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的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防爆电气设计;电气设备;安装;防雷接地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石油化工企业多是属于爆炸危险环境, 其生产工艺及控制要求较复杂,且多是连续化生产,对电气设备的要求较高。国标《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第2.1.1条规定:对于生产、 加工、 处理、 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设计。本文现就易燃易爆危险环境中的电气设计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讨论。
1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
搞好易燃易爆环境电气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生产场所正确地进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这一点直接影响到下面的一系列设计工作,如:主要电气设备的选型、 电线电缆的选择与敷设、 安装标准等,直接涉及生产和人身安全, 应当根据释放源的级别和位置、 易燃物质的性质、 通风条件、 障碍物及生产条件、 运行经验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气体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
1.1建筑物内部释放源
a、 封闭厂房通风不良时,以厂房为界,厂房内划为1区。 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小于 12m 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15m,高度为7.5m 的范围内(厂房外)划为2 区。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大于等于 12m 时, 通向露天的门、 窗外 3m 以内的空间, 在自然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也划为2区。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 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小于 1.5m 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4.5m,高度为7.5m 的范围内(厂房外)划为 2区。如释放源距离建筑物外墙大于等于 1.5m 时, 通向露天的门、 窗外 3m 以内的空间, 在自然通风良好的条件下也划为2区。b、 封闭厂房通风良好时,以厂房为界划为 2区。其它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同通风不良时。一般生产车间均属于封闭式厂房。在爆炸危险区域内如若采用了机械通风,通常可认为是通风良好的状态。
1.2生产装置区的释放源当易燃物质重于空气时,以释放源为中心,半径为 15m 的范围内划为 2 区。当易燃物质轻于空气时, 以释放源为中心, 半径为 4.5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1.3重于空气的易燃物质贮罐
a、 固定式贮罐,在罐体内部未充隋性气体的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划为0区。 以放空口为中心,半径为 1.5m 的空间和爆炸危险区域内的地坪下的坑、沟划为1 区。贮罐无堤时, 距离贮罐的外壁和顶部3m 的范围内划为 2区。
当贮罐周围设围堤时,贮罐外壁至围堤,其高度为堤顶高度的范围内划为2 区。如贮罐外壁至围堤距离小于3m 时,爆炸危险区域应划出围堤外。b、 浮顶式贮罐,在浮顶移动范围内的空间划为1区。 贮罐无堤时,距离贮罐的外壁和顶部3m的范围内划为2区。贮罐在堤内, 如贮罐外壁至围堤距离大于等于 3m 时,其水平距离从贮罐外壁延伸至围堤的范围内划为 2区;否则应距贮罐外壁3m 范围内都划为 2区。
1.4非爆炸危险区域
爆炸性气体环境内的车间采用正压或连续通风稀释措施后车间可降为非爆炸危险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 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 以及在生产装置区外 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 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 可划分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2易燃易爆环境中的配电设计
2.1负荷分级
关于负荷分级,我们不仅要参照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规范》 ,更要根据实际的易燃易爆环境的生产工艺及安全要求对负荷进行分级。正常情况下,这类负荷大都划分为一、 二类负荷,但标准别强调在一级负荷中,当中断供电将发生中毒、 爆炸和火灾等情况的负荷以及特别重要场所的不允许中断供电的负荷应为特别重要的负荷。如,在工业生产中关断正常电源来处理安全停产所必须的应急照明、 通信系统和保证安全停产的自动控制装置等。
2.2供电电源的设计
针对化工、 石化行业较多的一级负荷情况,配电设计应由两个独立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以保持继续供电。对于一级负荷别重要的负荷,还必须增设应急电源。常用的应急电源有发电机组、 干电池、 蓄电池以及专用的馈电线路等,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允许的中断供电的时间来选择:
(1)蓄电池(UPS)适用于毫秒级负荷;
(2)带有自动投入装置的专用馈电线路,适用于中断时间 或 的应急电源;
(3)快速自启动的发电机组,适用于中断时间以上的负荷。
在实际的设计中,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略作变动。
2.3厂区 车间 变配电所的布置
对于易燃易爆环境,除了符合正常规范的要求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应设在有爆炸危险的区域内,当配电室为正压室时可布置在 区、 区内。 对于易燃物质比空气重(化工行业的产品、 介质大部分都比空气重)的爆炸性气体环境,位于 区、 区附近的变配电所的室内地面,应高出室外地面 ;
(2)不应设在有火灾危险区域的正上面或正下面;
(3)变配电所如果与火灾危险区域的建筑物毗连时,应符合下列要求:电压为 配电所可通过走廊或套间与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相通,通向走廊或套间的门应为难燃烧体;变配电所与火灾危险环境建筑物共用的隔墙应是密封的非燃烧体。管道和沟道穿过墙和楼板处,应采用非燃烧性材料严密堵塞;变压器室的门窗应通向无火灾危险的环境。
