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

第1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知识,它像一把钥匙一样能帮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真正的启蒙阶段,教师在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这也是21世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用优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高效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巧设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教学观念;优化教学;优化导入;激发兴趣;解决问题;巧设练习

数学是最能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智力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就决定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数学思维。可见,小数学教学的重任不但是学生的数学启蒙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意识。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综合型人才,不但是知识渊博的人,也是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人。当今的素质教育,它的宗旨不就是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吗?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意识已经深入国家教育的根本,也已深入每国民的心中。作为新一代的人民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然是义不容易的责任。本着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为数学教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力求在教学中打开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

我们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获取知识,至于他们能不能学到知识,学了多少知识,那是学生本身的聪明与否,和教师教学没有关系。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的教学只是依靠课本、参考书,把有限的数学知识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给学生的知识就像一滩死水极其有限,让学生永远也不会自己学习、思考,变成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机器,教师操纵就动一下,学一下,教师不操纵,就不转不动,不思考,而且还违背了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缺少了对学生思维逻辑,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这种被动局面,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适当脱离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灵活施教。我们知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也知道要让学生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生活中也可以学到有用的,实实在在的数学知识。所以,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客观事物,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体验身边鲜活的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要让学生的思想走出教室,摆脱教材上条条框框的定义、概念、公式等等,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阔思维,创新性的学习,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理解中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思维,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如,在给学生教学有关方位与数数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同学,看看他们在几行第几排等等。或者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电影院座位,再给一些特定的数字,看学生谁找的又准又快。通过这样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不但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给课堂教学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优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运用优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的简单、直观、有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开始。比如,在给学生教能被5整除的那些数的特征时,我就让学生先动手试试有那些自然数能被5整除,再让学生随意给教师一个数,让教师判断一下能否被5整除。在这种导入的优化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教师正式开始教课,学生会被快速地带入,不但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在这种好奇欲望的探索中,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积极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兴趣来坚持和支撑。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数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认识学习的价值,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开阔视野,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保持始终如一的兴趣。这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二)高效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要一讲到底,满堂灌输,要努力给学生制造问题条件,把学生带进自主探索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调动他们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折、测量,发现圆心的位置、圆的半径、圆的直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与关系等。再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3……3,让学生猜想、试想,看看括号里能填几?在学生填出了被除数21,除数是6时,再让学生看看能否填别的数完成这个()÷()=3……3的式子。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尝试、猜测,他们的创新意识自不然就被调动起来了,从而把他们带到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三)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朋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尽可能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勿容置疑,数学中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三巧设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习数学,给学生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熟练掌握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然而教材中的有些习题过于死板、老套,学生根据有限的条件,就能找到唯一的答案,没有可能性,也没有给学生留探索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多大用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题目,使他们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学习“倍的认知”时,我就给学生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水果篮里有6个苹果,2个火龙果,8个橘子,3个梨,1个柚子”。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看看那几种水果的数是倍数关系。这样的内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探索、思考,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其他同学不同的想法,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另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在给学生设计问题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既要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和解决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的差别,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计不同的练习。其次,要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基本练习题,达到练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本身比较深奥、抽象、枯燥,加之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更不容易提高,所以,如果学生对它没有兴趣,何来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辅助教学,在很大程度就颠覆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多媒体言简意赅地解说、形象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及及时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能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状性,有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有积极地探索的精神,摸索出多种多样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全能型的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过程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展现数学思维过程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因为数学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储存和应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授”与“受”,就是思维的展现过程。因此,通过展现思维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标下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一、在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中,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前人长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成果。由于这些数学的成果最终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导致人们看不到他被发现、创造的艰难历程,也看不到为了获得这些成果而使用的非逻辑思维。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对直接给出的概念作一些解释后,就立即进入运用概念的解题阶段。这种回避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感知而失去整体领悟的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问题一知半解。这是因为,概念的形成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过程,即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笔者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可以得一个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然后,又要求学生观察,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或正方形的边长各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在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公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经历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过程后,笔者出示下题: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学生便会用已经习得的知识去叩开新知识的大门。

二、在展现问题演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基本上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结论而设计的。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说,“讲例题、套公式、仿考题”便成了数学教学的“三步曲”。在巩固练习的阶段,题型之广,题量之大,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样,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常常因为超负荷的训练而失去生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体现训练的坡度,化解训练的难度,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一辆汽车以每小时行4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驶向乙地,行了全程的 后距中点还有90千米。问这辆汽车行完全程要几小时?

