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

第1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产学结合;高素质农业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秉承“为时养器,器为时用”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主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2008年初,经省农业厅、教育厅批准,同意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历时半年,学院承担了大量筹建工作,起草了筹建方案、集团章程和系列校企合作协议等文字材料;为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院先后与湖南省十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洽谈;并举办了“湖南省农业厅敬聘袁隆平院士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暨学院专业对接农业产业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举办了集团成立大会;组织召开了集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集团宗旨,明确了集团初步运行机制;设立了集团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机业四个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理事长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担任,秘书处设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集团成立后,完成了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是组织了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调研。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湖南农技人才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现状,2008年10月,集团组织三个调研小组,分别对湖南省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现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迅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发挥不充分,社会地位不高,招生困难,农业人才流失严重,发展条件相对落后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形成《湖南农技人才现状及农业职业院校办学困境的调研报告》,并对调研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集团向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有关领导及部分湖南“两会”代表递交了《建议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报告》。《报告》提出了三条建议:(1)实行免费培养高等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政策,建议省政府借鉴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全免,中央将逐步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由省财政出钱,每年安排高等职业院校纯农业专业免费培养计划5000人。(2)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对高职院校纯农专业实行单独招生,以改变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的现状。建议省财政设立农业职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加强农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整合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建议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对全省农业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推动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启动了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8月,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后,决定联合实施“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9月,双方各派一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兼职人员,正式成立“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项目部,项目部设于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秘书处,由秘书处负责运作。该项目拟在3年内培养1000名农业领域人才,打造国家援外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端农业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国家l4个援非中心及相关农业企业储备和输送高素质农业按术人才。目前,项目部已经完成了签订合作协议、管理制度制定、课程体系设置等系列工作。并从集团内部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和相关企业员工中选拔学员,拟挑选30—40人进行培训。

二、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一体化

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和提供技术设备,在校园里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2008年9月3日,都市花乡有限公司与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合作,正式成立“都市花乡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花卉生产基地搬进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花卉生产。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院抓住契机,从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两个专业着手,启动项目承包教学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生产水仙花1.5万盆。这一举措,不仅帮助都市花乡有限公司完成生产任务,及时把花卉产品投放春节市场,同时又锻炼了教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2008年11月3—6日,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帮助策划都市花乡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一长沙花艺国际交流会”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日本、韩国、荷兰、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花艺大师出席了会议。在大会组织的插花大赛中,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向竹君、王鉴、朱娇荣获一、二、三等奖。2009年学院再次与深圳百通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达成初步协议,该公司拟投资400万元,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生产实习工厂,作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把自办产业实体基本都剥离出来与专业系捆绑,建立系企一体化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系至少负责一个产业实体的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教学效益双重目标。

(二)专业创造性地对接产业

各专业系与合作企业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十几个订单培养班级的教学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学生前两年半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阶段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形成了“专业+产业+职业”的三业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二是“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植科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专业+公司(基地)+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为平台,创立了“23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突出。即以长沙小康园艺园林有限公司(基地)、产学研示范场和校外园艺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2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基本素质培养,3个学期在系办公司、实训基地和学院示范场进行职业技能训练,1个学期在校外园艺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实训方法,采取“师傅带徒弟”、“项目经理带员工”的实训方法,使学生完全融人生产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为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动科系按照畜牧兽医工作任务领域,课程教学计划按模块安排,专业课程分专门技术和专业方向两大模块,其中专门技术叉分为种畜、营养、畜牧管理、动物疾病防治、兽药和畜牧环境与畜场规划六个小模块,专业方向分繁育、养殖、兽医、检疫、营销5个方向,创立了“5+3+2”任务驱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五天课堂教学,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在校内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周末两天集中进行生产性实践。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强技能、能管理、会服务、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畜牧兽医人才。

三、建设农民扶贫培训工程。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2003年l0月,学院主动与省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3期农民科技骨干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150—200人,培训时间两个月,为全省每个贫困村培训2—3名有一定种养规模和经验的科技骨干。学院党委和行政非常重视农民培训班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了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教师们经过广泛调查,周密制订了教学计划,并根据培训班的要求和农民学员的具体情况,精心组织编写了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两套培训教材,共计80多万字。目前培训班已成功地举办了15期,培训学员3000余人。2006年以来,学院举办为贫困地区搭建科技平台,“养殖业”“食品加工”“种植业”科技兴村项目创业培训班10余期,培训学员600余人,举办草食动物品改员培训班14期,培训草食动物品改员1000人。学员们通过培训,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乡,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发挥了科技带头人的作用。

