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觉艺术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设计;微课程;视觉语言
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动了现代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的方向要求我们全民教育、优质教育,推广个性化的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教学也在这一大环境下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一、微课程的内涵与发展
最早“微课程”这个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先生所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属于“知识的脉冲”。与主流大规模的长期性的学科课程相比,“微课程”的优势是时间短、内容简练,微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点,内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但是独立的。并且专注研究课程中某个知识点,这种深度和高度的研究是传统的课程教学无法企及的。在国内,微课程的发展不如国外,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滞后。第一位在国内创建微课程的学者是胡铁生老师,他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微小型的学习理论的指导,通过课程教学视频得以体现。在教学视频中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与实操技能以及疑难点解惑添加进去,共享现有的课程资源,达到一种高质量的结合。社会的高度发展自然也带动了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背景,而微课程便是教育的一个重点方向。当下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时代教学的新模式在进行面对面碰撞,其中必然有相融与不相融,只有这样改革才有意义。教育的改革也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而微课程便是这一矛盾下良好的产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从而不断创新。
二、视觉语言的应用思考
在艺术设计中,视觉语言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文字符号。艺术设计中,文字符号可以改变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深刻影响着设计者的设计思想。艺术设计中的文字符号若对应符号分类,则应为指示符号。当然,如果仅从文字本身来说,符号便冲破了语言方面的空间限制,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艺术设计的作品中,设计师本人针对其特定的主题运用匹配的色彩主题完成作品的色彩架构。比如,食品类的设计多用暖色调颜色展示,而科技类的作品多用冷色调颜色展示,这种对色彩的不同需求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符号,便也是视觉符号的表现之一。其二是图形符号,它与文字一样也在艺术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图形也是传达设计师作品意图最直观的视觉语言。在设计中将图形语言化,赋予其语言特征和功能,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解析图形中的相关信息,从而完成视觉传达。通俗来讲,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是符号化的,文字、色彩、图形这些符号密切相连,构成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高校中廉政文化作品的视觉表现与运用
各高校的廉政文化作品创作都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认真贯彻和落实全国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以加强党员的廉政文化意识,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廉政文化主题的视觉作品主要以崇尚廉洁为主要基调,作品的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基本都是用微言大义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要通过视觉的设计语言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通过艺术的视觉语言去净化观看者的心灵,用通俗的设计语言去表现廉政文化的题材。
四、艺术设计微课程中视觉语言的应用思考
一个好的艺术设计作品一定是融创意性、艺术性、艺术性和视觉一致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其本身就有强烈的暗示性与联想性,会给人一种隐喻,视觉语言是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艺术设计是借助人造物,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交流就要借助语言的表现,艺术设计中的语言就是借助视觉的语言。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微课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前导入,其能够体现出较强的指导课前预习的效果,通过视觉语言可以使微课程内容的导入更加通俗易懂。在艺术设计微课程教学应用中突出个性化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有效呈现,参考视觉语言的有关素材进行反复参照与训练,让我们能够更专注地投入到艺术设计视觉语言的微课程中。
“最初是映入我眼中的一束光。”范晓宇先生告诉《人物》,作为OPPO手机 R
>> 匠心与苛求呈现艺术之美与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一部手机 麻醉,不仅仅是麻与醉 不仅仅是爱与坚持 静音与散热,不仅仅是风扇 不仅仅是美白 美棉,不仅仅是棉花 艺术生涯不仅仅是获奖 发展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不仅仅是为了健康 喜马拉雅天梯要呈现的,不仅仅是一枚龙标 土地督察不仅仅是检查与执法 这不仅仅是钱与权的问题…… 赢得未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 沃霍尔的遗产:不仅仅是艺术 喜玛拉雅的艺术,不仅仅是高度 陈伟伦《夜之色》音乐不仅仅是 演唱 VIVA:不仅仅是手机杂志 摄影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应该进入高职各教育体系中 绝不仅仅是借书那么简单 仪式,绝不仅仅是形式 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喜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匠心与苛求呈现艺术之美与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一部手机 匠心与苛求呈现艺术之美与工匠精神,绝不仅仅是一部手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石早 季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追求一种惊艳
“最初是映入我眼中的一束光。”范晓宇先生告诉《人物》,作为OPPO手机 R9系列的首席设计师,他最初的灵感来自一束从川西山脉洒下的阳光,那束阳光穿透连绵百里的雪山,在山间形成一种明暗交界的奇妙景色,“眼前的光线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的颜色在变化,然后它的角度、对比度都在变化。”
这是一次难得的假期,范晓宇和朋友自驾川西,在抵达目的地川西雪山后,最先迎向他的雪山之光震撼了他,“雪山形体是经过几亿年来的造山运动一点点地挤压出来的,我觉得,它的阳光是太阳在地球雕塑出来的一件作品,中间蕴含的力量是人类没有办法去企及的。”
这是所有设计师都渴望的时刻,忽然,四周听不到一点声音,只有眼前的景象和被上帝牵住的幸运之手,“你脑袋里面冒出一个对话框,‘啪’,一个对话框出来,灵感来了,就是这样的。”范晓宇回忆那一时刻仍然感到幸运,“当时我已经有一种想法,就是把山峰的感觉,运用在新一代手机设计,把我感受到的这种力量尝试着让每个消费者也能够感受得到。”
出于对灵感来源的尊重,他迅速掏出相机,拍摄下雪山的光芒,然后拿出铅笔,飞速在纸上勾勒出山的线条。在被问到为什么一定要亲手画下雪山时,他说,是为了保留住自己最原始的澎湃的情感,“你对着照片回到家再画,总会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然后这种感觉会被损失掉了。”
2016年3月,北京,OPPO正式了最新主力产品―OPPO R9以及OPPO R9 Plus,在产品会上,R9美轮美奂的设计造型惊艳了全场,它优雅的外形和柔美的手感恰如其分地呈现了那束雪山之光。一束来自大自然的光芒是如何变成用户手上的手机呢?对范晓宇来说,这是一个让美变成现实的故事,也是一个历经严苛方达极致的故事。
现在R9上市的两个配色,一个是玫瑰金,还有一个是金色。由于颜色来源于被阳光反射出来的雪山光芒,而这种光芒是瞬息万变的,约在五分钟之内就从玫瑰金色变成香槟金色,为了找到这种“瞬间变化”的金色,范晓宇的设计团队用了至少三个月挑选最妥帖的颜色:同样是金色,肉眼看不出太大差别,但真正对比还是有细微的质感差异,“我们都驻扎在供应商那里直接调颜色,因为颜色是非常感性的。”
选中颜色后下一步开始设计。接受《人物》采访时,范晓宇随身携带一个内部版R9,他建议记者和正式上市的R9对比触摸,“你可以看到这两个版本的背面金属,包括前面玻璃的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设计团队追求极致的体现。起初,为了找到契合“雪山之光”这一自然主题之下的微妙手感,设计团队对材质不断调试,他们将壳料先粗磨再细磨,最后喷砂,但范晓宇还是觉得不够亮,用显微镜观察后,他发现壳面是凹凸起伏的。于是又在设计环节中增加了一道“镜面抛光”的工序,也就是说,先将壳面抛得像镜面一样亮,再去喷砂,这样保证呈现的细腻度非常均匀,范晓宇形容,最终上市版的手感更加细腻,就像触碰到一个女生的手一样。
“凝光腰线”被视为R9设计环节中最大的亮点,这是位列手机侧弧一条近乎完美的弧线,远看恰如雪山婀娜优美的腰线。为制作出这条弧线,范晓宇团队定制了专门用于切割的手形钻石刀,此外,为保证既美观,用户拿到手上也能有良好的触感,钻石刀的形状参考了几百个用户的手掌参数。
范晓宇回忆的切割过程完全体现了OPPO追求的匠心之美,“很艺术,就像写毛笔字一样,这样一笔过去,能把这个轮廓精确地加工出来。”实际上,为完美切割手机四面,设计团队制作了三把刀,一把打造凝光腰线,一把切割收尾,还有一把圆圆的刀,被范晓宇称为“温柔一刀”,它负责将“长宽交叉时产生的不一样的凹凸面打磨掉,形成完美的过渡”。
