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温州市扎实推进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引领转型发展的作用不断得到发挥。浙江省“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规划将温州列为浙江省科技创新副中心,予以重点打造。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平台运作的新模式、新机制,温州市加快了科技金融工作的步伐。
一、综合优势和工作基础
温州市是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浙江省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2010年温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411.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7%。另外,温州是民间资本集聚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民间资本保有量在六千亿以上。温州市在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上有如下优势:
(一)体制机制创新优势
温州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城市,近年来,相继推出了市区财政体制、市区土地出让分配、国企整合重组和城建体制等重大改革举措,正着手研究出台审批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举措。
(二)政策扶持优势
“十一五”规划以来,温州市陆续出台了26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为让更多的百龙企业能及时、充分享受这些财政扶持政策,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专门对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2009年,温州市共审核评定制造业优化升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139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资金扶持项目494个,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41个,下拨财政扶持资金分别达2745万元、3358万元和4216万元。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培育,着力打造了一批整合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此外,温州市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知识产权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也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为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新兴产业集聚优势
目前,温州在风能、太阳能这两个新能源领域,有很好的潜力:华仪电器集团已经进入了中国风电领域的第一梯队,正泰集团的太阳能二代产品也已经投产。同时,温州市政府正在积极对接国家“十二五”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结合温州的产业发展实际,重点规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形成新兴产业聚集优势。
(四)产业配套优势
温州拥有汽摩配、电气、鞋革、服装、泵阀、模具、船舶、合成革、精细化工、印刷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均已成为或接近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温州市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精密模具生产基地、中国食品制药机械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中国锻造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并有“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品牌城市”的称号。
(五)金融资源集中优势
温州是我国“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的三个金融集聚区之一。目前,包括国内十大股份制银行在内的20多家银行都已经在温州落地;40多家保险公司在温州设营业部;另有证券公司20多家,期货公司2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担保公司159家,寄售行350家,典当行18家,投资咨询公司1000多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有几十个,还有工商、会计师事务所、房产中介,有些也从事金融服务,它们之间金额流动相当巨大。尤其是温州民间资本雄厚,民间投融资活动频繁。
二、温州市科技金融工作现状
在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背景下,温州市在改善和营造科技创新融资环境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为下一步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情况如下:
(一)积极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
温州市积极争取金融先行先试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产品开发权限。加快民企、国企上市步伐,做大做强温州股权营运中心,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并购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促进“温州人股权投资基金”“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引导基金”等金融产品支持本地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开展社区银行、农村资金互助联合会试点,探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与邮储银行等有条件的机构联动发展机制,打造民间资本转化示范区。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探索设立新型民营银行业机构和民营资本准入银行业新方式,全力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等金融组织和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引进和培育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高层次金融人才,加快“省级金融集聚区”建设。
(二)成立专门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促进机构
为引导温州民间资本走向,宣传创业投资理念,2010年,温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共建“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通过论坛、高峰会等形式在温州普及创业投资理念。另外,为提高民间投资的审批效率,构建民间投资的服务体系,温州市进一步发挥“温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组建集招商引资、投资评估、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温州民间投资促进中心(政府性),建立项目和民间资金的对接机制。
(三)鼓励在温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参与自主创新
为了积极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2007年开始,温州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温州市级银行支持地方发展,加大了对银行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引导,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成长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为了逐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我市列入统计的41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数额已达90亿元,为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积极推进担保机构“抱团增信”,组建温州联保平台,增强担保实力。
(四)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
2009年10月末温州市小企业贷款、沿海产业带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当年新增月均余额分别达到88.54亿元、15.36亿元、13.51亿元,银行业信贷投向得到优化。助学贷款方面, 截至2009年12月末贷款余额7073.88万元,比年初增加933.55万元。为了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温州市出台《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区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等业务,规定每年在科技经费中预算500万元用于质押贴息。2009年9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我市参加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10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市举行“2009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签约仪式”,对温州开展质押融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为创力电子等13家企业共发放38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贷款金额1.47亿元;根据我市制定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办法,对专利权质押贷款项目还贷后,按放贷时基准利率的50%对企业进行贴息,已对前到期还贷的四家企业给予了贴息补助,共计32万元。
三、温州市“十二五”科技金融结合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科技发展将以科技金融结合工作为重要抓手,全面实施风投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五大改革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五位一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通过项目建设和机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打基础、造环境”,带动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一)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
引进省内外优秀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我市科技金融结合工作体系,与专业投融资机构建立科技投资服务战略合作联盟,共同搭建科技投资服务平台。建议设立温州市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逐年投入,形成2亿元左右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市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既有风险又具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形成100亿元左右的创投基金规模。
(二)探索科技担保机制
完善科技担保体系,支持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担保公司开展科技投资担保,并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强服务能力、服务条件较好的科技担保公司,建议设立1-2家市级科技担保公司,各县(市、区)指定或设立1家以上科技担保公司,共同构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网络,主要承担科技再担保、联合担保功能。支持高新园区和科技孵化器与担保机构合作,推动成立科技企业孵化器贷款担保联盟,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互助联保等贷款新方式,优先为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三)探索科技保险机制
贯彻落实保监会与科技部联合的《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29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保监发〔2010〕31号),建议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营业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等6个科技保险险种,其保费支出纳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保险服务领域,保险公司、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积极创新,大力开发新险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融资、企业并购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等方面提供保险支持。
