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上网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75-03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种以较高的主客观认知水准、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为核心的健全心理状态或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在各种行为反应中呈现出积极而适度的表现。心理健康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是他们成长和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是德才兼备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摩擦、冲突和交融的时代,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强烈的外在诱惑、现实的竞争压力、不成熟的价值选择能力等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一般认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但是,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而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在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作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访谈提纲,通过方便抽样从上海市在校大学生中抽取60名受访者(其中男生29名,女生31名;从大一到大四年级的学生各有15名),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在对深度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上海市大学生在某些方面拥有比较健康的心理(例如,能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保持比较融洽的关系,能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社会,对他人的意见能持包容的态度,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良习惯的影响
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由于经常熬夜而休息不好,白天感到疲乏,上课时无精打采,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表示对互联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轻者表现为长时间不上网就觉得缺点什么,重者表现为只要不上网就会烦躁不安。就上网的动机而言,只有少部分同学是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而上网,大多数同学因为经不住诱惑而把上网的时间花在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例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聊天等。由此可见,经常熬夜和上网成瘾使大部分同学耽误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降低了正常听课和学习的效率。这说明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2.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人际沟通较少
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多数同学表示几乎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集体荣誉感、集体自豪感几乎无从谈起,同班同学之间、同年级的同学之间以及同系的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非常少,交往的圈子主要局限于室友、少数几个同乡或少数几个聊得来的朋友。有的受访者表示在学校里没有任何朋友。其中有一部分人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没有同伴,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可见,当前大多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过于狭窄,人际沟通较少。这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3.学习行为不符合相关规范或要求
调查显示,大多数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逃课行为,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学生逃课的现象。逃课行为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选修课上的逃课学生比必修课上的逃课学生多,逃课的男生比逃课的女生多,高年级的逃课学生比低年级的逃课学生多,文科的逃课学生比理工科的逃课学生多。逃课表现为以下形式:旷课、晚一节课到教室、早退。根据深度访谈,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想通过逃课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逛街等);第二,有的同学早晨睡懒觉,故意不去上课;第三,有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所以就不去听课;第四,部分同学因过多地参与社团活动而缺课;第五,少数同学利用上课时间在校外兼职打工。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同学平时对功课不预习、不复习,只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日夜加班,突击复习。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通常以应付的心态来完成。少部分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不交作业。上述行为表现与学校对大学生的相关规范或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
4.学习的计划性、主动性不强或者不能以实际行动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
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在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和意志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在这些人中,有的同学很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除了课程表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没有对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划;有的同学虽然制订了个人学习计划,但因未能有效付诸行动而常常导致计划化为泡影。此外,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除了阅读教科书和课堂笔记外,几乎没有围绕专业课程进行扩展性、研究性阅读(指对专业杂志、专业著作的阅读)。
5.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的心理压力大,对未来感到迷惘、焦虑,缺乏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自信心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除了少数同学对未来职业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外,大多数同学没有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最大的心理压力来源于激烈的就业竞争;有的同学由于对未来的前途感到迷惘而常常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还有的同学应对竞争和挑战的自信心严重不足。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不能自觉地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目标和行动。
关键词: 行为心理学 当代大学生 学习现状
1.行为心理学简介
行为心理学是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毕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人内在的态度、思想、认知等会外在化而决定人的行为,行为心理学正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分析心理,从简单外化的行为窥探人的内心深处。
2.主要调查结论的行为心理学分析
2.1超九成大学生曾逃过课。
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一战场”,大学生的课堂出勤和参与情况直接决定着其在大学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多少。然而,调查显示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仅不到一成的学生表示从未缺过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逃课现象如此严重?或许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端倪。受调查学生中一大部分是由于社团活动或学生会工作等事务冲突,权衡上课与否利弊后选择逃课的,抑或自学能力强,另外找时间补课,觉得这样效果会更好。另外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选择逃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完全听不懂,或是老师照本宣科,还不如自学来的实在,从而对代课教师产生厌倦情绪。如此看来,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授课也值得当今的教育主管部门引起重视。很多高校以教师的科研情况作为评价一切的指标,导致教师只重视个人的科研情况,课堂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
然而,另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对上课失去兴趣,感觉上课无意义,所以不愿去上课。对上课失去兴趣源于个人的认知,他们没有认识到或轻视上课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上课无用论;认为上课没意义,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从行为心理学上讲,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所以失去了学习目标,也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动力也就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渐渐养成逃课的习惯。所以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当今逃课现象在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如今的高校已经不再像七八十年代时,学生有着极强的求知欲,课堂学习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具有浓重的学习求知气氛。行为心理学中班杜拉认为:那种通过自己的行为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将是非常吃力的,而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或者示范者)的观察而习得的,在此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形象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大学生在看到自己同学经常逃课然后考试成绩很不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当做示范活动的形象性表象,对其进行效仿,这种榜样作用引导行为进行适当的操作,使其从上课和逃课的边缘转化为经常逃课,渐渐地,更多学生倾向于逃课,这样高校中逃课现象就会盛行起来。
2.2七成大学生有过作弊行为。
大学的“六十分万岁”果然名不虚传。一个六十分,引得无数学子不惜为之铤而走险。
在“坦白地说,你有过作弊行为吗?如果有,为什么?”一题中,只有三成同学表示从未考试作弊,超半数的同学表示作弊原因为“不愿挂科”。
