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科技创新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理解

第1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会计服务 信息平台 商业模式

一、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界定

会计中介机构是指在会计信息市场中介于会计信息供需方之间,为会计信息的验证、传递、交换提供服务的机构(或组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得以恢复重建,会计中介机构切合企业的需求应运而生。财务审计作为会计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之一,已被大家所熟知,但广义上会计中介服务又不仅限于此。因企业的规模、行业及需求的不同,特定企业往往需要个性化的会计中介服务。一般而言,会计中介服务包括财务审计、财务外包、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和司法鉴定等。

目前我国虽然会计中介机构众多,但尚不存在一个汇总与会计中介机构信息的平台。本文所指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即基于此种目的设立,该平台不仅供相关使用者检索与查阅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也为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搭建一座桥梁,实现基于此平台的双向自由选择与业务合作。在下文中将首先分析会计中介服务的供需现状,然后逐步探讨创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二、会计中介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一)会计中介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根据实地调研和中国o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管理部门的统计资料,截止到目前,本基地内登记在册的会计中介机构共116家,其中证券期货资质事务所14家,占全体的12.1%;其他资质事务所89家,占全体的76.7%;记账机构13家,占全体的11.2%。从以上数据可知,在116家会计中介机构中,证券期货资质事务所和记账机构的数量明显偏少,占全体比重较大的为其他资质事务所,由此可以看出本基地内会计中介机构的分布很不均衡。另据上文对会计中介服务的概括,以上116家会计中介机构并未完全覆盖财务审计、财务外包、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和司法鉴定的所有领域,面对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定需求,不一定能提供他们想要的服务。

从会计中介机构规模而言,116家中仅有1家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武汉分所),全国综合排名前10的事务所也仅有6所(据2013年7月17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最新资料)。就会计中介机构服务的特色而言,针对中小企业的纳税申报、工商事务、外包财务总监等具体业务也呈现出“大所”不愿承接,“小所”不很精通的现状。另从会计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含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人数来看,亦呈现出“大所”过分集中,“小所”零星稀少的现状,行业整体的执业质量难以保证。

综合而言,当前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所能提供的服务仍较为单一,“大所”和“小所”之间的分布仍不协调,所提供服务的层次与种类不一定能满足于光谷企业园区的全部企业。

(二)会计中介服务需求现状分析

由于光谷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了部分企业,并回收到有效问卷100份。由于光谷片区企业主要涉及光电信息、软件、生物制药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在问卷收集过程中亦考虑到此行业分布及比例,故100份问卷样本中含光电信息类企业33家,其中1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57.6%;软件类企业24家,其中8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3.3%;生物制药类企业29家,其中9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31.0%;金融服务类企业14家,其中2家为大型企业,占比为14.3%。从主要会计服务需求而言,光电信息类企业主要需要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服务,软件类、生物制药类和金融服务类企业均主要需要财务外包服务;此外,软件类企业还需要财务审计服务,生物制药类企业还需要资产评估服务,而金融服务类企业则还需要司法鉴定服务。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财务外包和财务审计仍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需求,但对于大型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审计成为首选需求;而对于中小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财务外包成为首选需求。另从上组数据还可知光谷企业园区内大多数企业为中小企业,故会计中介服务的主体为中小企业。据问卷统计结果,48%的企业认为当前会计中介机构收费不合理,65%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渠道为管理部门安排或私人关系;另外大型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长期合作的趋势明显,而中小企业则会不定期地更换会计中介机构。根据中小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反映,会计中介机构在拟定合约价格时并未完全考虑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区别,其服务价格虽低于大型企业但优惠的幅度不大,这明显阻碍了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影响其竞争力。

总体而言,在会计中介服务需求市场上,光谷企业园区内的企业选择会计中介机构的范围有限,供需双方在议价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在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部分会计中介机构凭借其规模和行业声誉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局部垄断,这不利于本行业的良性发展。

三、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对会计中介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供给层面与需求层面未能实现良好匹配,即供给层面会计中介机构分布不合理与参差不齐的现状一定层度上不能满足光谷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故在此背景下,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不仅在于汇总本片区内的所有会计中介机构,更在于引进片区外的优质会计中介机构。下文将从几个维度阐释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一)跳出固有选择圈,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从前文可知,大部分中小企业获取会计中介机构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且封闭,其选择范围大多局限于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所提供的116家中介机构;这一现状导致着企业在商议合约费用时没有主动权,同时也没有渠道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若存在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则可以较好改善此种局面,企业不仅可从该平台了解基地内所有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也可与基地外的中介机构接洽,并基于自身需求做出合适的选择,从而恢复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

(二)打破“大所”的局部垄断,促进行业良性竞争

通过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登记的116家会计中介机构中,虽然大规模事务所的数量只占其中很小的比例,但其手中却掌握着绝大多数优质客户及资源。从某种程度而言,一些“大所”已形成了局部垄断,小型会计中介机构因而更难开拓市场。一个行业若缺失了流动性和竞争,必然会缺失透明,这对会计中介行业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同时就某些特定会计服务(如财务外包)而言,不一定是“大所”才能满足需求,基于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企业可以了解更多其他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这也利于本行业的良性竞争。

(三)帮助中小企业节约成本

成本控制一直是中小企业特别关注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状况均处于较低水平,故成本控制是中小企业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当前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约定服务价格的方式仍以协商为主,在此模式下,由于缺乏透明化的定价依据和服务定价存在的固有弹性,部分中介机构可能基于企业对于行情的不了解而虚抬价格,这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节约成本。若存在独立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中小企业便可了解特定专业服务的参照价格,从而提升企业议价能力,节约成本。