(四)建立科技银行
鼓励商业银行试办科技支行,探索设立准法人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围绕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聚合政府、硬化、创投、担保、科技园区等力量,创新营销模式。银政合作,建立风险池制度;银投合作,共享客户资源,开展银投联贷业务;银保合作,建立担保合作风险共担基金;银园合作,为科技园区内企业提供租金贷、订单贷等服务。
(五)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开展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城市工作为契机,加大《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温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引导力度,扩大质押融资规模,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更多、更广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得到及时有效缓解。提升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制度。政府、银行、担保、保险、中介、企业形成合力,通过信用评价、贷款发放、政府贴息、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扩大贷款规模。
“十二五”期间,温州市将继续创新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思路,以降低科技型企业投融资风险为目标,组合引导基金、银行、担保、期权、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投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力争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
参考文献
[1] 陈迅,吴相俊.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相互关系[J]. 科技与管理,2009,11(6):53-56
[2] 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
[3]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 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1
[4] 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1):40-46
[5] 薛澜,俞乔.科技金融:理论的创新与现实的呼唤:评赵昌文等著《科技金融》一书[J]. 经济研究,2010(7):157-160
[6]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7(2):250-254
[7] 吴大进等. 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17
1北京市芦笋科技现状
目前,北京先农科芦笋研发中心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芦笋新品种选育和芦笋栽培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其科研水平代表了北京市当前的芦笋科技水平。多年来,研发中心在芦笋新品种选育和芦笋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北京市的芦笋科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1新品种选育
已选育出5个芦笋新品种,其中京绿芦1号已通过北京市种子管理站鉴定,其他品种正在参加北京市区试。芦笋超雄株的选育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有7个品种200余株的两性株后代正在进行测交,有望在2010年底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芦笋超雄株,很快可以替代进口,打破国外全雄品种垄断的国产全雄芦笋品种时代即将到来。
1.2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多年来,研发中心一直注重芦笋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引进国际芦笋优良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在向全国推广国际芦笋新品种的同时,也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国。多次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芦笋产区,向广大的芦笋种植者推广芦笋F1代品种,传播芦笋高产栽培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广大的芦笋种植者已充分认识到芦笋F1代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重要性。目前,研发中心与国内各芦笋主产区的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芦笋种植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内芦笋界具有广泛的影响,被20多个省、市级农业主管部门聘为技术顾问。多年来,在全国开展各类培训上百场,培训各类人员上万人次,编著了有关芦笋优质、高产、防病栽培技术专著5部,5篇。
1.3芦笋组织培养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已经完全掌握了芦笋组织培养技术,解决了芦笋组培苗的生根难题。芦笋亲本繁殖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已繁殖出京绿芦1号新品种的亲本3 000余株,建成芦笋杂交种制种田3 335 m2,芦笋种子即将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1.4建有我国最大、最全的芦笋育种资源圃
目前,研发中心已收集引种了世界上20多个国家的300余个芦笋品种资源,以及国内来自8个生态区的15个野生芦笋资源,并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丰产性、品质及抗病性鉴定。这些国际芦笋资源的引进,对于研发中心选育出优质高产的芦笋品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些资源中发现的两性株,对该中心选育芦笋超雄系新种质,进而培育芦笋全雄品种具有决定性意义。
1.5广泛的国际联系
与国际芦笋协会的知名专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先后邀请新西兰国家作物与食品研究院的芦笋生理与栽培专家Derek Wilson教授,前国际芦笋协会主席、美国加利福尼亚芦笋种子公司董事长Brian Benson 博士,新西兰太平洋芦笋有限公司董事长、芦笋育种专家Peter G Falloon博士,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国际芦笋协会著名芦笋专家陈自觉教授,意大利国家蔬菜研究所研究员A Falavigna博士,法国国家蔬菜研究所芦笋专家Jason Abbott 研究员等多次来华讲学和考察。他们把国际芦笋的先进技术、最新无性系F1代杂交种以及先进的育种方法和栽培理念引进到了中国。我们从中得到了大量的最新技术资料和品种资源,及时掌握了国际芦笋科技发展动态,使研发中心的芦笋科技研究一开始就建立在与国际接轨的高起点上,对提高芦笋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北京市芦笋产业现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芦笋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8年发展到12万hm2。目前,我国以速冻绿芦笋和罐装白芦笋出口欧洲、日本、东南亚诸国为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订单源源不断,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大大刺激了国内种植芦笋的热情。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将其列为创汇支柱产业,倍受政府重视和大力扶持。芦笋茶、芦笋酒也都成为农产品加工的新宠,大大提高了芦笋的附加值。北京作为首都,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但芦笋产业不论种植规模还是出口创汇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全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北京地区自1991年开始引种芦笋,十几年来,芦笋种植面积增长缓慢且不稳定。全市芦笋种植面积最高达到1 000 hm2(2006年)。由于芦笋价格持续走低和芦笋茎枯病的大流行,目前北京的芦笋种植面积已经不足333 hm2。除了密云河南寨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外,其他种植区域分散,种植规模也较小。生产的芦笋除了在北京当地鲜销外,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加之春季采笋时间集中,全国各地的劣质芦笋涌入北京市场,致使鲜芦笋价格波动很大,芦笋的效益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笋积极性。
由于北京先农科芦笋研发中心的大力宣传和引导,北京市种植芦笋F1代品种的比率在全国是最高的,达90 %以上。北京市在芦笋新品种引进和种植理念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亚农兴农业科技公司生产的芦笋已通过德国有机芦笋认证,每年向德国出口有机芦笋200 t(2007年以前),成为我国有机芦笋生产和出口的第一家。由于种种原因,该公司没有发展壮大起来,非常可惜。
当前,北京市的芦笋生产、加工、销售专业化水平很低,芦笋产业发展很不健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芦笋产业化发展体系。
3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科;会计学术研究;会计教育;会计
一级学科;学术评价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属于会计学科的本科专业至少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三个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类。其中,会计学专业设置最早,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就设置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其后不久,少数高校还一度招收了会计学专业的研究生;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可以说是从原会计学专业中衍生、独立出来的新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审计学专业则于1998年作为试点专业进入该目录,到2012年才正式进入该目录。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尽管财务管理学和审计学在该目录中尚不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专业),但许多高校已经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自行设置了财务管理学(有的高校命名为“财务学”)二级学科(专业),并招收普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审计学也可以独立设置为二级学科,但目前尚不多见)。此外,在该目录中,会计和审计研究生均被设置为专业硕士学位。会计学术研究、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学科的设置直接服务于会计教育;会计学术研究的成果、水平、质量、风气、活跃程度,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合理性,也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教育的水平。反过来说,由于会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是会计学术研究的主体,所以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理应成为会计学术研究最主要的动力;会计学科设置也会成为会计学术研究的制约因素。会计教育的规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会计学术研究的水准,都是会计学科设置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本文重点从我国当前会计学术研究的导向以及会计学科设置的角度,论述了会计学科面临的发展瓶颈,以及对会计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及其危害
