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影视文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文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文学课程

第1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 文学艺术

在大众传媒日渐发达的今天,影视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和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里,已经有不少院校把对影视的研究纳入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或者基础课程,更有一些院校把“影视文学”纳入了全校的选修课,让非中文专业的同学也能够了解影视,学会如何去鉴赏影视,对影视的存在、影视的现象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因此,大学开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属于近些年来新生的事物,要想教授好这门课程,不但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寻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和其他文学课程的差异性,找到适合教授“影视文学”课程的方法。所以,探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同学都对“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如何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认为这门课是表演课,教师会让同学模拟“演戏”;二,要想把“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学好,只要不加鉴别地多看电影就行了,如同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肯定“开卷有益”。针对以上两种误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的开始就要对学生强调这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影视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而不是表演能力。授课侧重于对经典影视的文学性分析,而技术层面的操作讲解涉及较少。建议学生多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多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对作品本身在叙事结构、情节进展、人物关系和性格、语言描述等方面的分析和了解,对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甚至某种影视现象,能够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故事”能力。由此,在教学中,笔者遵从“影视文学”课程的两栖性,即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板块来开展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备方家指正。

一、在叙事对比中提炼差异

文学和影视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影视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缺一不可,但文学为影视的存在提供文学脚本,即“故事”,没有故事,影视艺术就没有了载体和灵魂。所以,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研究影视文学,必须从文学脚本,即研究“故事”开始,而这个“故事”的讲述,无论属于哪个母体,都无一例外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等。

同样,影视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呈现,影视主要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在形象上具有直观性。以电影《菊豆》为例,《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在原著里,杨金山是个小地主,菊豆是花钱娶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性,电影如何呈现了文学性并且超越了原著:第一,场景的构造。在原著中,杨金山只是个家庭富有的小地主,而在《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开染坊的,家里的染池、布匹跳跃着鲜艳的大红色、金黄色、湖蓝色等,营造了一个鲜活的情境,具有情景的暗示性。在菊豆勾引杨天青时,导演特地安排四周的布景全部是大红的布匹,染池亦是鲜艳的红,而菊豆穿着红绣鞋、挽着系红头绳的髻、戴着红兜兜,用鲜艳的红色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无声地说明了人物饱满的和渴望背叛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对电影氛围的讲解。在影视时空中,环境即语言,教师可以把原著中相关的文字和电影的段落进行交叉对比,以此说明影视在对文学的呈现和表达上更为直接和鲜明。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原著中的菊豆是个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而在《菊豆》中,菊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是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与此对比的是,倒是杨天青孱弱和委顿的生活状态。由此,电影中的菊豆形象更为饱满,充满着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挖掘和发现,如在电影中,菊豆主动夹菜给杨天青吃、往杨天青旁边凑、说一些性的语言等。而在原著中,菊豆显然比较被动,导演对原著的改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也使得菊豆的形象在荧幕上大放光彩。这种对比,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映视频片段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影视和文学艺术的差异性。

所以,在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中,这两者互为关联,不可缺少。教师在授课中要提炼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互为借鉴、互有所长,这对学生学习“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在课程交叉中回归经典

对于“影视文学”的教学来说,不可回避的是解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体现在影视上的经典,还体现在文学叙事上的经典,这就涉及课程交叉的问题。无可否认,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2]比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电影更多,简直不胜枚举。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笔者认为,回归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后,会发现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这两门课程息息相关,所以,解读经典影视作品,要从细读原著开始,我们以老舍的优秀作品《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旧中国。通过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宣告了祥子由一个要强的、体面的、朴实的年轻人变成了堕落的、丑陋的、猥琐的个人主义末路鬼。老舍先生用带有京味的白话写这篇小说,语言非常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极其鲜明,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对祥子的命运提出了思考。1982年,凌子风先生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电影也同样具有经典性,但由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差异性,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部经典作品呢?

首先,在电影放映之前,发动学生课下精读《骆驼祥子》原著,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其一为:你对《骆驼祥子》中的哪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你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哪些地方感触最深?其二为:你认为祥子的悲剧成因是什么?之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不过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人物命运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有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电影的观看将会多一层理性的体会。其次,当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原著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以后,再给学生放映电影,引导学生注意电影对时空的处理、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以及人物对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比较《骆驼祥子》的原著和电影之间的异同,并说明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不但对《骆驼祥子》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更能清晰地知晓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之间的不同,如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上:原著中的虎妞“长得像一个大黑塔”,而电影中的虎妞长得并不丑,更没有如此夸张,这无形中损害了观众对虎妞形象的想象性。所以,在对人物的想象方面,模糊性比真实性效果更好,得到这种理性的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精读了原著和观看了电影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否则,教师讲得再多都是空谈。

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当课程之间出现交叉状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交叉,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一般很少过多呈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加以说明,或者通过字幕的方式来交代,这很容易给受众造成遗漏。所以,发动学生提前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些叙事上的细节,领略影视不能呈现的内容,如创作主题、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情感活动等。

三、在编造“故事”中掌握叙事

“故事”是影视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导演即使再高明,也拍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学生学会编“故事”,也是开设“影视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卡罗・葛齐曾列举过36种戏剧境遇,如机遇、求助、救援、竞争、反叛、复仇、误会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放映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电影,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讲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这是学生在学习创作剧本时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说明如何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重要性。

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是全球的风范,在叙事上,好莱坞电影已经被类型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之外,如外星人故事、灵异故事、科技故事等都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上成熟并且强大起来的。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为何屡试不爽,频频获得成功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母题的电影,而且要对此类型的电影进行叙事上的分析。如爱情电影《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全球“麻雀变凤凰”主题的开山之作,它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何处呢?

