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气象应急指挥车 通信系统 方案设计
前言:我国幅员辽阔,使得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呈现复杂的状态,人类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根据气象信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警,使再燃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有力保护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保障人么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全面优化气象预警系统势在必行。笔者以气象应急指挥车为研究视角,针对其通信系统的方案设计进行分析,期待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一、简述气象应急通信方式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在人类与自然灾害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系列气象应急通信方式。伴随航空事业的发展,GPS、GIS技术的产生、电信通信系统的壮大,当前气象应急通信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朝向高效、精准、动态的方向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第一,卫星通信方式。卫星通信实质是一种无线通信方式,主要以卫星为媒介,通过若干通信结点实现对信号的接受的传递。当破坏性较大的自然灾害产生时,地面的通信基础设施受到损害时,卫星通信依然可以为通信贡献力量。第二,短波通信方式。短波通信是伴随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的一种具有无线电特征的通信方式。通信的波长一般会控制在10m-50m范围之内,通信的频率一般保持在6-30兆赫之间。短波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抗会破坏能力强、自主通信能力强、投资成本较小等方面的优势[1]。第三,有线通信方式。伴随科学通信技术的发展,高新通信材料和通信设备日新月异。现代有线通信方式是建立在对光纤技术、电信号技术、光学技术等高新科技成果有机整合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气象应急通信方式。具有抗干扰能力高、准确性高、快速且保密性能极强的优势。但是,由于其为依靠具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所以受抗破坏能力较弱。
二、气象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设计原则
通过前文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几种气象应急通信方式的分析,可以知道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各有其利与弊,所以在进行气象应急指挥车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地域性特征有选择性的进行采用。但是根据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应当以无线通信为主,有线通信为辅,使二者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2.2卫星通信波段选择
如今卫星通信主要选用C波段和Ku波段,C波段是指通信频率在3.7-4.2兆赫之间,Ku波段代表的范围是11.7-12.7兆赫之间甚至更高。两个波段相比,Ku波段具有成本投入小,受地面干扰因素小的优势,但是其受降雨等自然现象的影响较大,而C波段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较小,所以在选择波段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将二者结合,区别对待,不可一概而论[2]。
2.3具体方案规划
气象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一般是在重大的气象灾害发生时使用的一种救急措施,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高效的通信效果。所以应急智慧车通信系统应该选用Ku波段作为通信的主导,同时配备若干尺寸比较大的天线设备;同时需要在地面构建信号收发结点,使气象应急通信车能够有效的和中央气象站和当地气象管理部门实时联络;最后在应急车内配备4G通信系统,作为备用通信线路,紧急情况出现是,可以采用4G网络通信系统进行信号的有效传递和接收。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VPN模式接入气象管理中心的内部网络,减少应急车的成本投入,实现通讯组网模式[3]。
三、结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设施不断升级,气象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应当与现代通信设施有效整合,根据我国气象事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有利于我国自然灾害预警的通信系统,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气象部门的对气象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的思考,变革传统理念,创新技术发展,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全面升级和优化。
[1]陈晓东,孟祥飞等.浅谈移动气象台在张家港气象应急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02(05):39-42.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授课内容;讲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58-02
《生物技术概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性课程,也是生物技术基础知识和前沿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通过向学生讲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生物技术的区别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向,初步掌握生物技术在医药卫生、能源、环境、食品及工农业领域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使其具备向生物学其他相关领域发展的基础知识,如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作物分子育种、动物育种等,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1]。
作为生物技术系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内容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也比较多。而且在我校又是新开课程,面临的问题更多。通过几届学生的学习,作者有以下几点的心得体会:
一、适时选择授课内容,控制课程内容深度
生物技术概论是涵盖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十分广泛。我校选取的课本是由宋思扬、楼士林编写的《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第三版),该书全面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其应用领域。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以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同时还概要介绍了对生物技术发明创新的保护以及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等。全书几乎涵盖了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所有内容,就一般院校的计划学时来说很难一一讲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对内容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侧重结合专业特点,对部分教学内容做适当拓展与延伸,以期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我校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学生的专业方向是制药方向,因此在授课时加重了与医药相关部分的内容讲解。比如在介绍细胞工程时,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动物细胞工程。而对植物细胞工程比如人工种子的研制、单倍体的诱发,只求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了解。而在讲解生物技术应用时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制药和医学领域方面的应用,在讲解时授课老师先搜集生物技术药物的最新进展和最新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技术,配合动画、影音,务求能让学生能直观和深刻地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