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只是依靠考前突击备考。而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难度不断加大,仅仅靠考前突击而去取得一个满意的成绩已经不太现实,所以更多的学生将目光投向了作弊,企图通过作弊来达到目的。行为心理学认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也就是说人类的这种心理特征使得大学生对待考试不是脚踏实地地上课学习,而是采取考试突击的方法,甚至采取作弊这种违背道德、违反纪律的方法。考试作弊不仅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
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作弊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学校处分,如果侥幸没被处分,反而会助长这种风气。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学生诚信的缺失可能导致他们对社会造成危害。其实考试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测试,还包括对人格和态度的考核,如果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又何谈职业道德,更谈不上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了。
2.3四分之三学生认为宿舍氛围对自己影响大。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不仅能让学生们拥有舒适的休息环境,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陶冶学生的情操。
本次调查在“你所在宿舍的学习氛围对你影响大吗”一题中,74.28%的被调查者表示宿舍的学习氛围对自己影响“很大”或是“比较大”,仅有25.72%的学生认为宿舍对自己影响不大。
学生在宿舍里往往会被宿舍的大风气、大环境所影响,甚至是同化。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反应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刺激与同时发生或接近发生的反应自动联结在一起,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没有认知过程。通过对一些学生进行的采访得知,很多学生认为舍友的行为对自身有直接的影响,以周末上自习为例,他们“更多地愿意跟舍友一起去,认为这样会使上自习变得更加有趣味,倘若宿舍同学都不去自习的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也就不去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人手一本”早已司空见惯,在宿舍环境相互影响的情况下,男生宿舍很容易就变成游戏厅,女生寝室则变为电影院,这些很多都是宿舍同学之间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
2.4九成大学生学习缺乏计划性。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目标不是什么花瓶,需要制订计划,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通过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使自己达到目标,也使自己明确每一个任务的目的。促使自己实行计划。制订学习计划是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学习进度的手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制订学习计划既可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又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在大学里,你会制订学习计划吗”一题中,有三成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制定”或是“根据课程表”学习,制订学习计划并能严格执行的大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一成都不到。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严格按照学习计划进行的,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根据老师为我们制订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进入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形式已不同于高中时代,更多的时间是靠自主学习。从行为心理学上说,这就存在一种抗条件作用,即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撤销其强刺激,并同时使一个新的反应与原来条件建立联系,则会使原有的条件反应更加迅速地消除。进入大学后,升学的压力消失,老师家长的要求降低,没有了既定的学习计划,按计划学习的强化条件消失,使得这一条件反应不能维持;轻松地学习模式便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很快形成新的条件反应。出于此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快速适应大学生活,还在等待着别人的监督和提醒,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自我独立性。这种现象的发生也与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时代所承受的过高升学压力密不可分。
2.5六成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元素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青年大学生的青睐。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校大学生如果能合理利用网络,它就会是很好的学习辅助工具,如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等:但如果不加节制地玩网络游戏,他影响的就不仅是学习,还会影响身心健康,也会浪费大量的金钱。
在“你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一题中,六成学生表示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
在我们的随机实地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上网时间过多是影响自己学习的最主要因素。课余时间本是大学生用来巩固所学,发展自我爱好,提升能力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网络上,这一类同学很难从网络世界中抽身,很容易为自己沉迷网络找各种理由。不仅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而且容易使他们养成凡事都为自己找借口的自私、懒惰心理。这一类同学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往往更容易相信虚拟的网络,这难免会给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虽然通过网络大学生们可以得到很多从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但是网络在提供无数信息的同时,也充满了无数的诱惑和陷阱。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大学生上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目的:一是通过网络辅助展开学习工作等基本事务;二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一些自我提升与发展的信息;三是通过网络进行娱乐,包括看影视剧,玩游戏,聊天等。在行为心理学中,操作性条件作用,即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根据变化对有机体的产生的影响,从而改变有机体的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网络是无处不在的,当大学生每次通过网络放松自己后,获得了身心的满足感,上网这一操作对于有机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后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应用电脑及网络早已成为了大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必需的技能。然而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而不是单纯地沉迷于网络,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从心里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性。同时也要求学校对网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3.对改变大学生学习现状的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希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3.1增强自我规划及监督能力。
一方面,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的近期目标(可以是一年)和长远目标(可以是四年),还应制订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选择最适于学习的场所(如自修教室、图书馆等),并适时对计划安排做出调整。从学会规划日常作息或学习安排等小事做起,逐步增强自我设计能力,给自己以信心和力量,就会让自己看到希望和前途,注入新的前进的动力,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监督,力求知行合一。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致使自己陷入懒散与迷茫中而不能自拔,则会使自己在大学一无所获。
3.2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创新。
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帮助、教育学生提高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摆正人生的位置,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这就对高等院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处于性格发展、定型的年龄,生活阅历少,辅导员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的班主任制度还不太成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班级的学风管理,此外还要增加学生对就业等各方面信息的了解,减少他们对于专业、对于未来的诸多疑惑,从而能够以一个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向大学生活、面向未来。
3.3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价值。
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我们应注重对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学院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使之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价值链,与课堂教学文化一起共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昌,刘英,范舜英.探讨不同行为心理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1986(1).
