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生物的显微镜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的显微镜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的显微镜知识

第1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诺贝尔化学奖;显微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十一放假返校,校园里师生热议2014年诺贝尔奖,课余时间到办公室向教师咨询的学生也不少,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时机。其中的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高一生物显微镜内容最贴近, 如何因势引导借力诺贝尔化学奖给学生一次适时的教育,笔者决定以此为契机,草船借箭,以刚学的显微镜内容为载体,升华知识为能力,在高一掀起一次学习生物的小。

在诺贝尔化学奖刚公布时笔者就在生物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任务:网上搜集2014年诺贝尔奖的内容,找出与我们高一生物所学知识最密切的奖项,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该奖项,并写出该奖项给自己带来的体会,小组或班内交流, 奠定了知识升华的基础。最后同学一致认为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与高一生物内容最贴近,并概括如下:斯特凡・黑尔(Stefan W. Hell)、埃里克・贝齐格(Eric Betzig)和威廉・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共同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理由是研发了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

一、以观察工具每一次改进催生新的理论成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增添学习动力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显微镜内容相关,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从肉眼看不到到放大300倍左右的简易显微镜到放大1500倍左右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再到放大一百万倍左右的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工具的改进, 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也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 从发现并命名细胞到提出细胞学说再到现代分子生物学,人类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说明对细胞本质的认识是随着显微技术、物理学、化学和生物科学等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是每位同学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必须志存高远,热爱科学,学有所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来设置疑问,培养规范严谨的习惯

在显微镜的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针对与显微镜相关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串:如何判断细胞死活,如何区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在腌制白菜的过程中,白菜形态在宏观上有什么变化?制作装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白菜细胞在微观上液泡大小、颜色有什么变化?能否辨识原生质层,是否与细胞壁脱离?导致此现象发生的内部因素是什么?白菜腌制前和腌制后的细胞结构图有什么变化?制作临时装片对比观察并绘图。通过多角度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动手又动脑,逐步养成实验操作中规范严谨的良好习惯。

三、以荧光显微技术为背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对比辨析能力

结合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发明的荧光显微技术问学生:荧光显微镜属于电子显微镜还是光学显微镜?这时可适时的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查阅,学生发现荧光显微镜属于光学显微镜的一种,由于二者激发的波长不同,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在结构和使用方法上也不同。这时再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区别,通过差异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在用显微镜观察比较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异同时,学生尝试从分布、形状、材料选取、是否染色等多方面对比辨析,从宏观上学生有了深刻认识,再引导学生从二者的亚显微结构上比较差异,再对比辨析二者的功能的不同,进而得出结构决定功能的结论。

在学习渗透作用内容时,让学生将动物细胞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的渗透作用作对比,比较二者发生渗透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后有学生发现植物细胞失水或吸水后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对比辨析生成了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二者细胞结构特点,得出植物细胞壁的伸缩性小的缘故。