四、产、学、研、推相结合.致力振兴农村经济

(一)积极推广科研成果

近几年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动科系欧阳叙向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推广湘东黑山羊生产技术,该技术先后在浏阳、醴陵等四县推广,初步估算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植科系肖君泽教授主持的“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科研课题,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水稻新品种,两年来通过学院“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这个桥梁,在湖南省长沙、益阳、株洲、湘潭、岳阳等10多个县市推广,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实惠。

(二)送科技下乡,帮农民致富

为了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教兴村富民工程计划”和“扶贫支教工程计划”,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乡扶贫支教。2001—2005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持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学院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指导该村制订村级发展规划,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科技骨干,指导调整该村产业结构,一年半时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专家组进村前人均年增纯收入1500多元。2008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长沙市科技局和市委组织部要求,向望城县靖港渔业合作社派遣科技特派员董益生老师。两年来,董益生老师与渔业合作社农民打成一片,重点帮助渔业社解决了淡水鱼深加工问题,使该渔业合作社共获得了100多万元的收益增值。2001年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选派了13位青年骨干教师到湘西自治州9个市县的乡镇开展扶贫支教工作,深受当地村民欢迎。

(三)拓宽社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第2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増加。教育部的调查表明,2001年以来,有50.7%的社会用人单位招聘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比例超过10%。对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最重视的依次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专业知识。笔者所在课题组对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不全面调查结果也与上述结论相同。

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两个专业,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有长期形成的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有办学单位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更直接的是教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和与之相联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实践教学则重视和研究不够,对如何在培养目标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更是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从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一教师来看,有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经济管理类教师中,31.2%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历,78.6%的专业教师没有国际交流经历。如果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势必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

因此,切实抓好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将会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规律,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校人才培养应积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分析人才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类的人才需求现状,研究该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特提出旨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即实施“531”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的五个阶段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分为5个阶段,即课程实验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科研实践阶段、情景模拟实验阶段、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

课程实验阶段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基础环节,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使学生领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课程实验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实验属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随理论教学同步进行。

专业综合实训阶段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实验教学过程,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对本专业的多门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专业综合实训属专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阶段,一般在大二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专业综合实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求职都会有帮助。

科研实训阶段是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直接申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技能,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科研实训是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和创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科研和学术活动,要求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能够参与并具备一定质量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

情景模拟实验阶段是对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和研发式实验的补充和完善,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相关专业模拟完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农产品贸易等实战场景,锻炼学生的实务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与社会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研究或管理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项模拟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増强学生对涉农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2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

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3个层次,即全面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每个学生的个人资质、掌握专业知识程度及实践技能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存在因材施教问题。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培养合格人才,是“531”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具备利用本专业知识胜任一般工作素质和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人才,使学生具备利用专业知识较为复杂岗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部分同学具备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和创新工作能力。3个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的人才比例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实践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有紧密的关系。

2.3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

实验教学活动必须遵循一个宗旨,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促进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共同提高。实验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或学生就业岗前培训,而是一个贯穿4年本科教学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核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为社会输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有继续发展潜质的人才。

提出“531”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使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1个宗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根基,“5个阶段”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手段,“3个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3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措施

3.1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化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手段

“531”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涵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完善,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才市场对知识结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动态体系,只有不断地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系统”有助于对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动态管理。

3.2师资队伍建设是实验教学体系科学性和先进性根本保障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531”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障。实验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因此,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素质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实验指导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实践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増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能力或参加工作后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社会服务、技术开发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3.3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实验课、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组织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学时等的设置应有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权威的专家对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和实验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论证,保证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确实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缩短就业适应周期。

二是研发式实验要达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单位科研活动双赢目的。研发式实验是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直接把学生实践学习过程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专业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3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经济管理;应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格局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经济管理也是一个多元、高效、科学的信息化系统,众多信息节点和信息模块成为这一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要素。故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才能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水平,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平稳运行。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仅能够促进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能够促进新的信息技术得以有效的应用,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将就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几点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信息化技术设备成本过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然而,面对着较高使用成本的信息化设备,诸如:计算机、网络等,相当大部分的农民有着较大的难度,难以支付这些使用成本。并且在农民使用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对一些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对一些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就会产生资源浪费的情况。

