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大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作为文化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正在蓬勃的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地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旅游观光。旅游开发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当民族文化的发展遭遇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目前,关于如何合理保护与利用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有关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做出了不少讨论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从大学生角度出发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涉及。

大学生作为旅游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的投身于公益活动。在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中,可以对社会上其他群体起到引导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四川省内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对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调查》。就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进行研究,为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参考。

一.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一)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概况

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对旅游业的认识水平较高和中国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区域之一。国家的重视、旅游先发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使得民族地区在中国的第一轮旅游开发潮(1978-2003年)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

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民族文化也是处于不断变迁之中的[1]。民俗旅游的介入,加速了民族文化变迁的进程。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对闭塞,交通不发达,他们通常也是同贫穷、落后与保守相伴随的。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旅游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下,少数民族的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衣着、建筑、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危机,如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优秀民族习俗的逐渐消失等。

是重视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保护。如何在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同时,避免文化的变迁,使游客既能够收获期待的独特体验,同时也能够尊重当地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大学生眼中的少数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否需要保护

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对少数民族文化需要接受保护持支持态度,说明了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能够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保护较高的积极性,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力量中一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潜在力量。

(二)民族旅游地是否具有地方特色

1.少数民族旅游地特色不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54.27%的大学生拥有少数民族旅游地的实地旅游体验。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拥有相对充裕的假期时间,而且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和独立性。在时间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旅游便成为他们休闲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到少数民族旅游地,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然而,大学生们在体验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据图2显示,高达74.45%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所体验的少数民族旅游地需要突出和提升自身特色。而且,如果这些少数民族旅游地不及时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很有可能在社会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逐渐消失。少数民族文化在被开发的同时,适当的保护必不可少。

2.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缺乏特色的原因

由表1可知,在大学生的角度上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缺少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开发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自身特色的发展,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是旅游地文化遭到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若能在少数民族旅游地开发建设时,根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准确定位,指导少数民族旅游地树立打造自身品牌的意识,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能产生巨大作用。这些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少数民族旅游地对游客文化保护宣传的重要性。

(三)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保护的方面

数据显示,少数民族文化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建筑风格,手工艺品等物质文明,也包涵了节日语言歌舞等精神文明方面,在此方面,提倡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因地制宜,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着力于自身最具有特色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突出地方特色。

(四)如何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1.少数民族旅游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措施

67.15%的大学生认为旅游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这反映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政府在文化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对年轻一代保护意识的培养占58.39%,排在第二,这再次说明大学生认为在教育中保护意识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引导正确,这种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知、认同和赞赏社会其他文化。

2.如何在旅游开发的同时突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大学生认为在民族文化保护中,政府的支持引导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保护力量中的一支主力军。而70.62%的大学生则认为突出特色需要与保护意识的宣传相结合,与前一方面年青一代保护意识的培养相结合,不难发现大学生认为教育和宣传,人们保护意识的培养是文化保护中一个极其重要不容忽视的方面。

对于教育宣传,又可分为两个方面:(1)高校内对大学生本身,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2)社会上其他群体(尤其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游客),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若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加入更具针对性的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容,来鼓励引导大学生,使大学生能够在平常旅游观光的同时自觉尊重和保护当地的文化民俗,甚至还可以以自身行动感染身边的其他游客,从而起到模范作用。

3.如何将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结合

(五)我们能够做

1.大学生能否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贡献力量

近60%的大学生对文化保护有很高的热情,自身也有不同程度的思考。但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缺乏机会和动力最终未能有所行动。近30%大学生表示虽然担忧,却深感自身能力有限。综合看来,因实际条件限制,大学生这一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还没有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充分发挥作用,而是呈现出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或者影响力不够,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高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有积极影响,包括使大学生产生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提高等。由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人把群体看作是强大的后盾,在群体中无形的得到了一种支持,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做出了个体时不敢做的事[3]。联系实际情况,目前在高校和社会上,还相对缺乏引导团结大学生群体发挥作用并参与其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组织和相关的公益活动。

2.是否愿意参加相关的公益组织和活动

大学生中愿意参加有关公益组织的占91.97%,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达到100%,少数民族大学生明显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难发现,大学生乐于参与到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公益组织活动中。若有相关的民族文化保护组织成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鼓励和引导,应该能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

3.作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切实可行的措施

A.以自身行动感染身边游客

B.在旅游的同时,向身边的游客宣传文化保护意识

C.通过联系所在高校或当地旅游开发单位组织与文化保护有关的公益活动

D.积极关注此类活动并乐于参加其中

E.其他

图8数据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宣传,培养游客的保护意识,能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选择公益活动选项的比例占第二,这可以反映大学生认为从自身出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可行性,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情。

三.少数民族旅游地开发建议

(一)支持与引导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

高校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宣传方面较少,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教育部门可以出台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教育政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

1.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修养等人文社科类课堂上,增加一些与少数民族文化相关内容,让大学生交流讨论,增强文化忧患意识,继而发挥深远作用。如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向大家讲述家乡的独特习俗,培养大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倡导大学生在旅游同时以身作则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并适当向身边的游客宣传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引导大学生主动组织相关活动。2.向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参与到相关活动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如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到高校开展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讲座,向大学生介绍少数民族文化并鼓励号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开展一些思路开阔的交流会或者比赛,让大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二)积极组织和开展高校内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活动

1.高校通过社团联合会引导社团开展以文化交流保护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目前看来,高校内公益活动开展频繁,内容涉及慰问及帮助市区孤寡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交通督导及市民文明意识宣传培养等,大学生积极参与,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是有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主题却鲜有涉及。很多大学生对文化保护有意愿,却独树难成林,独木难成舟,深感自身力量弱小,难以采取相对有效的行动,导致这一潜在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大学生这一群体本就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且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若成立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协会,组织开展相关社团活动,也应该能产生积极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资金问题上,可以在与少数民族旅游地沟通联系的过程中,联系有意愿的商家出资金支持此类活动。一方面商家可以宣传其商品从中获益,另一方面可以宣传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以及号召大家在旅游的同时做出一些行动,达到学校展开此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和意义。调查结果显示,社团活动可以从大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如手工艺术品、民族歌舞等,投其所好,这必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此类活动中,从而扩大影响力。