四、建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现有条件

(一)政策条件

根据光谷会计服务示范基地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对于基地建设第一阶段的目标有如下表述,“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政府出资建设公共会计服务平台和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公开、公平、公正、高效、市场化的交易,企业得到专业、优质、高效的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实现互惠多赢。”由此可以看出政策导向为大力扶持会计中介行业的创新发展,目前主管部门还尚未建立此类平台,故创立此类平台是政策所鼓励的,这是其有利条件之一。

(二)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从线下转向线上,会计服务行业亦受益于此。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只能人工进行,企业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往往会采取就近原则。但在网络条件下,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可通过远距离数据传输的方式实现,由此在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时得以打破地域限制,能在更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满意的机构。故借助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帮助,企业不仅能进行跨地域地选择会计中介机构,更能跨地域地接受其服务。

五、未来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模式与经济效益

(一)可行的商业模式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本文所指的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实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该平台不参与服务企业,但为企业提供会计中介机构信息并提供与其接洽的渠道和场所。从此维度而言,其运营方式与淘宝网类似,故未来此平台若得以建立,可充分参考“淘宝模式”;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在未来业务开展中可充当独立角色,促进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与会计中介机构的沟通,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从目前淘宝网的盈利模式来看,淘宝网虽然自身不卖任何商品和服务,但众多卖家通过这个规模巨大的平台获取可观利润的同时,淘宝网也获得了来自卖家的平台收益。本平台亦可借鉴此种盈利模式,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帮助企业找到优质的会计中介机构并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收取少量数额的会员费,从而实现本平台的自给自足与可持续发展。

(二)可预见的经济效益

在可行的商业模式中已经提到,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找到合适的会计中介机构和节省成本是本平台的主要价值之一。另外通过本平台的信息汇总,可将平台内会计中介机构进行系统评级和综合评价,其信息供企业参考。当前中小企业占据了中国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在光谷企业园区情况亦是如此,故有效的会计中介机构评级信息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社会效益也会转换为经济收益。由于本平台汇总了会计中介机构的信息,在达到一定规模时会有大量的数据积累,借此可率先建立起会计服务行业的专业数据库,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供相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学术研究之用。总之,平台化的运作方式不仅可从目前的运营模式中获取收益,亦可挖掘出多元化的经济收益来源。

六、创立会计中介信息平台可能存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平台收费标准难以确定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创立抱有兴趣,但对于本平台的服务收费部分企业表现得较为敏感,这一点在中小企业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本平台建立的目的之一便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但支付给本平台的服务费却会增加该企业的成本,故本平台的服务定价应小于帮助其节约成本的数额,否则企业通过会计中介信息平台挑选会计中介机构就失去了动机和意义。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市场上会计中介机构的服务定价千差万别,大型会计中介机构(如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内排名前十的事务所)与中小型会计中介机构(如国内中小型事务所和记账机构等)服务定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基于其提供服务的不同,会计中介机构会有很细化的收费规则,但这种收费规则不同的会计中介机构间亦有差异。在向企业推荐会计中介机构时,本平台的服务收费也要随着企业挑选会计中介机构收取费用的变化而变化,故本平台收费难以有统一化的标准,具体标准与尺度还需试运营时充分了解不同会计中介机构的收费后方能确定。

(二)平台创立需付出足量资金

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会计中介信息平台提供服务的前提是建立会计服务行业的专业数据库。在构建此数据库时,除投入软硬件设施外还需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维护和更新数据库时也会持续不断地发生相关费用支出;因此前期若要顺利完成构建此数据库,需有足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对于创业期的企业而言,资金的筹集往往都是一个难题,本会计中介信息平台的创立亦是如此。故为防止创业初期资金链的断裂,应充分恰当地估计构建会计服务行业专业数据库的成本,并筹集到足量的资金。

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手段,引入风险投资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的方法。另外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市场上尚无一家从事此类业务的平台或机构,在上文政策条件中也已提到,政府乐见此类平台的建立;故引入政府资金和寻求政府参股也是一个较好的筹资方案,同时借助政府的背景也可以减少政策阻力和保障其市场拓展。

(三)市场需求尚难以估计

由于本次调研涉及到的企业仅为光谷企业园区中的部分企业,其统计范围未能全面涵盖到全体企业,其统计结果与总体相比也可能存在差异。在分析市场需求时,虽然样本中的大部分企业均对此平台和其服务产生了兴趣,但这不一定能代表光谷片区全体企业的需求。另外某些企业对此服务的兴趣并不一定代表将来会一定购买此服务,故对市场需求的估计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谋求持续发展的平台,只有盈利才能保证其持续发展,而盈利又有赖于市场需求,因此市场需求直接关系到本平台的持续发展。故在本平台试运营阶段时不仅要逐步摸清市场可容忍的服务定价,还应逐步了解市场的总体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服务,使本平台的服务能真正切合市场需要。此外为规避可能存在的亏损,对于估计的市场需求应测算出可实现的收入,从而通过试运营了解本平台现实中的盈利前景,为正式运营提供决策依据。

注释:本文系2012年大学生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10520079。

参考文献:

[1]方新华.浅析基于SaaS模式的在线会计服务[J].财会研究,2010,09:56-57,60.