另外生物技术概论属于承接学生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专业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性质的课程。在授课内容选择上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虽然生物技术概论中已经包含了四大工程的内容,但学生还将分别对这几个工程进行专项的学习。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整个生物技术脉络,做到深入浅出。
目前的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不可能一一进行介绍。因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讲授[2]。本校将生物技术概论安排在大三上学期讲授,学生已经有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比如: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1.采取互动式教学。生物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尤其是它的应用更是非常广泛,很多应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备课时除了书本知识外,还需要授课老师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力求把最新、最热的生物技术资讯传递给同学。在某些章节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本,查找文献,自己完成课程的讲授。通过这些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刺激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授课资源,一举两得。
在备课中还注意收集图片、动画和影音,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3];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以问题为导向,启发性教学。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科研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课程讲授中就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转基因技术时,就让学生对目前社会上针对转基因的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思考。转基因技术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它是一种工具还是一种武器?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能有效规避转基因技术的风险?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另外在讲解完生物技术四大工程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后,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在讲解基因治疗时设置几个具体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和乙型肝炎,先让学生寻找不同病例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基因治疗和普通治疗方法间的区别。
三、加强双语教学的比重
双语教学是授课发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双语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学的接收程度也不一,不能因为一味强调双语教学而挫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时调整,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4]。
我校已经有很多课程部分采用双语教学,针对生物技术概论的特点我们加强了双语教学的比重,采用“混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时将部分课件和参考文献完全替换为英文原版。采用双语教学和原版教材搭配,能使教师快速了解该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并且使得学生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外语听、读、写能力,最终达到能自如地看英文文献和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在今后的课程中我们还将安排学生自己完成英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
四、课程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应用于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的主要领域,尤其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很多非生物专业学生也对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发挥,今后可以将《生物技术概论》作为一门非生物专业选修课针对全校学生进行讲授,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5]。以上是我根据《生物技术概论》几年的讲授所总结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能给其他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老师一些借鉴。
总之,我们在教育中力求把枯燥的生物技术理论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易于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讲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进行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课后复习;针对大家关注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在讲授绪论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之利与弊”讨论,让其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后期讲授生物技术安全性时,再让同学们重新讨论“现代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议题。通过整学期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此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样对整个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有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思杨,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
[2]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6):224-225.
[3]王国霞,赵奇,杨玉珍,等.《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9-121.
