿环保的思想,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面,保留原生态池塘水系,改善水质;同时,本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干扰,维系校园优雅安静的环境
3.5 教学与实践的统―高效率的校园
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科研和实践训练两大板块,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教学单元让建筑具有更高的使用灵活性;中心教学区采用集约型的布局模式,专业相对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便于信息的交换,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管网的集中敷设。
4 规划设计在高校建筑中的作用
4.1 赋予建筑物以教育作用
“环境能够塑造人”,建筑物和人之间其实是存在着某种特殊关系的,或者说:高校建筑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高校对它的校园建筑文化赋予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它就能在无形中向我们的师生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信息,比如说在浙江大学和其他很多学校都落成了竺可桢的塑像,那校方不仅是让广大师生对竺可桢校长进行缅怀和纪念,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秉承他的“求是精神”。所以我们的高校建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而具体意义,就要看我们的校方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想要赋予它什么教育理念了。
4.2 体现以人为本的技术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建筑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技术,也建造出了很多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然而纵观近百年的建筑历史来看,无论是从以往注重华丽的花园式建筑,还是如今注重环保的生态型建筑,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不管是在时空上进行延续、资源上进行再生、让环境平衡、让技术得到发展等等方面,只要我们认真的进行观察就不难发现,无论建筑技术怎样发展或者是怎样去运用,它的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水平进行着的,所以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更好的为人服务。那么如何正确的理解现代建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建筑技术理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今对人居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以及实践,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建筑文化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4.3 对校园和教学所起的作用
规划设计对于高校建筑来说,好比画一幅画,要先构思、再布局,布局合理了,才能可能有完美的画。同样高校的建筑设计也要有好的的布局,校园布局不但会影响校园环境的完美程度,还会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是否和谐。所以规划设计对于高校建筑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要想让高校的建筑能对校园和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就应该考虑到“人”的因素。因为学校是人流量大、人口密集度高的地方,必须要给师生提供足够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以及学习的空间。其次就是要做到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和谐性。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要把主要区域划分开,像生活区、活动区、教学区应该要相对独立,让它们之间不会相互产生干扰,但是也不妨碍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且对这种单独的区域设施配置也要做到合理化。从而让这些建筑既美化了校园,又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场所。
4.4 让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
环境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分为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人为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以后所形成的一些空间,比如说我们繁华的都市、连接两岸的桥梁以及我们的住房等等。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里面,没有经过外来改造的环境,例如山川、河流以及地形等等。
建筑主要是一种空间构筑物的艺术,它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存在形式,它包含着一些社会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色,以此来彰显这个时代的特征还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建筑艺术美的根本精神是体现在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潜在聪明才智。
4.5 包容文化传承历史
高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应该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包容性,让我们的校园既能够看到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也能感受到西方建筑的以“群”体建筑来体现的和谐之美。还能在这些建筑中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让师生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记我们厚重的历史。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很好的体现出了高校不同的治学态度和办学风格,在继承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还能不断的进行开拓和创新。
5 结束语
总之,规划设计在高校的建筑中是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的,要想让高校的建筑体现出高校的精神文化、教育宗旨或者是要想向外界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都是必须要以规划设计为高校的建筑指导的。只有规划设计合理,才能为我们的高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锦峰.规划设计在高校建筑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25-26.