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动学生对近些年来类似的影视作品进行回顾,并进行讨论,总结出叙事上的相似性:女主角虽贫穷但不乏善良,狡猾却又可爱,有点算计但又无伤大雅,而男主角通常都是富有、年轻、英俊,然后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克服了很多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困难,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在荧屏上几乎泛滥,无论是大陆、台湾或者韩剧,此种类型化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为何《美国丽人》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呢?除却开山之作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叙事之外的重要因素。《美国丽人》的成功在于提供给受众一个梦境,一个白日梦,这与其说是电影提供的功能,更不如说是叙事提供的梦幻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如何讲好,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机制,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忽略市场和观众,那故事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获得成功。

第三,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总结和横向比较,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提出看法,敢于质疑。同样是“麻雀变凤凰”的题材,为何有的影视作品却表现得非常生硬和尴尬呢?所以,讲“故事”还要考虑到语言的当下性、故事场景布置的认同性以及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等。

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讲“故事”有着多重的要求和束缚,而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种要求和束缚,教师只是讲授是获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按照剧本的格式,要求学生编“故事”,然后在统一的时间上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然后分组讨论,选出小组认为最精彩好看的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自己写了“故事”,还参与了对别人故事的评价,因此,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学生一目了然、烂熟于胸,在以后观影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他们都会对其“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

综上所述,“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上所论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自己的教学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完善和充实,使得“影视文学”的教学更具有当下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葛春先.谈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

(11).

第2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课程整合是指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考量与操作。课程整合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原来分列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课程整合是课程名目不变,但是本课程的各个教学要素重新设计,使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包含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以及品格修养、人格形成的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等特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用以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被提了出来。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倡导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的,是一种互动模式;学习成果也不仅仅由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靠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性、审美性和发展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

    1.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基本的文学素养,文字运用能力,基本的交际能力等。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对提高运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发育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纯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有影音资源的话,对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有大的帮助。

    2.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人可以和视觉资料做合理的沟通,也就是说人可以从视觉资料中准确地理解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运用视觉资料表达自己的感情。当今社会,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后,人得到的信息中有至少90%来自于视听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培养。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很重要。

    3.提高教学效果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小学生作为这些影视资料的观看者,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征,更是这些资源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力的最直接的接受者。因此,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独特的魅力和小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浓厚兴趣,一定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影视资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情感等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学等,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听说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字、图片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就是听和说,而影视资源有演员的对话,这是说的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要听他们的对话,这对学生听得能力也有锻炼。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二是通过模仿配音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是可以根据影视资料中的节目形式组织课堂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四是可以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一些做法、观点进行辩论,一方面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2.阅读能力。现阶段许多名着或者是畅销书都被拍成了电视剧,而学生对于影视资源的兴趣又大于对文字书籍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学习了某个名着的片段后,推荐学生看基于名着拍摄的影视作品,同时要求他们找出原着与影视作品的不同,激发他们阅读原着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水浒传》的某个人物的一个故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3.写作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了影视资源之后写观后感、写影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那可以根据影视资源的标题,结构,顺序,以及描写方法等教育学生相应的写作技巧,比如说《牵手》、《一个也不能少》《、幸福终点站》等片名文学性很强,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很有帮助。

    四、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中的组织以及课后回顾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在运用影视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选择好影视素材。对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要与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其次是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最后是要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说讲《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观看《》影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是课堂中的组织,组织得好就能使影视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好的组织主要是指能在观看视频时候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还有就是对视频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是课后回顾。因为影视资源中包含的内容广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了真正想要教授给他们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就显得很必要。

第3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英文影视欣赏 高职高专 人文素质 研究

近十年来,由于高等院校学生的不断扩招,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正因为高职高专教育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相应地滋生出了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如办学条件,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等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其中,高职高专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导致出现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一现象,其严重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首当其冲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迫切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重要的品格。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决定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决定了他们的人格和修养。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尤其是民办院校,其目前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和普通的高校生都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但相比之下他们身上存在着更多的不足和差距。

1.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有所下降,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基础更是让人担忧。加之,一些院校近几年来又通过单招政策招进来一大批未参加全国高考而是直接通过各个院校单独考试形式进入学院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更是“惨不忍睹”。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受挫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校园生活及学习生活环境。

2.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主动性差、自觉性不足、自律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学习差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的形成是因为在小学或者中学阶段生成的,其中绝大部分孩子是因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引导,导致他们养成了的不良学习习惯。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一个人在学业及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一点,高职高专学生非常欠缺。

3.叛逆性强、个性张扬。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大都属于90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物质条件丰富、网络信息发达、受世界各国非主流文化影响影响较大的一个时代,这就造就了他们叛逆性格及张扬的个性。