关键词:工程机械 方式 改善
长期的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工程机械维修细节不可小觑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一丝不苟的抓好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把这一项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能否维持稳定协调发展的科学过程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岗位职责。
一、 熟知工程机械维修的优越性。
100多年以来,工程机械主要采取事后维修方式,其优点不言自明。上世纪中叶后,伴随着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的实现,减少故障停机损失以及提高可靠性,促使定期维修制并在维修活动中改进维修工艺、进行必要技术改造的思路产生。上世纪末期诞生了技术状态监测维修,进而将维修活动向前延伸至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新的维修思维。进入新世纪后,发达国家以状态监测为基础,以可靠性为中心,针对不同设备,采取不同方式。对于关键设备,可在有监测和诊断技术条件下尽可能采取状态监测维修。当监测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后,即使状态监测维修在整个维修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维修方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光电机械一体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产生较大突破。实践显示,设备越先进、越复杂,维修活动越依赖于故障诊断技术。当然,再制造技术亦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的性能、寿命、节能、环保和可靠性。以上的优越性值得专业人员铭记。
当然, 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的利与弊永远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存在的孪生兄弟,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觑。如有的设备常年在施工一线紧张服役,修理次数日益增加,健康状况恶劣,积极因素逐渐减少,并会向不利方面转化,笔者以为,这样的实际情况,若采取无止境地增加修理次数,是断然不可取的。
二、科学选择不同类型工程机械维修方式。
专业工程机械人员明白,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基本有三类,一类是事后维修――即工程机械在使用中发生了故障才进行修理称为事后维修,停产损失较小,只需调整或更换易损件即可排除故障时的经济型维修;一类是预防维修――即从预防目标出发,在故障出现之前进行预防性的维护与修理,预防维修包括日常维护、设备检查和预防性修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前瞻意义;还有一类是定期修理――即以实践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其主要特点是具周期性,人力、备件、物料资源可事先预计,并可作长期安排,适用于工程机械劣化与工程机械使用累计时问有直接关系的零、部件。此类维修方式可防患于未然,但由于不考虑工程机械实际技术状态,按事先规定好的周期修理,往往会造成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故也具有美中不足的消极一面。
此外,还可以选择状态维修以及改善维修等各种不同的维修方式,总而言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是选择维修方式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切不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用机械教条理念去应付客观科学的工程机械维修工作。
三、工程机械维修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BOT;存在的风险;控制措施
Abstract: the nineteen seventies end to the beginning of 80's, along with the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 changes and the gradual rise of a new mode of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private capital to build infrastructure that is BOT, it has strong vitality, not on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also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especially in some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adopt BOT mode of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BOT; risk;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BOT的定义及特点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我国一般称其为“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来回收项目的投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届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二、BOT项目存在的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一)风险的概念
BOT模式下项目存在的风险在大多文献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他应具有他的一个完整概念:即为在BOT模式在工程项目各阶段存在的与项目有关的,并且一旦发生必将影响项目运营及收益的多方面因素。
(二)BOT模式在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
孙涛[1]中将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而从风险源的性质可将风险分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经营风险、自然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本文主要从项目公司角度,按照BOT项目各阶段进行风险的介绍。
1、项目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存在缺乏可行性论证的风险和投标不成功的风险。
2、项目建设阶段:主要存在技术风险及完工风险。
3、项目运营阶段:主要存在市场风险及融资风险。
4、项目移交阶段:主要存在政治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
(三)BOT模式在工程项目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各种经济、技术等手段将风险化小、分散及转移的全过程,风险控制是风险识别的最终目的,理论上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抑制、风险集合、风险转嫁及风险自留等,下面主要简述一下项目各阶段风险控制的方式。