关键词:景观规划;高校;校园;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62-01
在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对校园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老校区在保持传统校园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在规划中加入新的设计理念,相比较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新校区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高校校园进行设计。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自然与环境、人与环境、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安排高校校园内的空间,为高校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科学和艺术。
在当代,随着人们的审美理念、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大学这样一个在推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有些过去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高校校园的要求。
二、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
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改革和人才竞争等促进了大学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人数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的新建、搬迁、合并、扩建和改建,社会形式和需求的变化势必要求相对应的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当代高校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认识,使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当代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以传统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供使用者休闲娱乐,丰富校园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为保证师生出行的安全与方便,避免人车混杂,交通组织多用人车分流式的道路系统。无障碍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关注的热点。
(二)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多功能综合利用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中,除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部分外,有些学校还在兴建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小型工厂和研究所等,做到理论与实践、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三)高校整体景观规划布局集约化和集中化
当代高校建设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增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弥补传统馆系来往少,交流不方便的不足,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设施相互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如语音教室、印刷中心、实验室等,过去“系馆”的概念逐渐被“学群”所取代。
(四)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具开放性
国外许多高校跟城市以及周围的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周边不设围墙,社区与学校没有明确的界线,根本区分不出哪里是学校,哪里是社区,仅仅是通过路标的标识来区分两者。
(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
高校是继承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无疑在塑造学生个性和品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营造成使用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六)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智能化
高校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在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远程教育、办公自动化、建筑设施的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如教学上普遍采用电脑、多媒等先进的技术,图书资料部门广泛使用自动检索系统,建筑的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网络会议、电子邮件、校园一卡通等。
三、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和总结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多姿多彩的情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美观、生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重视景观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场,规划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当代高校校园环境。
关键词:高校文化景观建构沈阳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校园文化景观的定义和意义
校园文化被定义为:大学环境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空间中,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价值观、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具有某种规范能力及潜在教育功能,使学生领会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景观形态。
1.1 新旧校园文化的传承
很多高校经过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好几代人呕心沥血对校园文化的点滴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的浓厚的校园文化。
1.2 校园特色的塑造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各个地区都是处于高强度的建设高校来满足日益增多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大多数的高校都呈现出了相似度及其高的状态,无论是高校设计还是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给校园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1.3 环境塑造人