(一)会计学术研究的不良导向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所从事的会计学术研究形成了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将会计研究划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两种类型,而且基本上将实证研究等同于会计学术研究,同时对会计实证研究的理解和实际操作往往又非常狭隘。当前会计实证研究的基本做法是:利用一些公开的文献数据,参考一些英美国家的外文期刊,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工具,通过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来检验事先提出的假设。但是这些假设的理论依据及演绎推理过程常常十分薄弱,而且工具运用得并不娴熟。也就是说,时下流行的会计实证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从形式上看具有数理化、数量化、模型化、科学化、多学科交叉性等明显特征,比较符合目前高等学校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积极推进高校国际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前述特征的会计实证研究几乎变成了会计学术研究的代名词。而除这类会计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类型往往被笼统地称为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一度在经济学中非常流行。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其研究类型当然首先是采用研究“是什么”及“为什么”的实证研究;“应该是什么”及“如何做”的研究被称为规范研究,并因其不符合经济学所追求的实证科学目标要求而受到排斥。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会计学界追随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将这一分类应用于会计学,并将实证研究作为正宗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排斥和抑制。事实上,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分类并不符合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社会科学的学科特征,因为作为一门工程性质的社会科学,规范研究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研究类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会计学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升高校国际化的进程中受到了美英会计实证研究模式的深刻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将会计实证研究搞得更加模式化、更加极端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会计学博士生及学术型研究生所做的研究几乎都是实证研究,这些论文往往局限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于政府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不太适合实证研究的专题则很少涉及。高校为了使得博士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尽快掌握会计实证研究的技巧和方法,不但成倍增加“计量”课程、削减会计类课程,而且举办的校内外会计学术讲座也几乎都是“实证”风格的。学术型研究生对于大量来自于会计理论及实践的会计问题视而不见,因为其难以写成实证研究样式的论文而不再感兴趣,或者由于知识结构所限只能去写实证研究类论文。在这种氛围之下,会计实证研究的课题设计也更容易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师对于写非实证研究类的会计论文没有积极性,因为写了也难以在被认可的杂志上发表。
(二)会计学术研究不良导向的危害
不可否认,开展一定程度的严谨的实证研究对于会计学科的发展是有益的,它有利于会计学与经济学等解释性学科的交叉联系,从而开拓会计研究的新视野。但是,盲目推崇会计实证研究,不理性地任意拔高实证研究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甚至将其视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或全部,则是很有害的。首先,尽管会计实证研究也进行一定程度的经验研究,但由于受其总体研究目的所限,更由于其形成的模式化状态,此类研究往往缺乏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案例研究、试验研究等多种手段对会计实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无法满足解决会计实践问题、健全会计(包括管理会计和审计)制度及发展会计理论的需要。其次,由于受到研究目的及定量研究方法的限制,会计实证研究热衷聚焦于资本市场等比较狭窄的领域,对会计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会计、会计史及会计思想史、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缺乏应有的关注。再次,会计理论通常表现为用于指导、评价会计实践及其结果的建设性理论,在会计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会计准则、制度、方案、对策,通常表现为定性假设而非定量假设,而这种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纳入以定量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模式。因此,该类研究通常表现为与会计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脱节。最后,由于社会科学概念操作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更由于会计研究工作者自身统计技术以及严谨性的欠缺,大量会计实证研究的研究假设缺乏比较成功的操作化过程(如对有关概念未经严格的定义、武断地以某一单一指标代表内涵丰富的抽象概念、相同概念或指标采用不可比的计量方法等)。因此,会计实证研究往往在经验层面上就缺乏可比性,也难以取得共识,而且相当多的此类研究中的研究假设缺乏明确的理论检验对象,其理论意义也就变得含糊不清。
二、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一)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会计学术研究之所以走上与自身的学科性质并不相匹配、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比较脱节的会计实证研究的道路,与会计学科未能实现有效整合且受到强势学科的挤压有密切的关系。自卢卡∙帕乔利于1494年发表《簿记论》起,会计学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正式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众多的会计分支学科(如成本会计学、税务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银行会计学等)也在此后陆续形成,但这些分支学科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两个分支。更令人遗憾的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后,放弃了会计学长期以来的形成的原则和理论框架,从而使会计学失去了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财务会计学主要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放弃了传统会计学的原则和理论架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然而其概念框架却陷入了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之中;而管理会计学虽然是一个多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却与理论框架独立的财务会计学并列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由于缺乏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础,将其他已经有所发展的会计分支学科硬性纳入财务会计学或管理会计学框架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另外,从会计学中分化、衍生出来的财务管理、审计学,以及法务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会计边缘学科,长期以来也未能在理论上实现与狭义会计学的有效整合(曹伟,2015)。因此可以说,整个会计学科体系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经济解释和实证研究的思潮,试图将经济学改造成像物理学一样的经验科学。196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可以认为这是对于经济学科学化努力的一种肯定。在这种背景之下,经济学无疑成为社会科学中的显性强势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前,会计学尚未受到经济学实证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会计研究者从会计实务和会计实践出发,探索会计自身的发展规律,归纳总结出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架构,并将会计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开拓会计学发展的新局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美国会计学术界,追随经济学的新的发展趋势,将会计研究纳入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中,逐步将实证研究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此外的研究方式一般被认为属于规范研究,进而受到排斥和抑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会计实证研究在美国迎来全盛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会计学术界开始对实证研究进行反思。但是,实证研究范式目前仍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会计学术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合理地推断,在美国的普通高校中,会计学这种实用性学科,受到经济学这种强势的基础性学科的强烈挑战。高校会计学的研究人员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主动将会计学纳入经济学的羽翼之下,使会计研究更多地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附属品。但是美国是一个价值多元的国家,其高校也是高度自治和价值多元的,因此,实证研究以外的会计研究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会计学科设置层次有待提升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几乎全部是公立大学,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学科设置方面执行国家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规定,高校自行设置学科的自微乎其微。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之前,会计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之下的一个专业,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制度均设置齐全,当时还没有设置财务管理及审计学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及审计学的人才培养均通过会计学专业进行,并授予经济学学位。1997年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管理学学科门类,会计学成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规定: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第三条)。从此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开始突出一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一级学科对普通高校进行学科评估(此前是更突出二级学科的作用,并按照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应当看到,会计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特征,属于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学科,其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另外,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因此审计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也是如此。尽管这三个专业具有分立的必要性,但是三者相互依存、密切联系,有共同服务于相同目标的一面,若不以宏观综合的视角看待和管理这三个专业,很容易画地为牢、人为割断联系,从而难以实现三者共同的目标。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科的评价和管理开始采取突出一级学科、淡化二级学科的背景下,各普通高校也开始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划定自己的核心期刊范围,并对核心期刊进行分级,以此作为对论文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依据。普通高校拟定的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大多以SSCI以及教育部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依据。CSSCI收录的期刊主要由中国社科院及省级地方社科院、各高校学报、国家级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组成。该期刊目录很难照顾到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会计学和审计学各自只有一本期刊入围就是例证。