因为这样的设计成本过高,范晓宇也有过纠结,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艺术感,“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久,而我们倾注在手感里的打造和打磨,为了让用户握住我们的手机时,能感受到什么是好的。”这是OPPO的价值观,苛求是值得的,因为能够被用户深刻地感知。
的确,在样机的秘密测试环节中,有接近一半的用户在无提示的情况下对R9手机的第一感觉是:手感很好,这令范晓宇非常欣慰,他们穷尽一切苛求的设计之美,最终的目的是为让用户感受到美的存在,“我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精巧的、精致的,这种人文关怀的东西,这是OPPO的设计性格。”
“我特别欢迎大家将市面上5.5英寸屏幕的手机和R9比手感,我可以说我们是手感最好的,没有之一。”范晓宇骄傲地告诉《人物》,“这里凝结了我们研发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满满的诚意。” 苛求,是一种状态
作为极重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品牌,OPPO 手机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并长期占据国产手机销量前列,上一代R7系列更是2000―2999元价位当之无愧的冠军。前有爆款,如何让R9这个新系列在技术上超越这个爆款,这是摆在产品研发负责人卢建强先生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3月17日,OPPO新一代手机R9系列上市,卢建强也交出了完美的答卷:他和小伙伴们抓住年轻人热衷自拍的趋势,打造了一款堪称完美的手机摄像头。尤其前置摄像头,是OPPO历经半年研发,并获得专业厂家独家定制的产物。普通的1600万像素1/3英寸感光元件被重构,提升了镜头对光的灵敏度与宽容度,降低了噪点,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暗光环境,还是在高光户外,用户都能拍摄出一张完美的自拍。
美国的艺术教育在提出以“学科为基础”的发展方式以后,为了更进一步地加快规范化、系统化,于1994年运用立法程序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将艺术法定为国家教育目标所列“核心学科”之一,规定艺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并一并纳入“国家教育进步评估”体系中。这充分地体现了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加快了艺术教育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进程。同年,由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项目主任约翰•马赫尔曼领导的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出台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更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美国的艺术教育质量,为了使美国的教育在2000年达到“世界级水平”而努力。一系列相关法律及标准相继出台,如《教育法》、《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都证明了美国艺术教育正在步入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也表明美国政府对艺术教育也做到了从观念层面的重视转变到具体保障措施的出台。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包含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学科。这四门学科的课程标准由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艺术组织来完成标准的编写。它们分别是: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ENC),国家舞蹈协会(NDA),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AATE),国家艺术教育协会(NAEA)。这些标准是艺术家、艺术专业协会、各教育机构、政府官员等机构观念一致性的体现。艺术课程标准的研制由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联盟负责,各协会负责本学科内容的研制,主要任务是要研制出一整套能够清晰表述在不同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例如音乐课程标准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而在这10个方面都涵盖了学生在4、8、12年级结束时所要达到的要求。这10个方面是:(1)独立的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演唱不同风格类型的歌曲;(2)独立的以及能够与他人合作演奏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3)能够即兴创作和伴奏风格多样的旋律;(4)具有创作和改变歌曲的能力;(5)读写乐谱的能力;(6)音乐的欣赏、分析、表达能力;(7)评论和表现音乐的能力;(8)理解音乐内部的联系,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和非艺术的内在联系;(9)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的关系;(10)能够鉴别音乐领域的范围。[1]艺术标准在这些方面对学生在4、8、12年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还提出了一般水平和高级水平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能够清晰地按照不同阶段的要求来完成对音乐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也能够使学生有更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二、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艺术教育成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特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教育中强调“新三艺”,即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把以上3科列为美国教育的核心学科。到了布什政府将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直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通过立法程序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项跨世纪的和以世界级水平为目标的宏伟计划,首次将艺术包含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在内的,增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这一重要举措从此改变了美国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艺术教育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二)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和综合性特征
美国艺术课程在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综合性特征上,从《艺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艺术课程标准》中专门把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列了出来,强调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希望能够实现在学校的整体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的相关综合性特征,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艺术教育对人的价值和作用。与此同时,《艺术课程标准》还要求把艺术所产生的文化、民族背景作为研制艺术课程的基础,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样性。在《艺术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标准》是形成课程相关和综合的关键。”也就是说他们把艺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说是通道,来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通向其他学习领域。而要想实现和建构这些联系,就要完成不同艺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各艺术门类间的联系,或者是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一般包含两种:一种是“相关”;另一种是“综合”。而在综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表现多种学科的统一性特征。苏珊J.在其文章《用课堂教师和音乐专家的感知能力来实现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一文中,针对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九个标准可行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九个标准的实现需要教师整合其他的教学资源和其他学科来实现。[2]因此,这一结果更进一步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在美国音乐课程标准对9—12年的要求中,我们看到要求学生在理解音乐与艺术学科间的联系以外,还要理解音乐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同时还要理解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关系。而对于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的要求也不相同。在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和艺术以外学科之间的关系方面,熟练水平要能够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风格中两门或两门以上艺术的特征;同时还需要解释艺术以外各学科原理和材料与音乐的原理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高级水平则要求能够比较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能够解释艺术在展现过程中,创作者、表演者在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差异。在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中,对熟练水平和高级水平的要求也不相同。前者要求凭借听觉来对不熟悉的音乐按照体裁和风格分类;而后者则要求识别和解释作品的风格特征。通过以上不难看出,美国的艺术课程在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包含了历史方面与文化方面等等。而美国的艺术教育也更深层地体现了综合性的特征,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内的综合,还体现了通过艺术的学习来联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艺术课程类别的多样性特征
