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任何文化都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组成。班级文化也是如此,它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师生之间形成复杂的联动关系,能体现班级的特色凝聚力。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有以下重要意义。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对教师及学生个体行为进行规范。良好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软性力量,无形中管理着每一位师生,是教师及每位学生的行为准则,约束着个体行为。班级文化以班风、学风等为抽象形式,以班级口号、班歌等为具体形式感染着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班集体之间的相处是由师生之间相互凝聚力的强弱而决定的。当班级文化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产生班级荣辱观时,就会促进每位学生为了班级的荣誉拼搏努力,并约束自己,帮助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之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责任感。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优良的班级文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更能帮助学生综合发展。班级文化通常会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身心得到放松,更能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高中班级管理中优秀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的物质文化处于表层,指班集体的各项基础设施设备及客观的生活、学习环境。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也是其他文化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卫生环境、教学设备等。学生每天都要在教室学习,脏乱的教室容易让学生产生浮躁、厌学等情绪,而整洁的教室卫生环境能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学习心情,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教室的墙壁着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如张贴班集体的合照等,其不仅能象征班级文化,还是一道特殊的物质文化风景。教师还可以以板报为载体,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帮助学生展现自我。班级的制度文化处于中层,包含了班级规章制度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结构。它能制约师生个人行为,帮助师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是班级文化的保障。班级的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及约束学生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用民主探讨和投票的方式建立学生自己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自觉遵守、相互监督,将制度落实到位;同时对班级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将有责任心、负责心的学生任命为班委,并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此外,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其设立阶段性奋斗目标。教师也要对班级设立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班级荣辱观,使其为集体荣誉而付出努力。教师也要及时观察学生情绪,鼓励同学间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处于高层,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发展,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各式各样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阳光积极的性格,还能创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准确把握与学生的沟通时机,可以通过私下谈心、班会和书信等形式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认真听取学生自己的想法,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
为进一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营造和谐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开展第三届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的要求通知如下:
一、目的意义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工作要求
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狠抓班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三、主要内容
(一)、营造良好教室环境
良好的教室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学生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环境育人的功效。如教室卫生干净,桌椅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等
(二)、建立完善的班级制度
班级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创新是建构和谐班级、凝聚班级人心的根本保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状况,结合班级组织建构,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工作,助推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可持续发展。如班级例会制度、量化分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心理健康档案等。
(三)、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
形成优良的学风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班级文化的最终目标。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积极健康的心态,团结一致的向心力,相对趋同的价值追求,良好的学习态度,严明的课堂纪律,优良的学习成绩,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鼓励各班级依据专业、个人发展需要和学生特长、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塑造良好的班级软实力
要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性格、特长以及班级发展目标,凝练班级格言、班级活动口号、班徽、班歌、班训、班级日志、班级座右铭等,各班级要开展主题鲜明的班级文化活动,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博客评比等;鼓励以班级为整体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三、组织实施
(一)宣传动员(2013年11月)
各学院接到通知后,要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特色”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找准各年级、各班级、各专业特点和班级特色,做好详细活动计划。加强宣传,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
(二)组织实施(2013年12月)
各学院班级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主线,在特色和内涵上下功夫,认真加强班级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和班级特色。要分阶段对班级所开展的班级文化创建活动进行检查、指导、落实。
(三)验收评比(2014年3月)
各学院按照学校要求推荐不超过15%优秀班级,通过网站宣传栏、板报总结汇编资料等进行展示,学生处将对班级文化成果进行集中展示,经过师生评议,推荐出优秀班级参加校级答辩。答辩班级应及时准备好简单精炼答辩文字材料、PPT或Flash;确定由班长、团支部书记、同学代表组成的三人答辩小组。
一、营造环境,传递“诚信”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诚信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平时要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充分利用了班级的黑板报和教室四周的墙壁,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具有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使班级环境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我曾以“诚信”为主题进行班级文化布置,我把班级布置分为四大版块:第一版块是教室前面的黑板四周,此处可谓是环境布置的黄金位置,在精神上指引学生,时刻提醒同学们向目标靠拢,因此在黑板的右边张贴班训“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创诚信班”;黑板的左边张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经学生讨论而制定的《班级公约》《学生诚信奖惩条例》等制度。激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执行,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管理。第二版块是课室后面的黑板报,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每月更新一次,内容丰富多彩,且坚持黑板报的其中一版是围绕“诚信”为主题的常识知识宣传,提高学生对做人诚信的重要性。第三版块是黑板报两边的展示台,主要展示的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有作文展示,写字展示,手抄报展示、绘画作品展示等等,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是根据学校德育主题活动提出之外,始终围绕“诚信”这主题内容展开活动,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这样的作品不仅可起到榜样的作用,更会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第四版块在教室的两边的墙柱上张贴名人诚信名言。每个版块都精心设计,用心布置,使它对学生的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开展活动,体验“诚信”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活动,只有把诚信教育与体验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才会大大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为此,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中队活动,利用班队会或思想品德课组织研讨会、辩论会,举办演讲、我讲诚信故事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内外 班级文化建设 研究综述