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鄂州职业大学公课中学生上课的目的动机、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获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鄂州职业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和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已成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公共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受欢迎并使学生终生受益。在实践教学中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仍是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我校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和其他院校一样.在教学内容、形式和考试方法等方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实践的结果来看,改革是成功的,效果是良好的。为使改革能够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针对鄂州职业大学公体课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动机、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影响等几个方而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完善公体课教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鄂州职业大学2006级和2007级1050名体育公共课班的学生(2006级426人,2007级624人,包括问卷、座谈等),体育公共课选修班的学生,占开课学生21.3%。其中男生476人(2006级205人,2007级271人),占44.2%,女生574人(2006级273人,2007级301人),占55.8%。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座谈法、数理统计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上网查询、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走访部分体育教育专?管理人员;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将设计的调查问卷向鄂州职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发放,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896份,回收率为89.6%。其中有效问卷875份,有效率为87.5%。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数理统计和综合分析。
2.2.3访问座谈法
就本研究有关问题在2oo8—200年度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上了解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情况反馈。
2.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问卷和座谈访问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对教学模式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
三、结果与分析
3.1对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分析
学生上体育课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师生对公体课教学的良好动机和双方的密切配合。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出现偏差.势必影响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分析:表1显示目前大部分(64.3%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目的和动机比较明确。但还有近四成(35.7%)的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偏差究其原因:(1)目前鄂州职业大学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大一年级第一学期仍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分班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很悬殊,在教学中又采用相同的教学标准和考试要求,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心理上对上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对上体育课反感;(2)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教学内容是按规定的统一进度安排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虽然能根据教材可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融入教学中,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要求;(3)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虽然采用选项课教学,但自主选择受到教学内容和课时的限制(开学初分项和雨天也影响部分课时),学生刚刚对体育课有了一点兴趣.一学期就结束了,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心理;(4)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对体育课认识的教育力度不够。
3.2学生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的态度的分析
3.2.1学生对现今体育课教学内容、形式的满意度情况
学校的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思想,将提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作为主要要求,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力求教学的形式、结构、内容、方法、手段、要求、考核、评价等的统一性和标准化。我校目前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处于这一状态。虽然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选项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考试方面也做了补充和修改。但从总体教学内容来看,仍摆脱不了中学体育的延续和重复。
学生对体育课教学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1)2006级学生的满意度明显好于2007级.这说明采取选项课教学更受学生欢迎;(2)有2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这就表明我们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形式仍需进行深入改革。在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中。很多学生认为在大学全面开设基础体育是不适宜的.应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类型供学生选择。如果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话。多数学生表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有教师指导的俱乐部教学形式最好。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是有选择性的。
3.2.2学生对目前体育课考试内容、形式的反映
现今的体育课考试,主要仍以考察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状况为主.考试方法仍然是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在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刀切”,仅注意到体育教学的结果。而较少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考试方法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能提高幅度的考虑,也挫伤了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目前我校公体课由于教学时数不足,加之天气原因和实习实训的影响,造成实际教学时数的减少.而考试内容相对学生来说有些偏多,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冲突。表3中显示针对考试内容和形式反映有近8O%的学生认为需要作出调整,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成功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最为强烈、最深刻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和尽量消除影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因素.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表4结果分析来看,我校学生体育课成绩不能说很好。每学期有近一成的学生需要补考。优秀率也仅仅过一成。造成目前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场地不缺,但器材不足。维护不及时。造成学生练习时间较少。就目前而言,我校运动场地的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能满足学生课余的锻炼需要,不存在场地少的问题。但由于目前器材保管人员少,不能满足学生课余借用器材的需要.同时体育器材的维护不及时也是影响场地使用的问题之一。(2)学生基础差.上课或平时虽能尽力练习。但提高幅度不大。这与学生尚未真正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关.也暴露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3)对体育课态度不佳,上课不认真,应付而已,不积极练习。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对体育课目的认识不够明确。(4)因考试过分紧张,害怕失败而影响了考试的成功率。(5)学生到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体育课.是由于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挤占学生体育课。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时难于适应高校体育课的规范教学。
3.3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参与锻炼积极性的
影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终生受益是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从学生的平时参加锻炼的目的、课余参与锻炼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对其影响上得到反映。通过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结果见表5)反映,大部分学生平时锻炼的目的是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基本能实现,但对于少部分目的不明确的学生.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仍需要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力度。
学生课余时间参加锻炼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只有27.1%的学生能养成天天锻炼的良好习惯,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过多(44.5%),为了考试需要和不锻炼的学生居然达~Jt28.4%.超过经常锻炼的学生比率,这跟教育部提倡的“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终身体育教育目标有很大的差距.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
四、结论与建议
4.1明确学习目的
根据调查结果反映,不少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建议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引导,并经常化适时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配合纪律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增加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度。