总之,本文主要谈谈对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电气设计的一些个人观点。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误和不妥当之处,一切应以现行规范和标准图集为准。
在现代社会中,室内环境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不敢是家庭还是办公室,都离不开合理的室内环境设计。为了减轻人们的生活和空间压力,舒适和轻松的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在对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定位和具体要求进行探讨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简约风格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代简约风格设计的概念
简约风格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思想概念就是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最早可以上溯上上世纪初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少而又少”是很多设计师和学者所认为的简约主义核心内容。简约主义谁崇尚简化,无论是原材料还是照明亦或者色彩等各种设计元素都最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为止是最好的。因此,很多简约主义设计在设计元素上极其含蓄内敛,没有绚烂和繁琐的设计元素,都是以少和简取胜。简约主义风格设计从概念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繁琐与复杂加以摒弃的设计,在设计风格上追求简洁和明了。人们对简约主义目前的定义是以后总对事物最本质价值寻找的思想,通过对空间布局的比例设计达到化繁为简,能够很好的剔除阻碍人们欣赏的元素,让空间和形式以最简单直接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现代简约风格的重要设计理念是细腻、精准、简单,通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计将简朴的淋漓尽致将材料等最最原始本真的状态表现出来。
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定位和具体分析
现代简约风格在居室室内环境的设计定位上主要是让身在其中的对象能够获得一种不被环境包围的解放和释然,使人与家具等环境要素脱离空间的概念实现和谐相处。现代简约的居室环境不能是浓妆艳抹过于花哨的,而应该以宁静利索为主。在用色的定位上虽然不是说只采用一种颜色,但通常来说主题颜色最好要少之又少,至于点缀颜色最好不要“喧宾夺主,只需要在整体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至于装饰材料最好是天然的,无需过多的修饰和艳丽的色彩,整体的设计以横平竖直为主,对材料的本体加以还原。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中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和天然木材是比较常用的,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与材料及自然地距离,使空间环境更加亲切和极简。根据现代简约风格设计的概念和定位,室内环境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要点入手。
1.客厅的设计要点
客厅是居室中招待客人和日常休闲生活的主要区域,对整个居室环境有很大的牵制作用。其家具摆放设计应该以人流方面为主,尽量使其显得更加开阔。在现代简约风格下,客厅必须尽可能低简洁大方,但大气中还应该透露出一些家庭的温馨。在背景颜色搭配上可以选择米黄色,装饰上则可以选择黑色胡桃木等,这样能够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审美观,使其空间环境更加活泼一些。客厅的墙壁装饰应该以简约为主,可以装饰少量的装饰画,根据主人喜好选择的装饰品能够使主人心情更加愉悦。在色彩和比例的选择上,应该着重整体的协调,尽可能地规划出一个全家人都喜欢的居家风格,这样才能让客厅成为全家人都喜欢的聚集场所。
2.卧室的设计要点
卧室主要以睡眠为主,所以在设计上应该着重其睡眠功能的发挥,充分满足用户睡眠功能的要求。在房间比较充裕或者客厅较大的条件下,为了使卧室空间更大,可以拆除卧室原有的卫生间。不管怎么说,卧室是人们从工作学习状态进入睡眠状态的过渡场所,在设计上必须要让人感受到温情和休闲以及舒适、愉悦等氛围。再对卧室的美化过程中,应该巧妙地选择暖色调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可以加入一些单色的绿化点缀和织物装饰,使卧室空间环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将各种干扰因素减少到最小,保证居室主人能够感受到卧室的休息和睡眠氛围。
3.餐厅的设计要点
餐厅作为吃饭的场所,其总体布局应该结合整个房间的流通空间、使用空间和工作空间等要素,将这些要素完美结合起来,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整体。餐厅的设计首先应该与家人接待客人和家人与客人方便用餐相符合,其次还应该对审美与艺术价值进行追求。从空间设计的原则来说,餐厅在总体的平面布局上没有一种必须的真理和必有的规律可遵循。但是基于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餐厅内部的设计应该从其空间面积出发,家具的样式应尽量简洁、颜色应该以淡雅为主,过于复杂的样式和颜色只会给人一种拥挤和繁复杂乱的感觉。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早期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往往被简单的理解为绿化设计,环境布置也是以园艺绿化为主,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现在许多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一味追求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没有对居住区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不考虑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实际,便在居住区内建绿地,造水景,以此赢得购房者青睐,并以生态居住区的铭牌进入房地产市场,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这样不仅会增加投入,误导消费,而且会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如今,居住区的环境越来越受居民的重视,环境设计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居住区环境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1.生态居住区环境的理念及形成条件