四、以简化实验步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化繁为简的能力

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常用仪器,必须熟练使用,要将实验步骤要点化,易懂易记易操作,多次训练后学生动手操作才会规范。学生在操作高倍镜观察标本时常常动作迟缓效果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文字叙述内容多,学生抓不住要点,只有善于化繁为简才能抓住要点。比如高倍镜操作步骤简化为:找物像,移中央,换高倍,调清晰。观察制作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操作步骤简化为:擦干净,滴中央,撕表皮,展平,盖缓放,染标本。实验步骤简化为操作要点后,简单扼要,易于理解记忆,规范了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得益于化繁为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五、以生物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图,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显微镜是高中生物重要的观察工具,课本上的许多图形都来自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结合显微镜来锻炼学生识图绘图能力,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观察各种细胞形态大小、观察植物细胞液泡和叶绿体的流动,让学生绘出细胞的示意图;绘制各种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的简图,加深学生对不同细胞器结构不同功能不同的理解。通过绘图,微观的图形变得直观生动,生物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学生叙述时也变得轻松生动得心应手。在学习细胞增殖内容时,结合各时期特点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绘出各时期细胞的示意图,通过图文结合,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呼之欲出,知识水到渠成。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是众多科学家长期合作、不懈研究的科研成果,生物学习中需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会带来更高的学习效率;还要学习科学家孜孜不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不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第2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问题;对策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学生要真正学好生物学,就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教师更须搞好生物实验的组织教学。然而初中生物很多探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仅靠一堂课是很难完成的。而生物课时又少,那么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且达到较好的效果呢?多媒体辅助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一、初中生物实验中的问题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书上虽然也有文字描述,并配上图片。但是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太好。加上许多学生并不会认真看书理解,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进实验室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进去后,往往乱搞一气。如没有对好光,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当然什么也看不见。还有显微镜乱放,甚至显微镜镜臂背向自己。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用一台显微镜在教室里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室大,学生人数多,后边的学生可能看不见,影响教学效果。怎样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动作呢?我们自己拍摄了一组实验视频,包括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大屏幕电视观察每一个实验动作,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并可以反复使用。我们大概2004年拍摄的视频共10个实验,现在依然在使用。

2.临时装片的制作

临时装片的制作实验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实验之一,以前学生做这个实验,由于没有掌握要领,出现气泡的现象比较多。有的学生甚至以为染色用的碘酒是用来消毒的。后来,每一次做实验前,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后,再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从实验效果来看,学生出现气泡的概率大大较少了。

二、解决初中生物实验中问题的方法

虽然学生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实验中往往依样画葫芦,当教师提问或者检验相关实验知识点时效果并不太好。比如:当教师问“如果在显微镜右上方,应该往什么方向移动标本”时,许多学生并不会在实验中实践,自己探究答案,却习惯了来到实验室,照着书本上的实验步骤实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设计实验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十分重要,包括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等。以下是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导学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1)知识目标:了解显微镜的构造,说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2)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方法步骤

(1)取出显微镜后,放在实验台,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转动转换器,使对准通光孔;(3)调整光圈,左眼注视,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4)把玻片标本用夹在载物台上,标本要正对的中心;(5)左眼注视目镜,转动使镜筒缓慢下降,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直到看到清晰的物;(6)使用高倍镜观察时,先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再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然后用调至看到清晰的物象;(7)观察完毕,直接取下标本,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后还原,并放回原处。在练习显微镜时,思考如果视野中的标本位于左上方,应该移动标本,才能够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实验,还要对实验要点进行思考和把握。

第3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模拟实验: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了。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分段实验: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蕃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巡回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蕃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第4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主体性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突出标志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培养自我教育素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就成为学校和教师要明确的主要问题。翻转课堂以实验性强为特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适应性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其能力。翻转课堂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课前环节,需要学生利用一些网络教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一些开展实验的方法。其次是课中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方法合作开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主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学习体会。最后是课后环节,学生要针对实验中掌握的各种生物知识加强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一、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前的引导是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翻转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的预习以及准备工作,提升教学效果。[1]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应用。这一节内容需要学生准确记住显微镜的组成以及作用,并且运用显微镜观察图像,养成规范使用及爱护实验工具的实验习惯。教师在课前通过视频文件让学生引入细胞的概念,并指出要观察这种基本单位的行踪,就必须使用显微镜,因此我们要认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够掌握显微镜由哪些部分构成?应该怎么使用显微镜?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网上的一些优秀视频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在课前做好实验开展的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正式实验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作快速测评,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内容,总结问题和难点,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测评,从而确定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在确定问题后,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周边事物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情境问题,开始独立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中进行探究、讨论,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验结束后,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成果展示的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参加,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就能将知识内化。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继续探究。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的身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2]在显微镜案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内容,并随机进行提问,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之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时教师要将显微镜使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学生再根据规范利用显微镜观察10分钟载玻片上放置的图像。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学生扮演教师监督另外一名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和记录。观察完毕后,还要对比显微镜呈现出来的物像和载玻片上放置的原图像,从而发现显微镜所呈现的是原图像的倒像。还可以进一步观察一种生物细胞,通过目镜以及物镜的更换,结合图像变化的过程验证显微镜的放大效果,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相乘所得的积。