4.2使用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更愿意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现象和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需要衔接,建议: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实行班级授课制,这有利于与中学体育课相衔接,学生也可更好地融人大学生活。这期间需加强个别辅导和对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使基础差的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大学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这样做能提高大学生上体育课及课外锻炼的积极性.端正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一项运动技术,并通过这项自己掌握较熟练的运动项目体会运动的乐趣和成功体验进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公共体育选修课,学生既可选修原来的运动项目,也可选择新项目,这样可满足学生学一门运动技术特长和终生健身的需要,也可满足部分学生原来选项不成功需要换项的需求。
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以后,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三自选择”教学模式上体育选修课。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时间、项目和指导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项目俱乐部进行锻炼和学习,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俱乐部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主体选择,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直接参与俱乐部辅导、组织、经营、管理,使学生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能力得到锻炼.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四段式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将会使学校体育教学与管理更科学、规范,符合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4.3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制订一套更能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更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扭转长期以来考试与考核一刀切.不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现状。比如:班级授课考核可采取出勤+运动基本素质+运动技能(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选)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外)按一定的比率综合计算的方法。选项课和俱乐部教学考核可以更加灵活。
4.4优化教学环境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和兴趣.使其逐步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针对目前学校人力缺乏和器材借出制度的不尽完善.以及偶尔参加锻炼的学生过多的现象。学校要增加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便于学生课余参加体育锻炼,并把学生平时参加锻炼的次数和取得的成绩计人体育成绩的一部分和其他评优活动,以此促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俱乐部.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体育俱乐部结构。:
关键词:信息道德;现状;实证调查;高校新生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一员,对于新鲜事物普遍感到好奇,具有强烈的认知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普及。然而,由于学生在网络中缺乏必要的信息道德观念,造成众多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集中就大学生信息道德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固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信息道德的教育则是摆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欠缺,会对其在处理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部分新生进行信息道德现状调查,以期明确高校新生信息道德现状,为高校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水平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一、研究方法
选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方式,以“完全同意(符合/满意/了解)”、“同意(符合/满意/了解)”、“不一定”、“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完全不同意(不符合/不满意/不了解)”为选项,设计“西南林业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信息道德)调查问卷”,总共三个大项,18个小项。内容涉及以学生的基本信息、信息道德、意见及建议等方面。
此次调查针对西南林业大学2012级新生进行,以25%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确保了调查结果的广泛性。调查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均采取单项选择的方法,从而保证获得数据的典型性。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共发出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889份,有效率88.9%。调查对象涉及到林学院、环境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17个院(系),涉及林学、法学、泰语等66个专业(方向)。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为1.25:1,年龄涉及18-2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93%,绝大多数属于省内生源,所占比例为68%。
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脑的比例较高,为41%,而就其自我评价信息素养水平情况时,仅有10%的同学表示完全满意,有31%的同学表示满意,有2%的同学认为其信息素养水平完全不满意。
(二)高校新生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调查发现,新生多数为90后青年,其对于浏览网页、网络游戏、QQ聊天等操作均很熟悉,每天上网的时间多数都超过1h。在面对网络虚拟社会时,有79%的新生认为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有76%的新生表示在网上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同时,有74%的新生则表示对于从网络上获取、存储、传播文本、数据、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应做到合法、合理,此外,有71%的新生表示,其在登录某一网站时,会注册合法的帐号登录访问信息资源,并会遵守该网站所定的制度与政策。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对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大多数能够较好地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好地识别能力,其信息道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
然而,在面对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不健康信息时,仍然有近5%的同学表示不能较好地抵御其对自身的干扰(表1),尽管相对于整体表现而言,该部分同学所占比例较小,仍然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水准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道德水平,更好地甄别网上不良信息,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其信息道德水准。
(三)合理利用信息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由于缺乏相应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积累,新生在面对网络大量信息时,往往不能较好地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处置,使得新生在实际利用和处置信息资源时,表现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出现。例如,对于从网络中引用别人具有版权的信息时,仅有不到20%的新生明确表示会列明出处、标记引用,有近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标注、引用(表1)。
同时,调研发现,不到27%的新生明确能够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并对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进行考虑,仅有6%的新生表示未对网络资源的知识产权和版权进行考虑(表1)。此外,在对于信息资源、设备、系统以及相关设施的维护方面,仅有不到21%的新生明确表示其可以较好地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合理维护,而有8%的新生表示其不会对上述信息载体进行有效维护。
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新生由于对信息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较差,尽管有部分新生能够较为理性的处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所占比例为1/5-1/4,然而,还存在较大比例的新生未能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甚至在运用网络信息时,未能考虑其知识产权,未对信息载体进行较好地开展维护工作。这说明高校新生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尚缺乏正确的认知,在对网络信息的利用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高校在开展信息道德教育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在后续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信息道德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道德水准、信息处理知识、信息处理技能,从而使其不仅具有较高水准的信息道德,也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和处置。
一、基本情况
(一)电子备课系统的规模已经形成
根据《关于初中电子备课系统实施意见》,教研员在边学习边实践的基础上,对全区初中教师进行电子备课系统使用的培训,扫除了老师们电子备课的技术障碍。在教育局的指导、帮助下,各初中学校加强管理,积极行动。截至2011年1月,全区已建立教师个人工作室2265个,全区共上传资源69985个,发表文章9360篇。
(二)电子备课系统的上传机制建立
截至2011年1月,全区共建立学校学科网络协作组453个。业已形成了教师——学校——区三级教研网络。
1.三级协作组的组成
区级协作组:例如历城区初中物理协作组是由初中物理教研员创建,由区中心组成员(9人)组成。
三大片区协作组:由各片协作组组长创建,由本片区中心组成员、各校教研组组长组成。
校级协作组:由各初中学校教研组长创建,由本学科教师组成。
2.上传电子备课的机制正常运转
任课教师将个人电子备课上传至学校协作组选拔推荐优秀备课至片、区级协作组进一步评选优秀备课供全区借鉴