2.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贡献作用。高校社团联合会还可以根据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组织跨社团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动,如少数民族文化周,风俗技艺交流会等。此类活动的举行,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不同民族学生提供彼此交流了解的平台,融洽民族关系,加深大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同时社团活动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4]。

(三)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到少数民族旅游地

社团活动要联系社会实际,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社团应积极适应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5]高校可以同其他学校建立联系,并鼓励引导校园内对民族文化具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成立跨校的公益组织,建立参与成员联系网络,将大学生文化保护活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社会中。

此类的公益组织是以有意愿的当代大学生为主体。在大学生有空闲时间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团结有着相同爱好的大学生亲身实地到少数民族旅游开发地。在当地开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分析总结以求不断提高。

活动可以包括:与校园附近的少数民族旅游风景区管理机构联系,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宣传的公益活动,在当地居民和游客中树立文化保护意识;通过公益组织提供的平台,成员可以与在相同时间到达相同景区的队友取得联系,组成小队,一起游玩交流,甚至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达到扩大宣传的目的,如穿着相同的印有保护标语的文化衫等。

(四)政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活动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政府的支持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少数民族旅游地在旅游开发时,为突出文化特色,旅游地对自身文化准确定位,打造特色品牌,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更好的结合,都是很好的途径。

政府一方面可以出台一些政策,为相关公益团体提供相关的帮助。1.经济上,对公益团队的精品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理论上,政府可以从以上角度入手,联系相关专家学者,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进行准确的文化定位,打造品牌,为当地制定出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文化保护措施。使大学生可以根据内容的指导,有效的参与到文化保护工作中,并发挥自身的作用。3.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并邀请专家学者加入。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论坛与专家学者和全国志趣相投的人互相交流,思维碰撞。同时将公益团队举办活动的情况(例如策划,活动照片等)在网站上进行展示。通过社会各界参与评选,挑选出优秀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公益活动的质量,扩大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4.整合社会上不同的文化保护资源,将旅游业与其他行业更好的结合,引导不同力量团结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2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如果人类要了解自己,就必须研究文化,必须研究他自己为自我培养而做的努力。”泰勒在书中如是阐述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性。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使少数民族社会发生转型,少数民族文化如何在转型中得以继承和发扬正在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思考。

一、文献综述:通过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与保护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无论是哪一学科的学者在研究中,基本都强调了文化是环境的产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要与少数民族所存在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相适应;其次,有的学者也强调在逐渐现代化的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其影响,并提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和措施;最后,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在多数学者的著作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多是以外界保护为主,如政府的立法保护、公益组织的保护,甚至是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大众文化隔离等方式,很少有学者着重于文化的创新。基于以上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我在文章中着重于强调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条件下,少数民族本身应该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应该主动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给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令民族文化陷入“僵而不死”的状态,使少数民族的文化更能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更加充满活力。

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以蒙古族服饰文化为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及大众越来越多的注意,各种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多如星辰,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文化。文章之所以选择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为例,一是因为笔者所在地为内蒙古地区,二是因为服饰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具有表象性的传统文化,其发展演变更易于被记录、接收。“蒙古族服饰,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发源、形成和发展,历经沧桑,最后以现代服饰崭新亮丽的面貌,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为广大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时代所赋予的风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蒙古族的服饰正在发生着许多改变,据笔者所观察到的周围的蒙古族人民所穿服饰来看,其样式、形貌已与记载的“近代蒙古族服饰的样式、形貌”有了很大的不同。蒙古族的服饰变的或更加贴近生活、或更加华丽用于隆重的场合,蒙古族服饰的变迁不仅表现在服饰材料的革新、服饰造型的变异、技术手法的创新等,而且与其相应的服装功能、服饰习俗、审美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尽管蒙古族的传统服饰的款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但它却正在越来越多蒙古族人民的悄然接受。服饰不仅是民族外观的标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表象化的体现。如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一样,我国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大部分也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变异,但它们都受到了本民族人民的接受。在其他文化领域中,这种情况也正在发生着,少数民族的人民接受着正在变迁的文化。但无一例外的,这种变迁的文化给少数民族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三、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现象,如果要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伦布船队航海发现美洲新大陆,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连接在一起,人们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都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圆形球体上,这就揭开了人类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后的几百年里,人们对所生活的地球进行不断地探索,迄今为止,几次发生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果有好有坏,但毫无疑问的,这些全球性的事件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正是在各群体不断的摩擦、碰撞中,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在我们的印象里,每当说起全球化,似乎总是与经济、资本联系在一起,那么,全球化是否只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呢?很显然,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表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并且以一种无可阻挡的趋势继续发展。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重要影响。文化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概括来说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全球化的消极效应会给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二是文化全球化的积极效用是可以增强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