一、国外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年—1670年)是“班级授课制”的奠基者。他在《大教学论》中描述了他所设计的“国语学校”的教育方式:“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1872年《小学及教员养成一般规程》公布,规定儿童80名以上者应设两个班级,120名以上者设三个班级。数百年以来的个别教学被班级教学所替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后对于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演变。
20世纪初梅耶和莫依曼通过研究提出的“作业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对班级组织有了重新认识。对班级组织的认识发展,使学者逐渐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开始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与发展,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班级教学上的视野也开始关注这些潜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分析班级社会体系的功能与结构,并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社会学。在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研究中,形成了班级社会学体系的结构化模式和交互模式。对班级社会体系的研究,指出了班级氛围、班级团体、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都是对班级文化相关因素的研究。
虽然国外学者没有直接提出“班级文化”一词,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例如,美国学者杰克(Jackson.P.)在著作《班级生活》(1968)中首次提出了“隐蔽课程”,实质上就是对班级文化的研究。美国学者R.M.基辛在著作《文化、社会、个人》(1988)中对于群体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作了论述。美国学者班尼·约翰逊的著作《教育社会心理学》(1986),詹姆斯.H.麦克米伦主编的《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1989),和B.瑞文、J.儒本的著作《社群心理学》,安德森.I.卡特的著作《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等中,都有有关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的介绍,反映了群体文化对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关系。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在著作《班级社会学》(1993)中则更充分地论证了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二、国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始于对校园文化的研究。校园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从1995年至今。这一时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已统一到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对校园文化内容的研究也逐步关注到了微观层面,以此指导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于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深入到了基层,如班级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等。我国对于班级文化的关注和开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在90年代中后期,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对班级文化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吴立德先生在《班级社会学概论》(1996年)中对班级社会文化模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班级文化模式的要素及其构型做了粗略的分析,对班级文化建设如何开展做了一些探索。他认为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有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制度文化与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与离散型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系统的次级文化。他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班级社会是用社会文化教化、习染和塑造青少年的场所,但班级文化不是社会文化的缩影,而是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和再创造,是一种历史文化与未来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形态。他倡导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要重视教师文化的主导作用,祛除社会文化中的不利影响,还要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坚持尊重学生的观点,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学农先生在著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1999年)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对班级文化概念、性质和研究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并且分别从价值观层面上、规范层面上、环境层面上论述了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他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教育存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并从操作的角度把握班级文化,认为班级文化中有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认为班级文化的构成要素有青少年文化、同伴文化、教师文化、教育文化等。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班级文化建设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如王宁主编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指出:“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用和谐的班级文化来陶冶学生的人格。”谌启标、王唏编著的《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中提到“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以及教室内外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班级物质文化,以及班级组织与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灵魂,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一些研究者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撰写了一些论文。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武莉,在论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中探讨了新课程改革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的江红在论文《班级文化发展论》中讨论了班级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总趋势。东北师范大学的边妮佳在论文《论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解读和生成》中,探究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的潘丽珊,在论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班级文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一些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撰写了有关班级文化建设某一侧面的实践做法,比如王红顺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小创意》中,总结了其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小点子、小窍门。汪爱华在《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弱势群体的转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成功的关键”等。
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和积极乐观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反映和传播文化现象的。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谌启标,王晞著.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傅建平,胡志奎.班级管理案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钱穆.文化与教育[M].九州出版社,2011.
[5]汪爱华.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班主任之友,2004.10.
[6]白芸.“多元智能”视野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2.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4.