三级协作组的运转机制起到了较好的纽带作用。特别是三大片区协作组的建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各位中心组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每周阅读、分析、评价本片区上传的教学设计,并做好各学校各年级上传资源的数字统计,从中筛选出片、区两级优秀教学设计,并将区级优秀教学设计上传到全区协作组,为学期末评价工作做好了充分的过程性准备。
二、已有经验
(一)电子备课带来了备课管理方式的变革
1、区教研室建立了电子备课评价办法。学期末开始对学校的电子备课情况进行量化赋分。见附件《历城区初中电子备课评价方法(试行)》。
2、各学校备课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柳埠中学依托区电子备课系统,着重强化了备课的实效性。学校积极落实全区建立电子备课系统的实施意见,多次召开全体教师会贯彻、学习电子备课的各项要求及平台的使用方法。学校制定了电子备课检查评价机制,对教师个人工作室及学科协作组资源上传情况教导处每周一统计,并进行汇总公示,对各学科教研员推荐的优质资源给予加分奖励。同时依托校园网建立了校级备课交流平台,构建了以教导处—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为主线的电子备课检查网络,对教师的个人备课、二次复备规定了具体的上传时间及操作要求,并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上课三位一体,有效地提高了备课的实效性。
(二)电子备课系统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建立
电子备课必须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让老师们一起分析课标的目的要求、教学建议及知识的呈现方式,在分析的基础上再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通过集体讨论备课,使老师们有所侧重,突出单元重点,实行分工准备、共享集体成果的运营机制。这是对电子备课的合理引导,也是对不合理的甚至是偷懒的电子备课的封堵。因为每个教师的备课不光是为自己准备的,而且是为整个备课组准备的,所以备课必须要极为认真的,否则就会影响全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电子备课热情。
例如历城双语实验学校的集体备课程序如下:第一,学期开学前的假期备课。分备课组集中备课,通读教材,开展教师说教材活动,统一对教材深广度的把握,同时定出每节课的主备教师,并形成材料交教务处备案。在此期间,各备课组备出第一个星期的教案,以后依次类推,实现先周备课。第二,主备人备课,主备人根据分工,备出下一周的教案和课件设计并发到个人备课工作室中。第三,个人复备,各科任教师根据本备课组教师的主备教案进行复备,形成自己的备课方案供集体备课交流。第四,集体备课,由主备人说教案设计内容,其他教师根据个人的复备情况提出修改意见。第五,各主备人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打印教案供集体使用,并上传至区级电子备课系统中。
(三)电子备课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我区初中教学实施电子备课系统,迅速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成为实施电子备课系统的生力军。
(四) 大学校集体备课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凸显
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大学校和骨干教师、中心组成员,能够按照学科特点,深入研究,为全区呈现出众多的优秀教学设计,有的教研组或骨干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几乎每篇都是“精华资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区电子备课最优化资源共享真正成为现实。
(五)电子备课实现了区域化、专业化、过程化管理
历史上各学校的备课检查制度,学校领导不可能真正精通所有学科,真正起作用的是数一数篇数,每隔一段时间盖一次公章,同时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另外,教研室的视导检查也只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抽查,在评价上难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实施区域化电子备课系统,上传到三级协作组的教学设计,一切都是公开的,全区实行统一的评价标准。教研员通过三级协作组集中了全区中心组成员、各校教研组长的集体智慧,进行专业化、过程化分析、筛选、反馈、评价,给予一线教师更为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同时,使学期量化管理能够在任课教师个人、年级、学校、片区及全区等几个层面上进行科学的数量和质量分析,通过比较找出备课领域存在的真正问题,使学校和上级管理部门以便下一步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三、主要问题
(一)电子备课存在低效问题
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电脑老化,网速缓慢甚至经常上不去网等因素制约了教师进行电子备课的积极性,这样的电子备课必然会流于形式。另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不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他们对电子备课可能有畏难、抵触情绪。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独具匠心” 设计出有个性、适用的电子教案,自然会存在不少教师当“搬运工”上网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和教案来“以葫芦画瓢”,甚至相互抄袭现象蔓延,养成了教师的教学上的惰性。
(二)实施电子备课给管理者的检查、督促、评价带来新的困扰。对学校教学管理者来说,电子备课是个新课题,新在难于管理,要探索新的管理办法?电子备课是动态的、是千变万化的新事物,如何正确考评和管理,都是个新问题。目前对教师备课情况的考核、检查等制度还没有完善。
四、几点建议
1、各学校要加强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有加大对网络等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才能为电子备课系统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就是电子备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不能够熟练操作电脑技术的教师要进行培训,为他们制造条件,提高他们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素质,把“终身学习”的意识扎根在教师心中。
2、各学校要进一步研究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与管理机制。对于电子备课,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不利于学校检查的弊端就全盘否定,在学校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教师充分认识到不认真备课,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是不可能提高的;一方面要针对本校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出台相应的《电子备课实施办法》。加大对电子备课的检查力度,督促教师设计一些个性化、有针对自己学生的电子备课。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跟踪课堂调查等方式进行督促和监督。
关键词:高校 足球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86-01
1 高校足球教学现状、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服务于应试教育,并存在着众多的矛盾,足球的教学氛围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足球的热情。下面就当前国内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做几点分析。
1.1 用于足球教学的资源不足
足球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方面的力量。在当前的高校足球教育过程中,足球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有时一个足球教师带好几个班的学生,或者一所学校也就几个足球教师,这让足球教师任务繁重。与此同时,知识结构单一是足球教师本身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很多足球教师的足球素养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教学方法落于陈旧俗套,水平无法提上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制约着老师自身的发展。另外,足球教师还缺乏一定的职业修养,功利性强,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教书和育人的意识就显得薄弱。
足球的教学场地、器材也是足球教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一些高校的场地设施的质量、数量问题严重阻碍了足球教学的进行。一些高校没有足球场地,对于喜爱足球的学生也是种打击。另一些高校仅有的球场地也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容易对学生造成擦伤。
1.2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一些足球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足球的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讲究战术和技巧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特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里只教授些无创新、无用处的战术配合。同时,足球教学的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也是有待完善的。
1.3 学生没有多大的意识去学习足球
一些学校的体育公共课里没有足球运动,甚至没有开设选修足球的课程,加上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对学生的渗透,使得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参加大量消耗体力的足球运动,而更愿意玩网络游戏。即使有学生还愿意去参加足球运动,而足球运动需要较多的人参加才能进行,所以他们是很难找到趣味相投的人一起进行足球运动,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
由上述也可以得出,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也是亟需完善的地方。
2 对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把高校足球教学质量提上去,把高校学生的综合索质提上去,为我国的足球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急需对高校的足球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下面针对上述现状、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2.1 提高足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地位
当前高校足球教育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与当前高校教学体制的不合理密切相关。为此,要提高足球教育质量,首先就要对教学体制进行改革。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提高。同时,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足球教学的研究,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另外,高校还要加强足球教育的建设,同时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合理安排足球课程,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并努力实现之。
2.2 充实、丰富足球教学资源
首先,提高足球师资队伍的质量。学校在聘请足球教师时,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确保他们具有体育教育资格,以至于能担当为学生传授足球知识和技能的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选择体校足球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同时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训练储备。此外,学校也应该对足球教师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使得足球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还可以提高足球教师的自身素养。