高校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了能够在学校认可的更高层次期刊上,纷纷转向与会计理论、实践、教学比较脱节的、与经济学联系更紧密的、逐步模式化的实证研究。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存在多方面原因,然而会计类学科设置层次低、自身缺乏话语权,则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三、会计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社会和市场需求旺盛,就业门路宽广,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都是很热门的专业,办学高校多、学生多、生源好、教师多是这三个专业的重要特点。会计类专业办学层次齐全,本、硕、博都有,其中,硕士层次又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类型,有条件的高校学术型硕士开始采取硕博连读的方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培养质量;专业硕士不被鼓励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直接到实务部门就业。普通高校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渠道:一是国内外博士毕业生(也有少数优秀的学术型硕士毕业生);二是从国外高校教师中引进(会计类师资主要来自美英国家或擅长在美英国家期刊的英语系国家或地区)。近年来,会计学术界本来就存在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片面认识,而在按照期刊大类进行分级评价论文质量的制度背景之下,经过有关利益主体的博弈,最后在会计学术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均衡状态,即会计学术研究只有做“会计实证研究”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种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氛围之下培养的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由于将大量时间用于“计量”课程,满足于依据一些现成数据及外文资料制作实证研究样式的,对于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学生又成为将来国家最重要的会计学术力量和师资来源,他们作为教师又将同样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传递给未来的学生。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金融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日新月异,由此产生的会计、财务管理及审计方面的问题异常复杂、难解,不管是在政府监管层面,还是在社会和组织的管理层面,都对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端财、会、审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将由制造型大国转型为创新型和金融型大国,不管是宏观的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的企业管理,难度都将成倍增加。财务管理作为金融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师资状况、教学状况和博士生的论文状况来看,会计教育不容乐观。先不说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管理会计方面的人才能否满足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就拿具有基础性、规范性、法规性的财务会计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采取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的政策,而后者不仅不断公布新准则、修改旧准则,而且越来越复杂化。而研究生由于热衷于实证研究,对实证研究以外包括会计准则在内的其他领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对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资产负债观、公允价值、资本保全、决策有用性等)存在似是而非的理解,对于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势必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的正确运用,而会计准则则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和企业财务评价的重要基础。
四、关于会计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会计学科进行理论整合,充分认识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以后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大分支,并衍生出财务管理、审计学、法务会计、国民经济核算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可以看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遵循着不断分化的总体趋势。在对这些会计分支学科进行理论整合时发现,会计学科体系其实应当分为如下几个层次:基础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边缘会计学科、广义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反映了长期以来支撑会计学发展的最基础的理论结构,用来实现最基本的会计目标——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通过基础会计学可以形成企业基本会计报表:综合收益及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狭义会计学是建立在基础会计学之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有人将财务会计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将管理会计等同于对内报告会计,这种认识其实并不科学。因为如果是这样,税务会计、政府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对外报告会计系统就无法整合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则容易被误解为不具有内部管理职能。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学科缺乏共同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二者各自发展其概念框架且共同称之为会计学,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目前由FASB及IASB所主导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困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会计学科重新进行理论整合。理论整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础会计学;其次,以基础会计学为基础,根据具体会计目标,建立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个子系统(狭义会计学)。狭义会计学依然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从基础会计学(实质就是传统会计学)到狭义会计学,既是学科分化的过程,也是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如对内报告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税务会计可以看作是基础会计学与税务管理的交叉学科等。典型的会计边缘学科目前主要有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它们属于狭义会计学与有关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前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主要是基础会计学)与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后者可以看作是会计学与审计学、法学、检查学等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两个学科虽然也是以提供货币信息为主,但由于它们不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主要是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不将其纳入狭义会计学下。目前,国民经济核算通常设置在统计学科范畴,法务会计学则主要由法学学者在研究。会计学者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重点从会计学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广义会计学则是对(狭义)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学科所做的又一次整合。财务管理是从会计学延伸而来,可以看作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会计侧重于资金信息的提供,财务管理则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所以二者联系紧密。审计是对会计和财务管理活动的鉴证和监督,所以审计学依存于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由于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三者同属于会计主体价值管理(资金运动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将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包括成本管理)等学科整合为广义的会计学。从已有会计学科的基本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会计学科是在满足经济和社会管理要求的过程中,通过会计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以不断分化的形态向前发展的。显然,这种学科分化扩大了会计学的视野和研究领域,提升了会计的功能和作用。学科的交叉和分化对于学科发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还需要经常性地对学科进行理论整合。通过学科的理论整合,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科之间的理论关联,从而对有关学科进行调整,形成学科体系或学科群。比如,通过整合现有会计学科发现,有必要恢复和建立会计学的最基础的学科——基础会计学;将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并不十分恰当;狭义会计学符合会计学的四大基本假设;一些会计学科之所以被称为边缘学科的理由;有必要按照价值管理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价值评估等学科整合为广义会计学;可以按照价值管理将广义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税务学进一步整合为一个以价值管理为特点的学科群。另外,会计学界应当有会计学属于基础学科的意识,将会计学同时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来进行建设,认识到会计学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会计最基础的功能是会计主体的货币计量和信息提供。会计主体不仅包括工商企业,还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以及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不仅服务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职能管理,而且服务于资本市场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以及法务管理、社会责任管理等。作为企业或组织综合性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财政、金融、资本市场运行的不可分离的基础。会计还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因为市场经济建立在产权界定明晰的基础之上,会计通过复式记账法清楚地核算了法人财产权、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以及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来源——利润,因此如果没有会计,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都是难以想象的。从会计学中分化出来的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的范畴。只要有受托责任关系及其相应的会计活动,就需要有相应的审计活动作为保障。审计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保障,是资本市场和金融运行的必要制度安排。这些都足以说明审计的意义早已远远超出了工商管理。另外,不仅工商企业需要财务管理,任何企业及有资金运行的组织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所以工商管理也难以涵盖财务管理。
(二)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增加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