四、发展理论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几点思考文章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那么“传统”究竟是什么呢?据日本现代民艺家柳宗悦先生所述,“传统是指我们的祖先经过长年累月、通过各种各样的经验累积起来的文化命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传统的力量给予我们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质。所以,传统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来说,是多么重要。”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同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那么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下,我们该如何协调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呢?基于此,文章认为少数民族需要树立以下几点观念:(一)少数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价值少数民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一种区别与标志;对于本民族来说,则是一种相互认同的符号,是把本民族的人民集结在一起的纽带。即使在全球化不断扩张的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1、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的价值如很多学者所强调的一样,少数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社会交往环境等。正像老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民族文化亦是如此,特定的环境养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增强和维护本民族的团结、振奋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民族一体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础,为少数民族的人们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技能以及精神上的满足感等。2、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文化交流价值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反映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少数民族的对外交流中起作用。因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往往一种文化就可以代表一个民族,因此文化对于民族来说通常具有形象价值,它可以帮助促进外界对本民族的认识并进而加以关注,同时可以促进少数民族的对外交流与发展。在当今社会,民族的文化资源甚至可以发展为经济资源,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歌舞、手工艺作品、服饰等都是民族文化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的具体表现。3、少数民族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价值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一点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愈加突出。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全球化使这些文化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却又相互抵制、相互依靠却又相互排斥的状态。但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容易吸收到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促使本民族进步。“在人类社会中无数的文化因子已使人类共同受益,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将是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这一点在人类社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二)全球化状态下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观念需要有所改变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对人类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同时也伴有消极性。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的传统性、范围局限性、传承方式有限性等原因,似乎更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冲击。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往往人口较少,加上族际通婚、民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口在数量上虽然呈上升态势,但是真正的同一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口是在减少的,通婚或者政策下的少数民族后代往往不具有少数民族意识,不在意少数民族文化是否发展。这种条件下,大致会形成两种截然不通过的民族文化观:一种是“不在意”的文化观,即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存在与否与“我”没有多大关系;一种是“抵制”的文化观,即部分少数民族人民抵制其他民族文化,甚至试图抵制文化的全球化影响本民族文化。文章认为,上述两种文化观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即少数民族人民既要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全球化的影响。少数民族人民应该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得到保护,但是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转的,应该积极的接受,同时,自身的文化不够用也是可以引用的。(三)全球化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需要有所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与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对于上述两种较极端的文化观就会出现对文化传承方式的不同态度:“不在意”的文化观影响下的少数民族人民,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持有放松的态度,很少注意到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或者并不认为民族文化是需要被“刻意”保护的;相反的,对于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地址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说,他们往往会偏向于采取强制措施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文章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现代化的渗透,所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要接受全球化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的。少数民族接受全球化,绝对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有所选择,既要保存自己的民族意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会正确的借鉴、引用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当然,这种与意识形态直接相关的保护方式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相关传承人的培训、文化的产业化等工作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常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但是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全盘保留。我们要学会积极的接受文化的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但绝不是要抛弃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少数民族的人们有了文化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正面的、正确的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曹莉.对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

[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2).

[2]邓红顺.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

[3]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

[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

[日]柳宗悦.张鲁译.日本手工艺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泰勒.原始文化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王玲.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应对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

[7]王尚楠.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地区蒙古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D].中央民族大学.

[8]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J].学术探索,2002,(4).

[9]刑莉.蒙古族近代的服饰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6).

[10]郑晓云.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的保护

[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

[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3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1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

在民族文化与文化关系基础上,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关键,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提高民族素质和构建民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育发展主题之一,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人类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在整个文化发展中不仅对文化传递和文化构成起着主体作用,还是促使人类将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的关键,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培养和造就学生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创造力,进而促进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同时通过民族理论文化教育使青年不断提高民族意识,增添其民族自豪感,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第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为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培养人们道德、智慧和文艺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在对这些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育还是开启青年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人文素养、民族精神等,民族文化理论教育正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它可以将学生代入民族文化发展艺术空间中,以此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奠定基础.第三,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建立在和谐民族社会关系基础上,只有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使政治环境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不同文化,诸如艺术、歌舞、医药、饮食、信仰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很多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依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

2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2.1民族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眼界,拉近了学生与全球文明的距离,为提高学生世界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由多元化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学生思想意志比较怕薄弱,容易受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淡化、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退化,青年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漠视,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缺乏自强自律意识,而青年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解决他们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尤为重要,如果不解决学生这些问题,任之发展最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存造成利影响,国家民族凝聚力会越来越薄弱,未来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差,这将严重阻碍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2.2少数民族出现断代现象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历史久远,但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我国偏远地区,同时少数民族人口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部分年青一代少数民族居民开始离开原居地,涌入城市,这就使该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越来越少,加之远在异乡的少数民族青年已经开始与其他民族通婚,久而久之,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无法继承和发扬出去,同时不断的通婚使原留有本少数民族血统的传统少数民族居民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断代现象,断代少数民族文化无法追寻其根源,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2].其次,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坚持原有固守的文化传统观念,一些陈旧的民族传统阻碍了民族的发展,与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不适应,这种单纯固执的保留原始民族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的发展观念扭曲,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同时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通常这部分民族将自己孤立起来,不能接受本民族以外的文化,使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实际生活环境脱节,出现封闭、传统、落后现象,这将加重该民族文化断代现象.

2.3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中变异

纵观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也是不断地融入新的文化形式的历程,因此民族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结合中变异是我国民族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和得以保留的关键,是我国民族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变迁的重要基础,正常的民族文化变异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的,而在民族理论教学中,一些非正常的民族文化变异将会逐渐淡化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特点,一些民族文化盲目结合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这意味着我国民族文化被一点点吞噬掉,并没有达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过程中,汲取现代文化精华发展民族文化的目的,而是使民族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完整,使民族文化失去了本民族历史成长痕迹,失去了本民族特色,由此可见这种外来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严重影响了民族理论教育和发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较大阻力.

3民族理论教学中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增强民族文化意识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只有使年轻学生认同民族发展历史,树立正确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精神,才能使民族文化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增强民族意识,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将我国有特色、有趣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普及给学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初步了解,同时教师还要从历史方面向学生普及,我国56个民族的由来和发展,以及少数民族为我国统一作出的贡献,使学生具有民族团结意识,使学生对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此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3].此外,在教育方式上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意识,需要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加强民族文化启蒙教育,社会要加大媒体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启发,引起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提高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最关键的民族文化教育还是在学校,学校教师要营造民族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氛围下,加深对民族文化的好感,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3.2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

增强民族文化教育,并不是要单纯的学习和发扬某个少数民族文化,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汲取我国各个民族文化精华,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以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发展,这主要是指不仅要体现各个民族的特色,还要将这些民族文化都围绕着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统一,达到我国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国民族文化教育中尊重多样化文化教育的观念,近年来受到不少外国留学者的追崇,一些国外留学者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化特征选择到我国进修中国民族文化,将56个民族融入到一起,将多元化民族文化统一共同发展正是增强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此外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正说明了我国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发展的民主政治,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观[4].