美国要求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开设艺术类课程,而从小学一年级到七年级学生都要上美术课程和音乐课程。到八年级以后,则要求在视觉艺术或者音乐课程选修其中一门课程。美国的艺术课细分为绘画、手工、摄影和计算机辅助艺术等不同的课程内容。音乐划分为声乐和管弦乐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例如,美国威廉王子县的小学生(1—5年级)每天都有一堂45分钟的综合类课程。如艺术课包括绘画和手工,音乐课包括声乐和器乐,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轮流上一堂。到了中学以后可以选修艺术或者音乐课程,如果选择的是音乐,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全年都是自己所选的课程内容,每隔一天要上一次大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果选修的是艺术类的课程,则把一年的课程分成四个季度来学习。绘画、烹饪、木工等每个季度学习一种,每天45分钟的课程。高中最后两年如果选修的是艺术类课程,则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是必修课,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还开设摄影类课程。每个学校的情况有所不同,学校根据学生选修不同类别课程的多少和师资力量来调整课时的分配,但要保证总的学时数,不能在总的学时数上减少学生艺术类课程的比例。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使美国的中小学生畅游在艺术的殿堂里,他们接受着不同形式、不同类别艺术形式的熏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类别的艺术当中感受到不同的美,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特征
美国的艺术类课程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之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校内和校际间的展出与汇演,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的同时,增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都会邀请本地和全国知名的艺术家或者专业的演出团体来指导学生,或者邀请他们来演出表演。如在声乐和器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经过考核后可以被邀请参加地区或县级的学生演出队参加演出;而在视觉艺术方面成绩较突出的学生或者班级,在校舍改造或装修时,往往会被邀请参与设计或者绘制墙体上的大型壁画。9年级以上,艺术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由教师推荐加入由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设立的国家艺术荣誉学会;7至9年级艺术特别突出的学生则可以加入国家初级艺术荣誉学会。目前,全美国有45000名在视觉艺术上有天分的中学生加入了国家艺术荣誉学会和国家初级艺术荣誉学会。参加学会的同学每年要交付会费,不同学会会费略有差别。会员全年都有资格参加学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表现突出的还可以取得学会与各个艺术类院校合作设立的奖学金,在中学毕业以后可以进入艺术院校继续深造。一般来说,在美国如果读到高中毕业,每个学生在艺术和音乐方面都会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这种艺术的熏陶和基础训练将会对个体一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五)教学方法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特征
美国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把艺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来进行学习,同时也是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人文学科,跟其他科目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而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之处,是从提高人文素养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艺术和文化。从教学内容方面,视觉艺术更加受到重视。在教学内容上看无论是西方的艺术作品还是亚洲、非洲的艺术作品,都能够成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美国的艺术教育主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通过四个阶段对艺术的学习,来确立一种综合的艺术感觉,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艺术的价值。对于这种综合艺术教育模式的教学,更加需要艺术课程教师具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例如,以对北欧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欣赏、分析的艺术课中。首先,教师以“呐喊”为主题,鼓励学生通过语言、身体、绘画等手段一起来表现“呐喊”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亲身经历受惊吓后呐喊时的感受。同时,体会在“呐喊”时人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不难想象到,整个课堂充满了孩子们创造出来的五花八门的“呐喊”声,以及他们所创造出来的行为艺术作品。这无疑是对学生一种鼓励,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其次,教师会选择出一些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畅所欲言地说出“呐喊”时的感受以及背后的故事。再次,教师会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将蒙克的《呐喊》展示给学生。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猜想主人公呐喊的原因与感受,以及呐喊所引申的更深刻的含义等。同时将学生们引入历史里学习,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风格特征。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引导学生再次审视作品,让学生们进一步思考蒙克的这幅作品到底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这幅画还有什么意义?人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启迪?通过以上课例,不难看出在这一堂课中,融合了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与美学四门学科。而艺术课教师也通过了多种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使艺术课程变得更加自由、丰富多彩,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六)强调多样性文化的融合
多元文化是美国艺术教育的巨大资源,美国也没有放弃对这一资源的利用。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在用多种文化熏陶着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通过多样性的文化来认识世界,同时让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文化来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传统艺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都在为认识美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提供着多样性的视角。还有每一种艺术形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的特征,他们之间到底有何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此外,美国的艺术教育还要求学生们理解艺术是世界的,要被世界人民所共享。因此,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可能在语言上各个国家是不相同的,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就像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听了之后都能够感受到音乐所带给他们的内容和情感,不同的旋律都在向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意境,音乐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都是一样的。