2.农村经济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导致了农民对于信息的需求有着不同的要求。然而,面对着如此庞大的信息需求,信息传播渠道的不畅通却影响了信息的传输效果。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有以下几种渠道:一般都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或者一些科技杂志的转载等途径获取到的,尤其是对于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和重点政策,诸如:怎样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等等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认知。

3.信息化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在目前的农村,很多地区的信息化网络设施建立还非常的欠缺,总的网络体系覆盖面不广,其信息服务的项目也过于单一,这些都导致了农民不能及时获取新的信息资源,而且相关农业的网站非常少,利用率也很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实现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的时间非常短,导致缺少此方面的专业人才,没有既了解农业又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不能指导农民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农业活动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二、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并且是一项跨部门、行业、地区的工程,由很多复杂的业务技术组成的。所以,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好其应有的职能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积极的领导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设应有的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加大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的建立,并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助,帮助其完成信息化进程,引导农民能够合理运用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避免浪费。

2 要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服务

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增强信息技术的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农业推广站和地方政府的主管部门结合起来,使他们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扩大农村基础建设的规模,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将现有的农村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鼓励农民在在经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弄寻信息化的发展和英勇,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制定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政府还应该努力从多角度发展农村信息,努力扩展农民的知识面,使农业活动成为被信息技术指导的活动。

2.提升对农民信息化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农民处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的阶段,缺乏一定的先进理念,所以必须要加快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帮助其建立起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意识,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普及,并且努力培养其对现代化设施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一些农村生产者,也应培养其应有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农民对信息化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化科技进行农业经济活动,提高农民的产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

4.要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数据库系统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信息化技术充分的运用到农业活动中去,必须要有完善的农村信息数据库,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合理的指导,但是我国的具体国情比较复杂,农业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库的时候,应该不断进行整合和完善,只有这样,才会使这些信息能更好的指导农业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三、结束语

农业生产的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这也就决定了每个部门之间必须相互配合才能提升我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管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科学技术,只有保证了信息的科学性,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农业结构,从而提升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利津县陈庄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4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趋势,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以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劳动经济,即农业经济;也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1对会计理论的挑战及思考

1.1对会计目标

首先,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需求者与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与创新,信息使用者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现金流传”,而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1.2对会计基本前提

现行会计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基本前提上,知识经济的出现对这四项基本前提提出了挑战。

1.2.1关于会计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急速发展,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不分国界的联合或分组,从而导致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1.2.2关于持续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借助互联网相互联合起来完成一个项目,当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会立即分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

1.2.3关于会计分期。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

1.2.4关于货币计量。在知识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经济活动使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同时,国际贸易剧增,市值变动大,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前提提出了挑战。在新的经济时代,完全可能出现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用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1.3对会计要素

现行会计把会计要素划分成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资产,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人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知识作为一种动态的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显得日益重要。而现行会计要素无法反映以上内容,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加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会计要素划分会更加细密,更有层次,以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状态。

1.4对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中右边所体现的只是企业财务资本所有者的权益,而未体现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与创新能力对企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会计权益理论。

2会计实务的挑战及思考

2.1对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核算中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由此,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相应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2对会计组织

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与外界的互联实现实时沟通,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可通过一种互联网交易结算卡或是信用结算卡等,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互联网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2.3对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知识和信息这一首要的经济资源价值就不能充分表现。对于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网络公司,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企业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就没有意义。

2.4对会计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监督的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人员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可以及时得到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说,在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将会大大拓展其范围。

2.5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

现在企业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其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进行设计的,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账凭证输入系统中,凭证经审核后,据以自动记账、结账、生成会计报表等,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核算的流程。这种流程不能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

2.6对财务报告

当前的财务报告具有许多局限性,如无法反映非币化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企业发生的特殊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局限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实时双向交流,企业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决算模型提供专用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也会发生变革。财务报告要将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揭示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会计信息要适用于会计使用者的决策模型,传统的会计按年度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已难以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也不适应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7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互联网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授权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容控制制度已失效。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将是新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面临最为艰难的事情。

3对会计人员的挑战及措施

企业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数据的加工者、会计信息的输出者,而且是对接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决策者。知识经济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利用互联网;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从互联网上得到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而且要注意对本企业财务机密的保管,防止黑客和竞争对手的非法获取。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频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必须懂得国际上通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会计人才培养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1适应知识经济要求,调整专业结构