第2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细节管理;心理护理;儿科疾病;护理管理效果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同时,人们对于医疗护理质量也提出的更好的要求,临床上如何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等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1]。儿科作为医院特殊的科室,由于患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再加上家属对于孩子过于关爱等,使得护理工作难度显著增加。因此,临床上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误差发生率,改善患儿心理状况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对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来笔者医院诊断、治疗的60例儿科疾病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有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11)岁,平均年龄为(6.5±0.8)岁,患儿病程为(1~6)天,平均病程为(3.5±1.4)天;对照组有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患儿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6.1±0.9)岁,患儿病程为(1.2~6.5)天,平均病程为(4.2±1.1)天。患儿对其治疗方案、护理方法等完全知情,患儿年龄、病程等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精神支持:入院后为患儿安置一间病房,并保持空气新鲜,让患儿保持愉悦的心情。治疗过程中护师可以通过将故事、幽默等方式和患儿沟通,既能够分散患儿注意同时还能够减轻患儿激进反应,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心理疏导:患儿确诊后,护师要告知患儿家属相关疾病知识,并详细解答患儿提出的问题,让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有一个了解,使得患儿家属能够全力配合治疗。同时,患儿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患儿心理护理,减少和避免心理应激。放松训练。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儿恢复情况进行锻炼,让患儿保持放松,帮助患儿缓解负性心理[3]。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联合细节管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强化护师风险意识。儿科护理和成人护理相比风险更高,并且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家属情绪波动通常比较大,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产生护患纠纷。此时,护师应该多注意护理细节,多考虑患儿家属的心情,通过合理的安排以及加强细节管理等建设护理纠纷。在护理过程中做好患儿心理护理以及细节管理,以“人文关怀”的服务意识去照顾患儿。(2)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患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节管理过程中应该规范护理程序,保证细节管理能够有效的实施。(3)完善规章制度。给和本院儿科护理工作实际情况,护师对“儿科护理管理手册”、“儿科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儿科护理质量标准”等多个标准进行细节化,为护理质量管理以及控制提供依据。同时,护师在相关制度和标准基础性进一步加强护理质量监控程序,对患儿护理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对护理过程中的疏漏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1.3 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拟问卷调查标准对患儿护理前后医院感染、护理差错、护患纠纷以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和统计;采用SDS、SAS 评分量表对患儿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n(%)形式表示,并行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后4例发生医院感染,3.57%患儿护理出现差错,2例出现护患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为7.86%,低于对照组(15.7%)(P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2.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3.讨论

儿科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疾病类型也比较多,多数患儿发病后容易产生哭闹、烦躁等心理,给医师诊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部分患儿治疗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想的护理方法使得患儿治疗预后欠佳,治疗依从性较差[4]。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加强患儿护理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细节管理联合心理护理在儿科疾病患儿中在儿科疾病中使用较多,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心理护理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护理方法,这种护理方法更加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通过加强患儿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儿消极心理,使患儿能够更好的接受治疗、配合护理、治疗,从而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同时,心理护理的实施还能够有效的稳定患儿家属的情绪,能够让患儿家属和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了由于患儿过度痛苦引起的家属应激反应等。而细节管理也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种护理方法,它主张每一位护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细节管理的实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增加护师服务意识,并将细节管理的观念、思想等融入到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我院的护理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护理,使得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了护师护理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护理缺陷,从而能够降低患儿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临床上,将两组护理方法联合起来效果理想,能够发挥不同护理方式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既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减少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波动,从而使患儿能够更好的配合护理、治疗[6]。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儿护理前SDS、S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护理后SDS评分为(31.58±8.29)分、SAS评分为(31.89±7.72)分,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儿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疾病类型也比较复杂,患儿治疗过程中在心理护理基础上联合细节管理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患儿心理波动,减少护理差错,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霞.小组术前访视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儿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20-1922.

[2]徐素彬,宋芹,彭,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54-155.

[3]石晓萍.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8):105-106.

[4]周秀红,黄水英,张伟珍.鼓励患儿及家属参与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报,2012,19(7A):32-33.

[5]郭志芬.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4):1131-1132.

第3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敏捷开发;敏捷测试;敏捷实践;测试策略;TDD BDD极限编程项目管理

本文分为以下主题介绍敏捷实践活动的测试策略:

1.敏捷实践启动

在项目启动阶段,通常被称为“sprint 0”或“0 Scrum的迭代”,这个目标是让你的团队根据需求分析找到正确的方向。虽然主流敏捷社区不喜欢谈论这么多,事实是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可以从几个小时到几周 取决于项目的性质和组织的文化。实际这个阶段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了给客户演示未来软件模型而搭建的测试,主要任务是,组织各种方法测试并开始建立测试环境。这个阶段你的项目,你会做初期要求的构想。作为这一努力的结果,你及你的团队应该通过简单的测试获得更好的需求理解,并且制定一些验收标准。

1.1 测试环境搭建

在项目的开始,你需要开始设置你的环境,包括设定你的工作区域,您的硬件,并开发工具(命名一些东西)。有几个策略,来组织你的测试环境:

①采用开源软件(OSS)工具的开发。

②采用开源软件与商业的独立测试工具。

③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缺陷跟踪系统

④投资于硬件测试。团队可能需要的硬件上做测试。

⑤投资虚拟化和测试实验室的管理工具。

⑥投资持续集成(CI)和连续部署(CD)工具。

1.2 缺陷管理

缺陷管理往往是交付团队结合自己的需求管理和缺陷管理策略来简化他们的整体变更管理过程。这是因为缺陷是另一种类型的要求。要求也是一种缺陷,事实上,一些敏捷团队甚至捕捉使用缺陷管理工具的需求 。