其次,对足球教学方面加大经济投入,特别是扩大场地建设。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足球场地缺乏的学校,加大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建设和优化相关高校的足球场地,以此保证每所高校有足够的场地,为足球教学提供硬件设施的保证。另外,足球器材的完善也是必要的,高校应该加大经济投入,保证体育用品的质量,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3 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整合教学内容
在明确足球教学目的方面,需要由原来的侧重技术教学到现代的“健康第一”的思想转变,以此体现“育体”与“育人”“育心”的统一;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层面的转变,以此体现“学技”与“终身受用”的和谐统一并得到发展。
在整合教学内容方面,首先要制定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足球运动技术的内容丰富,分类繁多,在一定的课时里无法完成所有知识技能的传授。一般而言,踢、控、运、顶、抢、截是使得学生能够进行低层次比赛的基本技术,也是使比赛成为可能的基本技术。因此,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中把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术配合作为主要内容。
2.4 改善足球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方法的原则应该体现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其理性的思考能力。比如由学生来当教帅示范讲解某一特定技术动作,或通过多种游戏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来进行技术练习。
在考核标准、方法的评价体系方面,本着“着重于明天、着眼于进步、侧重于发展”的理念,应该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达到真实、客观、公正、合理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2.5 培养学生学习足球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首先,足球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能锻炼强健体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其次,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家足球队的现状,以此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去投身足球,改变国足弱势。
参考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在人们的工作学习中Windows、Office软件也被作为文字处理、数据分析、宣传、演示、教学的必备工具。因此熟练运用Windows、Office以及互联网已经是社会对人才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而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新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Windows、Office和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来解决将来工作学习中的实际的问题。但是,从对该课程学后的调查结果来看,不少学生在取得了该课程对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后,却没有真正掌握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更无从谈起灵活应用了。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近人意,没有达到真正掌握并熟练应用的目的。因此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将会有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环节存在的问题
1)由于该课程较为基础,课程量很多,所有学生都要学。且掌握其的基本内容的教师也较多。所以实际上很多学校这门基础课的教师配备往往够不专业,常常会安排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外聘教师、其他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师上课。这些教师往往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了解不够、课堂组织能力较差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结果是:不少教师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得当,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只是一味地自顾自地讲解知识。70%的学生普遍感觉到老师上课枯燥无味,有些像和尚念经。
2)虽然本课程没有什么理解与抽象思维的难度,但却有着较大的信息量和记忆要求。而高职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学习热情相对比较低。所以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讲演水平,生动趣味的表达风格,较广知识面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而这些往往许多教师都缺乏这样的素质。
1.2 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由于公共课的教学往往采用大班级、大教室教学,而且投影机的亮度通常为3,000流明,120寸的投影幕。这样的教室配置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其结果往往是有20%到30%的学生看不清对话框上的设置信息和老师的操作,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2)绝大部分学校教学安排通常是用两个课时连续进行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一次上课所要获得和记忆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而对应的上机实验往往是在1~3天以后进行。这种教学安排就会造成上机时学生往往已将课堂上的内容遗忘了许多,上机实验的效果则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学生在上机时无所适从。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有些教师对上机实验采用放羊似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不精心设计上机课的教学任务,甚至不向学生布置具体的上机操作任务,也不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上机答疑讲解,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上机玩游戏甚至上网聊天,使学生上机体验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无法达到。
4)高职学生由于升学渠道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会使得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别。采用一刀切式教学方法会造成效果不够理想。这是因为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时接触计算机较少。而一些来自城市或职高的学生则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学校现在基本上是采用较大的班级或大班上课,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同一进度上课,就会使起点高的学生抱怨学的简单,起点低的学生则感到信息量大、进度快。这就给教师的教学难于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5)教学模式单一,通常的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机房”。学生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往往是上课时听懂了,一旦进入机房独自操作,却感觉不知如何下手。其实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很强的,需要进行强化操作练习,只听不练是绝对不行的。
6)这门课程通常是把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所以学生在必考的知识上花大气力,而在应用方面确很少下工夫。进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拿到了等级证书,却不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1.3 考核环节存在的问题
1)对于这门课程,许多学校用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来替代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而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应该是以考核学生对于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为主。而不是以考核大量的选择和填空题。在实际考证中,教师为让学生应付考试,将考试的各种选择以填空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学生根本不理解也不懂做背的知识点。这就出现了学生虽然考证通过,但却没有多少实际软件操作能力
2)在考证的内容上也存在客观题过度问题,对于面向文理科各专业学生的技能考证,考证中的客观题中存在着30%左右的难度超标的题目,有些考点不但理科学生不懂,甚至有10%的题目专业老师都答不对,学生只有靠强记应对。
1.4 教材环节存在的问题
1)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用文字来描述软件的界面及其操作过程,教材中的软件界面很少,并且软件界面图片上也不做标注, 图片上的菜单及文字未作技术处理显得又小又不清晰。学生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阅读和理解文字所描述的操作对象和内容,然后在软件界面上寻找相应的位置和操作对象,这样十分费劲。而且教材中常出现一些让人搞不清的操作对象名称,这就使学生很难根据教材中所作出的描述来进行相应的操作。
2)教材的另一个作用是指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操作, 而目前的教材上使用的实例,一般是很少且随意,而且并不提供实例所用到的素材,这就造成学生无法按照教材的要求和样式做出教材上的效果,从而也无法检验学生操作的正确性。
3)教材缺乏自学功能
由于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介绍操作,所以会使学生在头脑中根本无法形成图形界面的画面及操作方法和步骤,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很难记住对应的图形界面及操作方法。更无法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来掌握操作方法。
4)没有供学生自学、复习的与教材配套的全部讲解视频。目前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力、理解力以及分析能力都较弱。如果在课堂教学、教材质量等环节存在上述问题的话,再加上课后没有答疑和辅导。再没有可在电脑上播放的全部教材的视频课件供学生复习的话,学生就无法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5)教材内容未做及时更新,现在win7、Office 2010及Office 2013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因为相关部门的考证平台还是windowsxp、Office 2003的版本,所以学校里面无论是机房还是训练的考证平台至今还是windowsxp、Office 2003的版本,旧的教材和滞后的考试平台,不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软件操作。