3.3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

改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是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关键,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教师队伍、民族文化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我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其中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促进我国整体教育发展的关键,因此应营造教育环境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提高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在高教育水平教师指导下,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5].此外教育部门要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民族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安排,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要涉及民族发展的历史、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特色等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以此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使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促进学生将我国民族文化知识不断发扬光大,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民族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向学生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和正确认识,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断的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以此解决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奠定有利基础,同时也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作者:高云峰 单位:赤峰学院

参考文献:

〔1〕熊锡元,王希恩.民族理论书简———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特色的讨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3(04):104-105.

〔2〕张谋.二十年,中国民族理论之路蜿蜒而辉煌———1998年冬季首都民族理论研讨会综述[J].民族团结,2015,10(01):190-191.

〔3〕苏祖勤.近年来民族区域建制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03):189-190.

第4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点;保护对策

前言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生活的重要场所,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物,更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民居的保护,就是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面对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现代化气息越来浓重,这对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非常不利,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弘扬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之下,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是有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分析

受到历史文化与经济政治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呈村屯状分析。加之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大多以田为基础而存在,因田设村,以地立寨是民居存在的重要特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分布于山顶、山腰等不同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风格迥异。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

1.1地形运用合理,建筑形式多样

山与河是广西少数民族民居分布的主要依据,这样居民的生活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广西地区耕地少山岭多,一些居民为了腾出平地进行农业活动,往往将民居设在山岭上,呈阶梯状分布。广西北部的居民为了应对多雨且潮湿的天气,会建设吊脚楼,上面为人居住所用,下面用来进行牲畜的饲养。而东北部的居民则会建筑硬山搁檩式的民居,当一些外族人迁入到广西之后,为了应对炎热且多雨的气候,会将民居的大门建筑为向内收缩的形状,留下一个人们出入的缓冲区域,方便雨天在檐廊下休息。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民居的大门之下还会有一道相对较矮的门,这是为了杜绝家禽闯入室内的情况发生,也是为了杜绝雨水飘入室内。

1.2建筑风格因生活风俗而不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族的价值观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这些思想因素会在民族的建筑风格中得以体现,对于建筑的布置与空间具体形式都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拿侗族来举例说明,在侗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当中,鼓楼是其中心建筑,因为他们喜欢在室外进行活动,从而使得戏台与风雨桥等成为了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就具有商业功能的建筑来说,骑楼是具有商业集市功能的建筑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建筑物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了结构简单但功能齐全的建筑物。

2.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力度已经成为文化保护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2.1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文明,许多地方都在进行现代化建筑的建设,使得一些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民居面临拆迁的危险。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必须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当地的民居分布情况制定出民居保护对策,使具有少数民族风格的民居得到保留,从而使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政府更加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的宣传工作,联合媒体与当地的文化传播机构,对民居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士意识到民居保护的必要性,从而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呼吁少数民族保护原生态建筑

原汁原味的建筑体现更多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相关部门要呼吁人们进行民族原生态建筑物的保护。但这并不是要人们不去接触日新月异的建筑风格,也不是要人们杜绝与外界的交流,只是将更多的原始的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使得民居仍然可以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格。从建筑的形式来讲,原生态的建筑要更加符合广西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信仰。从建筑的内容来讲,原生态的民居与其它建筑物更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生活与生产上的便利。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

2.3推动广西少数民族民居保护区域的建设

无论什么样的保护形式与保护力度,原始性的广西少数民族民居都会受到现代化文明的影响。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特色民居在消失。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选择最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民居区域进行重点保护,规定这一区域中的民居不可进行拆除与重建,也不能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以此来确保单纯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被中保留下来。进行广西少数民族居民保护区域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政府部门首先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次,加大这此项建设工程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留与弘扬做出努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广西少数民族的民居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加强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以此为目的,对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与保护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以此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民居保护的重视,采取有效的对策实现广西少数民族民居的保护,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郑培;连璐;冯慧.浅析具有陕西特色的居住建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吴育忠.贵州喀斯特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研究――以铜仁地区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5)

第5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商品;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47-03

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少数民族众多。近年来,政府逐步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积极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重视旅游商品开发,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实际走访发现,虽然河西走廊地区旅游商品种类丰富,但是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少数民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在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方面的问题,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一、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旅游商品是游客在旅游地购买的有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纪念价值的产品,能使人回忆起某地、某事、某次旅游或经历的东西”,其范围十分广阔,是旅游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旅游资源及设计元素,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加工的创意素材。目前,依托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开发出的旅游商品已颇具规模,典型的如:裕固族民族布艺堆绣、少数民族服饰、祁连墨玉、肃南高原牦牛肉等。这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还进一步宣扬了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商品包装具有建立品牌认知的营销作用,如对少数民族旅游商品进行合理包装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增加消费者购买欲望。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发现,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在包装设计方面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够精美,吸引力不足

包装简陋随意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的民族服饰为例,许多商家都是将其散放在柜台上展示,供游客自己挑选,没有包装。其他如:少数民族刺绣、民族文玩、民族布艺堆绣等普遍存在缺少包装或随意找个塑料袋包裹等现象严重,这显然无法吸引游客,并严重影响了旅游商品的销量。