从建国后居住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到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白德懋在《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即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1]。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所以更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多种多样的居住形态[2]。就生态居住区环境来说,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其意义可以理解为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城镇住区环境,它们是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居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3]。生态居住区环境观念的提出,以改善居住区环境生活质量为起点,努力营造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思想的生态居住区环境。从生态居住区环境建设来看,形成生态居住区环境的基本条件有五方面内容:
一,生态居住区环境能给居住区居民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应有较好的日照、空气与通风条件,并远离释放有害气体的污染源和噪声源;
二,生态居住区环境应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态因子;
三,建立以绿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规划模式,注意将其与居住、服务、交通等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四,在生态居住区环境中还需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
五,生态居住区环境是对居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并对居住区地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视。
以上五项均为形成生态居住区环境的基本条件,设计师们应更新观念,把握其要点,并在具体设计工作中正确应用。
2.生态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构成
从生态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来看,它主要由城市人类及其人类所处生存环境两个部分组成。人是住区环境的主体,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生态环境设计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如何对这些构成元素进行合理配置是环境设计的要点[4]。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80年代,英国在新城市和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可见,绿化即生态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其次,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再者,河道驳岸起到防洪泻洪、防护堤岸的作用。另外,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颜色、材质、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
3.生态居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探究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生态居住环境,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时,硬软环境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其中居住区环境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
第一,首先考虑地形地貌因素,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设计。居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由于处在生态学上的边缘汇带,也因此成了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最容易发生的地带,所以提高环境的稳定性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初期的规划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的理念,不要不负责任地破坏当地的植被、水文等,因为这些地理条件都是历经了几万年由于地理均衡作用自然而形成的,如果我们强行破坏它,那么极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环境问题,使得我们措手不及。
第二,加大绿化空间的设计,绿色是绝对的维护生态环境的首选,在现代建设抢占我们原有绿色空间的同时,我们要试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夺回绿色空间面积。现代城市是一个人口剧增、环境急剧恶化、空气质量日渐下滑的空间生存环境,我们每天都生活这样一个压抑、闭塞的小环境里,因此我们不得不选择一些人为的手段去重建这根纽带,那就是绿色生态化居住环境的设计,通过设计师的设计,我们在居住区的前期规划中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空间来制造绿色。
第三,水体环境的应用。水在我们的审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又是调节环境气候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居住区这样的小环境来说,水的气候调节作用十分明显
第四,综合考虑植物的多样性配置,植物既可作绿化材料,又能做观景植物,同时可以调节局部气候,因此我们在设计规划中要向植物配置的景观化、生态化、功能化方向靠拢,正确选择树种,理想配置,达到观景与调节气候的完美统一.