6)教材内容过多过杂,例如有的教材加入了计算机组装,把过多的进制介绍与转换、编码原理、电脑的各个部件是详细技术指标、网络原理、网络设备、网络协议、PhotoShop、FrontPage、Flash、Access等内容,造成最终学生主要的没学会,次要不理解,也记不住的尴尬局面。因为上述内容几乎每一项都可写成一本教材,而且有些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其最终后果就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不少人在毕业时连自己的毕业论文都不会进行较好的文字处理和排版。更不用说去制作像样的PPT和灵活应用电子表格了。
2 课程改进建议
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的建议:
2.1教师环节
1)优选师资,对担任该课程的老师要进行较为严格挑选,从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课堂组织能力、知识面、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案的合理性、完整性等各方面进行认真挑选。真正把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选入该课程的教学队伍中来。明确要求任课教师要具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能力,会制作用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备课充分,能够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正确地调整教学节奏。
2)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即虽然没有什么理解与抽象思维的难度,但却有着较大的信息量和记忆要求。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学习积极性的特点生动活泼地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认识,将学生领进门,带上路。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对上机实验环节要有明确的要求,同时配套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具体为:上机要精心设计多个实验教学任务,使学生上机任务饱满,并适当超出一些。以便让能力强的同学得以强化。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和上机答疑讲解,即时将上机中出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剖析。
4)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是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敲门砖,学好这门课对于以后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特别是软件类课程会有很大帮助,并且会使学生显得游刃有余,相当于学拳术上了套路。因此相关领导的老师们要摒弃那些认为这门可没什么可教的错误想法,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备教案,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建设一支能力达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师资队伍,
5)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适当兼顾考证。
2.2 教学环节
1)摒弃大班教学。采用中、小班教学,要对相应的教学设备有明确的要求。即50人左右的教室应该使用150寸左右的屏幕,3000流明以上的投影机,灯泡在使用3000小时后应考虑更换。教室应配备扩音设备和头戴式无线麦克风或要挂式是小型扩音机。
2)采用第一节上课,第二节上机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避免一次上课信息量过大,几天后上机又容易忘掉的弊病。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佳的方法是采用机房广播式教学的方法(即使用电子教室软件),边讲边做,手把手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通过机房广播软件,将所有学生机的屏幕都切换到教师机屏幕上,把教师机上的操作画面送到所有的学生机上,使每个学生都能十分清楚地看清教师的操作。教师在讲完一个到两个知识点后,再通过广播软件,将学生机屏幕切换到自己的计算机上,这样可以使学生立刻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练习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去观察学生的操作。当发现有较为普遍的共性问题时,教师立刻将学生机屏幕切换至教师机屏幕,并对所发现问题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等同于一手把手地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3)教师要对学生基础情况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层次组织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上机操作时应重点帮助和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确认其已掌握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的情况下,再安排一些较为复杂的练习给他们。并调动基础好的同学去积极指导基础差的同学,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氛围。此外,在备课时任课老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将任务设计与学生专业知识相结合。如为财金类专业的学生设计财金数据处理、存贷款利率计算、会计凭证制作等任务;为理科专业的学生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等任务;为文秘专业的学生设计产品宣传幻灯片、各种公文、汇总报表、小报排版等任务。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考核环节
1)高职院校推行的双证制度,虽然较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对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但这往往只能让学生有被动拿证的压力,并不能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相反,因为存在考证的压力,学生学习往往只针对等级证书所要求的知识点。为了应付和通过证书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那些根本就不懂的理论、概念,反复做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考试反映不了学生真实的水平。因此建议改革考证要求和形式,应该以考核学生对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为主,而不是以考核大量的选择和填空题为主,去除大部分的理论选择题、填空题的考核。因为这些题目对实际操作技能没有什么作用,只能导致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结果。
2)教师应针对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可以在学生平时上机时进行分段小测试,并将其与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训项目来加强考核,以更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采用完全或主要为机考的方式,让学生在机房内完成涵盖的主要知识点的实际任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力开发机考软件,使考试、评分均由计算机完成。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促进教师对学生进行各个阶段的考核和评定。从而达到根据考核和评定结果,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多次考核也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2.4 教材环节
1)改进教材的编写方法,开发可视化的教材,所谓可视化就是用详实的界面与对话框图解标注法,精确、清晰、快捷、直观地表明操作对象的位置和操作动作,这样可以省去读者大量阅读理解文字与寻找操作对象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排版中用醒目与简练的文字突出操作要点,并用小字对操作目的加以说明、使读者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使读者在查阅或复习操作时,不用阅读大量文字,就可一步到位,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方便地预习、复习和自学。具体形式如下所示:
设定对齐方式、缩进:
①定段落。②单击【格式】\【段落】(见图1),出现图2所示的【段落】对话框。
①单击【对齐方式】下拉列表框,选择【左对齐】。②输入【3】,以将段落的左边界缩进3个字符。③输入【3】,以将段落的右边界缩进3个字符。④单击【特殊格式】下拉列表框,选择【首行缩进】,以将段落的第一行设为缩进。⑤输入【6】,以将首行缩进量定为6个字符。⑥单击【确定】(见图2)。
2)要根据学习规律设计教学路径和实例,向读者提供教材所需的全部素材,以保证使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实训操作均可按照教材的要求来做,从而检验操作的正确性。
图1 段落设置
图2 段落对话框
3)在教材中提供用于自学、复习的全部课程的MOOC视频讲解。这对学习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都较弱的高职学生是很大有好处的。它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教材质量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解决课后没有答疑和辅导的问题。
4)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软件版本、新技术引入教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5)精简教材,突出重点,不要试图什么都讲,却又什么都讲不清。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却什么也学不会;出现学生主要的没学会,次要不理解,也记不住的尴尬局面。要明确教材的功能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作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简单历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Windows的文件系统及文件管理方法; Windows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中文输入技术和Office中常用的功能,并且学会用这些功能处理日常事务;了解并适当掌握Office高级功能的应用;上网进行资料下载,信息交流的手段和方法。这些知识点涵盖的面和信息量已经相当多。在有限的70左右的课时中,学生要想按照上述要求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如果教材内容涉及面过多过广,就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兴趣大减的局面,反而影响对必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建议去除教材中诸如计算机组装,过多的进制转换、编码原理、电脑各个部件的详细技术指标、网络原理、网络设备、网络协议、PhotoShop、FrontPage、Flash、Access等内容。因为上述内容几乎每一项都可写成一本教材,而且有些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6)建立网上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解决学生中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将学生应用Office创作的各种作品展示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同时也可以将网上的其它优秀作品展示在网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储备能量。
7)改变教材开发思路,开发如图3所示的案例项目任务式教材。即将全部的知识点融入多个案例项目,根据要讲的知识点的先后顺序,精心设计每一节的案例项目,把每一节要讲的多个知识点融入到这个案例项目中,并按照案例制作顺序,将每个知识点作为一个任务教学(一个任务为一小节标题,这样便于学生查找知识点),案例项目中的所有知识点任务完成后,案例也就制作完成了。这样就使教材在知识点的条理性、学习的趣味性上具有了较大的创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言作为一堂教学课程的开始,它的精彩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这堂课的教学质量,好的课堂引言会让教学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留下最鲜明、最有感染力的印象,将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