三、总结反馈

课堂实验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的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学生实验和学习的结果反馈情况将成为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要做到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度开展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设计的效果都要通过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得到体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实验结论进行肯定性与鼓励性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学生在实验中的困难及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将问题和困难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总结答案。学生合作所得到的结论,教师要给予客观的总结与评价,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显微镜实验案例中,教师在实验开始前的检测也是一种总结。实验开始后,教师要来回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状态,鼓励优秀,纠正问题,实验结束后,根据规范表格了解学生的操作实际情况。根据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的情况检查,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体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纠正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3]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正值人生美好年华,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阶段正是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开拓视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我们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体的下一代,为了塑造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国家公民,激发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和问题进行提炼、拓展,通过实验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实验成果的提炼中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上在教师心目中逐渐树立与学生的“主体间意识”更加重要,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在人格尊严上平等的生命个体,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这才是翻转课堂真正有效而无形的保障。

作者:高培丽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正芳.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26:105

第5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 显微镜;观察;结构;原理

显微镜使用的一般步骤:

一、取镜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若使用者为左撇子,则相反。下同)。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6.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

7.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8.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注意事项: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光学显微镜的结构、成像原理

一、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和反光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二、成像原理:

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B)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

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问3:如何进行污点的排除:

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三、关于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反比,即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放大倍数与其长度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整个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乘以物镜放大倍数。

放大的是物体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例题1: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时,为使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应选用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是:()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例题2:一个细小的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指的是细小物体的()

A.体积B.表面积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四、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关于放大倍数:放大倍数=目镜×物镜,指对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即线性放大。而不是对面积的放大。例题:

1.当用显微镜(目镜5×,物镜10×)观察细胞时,发现整个视野中有紧密排列的64个细胞,如果改用40×的物镜来观察,能看到多少个细胞?

解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对线性的放大,在原来基础上又放大了4倍,那么相当于面积放大16倍,原整个面上有64个细胞,现就会有64/16=4个。

2.当用显微镜(目镜5×,物镜10×)观察细胞时,发现视野直径上有紧密排列的8个细胞,如果改用40×的物镜来观察,能看到多少个细胞?

解析:直径就是线性的,所以再放大4倍后能看到8/4=2个细胞。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在实际考察学生实验能力时,大多以习题呈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有关显微镜知识点归纳如下,并附相关习题包括答案。

五、换高倍镜操作注意事项

1.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方法是:同向移动。即偏向哪向哪移。

原因是通过目镜看到的物象是倒立的

例题4:一个酵母菌的物象位于视野的右上方,要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将装片移到(C. )

A.右下方B.左上方C.右上方D.左下方

2.换上高倍镜不可将镜筒升高,正确的做法是直接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即可。

3.换上高倍镜之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便于好记,总结为不动粗。

例题5:换上高倍镜,不应出现的操作是(D. )