采用这一战略的主要障碍,是把需求的处理和缺陷处理同等对待。在敏捷交付团队形势估计时,顾客通常需要支付新的需求的开发费用,但是不会同意在项目中支付缺陷的修复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有效的做法是将工作项目标记为需要付费的(或不)。这种定价策略是把你的需求和缺陷管理过程合并为一个单一的简单的改变,这也是过程改进的机会。

2.整个团队测试策略

2.1 整个团队测试策略

敏捷社区中常见的一个组织的战略,团队需要包括人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 编程技能,领导能力,测试。显然这个列表没有罗列全部的团队的能力,同时,也不是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拥有如上的能力。但是,在敏捷团队中,每个人都能以任何方式快速地学习新的技能,尽可能的通过学习去尝试并且分享给队友,从而提高团队的整体生产力。这被称为自组织“团队”。

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敏捷开发流程的不同。在传统瀑布模型下的团队,程序员是常见的(专家) 编写代码,然后把它扔来给测试人员(也是专家)。 虽然比没测试好,但是这样的独立作业,带来的是昂贵的花费和时间的开销。在敏捷团队的程序员和测试人员一起工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角色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敏捷社区中一个有趣的哲学是,开发人员应该尽早尽量验证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能力,努力获得更好的这样做过的效果。

图1 传统和敏捷开发比较

2.2 开发团队测试策略

如图2所示。Ambysoft 2008测试驱动开发(TDD)的调查,TDD的测试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有趣的是受访者明确表示,他们不只是做TDD也不是人人做TDD,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在做回顾和检查,结束生命周期测试,和平行独立测试 ,活动敏捷的纯粹主义者似乎很少。

图2 敏捷团队测试/验证实践

2.2.1 持续集成(CI)

持续集成(CI)是一种实践,每隔几小时至少一次,最好是更多的时候,你应该:

①建立你的系统。这包括编译你的代码和潜在的重建您的测试数据库(的)。这听起来简单,但大型组成的系统的子系统,你需要一个战略去思考怎样建备份系统以及真实的系统的整体。

②运行你的回归测试套件。你将需要确定的测试范围的大小。对于小的系统,你会得到一个单一的测试 套件的所有测试,但在更复杂的情况下,配置好测试用例是非常重要的。

③执行静态分析。静态代码分析是一个质量技术在自动化工具检查代码中的缺陷,经常寻找如安全缺陷或编码风格的问题类型。

先进的团队,特别是那些在一个敏捷的规模的情况下,会发现他们也需要考虑将CI工作自动化实现并且部署,这样可以推广到其他的环境建设,或如果有一个工作建立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可能想将它部署到演示环境,你的团队以外的人可以看到进展。

2.2.2 测试驱动开发(TDD)

从图3可以看出,有效的TDD方法提供的测试用例比较详细的规格说明更能被工程师很好的把握和操作。有效的单元测试已经是开发文档的重要部分,同时,定义清晰的可被接受的测试用例也会在将来成为产品的一个验收标准的一部分。

图3 测试驱动开发(TDD)是一种敏捷开发技术的实践

图4 一个程序员标准的一天的工作安排

可被接受的TDD的测试用例的开发需要程序员根据需求,已经测试人员的反馈不断调整,同时,自我驱动代码重构及实现。根据图 4显示,其实一个程序员在拿到需求之后,更乐意去不断的寻找之前的类似相关代码的实现然后撰写测试用例,所以相关测试用例最好能够被系统集成并且被分享,这样可以节约开发的时间,也能够为客户的验收测试提供帮助。

2.3 独立的测试团队

整个团队参与敏捷实践的测试工作已经可以协助开发团队发现简单的功能性的测试用例的开发,然后在大规模的复杂开发团队,我们还需要一个独立的测试团队来做独立的完成阶段已经生命周期结束量产前的测试。独立的测试团队努力的目标是找出系统性的问题(整个团队的测试通常是在验证性试验),独立的测试团队将专注于更复杂的体验的测试,区别于整个团队测试,独立的测试团队将支持多个项目团队。大多数组织有许多开发团队并行工作,往往有几十几甚至百名开发人员,所以需要有一定规模的独立的测试团队支持实现规模效应。这将大大减少你所需要的测试工具的许可证数量,分享昂贵的硬件环境,并使测试专家能够分享支持多个开发团队。

从规模效应的角度来看,敏捷开发团队跟独立测试团队的人员配比往往会15:1或20:1,大量的测试人同时工作在多个不同项目组中,而之前传统的人员比率往往接近3:1或1:1。

2.3.1 平行的独立的测试

独立的测试小组报告缺陷给开发团队,这些缺陷被视为需求并被开发团队加上优先级放入工作项栈在下次版本的时候解决。

许多开发团队可能没有所需要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测试,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源必须在多个团队共享。该含义是,你需要一个独立的测试团队的工作 并行地跟解决这些问题的开发团队工作。系统集成测试往往需要昂贵的环境这不是哪个单个项目团队所能承担的。

采用独立的测试的方法依然是现有的质量/测试人员仍然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的,我们需要帮助测试人员克服这些文化上的挑战,帮助他们获得的技能和心态,有更好的敏捷思维。

2.3.2 结束生命周期测试

结束生命周期测试对于很多敏捷团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努力成果,系统准备投产项目即将结束。如果独立的平行试验尽早开始,那么最终通过最后的生命周期测试可以很短,因为问题早已已基本被覆盖。独立测试工作延伸到交付的每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旦解决方案的交付可用,独立的测试团队立即平行地进行完整的测试。

综上所述,敏捷测试贯穿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直至整体解决方案交付完成,在这个期间影响软件质量,测试效果的不单单是独立的测试团队,整个团队的每个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参与,灵活的测试环境以及便捷的缺陷管理,敏捷的灵活的测试策略能够帮助我们交付一个完美的整体解决方案给客户。

参考文献

[1]徐德华,应翔翔.论知识共享模型及其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J]. 经济论坛,2010,12.

