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规划标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完善全国道路交通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公路通到市、县、镇、村,形成了以国道为主体,省道为辅助,县镇为支脉的道路交通网。道路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长期以来,道路交通网一直被誉为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最著名的人工成果,由此可见道路交通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网经过长期的不断完善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后续的道路规划出台,近年来,大批的道路建设不断涌现,由于过度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种道路规划建设方式逐渐被人们摒弃,如何在道路规划中达到以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完成道路交通网的完善目标,实现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是道路规划策略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道路规划策略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道路交通建设对沿途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道路建设沿途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物种的破坏和改变。例如改变沿途的自然植被分布,水文环境,动物的生活习惯和迁徙的周期与方式,造成行动障碍,环境噪声和化学污染产生新的生态环境边缘,。这些无疑是道路规划建设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伤害,改变自然物种的生活喜欢和分布情况,是道路建设这一人类活动给自然界留下的创伤。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必将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报复。近年来,我国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贫乏、枯竭,雾霾、沙尘暴天气贫乏,这些都是包括道路交通建设在内的人类活动带来的。
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达到人类活动的目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成果的双丰收,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对自然生态加强保护是当前道路规划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生态保护在道路规划策略中的具体应用和措施研究
道路的建设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局部性的,但是道路规划策略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具有整体性和深远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体会到孰轻孰重,从根本上加强道路规划的生态保护策略研究。笔者认为,在宏观的道路规划中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在自然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实行道路规划建设,最终实现生态和谐、工程优良的生态型道路交通网建设。具有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度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的生态环境都不相同,如果采用固定式、一刀切的道路规划方案和策略必然会造成当地生态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在进行道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当地的自然生态状况,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承受度因地制宜的进行道路规划,对于不符合当地生态理念的道路工程措施必须予以去除,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道路规划中要注重大型自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在某些区域,由于是一个系统性的完整生态环境,各个自然环境因素相互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破坏某一项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而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避开这样的完整生态区域,保持这类的生态空间的完整性。
3.在非生态敏感地域开展密集式的交通建设。
由于完整的生态环境不宜破坏,道路规划建设要尽力规避这种完整生态区域,这样势必会造成道路规划中可用的自然区域减少,影响了道路的整体建设进程和目标。针对这种情况,道路规划中要在非生态脆弱敏感的区域集中建设,形成对避开完整生态区域规划的补充。当然在有限的区域开展道路集中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用地的紧张,甚至不够规划,为此,我们可以采用“重叠”式的道路规划,多兴建立交桥,形成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道路规划效益的最大化。
4.道路规划中要保持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
在道路规划中要实现重要地段的生态连续性首先必须保持自然地面的连续性,对于在道路规划中无法避开的区域,我们应尽力保持道路施工中自然地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施工方案。其次,在道路规划中还要保持重要廊道的连续性;熟悉道路工程建设的人员都知道,道路建设不仅会穿越自然基质,也不可避免地会切割自然廊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多采用跨架桥梁的施工方式保持河岸、滩地的自然宽度和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以此保证生态系统的原始性。
参考资料:
关键词: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 A
1、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1城市道路规划的随意性比重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原因如下,
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营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1.2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在城市中一些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得意,使得许多的城市道路规划都是由人为而改变的,缺少严肃性。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中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换届、换领导,道路规划马上就变,仅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的资源,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1.3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
首先,从道路规划过程看,公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映。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1.4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
在前期交通量预测上,对机动车的预测过于保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机动车拥有量飞速增加,越来越高的机动车增长量是以前不曾设想的。在交通量预测上常运用惯用方式方法,跟现实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及潜力不相吻合。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状道路路幅宽度偏窄、车辆停车场匮乏、交通极为拥堵等交通问题。以往大城市这种问题反映突出,但现在逐步在中小城市中暴露出来,影响居民正常出行。
2、道路环境与交通特性的分析
现在的道路规划设计,对道路环境与交通特征分析还重视不够,在道路与交叉口规划设计文本中,很少论述道路周边地区用地性质及现状交通特征,更没有预测该路的车辆组成、速度与运行特征分析。众所周知,城市道路处于人口与房屋密度很高的城市繁华地区,它要