在目前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管理和评价的情况下,原会计学科被分割成几个二级学科,各自为政,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进行学科建设和评价的话语权很薄弱。因此,有必要在会计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谋求建设会计学一级学科。在国家没有批准会计一级学科之前,会计界也应当有会计一级学科的意识,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和评价出谋划策。事实上,成立会计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具备,笔者对此也做了专门论述(曹伟,2015),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会计学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基础理论结构;②会计学拥有众多的分支学科并已形成体系;③从会计分支学科中已经分化出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独立的专业;④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工商管理的范畴;⑤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专业既有分立的必要性,又有整合的必要性;⑥会计学科各专业具备很强的社会需求和较高的招生规模。最近一次政府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并没有将会计学列为一级学科。会计学界、教育界、实务部门,以及会计主管部门、有关团体,都应为此积极努力。尽管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如果主观上努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可能下一次还是不能成功提升会计学科的层次。要做的准备工作至少有:①对有关会计数据进行统计,以示会计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影响之巨大;②对会计学科史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以示会计学科和会计教育有着长期的渊源和共同的知识积淀;③呈现会计学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以示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④从理论上梳理和构建会计学的学科体系,以示会计学科逻辑严谨、根深叶茂;⑤整合属于一级会计学科的二级学科,论证这些二级学科的有机联系以及共同的目标;⑥论证会计一级学科独立的必要性,以及与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二级学科的关系。
(三)精心打造会计类学术期刊,发挥会计类期
刊及同行评议在会计学术评价中的推动作用我国会计类学术期刊其实并非很少,只是在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学术评价的背景下会计期刊被边缘化了。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目前归属在教育部学科目录“工商管理类”之下。工商管理中的二级学科很庞杂,强势二级学科是企业管理等;而且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学术成果往往难以区分。因此,在进行学术评价时,这两个一级学科通常是捆绑在一起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目录的,导致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期刊几乎垄断了这两个一级学科的核心期刊目录。进入CSSCI目录的会计类期刊只有《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公布的“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通用的A类期刊目录,也只有《会计研究》属于会计类期刊。但是,设置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三个专业的高校数量、硕博研究生人数、教师数量等指标,与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工商管理类的其他专业相比,其相对数量要占绝对优势。在这种矛盾非常突出的情况下,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自然纷纷转向管理学和经济学期刊,这也是会计学术界不愿意触及会计问题、热衷于所谓会计实证研究的根源之一。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会计学术团体及会计学界的有识之士必须呼吁增加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数量。提高会计类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也是这些会计类期刊提升办刊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另外,还应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创办会计期刊以及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相交叉的期刊,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除了北大、清华等极少数高校分别创办了以实证研究风格为主的会计期刊,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老牌会计传统高校都还没有创办或形成有影响力且风格鲜明的会计学术期刊。会计学术评价最终还是要靠内容评价,因此必须建立同行学术评议制度。
(四)反思会计研究方法论,避免学术研究模式
化和单一化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一方面表现出“很热”的一面;另一方面,在目前的高校环境和评价体制之下,会计学术界人士(主要包括普通高校的教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尽管身在会计队伍中,但又有意无意地极力回避会计中的问题,“一窝蜂”式地热衷于比较模式化的会计实证研究。虽不能说这些会计实证研究与会计理论和实践无关联,实则是会计研究视野中的一个并非很大的领域;如此的“以偏概全”且追求形式化,又表现出会计学术研究“极冷”的一面。这一现象值得思考和研究。一位长期在国外任教、后来回国的著名会计学教授表示,在美国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他说:“一个头衔为‘会计教授’的学者,大概代表他是教会计的,他的学术专长很可能是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只是应用技术,经济学与心理学才是学术。”这段话的前一句,可能意在说明存在于美国的一个事实:教会计的会计教授研究专长不是会计,而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充其量在其专长的学科中加入些会计的“佐料”。而后一句话,则意在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观原因:会计只是应用技术,无须多加研究;经济学和心理学是学术,所以教会计的老师要研究学术就要研究经济学或心理学。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分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中的工程技术学科更是包含庞大的体系,难道从事临床医学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一定要从事生理或病理研究吗?从事土木工程的,为了做学术研究就只能研究数学或物理吗?从事建筑学的,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和多发表SCI论文,就都要研究建筑科技吗?显然,这是不可思议的。会计现在难道还只是500年前的复式记账法吗?上述观点反映出对学科的片面理解和对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歧视。存在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现象是不合理的,是需要扭转的,而不应当是被鼓励的。会计研究走上模式化的“实证研究”之路,就是这种教学专长与研究专长相分离的表现。现在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摆脱这种局面。深刻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并且端正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认识,端正对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认识,无疑都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尽管与认识论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在于目前按照大类期刊等级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质量的制度背景下,会计学科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制定评价规则方面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可以想象,在科研队伍十分庞大,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热门专业的会计学科,在一些高校的科研评价中只认可《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两本国内期刊,会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生态和结果!
(五)在会计学术研究中重视“跨行业”和“跨学科”研究,拓宽会计学的研究视野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已经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事实。但会计学科的学术研究却不尽人意。高校会计研究的高端人才不愿意关注会计的核心问题,研究内容与会计理论和实践越来越脱节,研究成果也不太被社会所重视,表现出“空心化”和“边缘化”的趋势。这一现象形成的总体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学科在20世纪经过学科分化以后,缺乏有效的理论整合,自身存在理论困境,从而未能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世界会计学领导地位的美国会计学术界,在会计学科面临自身理论困境及强势学科的压力之下,将服务于经济学等学科的会计实证研究作为会计学术研究的正宗,从而使会计学术研究陷于狭隘的境地,并逐步偏离以解决会计问题为导向的正确道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引导下,我国高校为了尽快提升国际化程度和高校世界排名,通过制定有关学术评价制度,使美国高校学术界的会计实证研究方式迅速被我国会计学术界广泛接受,而且其在国内的应用比美国更为模式化和形式化。应当说,最早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开展的实证研究,是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与会计学相交叉的一种跨学科研究,不失为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过分夸大了这种实证研究在会计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计学术研究应当在夯实会计学科自身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走跨学科发展的道路,以扩大会计学科在社会和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庞大的会计学术研究队伍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空间。传统的会计实证研究应作为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领域来看待,而绝非会计学术研究的全部。会计学跨学科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首先,会计学研究应注重与不同行业的结合。我国自从实行市场经济、按照西方国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设置会计学科体系以来,一直很注重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的研究,但是由于矫枉过正,严重忽视了行业会计的研究,而一些特殊行业的会计问题却非常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如金融、保险、农业、互联网经济等。其次,会计学术研究除传统的纳入解释性学科研究循环的实证研究以外,应当大力开展与税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企业管理、国民经济管理、法务管理、网络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提升会计学科服务社会和经济管理的能力,扩大会计学科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另外,在研究方法方面,逐步淡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分类,突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结合;在开展经验研究时,提倡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鼓励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举。在进行学术评价时,应突出会计专业期刊,并注重研究成果的会计学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和反思[J].会计研究,2007(4).
曹伟.论会计学科的理论整合及会计学的边界[J].当代财经,2015(1).
曹伟.会计学一级学科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5(1).