(二)缺乏规范性,难以消除顾客心中隐患

包装不够规范是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存在的第二个问题。以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土特产肃南高原牦牛肉干为例,包装所用材料以简易透明塑料袋为主,连简单的食品说明信息文字都没有,游客挑选还需要商家指引,这无疑增加了顾客的挑选难度。另外,简易透明塑料袋对于食品安全储存质量较差,许多游客虽然很喜欢这种土特产品,但是在综合考虑之后,大多放弃购买,这对土特产品销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缺乏独有特色,创新性尚待加强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中,普遍缺少本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商品包装创新不够,大多是互相模仿,如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牦牛骨工艺品、祁连墨玉包装等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购买欲望大多是瞬间性的,旅游商品包装应拥有自身特色,瞬间勾起游客的购买欲。

(四)品牌意识薄弱,推广力度差

在已包装的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还存在品牌意识不强的问题。商家销售的民族商品包装大多是初级包装,整体包装设计意识薄弱,并且缺少品牌标志设计。虽然有几个品牌,但是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导致包装简陋,整体外观较差,游客购买欲不强。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够被游客认同和接受,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当重视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效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重点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旅游商品是具有旅游地区特色的商品,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民族文化性越强,越容易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因此,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应以突出河西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为核心,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觉设计要素出发。

(一)独具民族特色的图形表达

众所周知,包装属推广和销售手段,其能够突显商品市场价值和内在文化价值。在包装设计中,运用图案可以美化产品并传递产品信息。少数民族图案是少数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蕴含着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特性的独特反映。因此,在图形视觉传达要素上,可以采用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来彰显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特色。但是,少数民族创造的图案纹样众多,并且每种图案纹样代表的寓意也不相同:首先,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纹样,例如少数民族崇尚的民族图腾。其次,要注重图形的多元化。单一的图形难免会引起视觉审美疲劳,如果做到图形多元化,不但可以增加图形的艺术性,还可以丰富视觉形象效果。

(二)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字风格

在旅游商品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突出其地域文化特色更应重视文字设计:首先,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受众对象喜好设计。其次,要注意文字设计对地域民族风传达的识别性,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第三,文字编排设计要具有实用性,如介绍商品的特色、用途等。

(三)鲜明民族性的色彩搭配

色彩对于包装设计非常重要,在运用色彩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遵循色彩搭配原则,合理选择色彩。其次,要抓住游客心理和商品属性,商品包装所用色彩既要突显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又要满足游客个性需求和商品属性。

(四)独有的民族性专属材质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选择何种工艺材质至关重要。在选择包装工艺材质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重视工艺材质质量,所选工艺材质应具有耐磨、耐用,便于携带。其次,工艺材质应运用恰当,独具一格,突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

三、针对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所提出的包装设计创新策略

旅游商品的包装在顾客选购商品之时有着显著的引导作用,一个商品包装设计好坏直接关系着其能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由此看来,要想提高商品竞争力,博得消费者喜爱,增强消费者购买欲望,就必须创新包装设计。

(一)须承载河西民族文化内涵

如今社会发展迅猛,旅游产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机遇也是难得一遇的。在旅游商品设计上根据民族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把民族文化设计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在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发展历程中是相当显著的。在河西走廊地区,存在着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民族特色极其浓郁,传统文化相当丰厚。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有着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民族文化底蕴,而该地区的民族传统艺术又是河西所独有的,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真正见识到河西走廊的民族风情。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让旅游者通过切身体验来感知河西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河西走廊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制品、刺绣、服饰等民族工艺品将当地的民族文化设计元素融入其中,鲜明地表现了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当地的一些土特产,诸如肃南高原牦牛肉、野蘑菇等都受旅游者钟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民族用植物根茎叶包制而成的原生态高原中草药包装,别具特色又令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见,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要学会从民族文化中挖掘好的创意灵感和提炼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善于运用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服饰、、歌舞、民族建筑、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元素转化并提炼为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意设计元素,将珍贵浓郁的民族文化转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产物。

(二)须注重材质,重视环保

在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旅游商品和一些土特产进行包装之时,要尽量以当地本就具有的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因地制宜、量材施用,使得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特色得以保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这一点需要在进行旅游商品包装时得到重视。因此,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选用绿色环保材料,诸如当地本就具有的泥塑包装、木材包装、布衣包装、植物茎叶编制包装、纸质包装等。在进行包装设计之时,要全方位感知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要和兴趣热点,从手感、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来提升商品的包装材质,让商品购买者通过这些商品来触摸大自然感知温度,体验民族风情。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人们如今更为喜爱纯手工制品,原因在于这些物品由于手艺人的手工制作而充满了艺术感和人性的温暖。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内有着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的杂木兽骨,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进行打磨雕琢,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制作出更为精致、有价值的工艺品,诸如:肃南牦牛骨梳、祁连墨玉等,这些自然资源经过手工打磨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以此将制作而成的盒子、匣子都被人们用来存放纪念物,从而体现个人品味。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商品都可以使用这些自然资源来做工艺品的外包装,既别具一格体现了新意,又非常具有观赏和实用收藏价值,同时又将地域民族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三)须关注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文化特色

河西走廊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地域文化差异大,特色鲜明,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观念、民族礼仪、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不仅如此,每个民族都具有特定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等,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应将这些民族艺术元素充分地融入其中,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我们在考虑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也必须明白一点:商品包装毕竟不同于纯艺术设计,它在考虑艺术元素之余,还需要注意更多的商业因素。比如:消费者的喜好、价值观、消费观念、经济效益等,这些方面从细微之处制约着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因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之时,提高包装设计品味,摸清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如今人们生活物质水平都有所提高,促使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要求逐步提高,一个有特色、有创意的包装不单单能够使得商品价值翻倍,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进行选购。设计者在选择包装材质时,应注重选用一些便于旅游者携带或者具有一定人文气息和文化价值的商品包装材质,通常情况下都会取得较大的成功。由此可见,民族传统文化在河西走廊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中所具有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觑的,只要将民族元素有效地创意运用,才能设计出独特而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才能被旅游者更广泛的接受和青睐。