为周边或邻近地区居民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道路时必须满足沿线社区与车辆行驶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周边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道路网络上的交通一般分为两类性质,一是为相邻地区街坊或建筑物客、货车辆进出,速度不高,流量不大的地方
通服务,两侧多为对进出口要求较多的住宅、商店、文教机关等社区。二是为行程长、速度高、流量大的通行通服务,唯其速度高,对进口控制要求较严。由于两种交通性质要求不同,故其规划设计要求也自然相差较大。实际道路设计时往往会遇到很难简易判断的复杂情况,既有长途通过通,又有有出入要求的地方通,甚至还有多种形式混合性的交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从周边环境、社区性质、出行要求、进出口分布、交通运行特性等作具体深入的全面分析,审慎决策,切实做好道路环境与交通运行特性的分
析预测工作。
3、道路设计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道路走向
道路的选线布置必须结合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水文条件,并考虑到与其他道路、相毗邻街坊、已有大型公建的出系要求,尽可能获得较平顺而土石方工程量又不大的线路走向,从而为行车、排水、路基稳定创造良好条件。通常,在纵断面设计时与自然地形结合
得很好。但在横断面设计中,通常会忽略地形特点影响总体效果。我们都知道,横断面两侧的永久性建筑地坪标高必须要高于人行道的标高,这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十分容易做到,但在地形坡度较大的地区则难已做到。如:某地地形南北平均坡度2.0%,现设计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其红线一般控制在70m左右,也就是说,横断面两侧地形高差达1.4m,若按常规横断面的布置,其结果是道路南侧有建筑物高高在上,道路北侧建筑物犹如掉在坑里,南北建筑极不协调,使用不便。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这2%坡度,通过调整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和人行道的高程及坡高,使之与自然地形坡度大致吻合,再通过分隔带或绿化带树木花草,形成视觉上的诱导,就能十分巧妙地消除了坡差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通路造线时,当路线途经地质条件不良地段,原则上应绕越调整路线以节约工程造价,但对城镇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主干道,为了交通顺畅、运营经济,必要时可专虑修高架路、护坡挡土工程以及隧道等措施来解决线形平顺的需要。
4、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意与其他规划的充分衔接
城市规划可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贯穿与规划的每个阶段。进行道路规划设计时,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有限避免城市道路系统紊乱、城市交通组织混乱等问题的出现。比如,设计时应与城市竖向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相衔接。若未处理好与竖向、管线的关系,则会造成路面积水,雨水不能及时有效排出,特别是对于城市道路下穿铁路桥的城市影响极为严重,甚至会造成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严重困扰。只有与各级规划充分衔接,才能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实际效用。
5、路口与路段通行能力协调
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往往不决定于路段而决定于网络系统结点即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范围内路面的交通负荷一般为两相交道路交通量之和,这就是交叉口总是拥挤阻塞形成瓶颈难以通过的根本原因,而传统的交叉口设计很少注意这个问题,没有从网络系统的总体平衡考虑,将交叉口范围内路段予以拓宽,相反却在四周兴建一些吸引大量人流的大型商贸单位,从而加剧了交叉口地区的拥堵。为消除这个瓶颈堵口,在规划用地时,将交叉口范围50 ~ 100m内的出口车道增加2 ~ 3条,使交叉口的通过能力与路段的通行能力接衡,这就从路口用地规划与设计方面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结论:
道路的规划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的技术水平,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着重保护生态的平衡,要不断的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提高道路规划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利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优先;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traffic problems followe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raffic, many cities in our countr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take public transport, and set up special bus lanes, have also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for now, the urban road planning of the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of city road planning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and finally expounds the public traffic is the key point of urban road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road; Public transport prior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交通拥堵等问题是国内国外城市正面临着的共有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举措逐渐走上世界各地特别是大城市的舞台。就我国来说,人口多,但人均土地少,城市交通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公共交通系统因其成本低、方便快捷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第一,虽然有些城市规划中已经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开辟了专用车道,但是因为城市道路紧张、私家车等其他汽车司机的素质低下以及抢占车道的处罚条例不健全等原因,这些公交专用车道被混用甚至被霸占的现象十分普遍;
第二,一些城市虽然推行了公共交通补贴政策,但却没有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公共交通物力、人力、财力投入少,这使得公交优先政策名存实亡;
第三,鼓励市民购买私家车的政策的出台,以及最近十几年盛行不衰的男方要“有房有车”的结婚“标准”,使得我国私家车拥有量直线上升。私家车的迅速发展给我国城市交通以及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第四,部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的设计人员只是按章操作,却没有深入考察了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使得设计出来的城市道路跟不上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节奏;
第五,一些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公交站台只有一块由于外界因素已看不清站点的“白板”站牌、公交车辆锈迹斑斑、座椅破旧不堪、车窗扶手存在安全隐患等,陈旧的公交设施严重阻碍了公共交通的发展;
此外,公交司乘人员服务意识不高、公交运行车辆满足不了众多乘客出行需求等也是常见的现象。
二、如何做好公共交通城市道路规划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只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规划才可以真正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1、明确规划原则
首先,明确差异原则。因为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的差异,不同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因此,在规划一座城市的公共交通道路之时就要充分考察了解该城市的交通发展的独特个性,在深刻认识该城市的道路布局、交通状态、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规划符合该城市的公共交通道路。