而美国恰恰把这种多民族、多元文化作为一种财富利用起来,在艺术课程的建设上遵循了要注意多民族的传统、民俗、宗教、性别、种族等特征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共性和个性的特征问题,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土著的舞蹈,还是中国的书法,或者阿拉伯的艺术等等,都是人类世界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都是美国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他属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三、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提高重视,体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被艺术包围着。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是不能够发现美、体验美的人,那么在他的世界里总是缺少些什么。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能力。从人的全面培养角度出发,不是培养学习的工具和工作的工具,我们培养的是健全发展的人,因此缺少不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艺术课程在一些城市学校开展的还是比较完善的,每个学校也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和规定来完成教学任务,但也有在一些情况下艺术课程的教学时间被一些其他课程所占用。而在一些农村的学校,可能一些学生还没有见过钢琴是什么样的。有的艺术课教师可能会充分的开发当地的艺术资源,利用现有的艺术资源来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但这种情况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还只是把每堂课上成学个歌、画幅画就草草了事,不开动脑筋,不充分的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使每一堂艺术课程上得生动、丰富、精彩。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周最爱上的就是音乐课,每到上课都能拿到不同的乐件和老师一起打节奏,特别的开心。而每当要临近期末或者其他一些时间的时候音乐课或者美术课就要被挪用为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补课的时间,我就会很失望。我想现在的小学生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渴望艺术,都有一颗纯真的向往艺术的心。孩子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在他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画上精彩的一笔,艺术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无论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和家长的角度,都要提高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借鉴美国的艺术教育的做法,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真正地发挥出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外艺术活动的丰富化
要想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体现人文性特征,就需要我们的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失去艺术课的系统性,还要完成正常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这就给艺术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一堂艺术课?怎样使每一堂课都变得生动、活泼,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艺术、热爱艺术?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课教师多动脑筋、勤思考。像美国的那名美术课教师一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一堂课,使每一个学生不仅仅欣赏了作品,更多的是亲身体验到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美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课课外内容的丰富化,以及艺术教育的社会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我们是不是也要考虑把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不再变成走过场,真正地做到实处。充分地挖掘可利用的各种艺术资源,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等等,让这些社会资源能够为艺术教育服务。把艺术家请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能够与艺术家们亲密接触,树立榜样意识。学校的艺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以外,还要深入挖掘特殊人才,建立学生的艺术培养的系统性和终身性。将那些在艺术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打基础。
(三)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2000年我国推出了除音乐、美术课程以外的艺术课程,目前已经有12年的光景。在这12年中有反对的声音,也有支持和鼓励的声音。而从艺术课程的实施来看,也不容乐观,新事物需要人们通过时间来认识它。从全国来看,能够实施艺术课程的地区和学校屈指可数。一批批学校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艺术课程的实验。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是从艺术课程教材自身所体现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把握不好教材的意图,不知道从哪一学科来展开教学。而从教材自身来看,可能系统性和完整性还不够。第二方面是从教师方面也体现出很多问题,例如不能够深入地理解新课标,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缺少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的教学特征等等。第三个原因是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体现的问题,个人能力上能够符合艺术课程要求的教师很少,几乎每个学校都是由原来的音乐或者美术课的教师来担任艺术课程教学。而需要跨学科来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从技能的角度来说就力不从心了。第四个原因是艺术课程的推广所呈现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了解有艺术课程这门学科存在的人们知之甚少,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甚至还有很多的艺术教师,也不知道有艺术课程的出现。因此也就降低了大家对艺术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导致艺术课程实施困难的原因之一。
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硕士班研究生 徐立璇
摘要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高创造力的时代,随着信息传播快速、网络普及与科技之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幅改变,我们需要的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能力,更是需要知识的统整、创意与创新,借由学习艺术的过程,可以启发自身的审美意志与美感思维,并培养高度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以2007年至2008年间,台湾数个艺文活动造成一票难求、万人空巷的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参观人次的大幅提升是否意味着参与艺术的人口的增加并探究如何将这些观众予以维持,由此投射出艺术教育扎根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揭示艺术教育与社会脉动结合的必要,以培养学生美感思维、鉴赏能力,透过艺术教育带领其接触艺术,习得美感判断,成为新时代所需的高创造力、高感知的美育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感思维、创造力、视觉艺术、馆校合作
前言
当前,在信息不断扩充、知识负载的速度无限上升的时代,透过艺术教育来培育全人类的创造力与美感已是时代的趋势与潮流;我们不再只能倚靠单一知识的专业来面对这个极速变动的世界,换言之,我们需要高度开发右脑的能力与感性思维,在新时代做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高度自我认同与高感知的个体才可能得以面对这个视觉文化与信息充斥的新世代,并和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
本文以上述观念为基础的出发点,希望透过当前台湾目前社会艺文展览等活动的参与现象,来反思艺术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下列举2007年到2008年的艺文活动,对其活动人次的参与先进行概略性的介绍:
从2007年2月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世界文明瑰宝:大英博物馆250年收藏展”,总计约43万人次参观1,表现亮眼,造成展览期间每天在展览区大排长龙,参观观众必须经过数小时的排队购票与排队入场方能进入展场中;而2008年5月在台湾历史博物馆的“惊艳米勒——田园之美”大展则是在3个多月的展期内,成功击败不景气,缔造逾67万人参观2。另外在表演艺术类,2006年在国家戏剧院上演的“百老汇歌剧·歌剧魅影”票房大卖,另外知名太阳剧团的经典大戏《Alegria》欢跃之旅,即将于2009年年初到台湾进行40场巡回演出,10万多张门票从2008年9月2日中午开卖,10天内就销售一空,创下台湾艺文表演售票新纪录。上述台湾社会艺文活动造成全民大力响应,参与人数一再突破高点,以下是提出几个尚待厘清的问题:
·是否意味着这些参与人口的动机是基于欣赏艺术的观点7·是否也意味着国家成功推动艺文活动的见证7·是否同时意味着艺术教育的落实,使得这些艺文活动成为全民美育活动7·以“米勒”、“大英博物馆”、“百老汇”、“太阳剧团”这些在全世界具有知名度的人物或事件作为口碑,的确得以构成吸引票房的一大利器,但这些观众是否可能再度参与艺文相关活动,还是只是昙花一现7·艺术相关的活动,有好的票房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观众对艺术的参与7·若能使大众的审美能力与美感思维整体提升,使其能够真正地欣赏与了解艺术,并能够自发性地去接触艺术活动,有无可能性?