4.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独立能力差。这些出生在90后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从小到大被家中父母及长辈视为“掌中宝”,故此,养成了他们娇生惯养、生活不能独立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以上这些特点和问题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表现得良莠不齐,在对专业学习的理解、社会就业需求的预测上明显不足。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中的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都是灵活多样的,多层次多领域地渗透在教学一线上,其对教育的影响令人瞩目。我们清楚,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从心理层面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从行为上去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品行和提高他的艺术情操。换句话说,英文影视欣赏课程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职高专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促进其“三观”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1.优秀的英文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而且还存在严重偏科的情况,尤其是英语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更能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因为影视欣赏作品在课堂上的再现能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通过画面的展示将单纯的语言描述转变为直观的情景语言交流,进而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表演等一系列训练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影中语言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交际要得以成功,就要正确运用语言。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能灵活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广泛英文影视欣赏课程,能很大程度上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3.英语影视欣赏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意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那么“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其中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真、善、美是所有电影作品永恒的主题。通过欣赏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英文影视作品,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学会坚强、勇敢、不轻言放弃;学会真诚、友爱、团结、诚实和感恩;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成功的来之不易和幸福快乐的真谛。这些优秀的品质犹如春后小雨,“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心灵的冲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高职高专院校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探索

1.英文影视欣赏教材的编写。教材是教学的d体,优秀的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思路,而且能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影视欣赏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而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建议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关课程老师根据自身学院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的教材编写,形成独特的院校英文影视欣赏教材建设体系。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通过一线教师近6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大家组织编写了适合我院特色的《英文影视欣赏教程》教材。目前该教材通过两次修订,深受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

2.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择。根据我们学生的出生年代,我们在选择影视作品时要保证其思想性、健康性、艺术性,既能反映时代背景和意义,又能传播正能量的优秀经典影片。影视作品的题材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电影的划分类型进行选择。笔者建议选择年代跨越不要太久、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感同身受。笔者所在的学院所编辑的教材中,选取的影片有:《泰坦尼克号》,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那场悲惨爱情故事从而体会爱情的伟大和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幸福来敲门》,该作品就能引领学生去感受一个父亲的伟大以及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精神顽强。

3.教学环节的实施。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步进行:

(1)首先,要求学生做课前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该作品的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介绍和讨论。其准备资料包含:影视作品的类型、该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角色简介、导演简介、经典台词、电影音乐等信息的收集。

(2)其次,课堂上欣赏电影经典片段。对于欣赏电影这一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课前自己看一遍,课堂上欣赏经典片段,这一部分将作为教学重点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后要求学生在欣赏一遍,并撰写电影评论,要求在下次课堂上进行点评和分享。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能够从某一方面或者一个信息点上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思想即为考核过关。

(3)然后,课堂实践练习。针对电影选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1)话题讨论。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和卡尔与露丝的婚姻,你是怎么理解的?

《肖生克的的救赎》影中所体现的自由、希望、体制化等一系列观点,你能谈点你自己的吗?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在课堂号召学生们参与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还培养的学生们独立思考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型话剧表演。根据课程课时的安排,建议在其中可以搞一次话剧表演,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和欣赏了一些经典电影后,将自己的一些感想变成文字并将其编排出来,成为一部小型题材的话题材料。这样的教学不仅具有延续性,而且能够充分地帮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期末,提交影视作品评论论文。根据教学的有序安排,当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以提交影视作品评论文章完成该门课程的期末考核。

4.教学策略。因为英文影视欣赏课堂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生动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法”,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学习能不断拓展自我的能力。还有很多教学法,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环节进行设置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思和结论

优秀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变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故事人物形象的力量向人们解读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就借这些作品向人们再现了人类情感、社会状况、民族习惯、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内容,满足了人文素教养教育育的需要。再次,笔者真诚希望高职高专兄弟院校们能充分利用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教育平台,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和生源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深入高职高专内涵建设工作,真正贯彻教育部针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蔡东东.当代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刘艳.英语影视欣赏课程与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北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2013.

[3]张欣.浅析《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对人文素养的提升[J].校园英语,2016(27).

[4]许再银.儒家人文思想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第4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多模态 英美文学 素质课程 构建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F,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7][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栾栋,译.濒危的文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第5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比较文学;研讨式教学;信息与效度

比较文学逐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甚至打破了世界文化的限制。比较文学的基本的内涵就是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进行分析和比较,还有对文学与其他的领域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一方面,比较文学打破国家的限制,与他国的文学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另一方面对比较文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详细的剖析,提高人们对于文学美的欣赏度,让人们对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社会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让人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去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在比较教育文学中,研讨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阶段一:教师可以利用提纲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概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清除眼前的阴霾,指明一条明确的道路。对于刚刚接触比较文学的学生而言,虽然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本国的文学知识以及国外的文学知识,对于感受文学知识已经拥有了基本的储备,但是,比较文学的课程既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课程,又不同于外国文学的课程,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纷繁复杂的体系感到陌生。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要为学生们详细介绍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发展阶段、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等基本情况,作为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设置为学生们阐述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学生抓不住中心,不可能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即使学习知识,也只是支零片碎的知识点,没有办法形成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但是提纲式的教学,能够为学生们指明道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样这也是教学的主要脉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

阶段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讨,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知”与“行”紧密集合在一起,更好地实现身份转换,让学生之间能够共享知识资源。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反对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主张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关系上逐渐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与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精心设置选题,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课堂内的教学逐渐延伸到课堂外的实践,建立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对此,当教师的教学内容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们进行分组,每个组认领自己的选题,给学生们规定一定的时间完成选题,当小组成员讨论结束后,把需要的内容整理成PPT,在总结的时候备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开始探索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到图书馆等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检索,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除此之外,还可以到野外搜集所需要的资料。在分析和总结之后,写出与之相关的文献综述、重难点、基本内容等,并且制作出先关的课件。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自主探讨问题,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而且,很多学生对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