其次,明确人性化原则。所谓公共交通就是为满足公众出行而设计的交通道路及设施,因此,要明确人性化原则,体现城市大多数民众的意志、实现公共交通的高效、公平、服务等意识,满足市民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等要求,并且注重设计无障碍公共交通设施,才能做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最后,明确和谐原则。人员、道路、车辆是公共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的最基本的三个重要因素。要使这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的原则,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既要注重公交司机、乘客、行人需要遵守的交通规则,以及当地交通设施管理条例规范等,还要考虑到公共交通车辆的结构、大小、数量,同时,还要把握城市道路的布局和公共交通的线路,才能使人员、道路、车辆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
2、牢记规划目标
第一,牢记环保目标。设计人员在规划城市公共交通岗道路时要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牢牢把握降低公共交通工具污染气体排放量、提高公交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一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规划的目标;
第二,牢记安全目标。在规划城市公共交通道路时也要注重安全这一目标,杜绝间距不足或过大、路面凹凸不平、地基支撑物不稳、站点位置不合理等情况,规划好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道路设计,保障公共交通管理人员、司机、乘客和行人的生命安全;
第三,牢记畅达目标。保障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畅达。只有合理连接的公共交通道路网络,才能为乘客方便、快捷的出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四,牢记舒适目标。保障公共交通快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舒适。只有良好、舒适、宽松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和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要把握舒适这一目标,不仅仅是公共交通工具内外部条件的良好,也要注意公交站点设施及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3、紧抓规划重点
第一,要做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就要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首先,保障公共交通道路建设的费用以及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政策的落实,其次,规划充足的公共交通用地面积,再次,保障公共交通道路网络的合理衔接以及公共交通站点合理布局,最后,完善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体制比如设立公交专用车道等。
第二,要做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还需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首先,要完善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让公共交通城市道路规划与客流量以及客流方向保持协调。其次,换乘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是规划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公共交通换乘网络不止是公共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还包括公共交通工具与其它交通工具的换乘。所以,还要完善公共交通工具之间及与其它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网络。
三、总结
公共交通是我国解决交通问题的最主要的措施,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如何有效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以及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道路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随着科技以及技术的发展,希望我国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发展的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巍.大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06
[2]马晓亮.苏州市公交优先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苏州科技学院,2009
关键词:市政道路;规划;设计;要点;优化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为了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做好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工作,保证道路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概述
市政道路作为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环节。在城市化发展和建设工作中,其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一般来说,在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工作中,由于城市道路本身就属于市政交通的一种,其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在设计中通常都是从公共设施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不仅关注其使用功能的发挥,同时对其艺术效果、使用效果都需要加以总结和完善。
2市政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重点并不是要求盲目的追求新奇,所有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城市道路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道路设计的现状,笔者认为在进行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2.1城市道路的功能性
无论是何种方式的道路设计,其交通运输功能依旧是所有设计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特别是在当前,一二线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问题,如何缓解这种交通拥堵的现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创造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是城市道路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道路设计要对主干线交通进行合理的分布,优化道路设计组合,使得交通运输更加畅通便利。
2.2城市道路的安全性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带来车辆数目成倍增长,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也不断攀升。城市道路的扩容在带动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因此,预防和减少交路交通事故率,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当前乃至今后道路交通安全的重大问题,应将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植根到道路设计中去。安全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主要表现为:以不同道路的服务功能区别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和原有道路设计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道路周边建筑的使用性质,合理确定该道路的行驶速度,而不是教条地根据道路设计速度而制定;注重路段平曲线和道路竖曲线的组合和衔接,特别是注重交叉口的节点设计,避免在交叉口出现大的纵坡段;要考虑到道路护栏、中分带合理宽度以及标志标线的合理设置,同时还要考虑到车辆交汇和临时停靠预留空间;根据道路两侧商业建筑和人群密集程度,合理、恰当地设置行人过街设施,设置醒目的引导标示,标示信息尽量全面,同时在人流过于密集路段,合理设置人行道护栏,正确引导人群安全、快速通过。
2.3城市道路的协调性