1、缺乏可行性论证的风险控制: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的性质是否可以采用BOT模式、市场需求的调研、利与弊、可操作性、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特许权协议签订之前就要项目的性质等各方面做详细的分析调研,防止给经营者的权利造成损失。
2、投标不成功风险控制:投标不成功的风险是指在竞争投标的过程中私人企业竞争失败不能组建项目公司签不成特许权协议造成的损失。要尽量避免此类风险就要在投标之前对项目进行大量的可行性分析,与专业机构制作技术方案,与金融机构预测收益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可行性报告,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是项目竞标成功的保障。
3、技术风险控制:技术风险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使已建成的BOT项目在技术上失去优势,从而导致成本相对较高,生产效率相对较慢、品种相对落后或服务质量相对较差。为控制此类风险投资人应该鼓励承包商采用成熟和先进的技术,如果此类风险是由承包商造成的,可以用承包商的履约保证来限制和转移技术风险。
4、完工风险控制:完工风险是指项目公司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随着贷款资金的不断投入,项目风险也随之增加,在项目完工时风险基本达到或接近最高值,从生产角度来讲就是在项目建设、施工、试运行阶段,承包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从而导致项目建设不能按照预定计划投产运营,因而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支付运营费用和偿还债务,导致项目贷款延期偿还、利息增加等不利情况。为了减少完工风险,项目公司应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承包企业进行项目建设。
5、市场风险控制:由于BOT项目特许时间长,市场又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从而造成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和价格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市场风险。为降低市场风险公司可要求政府保证最低适用量,同时还可以要求政府辅助其他一些优惠措施作为项目公司承担风险的补偿。在价格方便,由于运营的时间比较长,例如污水处理厂项目一般都在25年左右,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要求在签订特许权协议中签订相应条款作为价格调整方面的依据。同时投资人与政府应该签订含有防止竞争风险的条款的协议也可降低市场风险。
6、融资风险控制:项目融资是BOT项目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其项目的核心所在,BOT项目一般采用无追索权的融资方式,贷款人将资金贷给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用项目建成后的收入偿还贷款,如果项目公司未能收回成本,则会面临融资风险。在项目融资过程中项目公司可在法律顾问的帮助和指导下与政府草签一系列的项目担保协议,双方在各自利益范围内做出相互承诺,以保证自身利益的实现,另外在项目融资过程中引入多变机构的参与,这样可有效的减少融资风险。
7、政治风险控制:政治风险是指那些由于战争、国家变化、政权更替、国际关系变化等原因而导致BOT项目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流受到威胁的风险。对于项目的政治风险,项目投资人可以寻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现行的政策做一定的保证或承诺,用政府书面协议的方式降低项目的政治风险,项目公司在项目建设前应尽可能的与政府谈判,与政府就建设、运营达成共识,并尝试要求政府给予书面保证,这种保证一般包括政府对项目的特许权权限,许可证的有效性及可转让性的保证,对外汇管理的相关承诺,对特殊税收体系的批准等方面。另外在融资过程中引入多边机构的参与,尽量让政府也参与其中去。
8、不可抗力风险控制: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对直接损失采用投保的方式,通过支付保险费把风险转移给有承担能力的保险公司,对于间接损失主要寻求政府资助和担保。
三、风险控制总结:
从上述种种风险控制可以看出,风险是来自多方面的,一部分风险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而另一部分风险是可以预防、可以减少、可以转移的。需要我们首先要能够识别风险,只有识别出风险才能预防风险,BOT项目要预防风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次就是签订的特许权协议,特许权协议是企业防范项目风险的有力依据,同时特许权协议各条款也是项目进行谈判的可靠依据;另外就是在特许权协议签订之后积极向社会投保,以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2)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统计表”,了解学生上网的情况;(3)到图书馆、书吧或者上网查阅、搜集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资料,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4)撰写〈〈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报告。(5)把这次活动的优秀调查报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展出。(6)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
目前关于此项研究内容的了解:
社会各界对高中学生上网利大还是弊大反映不一,众说纷纭。各地曾经展开过辩论,许多媒体也都设过有关讨论的论坛。但是,无论是辩词,还是论坛上的留言,大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人士并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当然也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办法。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上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不分种族,地不分南北,无论男女老幼,俊丑与否,很多人议论上网,自己亲自上网触电。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高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今天你E了没有?”已成为现代中学生的口头禅,上网“冲浪”是他们的“新宠”。面对势不可挡的中学生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们想通过这次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目前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上网的情况,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当前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分析探讨上网对我们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利与弊,探讨如何对高中学生上网这股浪潮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期望我们的努力能给学校、家长以及广大的高中学生朋友借鉴,并给上级部门的决策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意见。