曹伟.应用型社会科学研究逻辑重构与会计研究方法反思[J].财会通讯,2014(10).
曹伟.论会计研究的研究类型和研究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5(2).
葛家澍,占美松.关于会计实证研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7(12).
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
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2号)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区技术标准战略,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实现质量提升,加快产业优化,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省委“两创”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内在需要,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我区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接轨国际和与品牌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服务业等我区优势行业的技术标准制定,整体提升重点行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标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区域创新基础完备、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完整、经济社会贡献率明显提升的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以贯彻实施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为切入点,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加强企业标准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创建步伐,全面提升我区企业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
(二)加快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进程。加强我区重点产业与国际国外先进标准关联度的研究,及时跟踪分析、研究确定采标的目标与措施,注重方法和实效,加大采标力度。重点推进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培育企业和免检产品企业中的采标工作,力争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可采标率20*年达70%以上、2009年达80%以上、2010年达85%以上,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可采标率达100%。
(三)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究和制(修)订。每年争取有一批优势企业或科研、技术机构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创新一批能够反映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国内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掌握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与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至2010年,力争具有产业化基础的技术专利向技术标准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四)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省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鼓励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争取秘书处工作或领导职务;积极申报并承担新建的国家和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以韵升股份有限公司、东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东力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为重点,力争有所突破。至2010年,有国家或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我区。
(五)大力推行和实施服务业标准化。根据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在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行业服务标准的同时,借鉴国际通行的技术和管理标准,结合我区服务业改造、提升、创新和快速发展的需要,优先开展现代物流、会展服务、商贸、餐饮、社区服务、卫生服务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标准研究,鼓励行业协会、优势企业制定符合我区服务业发展特色的地方标准和体现个性特点的企业标准,逐步建立健全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品位为目标的服务业标准体系。运用标准化手段,通过试点、辐射、引领、推广,提升我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使标准化成为促进我区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努力实现服务业整体素质、能力和质量的提高,形成产业优势明显、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效益显著的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区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人事局、建设局、城管局、贸易局、农经局、卫生局、外经贸局、文明办、江东工商分局、质监分局、环保分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江东质监分局。各成员单位要在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按照分解的任务和目标,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健全标准化建设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纳入各街道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行业协会和科研、技术机构要发挥各自优势,为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供指导服务和技术支撑。通过齐抓共管,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技术标准合力推进机制。
(二)注重政策引导。各单位要找准现有职能、政策与技术标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创新点,把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列入部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科技计划、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中,作为享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扶持政策以及评选各类项目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相关工作资源、政策资源的整合和联动,把技术标准战略各项目标与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项目又是推进发展的载体。对科技工作而言,要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推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充分发挥,主体在企业、引导靠政府、项目是支撑。如果没有具体的项目,再好的规划也永远只能是规划、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变为现实。可见,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对于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科学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那么,怎样才能搞好科技项目工作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精神策划科技项目,即围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寻找策划体现以人为本的项目、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项目、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和广泛惠及民生的项目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论证筛选科技项目,在科技项目的论证筛选中尤其要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扬长避短与择优弃劣相统一、突出创新与惠及民生相兼顾等,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即便眼前的经济效益再诱人也不予选择;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包括科技项目的立项争取、立项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科技项目的监督管理等,这当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善于组织实施对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一方面是推广应用类的科技项目总体上较一般项目更具竞争优势,一方面是招进一个客商往往就给我们带来了推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理念、信息、投资、管理及市场。本文侧重如何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搞好科技项目的争取立项工作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所谓吃透两头,一是要吃透上策。即把握上级的政策要求,包括各个时期上级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有何推进发展的规划、扶持发展政策及要求等,使自身发展工作与上级的部署安排相协调,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行性,从而争取得到上级在推进发展方面的更大更多支持。二是要吃透下情。即明了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愿望和需求,做到想基层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发展之所需,并善于将上级的政策要求同基层和群众的发展意愿及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凝聚区域发展的创新活力。
关于吃透上策的问题。根据中央的部署安排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精神,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必须考虑的最大的上策,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内需保增长促稳定的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等。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是未来五年全省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着力推进,除主观方面的努力外,还要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工作要规范对路,主动适应上级的管理要求,使我们的科技项目争取立项工作做到事半而功倍。各州市要扣省的科技计划尤其是《决定》确立的工程而作,不需每年再等待省的项目编报指南,一方面是近5年全省科技方面所要做的事就是这么一些,不等也已知晓;一方面是科技项目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之后,相邻年份之间项目编报要求一般也不会出入太大,提前而作不会导致走过多的弯路,相反能争来工作的主动,并可避免因仓促突击带来项目编报质量粗糙通过率低的问题。另外,尽管省的科技计划项目绝大部分已经改为常年受理,但各地的工作还是要尽量往前赶,因为按照现行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要求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从20__年开始,省科技专项资金将在每年6月底以前安排下达80%以上,行动迟缓的地方,再好再急需的项目也可能挤不进笼子、上不了车。科技项目的申报文本,一是要有科技创新点;二是项目的实施要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三是必须全面满足所申报科技计划专项规定的门槛条件;四是申报材料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坚持实事求是和遵守规范性要求的前提下,讲求技巧和创新,使申报项目的亮点或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做到用独特的优势打动人、用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人、用科学严谨的规划争得各个方面对所申报项目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吃透下情的问题。主要是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扣上级的政策及要求,弄清搞懂我们各自的优势和竞争力所在,明了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组织去做和怎样才能做得最好。这当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强化我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切实增强推进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庙子里做一天和尚还要撞一天钟呢,何况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国家的公务员和党的干部,无论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千方百计依法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现推进创新发展的目标,乐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差、敢干别人不敢干的难事、争做别人做不了的实事和善事,千万不要把着茅厕不拉屎。