——XXX校长在20__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以企业定向班为实验班,逐步探索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相结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形成具有学校特有的班风、学风、教风的校园文化。
——XXX校长在20__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倡议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主动关注、积极工作、责无旁贷,全力以赴支持和参与招生宣传工作,学生教育工作,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真正体现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XXX校长在20__年新学期教职工大会上讲话时说。
教师的爱,尤其是班主任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相融的接触点,也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XXX校长在20__年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说。
带班一任,平安三年。
——党委书记XXX在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时说。
先就业,后择业,重创业,成事业。
——党委书记XXX在给学生做就业指导时说。
处处是课堂、事事是教材、时时能育人。
——XXX副校长在谈学生教育工作时说。
规范教育紧跟,这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
——XXX副校长在指导班主任工作时说。
在管理中要做到:智慧管理、文化管理、细节管理、用心管理,实现由管向教转变,把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教育为中心”。
——XX副校长在谈学管工作的思路时说。
大智者治事,小智者治人,中智者治法,睿智者治文化。
——XX副校长在谈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时说。
搞好学校招生工作,必须搞好就业工作,搞好就业工作,必须搞好就业指导工作。
——XX副校长在谈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时说。
以校园文化建设来引领班级文化建设,以班级文化建设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XX副校长在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时说。
力争使各个班级有书声、有歌声、有笑声。以此来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管理自己,学会克制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适应环境。
——XX副校长就如何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提出“三声”教育。
坚持“四育人”、“三个一切”、“三贴近”的原则,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20__年学生管理的目标。
积极行动起来,为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绿色校园而努力。
——20__年学生管理的目标和校园文化建设口号。
严格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细节管理。
——20__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层级管理、由管向教、双主模式、团队意识。
——20__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要拓展提升;层级管理要注重实效;由管向教要因材施教;双主模式要研究学生;团队合作要提高认识。重点工作有突破,教育引导有创新,整体素养有提升,本职工作出亮点。
——20__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凸显特色;层级管理规范科学;由管向教德育为先;双主模式关注细节;团队合作提升队伍。
——20__年学生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
文化引领,拓宽思路,搭建平台,砺炼品格,综合发展。
——学校团委确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阳光自信、勤奋感恩。
——某班级确立的班训。
提高自身修养,成就职业梦想,坚持砺炼自我,走向辉煌人生。
——在团学工作之窗栏中的标语。
我用最响亮的口号迎接朝阳,我用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
——倡导学生养成阳光心 态,快乐成长。
有理想、勤学习、善思考、强技能、能敬业,讲诚信、明是非、知礼仪、懂感恩、守孝道。
——20__年学生科工作要点中提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职校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育好一个学生,成就一个梦想,幸福一个家庭。
——学生科倡导全体班主任树立神圣职责意识。
把心理疏导、批评教育、行为引领、参与比照、比前想后、涉及未来、联系家长、家教结合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综合应用到学管工作中去,提高管理和教育的效率。
——学生科在引导班主任工作方式方法时强调。
从您满怀信心和希望把孩子送入我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共同分享、分担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成功、喜悦、挫折、忧伤。
——20__年学生科在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中说。
养德、开智、砺技、健心、怡美。
——20__年团学工作之窗主题。
学习,做人,服务,提高。
——校团委提出如何做一名优秀团学干部的。
关键词: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 寝室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30
1 寝室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所谓寝室精神文化,是指寝室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成员对寝室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在寝室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寝室精神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影响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优秀的寝室文化能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2.1 问卷目的及设计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在寝室的精神文化现状进行调查,找出现存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本校英语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居住的寝室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为91.8%。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3 调查结果
第一,前二项持“同意”比例的占80%以上。在个人与寝室关系的价值判断方面,多数学生认为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体现了大学生对寝室建设的必要性认知。第二,第三项关于寝室的人际交往和集体凝聚力分析,“同意”的比例占到了60%左右。可见,多数寝室是比较团结友爱的,但也一部分在寝室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矛盾,一起参加活动的机会也少。第三,第四、五项关于作息和学习风气的调查显示,只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会在寝室学习。显然,寝室学风建设还有待加强。
3 大力加强寝室精神文化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是学生文明素养、思想境界的重要窗口。如何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自我约束力,形成互学、互帮的良好风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优化寝室结构,凝聚人心
从上述调查得出结论,大学生寝室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在于凝聚力的建设。而影响寝室凝聚力形成的因素之一是学校寝室分配的方案不够科学。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的寝室分配者采用按班级学号的先后顺序或先到先得的方法分配寝室。这种简单的分配方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由此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日后寝室的矛盾冲突。那些寝室氛围不够融洽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于合作的特点,给思政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分配寝室时要将能影响大学生宿舍相处和谐度的因素排在首位。构建一个人性的,能按照学生个性、习惯组合的分配体系使每个寝室达到人员最优化状态组合是很重要的。
3.2 多管齐下,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要深化寝室的精神文化建设,将问题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专项整治寝室中突出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治方案,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第二,网格式管理。依据班级、专业、学院情况等因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实行“一格多寝”(楼长、层长、安保员等)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全员参与。第三,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做好寝室建设的“传帮带”,正面引导学生向优秀寝室看齐。
3.3 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情趣
德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途径以寝室为阵地开展精神育人的活动,以优秀的文化鼓舞人,陶冶人,激励人。寝室文化活动开展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群众性。动员全体学生参加,使思想工作深入人心。第二,渐进性。活动要从细微处抓起,重点放在学生的养成教育意识和文明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理想信念的升华。第三,示范性。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通过学生骨干的示范作用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寝室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4 结论
精神文化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注重道德的“内适性”,而不是靠强制的纪律来约束实施,它通过寝室小环境的改变,促进校园大气候的形成,对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菲,张丽,刘晓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8-140.