(四)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

河西走廊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彩缤纷,该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其他地区所难以超越的,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的民族文化亟需我们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也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该区域民族文化和资源的价值意义。如今,已经转化为商品的尚在少数,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的并不多,诸如河西走廊张掖肃南裕固族的一些传统节日“马蹄寺观光旅游节”、“赛马节”等。虽说这些民族文化已经吸引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但河西走廊其余大部分的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文化产业尚未充分开发,从而使得很多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被随意浪费,令人惋惜。由此来看,在进行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当下,还要懂得将其民俗文化充分地融入旅游商品当中,稳扎稳打,大力推广民族文化的衍生旅游商品创意设计产业的大发展。

四、结语

我国旅游业的前进与发展与少数民族旅游商品创意开发息息相关,这些商品离不开好的包装设计与创新。好的包装设计化无形为有形,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以商业视觉传达设计元素的形式传达彰显,不仅极具经济商业价值,更具有文化艺术价值。这种将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的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创新,是我们在发展少数民族旅游商品时应予以大力推广与提倡的,更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胡荣奎.影响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的因素探析[J].包装工程,2012,(10):118-121.

[2]王萍,陈文福.裕固族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探析[J].艺苑,2015,(01):92-95.

[3]王娜.旅游产品包装的绿色生态设计[J].包装工程,2014,(04):114-117.

[4]李曙光.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36-38.

[5]郝淑宝.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24):101.

第6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高校音乐;传承;开展作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它们之间不断地融合、影响、吸收,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承载着它们的欢乐和痛苦,记录着他们一代又一代实际生活,寄托着他们的精神情感。民族音乐记录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民族的精髓所在,这种民族的精髓理应当灌输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音乐学院并没有特别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事业,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感。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很多高校都没有重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仅局限于当地的民族大众之间的传播。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音乐界人士大力提倡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施行,也有高校积极响应,把它作为必修课开设了,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回应没有普及。很多高校认为少数民族音乐可有可无,音乐教育体系大多借鉴西方的音乐理论,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断流失。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只用来作为选修课对待。其他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比较早,课程也很完善,但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几乎没有,这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的高校教育要改变如今的现状和观念,去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老一代民间艺人的离去,民间音乐的歌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也在渐渐的消失,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不能仅仅靠民间艺人和政府的支持,而要高校音乐教育对此予以重视。(二)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增加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更多地宣传少数民族音乐。(四)想要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必须把少数民族音乐和汉族音乐结合起来。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积极结合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增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新颖的音乐作品。(五)大学生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聆听和鉴赏,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的一种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给予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开展的作用

(一)培养审美意识。音乐的特征就是激发聆听者的情感,为所要表达的情感提供合适的方式。在校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有着丰富的情感,因此音乐是表达情感再好不过的介质。在高校中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二)增强民族意识。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比较大,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让大学生接触到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多样化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继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三)开发创造性。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各色各样音乐文化,大学生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学习,对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所学习和体验,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在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学生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提高。作为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有责任去传承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让少数民族这朵音乐艺术中的奇葩在在祖国的音乐艺术中盛开,经久不衰。

作者:于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 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业秀.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开发[J].艺海,2009,(02).

第7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性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更加注重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更加体现了东方的文明和精粹,培养了人们善良、诚信的优良品质,在表现我国的仁义礼贤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一部活的教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体魄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这与终身体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涵盖广泛、要求简单且易于实现、种类众多,在性格不同、体质不同的学生中更加方便推广和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制以及兴趣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从而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达到终身受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必须要在人民中实现,当前,我国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作为实现推广的关键和突破口。但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往往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给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就使得必须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模式和体系,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格不变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民族特征和地域差异等因素,将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且易于实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经过学校体育的推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方法,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为以后在社会中成为体育骨干、引导周围群众爱好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进全民健身的开展。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采用了技术要求高且规则很多的体育项目,这使得体育教学禁锢了体育的特性,在学校体育中教学方式单一且呆板,从而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厌恶体育的现象。但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同,它具有娱乐性、便于操作性、种类众多性以及新颖、不受场地限制等众多优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将其逐渐地应用于学生的体育锻炼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还能够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体现和传播民族文化,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必要性

(1)学校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最佳渠道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土壤是延续数千年的农耕和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农业人口的不断减少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各地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传统体育活动的习俗正在逐步消失。有学者认为,必须要找到一个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渠道,否则继承就会出现断层。现在比较成熟的渠道就是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学,民族体育才能获得强大和持续的生命力。经过挖掘、整理和改造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不断地赋予新时代的健身、教育、娱乐等意义,使其既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特征,成为新时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引入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实践,成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高脚马从民间引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通过学校这个环节不断得到完善与规范的发展,继而成为影响较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脚马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面对全球一体化和西方竞技运动的强烈冲击,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教育中,不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实现变革,在新时代找到生存的沃土具有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让青年一代从小就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来说,不仅学生兴趣大,而且也能节省教学设施的投入。湖北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民族中小学就把高脚马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了发展这个项目,湾潭民族中小学还专门摸索了教学方式;在甘南州,很多中小学已经用锅庄舞代替了课间操,现在藏区不论是牧区还是城市,很多孩子都会跳锅庄舞。锅庄舞已经成为甘南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当地促销旅游的一大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根本出路。