这样,在原问题的演变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一些提示,然后由学生在理解原问题的数学意义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三、在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强调学数学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基于此,学生应逐步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教学“近似值”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制作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皮油桶,它的底面边长为1.1米,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答案是1.1×1.1×5=6.05(平方米),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得近似值应是6平方米。但正确答案却是7平方米,为什么呢?笔者让学生想想理由。结果,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取6平方米,就不够做油桶了,而取7平方米,虽然浪费了一些铁皮,但能做一个不漏油的油桶。此时,笔者在执教中追问:在现实生活中,还有类似取近似值的情况吗?学生小手如林。生1:出外租房间。有13人,每4个人租一个房间,结果得租4个房间。生2:做衣服时计算衣料,结果出现小数而又要取近似值时,无论小数点后面的数比5大还是比5小,都要按上面的方法取近似值……

荷兰数学家弗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书面材料,尽可能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数学活动。上述“求近似值”的教学片断,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强化数学应用意识以及不囿于本本的创新意识。

第3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8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之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数学课程标准》在17处提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由此可见,《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了创新要求,创新方法,创新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做法和看法。

一、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创新的含义,领会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方法以及创新的途径

数学创新意识是建立了一定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方法体系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数学发现意念和动机,是一定数学情境下的灵感,虽属于数学思维的范畴,但不一定有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和思维效果的真理性的特征。数学创新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的发展和数学方法产生的再现。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思维模式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自由想象和对数学美的思考,更离不开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的营造。所有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强化训练,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数学的创新意识应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培养。教师针对活动内容,以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学会思考,在概念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学生不断地变被动为主动,发展自己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二、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思想。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有突破,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想和方法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创新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潜能,只是大小不同,教师的职能是把它发掘出来并进一步培养提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创新,不在于别人是否解决过这个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到,观察的角度是否独特。创新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在数学教育中实现创新,而不是脱离数学教育,搞些小发明、小制作。也不是让学生提出离奇的、荒诞的问题,去讨论解决。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勤观察、勤思考、勤研究,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活泼、探讨合作的课堂气氛,使创新的种子有一片沃土。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争强好胜,爱标新立异,这就是创新的种子。我们要善待这颗种子,并为它营造良好的气候,寻找一片沃土,让它萌芽,生根、开花、结果。教师要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坚决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形成符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数学教学而言,以探究式教学法比较好。教学大体有这么几个环节: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②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③解决问题。④反思总结。⑤作业形式多样化,设置开放性问题,提出一题多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种子,有了问题才会引起思考、分析,才会产生探究活动,并进一步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视角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直观地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甚至在思维困境中,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本质认识和数学问题的解决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数学思想挖掘和渗透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命题、规律、定理、公式、法则、方法和技巧等的本质认识和反映,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数学认识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观念。初中数学蕴含的基本数学思想有抽象思想、概括思想、归纳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思想、类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与模型思想等。许多年以后,学生的数学知识可能忘了,而数学思想却在生活实践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①立足数学本源,挖掘并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思想隐藏在知识的背后,需要把它挖掘出来,使其显性化、明朗化,并有效渗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②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思想的发生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丰富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都蕴含数学思想及方法。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是训练学生数学思想的极好机会。③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凸显数学思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是命题的不断变换和数学思想的反复运用的过程,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数学思想的指示的方向。④在知识总结过程中,归纳数学思想。⑤引导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思想的运用。

六、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初中数学常用的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去法等。使用一些常用的数学逻辑方法:分析法、综合法、逆向法、归纳法、演绎法。进行常用的思维方法训练,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演绎,还要加强逆向、发散、整体、构造、直觉的思维训练。

七、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践

在生活中寻找并提炼数学问题,设置问题情境。为数学知识、模型寻找现实生活背景,教学中设计适量互动探究,是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①把数学知识镶嵌于有趣的故事中,把概念、定理、规律隐藏在学生探究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现、获得的过程,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②教师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并且充满激情,以真情去感染学生,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去吸引学生,使课堂活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师身上。③利用数学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制作美的图案、作品。④适当开展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数学兴趣。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 思维 训练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用有深度的语言,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并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