A.调节光圈B.调节细准焦螺旋

C.调节反光镜 D.调节粗准焦螺旋

4.高倍镜下视野较暗,因此调整为高倍镜后,需要将遮光器调整为较大光圈,同时调整反光镜为凹面,使视野变亮一些。

例题6:在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在显微镜的视野里,由于光线太强而看不清细胞膜。为进一步看清细胞膜,此时应(D. )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B.改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第6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 显微投影仪 实验教学 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学习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加得到重视。观察与思考、分析实验不断增加,中等专业学校的显微镜的使用不同于其他实验的仪器使用,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例如我校开设的水产养殖专业,从饵料的培养与使用,到海产品的培育,到养殖物的疾病防治,等等,处处离不开显微镜的使用。从事水产养殖专业如果没有正确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则寸步难行。学生初学使用显微镜时,虽然教师详细讲解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边讲边示范操作,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老师的示范不能直接面对每位同学,以致坐在二、三排以后的学生在多次使用显微镜后,仍未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实验中时有压坏玻片、损坏镜头等事故的发生,同时无法找到要观察的具体目标,学生的实验效果不理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了解要找的具体实验物像呢?我通过多年工作实践,认为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显微投影仪效果较好。显微投影仪是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它能够通过电脑运行实验教学课件和播放DVD等影像文件实时将显微镜放大的图像通过显微投影仪把实物投放到大屏幕上,实现微观结构的宏观化和直观化。在实验教学中,结合屏幕展现的标本体的真实的显微结构,教师可以清楚准确地示范,讲解所要观察实验标本的结构特征,使学生快捷、清晰、真实地观察到实验课所要观察的内容,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一、运用显微投影仪解决实验课的难度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教学应用较多的仪器。在设计时着重提高放映镜头的结构和鉴别率,既能做投影光源又能直接投影切片。它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做高倍显微镜投影光源用。它的出口照度达250000~300000勒克斯,对非常难观察的切片(需放大500~1500倍时),用此光源和高倍显微镜配合,投影到毛玻璃上能取得非常清晰的效果,可供多数学生同时观察。二是对一般生物切片(放大倍数在20倍左右时),不用显微镜,将切片直接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投影在屏幕或白墙壁,可供全班学生同时观察。指导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学生初学使用显微镜时,虽然教师详细讲解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边讲边示范操作,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放大的物像”等缺乏认识。有的学生把放大的水泡、杂质当做物像观察,用显微投影仪指导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可较快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实验标本。学生制作的装片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取材过大,超出盖玻片的1/2;材料放在载玻片的一侧;制作的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往往会看到许多小气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只需利用显微投影仪把老师亲自制作的装片投放到大屏幕上,通过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装片对比,使学生掌握制片的要求,既强化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运用显微投影仪强化实验课的实际效果

在实验中,学生在大屏幕里能观察到实验的清晰明了、色彩真实艳丽的图像。学生在显微镜里观察到的对象常常是图像很小,而且不很清晰,有的甚至根本看不到。例如: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如果利用显微投影仪把实物投放到大屏幕上,能清楚地观察到小西瓜般大小的血细胞,更能轻而易举地找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区分颜色、体积大小、细胞核特点、形态结构等,一般显微镜是很难观察得到的。老师能很清楚地讲解同学们看到的内容。它像一幅活的真实挂图,学生能更好地明白自己要怎样动手做、怎么观察、达到怎样的效果。还可以在显微投影仪里展示学生的成果,让他们共同欣赏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自豪感。运用显微投影仪大大强化了实验课的实际效果。显微投影仪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新途径,极大地增强了实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实验课教学,使实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比较好的效果。教学要服务于社会,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本位,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在教学中,我们从信息网上收集有关资料;从生产第一线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增加新的知识点。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更好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坤莲.显微投影仪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4.

[2]李莉.显微投影仪在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1994,2.

[3]段稼祥.显微投影仪的设计与应用[J].教学仪器与实验,1984,12,1(3):107.

第7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 显微镜检验技术;基层;检验科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94-02

显微镜是基层检验科工作中常用设备之一,是临床诊断及生物学检查的重要检测器械,对疾病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进行治疗患者的新鲜晨尿80份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显微镜检验技术和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其宗旨为加强显微镜检验技术在基层检验科的应用提供数据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进行治疗患者的80份新鲜晨尿(血尿)20ml作为研究对象,且均经肾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小球血尿。

1.2 方法 对所采集的新鲜晨尿平均分为两个试管,一试管采用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并严格参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检验,另一试管采用光学显微镜检验技术检验,具体操作如下:将标本采用离心机,以1500r/min速率离心5min后,去除上清液,取底部0.2ml带沉淀的液体,将保留液充分摇匀后均匀涂片镜检,高倍镜下将RBC和WBC分为20个视野进行观察,以平均数为统计量,低倍镜下对管型分为10个视野进行观察,以平均数为统计量。双人双盲法计算平均值,尿液标本在收集后2h内检测完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检验方法对红细胞形态检验结果及与肾脏病理的符合情况。