在满足了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以后,道路规划设计还必须重视与其它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道路交通设计不能只着眼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还应该从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环保、安全、经济等多方面考虑。首先,城市道路的路线空间曲线要与实际地理条件相符合,在保证道路正常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路线设计得圆滑和平顺,避免突兀和扭曲,这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在城市道路的两旁合适的位置设置路外景观,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城市道路的主体优势;最后,在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道路两旁的绿化,这样做不仅可以美化道路,而且能够很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道路不可避免的要遇到管线,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行车的舒适性,在这个前提下布置路幅,使管线布置不影响行车。
2.4城市道路的特色
城市道路特色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威尼斯之所以成为世界旅游胜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独具特色的水上交通。道路作为城市的动脉,它体现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折射出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历史以及文化内涵的积淀。道路会在经济的发展中被重建,但是文化只有通过积累与沉淀才得以形成。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来看,文化需求的增加,文化品味的提升,使得他们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这个城市的道路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将道路与人文结合是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3市政道路的优化创新设计
上文已经介绍了城市道路设计概述以及需要考量的相关要素,下面对如何做好道路的创新优化设计进行具体的分析。
3.1车速的设计
车速是城市道路设计必须确定的一个问题,通常这是一个定值。但是具体到道路设计中需要涉及到桥梁隧道时,这个取值应当具有灵活性,因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坡度、半径不同。假设主线道路的交通时速是60km/h,那么在桥梁或者隧道部分由于地势、弯道等因素的干扰就很难满足这一标准。所以具体道路车速的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形成情况来确定。优化创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在尊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更加灵活的优化道路设计。
3.2机动车的车道宽度设计
机动车车道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道路交通的横截面来看,机动车道的宽度决定着整个道路的宽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机动车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是从各个城市的现状来看,道路交通的宽度近乎达到极致,再通过拓宽道路来增加车流容载量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道路宽度设计进行研究。从整体来看,我国机动车车道的宽度比欧美国家的标准要高,40km及以上时速的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车道宽度为3.75m,已等同于我国的高速公路的车道宽度。这一标准也正是欧美国家高速公路的宽度标准。从道路设计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越宽越好,我国当前的机动车道的宽度过于机械,没有考虑大小车道、交通流量这些现实因素,在一些城市缩窄车道的宽度反而有效的缓解了交通拥堵的情况。所以,机动车道的宽度范围应该灵活设置,不应该都采用统一硬性的标准。
3.3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从道路安全与便利的角度出发,对道路设计的人性化价值提出了要求。道路改建、扩建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每天都面临的问题,施工时间紧、工期紧张,使得在设计与施工中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一些大的问题上,而忽略了一些对行人安全会产生影响的细节,例如盲道的提示设计、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计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公德品质的体现。我国在道路无障碍设计方面,还需要像西方国家学习,不仅要重视道路设计的粗放型功能,同时要做好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4结语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出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在城市建设中的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把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考虑的对象,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其质量。对于设计者而言,应眼界开阔、经验丰富、要有前瞻性,并不断地学习,提高其设计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多努力,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将出现新的面貌,城市形象得以改善,城市内涵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海峰.现代城市道路设计的要点与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
摘要:从规模结构来看,我国的中等城市是发展最快的层次之一。本文针对我国中等城市的道路现状,首先明确了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其次分析了道路规划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接着详细研究了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的策略。本文对中等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发展
中等城市是小城市的未来,是大城市的后备,在城市体系结构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因此,中等城市道路的发展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研究,从而为中等城市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小城市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
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它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概括起来,这些可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
(l)客观因素:如自然因素(地形、地貌、河流、日照、风向、水文、地质等)、城市土地使用情况、各种人工建筑物和构筑物(如原有道路系统、车站、码头、桥梁、公路、铁路等),
以及当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
(2)主观因素:当地居民的习俗、风土民情及居民观念的转变、国家的各项政策、投资去向,规划设计和管理者的业务水平以及国家政治上的某种需要等等。
尽管影响城市道路发展的因素众多,但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应该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1]。所以,城市道路的规划去单纯地追求某种构图或时兴搬弄某种模式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中等城市道路在规划发展时如何来协调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城市道路规划中很重要的任务。
二、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关键问题
1.道路的可扩展性
道路布局首先服从整体功能要求,要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不能片面追求建筑对景,追求轴线,将干路对着火车站或重要的公共建筑物,形成许多T形交叉口和断头路,道路的延续性被一些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卡死”。如果道路平面的可扩展性(延续性)受到破坏时,主要道路拓宽可能要花费巨大的工程代价。主要道路不能延伸时,城市新的发展区的道路与原来道路之间将发生矛盾而使整个城市道路发生紊乱,破坏交通组织的系统性。