为理清上述问题,笔者尝试用文献探讨来从三个层面来讨论艺术教育的落实,三个层面分别为:
(一)学校艺术教育推展,(二)美术馆艺术教育推展,(三)馆校合作的发展与可能性。从这三个层面切入,融合各项理论的基础,探讨从艺术教育的基础点上,该如何加强与落实,让艺术的审美、创造力、鉴赏力能够真正根植大众心中。
学校艺术教育的推展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没有特定内容的。各个时代、民族依照其社会、大环境现实的需求,赋予其各式的内容,以期能达成预订的目标。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自难超然独立于社会的价值体系以外。教育思潮的演变往往反映现实的需要。(郭祯祥,2001)以这个观点来看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行,必须要能够与时代脉动相结合,艺术教师必须对时代趋势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将之应用在教学课程中;再者,若是学生发现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能够与其所在的现实生活有所关联与呼应,更能够激发出其对艺术教学的兴趣,加深其投入艺术课程的意愿与动机;在这样的观点下,艺术教师不仅要将现在社会的脉动最全面性的了解,更应将其理解有系统性的运用在其艺术课程中,使其课程有连贯性的概念。
Spring (1998)指出,一个胜任的教师尚应对其所任教的教学环境之制度以及其社会氛围有所认识。
换言之,身为一视觉艺术教师,即需对视觉艺术教育的体系,以及当下社会脉动中的视觉艺术教育思潮能有所了解。而在多元文化的时代里,应该用更多元的、广泛的概念来涵盖艺术课程,并用以视觉形象为脉络,用更广泛的艺术内容、教材资源来设计与呈现艺术课程;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角色中,已经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着的角色,教师必须将学生引导到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训练与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的环境中,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当前视觉文化的种种意涵,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并建构出主动学习的概念。
基于上述概念,若是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师能够将大环境所需要的能力纳入课程的考虑,并能够用统整且具连贯性的方式进行艺术课程教学,学生在有计划的艺术课程下,能够培养以下的能力:
·提升创造力,增加其创意思考即问题解决能力·习得美感判断,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帮助学生发展自尊并帮助一个学生获得正向的自我概念·艺术透过过去和现在的文明和文化知识提供学生更好的跨文化理解(郭祯祥,2001)若是学校的艺术教育扎根工作做得好,学生可以借由学习艺术课程的过程,获得美感经验、习得美感判断,亦可提升其创造能力;此外,当艺术教师激发出学生对艺术探究的热情后,可以将学生导向主动探究 的学习精神,若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可和当前社会脉动有所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些机会在社会场域中去寻找艺术的踪迹,深化其在艺术课程的学习,无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换言之,教师除在课堂上提供多样的艺术相关知能外,更需要能够去帮助学生搭起课程与生活间的联结与互动,使学生在艺术知能的学习更完整、更有意义。
以上从艺术教育的角度切入,冀望艺术教育能够将美感的培养与对艺术鉴赏的感知能力根植学生心中,启发其对艺术探究的能力并激起其接触艺文的兴趣;以下就社会教育——美术馆的艺术教育的面向来探讨,如何加强美术馆的推广教育,使得观众的维持有更好的效果。
美术馆艺术教育推展在教育的观点上,学校艺术教育与美术馆教育有其不同的特性,美国博物馆界着名文集《新世纪的博物馆(Museum for a New Century)》提醒大家重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CMNC,P.55)博物馆相较于学校而言,它有更白由且开放的情境;学校中的教学通常在既定的程序作息中而博物馆的学习环境则是自由开放的。选择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是博物馆学习环境的特色。人们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通常是自我导向的(self-directed),学校里的学习则常是他人导向(other-directed),另外,观众在博物馆情境中的学习,其效果与影响远超过一般学校知识的传输;博物馆若能充分地发挥其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特色,以课程规划的角度来规划展览与教育活动,才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刘婉珍,2002)。
《新世纪博物馆》中也提到:博物馆提供了一个学习环境和各种刺激,基本上是不同于学校所能提供的。这些不同的环境和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博物馆刺激想象力、训练观察力和丰富思想,博物馆鼓励欣赏不同的文化……学习到的不仅是新知,而且是对自我、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了解与增进。(CMNC,1984,p.59)所以美术馆与博物馆展览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能够促进观众的审美理解、对自我的了解及对世界的了解,我们应该要谨慎地策划并有计划性地设计与推动相关的教育活动,来促使大众可以透过展览情境或其他教育推广活动的参与来达到展览最大昀实质效益。
在2006年台北市立美术馆观众研究中有提到以下概念: “增加观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意愿的方法,除改变观众对于参与文化活动的基本态度,扩大观众对于展览活动的心里期待,展览与其教育推广活动一样重要。”对于一个美术馆而言,虽然很多的特质、教育形式、情境等因素都和学校有所差异,但站在文化教育与推广的角度而言,无非是希望观众的观展经验和质量可以达到一个水平并且发挥其教育的功能;而美术馆不仅拥有自由的开放情境,它也是一个艺术家与大众间的桥梁角色,除了教育的功能外,美术馆还兼具了保存、研究、展示等功能,这样的场域对于学习艺术来说,是非常丰沛且有别于学校艺术教育环境的。所以,美术馆展览品的功能除了展示之外,它应该还包含了教育层面的推广、作品意涵的解读与欣赏,使得观众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透过观看艺术作品达成心理期待,更可以借由各种方式了解艺术品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集合很多不同意义的实物,目的在借此诠释其多元价值,令观众从中得到知识和启发,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文化多元化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人的观念和做法,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应有以下的修养:
·具备文化比较与思考分析的能力·勇于接触各种文化的热忱,并设法接触·了解不同文化的关系特质与价值·熟悉各种文化素材与观众的需要·巧妙运用时空点及设备,并掌握如何营造不同文化氛围的要领且美术馆发展至21世纪不再只是传统、神圣、严肃文化殿堂的单一角色定位与刻板印象,等着观众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入小区、学校等角落,让美术馆成为一座容易亲近的、更符合民众需求的,令人主动想前往参观或利用的大众聚会场所。美术馆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变化,其需具备执行力、竞争力与创新的精神。(黄永川等,2005)提升美术馆教育的整体素质,必须要透过专业的美术馆人员对展览内容、观众研究有所了解与研究,不单只能推出各项的展览形态,更重要的是美术馆专业人员对学习者和观众的了解。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背景,并透过展览与教育活动的策划以实现活动具体的目标:票房对于美术馆而言也许是努力的方向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美术馆展览的承办与规划,切实地达到社会艺术教育的功能。
馆校合作的发展与可能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丰沛性,非常适合成为学校课程联结即延伸的场所。对博物馆而言,学校机构因拥有最多观众群,是最适合合作的对象;博物馆和学校教育的环境、方法和范围上皆有所差异,但在强调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今天,欲使博物馆成为重要的学习机构及有效的学习场所,将学校与博物馆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形态在英美教育中,已有相当的发展历史和成效;而馆校双方的合作互动,不但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两者资源的整合,更可以达成教育的双赢目标。美术馆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伙伴的关系,相互截长补短,此是很正确的看法,可是如何互补互助?必须找出补及被补足之间的平衡点,才是美术教育应有的方式。可以借由学校教育来培养喜爱博物馆、运用艺文资源的能力。
以英国为例,“馆校合作”(museum school collaboration)已是国家课程标准中的一部分,所以不论学校还是博物馆,皆有一套发展步骤,一方面学校于师资培育机构中,融入“博物馆利用”的课程,所以英国教师普遍有博物馆学习的知能;另一方面,博物馆学习已是学校艺术课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有完整且具体的参考指标,所以课程的规划多能与学校课程相关。而在美国,馆校合作方案亦非常普遍。
在期待艺术教育得以落实下,除了学校和博物馆教育的努力之外,馆校合作亦是可以尝试的方法,将两者无法单独达成的目标予以合作寻求更好的解决之道,彼此相辅相成,重要的是馆方人员和教师都应当有充分的专业知识与积极的态度来共同截长补短,将整体艺术教育的质量向上提升。
未来期许与建议在生命洞察方面,美感知觉能使我们对感受到之生命或得洞见(Eisner,1982),且对于各类艺术之探讨事实上能促进精神路径之成长,有助于改进记忆且增进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Miller,2000),此种初级认知(如记忆)与高层认知(如思考、问题解决)能力可因美感教育活动中各类艺术之接触而充分发展,亦及美感教育能增进“真”之探讨。
笔者通过对河南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对本校上课过程的记录以及采访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问题,发现了三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的
电脑艺术设计在中国大学中的艺术系或学院作为必修课程仅仅20年的时间,由于普及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短,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设置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大省,以科技为导向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在其高校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多数课程在为期四到五周,每周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段中,把教会学生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一般来讲,教师会把介绍“像素”概念作为学习设计软件的开头,例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接下来,一系列设计工具的功能被逐个展示及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做没有任何艺术理论支撑的练习。“这种授课的方式被中国大多数高校运用,是由于几乎所有电脑艺术设计教科书籍只强调电脑相关技能和手法而忽略了艺术或设计理论”[2]。因此,教学方法经常被当作课程目标。虽然一些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艺术理论及历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从掌握电脑设计技术为出发点讲解设计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具体展示说明他们的观点,教师有时不得不拼凑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最终借助设计工具完成特殊效果制作。课程结束经常以一张到两张二维设计项目为评判标准,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设计。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案例当中,由于对技术以及特殊电脑效果的过度聚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过度使用电脑特效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他们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样制作的艺术作品仅停留在应用电脑技术的表层,失去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本质。