否则的话,说大一点你对不起任用你的组织和人民,说小一点你对不起你的那几纹工资、对不起你所在的单位及岗位;说现实你耽误了事业的发展,说长远你也是对自己短暂人生的不珍重。其次是要善于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素养和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掌握驾驶理论和技术的人,你能把车子乃至飞机、轮船开好,不可能;理论上都不能把它说不明白的工作,你还能把它做得科学严密,这也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通过有效的、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身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同志,必须注重培养自己推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能力,不能只会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和总是停留于对事物或工作的感叹与议论;必须把握前沿理论及技术动态,并善于在管理实践中验证或修正完善相关理论。第三是要与人为善,广交朋友。要在广交朋友中捕捉信息、总结经验、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和推进工作的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把我们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调动起来,推进创新发展的工作才会大有希望。但要广交朋友,就必须做到以人为善,不趋炎附势、不趾高气扬,不阿谀奉承、不专横跋扈,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把住从政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从善不图报、有利不抢占、有难齐攻克、有过不推脱,尤其是不能有丝毫“这些好处都是我给你的,你应该对我知恩图报”的想法,因为它是滋生“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根源所在,而且有时还会带来“说者无意听者有音”的诸多麻烦。我们科技部门的职工,不论职位高低、也不论资历深浅,对基层或下属,都要多一些出谋划策少一点指手画脚、多一些关心理解少一点妒忌怨恨、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点指责和处罚、多一些诚心和实干少一点虚假和飘浮。否则,谁愿意与你合作共事、谁愿意给你讲真话、谁愿意为你扛大刀、谁能长久地谅解你和尊重你。这就是我们常说“对别人好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好、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实际上是最懂得尊重自己”的真谛所在 。除此之外,要吃透下情,还必须沉得下去、静得下心、受得住累、吃得了苦和抛得开私心杂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层次分析法;一次指数平滑法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173-02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提出,被描述为“既满足当前发展要求,又维续未来发展潜力”。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界定至少需要综合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应当考虑到各国在历史、地理方面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相对性[1-2]。本文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不同对象的数据为例,通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修正,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定义。
层次分析法(AHP)是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方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给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递阶层次机构,二级指标涵盖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并分别下设3、5、5、6共19个三级指标。
第一步。根据T.L.Saaty提出的理论[3],衡量B1至B4四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用1,9表示比较关系(1表示两个因素具有同样重要性,9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4],构造判断矩阵。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用类似方法为每个二级指标下设的各三级指标定权。
第二步。对上述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式(1)、(2)分别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1)至CR(5),其中RI代表随机矩阵的均值,可通过查表得到。式(3)计算出模型整体的一致性比率CR(6)。表1给出检验结果,可在0.05的置信水平上认为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根据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以海地(1998―2012年)为例,将19个三级指标的数据进行中心标准化处理后,依据各指标不同权重得到各年度可持续指数。
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一个长期概念。但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一定时间跨度下可持续发展指数必然存在个别异常数据,为了减弱异常数据对一个国家长期性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可利用一次指数平滑法从时间维度对上述数据进行修正。
{R0,R1,R2,…,Rn}代表可持续发展指数时间序列,由式(4)、(5)计算修正后的序列{M0,M1,M2,…,Mn}。图1为海地1998―2012年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权重因子α取值从0.1 1,取值为1表示原数据)。
第一步,收集世界主要国家1998―2012年的各项数据,并将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3个类别,在各类别中分别计算不同年份19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值。
第二步,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构建分别隶属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3个虚拟国家A、B、C,它们的各项数据代表不同类别的平均水平。
第三步,将3个虚拟国家的数据代入层次分析模型,并进行时间维度的修正。Aj,Bj,Cj(j=1,2,…,15)代表3个虚拟国家在第j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第四步,将所要评估的国家G同虚拟国家A、B、C的各项数据取均值,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各年度可持续发展指数Gj。
第五步,定义:
若numg > num1,则国家G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num1>numg>num2,则国家G正在从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化。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考虑到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发展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在时间、空间维度对指数进行修正,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具有相对性。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丁建勋,徐京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当代经济,2010,(9).
[2] Bell,Simon.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Measuring the Immeasurable[M]. & Morse Stephen,2008.
关键词:科技金融;特点;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我区科技金融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情况
目前,我区现有主要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天津市农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天津银行、宝坻浦发村镇银行。我区境内现有唯一一家担保公司--天津中信汇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4亿元,由宝坻区人民政府牵头筹建,财政局为主要出资人,联合天津智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市胜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集融资担保、股权投资、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投资担保机构。
(二)科技融资情况
1.科技贷款
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培训辅导中心宝坻分中心于2009年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区科技融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区科技融资源于科技打包贷款。科技打包贷款是天津市科委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与商业贷款结合打包贷款,对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计划的企业,在给予资金支持,由企业提出需求,市科委签约的打包贷款合作银行根据企业融资需要,对其发放无需抵押和担保的商业贷款。科技打包贷款额度为40万元,贷款期限为1年。对于成功获得科技打包贷款,并按时完成归还本息的企业,天津市科委以5万元的贴息对企业进行后资助。2009―2014年,共帮助85家企业完成3400万元贷款,获得贴息425万元。
2.周转资金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周转资金)项目是天津市科委为培育、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设立的发展专项资金。对于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的项目,按照立项合同,每年给予立项周转资金6.8%的贷款贴息和1.2%的担保补贴,项目执行两年。我区从2011年开始组织符合项目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2011-2014年,累计组织申报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周转资金)项目113项,成功立项95项,获得周转资金37645万元。
二、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就目前来看,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①融资需求高、额度小:宝坻区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有着较高的融资需求,其中八成以上的企业融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完成、产品已经投入到市场的企业来说,融资需求一般在300到500万元之间,融资需求高、额度小的特点十分凸显;②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是宝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当企业资金不足时,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困难重重,而融资渠道的单一又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融资,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高但融资困难特点十分显著。
三、我区科技融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自身方面
由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规模小、经营时间短、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机构阶段,还贷能力和企业信誉度不高,恶意拖欠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人员,缺乏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按规定填报财务报表,在使用银行贷款上,随意改变贷款用途,使得银行风险控制比较难,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银行信贷方面
从银行信贷方面来看,当前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对贷款对象的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安全性的考虑,当前银行贷款业务需要符合条件的抵押,同时在信贷产品、担保、风险评价等环节主要面向的还是大型企业和有形资产。
四、促进我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务实合作,建立银政企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