二、创设情景,营造学生积极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情景时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开拓变异,从各种途径寻求问题解答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具体问题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让学生思路开阔,时刻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例如: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注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集中表现为应用内涵更博大、概括力更强的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抽象的能力。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类比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在一系列的结果中找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相似处之后,推测在其它方面也可能存在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三)注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猜想为出发点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联想力越强,思路就越广阔,思维效果就越好。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鼓励、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去验证,导致创新。

(四)注意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

第5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

一、注重问题的教学,达到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

2.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二、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用来传播和再现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科学成果,不再具有首创性,加上其自身严谨的逻辑性和抽象的理性,要求高中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主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适学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就成为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迸发异彩的必要先导,成为关键。基于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应提倡如下做法:

1.允许“插嘴”

亚里士多德曾讲:“创新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师生一起证明定理后,一学生突然插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种证法,就是截取第三边中点,即折半法。”我要求同学们都证证看。大家都证不出,同学们都明白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只能用延长中位线(加倍法)来证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学生心领神会,愉悦地笑了。问题也就在民主、活跃的氛围中得到解决,而且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脑手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大脑左右两半球趋于阶同活动,使两方面的能力都得以充分发挥并结合,这对激发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非常大的,“心之官则思”。思维是学习的基础。鼓励学生敢想、善想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想”出来的,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能冲破旧藩篱,立异标新,发挥其创造性的威力。在培养想象力方面,数学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常言说:“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可见,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大家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突破常规,敢于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创新意识意义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会有高低差异,这种差异将逐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为了清楚地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于对知识迟钝和思维薄弱的学生,他们必须接触基本的数学知识,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上面。对于对知识反应更快,思维更灵敏的学生,教师应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知识教学和补充,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数学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方法只能达到姑息治疗的目的。而只有具备数学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缩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帮助基础不好的学生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策略

1.把数字和图形结合起来,以加强创新思维的深度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决定了数学与图形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图形转换获得另一种解决方案。图形解决方案更加具体,因此,相比于纯文本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此反映出来。数字和图形的结合是数学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它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不足,难以掌握,甚至更难使用。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图形关系后,知识变得直观、简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想要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让学生通过定量表面比率直接触及数学思维的核心。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获得更准确的知识,他们也可以通过图形关联的形式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学生在理解矩形的轮廓时,不记得公式的内容,甚至无法理解公式的具体含义,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误解。此时,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和形状的组合,让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完成矩形缝纫过程,并使用教学模具更好地理解公式的含义及矩形的轮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对这部分的知识印象深刻,这也将提高他们的数学推理能力,从而为将来更复杂的图形面积甚至物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一定的基础。

2.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技能的最重要途径。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使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学习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生位置与顺序这个概念时,学生对上、下的概念、动作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而对于前、后、左、右的理解不够透彻。因此,为学生做好头饰,让他们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认识前、后、左、右。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易于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位置关系。在掌握了基本的位置关系之后,就可以学习难度大一点的内容,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走,学生在看图时往往以自己为参照,认为上楼梯的小朋友靠右,而下楼梯的小朋友靠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又让学生进行表演,几名学生站成一排走到讲台的时候转弯,这样左右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也很好理解了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是怎么变化的。简单的游戏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7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

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思维,才能使其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代初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意识不足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存在困难.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不能适应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认识不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师仍然将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一切从成绩出发,无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更有教师持有创新无用论,认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正确解题才是王道.诸多的落实教学思想,使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初中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趋向于等待答案,而并非探索答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是提供答案的重要人物,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自己是否可以回答,教师都可给予正确的答案,并为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越来越懒惰,不愿意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也不期待自己可以从其它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创新的源泉被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让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再一次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走出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做法,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走出过于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点到圆的距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由此引出问题:点到一个圆的距离是什么呢?学生第一反应会说:点到圆心的距离.教师接着问学生:圆心是?A的一部分吗?学生又说:过这一点的切线长度.教师提示:距离都是最短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了.这样引导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前提在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其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见.说起创新,很多教师认为就是脱离教材,让学生随意想,想法离奇的就是创新,这是对创新认识的偏见.其实,只要是学生的新发现、新角度,都可以看成创新.创新不是说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这名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如果是新颖的那就是创新。