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塑造人。因此具有高品位的环境氛围能更直接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一定是单纯从干巴巴的书本上摄取一些营养成分。
2 校园文化景观建构思路
2.1 作为城市重要历史事件记忆的载体
校园文化景观的建构可以考虑作为当地重大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忆的载体。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段的进入到自我修复和更新状态,现实中的城市更新往往是大拆大建,这就造成了城市的文脉得到了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有着记忆城市发展历程的任务。
2.2 承担区域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
大学校园开放性是当今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大学校园承担着区域文化资源资源中心的作用,如校园的体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展览中心想社会开放,这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这些教育设施的维护和运行成本。
2.3 塑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塑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应从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工和自然要素着手,例如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植物、动物、人文故事等题材中获得启发。
2.4 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景观是整个学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因此创造出有品位和有趣味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 校园文化景观特色的建构解读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不仅坚持树立精品意识,还特别考虑到新校区与老校区历史的对话、与自然的对话,通过塑造校园内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景观,营造出校园内浓郁的校园氛围,达到了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3.1 建筑景观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在设计理念上有比较大的突破,长廊长达756米,宽8米,共三层,一层的西部是教室,东部是商业街,二层是封闭的学习空间,三层是敞开式的空间,整个长廊贯穿于教学区、科技园区、办公区和生活园区,进而使功能 具有学习性、共享性、交通性、展示性。教学区采用方格网的布局,以传统的院落空间为母题,每个院落为80mx80m,传统的院落形式布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内部小环境。
3.2 雕塑景观特色
“博学善建,厚德大成”是学校的沈建大学的校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有意识的塑造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景观雕塑,如记忆五里河体育馆的刚强雕塑、滚滚向前,校园正门的“人生路径”和“此山无路”意在引发学生对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思索。
3.3 建筑小品景观
八王书院、沈阳市北中街十王府院落迁沈阳建筑大学,它采用异地保护的典例。这些最具特色的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建筑,将来就成为了学生学习传统建筑最为直接的教材,这对于以建筑学院作为特色的沈阳建筑大学具有更多的含义。
3.4 植物景观特色
沈阳一年四季变化分明,不同季节植物的景观面貌也不尽相同。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们可以体验到花开花落的生命轮回,生生不息,不断往复的人生哲理。“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 —袁隆平。稻田位于体育场西侧,校园景观设计充分考虑到基地的特点,稻田具有良好的景观作用,稻田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在春夏秋冬都各具特色,(如图1)。
图1稻田 图2 梅花鹿图3 孔雀
3.5 动物景观特色
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加入动物景观元素(如图2、图3),这在全国的各大高校中也是很具特色的。动物景观异于植物景观,它们有更丰富的表情,而且这些动物和人都有相类似的生活作息,可以给师生们的第二课堂带来丰富的体验
3.6 历史人物事件的记忆景观
沈阳建筑大学对于城市历史事件的在现,主要是运用了五里河体育馆的一些旧的建筑构件来唤起市民对城市重大的体育事件的记忆。日俄战争残垣记忆着当地在守护国家利益而具有的崇高的历史使命(图4)。2004年4月28日,“雷锋班退役车”正式落户沈建大成为校园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景观(如图5)。
图4 日俄战争残垣 图5 雷锋班汽车免费上大学
4 校园文化景观建构的趋势
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居住空间,而且是各种知识信息与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纵观国内外高校景观文化建设可以得出未来高校文化景观建构的四大发展趋势:
4.1 回归人文历史
“人文”的含义包含了人的追求、信仰、自由、思想和审美的这些内容,包含了传承这些内容的文化传统,而对人的关怀正是人文环境所具有的典型品质。人文环境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性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4.2 融入现代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学生追求新事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追求个性的发挥。而这样的变化就带来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有了新的诉求。在学校的空间设计上怎么样创造出更多的模糊空间、封闭思索的空间,发挥个人专长的空间体现了学生们对于现代生活中渴望被满足的精神需求。
4.3 强调自然生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校园制备等要素构成校园的主要景观资源,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校园特色的创造适当的时候增加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和动物
小结
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形式现代、质朴、简练。本文通过旧的建筑材料的归类、使用、技术处理等方面来论证阐述旧的建筑材料是怎么来建构校园的历史文化氛围,并以此为例来探索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参考文献
[1] 【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设计手册,第三版,西蒙兹
关键词:高职教育;鲁班文化;特色;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78
0引言