4.生态居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居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居住区环境设计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应不危及后代人的需求及选择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生态环境设计的出现顺应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中,应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从而使居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5.结语
生态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生态居住环境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如今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环境设计已经受到人们关注,生态设计已经由一般意义的生态设计向“深生态设计”发展,前者重视技术性和经济性,后者强调价值观导向和生活方式引导。只有用“深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来构建我们的家园,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26-30
[2]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69-180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2-02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转变而来。作为新增艺术学门类下的新专业,近年来在“艺考热”和城市景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设置数量大幅增长,范围扩大到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在农林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若一味地照搬纯艺术院校及建筑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身为农林院校中的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构架起既能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办学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且能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盲目,缺乏特色
在进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一是发展时间尚短,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与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校园多离城市较远,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与相关院校的教学研讨较少。因此,近年来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在办学方向、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完全自成体系,自身优势特色不明显。
(二)属边缘学科,不受重视
环境设计在农林院校中尚属新兴专业,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仅把开办环境设计专业当作其完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举措,投入教育科研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之间衔接不紧、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使得农林院校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且弱势地位,远远滞后于专业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1]。
二、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环境艺术为特色,将生物、生态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跨学科综合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涵盖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应用性极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为方向,以园林为基础,以植物形态设计应用为特点,多学科协同,按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农林植物等学科优势,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学新思路。
(一)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确立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教学情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针对大多数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和深入表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了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点和倾向性,通过增设、整合、调整课程的方式,形成了包括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插花与盆景、植物学综合实习等的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中融入1/4的农林课程内容,即在素描、色彩、环境速写等课程上,用表现植物置换习惯上的静物、人物及人物动态和场景;专业基础课27学分中农林类学科知识占15个学分,如观赏植物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12.5学分中农林类知识占4学分,如插花与盆景、植物造型应用等,使整个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见表1)。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比例推出一部分自然科学、农林类选修课,如环境生态学、园林插花、植物识别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加强了对环境设计的自然属性知识培养以及从自然中获取设计元素和形式的能力,也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训、实习环节。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归并、整合了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的实训和实习内容。在课程中以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训环节为点,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贯穿学习要点为线,按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安排专业基础认识、专业综合实习形成面。点、线、面相互结合,多元化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
同时对实习环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松散和单一的实习形式改革为综合实习模块化,组成了三大综合实习模块项目:(1)以传统园林艺术为主+环境景观的综合实习(I);(2)以居住小区景观+室内空间设计的综合实习(II);(3)以植物识别+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学综合实习(III)
1.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考核观念陈旧,考核命题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式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期末考评的方式包括书面理论考试、课题设计考试、提交论文考试等方式,教师通过批阅的形式对学生所提交的试卷、设计项目、论文等进行批阅,并直接以分数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评方式中教师的考核命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出来的,至于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内容都无法通过命题反映出来,因而可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陈旧落后且呆板固定,缺乏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无法从公平性和规范性上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考核目标不明确
从考核内容上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多是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考试范围,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则是通过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者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出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都无法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实际上当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考核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对学生的考核陷入一种形式化、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中,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内容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限制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3)多采用结课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足