[2]夏立军,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0-113.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不仅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要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做到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青春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会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可贴于教室显眼的地方,比如黑板右上方)、班级文化宣传内容(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可分别布置于教室的不同的地方)等。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体现班级特色。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十分重视。我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制度有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一周工作总结制度、班干部定期会议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等。
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际、班级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并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2.重视学生意见。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用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订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订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4.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层次的文化。
1.班级精神的培养。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就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例如,我在建班之初,就把“拥有青春,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青春,迈好青春每一步”“无悔青春,美好回忆每一刻”等理念灌输给学生,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讲解这些理念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这种班级精神。
2.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进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3.班级活动的开展。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锻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着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精神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班级里有两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好,即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教育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幽默感、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与特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是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其特征如下:①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本体。班级管理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②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最基本的本质和原则。③全面依靠学生。班级中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做好班级的每一项工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用事必躬亲。全面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是生本教育的最好方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教育,开放的教育需要开放的教师。教师都应具备发现并赞美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强压之下变成“别人”。老师要做到欣赏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班主任的温暖与关爱,由此搭建起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为班级的发展增添生机与活力。
2.建立良好的生本文化
生本文化是生本教育的剂、加油站。良好的生本文化能使每一位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乐于学习,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健康向上的生本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弘扬班级正气,使班级生本管理的效能最大化。生本文化属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沟通、交流的基础。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促进班级管理的良好局面有很大帮助。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全面地依靠学生。只有充分地发动学生,全面地依靠学生,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1)师生共同制订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思想是以民主、科学为基础的,那么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应采取师生共同商讨的方式来完成。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进而增强他们的班级责任感,有利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3)班级工作,人人有责。
班级管理工作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班委的事情,而是班级每一个成员的责任。班会中,首先是班委成员总结上周班级各方面情况,充分地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然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就某议题(如“班级成绩如何总体提高”“课上同学应积极响应老师”等),让全班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引发他们自主管理的兴趣。
(4)制订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深化班级管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以其学习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等,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肯定学生的进步,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武器”,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公寓 公寓文化 高职
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分制和选课制使得传统班级作用逐渐弱化,学生公寓相对固定,日益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高职公寓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在高职公寓文化建设中加强公寓管理,大力渗透高职特色文化元素,这对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育人环境、规范高职学生生活与学习、促进高职学生文明素养养成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2 高职公寓文化建设内涵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高职公寓文化是在高职校园环境中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公寓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中一种亚文化。它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公寓物质文化是指公寓硬件设施,是公寓文化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公寓文化的物质载体;公寓制度文化是学校为维护公寓生活管理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公寓文化的文本化和规范化;公寓精神文化是公寓文化深层次表现,是高职学生在公寓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诉求,是长期积淀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公寓文化观念、习俗等,是公寓文化灵魂与核心;公寓行为文化是公寓成员在集体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人际交往、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等,是学生生活习惯、精神面貌、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等的动态体现。