(2)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完善的中间环节

1984年,国家体委综合古代蹴鞠、花毽运动、现代足球、羽毛球以及排球项目的运动特点,推出了毽球项目,并重新规定了毽球运动的规则以及技术要求。目前,在全国已经有近百所大学把毽球作为大学体育的常设科目,毽球运动的发展逐步步入正轨,比赛规则不断得以完善,技术发展不断成熟。正是有了如此坚实的群众基础,毽球项目才会成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并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又如中南民族大学对鄂西地区的摆手舞的校园化创编。摆手舞又名“社巴”,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摆手舞整个活动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中南民族大学通过对这些生活化舞蹈动作的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配合以现代乐律,创编出了具有现代感的民族式体育舞蹈,迎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特点,受到了学生欢迎。国外的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历程也证实了学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如北美原住民青年奥运会(The Native Youth Olympics)之所以能得到极大的发展,除了受到政府的支持外,还在于它一开始就把主要参与对象定位于青少年,通过学校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聚敛。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原生态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找到生存根基的最佳媒介。

(3)学校教育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并不排斥现代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相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希望通过现代管理和组织模式为其注入新的理念,以便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良好的运作。如日本所建立的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组织和竞赛系统,使它摆脱了片段生存状况,具有了广泛的民间基础。北美的原住民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是印第安人建立了很多现代组织机构,这些机构服务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1974年由美国体育领导者成立的“国家印第安体育协会”(National Indian Activities Association),发起了一年一度的男女篮球运动和“快投垒球”(fast-pitchsoftball)赛事。国家和地区级的印第安高尔夫锦标赛也从1975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这些举措促使原住民传统体育现代管理制度的形成。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引领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学校拥有优秀的社会资源,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理念,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势必会不断实现与现念的融合,进而找到民族传统与现代科学的契合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变迁。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方法

1.研发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因而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要想顺利有效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必须要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和体育项目特色,有效地发掘资源并进行整编,研发科学的体育教材,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

2.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是一项崭新的创新工作,为了便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有效的融合,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假如体育老师没有清楚的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类型、训练方法以及规则等一系列问题,就无法给学生清晰的讲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进行锻炼,更谈不上有效的传播民族文化。因此,必须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开通更多的渠道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由于我国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文化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基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历经长期的积淀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运动,深刻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行为等。要想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融入学校体育中,开通更多的渠道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是学校内课堂体育课的开展,而且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渠道,例如开展课外体育运动、组织体育运动比赛、举办运动会比赛等等都是广泛的开展民族体育运动的渠道。要尽量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融入学校体育中,提高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积极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还能将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其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好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不仅将现代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同时还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表达,满足了参与者的心理需求,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民族文化传播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研发,构建涵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元化体育教学,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构架。还要加大投入,培养能够带动学校传播民族文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在这些骨干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民族教育研究,2001(1).

[2] 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4).

[3] 韦晓康.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民族教育研究,2006(5).

第8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民族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族学生齐聚一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少数民族学生与教师之间,少数民族教师与汉族教师之间,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高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增进了解、共同成长的氛围是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在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是大学课程中覆盖面最广,学时最多的课程,是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各族大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受到不利情感因素的影响和困扰,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及理解,不利于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首先,民族院校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上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汉族学生有较大差距。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愿与同学交流。

其次,较明显的文化差异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多民族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更多困难。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它民族的最基本的标志。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不仅要面对本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面对与东方文化迥异的西方文化。当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发现自己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时,有部分学生会由于这种文化上的不适应难以找到认同感,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会形成各自独立的群体,而缺乏与老师和其它同学的交流,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语言冲突是民族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有21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对于这些民族的学生来说,本民族语言是母语,汉语为第二语言,英语则成了第三语言。在他们的英语学习中,不仅受到汉族学生所面临的汉语的负面干扰,还要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影响。

上述原因使民族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很多困难:学生自信心不足,易焦虑,人际关系不融洽,班级凝聚力差,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合理处理好民族文化冲突及语言冲突,缓解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促进各民族学生间交流,促进各民族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实现民族高校校园和谐成为了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合作学习的实施

合作学习是20世纪末在欧美地区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群体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促进学习者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合作;促进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增强个人及小组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小组活动的参与能力。据Johnson兄弟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间,研究人员开展了550多项实验和100多次的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基于互赖和责任的生生互动促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小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社会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Johnson兄弟,斯莱文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不同民族或人种学生之间的交流,消除民族歧视,增强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接受其它民族文化。20世纪6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教学上实现各族和解共处的一项革新策略。近年该教学法在我国也开始受到外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

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在我国民族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实行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情感问题,促进各民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为构建民族高校和谐校园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合作学习有助于缓解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问题。由于笔者前面所述的英语基础较差,缺乏认同感等原因,在传统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好意思,甚至焦虑的负面情绪。而在大多数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会被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后,有可能作为一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准备时间及更多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和相互依赖,沉浮与共。这样,在合作学习中,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常常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得到极大缓解,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提升,有助于形成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良好和谐校园文化。

第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促进小组成员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和文化交流。民族高校生源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明显。如果以一般院校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忽略民族差异和跨文化交流,难以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而在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不仅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英语水平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民族作为分组的标准。不同民族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可有效防止传统教学中建立本民族小群体的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的让学生找与自己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料与小组成员分享,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本民族的自豪感,更学会了对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加强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有效地减少了文化冲突,有助于形成团结互助,互相尊重的良好校风和学风。

第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民族高校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不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交流与合作体现出空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在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性格偏于内向,害羞,不愿发言。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有了更多的语言输入,也被要求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同时,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学生会接收一定的培训,让他们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也学会合作所需要的语言及技巧。

第四,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的凝聚力。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对任务的投入;集体自豪感。通过实施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参与者能够感受到所有成员都是同甘苦共命运

的,他们为共同的集体利益而奋斗,所有成员都能够从他人的努力中获益(我受益于你的努力,你也受益于我的努力)。他们还会意识到,个人的行为表现是个人和团体相互作用决定的(合则立,分则倒)他们相互给予对方力量(团结一心,我们攻无不克),当某个小组成员取得成绩时,其他人也非常高兴并会共同欢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凝聚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促进班级的团结。同时,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合作,还包括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班与班的合作,可有效团结各民族学生,提高整个学校和谐发展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启示