2.消灭瓶颈及蜂腰
城市向外扩展后,旧城与新区之间往往受铁路、河道、城墙等分隔,旧城与新城之间的通道往往成为路网中的瓶颈。随着交通需求增长,通道交通瓶颈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因此,需尽早研究通道问题,将瓶颈制约弱化到最小程度。
我国许多城市用地受到自然制约,在两片用地连接部分,尤其在方格网道路系统中,经常出现“蜂腰”地区,在这个地区道路较少,车辆较集中[2]。因此,针对将来可能出现“蜂腰”地区,应及早控命佣地,理顺道路网络。
3.道路的景观性
城市交通运输是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而一个城市的风貌一般须通过城市道络、广场等所构成的画面来得到反映。因此,我们既不能因强调交通而忽视城市景观,也不能因强调景观而忽视城市,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同一条道路上把城市交通与城市景观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一般而言,“把道路设计成很长的建筑式街道,并在末端形成焦点的方法已经过时了”。强交通的道路应该配以弱景观,强景观的道路则以配置弱交通。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演变过程中,这条规律的影响已显得特别深远。
三、中等城市道路规划发展的对策
1.建设适合城市结构的道路
现阶段,许多中等城市绝大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购买小汽车的经济水平,而摩托车的快速、准点、门到门的服务,致使许多城市的交通工具中摩托车的数量激增。此外,在中等城市中自行车方便、灵活的服务使其数量也不会减少很多,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建立自行车系统、人行系统,实行机、非分流;引导城市向公共交通发展;以此为前提建立适合中等城市交通结构的城市道路。
2.城市道路指标的合理修正
中等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布局做好之后,并不等于就满足了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还应该满足一定的数量指标才能保证规划的质量。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中等城市道路中,主干路的间距宜在800米左右,次干路的间距在400米左右,主要交通流方向上的支路间距在200米左右。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道路网指标较低,应该进行一定的修正。另外,在市中心区等交通较繁忙地区,道路网密度可适当提高,支路间距不得大于160米。
3.城市道路机、非的有效分流
在城市道路系统机、非分流方面,我国中等城市普遍采用的是:一般道路采用机、非交通合用一个断面的混合式,主要道路则采用机、非分流的三幅路形式。三幅路形式的干路系统在我国中等城市道路交通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路段上减少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相互冲突,提高了交通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而且在一些中等城市中,为了解决机、非之间的冲突,普遍地主张把主干路拓宽到50-60米,甚至80米[3]。
其实,城市道路宽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并不能完全解决好交通问题,尤其在我国国情的条件下,中等城市的道路宜采用留足红线、分期实施建设、合理交通组织等模式。一般认为当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大于6-8个车道数的宽度(机动车车布彩直宽度在21-28米左右)后,由于频繁的交叉口、行人过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再增加车道数也并不能达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理想效果,还不如提高道路密度组织分流。
应该说,从我国城市交通构成来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都应具有自己专用的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要比现行的三账路断面干路系统的分流模式要好,但前提条件是需要合适的道路网密度作保证。
四、小结
中等城市一般是一个地区内的经济中心。而道路建设情况是城市基本职能和物质基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布局,剖析现代,找出问题根源,并得出中等城市在道路规划发展方面所应注的问题,这是中等城市道路合理规划发展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江.评缓解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7.1
[关键词]LID 海绵城市 道路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195-02
一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与相关概念
1. 海绵城市概念
城市扩张过程中,路面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城市洪涝灾害与地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突出的城市问题带来了不错的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海绵城市措施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GSI典型措施有: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渗透铺装、雨水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在道路设计中有推广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的巨大潜力,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空间条件、横断面形式以及道路纵横坡度等合理选择和布置一些 LID 措施,如植被浅沟、生物滞留设施、低势绿地、雨水塘/湿地等,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滞留净化雨水,削减峰流量,提高汇水区域的综合排水能力。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 LID 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 LID、海绵城市道路与 LID 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 LID 设施的选择。目的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意义是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 LID 的关系及对 LID 设施的组合设计。②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LID 设施组合设计,道路与用地衔接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一)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框架
论文构建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其中包含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在路网规划层面,主要研究其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在道路设计层面,分为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部分研究,道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建筑衔接、与绿地衔接、与水系衔接。(见图1)
(二) 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规划思路:
论文认为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思路应该是: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规、城市排水防洪、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采用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方法,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功能,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和路径。与营造城市空间的传统规划不同,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尤其与水的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道路、市政等专业的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局面,解决不同专业技术协调性的困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见图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8]