研究方法:
在调查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座谈讨论、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查阅的文献资料包括网上、书报杂志中的有关资料等等。
研究时间:
主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寒假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问卷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我校高三、高二、高一年级共8个班级的学生,被调查的班级是随抽的,所在班级的全体同学都参与了答卷。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0分。收回问卷中有380位同学上过网,其中,男生306名,女生74名。统计结果显示——
(1)上网地点:比例最高的是在公共网吧,占63%(以寄宿生为主,少数走读生);其次、家里占30%(以城区走读生为主,占95%;绝大多数寄宿生家里没有上网条件);第三、学校网吧占7%(学校开设微机课上)。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中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的。
(2)上网目的:被调查的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聊天(42%)、玩游戏(38%)和看电影新闻(12%)。只有8%的同学上网是为了找资料,而查找资料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查找影视明星和歌星的相关资料。在座谈会调查讨论中得知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QQ号码。
(3)上网时间:在调查每周平均花多少时间上网时,我们发现380位同学中有160多位同学超过了2个小时以上。个别同学甚至超过了5小时。
(4)上不良网站:调查没有发现同学经常接触到同学登陆不良网站,如黄色或者暴力等网站。
(5)上网计划:座谈讨论发现,除了少数同学是为了学习查找一些学习资料而上网外,绝大多数同学都无计划,随意性大,任意作为,盲目上网。相当多的同学随大流,有人邀请就盲目随从。
(6)上网对身体和学习的影响:在身体方面,380位同学当中有126位同学反映自己曾经上网导致眼睛视力下降、体力差、心情郁闷、反应迟钝、恶心头晕等症状;在学习方面,59%的同学反映上网导致自己学习成绩下降,26%的同学认为上网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影响,只有15%的同学认为上网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7)了解计算机技术知识与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调查对象绝大多数同学都已经上过网,但是80%以上的同学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和网络知识都了解得微乎其微,知之甚少。甚至有45%的同学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是对上网的聊天、玩游戏感兴趣。我校高二年级580多位同学参加信息技术考核,一次性通过率不到60%,竟然有260多位同学考核不合格。就是很好的例证。
(8)家长和学校对待高中学生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有380位同学除了部分班主任和微机老师给同学介绍过一点上网的注意事项之外,几乎没有受过其他人的什么正确引导——没有受过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引。60%以上的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持否定态度,学校教师也认为高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所以相当多的老师是明令禁止学生上网。
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已经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了巨大作用,影响了了高中学生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以及行为方式。但是,我们这些高中学生没有明确上网目的,上网缺乏计划,很少人把网络作为吸取学习手段和工具。一些教师、家长对高中学生上网持否定与反对的态度,而事实是有的中学生对上网入迷上瘾。无奈的事实却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无法逃避的。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上网存在的弊端、弊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些弊端做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造成高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通过调查和了解,目前形成中小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经不住诱惑。目前,中小学生需学习的课程较多,作业较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较大。如果不认真听讲,就很难适应紧张的环境。面对大量的作业,又感到压力巨大,因而畏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难、畏学情绪加大,同时造成心理压力加大。而网吧内的电子游戏正好为他们释放压抑的情感提供了“适合”的场所。中小学生好玩的天性,使他们很快在网吧内找到了乐趣,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就连上课时间也沉浸在刺激的场面中。因而放学不回家平常不想学习的现象就在情理之中,同时,为上网要钱的招数变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家长的管理不严。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学会学不会与老师有关。还有的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存上一笔钱,就算对得起孩子,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因而家长拼命挣钱,而对学生疏于管理。有的家长自己整日在麻将场、扑克场、酒场上转,哪管孩子的学业和业余生活。对孩子放任自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3、网吧老板的利益驱动。尽管目前针对网吧,政府有各种各样的规定,但网吧老板经济效益的驱使,对各种规定不屑一顾。如“不准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上网”,可是,你随便到网吧去看看,上网的大都是十八岁以下的中小学生;“不准十二点以后再营业”,可通宵营业的网吧比比皆是。有的老板甚至鼓励中小学生从家中偷钱娱乐,有的老板看见学生上黄站也不闻不问。要知道,每多上网一分钟,老板就可多获得一分的利益。
4、社会的约束力不强。执法单位不能严格按国家的法令办事,对网吧管理不严。有时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只是罚点款完事。还有的只要网吧缴上管理费,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肆意经营了。
由此看来,要治理好这个问题,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高中学生上网的益处