我国财经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口径比较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熟悉本专业会计业务知识,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了解不多,社会适应性较差。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知识相互融合,学校的会计教学应当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学习各门会计主课,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广泛学习各种公共基础课;会计课程设置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会计人才的正确培养方向,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没有用人需求和社会效益不高的专业应当果断撤掉,对目前社会尚有用人需求,发展前途并不乐观的专业要适当压缩规模,专业设置必须合理,避免一窝蜂、赶潮流的短期行为,专业设置要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

3.2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改进会计教学方法

积极推进会计教学和实践会计教学两方面入手。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自学式或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反映最新内容和会计研究成果、财经政策和会计制度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动态。教材中通俗易懂的会计教学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其中疑难问题由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负责指导、咨询、答疑、总结。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尤其值得提倡的是大力引进会计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理论会计教学方法应当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变。此外,会计教学不但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延续和扩展,它符合财经院校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会计人才的要求。

3.3适应知识经济要求,按照需求培养

第5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会计与经济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与联系。会计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会计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带动会计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会计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会计发展的另一动因。历史上,正是经济水平和经济形态这两个主导性因素以其各自的方式共同和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与方向,使得会计的发展过程既有与经济水平提高相应的不断向前的趋势,又具有与经济形态更替相对应的阶段性特征。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经济两个阶段。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具有重要意义。当时的会计是为庄园主服务的,庄园会计是管家管理庄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郭道扬,1999)。会计计量和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即只记录财产物质本身的增减变化。与此相应,庄园会计所采用的是一元化的计量思想和单式记账法,古代会计中的“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会计平衡式所反映的其实只是财产本身的变动及结果。在这个公式中,只有“资产”一个会计要素,而没有权益性会计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社会中的会计,其实只是单式的实物会计而并非意义上的会计。

当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之后,以资本为标志的商品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的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实现资本增殖。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更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使得会计的计量和记录思想由一元化发展到二元化,由对财产本身的计量发展到对财产及其权益的双重计量,复式记账法就是在这种经济背景和计量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虽然促进了复式记账法的产生和发展,但总体上讲会计的发展仍处于簿记阶段,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并未形成。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传统的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工业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变化:生产过程复杂化、设备费用和管理费用巨增、成本控制变得重要而紧迫。传统的簿记学无法对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精确计量与有效控制,已不能适应工业经济社会中的管理需要,成本会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同样基于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与管理中预算控制、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相结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至此,由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现代会计知识体系基本形成。

二、知识经济的影响:现行会计体系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的会计思想、理论和体系是在工业经济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时,其对现有会计体系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现行会计知识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又一次进行变革和创新的机遇。

(一)对会计属性的影响。对于会计的性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老三论”(论、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新三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控制论)之说。但这些定义都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或更早时期形成的,反映了当时对会计的认识,不具有新经济的时代特征。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会计职业称为知识劳动者、新信息的创造者;另一美国知识经济学家把会计职业看作为二级信息部门或典型的准信息产业。可以说,这种对会计的定位与理解,比上述对会计的认识更有时代性、宏观性和理论深度,也更加突出了会计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会计界应当转变思想,以新的视角和经济背景为基础来和认识会计。

(二)对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成本计量与控制理论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知识经济下的成本结构与态性和工业经济下的完全不同。对知识型或高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变动成本和产品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1)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2)由于研制活动风险大,研制成本的未来预期收益不明确、保证性差,而变动成本又过少,使得无论研制成本还是软件的复制成本都无法作为收益预测的基础,需要建立新的预测基础和方法;(3)需要检讨传统成本会计将研制费用计入当期费用的处理方法。因为按照这种方法,将导致软件成本计量的严重失真。

(三)对融资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的影响。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很大,因此在开办之初,企业往往运用财务杠杆理论进行融资,从而形成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相结合的二元化资本结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固定资产和设备的投资很少,尤其是一些公司和软件开发公司,只需要少量的电脑即可运作。因此在企业开办之初,一般不需要进行借款融资,而一旦开发成功,企业则可以在资本市场进行自有资本融资。如此一来,这些公司就形成了单一的资本结构,即只有自有资本而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借入资本,资金成本很小。这说明,传统的融资与资本结构理论对新型的企业并不实用。