本文旨在对这些不同课堂引言的效果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一定的规律,从而总结出某种类型的地理课可以运用某种类型的课堂引言作为导入更为合适,并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引言在实际的应用时提出一些建议,使得课堂引言的运用更为合理,更为有效。
2 地理教学中的引言类型及其功能分析
2.1 复习式导入
复习式导入虽说没太多新意,但是通过“温故而知新”可以可以使学生在复习中,通过提问、例题的方式不断充实自己所学的,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复习式导入在高三的课堂上,几乎每课必用,因为这种导入方式不像引言式导入适用范围小。只要想复习旧知识,就可以采用复习式导入,几乎不受限制,有经验的教师对于复习旧课是信手拈来,心中都是例子、问题。
复习式以提问或陈述的方式为主,提问让学生紧张,陈述让学生觉得沉闷。这也是复习式导入最大的缺点,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新颖趣味性,而且长期以往,学生都会觉得枯燥。一般成绩在中上等的学生都能接受复习式导入这样的方式,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非常讨厌。比如说在讲《地方时和区时》这一节时,地方时用了一课时,第二堂课讲区时前,必然用复习式导入是最好最快捷的引入新课方式,因为这个难点很多学生掌握的很慢,复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乃至重新学习上一堂课的知识。但是成绩不好的学生,即使被提问也肯定回答不了,不利于使他们集中注意力。
2.2 引言式导入
引言式导入的优点就是就在于让学生迅速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加快了课堂上学习的紧凑感,简洁明了。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时,采用引言式的方式,简单的对现在的中国人口、世界人口进行一个背景介绍,然后直接进入主题。在讲的时候就要避免重复学过的东西,可以直接学习新的知识,使得学生思路清晰又可以满足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
引言式的缺点则在于它的运用范围并不多,不适合每一课,尤其是一些学生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课,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由于学生之前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这样的课用引言式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同时,它对教师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经验不足的教师难以驾驭这种导入方式。
2.3 情境式导入
情境式导入的优点是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情况下熟记新知识。它调动起全班同学的兴趣,并且无论是否有教学经验,情境式导入都可以被教师采用,因为老教师可以在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积累非常多的教学素材、课外知识,知道学生的兴奋点在哪,可以很快运用自己创设的各种情境,使学生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新教师则受到新教学理念的熏陶,可以带给学生最新最有意思的情境。
情境式导入的缺陷主要有两大点:首先,情境式导入一般来说还是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刚刚学习地理这门课,抓住他们的兴趣是最重要的。而高二高三的学生,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的――高考,并且有了很强的自觉性,即使没有兴趣也会认真听,所以并不太适用于他们。其次,情境式导入一般还是需要新内容作为依托,没有新内容,用情境式导入就有些奇怪。而且这种方式用的不好,就会变成教师在讲台上信马由缰或是全班对情境式导入陷入的太深,抽不出来,整堂课都有可能荒废掉。
3 如何在实际中更好地运用不同的课堂引言
3.1 灵活运用,注重结合
越是有经验的教师越不会固守成规,将每堂课死板的划分用什么样的方式开篇。每堂课其实都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以及教师个人思维方式的不同来灵活采取引言方式。例如讲新课前,通常不会只是单纯的复习旧知识,也会在复习时利用一些情境,加入对新知识的承接,这样新课的内容才会连贯的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学生害怕提问的情绪。
又例如在学习新篇章,像介绍人教版必修一的《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时,其实就可以先用引言式导入,简单介绍一下之所以要学气知识的原因,它的背景情况等等,然后再结合情境式导入,抓住时政热点,针对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有哪些?你知道哪些国家已经受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等,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与激烈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总结,成功的引入到新课《大气》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有了宏观上的知识框架,又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强烈兴趣,课下甚至还有可能去上网搜集资料。
3.2 善于提问,积极思考
提问不仅仅是复习的一种方式,更是鞭策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努力吸收新知识的动力。教师不仅要将提问作为检测学生对过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将提问作为开始新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访问的教师中,就有年轻教师认识到提问的艺术性和重要性,将提问也作为一种单独的导入方式。例如介绍工业,有同学连工业具体的定义都不知道是什么,我们此时可以发挥提问的优势,一步步的发出疑问:你见过哪些大型工厂?你觉得什么样的产业算是工业?工业可以为我们作出什么贡献?等等,到最后,学生会一步步总结出工业的定义,并且能够自己根据实际发掘出工业区位的分布特点,要求等等。这样的方式,思维清晰,步步紧跟,学生的主动性都被发觉了出来。因此,不管是作为复习式导入中的提问,还是像这样单独的提问式导入,教师要善于提问,并且这样的提问不是为了让学生胆战心惊,害怕被批评,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发言的主人。
二、实习地点:
三、实习目的:理论,运用所学知识实践,实践教学经验,为以后的教学基础。
四、实习内容:代课,教学《沁园春长沙》。
五、实习过程:
1、实习前的
起初是本专业的老师对的试讲点评,去上课的同学意见和建议,这组的同学便在老师的指点下对教案再,对教案知识再熟悉。
13日的下午,专业老师带领与的实习老师见面,初次碰面,便忙开了,因的同学期中考试完,便帮忙改试卷。改试卷,只是以后教学中必阶段,现在是提前体验吧。在于我看来,改卷其实我在做一份试卷,考的仅是我的知识,我的和耐力,我的判断力。我需琢磨答案的优劣,给的分数。也下午,得知只需要一堂课的讲解。只讲一节课,刚知道时多少有点失望,我本以为可以讲星期呢。
然而既然此次实习一节课的,那就更应该好好机会。虽说一节课,,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能出色地此次教学实习,有质量的上完堂课,在上课之前,我仍用心的做了。我借阅了多本参考书,有蔡清富《诗词大观》、公木《诗词鉴赏》、臧克家《诗词鉴赏》(增订二版)、郭金荣《走进的最后岁月》、刘修铁《妙评古诗书鉴赏》、孙琴安《与著名学者》(这本书是讲完课之后借阅的,课程结束,但我这在在的知识的作用)。阅读参考书,我整理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有出入的地方,我也了的取舍。
除了借阅参考书之外,我也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如“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输入的关键词相同,但得出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值得一看,但却不值一翻。下载完资料后,我便对资料整理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并增添的见解,再从参考书中整理的资料,了一份满意的教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的任务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知识。
2、教学阶段
上课当天是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三,教学实习的同学都起了大早,相邀前往。鞠老师(的实习老师)我和两位同学,很凑巧的是,三个人都有课,于是便听对方讲课,吸收经验,鞠老师也在旁边给。上午最后一堂课上课,看到前两位同学出色的,我既镇定又紧张,既希望能和一样有出色的,又希望能。
上课铃声就在我的忐忑不安中响起来了,下一刻,我便要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了,那会是一番样的情景呢,既期待,又不安。
上课了,我微笑地和同学们打招呼,并很自然地开始了这堂课。但渐渐地却又有一丝紧张感,很欣慰的是,课堂活跃的气氛也渐渐地了我紧张不安的心情。
此次教学,我图片道具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打开学生思想的匣子,鼓励发言,尽多的说出的事迹,我则在一边和帮助,进而引到这首词,分析该词的创作背景,解释词牌名的由来,并向学生介绍的词牌名,如“卜算子”、“蝶恋花”、“浪淘沙”,便是全文的讲解和词句的分析,全文分析结束之后,给同学问题,比如说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诗人情感的体现。,在一分钟一分钟的,似乎是在毫无意识之中,下课的铃声便响了,我匆匆地了课后作业,就,我结束了我的次课。但我,紧张之感突又袭来,抑或说这是激动吧。
3、实习心得
教师,教书育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育人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其实教书也非易事。教是你人的事情,学却关系到班上所学生,这就需要师生互动的过程。而这互动说是嘻嘻哈哈的过程,而应该是寓教于乐的过程,个过程中,教师握度,又握面,即难度太高,而且需要在学生的基础知识面上有的,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易于吸收。
在的教学过程中,对课堂产生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更是在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不管是次的教学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应该注意到这两个主要因素。
的实践教学,我也认识到了许多的缺点与:
(1)、朗读教学。除播放朗诵录音和要求全班朗读之外,仅点名叫了一位同学朗诵。在我,的做法应该是在的基础上,在全文分析的过程中,讲解完上阕之后,对上阕朗读,讲解完下阕之后,再要求学生对全文朗诵,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印象。
(2)、提问。并不清楚学生的语文功底,不知道学生的个好,在提问的过程中并学生的情况来提问,只能大体依据课文的需要来提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性的问答。
(3)、头重脚轻的问题。词的上阕写景,景物描写多,来说容易讲解,可讲的内容也多;而下阕抒情,除了参照参考书上的内容讲解之外,并多少的意思,且限制,词的下阕讲得匆忙,最后也并未对全词总结性的概括,显得虎头蛇尾。
(4)、自身语文功底不。有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能够旁征博引,学生则听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穿插有趣的小故事,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我则显得苍白,在后半堂课的讲解中主要是理论的知识。
(5)、教学经验。初次教学时,应尽量把知识体系完完整整地写下来,即使是很小的,你自非常有把握的,你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以免到时候的紧张而遗忘知识,给你的课堂带来缺憾。此次教学我便了的情况,上课之前,我,完全相信我不会失误,但课后我便我遗漏了知识点。遗漏的是点,但学生失去的就有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