网络信息化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促进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网络使中学生不断接触大量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著名心理学家杨中芳教授认为:互联网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远要比负面的多得多。并且,对当代中学生而言,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我们喜不喜欢,注定成为我们当代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禁止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那么中学生上网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一、拓宽视野因特网是一部信息极其丰富的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学生通过因特网以最快的速度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等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号称“虚拟世界”“虚拟天地”。首先,在虚拟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自由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面对面直接交流时可能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其次,现代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祖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四人,父母二人、孙辈一人),独生子女为多,生活经历不同,孩子与长辈往往存在着“代沟”,不易沟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网络则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因特网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15%的人上网而提高了学习成绩,这也是我们上网值得骄傲的一点。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电脑和做网页却一点也不叫苦,可见,他们的落后主要是其个性类型和能力倾向不适从某种教学模式。可以说,因特网为这些“差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网络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我们在看到电脑网络对中学生有利一面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并引起足够重视。
高中学生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四、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产生高中学生上网弊端的根源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原因
二、互联网本身原因
三、家长和学校原因
四、社会原因
高中学生上网应该注意的事项
未来的世界是网络世界,中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十分必要。然而,网络又是个繁杂的“社会”,中小学生上网要防止不良倾向的侵害。
(一)防止上网综合症
(二)警惕“黄色”污染
(三)加强道德自律
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国家应正确对待高中生上网
一、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二、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三、建立适合中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四、国家和地方要加大网络管理力度,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事业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 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OEM商业模式;中小企业;贴牌产品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05-02
1 我国中小企业OEM商业模式发展现状
OEM是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的简称,即原始设备生产,在我国亦称“贴牌生产”或“定牌生产”。具体指已经确立品牌优势的企业掌握着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但是自己生产能力有限,或者发现其它厂商生产这种产品的成本比自己生产的成本低,为了降低上新生产线的风险,甚至为了赢得市场时间,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向其它同类产品厂商下订单,由这些厂商代为制造,对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承接这种加工任务的制造商就被称为贴牌生产商或者接单企业即OEM企业,其生产的产品就是贴牌产品,也叫OEM产品。利用购买方的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与供给方的设备、原料、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制造优势合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整体竞争优势,给双方都带来了更高收益。
我国是个地大人多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在中国制造企业中,85%属中小企业,而在这些中小企业中,又有85%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将成为国际OEM生产贸易合作的重要力量。外国企业委托中国加工零部件、配件、半成品件、成品件和成套设备,或直接利用企业自身成功产品贴牌行销,无疑将增强外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中国企业更容易进行优化并合理的解决诸如行销成本、民族差异、思维意识、生活习惯等差异带来的产品问题,这些都是企业发展的不可估量的优势所在。同时,按照在销售地区制造产品的最优化原理, 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为中国客户制造产品、成套设备,又是一种最佳选择。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加上发达国家对高额利润的追求,推动了工业内部国际分工,为中国开展国际OEM生产贸易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利用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积极利用了OEM商业模式的优势,为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OEM在我国经历了早期阶段、积累阶段、成熟阶段。在这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其中格兰仕就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格兰仕就是中国家电企业利用OEM的典型代表。格兰仕的前身是1978年9月开始筹办的乡镇企业“顺德桂洲羽绒厂”,生产羽绒制品。1992年,公司进入家电行业,更名为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开始进入相对不被人重视的微波炉行业。