1.4 评价标准

1.4.1 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 参考Hyodo提供的参考标准:①非肾小球性血尿,80%红细胞前前向散光射强度(FSC)≤84ch,呈均一性红细胞;②肾小球性血尿,FSC≤126ch且84ch,呈非均一性红细胞;③混合性血尿,FSC介于两者之间。

1.4.2 显微镜检测 镜下血尿为每高倍视野均可见≥3个红细胞。①肾小球血尿,畸形红细胞80%,呈非均一性红细胞;③混合性血尿,介于两者之间。

2 结 果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对80份血尿标本进行检验并与肾脏病理比较,其光学显微镜肾小球血尿检出率为83.75%,明显高于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67.5%,两种检验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先进检验设备逐渐应用于检验科,其自动化水平高,可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检验污染率,快速有效为临床提供检出结果,但因受干扰物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假性结果或漏检,而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因其观察检验标本具有直观、简便、特异性好等优点,可显著提高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检验价值。

本文研究中,收集临床数据资料作为加强显微镜检验技术在基层检验科应用的依据,分别采用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对80份血尿标本进行检验并与肾脏病理比较,其光学显微镜肾小球血尿检出率为83.75%,明显高于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的67.5%,结果提示,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对血尿标本检查起到筛查作用,而显微镜检查相对来说才是“金标准”。尽管显微镜检查操作繁琐且操作要求较高,但临床检出率较高,为此临床应加强显微镜检验技术在基层检验科的应用,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由此,本文将加强显微镜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如下:①加强对显微镜技术的重视,基础检验科检验人员应正确认识显微镜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积极临床意义,由于显微镜下形态学涉及血液、体液、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为此工作人员应熟悉掌握检验医学各个亚专业及特点,如对高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诊断中,显微镜下直接涂片后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并将分泌物进行培养检验,即可发现致病菌株,对临床针对性用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②摒弃对显微镜检验消耗时间、人力、精力的错误观点,使其认识到显微镜检测阳性细菌结果明显并其他先进仪器检测更为准确等优点,定期开展显微镜临床应用知识培训,正确引导使用显微镜的技巧,积累工作经验,以此加强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检验技能,并提高显微镜检验准确率;③医院及检验科领导加强对检验科质量监督,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守显微镜检测流程,对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等先进仪器检验后,再应用显微镜技术复查,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显微镜检验技术是基层检验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检验工作环节,积极加强显微镜检验技术的应用,促进科学、规范化显微镜检验,对提升医学形态学检验水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雪,王帅,翁亚光,等.基层卫生院政府配送设备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基层检验科为例[J].现代预防医学,2011,13(01):147-149.

[2] 潘秋亚.显微镜下尿液沉渣的临床检验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6(1):183-185.

第8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一、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显微镜的使用》一课中,我曾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显微镜发明的故事。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对名叫詹森的父子发明的,在偶然一次闲玩中,他们把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最终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当然偶然性的发现代替不了科学上的发明。值得强调的是,詹森父子俩的科学素养起了决定作用,他们抓住了偶然的发现,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一课中,主要借用了故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告诉学生的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在我们课改中已有所体现,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叙述,增加了图片(第20页),增强了学生感观认识。但是仅是在课外阅读中出现,学生对比的印象未必深刻,如果老师不布置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也不提及,恐怕学生就只能糊里糊涂地学习《显微镜的结构》,结果仍然是老教材的系统教法,那么课改就未落到实处,改革就无意义。