阶段三:“师生互动研讨”,是为了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教师作为主体,第二阶段是把学生当做主体,那么第三阶段就是每个人都是主体。在这个阶段,需要人人参与,把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提升了一个高度。在讲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演讲,展示本小组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着通过PPT的方式为其他人进行简扼明要的讲解,讲解时间限制在15分钟之内,全班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讲,认真进行点评,当各个小组都讲解完成后,听课的学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相关小组需要对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如果演示的是专题内容,听课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提出修正意见或建议,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分析,学生们在头脑中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再加上小组讨论,可以增强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根据我们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重视上台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讲解结束后给出了点评,甚至还有一大部分学生进行了两次或者多次发言。在总结阶段,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将要演示的内容进行点评,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们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另外一方面,还要与课程的内容联系起来,强化知识要点。让学生们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文献,调整框架,充实内容,撰写文献综述和论文。不断思考比较文学的价值,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升.比较文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第6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广义的公用事业是指所有为公众或公众的一部分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产业及活动,包括电信、邮政、电力、铁路、航空、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在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一般是为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各项事业的总称,包括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即城市建设部门分工进行行业管理的范围。本文所谈及的公用事业主要是指此范围。城市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可以理解为更多依靠民间机构,而更少依靠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它针对的是“城市公用事业只能由政府统包”的传统观念,强调民间资本的进入是超越社会政治制度的世界性浪潮。

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公用事业由政府部门垄断性经营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对民营化提出了要求。我国的城市公用事业是改革二十多年来触及较少的一个领域,传统体制所带来的弊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随着其他行业改革步伐的加快而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1.垂直垄断的经营模式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多数行业长期以来采取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如供水、供气、供热等行业。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机构所属企业垄断了这些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和分销等所有环节,垄断企业利用垄断优势强行交易、限制竞争行为屡有发生。

2.低效率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企业缺少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激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改革主要集中在私人产品价格领域,而对传统的公用产品价格体制触动较少。因此,目前我国公用事业的价格形成机制仍然延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价格的制定主要依据企业的自报成本,企业增加的成本可以轻易转嫁出去。在这样的机制下,企业很难形成降低成本的激励,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亏损--涨价--再亏损”的怪圈。同时,由于缺少竞争,公用事业企业服务意识差,服务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

3.投资主体的单一化,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难以弥补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建设资金的缺口。城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的来源单一,吸引民间资本成为当务之急。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扩大,缩小了原有自然垄断的范围,创造了新的竞争领域,使公用事业民营化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诸如城市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等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网络性特征,更适合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而由于其同时叉具有公用性和公益性,加之投资大、网收期长等特点,垄断权理所当然地落入政府手中。但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在2O世纪7O年代,电力、电信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纵向拆分就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其中也涉及到一定数量的城市公用事业。拆分之后,除网络部分仍保持垄断经营以外,其他部分均以引入竞争,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公用事业民营化使多方受益,是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趋势对民营投资者来说,涉足公用事业风险低、现金回报稳定,具有相当的诱惑力。从政府角度来讲,民间资本的介入,对于减轻财政压力,及时筹集资金加速城市建设,提高地方政府政绩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实施民营化以后,公用事业的竞争性加强,可以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公供服务的质量也相应得以提高,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现状及其障碍

(一)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水、供热、供气、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由事业单位提供,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是政府权力的衍生物。因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具有十分明显的政府特征: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活动与服务依赖政府,机构设置有行政级别,事业单位人事有行政编制,高度封闭而自成一体,事业单位由官办、官管、管养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过分依赖于政府的公共事业愈来愈多地表现出矛盾和问题:政事责任不分,管理方式单一,社会化程度不高,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也存在兴办主体结构单一、内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增长过快、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财政负担沉重等弊端。为了改革上述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行了以公共事业组织自由化、公共事业服务社会化、事业人才流动市场化、公共事业经营多元化和公共事业管理法制化为特征的事业单位和事业体制的改革。在事业单位改革和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些民营化的项目,如今,我们探索出或引进了BOT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和合资、股权出让等模式,以投资和生产主体多元化,政府与生产者角色分离,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有机结合,契约约束取代行政管理,投资的风险、责任、回报分散等方式,实现了建设资金来源的多渠道、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并且引进了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减轻了财政补贴压力,分担了政府投资公用设施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存在的障碍

1.立法比较滞后

我国一直没有一个大的法律方面的规定为民营化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表现在:(1)制度安排的层次低,法律效力不高。(2)政出多门。相关规定从多个部门出台,如建设部国家计委、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有些地方都对之做出一些规定。(3)内容陈旧。以往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法规体系远远赶不上实践的需要,一方面许多旧有条款已明显不适应甚至背离改革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还有许多新的市场行为亟待法规的调整和规范。

2.公共责任缺失

无论是承包还是特许经营,民营化之后政府都不应该把公共服务当成包袱甩掉,它仍然需要政府承担相应责任。毕竟,公共服务可以民营化,但公共责任不能民营化。公共行政理论认为:政府是一种委托机构,它必须对其委托人即公众负责,确保公众利益得到维护是政府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文.E.休斯指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责任机制。与此同时,市场行为只有在满足利润的前提下才会对消费者负责,如果没有利润,即使是公众不可缺少的服务,市场也可能不会完善供给。由于管理主义的责任机制来源本身就存在责任问题,所以就无法期望公共机构在确立一种新的责任制时不忽略或削弱另外的一些责任,其结果可能如欧文.E.休斯所言:“管理主义的责任机制确实需要适当的确立并被公民广泛接受,如果责任机制含糊不清、或很容易被回避,那些潜在的问题必将形成对整个管理主义模式的挑战。”