一般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结课考核、学期考勤考评、课堂参与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的,而实践类的考评方式则是以设计结果考评与设计过程反馈考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集中在期末或者课题的结课考评上,而过程中的考核则相对不受重视。另外,当前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会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直接委托他人代做的形式完成的,但是教师对课程完成的过程却没有及时跟进,实际上简单通过结课考核的方式很难实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2.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措施分析
(1)明确考核目标,改革考核观念
各院校应当及时更新考核观念,树立规范考核、过程考核的考核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考核工作的目标,既要重视考核的针对性,又要反映实践环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升考核工作的效率。
(2)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各院校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类专业的考核时,应当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考核体系的完善。一般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应当以实践考核为基础,并结合课堂教学考核,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反映到考核过程中,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情况、学生互动讨论情况、学生的日常考勤情况、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等过程性的考核内容都要纳入到课堂教学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要认真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通过详细记录学生的交流沟通情况,学生课题的创新程度、学生所提出设计方案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情况等内容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发挥技术评定的导向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技术评定等考核内容应当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环境设计专业类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还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对于CAD等技能证书的的考试结果可以在相关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予以量化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定考试的积极性。
结束语
【关键词】 居住区; 外环境; 设计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住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生的2/3的时间都是在住宅及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住宅设计可能更加倾向于室内环境设计内容,但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外环境的质量与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1.居住区室外环境的构成要素
居住区室外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否则就会失去环境的可居性。
物质环境是指居住区一切服务于居民所利用,把居民行为活动作为载体的各种实体设施的总和。它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空间要素,由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各类构筑物以及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各类活动场地构成。
社会环境是指居民利用和发挥居住区的物质环境系统功能而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一切物质形态的总和。它是一种无形的但居民又随时随地身处其中和使用空间环境的效果。
2.居民对室外环境的需求
居住区室外环境是家庭活动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补充,是室外的“生活空间”。居民对室外环境质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物理环境
(1)空气环境(2)日照环境(3)声环境(4)光环境(5)色环境和热环境
2.2 生活环境
(1)社会服务(2)设施环境(3)游憩环境(4)安全环境(5)绿化环境
2.3 心理环境
(1)安全环境(2)社会交往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审美要求
做为设计师,我们应如何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体现居民以上需求呢?现在我们将通过对居住区环境中的道路、停车场、绿化、户外活动空间与小品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3.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手法
3.1 道路系统的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道路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居住区功能的划分以及建筑空间的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道路设计首先应做到“主次分明,结构清晰”。根据道路功能、服务范围、交通流量的不同,居住区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间小路四级,不同级别的道路有着不同的设计宽度要求,以便能满足居住区的使用要求。“结构清晰”则是要求道路设计应该清晰、明朗,使人能够明确找到其到达目地的所应选择的路线。
居住区道路另一设计原则是“通而不畅,顺而不穿“,既能满足本小区生活功能的运行(如救护车,搬家时车辆顺利到达单元入口,私家车能够便利的停泊),又能避免将不必要的社会车辆(过境交通)引入本小区,从而产生交通隐患。住宅区户外环境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和儿童活动较为频繁。为尽量避免出现行走事帮,车行道路就当设置于居住区活动场地周围,减少对中心绿地等的穿越。同时,还可以在沿路设计一些照明灯方便人们夜间行走并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户外环境步行道的规划设计则应当充分考虑简单、美观、便捷的原则,为了适合老年人户外休闲散步等需求,可以将一些精致幽静处的道路设计为曲折绵延的小路,起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3.2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住区内静态交通组织是指各类交通工具停放的方式,一般应以方便、经济、安全为原则,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居民家中,这给住区停车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首先是停车位数量设置不足。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居住区居民小汽车停车场(库)配置标准
分 类 每户建筑面积(m2/户) 小汽车(车位/户)
第一类 >144 1.5~2
第二类 90~144 0.8~1.5
第三类
此表为2010年5月开始施行的停车标准,而在2010年之前,我们在做居住区时停车率大都要求在0.5_0.8个/户。而近几年建设力度空前,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导致私家里拥有量大增,这就使得现在大部分小区中产生大量的私家车无家可归。
再次,停车位设置不合理导致破坏小区景观,或因停车位数量不足,致使居民乱停车占用大量公用活动场地、绿地等,使得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优美环境变得枯燥,缺乏生气。
笔者认为改善停车问题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加强规划审批阶段对停车位数量的控制,严格执行当地关于停车率的法规及规定,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小区交付后使用的执行力度。同时严格控制地面停车率,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地面停车率不宜大于10%。地面停车率过大,即地面停车位设置过多会产生绿地面积过少,绿地率不足的缺点。
(2)对小区的活动场地、绿地周边采取必要的措施,如设置隔离带、栅栏或抬高上述场地地面标高,增大该场地与车行道路的高差,使得车辆不易进入上述空间,维护小区环境。
(3)采用“遮挡”的方式使停车场从视线中“消失”或不再成为环境的“主景”。如将停车位用植株绿带加以遮挡,适当采用植草砖或停车带之间种植高大树木等措施可提高停车环境质量,亦可“隐藏”面积较大的停车场地。
(4)“藏匿”停车位,即设地下停车库或架设二层人行活动平台,将停车场覆盖,需注意停车库出入口处理,防止噪声干扰及景观破坏。