3 高职公寓文化建设问题透析
高职公寓文化总体上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随着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社会转型加快及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高职公寓文化在建设中也暴露出众多不和谐音符,值得深思。
3.1 对公寓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到位,重“硬”轻“软”。高职教育是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喜欢将公寓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看作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全部,认为公寓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没有把公寓文化建设放在高职人才培养背景下来实施,导致在指导思想、资金投入、人员配备、工作安排等方面对公寓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公寓文化建设热衷于学生公寓生活学习物质条件等“硬件”改善与建设,对于公寓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软件”方面建设欠缺。就公寓制度文化来说,或在原来中专校合并基础上加以修改,或直接套用普通高校模式,真正具备高职特色并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这必将阻碍高职公寓文化建设进一步开展。
3.2 公寓文化建设“职教”特色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在公寓文化建设方面多数沿袭或者套用传统公寓文化建设模式,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高职公寓文化与普通高校公寓文化相比最大不同在于高职公寓文化具有鲜明职业文化特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模式,忽略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没有真正认识到培育职教特色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3 公寓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内容乏新。高职院校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对公寓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规律性认识远远不够。公寓文化建设热衷于开展各种形式卫生检查评比,热衷于每年一次的“公寓文化节”,年复一年,未考虑学生年龄、性别和专业差异,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乏新、对学生人文关怀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自觉性普遍不高。出现了学校吆喝学生看的现象,出现了“走马观花”、“一阵风”的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应付甚至抵触心理。高职公寓文化名片品牌效应无从谈起。
3.4 公寓文化建设边缘化倾向。高职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实效。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许多学生把公寓看作休息娱乐的场所,认为公寓文化建设就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对在公寓文化建设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意识淡薄;由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并通过各渠道渗入学生公寓,其中不乏消极文化,使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模糊甚至偏移。社会化后勤实体已作为经济实体而存在,本身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经营中难以承担高校教育功能。尽管各高职院校也安排辅导员进公寓,但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辅导员更多充当了公寓安全卫生检查角色,难以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公寓工作在高职院校整体工作中处于边缘化,公寓文化建设倾向边缘化。
4 高职公寓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4.1 加强公寓文化整体建构,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培育和谐校园生态文化。公寓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一所有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大学,其独特的公寓文化渗透在科研、管理、学生精神风貌、对外交流等方面,从整体出发,统一规划,创新机制,才能创建先进公寓文化、培养高水平人才。学校上下要充分重视高职公寓文化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校园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使高职公寓文化建设从边缘走向中心。规划既要有学校公寓文化建设总体计划,也要有各部门、各组织制定的专项计划,更要有公寓文化建设常规计划,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四位一体构建高职公寓文化综合体。精神文化是公寓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公寓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因此,既要全面把握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又要抓住关键,大力加强公寓的精神文化建设,从而提高精神文化水平,培育健康与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
4.2 加快探索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新路子。高职学生就业去向决定了高职公寓文化建设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对公寓文化的渗透和公寓文化建设中对企业文化的植入,公寓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元素,融入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逐渐形成有高职特色的公寓文化。比如物质文化建设可以考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打造具有当地企业文化气息的公寓文化长廊,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融育人于环境中。制度文化建设可打破传统单一的工作管理制度,宿舍安全卫生考核可否实行申报制度、免检制度,以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可否尝试项目化、招标方式开展公寓文化活动等等。
高职学生要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化,要缩短企业适应期,实现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需求,就要具备充分的企业文化理念和职业技能,在校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要了解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更要以一名准职业人标准来塑造自己要求自己。因此,高职院校在公寓文化建设中,要将公寓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寻找一条能实现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子,使高职学生就业时能尽快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需要。
4.3 激发学生群体积极性,启动和增强公寓文化建设原动力。大学生是公寓文化建设主体,是公寓文化创造者、传播者,更是受益者。公寓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外在文化的引领,更要激发公寓内学生群体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学校公寓文化建设,关心公寓文化建设,在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启动和增强公寓文化建设的原动力,提高公寓文化的原创性和多样性。
当前高职公寓文化建设大学生主体作用普遍发挥不够,不少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如果大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公寓文化建设就会存在不够深入流于形式的弊端。动员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中来就必须先让他们知道公寓文化建设的动机是什么,动机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人的内在需要和愿望;二是外部提供的诱导和刺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公寓文化建设的意义,公寓就是自己的家,建设它是自己分内的事,建设一个温馨文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休息,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有利于培养非专业素质,有利于将来就业与创业。将公寓文化建设要求内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和成才的愿望,学生就会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公寓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庆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