2.规划原则:第一,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第二,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的要求。第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第四,与城市用地性质相协调。第五,与城市水系相协调。第六,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
二、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化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绿地中设置的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
1.LID设施
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道路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与级配层间采用土工布或粘土封水,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一般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由高粘度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添加剂组成。透水基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或者选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垫层材料可选用开级配集料,除了隔离地基和基层,同时可以传递荷载、扩散应力。路基材料应该选用砂性土,如果是粘性土应该换填。除了上述典型路面结构形式,透水路面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土工布等材料做隔离层,结构类型更加多样。
2.LID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如图 所示;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立缘石既够有效地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但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
3.LID绿化带
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沉式绿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 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从长远意义上看,保护城市水文环境、减少市政雨水设施规模建设,有利于雨水管网的长期运行,其节约的资金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23~27
[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3]唐邵杰,瞿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建设科技,2010,13:47~55
[4]马敏杰,姚敏,李英豪,等.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林业建设,2011,5:49~52.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优化设计;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 A
系统性和复杂性成为了当下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特点,城市道路,它的主要功能是要沟通各个片区,以便于城市中的车辆和人们的出行,这样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近年来,随着都市的前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道路的设计将要迎接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现在的城市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那就是各种各样! 新奇百态的设计样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设计样品多了,所出现的问题也就随之加多,那么对于一个道路的设计者来说,这就是一个严峻挑战,面对挑战,设计者们也应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设计负责,对道路的受用者负责,对城市建设负。
道路优化设计内涵
道路优化设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道路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项道路规划的成果对城市道路建设流程实行宏观调控和微观分析。它是以保证道路畅通,有序,安全为目的,以道路工程学的理论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以有效节约资源为优化条件,对城市道路建设流程实行优化。道路优化设计不仅考虑现有的道路建设系统也涵盖了未来道路系统的优化设计,通过科学的优化计算,让道路系统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通过对设计思路的不断改善和探索,最终获得适合目前以及今后城市发展道路运行的最人性,最合理的道路建设方案,从而保证城市道路能够利用人性化的服务和精细化的管理解决现今城市道路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道路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道路建设流程包含很多环节,在以往的流程建设中往往会忽略各环节的道路优化,即在道路建设时仅以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设方案、道路设计、道路施工及交通管理为总主线。这种致命性疏忽导致现今城市道路建设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为了有效解决道路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道路建设进行改善,从而保证城市道路的可持续发展。
2.1 对道路规划实行优化设计
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城市机动车辆也越来越多,这种增加趋势让城市道路建设不堪载荷。为了有效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难题,扩充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以及加大路网建设成为现如今城市改善自身道路问题的首选。而城市管理者也希望通过对道路进行规划达到缓解城市道路问题的局面,但是目前城市道路规划仅仅确定了道路等级,道路横截面面积及红线宽度就直接着手道路施工图的设计,这种不科学的道路规划并没有进行面向规划,也没有施行优化设计,施工与规划衔接不合理必将为未来道路的运行埋下隐患。为了改变这种片面建设的局面,对道路规划实行优化设计至关重要。
2.2 对建设方案实行道路优化设计
对建设方案实行道路优化设计是利用现代研究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将道路方案建设转化为不同类型的道路建设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建设来保障各种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另外,定量、定性的模型分析可以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建设建设方案的各项具体数据进行合理预测,对各类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科学判断,通过不同建设方案之间的数据比照,获得最佳优化方案。
2.3 对道路设计实行优化
道路设计旨在为城市打造一幅秩序井然、道路协调的风景图。一般的道路设计都侧重技术性质、道路标志、交叉点类型及道路横截面形式等,这些因素都是道路建设的基本因素。若仅仅考虑这些因素而忽略道路优化设计就很有可能导致施工图出现道路功能不全的现象,如道路几何形状设计不合理,人行横道设置不合理,车辆无处掉头或车辆转弯半径不足,从而出现交通不顺畅甚至带来交通事故。道路优化设计是衔接建设方案和道路设计的关键,它不仅可以对道路设计中的技术、交叉口渠化及道路横截面进行详细的工程设计指导,还可以结合城市合理的方案建设,将实际施工与理论建设模型相结合,打造一个交通安全、顺畅,环境和谐、有序的新城市面貌。
2.4 对待道路施工实行优化设计
考虑道路施工期间的道路优化主要是考虑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和交通安全。对道路施工实行优化设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完善施工周边交通组织,根据道路施工的影响范围,对施工周边交通设施进行合理部署,确保将道路施工的影响降到最低;2)实行分流措施,为施工处交通减压,如施工队可以在施工附近设置交通标志牌,提醒行人和机动车辆从其他处通车,确保施工道路的顺利进行。
2.5 对道路管理实行优化设计