大学校园是孕育学术思想、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却没有。”可见,大学校园在世人心中已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自由、开放、绿色、生态则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高职校园的规划理念与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理念也有所差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建校时间较短,资金缺乏,大多校园基础建筑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校园景观建设较为薄弱,传统的规划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这也对当今高职校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我们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中就解决总体布局、校区环境融合和校园生态绿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学校概况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位于古城辽阳,由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5月合并重组而成。学校秉承“上善建道,精技筑邦”的校训精神,在长达60余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中,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建筑、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等近50个专业。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均位于辽阳市中心位置。总面积现有358523平方米(约合538亩),建筑面积200096平方米。南校区占地13.8万平方米,北校区占地22万平方米。
2注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两校区合并办学。北区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2002年由辽宁省供销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而成。功能分区有待于进一步划分,应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南区为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地理位置相隔北区有一段距离,目前可拆建的建筑和用地不多,唯东南侧有规划预留用地60亩,必要时可用于新建。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原因,校园规划建设受到各个时期的局限,多年来基本处于边规划、边征地、边建设的状态,造成目前校园占地面积难以扩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校园内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学生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等方面问题。
为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依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校园现状及发展的方向,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空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调整(见图1、图2)。规划中注重南北校区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之前两校区均独立自主,合校后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校区交通组织、校区整体建造风格等的协调。
3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3.1用传统文化协调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辽阳,有着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历史,深厚的人文背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等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北校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大部分教学建筑外观上采用砖红色主墙配合灰色勒脚、白色窗线和坡屋顶的低层建筑形式。
北校区古老的中专教学楼(见图3)是典型特色建筑代表,也是学校最早期的建筑。其他教学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建设中均参照此种风格,延续了传统的文脉,形成了目前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南校区建筑风格无明显特色,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教学楼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两校合并后,将南校区主要教学建筑按照北校区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用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协调了校园整体建造风格,起到了显著效果。
3.2鲁班精神与时代特融
规划在南北校区以鲁班文化为主题,创作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雕塑。用视觉语言,直观表现辽宁建院的鲁班文化,并作为辽宁建院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扬光大。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是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象征性的符号。鲁班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影响久远,而且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宁建筑职业学院是辽宁省建筑职业教育学府,无论从行业背景到专业角度,还是职业特点到技术应用,正是现代社会对鲁班文化传承地最直接反映。建院人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充分体现了鲁班文化精神内涵,鲁班文化筑就了辽宁建院之魂。
4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4.1生态优先,人工与自然融合
当代环境建设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规划中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地理环境,充分利用了原有绿化,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设计要素,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合,努力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生态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南校区图书馆南侧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规划中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学生活动景观绿地(见图4),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场所。