3.3 绿化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1.应用型教学课程的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应用型教学课程的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和必要操作能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将理论充分结合到市场发展的形势中;教学形式则是以设计企业参与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教学为基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要聘请企业的设计师或者优秀的设计工作人员使其成为课程的负责任,通过具体详细的讲解企业实践活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制图技巧、手绘技巧等的讲解,让学生有效把握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当形成的操作能力,并通过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通过具体项目的参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设计思路。另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遇,让学生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2.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在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场地认知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操作环节中。在该阶段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构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对现场施工工艺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并通过学徒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现场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跟着师傅学到切合实际的现场处理技巧。具体而言,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成为企业现场施工队伍中的一员,并让企业的技师带领学生了解现场施工的具体工艺。如在地面工程施工中,技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砖、木地板铺设技巧、地面施工技巧等;在家具现场设计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制作材料的不同功能,木工工程设备的操作技巧等;在灯具现场施工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并让学衡对电路初步铺设的注意事项进行具体的掌握,了解灯具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特征。施工工艺实践教学环节应当结合在应用型教学课程中,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通过施工现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现场的把握能力。
3.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的具体内容要围绕着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开展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还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设计理论之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因而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课程大纲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让学生逐步了解设计原则、风格;结构、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内容,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到市场中对当前公共空间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设计理念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形成整体上的认知。同时可以在专业内部设置工作室,让学生组成设计团队,通过具体的任务分工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学生把握设计要素对设计效果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专业采风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专业采风环节中课程大纲的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户外写生摄影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户外写生和摄影积累设计要素,培养设计灵感,促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设计风格有更加具体可感的认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采风路线,以某一设计元素为核心,通过针对性的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把握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及设计的原因,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专业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课程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目标。专业实习一般是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开始进行,通过寒暑假期间学生参与到企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本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毕业实习则是学生最后一个学年内,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之后,让学生根据就业的需求和对专业的整体了解选择要开展实习的单位,并尽量要为学生选择信誉较好、待遇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开展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价值提升
现今,如何打造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并利用其创造价值,已成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共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远见卓识的开发商,非常重视环境景观的规划,绿地率的面积的增加,景观氛围的营造都为入住小区的人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空间,使住宅区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在提升居住区品质的同时,倍受人们赏识。
一、居住区景观价值的体现
居住区景观价值主要体现在景观、使用、绿化三个方面。具体主要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居住区应该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场所,在这些场所中设置一些小型的活动设施,并将其景观化,创造出好的景观模式。这些景观设计应该在考虑地域、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下具有独特的设计,符合小区的建筑风格及整体环境,形成有自身特点的形象特色,使住户产生归属感。好的景观设计可以吸引住户走出居室,为住户提供与自然交往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出了和谐融洽的氛围。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给住区景观建设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方式、新的植物种类。居住区中景观的优劣成为房产开发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设计还是要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的历史人文原则
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利文说过,对社区主要人群而言,景观不该是社区中的鸡肋。做好一个社区的景观,要考虑社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背景,从而确定景观设计做成什么样:同时,要研究社区内人群的活动习惯、活动规律和需要,从而确定景观设计能做成什么样。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是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人文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无论经济如何发展,交往毕竟是人的根本需要,邻里交往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容易实现的交往方式。居住区景观环境具有承载居民交往和休闲活动的功能,适当的公共空间有利于邻里间的交往与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居住环境的人性化和人情化的需求。
2.设计的范围
所有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雕塑小品、园艺小品、设施小品、种植绿化、水景设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设施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3.设计过程
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设计过程之中,首先要把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要与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景观设计模式也从以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三、景观生命力的衡量
良好的社区园林景观可使住宅产品更具有生命力,包括景观本身的持续发展和景观所带来物业的保值。衡量住宅景观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般有:
1.文化内涵是否丰厚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在设计时就要完整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要使景观设计作品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并能与居住区建筑本身的风格特点相融合。
2.实用功能是否完善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景观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实用功能,其次才是满足居住者的观赏行为。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的原则。如果不考虑景观的使用,不管社区用途是商务还是居住,景观设计仅“为美丽美”,居住者无法充分享用,这样的景观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3.舒适性能能否保证