(四)对资产计量理论的影响。现行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其所占比重已大幅增加,个别新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已占总资产的50—60%。如果仍沿用现行的资产确认与计量理论,将导致会计对企业资源及其竞争能力反映的严重失实。

(五)对资本计量理论的影响。现行资本计量理论强调实物资本及其提供者的权益,对无形资产提供者的权益只承认专利、技术等成果化部分,而对大部分的智力资源或知识性资产不予承认。按照知识经济的角度理解,这种对资本的确认与计量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因为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的源泉是其所具有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量及知识的积累程度。如果企业不认可知识资源或知识资产及其所有者的权益,一方面会导致对资本计量与反映的不全面,另一方面,也会扼杀企业的创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六)对财务报告理论的影响。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活动的网络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会计必须改变定期(年、季、月)、定对象(投资者、债权人等)的信息披露方式,借助更先进的信息交换媒介进行广泛的及时性信息加工与传递。

(七)对绩效评价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评价模型中,一直以实物资本及物质产品的多少来衡量企业的规模与产出效率。而按照知识经济的评判标准,这种评价模型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活动虽然仍离不开实物资本,但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企业价值的大小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其实物资本的多寡而在于其创新能力。

(八)对利润形成与利润分配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利润是由资本(主要指实物资本)带来的,因此参与利润分配的主要是资本的提供者或出资人,至于劳动者只是实物资本的附属物,只领取劳动报酬而不参与利润分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资源和利润的增长点在于知识、技能和能力,而劳动者则是软性资源的载体。因此,知识经济中人的因素是利润形成的主要源泉,是以人为“本”的经济而不是以物为“本”的经济。与此相应,利润分配也应该以资本和知本相结合进行。

三、的变革与:未来之展望

知识虽然对现行的会计和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一些基本的会计思想、原则与方法仍具有意义。因此,会计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建立起21世纪的符合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会计模式。

(一)更新会计思想和理念,拓展会计要素的范围和空间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上。传统的经济思想重视实物、设备,而不重视知识以及知识的拥有者。因此,会计的一切计量和管理都是围绕着设备、存货、资金等物流展开的。而在知识经济,物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人(劳动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空前突出,知识及其拥有者成为当今最核心的资源和资本。会计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体现“知识第一”的经济理念。这是会计改革的思想基础。将知识纳入到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并对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公式进行修正和拓展,修正后的公式应为:实物资产+知识资产=负债+实物资本权益+知识资本权益。

(二)重点知识资源的计量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进行计量与反映,是会计所面临的最棘手的之一。具体计量时,在方法上会遇到以下问题:(1)知识资本能否计量?(2)知识资本是知识产品的价值,还是知识本身的价值?(3)知识资本是个人的资本还是整体的资本?(4)是按投入基础计量,还是按产出基础计量?第一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判断标准问题。如果仍坚持原来的会计计量思想,知识资本就无法计量。但如果采用合理计量(reasonale Measuremet)的思想,则知识资本是可以计量的。因为我们可以用相对合理、精确的方法估计出知识资本的取值区间。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知识资本应该既包括知识产品的价值也包括知识本身的价值。目前的会计实务只承认知识产品的价值如专利技术等,但没有确认知识本身的价值。因此,改革点应放在知识本身的价值的计量上。这种价值其实就是知识拥有者的价值即人力资源的价值。至于第三个问题,就会计意义上说,应是企业整体的资本,这是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如果一个人很有知识、才干但未加盟企业,虽然他有人力资本,但这种资本不属于企业,不在企业会计的计量范围之内。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只能是属于企业的、同时企业又能够控制的资源。另外,应该看到,人力资本的发挥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如果一个人不加入企业,即使他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很难发挥出来,也只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本只有嫁接到企业主体上,才是一种现实的资源,才能进行计量和反映。对于第四个问题,笔者主张按投入基础计量,即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形成过程中投入的价值。企业的人力资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为培养人才而发生的培训费、费,这是为获取新知识和技能而发生的支出;二是新聘职工的教育成本。这部分支出也是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发生的,只是由国家和个人支付。但是,个人一旦加入企业,企业事实上就间接地拥有了这种知识和技能的使用权,也相应地成为这种教育支出的收益者。因此,企业应按照教育年限和每年的教育成本水平估计这部分人力资源。而企业人力资本的减少也有两项:一是职工调出而发生的摊销;二是由于知识贬值而进行的摊销。