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数字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已经有超过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虽然本科学生扩招不断增长,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加大,但视觉艺术的课程设置十年来却未有大幅变化。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视觉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具体来讲,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作通识教育课,主要教授政治、思想、计算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时当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授中外艺术及历史理论,训练基础绘画及造型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课程,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等,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进行学习。实习课程主要由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组成。据调查,视觉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毕业总学分的约30%,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共占到总学分的约50%,剩余学分由实践和选修课程组成。这就表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间的短缺会极大影响学生掌握电脑设计技能及方法的能力,至于将个人艺术表达融入其中的较深层面更无从谈起。此外,今天的电脑艺术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设计,动态平面设计早已成为图形设计的另一种趋势。这意味着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在不断更新,叙述手法在不断完善。同时,这种现象提示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所强调的知识点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动态平面设计更强调图形与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效果,而非传统平面设计只处理图像视觉信息,多媒体的综合技术运用使动态图形不仅有形态,更有声音与动态”[3]。正因为动态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传统封闭的独立课程单元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相关课程进行有逻辑的交叉衔接。
(三)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比率失调具有相当长的历史。”[4]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短缺首先体现在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方面,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尽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核心,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有效使三者结合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护航使者。尤其在视觉艺术专业领域里,电脑的硬件及软件更新对于其课程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仍存在着此类问题,低级别配置的电脑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软件的速度要求。此外,一些艺术学院无法保证电脑总数匹配学生总数,这就造成了教师有时候不得不要求学生上课带自己电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情况下,教师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电脑设计课程的方法建议
改革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一条经典的课程目标设置基准:“既制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相关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领域中能有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质,意味着各门课程直接的逻辑交叉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才能从中积累知识并且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五点整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办法。
(一)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仍旧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强调艺术及设计理论与历史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艺术及设计背景的途径。这些课程可以同时以传统及现代艺术理论为重心,并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理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作为怎样把美学概念融入数字艺术的手段,并充分理解电脑艺术设计在他们作品中的重要地位[6]。这样,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不会将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手法相结合的难题。
(二)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概念和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但在河南省,此类课程经常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此状况下,学生可能并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如果多媒体相关课程可以较早开设,学生就可能更熟练掌握此项技能并更容易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去,而不会由于技能的生疏限制了他们创作灵感的发挥。同时,“电脑艺术设计课程需要紧跟当今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趋势”[7]。现今的美学观念和动态平面设计课程应该纳入视觉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类课程,例如让学生接触现实实践设计项目,是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有效方案。
(三)与设计产业联系的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视觉艺术专业的第三年级开始建立并持续到毕业年。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中去。工作室模式教学和以“项目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它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题当中而绝非完成单独不相关的作业。高校可以经常请设计企业代表或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设计趋势,或举办一些与电脑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作为“促进者”,能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设计问题,并在没有固定方式和局限条件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这样,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以便培养相关能力,为其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四)毕业设计项目
鼓励临近毕业的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寻求工作岗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开放的,允许他们根据喜好挑选感兴趣的命题或者根据未来工作需求拟定相关题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辅助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
三、课程设置改革之相关问题
除了需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外,也不能忽视教育资金的短缺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省,政府资金的投放与分配,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依赖先进并昂贵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支持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将会因为资金的欠缺受到影响。此外,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应该削减,要增加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整体比重。思想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的过度填充可能会对此专业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此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并培养其设计技能。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此类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也会影响未来课程设置的改革。
四、结语
【关键词】STEAM;艺术;创造性
早在2006年,美国国家研究院就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质量下滑表示担忧。当亚洲的学生在以跳跃式的速度在掌握科学知识,美国学生对STEM学科的兴趣却日益消退。15岁的美国学生在数学素养上的得分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8%,在科学素养上的得分是全世界的24%。基于此,科学教育课程研究机构开展了下一代科学标准(NGSS)的实施,试图改变美国科学教育新景象,但最终它并没有彻底改变STEM的教育现状,并不能提高学生对于STEM学科的兴趣、参与度,而ART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严格的实验表明,艺术融合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业成就。[1]
1 什么是STEAM
STEA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以及mathematics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代表着不同领域的学科在不同主题下相互联系并与现实世界接轨。STEAM教育是由美国罗德岛设计学校发起并主持的,并且广泛地被机构、企业和个人所采纳。美国北卡罗来纳州21个地区44所公立学校共同参与“A+Schools Program”并卓有成效。STEAM教育的目的在于将艺术+设计作为STEM教育的中心,鼓励将艺术+设计的课程融入到k-20的教育之中,同时促使雇主雇佣更多有创造性的人参与到创新的行列之中。
2 STEAM教育如何实施
真正的艺术融合课程必须既要满足核心课程标准(core subjects standards),同时也要满足艺术课程标准(arts standards)。核心课程教师缺乏对艺术课程标准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融合课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障碍,STEAM在实施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其他形式的支持力量,以下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实施模式。
2.1 合作教学模式