此外,为顺应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规划在南北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公共活动带,体现了包容性与以人为本。将教学区和室外活动区以便捷的路线相连。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游憩和交往等许多功能,体现了新时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方向。
4.2创立“人文内涵”的绿色景观带
“人文内涵”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灵魂,规划将人文内涵贯穿校园整体空间景观,建造具有“古城情调、人文情怀”的绿色大学校园。
规划在校区入口沿线形成绿化景观带,将景观的图形融入“文化内涵”,其意境与大学文化气质相融合,使其成为学院里最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南校区主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主,为弘扬鲁班精神,在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中建造了鲁班园(见图5)。北校区以信息会计类专业为龙头,规划在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东西向各建造一个主题景观雕塑,分别为计算机雕塑和古老算盘雕塑,在景观带的东端广场上,规划设计一大型齿轮雕塑,立于机械系教学楼的正门。此外,“人文内涵”生态带还将贯穿校园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和空间景观雕塑,在两个校区内分别形成主景观轴,从南到北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形成交响乐一般的韵律。
5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条件。高职校园的建设应转变规划理念,注重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合理设计,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设计与规划,2002,(6).
【关键词】高校聚集区;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为促进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省政府决策,拟在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规划中的思丫新城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花溪高校聚集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在花溪党武思丫一带形成一座新兴的大学科技生态新城。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范围
高校聚集区一期用地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南靠南环高速路,北临思丫河,东抵斗篷山脉。占地5平方公里。距贵阳不到20公里,距花溪行政中心只有2.5公里。一期用地南北宽约3.5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由思雅路、花燕路和栋青路,两纵一横三条“土”字形规划道路划分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及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五片高校用地。高校聚集区二期用地5.5平方公里,位于南环线南侧,两期用地由思雅路和花燕路轴线贯通。
1.2 基地概况分析
规划用地属山地浅丘地形,场地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高程在1110至1280之间。用地范围内主要为农田、孤山、台地、浅丘,东北角有著名旅游景点-----夜郎谷。中部南北向有多处集中林地,北侧思丫河水质清澈、河谷深切,东部斗篷山山形秀丽,有如屏风,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场区地形复杂,不可建用地占总用地的28%,场地内坡度大于25%的用地占有相当比例,地形起伏变化较为复杂,场地平整工程量较大;用地内以南向坡、东向坡居多,北向坡次之,西向坡最少。根据坡向分析,建筑布局具有坐北朝南良好的朝向和视线。设计可利用地形自然具有的方位和景观朝向灵活布局。结合现状适当进行地形改造,设计采用架空、吊脚、台地式等建筑规划布局手法,体现建筑与自然地形的相互结合、共融共生。
2 规划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世界大学聚集区的发展趋势,吸取国内发达地区大学聚集区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贵州花溪创新型大学聚集区。实现本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突出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现贵州多彩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山地建筑特色,创造本土大学集群品牌。充分利用花溪生态景观资源、思丫新城生态资源和斗篷山、思丫河及场地内原生林木、地形起伏、山丘、台地、植被、水系资源,合理组织景观空间,凸显迷人的景观特色。
有效改变贵州高校布局分散、教育环境封闭、规模效应发挥不够的状况,做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规模效应好、教育质量高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促进花溪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大学拉动、大学兴城的目标。充分利用校区聚集、资源共享的优势,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龙头,形成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城区,形成科技与教育融合,资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教育产业高度发达、高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高等教育聚合区。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通过将教育产业、高新科技产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信息快速传递的新载体、高新科技研发的新基地;突出生态环境、突出人文内涵、突出信息优势和体现规划的高起点、体现社区建设的智能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念。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留有余地、有序建设的思路,按照土地集约使用,盘活土地资源,整体推进、滚动开发、创新模式的步骤。引进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精心有序的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聚集区。突出生态文明,突出高起点规划、突出聚集效应、突出资源整合、突出人才聚集优势、突出花溪山水城区优势、突出花溪历史文化优势,尽全力打造一流的贵州山地特色的大学聚集区。
3 功能分区规划
按照现代大学规划理论,围绕科研、教学、功能,将聚集区划分环内聚集有教学实验区、科研三产区、礼仪展示区、文化交流区,环外为学生生活区、后勤体育服务区、绿化水体退让区,跨越环内外的区域有体育公园区、绿化保护区,各类功能区分区明确。达到了集约聚合各高校优势条件,形成合力,为花溪大学拉动、文化教育拉动出力,又可独立办校各城格局的规划目标。
4 规划设计构思
4.1 山环水绕人景交融——“山水千万绕,君子此间行”
花溪高校聚集区总体布局尊循崇尚自然,结合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留、巧借;渗透、相融,以期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有机形态。