建议:在教材内容中多增加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第15页认识显微镜前增加“什么是显微镜?”、“显微镜是谁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什么样?”等等。当然,这样会增加教学难度。但这样能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通过查阅教参与其他书籍来充实,而学生也能培养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该书在第21页中就有类似情景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不仅有验证性实验,还增加了不少探索性的实验,致力贯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由于探究实验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学生的求知欲也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教材在设计上把探究实验提前于知识的学习,即学生通过实验之后总结获得知识。其优点是学生的印象深刻,掌握的知识比较牢固。其缺点,由于学生要自己从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难度较大。因为学生并没有系统地积累原始知识,所以要提出一个漂亮的问题很难,就如没有一块块砖,就不能砌墙一样。也许其中会有个别同学能够脱颖而出,但毕竟是少数,而我们的课改则是面向全体。另外,如果学生所做实验失败,而找不到失败原因,学生会得出错误结论。因为他们没有原有知识的积累,所以没有教师的帮助,他们无法独立完成实验,无法从实践获得真知。如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大多数同学不知如何入手。

建议:原有系统知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并不与课改相矛盾,所以教材不宜大幅删减原有的系统的知识。

三、面向全体的提问

在面向全体的课堂提问中,课改教材在其思考练习上体现较好。每节后的简答题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如第37页的“联系农业生产的实际,列举一些促进生物体由小长大的生产措施”。这种提问不再是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形式,是以一种讨论的形式面向全体。但其他的思考练习过于单一、知识面不够。

第9篇:生物的显微镜知识范文

【关键词】试谈;兴趣;教学

Try to talk about biological teaching interest group activities

Zhang Guanqing

【Abstract】Biological interest group teaching is teaching students knowledge of biology, training students’ biological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of basic operation ability and interest in studying biology. Can make up the lack of formal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the rich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flexibly and can achieve programmed and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etc.

【Key words】Try to talk; Interest; Teaching

生物兴趣小组教学是教授学生形象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生物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学习生物学兴趣的教学。可弥补学校正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和能实现程序化和个性化教学等优点。

1 组织成立生物兴趣小组

先由学生报名参加,在了解学生生物学及其他学科成绩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对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按年级分组教学。可分为初一年级组和初二年级组,针对各年级中各班参加的人数情况,可选出各班小组长,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等工作。活动时间可安排在下午3、4节课,一周活动2—3次左右。

2 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应以实验操作为主。根据生物教材实验安排,为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开展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比如在进行初一年级的“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教学前,可先组织“用温度计测冷、热水温度”、“水温升高吸热多少?”、“天平的使用”和“测食物能量实验装置制作”等基本实验。或组织学生感兴趣的廨剖鱼、动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等活动。在操作活动基础上,讲述绿色食品、健康饮食、基因工程和微生物发酵等实用知识,学习现代生物学家的故事,观看生物模型、生物标本和人与自然的碟片。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制酒厂、生物制药厂等。结合当地生物资源情况,开展资源保护和应用研究活动。

3 活动中实验操作教学策略

实验设计和实验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学由浅人深,学生循序渐进。

3.1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设计本着从学生的背景知识出发,由简单实验到综合复杂实验,让学生循序渐进。例如:为完成初一“测定花生中的能量”这个实验时,考虑到学生对水的比热、酒精灯加热、量筒和温度计读数等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欠缺,可先设计“测冷、热水温度”实验,让学生熟悉酒精灯加热,温度计读数等操作和了解水吸热温度上升等知识。再次进行“测5ml水到沸腾吸收多少热量”实验,让学生掌握量筒使用方法,对沸腾水温有感性认识,并加深对水的比热一每毫升水温度上升1℃吸收4.2焦的热量的理解。为开展测花生燃烧产生的热量的实验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基础。经过分步实验,学生实验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能更好的开展探究实验。在组织初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教学前,可先开展“肉汤培养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灭菌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或用高压锅杀灭已培养好的微生物,并再次培养检验是否灭菌充分,以及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实验,为取得优异实验结果打下基础。总之,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兴趣活动时。可给学生打好基础,一步步由浅入深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优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