[2]王敏.基于Scrum敏捷开发的软件过程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第4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课证融通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中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一、国内相关现状研究分析

多年来,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尚在探索之中,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稳定、统一和完整的教学思路。大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停留在订单式的顶岗实习形式上,没有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探索和培养,目标短期、形式单一、内涵不够。虽然部分高职院校也有技能培养的,但大部分都是脱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常教学之外的培训项目,功利性比较强,违背了高职教学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虽然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专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相互融通与衔接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并且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思想,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教学重点也逐步从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但还是存在理论知识偏多、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偏重功利性教学的不健康现象。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性企业多重视高职学生适岗应岗方面的能力,在基于“工学结合”和“课证融通”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一条社会适应性比较强、颇受用人单位和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一)在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在教学模式上建立起“专业知识学习—岗位认知—职业能力认定—实训实习—就业工作”的“学习—实践”逐步递进的教育模式,从而增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教育效果。

(二)引入适应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全国酒店服务技能资格证书为主的课征融通情境教学模块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旅游行业、旅游类企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旅游类企业单位的现场感和岗位角色意识,使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类企业岗位必须具备的扎实规范的岗位技能。

(三)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教育体系的健全,依托工学结合的实习基地,把教学现场从教室转向校内实训场所,由校内向校外延伸。根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旅游景点进行实地现场指导实践,强化专业技能,感悟岗位的具体技能需要。同时,促进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单位实践,进一步自觉锻炼自身的专业实操技能。

(四)在专业考核上,强调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全国酒店服务技能证书的考试导向,进行口试和实际操作检测,倡导形式与方式的多样化,引导督促学生既掌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扎实的理论,又掌握过硬的技能。

(五)为高职经管类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比较科学、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改革思路,总结出工学结合下的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方法,从而强化高职经管类专业“双证书”的教学管理目标。

三、树立正确的目标,解决关键性问题

(一)拟达成的目标。

1.基于“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指导思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行以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系统化教学新模式。在“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际工作过程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和“做中教”教学模式,即学生组织成各工作过程项目团队,并在其中充当一两种角色。项目依照业界真实工作流程划分成多个阶段。在项目流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先行讲授这一阶段可能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课,并通过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每阶段的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针对其问题适时切入知识点教学。教师对提交的报告及时组织评审,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提升水平。做与学形成一种迭代式的螺旋上升过程,相互交替,互为发展。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中,执行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成绩评定方式,执行以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结合、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2.基于“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证书考试教材的有效整合融通,实训课程的合理设计,建立和开发将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转换为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考试需要的课程,构成课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式课程结构。其一,学生从兴趣出发,以实际工作过程项目驱动,自由组建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发展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从自由到自觉的实践过程。其二,让学生自己“做主”,因为发展和创新不是被动的产物,而是自主的结果,让学生自主、自立、自修,每一个学生都沿着自己的“兴奋线”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从而萌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其三,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不能以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为评定,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要相辅相成,因为从每一个个性各异的个体来看,发展的途径和创新的指向要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只要有发展、有创新,就会有成绩。

3.建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科学合理的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的课程考核内容。有的课程为项目过程考核(以团队分为主、个人分为辅的考核方式;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的课程为实践和服务技能考核等若干种新的考核方式与办法。

4.建立健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工学结合的企业,借助岗位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培养学生知岗、适岗、应岗的能力。

(二)应该重视,并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以酒店服务技能证书为主的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导向,突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解决该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教学课程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

第5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第6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作者简介:秦欣梅(196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刘红梅(1975-),女,江西上饶人,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发展研究――基于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主持人:秦欣梅。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5-0014-04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新手段,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升竞争实力、强国富民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的高科技企业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但是,没有人才就没有科技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科技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知识、科技、产业创新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越来越被重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人才

(一)科技创新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应该从两方面展开,即科技与创新。创新就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及具有创造性和新意。创新就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问题并提出新思想、新认识,探索出新规律,做出新发明和新创造。它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总称,人们习惯把科学与技术放在一起说明两者存在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科学是如实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手段、流程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因此,可以说,科学创新是认识世界,而技术创新是改造世界;科学创新的成果丰富人类生活开拓人类视野,技术创新的成果则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认知能力。由此,科技创新可以概括为: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二)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人才在国际上通常指的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创造性人力资源[1]。由于科技创新人才区别于普通人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创造性的发现、发明和创新,人们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理解更加注重并突出强调其创新的本质性。对于企业来说,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科技活动中具有良好创新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创造性工作取得创新成果,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有益影响的人[2]。

二、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特征

当前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重要课题,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焦点。然而,创新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特征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已经有不少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提出的创造型人格十大标准(非智力)包括: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和兴趣爱好广泛又专一。[3]但是真正符合以上全部标准的人并没有,靠标准来定义科技创新人才是顽固的、死板的、缺乏灵动性的。科技创新人才突出的素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从广度到深度,从目标到任务,都是极其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经常涉及到多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科技创新人才必须要专深的本专业知识也要有广泛的外专业基础;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越广博、结构越合理,对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所以,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些科学的方法论知识,并且懂得运用创造性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还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在已有水平基础上求新求变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二)高水平的智能素养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当代科技创新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高度智能性特征,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它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智力主要由专注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构成。任何优秀的科研成果和创造发明都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都是经过长期专注于问题的研究,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反复求证,不断创新的结果。科技创新人才善于发现问题、捕捉求新求变的机会也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浓厚的兴趣、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良好的记忆和必胜的自信心等作用的总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科技创新的过程,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实验的设计和进行、科学假说的提出还是新技术方案的构想及验证等,都需要科技创新人才综合地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通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各项思维的加工,充分发挥和运用各种智力因素的过程。因此,作为当代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的科技人才应当具有持久的专注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等智能素养。