第6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关键字:知识经济 传统会计假设冲击

Abstract: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that peopl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ccounting activities of the objec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 to produce the most basic idea to make summa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hypothesis is now much impact theory. Knowledge economy in the accounting the challenge is still severe,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should admit that this change, accept the challenge, and pushed for the new theo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xperience of gener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theo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knowledge economy accounting assumptions impact

中图分类号:F2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知识被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分配要素。由此,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范畴――知识经济便应运而生。知识经济为财务会计提供了以网络科技和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大量新观念、新事物、新业务的出现,深刻的改变着会计环境,会计的理论工作者应当重新审视构筑财务会计及其规范的基本概念――传统会计假设,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知识经济概述

知识经济又称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广阔的耕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而知识经济则是在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支撑下,知识资本为主要生产要素,通过不断的创新并应用信息科技,以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附加值的产业或企业为主的经济体系。

2知识经济对会计环境的影响

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是会计所处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会计环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庞大的统一体,并将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作为世界经济潮流,正对人类经济生活的面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传统会计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改变,这必将对传统会计假设构成巨大的冲击。

2.1企业的核心资产不断边缘化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不再是以机器、原材料为代表的有形资产,而是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已逐渐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2.2企业投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经济时代,投资方式主要是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实物资本,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方式将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专利技术、商标等知识资本。

2.3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便捷的网络催生了众多的“网络公司”(既虚拟企业),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正悄然发生变化;此外,电子商务的普及与“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传统的交易方式、结算手段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2.4企业利润的分配模式发生变化

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的劳动以工资的形式进行补偿,而只有投资者因拥有股权才能分配利润;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资本是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和价值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尤其是利用知识的能力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利润的重要分配依据,这对传统的利润分配模式是一种创新。

2.5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及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知识经济是网络化的经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与利用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必将大大提高。

2.6会计国际化进程加快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国际会计的发展,必然推动各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知识经济与会计假设理论的关系

会计假设是指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断。而后形成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设。传统的会计假设一般包括4个方面: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由于会计实务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会计假设是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假设理论也应不断完善。尽管会计假设是对客观经济环境做出的合乎逻辑的理性的抽象,但毕竟与经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旧有的会计假设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已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经济环境的理性的概括和总结了。据此会计假设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就很低。从而也使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准确性降低,这又反过来加剧了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扰乱正常的会计秩序。即会计假设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假设与现实的脱节应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当现实发生较大变化,会计假设也就必须及时做出相应修正和完善,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也才能真正发挥会计信息的决策参与作用。

4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

传统会计假设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环境基础之上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计环境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改变了传统财务会计建立的基础。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四项传统会计假设。

4.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知识经济条件下,母公司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难以把握,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其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极强的不稳定性。这种由于控股而形成的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会计主体具有双重性,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冲击。另外,虚拟公司使企业的空间范围能够根据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灵活地重购或分合,从而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其外延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而大量的基金项目、虚拟企业又多是一次性的临时性组织,交易、结算均在瞬间完成,其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极大的冲击与否认了“持续经营”假设。

4.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使会计分期假设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网络经济的出现及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冲击,会计分期假设也就同样受到了冲击。可以说,会计分期假设受到冲击是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冲击的连锁反应。

4.4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市场交易更加活跃,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稳定这一假设;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与企业核心资产重心转移,传统会计理论的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在线交易价格的需要。可见,现行“货币计量”假设不能完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传统会计假设产生了重大冲击,因此,及时地根据会计假设环境的变化,科学地修正和完善会计假设已成为我国会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在当前条件下,知识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会计假设提出了挑战,却并没有改变会计假设的实质,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余玉苗、何晓东:《关于网络时代的财务会计假设》,《财会月刊》[J]2001(9)

[2] 吴建新:《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冲击与创新》,《中国管理信息化》[J]2005(10)

[3] 尹洪勋、季荣花:《关于会计假设的解构与重构》,《价值工程》[J]2010,29(13)

第7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直接为三农发展培养人才的组织,选择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顺应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农业院校在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实现,是高等农业院校顺应时展和增强自身竟争力的客观要求。创业型人才培养必将成为今后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

一、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才能,善于发现机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推动事业发展的人。创业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业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研以及农业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级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开创事业的能力和意识的,乐于献身农业,能够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这些创业型人才是面向“三农”,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类型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掌握信息和捕捉机遇的创业型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科技型人才。农业现代化需要高等农业院校培养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即科技型创业人才。科技型人才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研发新科技成果,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生产经营实践。