(二)构建良好的创新场景

受以往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往往给人一种严肃、古板的形象,而课堂也显得十分僵硬,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善这种现象,构建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创新场景,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单纯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当学生对知识点有所疑惑时,教师应该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对于内接三角形的概念,有的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这样一个例题:在圆O上,任意选择A、B、C三个点,将这三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会先画出一个圆,然后选择三点,连接起来,这时学生会容易发现得出的图形是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引入其中,这样学生通过实例探究,就会加深对其的理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言,仅仅是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相应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别用2、3、4、5根火柴拼出一个图形,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拼出一些图形,这时有的学生会考虑将火柴折断,分成好几节,进行图形拼凑,有的学生会考虑和其他学生合作拼接出更多的图形,这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拼出图形后,教师可以用两根火柴组成一个角,问学生这是个什么图形?与其他图形有什么区别?在学生仔细的观察中,教师将角的知识引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践理解角的知识。

第8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新的世纪,我们应给小学生一个全新教育,这是一个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一个以培养创造能力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这就是“创新教育”。通过学习、思考、我觉得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趣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性,教师的责任在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平等开放、鼓励学生个性的教学氛围,教学设计尽量避免一言堂,应允许每个学生发展问质。

2、设置悬念,引发学以致用,激发创新动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数学的每一个概念、公式、方法,无一不是前辈数学家们进行创造、实践得出的,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惊奇。同时可将这些概念、公式的产生过程展示给学生,并介绍数学家创造知识的方法和对数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和世人对他们的敬仰和永久的纪念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这些先辈们的敬佩和羡慕,让学生从羡慕到萌生跃跃欲试的愿望,产生创造意识。

3、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质疑、勤于发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

4、设计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让学生体验 现显与创造。例如: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律等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教学应按照“归纳――类比――猜想――证明”的思维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引导其再创造,这样做既可让学生活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又能改变学生盲目从教师、教材,迷信权威的心理而获得思想上的解放,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益处的。

5、采用奇妙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教材内容丰富,作为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特点的内容,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向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让自己探索得出结论。例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归纳统一为v=sh,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诱发创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精神和动机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可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一定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动机为前提。因此,教学时应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主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在构建新型人才的课堂教学中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善于学习和研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思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2、培养学生追求新导师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发现和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显态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可以创新,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3、发扬合作,活跃气氛,持之以恒。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那些未知领域。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发现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创新,教师一定要保护和鼓励这种创新精神。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数学创新意识的概念范文

一 利用迁移规律,激发创新意识

迁移是指运用自己已习得的概念、规律去解决新问题或将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能够由于迁移而不断地掌握知识,这就为“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地被激发出来。因此,作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复习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内在结构上的“潜在距离”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通过参与、思考、迁移创造,求得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迁移可以分为三类,即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让学生回忆,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怎样把圆变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待学生回答之后,接着问: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平面图形的转化思想迁移到立体图形当中,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创新的欲望。

二 加强动手实践,调动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认识数学。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实践过程,即“做数学”。小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疑问,而这些疑问的提出,可以深化学习,促进思维活动,同时在操作中又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不仅丰富课堂内容,使某些知识的难点较易突破,而且使学生学到一些活的数学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有关这方面的培养,方法有很多。如形体面积的操作、推导、测量、统计等。我在分组教学中,让小组同学合作,在数学应用中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我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成对称图形的。同学们把日常生活中看见的,但又没有意识到是对称图形的物体一一找了出来。通过实践参与,既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离得很近。又如:“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在课堂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内容,你们想知道教室内哪个长方形物品的面积?怎么能知道?小组如何合作完成?为什么想知道它的面积?这个任务的布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小组内成员有的测量,有的计算。测量的物品有窗户玻璃、黑板、课桌面等。几乎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小组都测量了。算出了面积之后,学生们争着汇报结果,场面热闹而有序,收到了极佳的效果。下课时,学生意犹未尽,还有的拿着皮尺去测量教室外的物品。由此可看出,这种教学方式较受学生欢迎。

三 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作诗讴歌“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质疑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每个学生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可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就没有疑问或很少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师过多地要求学生提问完整、标准,因此,学生就会逐渐失去质疑的勇气。所以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以平等、理解、帮助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课堂教学中要安排质疑问难的环节,并诱导学生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或提问,都要倍加耐心地倾听,并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尽管学生表述得不够完善。教师的合理处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