3.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对行业的监管没有跟上,现在的监管还是完全用计划经济的思路。监管的构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不仅表现在对市场准人的监管上不够,还表现在对价格监管、质量监管上的不够。如:沈阳市政府在将沈阳第八水厂民营化过程中准人监管不够,没有引进竞争,只将中法水务公司作为惟一的候选伙伴,致使政府处于被动地位。

4.政府的诚信约束机制不够健全

项目合同对政府的约束力不强,政府容易产生意向变更,破坏投资规则,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挫伤民营投资者的积极性,也给外国投资者造成了不稳定的预期。

四、化解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主要对策

(一)完善政府监管机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

由于公用事业的公共性,在保证民营化高效运作的同时,政府应保证公众的利益不因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趋利性而受到侵害,具体应做到:

1.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既保持适度竞争,又要维护各时期各类竞制者的公平权益。

2.立法规定控制权。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在某些特定的关键性基础设施领域保持绝对控股地位或相对控股地位以及必要的决策权或否决权。

3.建立公共服务定价机制。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公众可承受能力,通过专家论证、召开价格听证会等形式,吸引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对公共服务的合理定价,并进行严格监督执行。

4.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绩效评估制度。通过设立公共服务质量投诉机构和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定期对民营化所表现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估并公布于众,采取奖优罚劣的形式对民营化中出现的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低劣、漫天要价等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进行整改。

(二)建立腐败防范机制,规范政府行为

通过减少政府控制的资源,民营化可减少腐败。采取以下措施可使腐败机会最小化:(1)加速民营化进程,不给腐败交易留更长的时间;(2)按照标准程序操作,减少推行过程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即小要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改变规则);(3)确保透明度,做到民营化进程、企业价值、最终结果等方面的信息公开;(4)对进程拥有独立控制权,避免由企业原来隶属的政府部门控制一切,因为这可能导致利用原有关系搞幕后交易。

(三)加强监督,建立独立规制机构

规制机构一定要与规制对象分离,保持独立性。借鉴国外的规制经验,笔者认为确立可以成立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作为规制的主要机构。这可以:

1.在结构上使其与政府政策部门分开,可以独立地执行监管政策而不受利益相关方的干扰,特别是作为现有公司股东的政府政策部门的不必要干涉。

2.监管委员会由一个合议机构来集体领导,从人员构成来看,该机构应当由行业管理专家、技术专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组成,这些委员具有固定的、得到保证的、任命时间与政府的行政领导错开的任职年限,这种安排既可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也可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

3.监管委员会要有足够的经费与人事支配权。建立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后,要在政府与公用企业之间形成行政指导与行政合同并存的法律关系。同时也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使公用事业得以真正体现其公共性。

(四)加强政府对民营资本的支持力度

某些行业本身微利,在没有政府支持或支持不力的情况下,私人获取利润的空间不大,必须直接给予一定的支持才具有投资获利的吸引力。另一些行业,由于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私人进入最初成本较高,这时应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优惠或其他支持,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本下降了,则可减少支持,实现其正常发展。

第7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一)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不少经管类专业都有设置市场营销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有的专业学生会计课程学得比较粗浅,做前期资金预算,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时就容易出差错。有些专业对物流供应链方面知识欠缺,对产量,供应量,库存量的预算和控制上会出现较大偏差。尽管沙盘的规则在课程初期第一年第一季是教学引导季,没有模拟生产安排,研发安排,渠道铺设,门店建设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更为复杂,加之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系统还原后第一年经营时学生问题不断,教师频繁应付需要答疑的小组,各组进度差距大,等待的时间耗费很多。

(二)课程进度拖拉,甚至停滞

在教学过程中还常出现一两组由于对盘面操作不熟练,没完成,大家只好都在等。例如规则不熟悉,每走一步都要查;或者预算有误,经营过程出现矛盾,又得反工,否则极有可能一年内就经营破产,如果还原,意味着重新开始,那么时间就有可能被延误,尤其是经营到最后一季还原,又因为紧张导致操作失误,最终全盘皆输。

(三)报表分析问题诸多

经常出现不少小组最后的资产负债表计算结果不平,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究其原因,综合费用明细表计算可能出现漏算,重算或者错算;利润表也有可能错算;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算,基础知识薄弱,对于报表中的逻辑关系不清;有的学生为了应付了事,干脆作假,表面显示平衡,但细看过程有误,这无异于弄虚作假。

(四)没有配合默契

学生分组的方式不合理,往往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甚至闹矛盾,不利于合作,更谈不上配合默契;有的小组没有责任心,出问题相互推诿,造成气氛不好;有的小组甚至没有人会做报表分析,都在做表面功夫。不合理的分组方式,容易使某些组的竞争力弱,降低全班的对抗性,达不到既定的实训效果。

(五)经营不善,破产多

一般把一个班级分成6~8组,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破产”了二三组的话,那么市场就剩三四组,会显得太过于宽松,半个班同学经营到后面都在“观望”,那么沙盘的对抗性就很弱,也达不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根本要求,进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六)放弃电子盘面,或者放弃手工盘面