保留、巧借:地块东靠斗篷山,南依思丫河,基地内有数个或连或断的山体以及部分保护林地。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保留了地块内原生的山丘和林地,作为各校园的绿核,建筑围绕绿核布置,保证基地内外重要生态脉络连续完整的同时形成了校园的主体结构,使“山之间有连脉,水之间能互通”。
渗透、相融:在保证自然形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校园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生态与使用功能区,与山水有机融合。通过开敞空间和建筑设计布局使得西北侧思丫河景观带,南侧环路防护绿地,东侧的斗篷山原始林区自然绿化景观与各校区形成指状渗透融合。
4.2 科研创新生态共享——“皆是境中人,共享情与景”
大学园区的集中兴建,让学校的办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融合,营造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修读课程;教师可以互相任聘,高素质教师可以在几所大学执教。各学校的图书馆及公共教学实验设施可以实行“一卡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分校区资源共享。此外,集中兴建大学园区,让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直接依附在大学园区发展,形成学、研、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使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4.3 人文交流环环相生?——“阡陌交流处,往来互通之”
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特定的区域,是一类高素质的人群集聚的区域。课堂之外的交流学习是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思维的方式,知识和智慧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辩交锋之中得到升华。如何通过设计为师生提供更为舒适的交往空间,使得城市及校园文化脉络在校园规划中得以体现,是我们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城市及校际间交流:规划以人舒适步行尺度为基准(≤800M)、采取复合式的功能分区,形成多中心布局。沿思丫路和花溪路形成的城市科技人文轴上促进了聚集区和城市间信息的交往流通;由思丫河的景观带及沿栋青路形成的生态共享廊侧边设置环绕的人行和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广场,并通过绿化景观及人们的活动路径将其连续起来,将各个教学区以及生活区畅流地联系起来,增进了聚集区的交往联系;此外,还通过设置人行天桥等使各校区形成连续的交往环,便于各个校园之间的交流。
各校区内交流空间:各校区形成闭合连续的环形主干道,在校区的共享中心设计生态园林、景观湿地以及活动中心等公共平台,实现相近学科的资源共享,不仅利于学院氛围的形成,同时为师生提供一定的公共交往空间;通过校园内合理的路线规划和沿途景观,及交往空间的设置,形成富有趣味的多样性步行空间,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在各教学楼内部,以及在各学院及实验用房等都设有宽敞的廊道和开放的庭院,能够为教学之余的自由交流提供最舒适的场地。
4.4 地域特色文脉相承——“书系院落间,古今暗香潜”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规划设计应整合和强化基地的地理特点,体现贵州的地域文化,通过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回应花溪高校聚集区的发展战略特点,营造聚集区新时代的地域人文特色。
规划: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点,考虑地域文脉的延续,分析贵州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水的场所内涵,设计吸收了传统书院空间布局的精髓,以融于山林中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通过层层递进,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间,把外部的喧嚣和嘈杂挡在院落之外,为学习和思考提供了悠远、宁静的氛围。
建筑:设计结合了贵州当地的气候特征,通过院落式的布局和一些富于特色的坡屋顶建筑营造浓郁的书院气息;建筑设计建议采取了以被动式优先,主动优化的生态设计策略,整体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并依据地形灵活进行,在部分节点出选取贵州当地风雨桥、鼓楼等特色建筑特征进行设计,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营造校园文化特征,突出标志性和独创性。
景观:中心山体水景绿化空间,以教学中心区最密集高大的山丘群为背景,恰当开挖水面,形成山水相映的校园“绿肺”;教学与学生宿舍区之间的绿化游园空间结合自然地形和水道设置,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组团,同时也可以有效分隔校园功能区。大部分组团面对山体开放,使得山体渗入组团,部分组团的中心庭院结合保留山丘,呈现各自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5 规划空间布局
规划从对场地现状的认知出发,梳理了诸多有利的和制约的条件,结合思丫新城规划,形成了“一环、一带,双轴、五组团”,内聚外拓,北联南延的规划骨架。
“一环”:各校区的步行天桥将各个校区相联系,与各校区中心开敞空间相通,形成这五所高效聚集区的相互联系渗透的环状空间。
“一带”:斗篷山为制高点的由西至东的城市生态共享带,在其中布置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及部分点式公共建筑,与五个校区形成最大化的接触使用面,以高度整合资源和优化共享为策略和引导,创造城市景观开敞空间的同时,高度地集约整合资源。
“双轴”:高效聚集区一期用地与思雅新城相联系的南北城市科技人文双脉络轴线,与东西向的生态共享带构成规划区内城市形态和生态系统的支撑性骨架。
“五组团”:即为贵阳师范大学,贵阳轻工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科大学,贵阳财经学院五所高校所在地构成的五簇组团,它们共同构成规划用地的的主体。
各高校内部通过资源的高度共享形成相对聚拢的形态,向北与思雅新区科技产业聚集区相联系,往南拉动高校聚集区二期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使之不仅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更为贵州的进一步开放,实现经济腾飞创造独特的资源优势。
6 空间景观系统规划
整体规划布局有如国画长卷徐徐展开,空间的体验通过运动来获得,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景观系统规划由建构大尺度的自然空间与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结构:生态核——生态走廊——城市湿地林地走廊——指状生态走廊——组团绿地与廊院。沿着栋青路形成的生态共享区的核心带状开放空间将个层次的开敞空间连接起来行成系统,同时,下一层级的开敞空间向上一级的开敞空间打开,形成层级递进的结构。
总之,城市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呼唤城市新型的充满活力的知识空间,呼唤“大学城”作为先进的新型城市细胞,带来生长的希望。面对“大学城”这样一个承载了诸多意义的新兴城市形态来说,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是庞大的。在“大学城”规划的道路上,虽然艰巨坎坷,但仍是一件值得尝试的有意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特征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