贵阳市观山湖区(原金阳)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变成一个宜居的城市。本文拟从新型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角度对观山湖区的建设、发展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城镇化建设中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方法,探讨城镇化建设中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贵州省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概念
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设计是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中人居环境、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由于城镇化的主体是人,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考虑,防止见物不见人。由于生态的好坏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理念。由于城镇化是在一片新的区域拓展或新建一座城市,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有区域的概念,要充分考虑区域内各建筑物之间,各自然景观之间的关联性,使之相互协调融合。由于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侧重点在环境设计,因此有别于规划设计,着重研究的是各建筑群之间、各自然景观之间、各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而对区域间的地块划分、利用不列为研究重点。
二、观山湖区的总体规划
观山湖区的建设是依据原金阳新区总体规划进行的。原金阳新区总体规划的要点如下:市级体育中心位于新区南部,占地约73公顷;市级文化中心位于新区中部,占地28公顷;未来的贵阳大学城位于新区西部,占地170公顷;高新科技工业园区位于新区东南部,占地约190公顷。金阳新区是园林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区,是塑造贵阳城市新形象的广阔空间。实施建设区规划人口18万人,用地17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规划人口40万人,用地40平方公里。远景控制区规划人口50万人,用地100平方公里。
观山湖区的总体规划体现出如下特点:1.渐进性原则。将金阳新区建设分为“实施建设区”、“规划控制区”、“远景控制区”三个主要阶段,分步建设,分步实施。2.便民理念。将市级行政中心整体搬迁到新区,有利于新区居民办事,也有利于新区人口的聚集。3.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的理念。在六个功能区中考虑了教育科研区、体育运动区、文化娱乐区。具体考虑了贵阳大学城、市级体育中心、市级文化中心等。4.生态环保理念。把“绿”作为新区的主题,考虑了“城市防护林带”和公共绿地的建设。新区排污考虑了污水处理系统及雨污分流排水系统。5.产业支撑。专门考虑了“高新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
三、观山湖区现状分析研究
1.观山湖区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优点及特征。多留自然生态,不造人为景观。保留原金华湖,提升改造为观山湖公园;保留白鹭湖,使之成为高新工业园区的一个自然景观;保留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的石林,提升改造为贵州喀斯特地质公园。绿意盎然。保留了福华园松林群,拓宽人行道、车行道绿化带,多数住宅区绿化率比较高。各建筑群之间留下较宽的空间,既有利于显山见绿,又有利于空气的流动,减少雾霾产生的几率。人性化元素增加。专门开辟了塑胶跑道、自行车道。
2.观山湖区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整体规划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单个建筑群的单体建筑密度较大,容积率较高;建筑缺乏地方元素;原住民安置时考虑谋生不够。
3.对观山湖区人居生态环境设计存在问题的研究。北京西路后期改造,主要是由于入住人口的增加带来了车辆的增加,加上从北京西路进入世纪城的小区道路突然收窄,形成瓶颈,从而造成道路拥堵。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城区道路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道路两旁居民的数量,在车辆易拥堵路段要考虑下拉槽的设计。同时,进入小区的道路要与主干道和进入小区的车辆相匹配,不能单纯为节省资金而把进入小区的道路修窄。
“单个建筑群的单体建筑密度较大,容积率较高”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开发商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而加大单体建筑密度,同时,政府在新区建设初期限于建设资金匮乏,会在一定程度上默许开发商加大单体建筑密度,提高容积率。由此得出的启示是:不仅在各个建筑群之间,单体建筑之间的密度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合理的区间,这样才有利于人居。
建筑缺乏地方元素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除了政府的主导,本土设计师设计水平的提高,本土设计师对本地历史人文、地域特征、民族特点的了解及其在设计中的巧妙应用也是需要加强的。
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农民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其生计就成为首要的大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政府要高度重视,设计师也应高度重视。阳关小区马路市场的出现,在于当初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生计。从阳关小区所处的位置来看,处于高新工业园内,与高新工业园的厂区相距不远。这样的设计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设计师考虑了农民就近招工进厂就业的问题,但是设计师忽略了高新工业园的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一般农民是不可能进入高新企业的。有鉴于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设计农民居住小区时应将其设计在商业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园区附近,以利于由农民转化而来的新市民的就业。
四、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设计结合自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最好体现,人类必须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将景观设计与自然结合起来。设计结合自然应该注意为景观设计突破筑山、理水、花木种植及小品建筑设计的传统技艺范畴。生态之美包括了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这是一种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
2、绿色空间设计。绿色空间设计就是 在住区范围内种植各种植物,营造良好的住区环境,美化住区面貌,绿色植物的采用不仅是利用其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和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同时绿色空间最为重要的还是它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色空间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组团绿地、宅旁绿地、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公建庭园、住区外围防护隔离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化等。在确定绿地面积时,应从碳循环和氧平衡的绿色空间生态服务功能角度进行总量控制。
3、住宅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如何最大化地实现住宅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这一问题是在人居环境建设的起始阶段,即规划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并加以重视。实现住宅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应从土地的规划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宏观的城市规划到微观的个人住宅建设,都应该做好严格而科学的控制。而且,实现住宅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应当成为人居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轴线,贯穿建设过程的始终。
4、区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人文的角度做好相关规划,切忌在建设中破坏,在发展中迷失。对于已有的民俗、风情等应加以重视,并且要把这些要素合理地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在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得以体现。最终,通过这些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传统等要素的融入,体现城市规划中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
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也在逐渐向人性、人文、科学、合理、和谐的方向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可见,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 化,在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将会进一步体现人性化设计、突出中国文化特色、沟通历史和现代、融入自然、融入可持续理念。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高度重视人居环境问题。在人居建设上,有效探索节能建筑、绿色住宅、低碳人居环境等先进而科学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规划师,2001
罗敏.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特色景观建设与生态人居环境.四川建筑,2005,(9)
俞孔坚.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中国园林,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