艺术融合课程倡导的是一种核心课程教师(core curriculum teacher)和艺术教师相互合作的文化。当地的艺术教师(teaching artist)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除了与其他普通教师一样接受考核外,学校还会提供额外的培训项目以确保艺术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的有效性。如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艺术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核心教师与艺术教师共同教学的模式,意大利的雷焦艾米利亚学校就是利用合作教学模式来开展艺术融合课程,两位教师共同设计、实施课程。
2.2 支持团队模式
支持团队的成员一般为艺术教师或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与核心课程教师的探讨交流中来解决融合课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如位于美国弗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荣耀中学设立了艺术委员会(FAC),用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专家团队会对艺术课程标准是否适合当前核心课程,或是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做出裁定,并给出专业指导意见。核心课程教师在接受专业的指导意见后不仅在课程设计上节省时间,更多的是来自精神的支持。
3 STEAM教育的优势是什么?
将艺术融入到STEM中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更是认知方式的一次突破,很多人将艺术与STEM视作对立面,甚至不相容,如STEM强调客观、逻辑,而艺术则是主观、直觉。然而艺术和STEM不仅不是冲突关系,而更是相得益彰的。
3.1 艺术可以发展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每种艺术形式都会涉及到不同的大脑活动[2]。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脑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2005年由McGrath发起的一项研究表明视觉艺术有提高STEM认知能力的潜在能力。视觉学习是使大脑更高认知部分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Elliot Eisner提出了通过艺术可以发展的八种认知能力,如相互关系的意识、.注意差别的意识一问多答的意识、在进程中改变目标的能力等。从这几种认知能力可以看出,艺术能够提供多种方式来思考和表达,而这样的方式正是促进人类文明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艺术训练中学习者付出的真实感情也可以加强认知进程。[3]
3.2 艺术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表明,对左右半脑同时利用可以培养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一般左脑具有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想像、等功能。艺术活动可以训练具有培养革新和创造力能力的右半脑。[4]基于此则需要将更多的创造性艺术活动纳入到STEM的课堂之中。左右脑同时发挥作用时,往往能够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如我们使用的电子显示屏运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点的结合从而可以显示任何一种颜色,这是由一群绘画科学家和后印象派艺术家一起协作完成的。由此看来,艺术不仅仅能够给科技带来美学特征,更能够通过类比、原型和想象来创造独特的感官冲击。
3.3 艺术可以鼓励自我表达
在STEAM中,教师与学生不再仅仅是授――受的关系,更多是对话式的交流。通过艺术融合的方式来教学意味着师生通过共同研究等方式来产生新的想法,在语言、戏剧等艺术手段的运用中不断地体验到自我表达的力量,如视觉艺术可以让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学生在细微、复杂概念上展开交流,同时促使学生在观点的阐述、表达上做更充分的准备。[5]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艺术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体的自发性,同时也可以鼓励个体克服恐惧、增强忍耐力等。常规的教育方式在强调学业标准的同时往往忽视或者遏制了学生艺术方面的能力,结果常常会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回避或抵抗心理。而艺术所提供多种思考和表达的方式,正是促进人类文明和创造性不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https://arts.gov/sites/default/files/Arts-At-Risk-Youth.pdf
[2]Posner,M.,Rothbart,M.K.,Sheese,B.E.,&Kieras,J.(2008).How arts training influences cognition.In C.Asbury&B.Rich,Learning,arts,and the brain. New York: Dana Press:1-10.
[3]David A .Sousa, Tom Pilecki. From STEM to STEAM : Using Brain-Compatible Strategies to Integrate the Arts [M]. Corwin Press,2013-19.
【关键词】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现状 管理途径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独特又神圣的全局性长远教育,也是一种追求人的最高素质并走向卓越的“人”的终身教育。其最大的特点应是“公共性”,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使之掌握一定的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重点高校(“211”“985”高校)公共艺术开课的情况较好,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院校相继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并不理想,尤其是一些二、三类综合性院校至今没有开设公共艺术课。虽然有的高校勉强开展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但无论从管理机构设置、教学管理还是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一)湖南地区高校
近年来,湖南省各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重新修订了学校学生培养方案,将公共艺术课程列入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并规定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修满2学分方可毕业。各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管理机构得到加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拓展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空间。湖南地区高校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学校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教学管理工作未落实。二是师资队伍管理矛盾突出,公共艺术课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三是有的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没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具体表现在部分学校没有按要求设置课程,或课程设置太少;将“必修”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对待;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中,个别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的政策规定把关不严。
(二)河南地区高校
河南地区多数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艺术教育中心,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开设较为规范,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第二、第三课堂及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较广。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目前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高校公共艺术课年轻教师比例较大,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经费管理机制还不完善;民办高校和部分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一些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对校园人文环境重视度不够,缺乏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湖北地区高校——以武汉大学为例
武汉大学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是一所涵盖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并在此期间设置了公共艺术课程。2000年以来,艺术学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公共艺术课程开设内容更加多元化,从原来单一美术欣赏和音乐欣赏课程,增加了中国美术史、中国艺术精神、西方美术鉴赏、中国书法艺术、摄影技术与赏析、中国陶瓷艺术、趣味素描、装饰绘画基础、贝多芬经典作品欣赏、西方建筑文化与歌剧艺术、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英语电影欣赏等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课程。学校也相继成立了一些社团,例如动漫社团、人乐合唱团、笛箫协会、相声小品协会、德狄魔术协会、原创音乐协会、踪点剧社、樱之音口琴社、春英诗社、书法协会、太阳雨文学社等40多个社团。
三、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距所导致的管理不力、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以及由于客观上资金不足造成师资奇缺等因素,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已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充分认识和亟待解决。
许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专业艺术课程相同,并且教育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类似。试想若用专业课程的要求对文理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公共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背离公共艺术教育性质与目的的教育,其结果往往是师生徒劳、事与愿违。
四、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
在课程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文字艺术等融为一体,探索丰富而有效的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传统观念,突出以审美知识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架设人文与科学间的融合;善于利用本土、国内外、网络的艺术资源,从“技术”转向“艺术”,增加文化含量;打破以往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脱节的状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对象,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使教师与学生能在课堂内外及时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艺术教学管理的关键,不容忽视。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管理
为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管理。要不断完善基础硬件设施,用以配备艺术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活动场所等,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道森.公共美术教育论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76.