有的院校认为放弃手工盘面有助于学生将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市场营销经营方案设计上,节省时间,需要时再进行阶段培训。有的学校比较重视基础技能,摆盘每个过程,每条规则都按部就班进行,可以一边操作一边熟悉,基础打扎实才能变化经营。电子盘面把规则输入程序,电脑自动生成,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偷懒”。所以无论是放弃手工盘面,还是放弃电子盘面,都是不可取的。

二、沙盘实训课程教学创新

(一)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并将其命名为“‘五阶段’教学模式市场营销沙盘模拟”,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准备前期工作

我院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是采用专周实训的方式,在开始上课前就先将沙盘规则以及学员手册相关资料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先预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先熟悉,减轻指导老师讲解的压力;也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参与进去,于是一个一个小组的雏形就纷纷形成了。

2.讲解规则和原理

讲解市场营销沙盘规则和原理,引导学生熟悉流程和操作步骤。以往学生一周只经营1~2年,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教学时可以缩短到2~4课时介绍规则,视学生经营情况,可将教学年数适当延长至3~4年。在过程中,再一次视实训具体状况解释规则,例如关于广告投放的规则可以等到第一年第1季度初,投广告前讲解,广告效益值计算,促销方案选择及每一季度前竞单规则;贷款额、销售额、市场需求量、成本费用关系计算可在第二季度运营时解释。

3.做好第一季教学引导季

使学生通过引导季学习,熟悉如何标记,现金出入记账,以及盘面操作。尤其是制造商,分销渠道商,终端零售商,各角色分工与协作的工作内容。短、中、长期贷款规则,广告方案选择与计算,市场需求量、销量、店面开设、产量、库存量的计算,移库和运费计算,渠道创建,盘面标记及摆放。关键是可以按阶段核对盘面状况,查找出错环节,也为学生恢复初始盘面后,重新运营,做好引导示范工作。

4.手工盘面与电子盘面同步操练

市场营销手工沙盘模拟实训可以打基础,具有直观性,适合初学者。但是手工沙盘模拟在运行监控上比较困难,指导教师必须凭个人的精力和能力进行监控,往往既难以监控到位,又辛苦,学生还会偷偷做手脚。而电子沙盘的可控性强,工作量小,每步操作都要在电脑上操作,而且每步操作都不可逆转,否则会拖其他组成员的后腿,这样迫使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更加仔细,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每一项决策。电子沙盘更像一个财务软件,缺乏手工沙盘的仿真性。因而,建议在实践教学中,取长补短,采用手工沙盘与电子沙盘同步操练的教学模式。手工沙盘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企业的初始盘面状态,熟悉规则,制定企业的相应战略规划,执行企业管理层的操作决策,总结模拟经营的得失。然后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用于下一阶段的电子沙盘的运行中,以更有效的实施沙盘实训教学。

5.分析报表,总结成败

所谓的报表是指“综合费用明细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将这“三表”下发给学生,经过四个季度连续经营后,要求学生核对该年综合费用明细表中数据,计算基础数据,分析经营利润和负债状况。沙盘模拟的取胜之道在于“不犯错+计算+博弈+共赢”,第一轮经营重点在于“不犯错”,第二轮经营重点应该放在“计算”,“博弈”,第三轮经营重点在“共赢”上。因为有了前一轮的试经营体验,在第二轮经营时,大家可以把精力更多的放在经营方案设计和组与组之间对抗上,大大提高了对抗的博弈性,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将以前的知识和成功失败经验充分运用到第二轮经营中,也认识到供应链各环节相互配合,谋求共赢的重要性,出差错要求还原的概率大大降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从第一轮的感性认识,到第二轮的理性认识,到第三轮的科学经营管理,逐步提高的过程。如果学生前期准备到位,经营情况较好,那么可以适当延长教学年。

(二)实训教学方式创新

1.组建沙盘协会,营造交流平台

市场营销沙盘模拟实训规则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在课前,要求指导教师精心备课;在课中,按照沙盘经营流程引导学生操作,反复解释规则,解答各组不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摆盘,做好监控与记录,年末分析和点评经营状况等,难度较大,教学业务繁重,一周下来浑身疲惫。组建市场营销沙盘协会,可缓解教师的工作负荷。协会成员可以先从开设过本课程的学生中选取,也可以自愿根据兴趣报名,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与协会成员一起练习,关注和重点培养表现出色的会员,由先进会员再向其他初学的学生传授,一级一级传帮带,大大减少了实训教师的工作量。

2.参加和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学院通过组织校内赛,层层选拔,选派人员参加省赛或国赛。让参赛学生置身于企业经营实战情景,扮演财务经理、物流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重要角色,实地体验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培养学生统筹全局的观念以及制定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对教师而言,竞赛取得名次,可以体现教学成绩,促进教学方法改进;学校角度,还可提高各院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

(三)实训教学方法创新

市场营销沙盘实训能让学生在战略规划,分析市场,资金筹集,产品研发,组织生产,物流供应,市场销售和财务报表分析及核算等一系列价值链活动中体验企业市场经营的全过程。创新市场营销沙盘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怎么去学,如何学好。本教学法综合运用“工作任务驱动+角色扮演+项目情景”方法。“工作任务驱动+角色扮演+项目情景”教学方法,其原理在于以任务为导向,行动为主体,各个小组经营一个拥有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虚拟公司,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的任务,连续从事4~6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创设真实的实训环境,结合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身份置换成财务经理,物流经理,渠道经理,营销经理等职务,把学生当做职业人角色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情景模拟中,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同时也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企业经营,以每一年度的经营为一个项目,以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浑然一体、轻松自然的模拟情景中,学生能够按照角色要求分析市场、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生产计划,融资方式,渠道建设,以及设计营销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博弈性和合作性。