(三)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独立的务实精神

当代科技创新活动多是指向人类未知世界和未至领域,这些活动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科技创新人才要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创新动机,要勇于对传统的理论与方法、观念与权威进行怀疑、批判和突破。一方面,在通向未知和未至的世界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开辟的平坦道路可以顺延,充满了无知和坎坷,甚至充满了怀疑和阻扰。科技创新人才应该独立判读,不盲从,不轻信,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同时又遵循科学规律,在创新的道路上独立自主,坚持己见。另一方面,越是艰难越是考验,科技创新人才要乐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具有坚韧的永不服输精神,勇于冒险,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并勇于克服挫折和失败,坚持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运用科学规律和方法,不骄不躁,理性对待自己的错误。只有那些勇于探索和敢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在未知和未有的科技创新领域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师资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研究型高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在我国,高校拥有全国2/5的两院院士,2/3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4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6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6%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4]。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把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显得格外突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正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有的学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已达到48%。[5]青年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可是,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现状,青年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不尽人意,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问题。

(一)教育视野局限书本

新一代年青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一直呆在学校,从本科一直读到硕士、博士。一方面,很少参与其他院校、地区或者国家的合作项目,缺乏教育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普遍认为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关注科技前沿较少,所以缺乏教育的时代性特征,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往往比较陈旧。

(二)科学研究脱离实践

青年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没有真切地体会具体岗位上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在教学上,对知识的感悟和讲授往往是凭自身的理解,很难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解释和运用。在科研上,也多是研究路线的简单布置和研究方法的简单运用,很难通过认识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提高认识。因此,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往往显得空洞乏味,科研成果也乏善可陈。

(三)师资培养方案不健全

首先,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往往是将职称标准往人才等级高低上套,教师一门心思追求职称的晋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参与和努力。其次,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师培养规划,重视短期成果考核,忽视长期系统培养,缺乏针对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职业规划。第三,重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技能,忽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计划和活动。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教师,教师在创新方面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能将创新素质融合到教育教学与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明确定位,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责任感

科技进步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问题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学生质量的高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是创新的引导者。教师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经常投身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来引导学生,并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所悟所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脱离死板枯燥的理论学习,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打开一个窗口。其次,教师是创新的开拓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形势,要求教师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讨、课件制作、实地调研、组织开展活动等方式的补充与配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为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要尽早树立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己任,努力培养自身各方面素质,提升自身相应能力,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自身不断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素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执行靠教师,教师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成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教师应该具备尊重个性、宽容异议、追求真理的良好品格;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功底和追逐学科前沿的追求;具有善于发现、思考问题、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开阔的思路和强大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素质,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一个努力方向。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被应用于各行各业,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就无法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遑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素质的同时还应大力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1.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科技创新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科技创新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或者某一专业,拥有多学科知识基础的人才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产生。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科交流与融合,定期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创建学术交流团队,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跨学科项目的研究,鼓励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教学研究队伍,在教学科研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这这些过程中,青年教师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还可以积累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方法和手段。

2.开展进企业活动。下企业锻炼活动的开展能够密切地加强企业与学校、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实践,青年教师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并通过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研究。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更紧密地劫后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事件活动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创建技能培训基地,输送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学习锻炼的平台,积极促成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科技应用一体化以及专项实践技能的提高。

3.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引导教师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愿景。产学研用相结合为专业教师提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更好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技能,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基础[6]。建设产学研基地,创建高校与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开展科技项目合作,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建立学校、行业与企业合作的研究机构,以科研促产业,以实践促科研,良性循环。

4.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搭建中外合作办学平台,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赴发到国家或地区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展国际视野,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优秀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聘请专家名师开展讲座,增强其与青年教师的交流。从思想意识到专业素养各方面对青年教师产生正面积极影响。

5.传帮带方式方法的创新。也叫“老带新”或者“师傅带徒弟”。“师傅”指的是有丰富经验的老老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研究能力较高,对教育教学规律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徒弟”指的是教学科研缺乏经验尚不成熟的新进教师或者青年教师。师傅和徒弟结成一对,师傅通过“传、帮、带”,促进徒弟快速成长。学校应当组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传帮带活动,并对这项活动进行追踪考核,确保活动效果,并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薪酬奖励。

(三)帮助青年教师进行职业规划

很多青年教师都没有也不会进行职业规划,学校也很少关注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但是,如果学校能关心教师的职业规划并促成其进行并执行了科学的良好的职业规划,无疑给青年教师带去了被关爱感和归属感。这无论对教学、科研或是人才培养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职业生涯设计的中心内容是针对一个人的事业而言的,主要包括制定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时间安排、阶段性自我检查、出现问题后如何改进等问题。根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青年教师的潜在能力,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成长目标,全面分析教师的个人特点,确定其发展重点。明确的目标将为青年教师发展指明方向。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社会呼声下,学校要组织青年教师按步骤有计划地分别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包括政治素养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高、技术能力的加强、教学科研能力的成熟。职业规划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和成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学校了解青年教师的发展愿望,指导青年教师把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情感上的统一和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凝聚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四)制定科学长效的人事考核制度