2.经营管理型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具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经营管理型人才是地方中小型企业振兴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

3.信息服务型人才。我国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服务型人才,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各种信息的充分交流,促进农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的融合。

4.教育型人才。农村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教育型人才开拓和经营农村教育将大有可为。面向农村建立多层次教育,举办成人的各类学习班和培训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并降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难度,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国内外高等农业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美国是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始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大类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增强和提高大学生这四类能力素质。其中美国“赠地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赠地学院实施农业和技术教育,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技能教育,特别要针对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正是赠地学院的开办,提出了高等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经济这一新的办学理念,增加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新职能。

2.德国的农业高等教育在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大学中实施。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教学目标、教学实践都以应用性为导向,培养创业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模式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设置多项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职业工作实践学期和职业实习等。

3.日本高校高度重视创业人才培养。日本政府积极支持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把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基本国策,以创造性科技立国为竞争优势。加大政府投资力度,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参与创业活动,促进产学研联合,推进新技术的转移和应用。

(二)国内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中国农业大学采用基础平台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平台由通用性学科或专业知识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普适性能力。专业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特色设置的,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科研项目、实验实习、研究论文、毕业论文等。这种模式从课程设置和知识内容来看,已经弱化了专业的局限,重视了个人的通用能力发展,同时实现分流培养,体现了社会分工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2.南京农业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特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课程主要是通识教育,包括农业科学与作物生产科学领域。专业特长则是为宽口径的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体现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多样化要求,建立既能够宽口径地构建人才知识结构、又能够有效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导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为支撑,以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为保障,实行基本素质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结合,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外企业联合培养,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华南农业大学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训练三部分构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应用性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三、高等农业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一)坚持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办学特色

高等农业院校要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服务,以具其有的农业科技优势为基础,整合专业和教学资源,高质量地培养创业型人才。同时主动适应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信息服务人才、教育人才,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开发。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选择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农业对高等农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优化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同美国创业教育发展成熟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高等院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创业教育课程如何设置、创业实践环节如何开展都是农业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创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是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育。基础素质是通过对企业运营全过程的了解,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创业意识和产生创业的想法。能力拓展是通过系统的模拟和训练,将创业知识与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能力,这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实践教育是创业能力的具体运用,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到企业实习基地工作和聆听成功企业家的讲座等,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创业活动有效结合。在创业教育内容方面,创业能力是主线,贯彻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始终。

(三)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形成以校内为主、校外结合的多专业多层次的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在帮助学生对创业进行模拟的学习中,逐步锻炼其创业能力。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创业师资的培养,对创业教师进行各种专门的培训,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兼职教学。鼓励创业教师从事创业实践活动、选拔教师到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或者到企业相关岗位积累创业经验。通过案例示范教学以及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创业教育需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思想碰撞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同质性弊端,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采取开放式师资培养,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组建一支包括创业教师、农业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

(四)创设良好的创业教育外部环境

第8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因此,研究提供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信息的人力资源会计成为紧迫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的挑战

知识经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击着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其对传统会计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对会计确认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无形化表现为知识产品、企业资产的无形化,在现行会计系统中作为无形资产主体的人力资源没有被确认为资产,不能如实反映经济主体的规模。但若将人力资源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资产变动如何记录等又还存在着困难。

(二)对会计计量的挑战

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计量模式下对人力资源的计量结果虽然客观可靠,但其确定的人力资源历史成本并不一定能代表人力资本的实际经济价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计量的可比性和真实性,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正正面临挑战。

(三)对会计报告的挑战

知识经济下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挑战,最终都反映在对报告的挑战。传统会计报告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将人力资源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排除在外,造成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此外,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时效性增强,会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也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改进传统会计的信息加工和报告方式,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准确、及时。

二、知识经济下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下,以知识、科学技术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凸显,企业会计核算不仅要处理与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更要处理反映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人力资源会计作为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结合传统的会计方法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予以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将结果报告给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方法,能满足企业新经济环境下的信息需求,因此有必要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料的投入和消耗不再是经济增长、财富创造的主要决定因素,知识和人才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能忽视。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和经营实力的强弱仅靠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是无法衡量的,这就要求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要求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为吸引和留住人才,需对人才提供高待遇,在职培训等措施,这些措施必然会增加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开支,这些投资的效益如何也成为企业须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在会计上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进行核算,将其视为一种资源并考核其经济效益。所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必然要求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进行核算和管理。