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城市交通管理压力也愈大,因此建设一个更强而有力的道路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刻不容缓,若能够将优化设计融入道路管理中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道路管理以单纯的基础设施扩充为主的局面,形成建管并重的管理机制,通过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布置和引导以及完善的道路管理机制来均匀交通负荷,缓解交通压力。另外合理的优化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交通指挥,实现对交通的实时监控,从而将现今的道路设施运营管理提升到量化分析,科学决断,智能管理的层面。
道路优化设计的建议
为了让道路优化设计融进城市道路建设的各个流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政府能够完善城市道路规划的管理体系,引导各个城市将道路优化设计引入道路建设项目流程;2) 建设道路行政管理机构,如城市道路整治委员会,从行政管理体制上把握城市建设流程的总体设计,实现对道路资源的统筹,通过建立相关道路法规协调道路建设中各方面的关系;3) 建立道路工程设计审查及道路优化设计程序,要认真对每个流程都进行严格审查,只有满通优化设计的理念才可进入下一个流程的设计。
4、结语
对城市道路建设流程进行合理优化设计是保证道路建设流程之间有效衔接,保证道路规划和道路流程顺利实行的关键点。因此,只有积极开展道路优化设计,将科学的优化设计理念融进城市道路建设流程中,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城市道路的功能和后续使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年,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规划科学合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道路人性化设计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偏重于解决机动车的交通问题。而在如何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较少。粗略形、宏观上控制较多,微观、细部问题考虑较少。尽管基本满足了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但却忽略了人的精神感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在使用功能上,而且在观赏功能、享受功能、舒适功能、便捷功能上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城市道路设计不仅要考虑实用、安全,更要满足舒适、美观、方便的要求,为人们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般来说,道路规划、设计考虑功能问题较多一些,主要依据是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而人性化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加充分理解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求,给人以充分的舒适感和贴心关怀、侧重于细部的处理与把握隐藏在人们心底的深层需求,给人以最大的满足感,因此, 人性化设计是道路工程设计的更高境界。在今后的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大力提倡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共同推进社会文明进程,提高城市的品味。
2、 城市道路功能设计
2.1 城市生活性道路
其设计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 、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 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 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 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支路则可以机非混行并视交通状况路边停车行人可采用平面过街(人行横道)。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2 商业性道路
这种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 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 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 减少干扰,此类道路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2.3 景观性道路
又称园林景观路,它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的道路。通常绿化率不小于40%,总宽度应较宽, 部分主干道或次干道才具有此特性。景观性道路以行人休闲、休憩和绿化营造为主,人行道要求比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灵活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道、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3、机动车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的宽度与车型和行驶速度、安全距离有关。我国城建部门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调查资料得出了车辆横向安全距离及车身与侧石间安全距离的经验公式,并据此得出了机动车道宽度与车速间的计算结果,推行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成为道路上的主流用车;城市道路的交通组成已由过去以大车、公车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小型车、私家车为主。《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对道路横断面设计标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目前道路机动车道宽度一般引用《规范》定为 3.5m~3.75m, 这无疑是是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并造成车道不宽不窄、造成车流并道、拥挤,影响城市交通正常秩序。
根据道路的等级、功能, 细化机动车道(小车道、大车道、公交车道), 建议:一般城市道路(快速路除外), 大车道(混行车道)宽度宜为3.5m~3.75m,小汽车道宜为3.0m,路缘带宽度缩为0.25m;对于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可能出现多辆公交车并排行驶的双向4车道干路,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5m;双向 6~8 车道干路的机动车车道平均宽度宜为3.25m;支路因强调可达性,对车速要求不高,机动车车道宽度宜为3.25m;交叉口机动车进口道宽度宜为3.0m,最小可为2.5m。
4、 立交设计
一般而言,受交叉口出入交通量的大小、分布和地形环境条件的影响,立交的布置没有固定的几何型式。 立交型式的选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立交的型式既不要过分的追求大而全,否则会造成投资的增加、占地面积和拆迁面积的增大,同时严重破坏环境、影响道路人性化功能的原则(造成人行过人行立交桥的时间过分的增大或很少提供人行相关功能因素); 当然,也不能因为过分地照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降低技术标准和等级,从而影响立交功能的正常发挥。
我国很多城市早年修建的一些立交桥,选型时由于缺乏合理的交通和地形环境的分析, 往往是套用某种立交型式;随着城市交通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规划的变迁,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立交本身与其周围的景观严重不协调,而实施改造又非常困难。总的来说, 城市立交一般应以功能为前提,以地形地物等环境约束为条件,采用“协调法”进行立交的总体造型。这种方法不选择某一种立交型式为定式.而是强调立交所处的环境的约束性, 因地制宜,在满足立交功能的前提下,路线尤其匝道力争布置在可供用地的范围以内,尽量减少立交主线和匝道布置与地形、地物之间的冲突,使立交的总体形象与环境相协调。
5、 道路排水设计
城市道路的路面雨水一般也是通过雨水口进入雨水管纳入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但是由于道路的施工,有可能导致部分山区城市原有的排水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分隔和破坏;针对于其上情况,可采用设置截水沟、 排水沟、 急流槽、 跌水、 涵洞等排水设施的方式来解决道路两侧坡面和地坪排水,以避免水毁现象发生。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对景观、 路线纵坡等带来的影响。
某些城市排水管道具有坡度大、高流速、大埋深和场地的不均匀沉降等特点,但排水专业相关技术资料和规范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相对较少,所以对于“适合山地城市的排水管网规划、排水构筑物的设计和排水管材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并由于我国各类城市处于迅猛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坡地、丘陵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形已逐步纳入城市发展的用地供应中,应急早制定相关规范、技术标准,以广泛适应我国城镇的蓬勃发展。