截止2006年3月,格兰仕微波炉产品出口到欧、美、亚、非、大洋等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格兰仕在带着微波炉产业稳步升级的同时,开始在空调领域发展。2005年,“全球最大空调专业制造基地”落户格兰仕。格兰仕除了在微波炉产业和空调领域带给世人惊喜之外,在小家电领域也越来越有王者风范,2005年,格兰仕小家电更以800%的增长率引起国人和世界注目。格兰仕的成功秘诀就是站在国际大公司和知名品牌的肩上,以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加技术进步和薄利多销策略,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并创出了一条国际化经营之路。目前,格兰仕公司生产的微波炉,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全球市场占有率也高达35%,格兰仕产品销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在10多年的企业实践中,格兰仕坚持低成本,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每天实行的三班制工作使得格兰仕的一条生产线相当于欧美企业的6-7条生产线。由这个成功的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OEM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方面。
1.1 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随着中国加入WTO,几乎所有的国内企业都面临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激烈竞争。那些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要想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并走向国际市场,采取贴牌经营方式依附于国外著名企业,可以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从中逐步积累资金、提高技术水平,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通过OEM商业模式同一流的国际企业合作,OEM企业可以直接学习他们在标准控制、质量管理、产品设计、市场开发、职工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而可以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避免自于“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国际化经营初期的企业更应以贴牌经营为主。
1.2 有利于我国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缓解就业压力
“贴牌”使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设备折旧得以实现,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包括本企业的产品),职工的收入有了保障。这样,有助于降低亏损,缓解国内就业不足的压力。如目前我国不少轻纺行业技术成熟,国内市场饱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短期内难以创造国际竞争优势。只有做OEM才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我国中小企业走出“死亡线”。
1.3 有利于我国企业降低风险
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价的原材料,较强的制造能力,以及大规模生产等优势来获取利润,形成“规模链条 ”效应的良性循环。进而有效减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品牌开发等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及规避市场风险。
1.4 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应该承认的现实是,OEM企业的品牌和设计能力同跨国公司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OEM企业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既夯实了制造环节的软硬件,又了解了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经营惯例。通过生产国际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从而提高OEM企业的知名度,为OEM企业自建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做好了铺垫。
2 我国中小企业OEM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中心,在各个领域OEM方式的合作无处不在,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然而,OEM可谓“七分馅饼三分陷阱”,随着OEM模式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其中隐藏的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
2.1 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OEM与假冒伪劣产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合同授权基础之上的合法合作关系,因此授权合同的签署十分重要。如果合作企业间的OEM合同制订的不够细致、完善、严格,就会造成法律风险。国外名牌的定牌协议文本往往有厚厚的一本,从设备到工艺,从标准到质量,从配件到整机,从价格到市场,从服务到维修,从交货周期到配件供应年限,从付款到交货,从检测到验收,都做了十分严格、完善的约定,防微杜渐。而国内的企业往往一蹴而就,不能及时的防微杜渐,这就容易导致纷争增多,进而引发合同纠纷。此外,由于国内的法律实施条款不完善,尤其是在合同纠纷中的仲裁依据、国内OEM制造商的责任确定、诉讼方的利益和仲裁对象范围等方面,在实际运作中还有着一定的操作难度。另外国家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来帮助企业进行商标查询,企业对于哪些商标可以合法的进行加工生产没有太多的了解途径,不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寻求贴牌产品,进而不利于OEM方式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
2.2 OEM加大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难度
品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品牌就是霸权,品牌的寿命比产品长,品牌资产又可以逐渐积累,通过品牌延伸又可以惠及多种产品,因而,创品牌具有长效性,而OEM却欠缺这方面的优势。OEM是用别人的品牌出口产品,工作做得再好都永远没有实现品牌国际化的可能,因为品牌是别人的,用户资源永远掌握其他品牌的手里,自己的规模再大用户资源也没增加,一味地为外资打工,会忽视了自有品牌建设,影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最大化。
2.3 外商拿走我国贴牌生产的丰厚利润
在整个世界经济的价值链条上,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和运输等环节,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都有巨大的利润可挖,但各个环节利润比重各不相同,有些环节利润比重差别很大。并且随着OEM在我国发展越来越成熟,各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小。比如说,美国的“芭比娃娃”玩具进入中国市场,售价329元人民币,而替其加工的中国某厂家每加工一件仅得加工费4元人民币。