为了更好地评定、把握青年教师的能力,学校应该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在教学岗位传道授业,在科研岗位开展科学研究,还要在企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锻炼;不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岗位实践技能。所以,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考核,应该是学校人事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的。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不能单纯依赖于职称标准,还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从分考虑专业岗位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如:制定与职称等级相对应的技术技能等级,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专任教师,也应被允许参加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申报,在聘任的时候享受相同待遇;对考核优秀者或者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作出突出贡献者,要给予大力奖励;对接受培训达到一定时间的教师可以由社会和国家对其进行综合鉴定;制定详细的岗位条件和层级薪酬待遇,对于教师的每一次岗位变动和晋升要做出及时的聘任变化和薪酬变化。完善的激励政策和长效的考核机制能有力地推动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促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成为一支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实践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骨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中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策略[J].人口与经济,2011(5):24-28.

[2]刘晓农.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内涵及素质特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1):129-131.

[3]王通讯.科技创新人才特征“锐观察”[J].中国人才,2013(11):23-25.

[4]张连红.英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中的教师角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7):86-89.

第7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1]。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勤查资料、参与实验研究,可提高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撰写科研报告、论文,可提高文字写作水平、科学表达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逐步掌握分析论证的方法;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可增强沟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涵养,培养健全人格。这些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可促进学生的创业就业。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好地掌握未来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可培养职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和经验。历年的就业情况表明,一些参加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特别是那些曾获奖的学生,在“双选会”上特别抢手,而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一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创业成才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受到社会的好评。

3.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融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技创新涉及的学科门类较多,这促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相关学科内容,培养运用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打造创新人才,锻造栋梁之材。

二、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校自2005年开展第一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年头。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笔者亲自指导了三届的学生参加这项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参与的愿望虽强烈,但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2.学生科技创新思路不够开阔,自主创新课题数量不多。参加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指导教师拟定课题或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3.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他们都有一股强烈的参与热情,都想通过这项活动做出点成绩,展示自已的才能。但在具体的创新实践环节,如:选题立项、申报书的填定、实验方案的设计及课题的实施开展,都存在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希望指导老师直接给他寻找思路,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缺乏经费资助,有些很好的思路想法也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践;学生开展活动的硬件配置不到位,学生只能东拼西凑勉强应付,这样的工作模式很难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范、有序、高质量的持续开展。

三、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几点建议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建立适当激励机制。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栏、编发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内电视、校园网络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进行广泛的动员,要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参赛。除此之外,要建立健全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一个运行系统,它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相关组织的目标实现,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利用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建议高校可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的升学就业及平时学习成绩的评定结合起来,这能让所有大学生看到科技创新给自已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景,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

2.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如果缺乏系统、规范的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很难转化为创新能力;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进行具体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遵循一定的创新规律。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尤其是一些在创新方面卓有成效或创新思维活跃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设创新课程,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学校科技处相关人员介绍科研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

3.加强平时的学术交流活动。经常组织广大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如以举办“教授或博士论坛”“教师科技报告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4.加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技术和能力。笔者认为,理论教学的改革应侧重于教学模式、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在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上,我们更多地倡导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结合自已的理解与思考,书写成文,拿到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交流。对于基础好的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双语授课的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提高他们专业外文的阅读能力。在考核方式上,由单纯的闭卷考试改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评定,如撰写小论文、综述、堂上交流与讨论等。实验教学改革应侧重于通过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来全面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5.学校应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章制度,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4]。规范的制度,对推进学生科技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施办法》、《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推荐申报立项管理条例》[5],对学生科技活动所涉及的组织领导,教师指导,经费使用作明确规定,并将其与学生所修学分挂钩,从而保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有章可循,步入良性循环。此外,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必然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强调,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乏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等等。学校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地使用避免浪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硬件设施(如:创新实验基地、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使学生能有场地开展他们的科技创新实验。

6.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应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的责任主要是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他们的参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如:指导科技创新活动与教师的工作量及评职晋级相挂钩,这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可聘请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卓有成就的教师传授经验,尤其是在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如何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传授可相互借鉴的一些指导性意见。此外,指导的方式、方法也应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让更多的教师在指导水平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势必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应在学校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教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上,应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上,应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教育与实践体系,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升.科技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科技,2005(12):46-47.

[2]王祚桥,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3]何志霞.高校科协与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3):19-20.

第8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在一定情绪状态下进行的,创新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发挥,创新心理品质则是人的创新素质得以提升的基础。国防生作为新时期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群体,其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国防实力以及军队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探索研究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品质,增强国防生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促进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水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文对东华理工大学250名国防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心理状况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94.8%。其中男218例,女19例。

2、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资料、比较等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问咨询,收集整理数据,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与预处理,然后用SPSS11.5软件主要对国防生创新情感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研究结果。

二、国防生科技创新心理调查结果

1、国防生科技创新情感比较

(1)男女国防生创新情感比较。据统计可知:男女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都在40分以上,男生的得分比女生略高。T检验值为0.82,从统计学角度分析,男女国防生在情感分值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对照问卷测验结果,表明处于青年阶段的男女国防生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情感,对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2)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总分差异分析。据统计可知:不同专业国防生创新情感平均数和标准差文理科差异较大。从方差检验来看组间F值为3.21,相伴概率为0.04,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至少有两组之间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

据资料统计看出文科、理科之间相伴概率0.01远远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二者有显著差异,即文科要显著低于理科,其创新情感得分低于理科。这和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基本都是理工科有相当大关系,这一结果也与国内国外一些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不同年级国防生创新情感得分比较。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低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男生的比高年级国防生较高。T检验值为0.09,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年级国防生的创新情感得分有一定差异。问卷测验结果同国防生现实表现是一致的,低年级国防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渴望创新。但往往到了大三、大四年级后,考研、部队实习、就业不用愁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的意愿和情感淡薄了!