促进科委、银行以及担保公司的协同配合,形成投贷联盟,并进行良好的管理,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以及政府政策性补贴共同参与,为我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形成融资风险共担体系,满足融资需求。对于区科委来说,应当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优先将经济贡献大、科技研发能力强、成长性优良、市场前景广阔且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同时丰富抵押形式,将中小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有形资产等进行抵押或质押,降低对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由商业银行、区科委、担保机构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银政企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满足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真正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宝坻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由区科委牵头,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宝坻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各成员单位为中心理事单位。中心主要面向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有效发挥财务顾问服务、信用评级服务、担保融资服务、小贷金融服务、金融推介、培训服务等职能,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化、精品化、个性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搭建科技企业方便、快捷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心各理事单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科技金融对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成功率。
(三)立足园区,围绕产业,加大科技融资培训对接服务
以注重提升多种新兴融资工具运用能力为突破,以增强融资工作管理能力为重点,按园区、行业、领域组织开展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形成常态、长效培训机制。重点开展4个示范园区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服装家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融资培训和银企对接。
总之,加强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是助推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一、目前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科技情况
(一)科技人员情况
目前,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及所辖县支行科技人员共有7人。科技人员学历层次较高,都具有本科学历。近五年来,丽江中支不断充实科技队伍,先后吸收了三名计算机相关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科技岗位上工作,科技部门的年龄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科技人员普遍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科技运行情况
市中心支行科技人员需要管理的系统有中央银行集中会计核算系统(ABS)、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TBS)、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网络系统、机房系统共5个较大系统和日常计算机程序、安全管理等。县支行与市中心支行区别一是县ABS系统仅为市分行的一个数据库终端;二是日常维护规模较小。由此可见,全辖具有重要的业务系统和机房环境系统,运行的稳定直接影响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的安全运行。
(三)运维管理情况
今年6月,丽江中支及县支行均开展了内控安全检查。
由检查汇总表可见,丽江中支及辖内县支行在内控检查发现的问题中,技术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及业务涉及技术的问题个数)占到问题总数的25%,这也反映出辖区内科技运维管理还存在有一些不足。
二、存在不足
(一)人员方面
一是科技运维人员较少。目前,市中支科技人员共4人,三个县支行各1人,按全辖人员170人计算,科技人员仅占4.1%,很难满足辖区内各人民银行的工作需要。二是科技人员运行维护知识有一些不足。由于科技人员较少,又需要维护多个不同系统,包括系统及软件、网络、运行环境三个不同的层面,需要科技人员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无法分工突出重点掌握某方面知识,导致很难深入研究。三是部分县支行科技人员还兼任其他部门的工作,进一步加重了科技人员工作负担,也会对运维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管理方面
为规范辖区科技工作和运维管理,中支已制定了《丽江中支计算机系统客户端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计算机机房运维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和规定。然而,从几次审计的暴露出的问题看,在口令管理、运维记录、运维操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反映出目前地市中支科技管理在制度执行方面还有一些欠缺。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在目前地市中支人员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增加科技人员以弥补运维人员数量不足,增加网络、系统、机房环境三方面专门人员以弥补运维技术水平不足、增加文档管理员等以弥补运维管理水平缺陷的方法显然很难实现。为了做好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及辖内县支行系统运行维护,保证人民银行系统安全稳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标准规范化
标准规范化,就是对各级行系统、网络、机房运行环境三方面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技术标准,将硬件、运行软件、运维管理全部实现标准化。就是采用统一标准方式、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的运维方式,达到各系统安全。标准规范可以做到在保证最少人员、最少知识要求的基础上达到运维效果最优化。目前,人民银行在一些系统上已经有相关的运行维护规定,但各项制度规定都是各业务部门自己根据具体需要制定,存在业务、技术规定繁琐、脱节甚至矛盾的问题。因此,一是建议对人民银行现在运行的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并考虑到全国各种各样的情况,分规模制定标准,对运行的各个技术环节制定相关规范,规范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的各类系统;二是推广新系统时,应同时考虑到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环境及维护方法并进行规范,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技术运维、日常管理标准,规范日常运维操作。
(二)加强运维制度化
在加强标准规范化的同时,应加强运维制度化。制定多级多层次制度,从纵向方面,制定适应省会中支、地市中支、县支行运行的运行维护和维护管理两方面制度;从横向方面,制定的制度应包括具体详细的运维操作管理细则和简单实用的操作流程,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制度。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操作,制度管管理”的管理氛围,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剂学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该文分析了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并对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 方剂学 学科建设 人才建设 发展目标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建设方案对研究方剂学学科显得尤为迫切。
1 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方剂学学科,其发展水平及地域影响参差不齐。有的发展水平很高,但有的却处于学术水平不高、科研综合实力低下、几乎没有研究成果出现的状态。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方剂学教研室共有在编教师6人,承担着全院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方剂学》教学任务。从职称结构来看,副教授 2 人,讲师 3 人,助教 1 人,呈现出职称结构偏低;从学历结构来看,硕士 3 人,本科 3 人,学历层次不高;从年龄结构来看,25~30岁1人,30 岁~45 岁4 人,50~60 岁 1 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由于广西中医学院地处西部,属老、少、边地区,学科基础非常薄弱,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更谈不上研究成果;近年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受阻;加上年年扩招,教学任务急剧增加,教师几乎成天忙于教学之中,导致近几年来科室老师无法去医院临床或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状况,若长此以往,将会导致方剂学学科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落后状态。
2 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1 人才建设要搞好学科建设,人才是第一要素,是关键。在人才培养上应从远处着眼,应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
2.1.1 青年教师培养① 培养青年教师临床素质。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中医教学必然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决定了要成为合格的中医教师,必须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要求青年教师上岗前,必须具有 1 年以上临床经历。同时青年教师每周不少于8个学时的临床诊疗时间。② 依靠科室内新老传帮带,指导、督促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③ 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相关现代新知识、新技术,以弥补知识结构之不足,为方剂学学科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知识结构及智能储备。④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以改善学历结构。
2.1.2 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及整体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引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起着领衔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在学科发展的困难时期,挑选一位具有发展中医事业强烈使命感,既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又勇于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可加速本学科建设。
2.2 学科建设
2.2.1 强化教学研究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强化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对教材、大纲、教法的熟练程度。通过课程的立项研究,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加强教材建设,同步建立 CAI 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刻板、信息量少、效率低的缺陷,把教师和学生从有限的课时内忙于板书笔记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样一方面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还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教与学的积极性、互动性、创造性,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本科生建立案,并建设本科生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促进教学。
2.2.2 明确主攻方向,形成学科特色
长期以来我院方剂学学科基础薄弱,人员较少,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固定明确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课题立项,未能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方剂学要结合本院既有的学科特色,发挥中医中药特长,迅速确立学科研究方向,这已成为本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制定了依靠地方政府扶持壮医壮药的政策,明确了以壮药开发与临床前研究为主攻方向。围绕主攻方向,申报和开展一批相关的各级课题,以课题支撑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新的特色。
2.2.3 配备好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硬件
学科建设与发展既需要软件以充实内涵,也需要硬件来支持。一方面积极争取学院经费,建立实验室,逐步添置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课题,争取配套资金充实实验设备,促进科研的深人开展;同时由学院提供平台与药厂进行横向联合,共同开发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