为更好地服务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工作,民族高校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在开展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合理分组。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应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学习者之间要求存在真正的信息沟。在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民族是分组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不同民族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有效防止传统教学中建立本民族小群体的问题,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保证各族学生之间信息沟的存在,提高他们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兴趣。

第二,广泛组织课外活动。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合作。一方面,教师可把课堂上的合作活动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后互助学习,使合作的精神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不仅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还应扩大到班与班的合作,整个学校范围内的合作。通过开展英语联欢晚会,英语小品比赛,英语辩论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拓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有意识的让学生找与自己民族文化相关的资料与小组成员分享,进行展示。在课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合作,在课外活动中以英语为媒介向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同学朋友介绍自己的民族,同时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立足于本民族,面向其它民族,走向世界,不仅增强对本民族的自豪感,更学会对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够博采众长,有效地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民族团结。

第9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多样性 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f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ZHANG Ying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The reason that a nationality can distinguish other nationality is different culture.cultural 'performance is various,not only in the material aspect, but also manifest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 behaviour.The author through summary the past studied and the life ,attempted to discuss necessity of the protection na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mechanism regar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

Key wordsnational minorit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the necessity of culture

1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的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文化特质潜藏在不同的文化内容中,构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民族文化中,最大、最基本的文化不同表现,莫过于每种文化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即语言。与此同时,生活的地域范围缔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当然,民族文化物质层次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既可通过人们的语言,也可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当然,物质与它们的关系并不只是单向的,他们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我国有56个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是这个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各种文化开始融合但是依然没有阻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表现出了新的不同的文化形态。

少数民族文化被其他文化同化,主要是汉族。这是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在民族交往中,不利的少数民族会慢慢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民族特色,跟随其他民族。

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这样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在比较封闭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出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心理不愿意与其他民族交流,在民族交流的历史中,族际通婚的现象发生较晚较少。当其他民族进入,常驻这样的地区时,跟随其民族生活,养成了民族习惯,最后形成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心理。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个汉族女人加入少数民族较为完整的地区,久而久之变成了他的民族。但是这样的地区一般伴随的是贫穷与落后。

少数民族之间的同化。这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往之中。各种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之后,相互的民族融合,或表现为甲民族特色,或表现为乙民族特征,其与原先本民族有所差距,产生了新的民族心理。这个过程自少数民族开始交流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在持续。

2 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生活环境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然而文化不是被动的,它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改造。在最初文化的形成和时期,民族之间相对闭塞,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和联系很少,文化体系的构造主要是通过生态环境来作用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会有相似的文化类型。而当一种文化发展成熟时,其内部具有约束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可以说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世界的要求,保护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

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平等的基础。无论什么样的民族,不问其过去,不管其现在,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民族都有选择使用文字、语言的权利,都有认同的民族心理习惯传播和传承的权利,不应以一种自我认为是优势的文化模式强加在他民族的身上,破环他民族的传承。现在,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少数民族进入学校后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渐渐丢失了自己的固有的文化。

但如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威胁。

物质形式的威胁。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商品竞争中,少数民族处于劣势,无奈之下,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商品,接受了那些先进民族的生活娱乐方式,久之,自己的文化内容被改变了。,文化的最小单位是在每一种文化互动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一种物质形式中的。白族自历史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自“丝绸之路”开始就积极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为使彼此交流方便,定三月三为共同交换商品的日子。如今,这项开放式的民俗活动保留和传承下来,可是,我们遗憾的看到,在三月三街上看到了众多非白族的商品,各种各样的商品正使这个白族的传统民间交流活动变成一个巨大了低廉商品产销会。当然,笔者并没有片面的认为一个民族的商品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其文化亦被破坏。

精神层次的影响。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行为层和精神层。当一个文化被其他的文化影响时,首先在物质层发生作用,其次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最后到达其精层次,从而完成一种文化的改造和重塑。精神层次的改变标志着整个文化体系的变化,只是有些微细的地方可能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大理的古城里有很多的酒吧,那原本是外来人员经营的,其主要受众是外地游客。在这里无法评价究竟是这种现代的休闲方式好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活动好,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引起了对于白族文化的精神层次是否被改变的疑问。

3 社会机制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很多做法都是从制度着手。笔者同意这样的做法,认为不管是文化或是其他,形式的做法很重要,它虽然常得到治标不治本的骂名,但是在标本不能兼治的情况下,看中形式的这种重标的做法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如今可以提供有利证据的是日韩两国对于保护本国文化的做法。日本自19世纪就有关于文化保护的法律,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保护较好;韩国在1975年之后也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韩国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我国现在采取四项措施保护民族文化: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培养人才,包括各种大学、艺术院校培养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也包括培养和使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起传承作用的民间专业人士;对那些濒临湮灭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

对于机制保护文化的措施还有一些考虑。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条件是否就能很好的保护民族文化呢。机制毕竟有许多人为操作的东西,若是超出了人的想象与控制,机制的作用便很难发挥了。例如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是传授较为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还是继承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单向的传播较为先进民族的科学成果,还是挖掘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而对于一种民族文化中落后阻碍发展的部分怎么对待,若根除是否会破坏这种文化体系,从而使文化发生改变。

文化的保护是一个系统问题,里面总会有我们想不到的细枝末节,总会不断滋生发展出新的有意义的元素,也总会让我们陷入保护与放任自流的两难选择之中,我相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黄开国,唐亦英.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4.2.

②关于“德”的起源,有原始社会说、殷商时期说和西周新创说,分见李玄伯的《中国古代社会新研》、斯维至的《说德》、段凌平的《试论殷商德的观念》和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关于“德”的原始字义,有李玄伯、斯维至的图腾说、王德培的行为说和郭沫若的道德说。

③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94-295.

④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