2.4 成本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世界产业格局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格局的调整,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人力成本低的局面正发生着变化。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部分非洲国家)势必会抢走本属于我国的部分OEM定单,中国OEM中小企业面临着既无自主品牌又无活可干的局面。
2.5 业务来源受制于人
由于OEM制造商对市场预测能力不足,对自己的分销能力估计不足,如果对方削减订货量,而自己出于对方计划的惯性,市场巨变后一时难以调头,会造成我国中小企业有大批配件和原材料积压,大量资金被占用。一旦委托企业撤走订单,由于企业过分依赖于某项代工计划,一旦市场承受能力不足,企业将很难转型生产,最终引发企业经济上的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3 优化OEM模式的建议
那么如何克服我国在开展OEM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呢?应该从政府的行政监督和企业的自我管理两方面入手。
3.1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
国家应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咨询、指导、预警和风险防范系统,给企业做完整并且可行的OEM规划和引导,在宏观环境上摒除OEM发展制度上的障碍。使我国的OEM加工走向规范, 使执法部门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相关的查询服务,并有的放矢地对企业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他们对国际惯例以及相关OEM法律方面的学习,提高企业自我保护意识。
3.2 OEM加工企业必须要制订合同规范制度
加强与OEM委托方的沟通和协调,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双方在合同中对业务双方的权利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要有十分完善的硬性规定。当合作双方对于OEM的认识和执行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时,要积极沟通协调,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加大协同商务地开展,在业务流程层面上解决好合作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严格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但是如果由于对方处理不当,双方发生纠纷,我们也要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3.3 从多方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OEM企业要深入发掘OEM给予的深层次好处, 逐渐在某些领域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 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鼓励OEM企业走OEM动态组合的方式,即选择若干环节培育并增强其竞争能力,重建自己的优势地位,从而达到发展内部和新优势及利用外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资源优势的强势结合,共同分享产品市场,并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提供资金、技术上的保证,真正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要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管理,坚持走多元化 (diversifiction,亦称多角化、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提高核心能力。
3.4 企业要充分了解贴牌产品在市场中的变化
品牌是有其独特的特性,如地域性、民族性等,一个品牌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所以OEM企业要根据品牌质量内涵及品牌提供商的信誉来选择实用性强的OEM商品进行贴牌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偏好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企业要充分了解市场动态,使OEM产品更好的得到市场需求。
“贴牌”是作为权宜之计还是作为长久之策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条件并不明显有利于自己做市场的情况下不妨把“贴牌”作为一种长期经营策略来对待,至少可以把它与自己做市场、做自己的品牌放在同等地位来并列实行。不要轻易放弃或拒绝“贴牌”,因为从经济学上讲,一个企业应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论如何,品牌应该是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求名不求利”不是一个企业理性的选择,与其和别人拼得个头破血流,不如自己踏踏实实挣钱。如果一个企业在产品生产组织上己经相当专业,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已经习惯于产品的生产,一个企业的职工队伍结构己经形成了产品的生产优势,不妨发挥生产特长,将“贴牌”作为一种长期经营战略来从事。
适度把握好OEM加工的规模,把贴牌加工与创造自有品牌结合起来。单纯做品牌或者OEM风险都较高,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分散风险。中国企业在选择代工模式时可以坚持做品牌和做OEM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所处行业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确定贴牌加工与自有品牌的比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逆转OEM方向。所谓“逆转OEM方向”是指企业不再为其他厂家生产OEM产品,而实现角色变换,将产品外包,委托其他厂家为自己进行定牌生产,占据高端利润,即技术专利带来的利润。逆转OEM方向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关键技术。如今我国中小企业OEM实施中虽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只要企业真正认识OEM,真正用好OEM,借助于OEM这个资源整合的方式,抓住OEM这个商机,就能大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奚红妹.OEM对中国企业的影响[J].上海企业,2005,(12).
[2]殷晓红.OEM交易对OEM生产商的影响[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6).
[3]方国方.怎样成为出色的OEM厂商[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6,(2).
[4]李伟,邵翔.OEM为什么如此盛行[J].经营新视野,2002,(3).
[5]许亚平.我国OEM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35).
[6]王燕妮,王娜.我国企业实施贴牌经营的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