(四)实训教学管理创新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营造或体现出真实的职业情景,从器材、技术、管理等方面模仿职业软硬件环境,并重点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让学生按照岗位对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要求,得到实践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训基地中,教学区域、操作区域划分明确,标识警示用语规范;无论是实训指导老师还是来实训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时,必须遵守纪律,严格执行课程制度;有专人负责各实训室,管理和维护实训设备和器材,申购实训耗材,开发实训教学包,包括?PPT课件、教师手册、学员手册、实训教材以及操作手册等;由各专业负责人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范,制定实训教学授课计划,教学标准,考核办法,组织编写实训教材,进行实训教学考核等;实训操作过程中要求器材摆放整齐、操作台面整洁、操作流程规范;严格控制时间与进度,每一年经营加上投广告选单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5课时左右,平均1个季度经营耗时大约1课时,拖拉延迟可以扣分、还原次数超过3次,认为自动弃权;如果有剩时间,可在第二轮经营前要求老师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对各小组上交的经营方案进行面评,并注意保守商业机密,以增强整体的对抗性,避免出现战略性失误。

(五)实训教学评价创新

市场营销沙盘实训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又要体现团队协作能力,还要区分学生个体差异,同时反应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建议采用多层次教学评价方式。成绩考核结果一般分为两部分:小组成绩+个人成绩。其中个人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训总结+手工盘面摆放状况+以往比赛成绩;小组成绩包括:报表分析状况+小组竞单综合排名+小组盈利状况。根据重要程度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

三、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估

市场营销沙盘实训模拟使学生从传统的讲授课堂和书本的理论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我院经过近五年的市场营销沙盘模拟教学的摸索与实践,在教与学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一)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提高了

教师介绍完沙盘模拟的基本规则后,由每组学生进行公司经营策划。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扮演的角色,都有角色赋予他们的任务,不同角色的成员组成价值链的具体环节,他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各司其职。学生在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不断的经营实践中学到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学到的东西。这些都深深吸引学生,使其沉浸其中,产生喜悦和成就感,学生上课积极性普遍提高了。

(二)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提升了

沙盘模拟实训是一种具有极强对抗性和博弈性的实训教学,在争取市场份额,赢得订单时,各组相互博弈;在采购计划决策失误或生产能力不够时,还可与其他团队合作;在资金不足时,思考如何组合贷款,既降低成本,又可缓解资金压力;在竞单选单时,既为本组谋划,又猜测对方的底细。在博弈与对抗中,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三)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

市场营销沙盘实训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财务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软件操作,还需要较强的沟通技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与兄弟院校交流和观摩,尤其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沙盘竞赛,不断积累丰富的比赛教学经验,既为学校争得荣誉,又可以更好的实施教学,不断改进不足。由此,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也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

四、结语

第8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介绍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全英文教学经验、思路和方法等,为其他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全英文教学;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软件是用英语表达的一门科学与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引领着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决定了英语无论是对软件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还是对跟踪前沿技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而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一些高校作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双语教学通常中文和英文授课时间各占一半,授课教师会针对一个知识段落用英文讲一遍,再用中文讲一遍,尤其是重点难点之处更是这样。这种做法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彻底听明白,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生在听英文讲解有困难时,会认为接下来老师会用中文再讲解一遍,而对英文讲解产生一种下意识的惰性和逃避,对中文讲解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从而使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无论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听课学生,授课语言的频繁交替,也会影响英文的语境和思维,所以授课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双语还不如“单语”舒服。

当然,全英文教学确实会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面临较大的困难,但这是国际化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可以逾越的。笔者在国外留学和工作期间,了解到印度高校的教学情况是这样的:在印度,小孩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所在邦就读,所用授课语言为本邦语言,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上了大学之后,所有的课程资料和授课语言一律为英文,这除了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笔者的一位印度同事坦承头一年他们压力非常大,但是从第二年开始就适应了。正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使印度软件产品和软件人才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教育国际化,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高校的共识,欧洲、俄罗斯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的名校都在努力开展全英文教学。我国一些高校也认识到了全英文教学的重要性。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一直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为办学理念和目标,10年前就开始积极倡导双语教学,从2011年开始,就在一些课程上开展全英文授课。笔者在所负责的软件工程课程上率先开展了全英文教学,并获得了成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借鉴国外优秀课程及教材

教材应该是领域内高水平、权威的、英语地区受欢迎的优秀教材,同时也是我们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书籍。授课教师最好接受过该课程的培训。

软件工程课程借鉴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该大学在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拥有全球公认的权威)软件专业的SSD9 SoftwareEngineering课程,笔者还接受了该大学教授的课程培训,这为该课程多年来的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软件工程课程借鉴了SSD9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式以及教材。该教材为软件工程权威专家Stephen R·Schach所著,随着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10年来,该教材多次版本升级,从Structuredand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到Object-Oriented and Structured Software Engineering(5th~8th版),直到最新版的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这样保证了我们所选教材的权威性和前沿性,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2 全英文教学资料