(4)国防生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心理的关系。据资料统计可知:方差检验的F值为4.37,相伴概率为0.0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在创新情感总分上有明显差异。即经常关注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创新情感要显著高于不关心课外科技活动的国防生。

2、国防生科技创新其它主要心理因素

(1)国防生科技创新的动机。动机反映思想意识,是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条件。通过对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动机调查,结果显示31.02%的国防生回答是为了“锻炼实践能力”;26.95%的是“将来深造打基础”;17.76%是“增长专业知识”;14.15%“为毕业论文提供帮助”、10.12%“为获取荣誉”。从心理动机来看,我校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差别。国防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不但锻炼、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而且增长了专业知识,为将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论文提供了帮助。通过参加创新活动中,从不同层面上实践创新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2)国防生创新情感意识的认识现状。从问卷来看,被调查的国防生中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占总体的33.25%,认为自己情况一般的则占总体的59.57%,而那些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只占总体的7.18%。调查结果还显示,42.74%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好奇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自信心和较强的意志力;57.2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这种性格能力一般,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具有这种性格特征。这说明国防生创新心理比较健康的,绝大多数国防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对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有强烈意愿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54.21%的国防生对大胆的创新思维仍持中立以及不支持的态度同时也暴露出其科技创新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问卷从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进行调查,28.13%的国防生认为决定创新心理品质的因素是兴趣和动机,26.89%认为是意识和思维,而认为是人格和意志占24.58%,知识和能力占20.40%。可见国防生对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认识不是很清楚,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对创新和创新心理品质的认知比较分散的现状,这还有待学校科技创新主管部门进行引导和培训。

(4)制约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对制约国防生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反映出从众心理是可怕的,认为其销蚀、扼杀了良好创新心理品质形成的国防生占到33.76%;31.53%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国防生的心理定势,束缚了自身想象的空间;25.45%则认为,年轻人耐不住寂寞、浮躁的心理是制约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星;9.26%还认为过于严谨刻板的治学态度也不利于国防生创新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结论

第9篇: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吴功德(1977-),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王晓丽(1980-),女,满族,辽宁绥中人,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31-02

当人类社会从史前社会开始,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迈向知识社会时,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中一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过程。从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到现代的机器化作业,皆显示了科技给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工艺、新的理念层出不穷。人类的生产生活在科技的带动下快速发展,而科技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快。故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时代的主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激发学生斗志、引导学生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开拓思维、提高能力、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条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种宽松的环境。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创新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

一、在校本科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状

1.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

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高校教学越来越趋于“高中化”,把“考试”作为考核一个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主导性指标。当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根本没有学习动力,而且在大学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有课才去上、上课也不听、课余玩游戏。可以说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在虚度光阴,自己不但对大学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而且对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十分迷茫。久而久之,那种懒散、空虚的心理便会滋长,这样就根本没有激情和动力去探索、实践,更不可能有创新意识。[3]

2.在校本科生缺乏创新理念认知,对创新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创新”这个字眼虽说对于大学生而言不算陌生,但大多数人对其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对于其内涵,很多人还是一无所知。大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就是想出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子并完成就可以了,其实真正的创新是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不断运用创新思维,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对该创新思维进行改正、再创新。它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创新点子。

3.在校本科生缺少理论知识,难以创新

大多数大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学到一些理论知识,课后根本不会去阅读其他书籍,自然而然他们就不会想到主动去参与创新,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再想创新就更难了。

4.缺乏有经验的导师,科技创新效率低

目前高校实行“大满贯”教育制度,[3]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们科技创新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而且高校也缺少有经验、有科研项目的导师。部分教师没有科研项目,这样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就会很少,四年下来真正能参与科研项目得到锻炼的在校本科生也只是一小部分人。[1]

二、科研项目对本科生的影响

1.科研项目对个人知识储备的影响

在课堂中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任何一项实践创新活动都不可能仅仅由单纯独立的书本知识构成,往往比纯粹的书本知识复杂繁琐很多。因此,创新活动所需要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在课堂中所学习的。所以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面来解决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然而,完成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过程又与课堂学习过程不一样。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知识,打牢基础的过程,完成科研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查询并且用实践来努力解决和探索问题的过程。相比之下,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比课堂学习的过程少了连续性,但由于它与实践过程相结合,能不断将学习到的较为陌生乏味的新知识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甚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学习新知识与应用新知识的桥梁,要求大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加以应用。随着科研探索实验的进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会有显著提高。[2]所以创新活动使我们掌握快速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方法,拓展到更宽的知识层面,我们就有了科技创新的资本,就有了大胆探索的决心和勇气。

2.科研项目提高在校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大学生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学术知识掌握得很好,动手能力却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势在必行。在科技创新中有一部分科研项目则需要在开展的过程中经过实践逐渐修正最初拟定的理论方案,所以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终究离不开动手实践。完成科研项目首先要有大胆的设想、然后再大胆的尝试,很多事情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更大更宽广的空间。实践能够拉近人与新鲜事物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它们的陌生感。因此,科研项目不仅能提高在校本科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2]科研项目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动手实践,知识才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