关键词: 艺术教学 艺术素养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 创造力
艺术教学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对美进行再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空间,让学生身恰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灵感。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运用在艺术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艺术教学,是促进艺术教学向最优化、高水平方向发展的关键。
一、计算机在小学艺术教学中使用,辅助教师收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要小学生学好艺术,教师就必须收集很多相关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艺术的意义,已不再是局限于画一幅画,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成一种艺术文化的教育。在艺术课堂中,运用计算机辅助作用,教师把教材按艺术的类别进行分类,化整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如:在上《六一儿童节》一课时,教师应先收集各族小朋友过“六一儿童节”的一些素材,制作成网页,按表现庆祝方式分为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采用小朋友喜欢的形式把他们分成四组进行展现。
通过计算机技术,学生喜欢上艺术课,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同时也以一种艺术形态欣赏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改变以前将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的局面。将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艺术欣赏课的效果将大为改观,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长廊中漫步,在想象空间中飞翔。
二、在小学艺术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艺术潜能。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欣赏优秀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需求,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艺术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为了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把学生引入这个多彩的世界,一直是艺术教师努力的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好小学艺术课,关键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艺术课堂中,多媒体计算机展现出特有的魅力,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能清晰形象地显示艺术的图画,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获取知识,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描摹的情状,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如在讲《鸡的一家》一课时,我这样导入:首先计算机播放小鸡的叫声,同时,屏幕中出现一只正在唱歌的小鸡。我趁机问:“小鸡为什么唱得这样的开心,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把你的“想”变成作品来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吧?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很自然地忙起来了。一课结束时,学生上交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为艺术教学提供优越的欣赏平台。
艺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或叫做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中国艺术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都一一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作品的辉煌成就。所以上好艺术课时,首先要学会欣赏。
艺术欣赏,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艺术欣赏内容有的是中外绘画艺术、有的是中外雕塑艺术、中外建筑艺术、中外工艺艺术、中外摄影艺术欣赏等。艺术欣赏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和审美性,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思想道德感染。艺术欣赏对于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开阔视野,启迪心灵,提高审美境界的有效途径。
艺术欣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正确地认识和解释艺术作品,并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中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艺术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总之,艺术是造型艺术,艺术教学离不开大量的直观教学,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在扩充书本的知识内容的同时,解决传统教学手段中长期存在的诸多教学难题,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得学生的喜爱。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勇敢地探索变革,采用最好的教学方式教育“祖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伊少淳.艺术及其教育.
[2]张景林.计算机艺术教程.
[3]教育心理学.夏路.
[4]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5]中国艺术教育,2003(三).
美术是文化的造型载体,在当今流行视觉艺术中的漫画、卡通和连环画书刊占越来越大市场的情况下,动漫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无不喜欢,以下是我对这一现状的调查及分析,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当今学校美术课程面临的问题
1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没有规定在高中阶段开设动漫艺术课;学校应不应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动漫艺术校本课程。
2 有的学生对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学习上兴趣不浓,不愿意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
3 在一些课堂上,学生偷看各种动漫书籍或动漫饰物,影响正常教学。
4 在学生的笔记本或教科书上发现他们临摹或创作的卡通形象。
5 学生购买了大量的卡通或漫画书刊,对其他教辅材料不愿购买。
6 有一部分学生靠动漫形象来交流。
7 大量的动漫刊物充斥文化市场。
8 学生在服饰和行为上模仿动漫人物,佩戴动漫形象标志。
9 学生对动漫艺术的兴趣为什么这么大,而不愿意学习其他的科目?
二、分析原因
1 动漫是以简练的手法表现事物本质的平面绘画艺术形式。动漫艺术习惯采用夸张、比喻和象征等表现手法,儿童、青少年的审美观及立体观还都没有形成,所以习惯了看这样的绘画形式。
2 动漫是用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情节,具有故事性,在表现人物上有一定超俗的个性,符合学生的好奇心。
3 动漫在表现上是一种理想化的绘画形式,色彩美、人物形象美,注重传神,可表现一些虚幻、理想、超脱、神秘等故事,深受学生喜爱。
4 动漫画是一种国际性的文化载体,这符合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动漫是学生追求世界文化,了解外面世界的—个窗口。
5 现代的传媒有许多动漫艺术,让学生有大量机会接触并了解动漫艺术,有些也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要我们去引导。
三、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及原因,学校应该在开设高中美术课标所要求的课程以外,把动漫艺术引入课堂,根据本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需求开设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动漫和正确地欣赏动漫艺术,有利于美术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从而完成以下的教学目标。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形成,二是促进思维能力和美术创作技巧的获得,三是促进艺术分析的方法和鉴赏力的培养。
根据我的调查与分析报告,学校在美术模块教学中开设动漫艺术,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开创了美术教学的新局面,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四、评论
专家评论:把审美文化中心从高雅艺术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动漫走向美术课堂已势不可挡。学校教师应引导它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促进美术教学。
教师评论:通过开设动漫艺术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学秩序井然,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适应美术新课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促使教师学习新知识,以利于教学,学习了世界多元文化,达到了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