(三)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要求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作为费用列支,而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支出和所得收益是长期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当属于资本性支出,应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将人力资源投资上的投资成本按受益期摊销,这种处理方法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更充分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四)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求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费用化,歪曲和低估了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企业的管理队伍、知识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从而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尚未应用于实务中。我们应针对其现状,采取措施,尽快完善和发展人力资源会计。

(一)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理沦研究尚未成熟,知识经济时代下,应结合现代企业理论、产权理论等现代经济理沦不断地创新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构建也将会极大的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能提供合理的人才市场价格,从而为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促进人才的自由流通。这样,人力资源会计也才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我国当前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不完善,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是当务之急。

(三)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

现行会计核算中员工的培训费等计入企业当期损益,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企业对其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严重阻力。而实践显示,员工能力的发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将使人力资源计量结果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因此,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必然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第9篇:农业经济知识与实务范文

当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先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貌似很宽泛,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数量、质量、能力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通过加大培养、吸引人才的力度来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依靠各自的优势加紧了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抢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中国虽然人口数13亿,但人力资源现状却明显无法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源开发体制存在不足;2、人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3、现代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短缺;4、关键岗位,比如科学技术、专业管理等缺乏称职和优秀的人才

因此,如何培养、吸引且留住人才,是我们要迫切予以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将根据入世后我国面临挑战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学习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论和实践经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进行比较深入地创新性地研究,以加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进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竞争力。 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本管理的概念。“人本管理”,是时下最流行的企业管理理论,也是企业家们学习应用的主要内容。人本管理,也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把对人、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人的积极性。

(二)人本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1、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中的生产力要素是人、物、技术、资金、时间、信息。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积极、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其他要素也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作用。任何技术和设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谓的技术竞争实际上是就是人才脑力的竞争。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这句话也恰恰证明了人作为生产力要素中的核心重要地位。

2、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

人本管理的主要方式为以下几种:

(1)感情管理。感情管理,是指企业领导者尊重、关心员工,让员工与企业间能够有感情层面的沟通,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管理工作很多都是与人打交道,比如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在领导者与员工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领导者要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重视感情管理,尊重、信任和关心自己的下属,真心诚意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感情管理,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有归属感,自然会促进企业的发展。

(2)民主管理。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发展企业。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就是企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民主管理的实质是让员工参与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

(3)人才管理。人才是指既有德又有才的人。古人云“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企业想有好的发展,务必关注人才方面的管理。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方面。人才选拔要观人举止、知人善任;人才培育要因材施教、面向未来;人才使用要量才录用、用人所长;人才留住要使人才经济利益改善、精神需求满足。做到选得准,育得对,用得好,留得住。

(4)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注重文化的力量,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务实的工作态度,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造就优秀的企业员工,能够使企业的目标有效地转化为员工本人的奋斗目标。

总之,任何企业都是由人、财、物组成。人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要运用文中所提到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员工的潜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迎面扑来。知识经济对未来企业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资的要求,深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人资管理,对于促进企业人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1、知识经济的含义与特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的经济。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1)农业经济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经济;(2)工业经济是以资金、设备、能源和原材料为基础的经济;(3)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它的发展和繁荣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技术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使用。

2、知识经济具有四大特征:(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2)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3)服务业扮演了重要角色;(4)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实现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1、对知识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都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如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这就对人才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从事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员要有比较深厚的专业基础,才能在工作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还要保证精通至少一种以上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掌握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比如金融、法律等相关领域。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诉求的是T字形人才,既业务精湛,又博学多才。2、对心理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时代,快节奏、高压力、高竞争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点。迎接我们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在心理素质上我们除了要将竞争、合作、应变、创新的意识兼顾,同时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自信心和足够的抗打击能力。3、对学习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产业正向着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止对新兴知识的学习,并且要加速掌握新产业所急需的知识技术。信息和知识的发展在加速倍增,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和及时地掌握新知识,已有的优势将很快被后起之军所超越。学习不只是要吸收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以期能够适应社会。因此,学习不仅仅是指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才能为自己积蓄更多的能力以求厚积薄发。4、对创新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创造性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亦或是提供新的服务,否则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研究前景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人资管理的地位与重要性日益激增。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整理出的几条还需研究的方面:

首先,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织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组织文化与人们就业、择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