全英文教学的课堂资料主要包括英文课件PPT、英文案例描述、英文实验报告文档等。这样能够保证学生耳中所听到的和眼中所看到的课件相一致,保持课堂上纯正的英文氛围和英文思维的惯性。同时,这些资料应该与英文原版教材一脉相承,以保证学生在课后学习时能够获得纯英文学习资料,以避免学生在英文资料和中文资料之间的苦苦对照。

软件工程是一个很宽广的学科领域,其中的很多术语在英文有唯一的、明确的含义。但是翻译成中文就会有多种译法,有些资料甚至有翻译错误,这反而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造成不必要的学习困难。所以确定英语作为课程学习语言,从全局来看反而更加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3 授课教师的英语能力

全英文教学采用英文教材以及大量的英文资料,同时课堂上的授课语言为100%英文,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有很好的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口语能力,这是开展全英文授课首要的硬件条件。授课教师要能够充分、深入地理解教材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内容,同时,要能够在课堂上用流畅、准确、简单易懂的英语口语进行讲解。只有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达到相当程度,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够沉浸在英语思维和学习中。通常在英语地区工作学习过的教师才能够达到这种英语能力。

教师仅仅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还不够,还要对课程教学有相当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随时根据课堂学生的状态和接受的程度,来灵活掌控授课的节奏、重点、讲解方式、师生互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除了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取得过优异的TOEFL和GRE成绩),还有3年多英语国家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并且有10年的双语教学经历,这都为该课程全英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组建英文授课班

近年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从小学,甚至从学龄前就开始抓起,所以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前几年确实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英语教育还存在地区和个体差异,所以一下子要求所有的学生接受和适应全英文教学不太现实。应该先从一部分学生做起,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到更多学生,乃至于其他课程,逐步形成全英文授课的大气候大环境。

笔者的做法是组建全英文授课班:首先学生自愿报名,然后教师结合每名学生的英语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情况组建一个全英文授课班。第一届全英文班有30名学生,初步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就有了更多的学生报名,经过双向选择最终确定为90名学生的规模。

5 课前预习

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在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大部分集中于专业词汇上。如学生在聆听老师的英文讲授时会因为一两个听不懂、且多次出现的专业词汇,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困惑和压力,进而使自信心和热情受到打击。如果授课教师在课前把下次课中可能要涉及的重点专业词汇和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就会大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如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经常出现词汇client,在软件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中client可能会是指“客户端”“客户机”等,而在该课程中频繁出现时都是指软件系统的“客户”。所以如果没有预习,学生就会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误解和困惑。实践证明,课前预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6 课堂互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全英文的课堂学习中,一定要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紧紧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要增加互动的形式,使互动更加灵活、没有压力感,使学生能够积极、愉快地参与,甚至主动发起课堂互动,从而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每一堂课,都至少有两个互动环节,其互动题目通常选取一个以某些先修课为基础的、学生以前遇到过的、感到困惑的,并且与本堂课的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最终结合到每堂课的知识点上,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7 对学生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是结果式考核和过程式考核相结合,并且均为全英文。

结果式考核即传统的期末考试。笔者用2年多时间建设和完善了全英文版的在线题库和考试系统,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在可监控的空间范围内(学校的机房),登录该在线考试系统进行机试,实现了考试的先进性和准确性。

过程式考核包括实验情况和课堂表现(主要指课堂上积极与老师用英语交互)。软件工程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实验教学占到24学时(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开始前,要求学生每3~5人自愿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难度和规模适中的题目,以保证学生愿意投入、能够调研和完成,例如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网上订餐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题目确定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课堂所学方法和技术,完成本组课题的实验报告,包括需求调研、需求文档、用多种UML图表达的分析和设计方案。这些文档均要求完全用英文完成。

最终的实验成绩包括文档成绩和答辩成绩。文档成绩以实验报告的质与量来评分。答辩成绩以小组为单位的自述和答辩的形式来考核,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约10分钟)运用全英文的PPT、WORD文档和图片等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展示本组的工作成果,用全英文作自述和回答老师用英语提出的问题(约8~10分钟)。

对全英文验收答辩,学生一开始是很害怕的,但是有扎实的实验成果做后盾,加上全组同学的认真准备,最终绝大多数小组都能够作出较为精彩的英文答辩;而且有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英文自述和答辩,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和自信。课程实验的整体验收情况很理想,老师给学生的答辩都作了现场录像,因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全英文实验和答辩,笔者把答辩视频录像copy给学生留作纪念,学生们都很开心和自豪。

8 立体化课程资源建设

为了方便学生的课后学习,非常有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全英文的、立体化的建设,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和手段。课程资源应该做成web版,放到公共服务器上,以便广大软件专业的学生以及业内人员进行软件工程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参考等。

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的教学资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知识内容、练习、实践、作业、测验、案例、常见问题和知识结构;各个知识模块再向下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录像及其内容、练习、测验、案例、资源下载和扩展学习。同时还提供课程简介、教学团队简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模板、往届学生实验报告样本、学生实验答辩录像等资源。

9 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在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超过95%的学生认可全英文教学,坦承参加全英文授课班有很大的收获,既学习到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又学习到了实实在在的专业英语,对自己成长为国际化的软件人才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逐渐体会到英文软件专业书籍和资料的精妙之处,表示以后不会再回避和抵触英文专业资料,并且希望学院能够扩大全英文教学的范围。综上所述,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上进行全英文教学是可行的,能够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影视文学课程范文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