6、 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
人们评价一个城市(城镇)的好坏,对城市道路的印象一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它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清晰的城市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因此必须在道路的空间尺度构成,沿街活动、建筑立面、绿化、街道小区等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以创造出独特的适合该城市的景观形象。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时, 应注意避免对自然形态和城市景观的破坏。因修建道路而产生的深切坡.高填方都会极大地破坏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规划、设计人员应尽量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适应地形地貌特点,如横断面可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这样既节约了工程造价, 又不致过分影响城市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路设计;交通性;游览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园林的脉络和基础元素,园路是对各景点和各景区进行联系的纽带,因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对园路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同当地的基本地勤进行结合,对居民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研究,使园路设计在满足游览性及交通性的同时,也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和标志性,从而使其成为园林景观的特色组成部分。
一、园路的作用及设计要求
(一)园路作用
园路在园林中的重大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表现:
(1)园路在园林中具有音带作用,其组织着游人的观赏程序和园林景观的展开程序,游人在沿着园路进行行走时,园林景观在其面前按照序列进行推演,通过观赏景色,能够使其从嗅觉、听觉及视觉等方面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
(2)园路在园林中也具有构景的作用,作为造园的素材之一,园路理所应当应该列为园林一景。在进行园路的色彩、图案、铺装材料及平面线型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时,能够使较好的园路景观得以形成。同时,园路与建筑、植物及山水的有机结合,也使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园林美景得以构成。
(二)园路铺设要求
在进行园路铺装时,一方面要对其同一般道路一致的、易于清扫、防滑、耐磨、平稳、坚固等要求进行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对园林方向识别、导游、丰富景观等要求进行满足。在进行园林广场的规划和铺装设计时,要结合广场类别和园路主次进行,使其在形式上保持区别。同时,还应将其与周围环境进行结合,在对造景需要进行满足的同时,使其艺术需求与使用功能得以满足。比如:在进行公园内广场的规划和设计时,要对游人歇息时进行静态观赏的需求进行考虑,在精细美观的铺装中,使园路的观赏功能和使用功能得以发挥。
二、园路的分类
常见的园路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主干道:是指通往主要活动景点、兼职设施,方便游人进行集散的园路,在一般的中小型园林绿地中,主干道的宽度应该保持在3米左右,也有一些为4~6米,但是其坡度往往不易过大,并且通常不进行台阶的铺设。
(二)次干道:这类园路往往在各景点区分散,是与景区内各景点进行连接,同时与各主要建筑进行连接的道路,可以满足小型服务用车的通行需要。
(三)游步道:这类园路是指将游人向园林深处和各角落进行引导,供游人休息散步之用,其分布自由、多曲折。一般常在疏林腹地、水际、山上等处进行设置,可以满足两人行走的需求。
三、园路的规划设计
(一)路网
同一般的单纯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相比,园路的交通功能依附于其游览要求。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园路规划和设计时,不应该以便捷作为设计准则,而应该在对景点分布和地形要求等因素的结合上,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设置。同时,其路网的规划设计要求具有明确的分枝,使其各级路网的组织得以将全园景点囊括在内。在将游步道和次干道组成小循环,将主干道组成大循环的基础上,路线的安排还应该对走回头路的现象进行避免;在将两个景区之间安排相应的过渡区的基础上,选取封闭、宁谧、清净的道路使游人的视线得以休息。这样,在便于游人寻找景点和识别方向的同时,也使不必要的疏密一致和平行、均布的路网规划得以避免。
(二)游览性与交通性
作为功能和艺术的统一,园路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具有构思立意。要重视曲折迂回,坡地的设计要通过展线的布置使坡度得以减缓;平地的设计要以避绕障碍为基础,实现曲径通幽、逾越障碍、串联景点、环绕水池、围绕草坪等目目的;有时为了满足配合地形的需求,可以连接景点和建筑、通过密林、穿行山涧、曲越溪流;有时为了提高认识大自然的程度、扩大视野、组织景观、延长游览路线,可以在曲折迂回的道路规划上进行考虑,但是要重视因地制宜原则的遵循,在有理有度的曲折中,使矫揉造作、乏味疲劳、单调重复、过于连续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毫无艺术性等现象得以避免。因此,在进行园路规划设计时,要重视功能上的目的性、艺术上的意境性,在满足游人步移景换需求的基础上,将园路沿线的山丘、水面、建筑、草地、树丛进行组织,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也使其得以辗转多变、时蔽时露、时开时闭、有围有合,从而使其耐看启迪的艺术效果得以充分发挥。
(三)布局
在进行园路道路网规划设计时,其密度应该与景区性质和园林地形等因素进行结合,在遵循密度得体、主次分明原则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便于游人对方向的识别。在进行主干道的铺装形式和路面宽度设计时,要与次干道进行区别,同时还要设计丰富于次干道的景观组织,使其得以为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应该将文化活动区设计较大的密度,对安静休息区设计较小的密度;一般园林景观中的道路不易密度过大,在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时可以将其保持在总面积的一小部分。总的来说,在进行园路设计时,宜曲不宜直、宜窄不宜宽,窄曲的选择应满足“忽窄忽宽”、“短中见长”、“小中见大”的目标,使心理空间得以扩大,使游路得以延长,从而使用地得以节省。
(四)交叉口
在进行交叉口处理时,应重视以下问题:
1、要对过多交叉的现象进行避免,在分岔口和交叉口的路面,应对其主次进行明确区分,从而使导游方向得以明确。
2、对于交叉的两条主要园路,应尽可能使其正交,为使游人拥挤的现象得以避免,可以对假山、绿岛、花坛、小广场等进行设置。
3、对于难以正交的园路,不易使其斜交角度过小,同时还要保证其交于一点,从而使交叉口分离造成的方向难辨的现象得以避免。
4、对于呈丁字相交的两条园路,可以在交点进行道路对景的设置。
(五)连接建筑
园路的园林建筑通常与园路面对,同时适当远离。因此,对其进行连接时可以分出支路或适当加宽道路对建筑道路进行联通。若果建筑具有过大的人流量,可以将其与园路远离,通过在二者之间建立集散广场,使园路与建筑得以通过广场进行连接。在进行建筑与园路的交接时,要对“弧外接”的形式进行运用,使其得以发挥指引方向的作用。
(六)曲线设计
在进行园路的平面线型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多对复曲线进行采用,从而使自然曲径的面貌得以反映。同时,对于连续的反曲线则应该不用或少用,避免弄巧成拙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总之,作为园林景观的基础元素和脉络,园路在园林景观中意义重大。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中园路的规划和设计时,要对园路的作用、铺设要求及其分类进行明确,在对自身实际进行结合,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遵循的基础上,通过对园路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使园林景观中园路的引导作用、交通作用及构景作用等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谷丽荣,许先升. 园林景观中的园路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2] 王祖祥. 浅谈园林景观中的脉络——园路[J]. 安徽林业, 2009,(06) .
[3] 王桂华. 园路在园林设计中的规划[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02) .
[4] 孙宇,王金麟,赵天博. 园林设计的基本元素——园路[J]. 中国科技信息, 20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