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伦理学相关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伦理学相关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理学相关理论

第1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1.国际发展现状项目管理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目前已形成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项目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发达国家中,项目管理已成为政府机构及企业中核心部门运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国白宫办公室、世界银行,以及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IBM等著名跨国公司。美国在90年代中期陆续在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等大学中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项目管理专业学位已经成为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又一热点。

2.我国发展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开始逐渐重视,项目管理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在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聘请外国专家进行项目建设的。在之后的一些大型项目工程中也同样沿用了这种项目管理手段,效果是良好的。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项目管理还存在很大距离。原因就是我国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起系统的培训体系,因而无法实现专业化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

3.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当前项目管理发展趋势情况呈现如下:

(1)信息化知识时代已经到来,项目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项目管理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同时借助这样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应变创新能力。当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很多项目管理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管理事业的网络化。其他一些项目管理公司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实现项目管理,他们进一步去研发出更多的项目管理软件。这些能说明,随着新世纪以来更多技术的发展,当前项目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2)多元化项目管理的实施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现在项目管理的类型也大同小异,范围也有所不同,实施的周期长短也有所区别,他们在人员配备上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在项目管理方法上也有千奇百怪的方式。投资渠道和主体趋向于多元化,从而造成投资方式也想多元化迈进。

(3)专业化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拓展中。学历教育已经从非专业人才实现向更高层次项目经理专业化人才培训体系迈进,当前项目和项目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而国际项目管理组织也在对专业化、标准化问题进行着深入探索研究。

(4)人性化项目管理被人们以为是如果进行管理项目,事实上,管理者被作为实施项目的执行者,从而失去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成为实施项目管理的主导,通过适度改变内外环境,来将项目的管理效率作进一步的提升。

二、我国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推动项目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项目管理还处于经验性的实践操作阶段。要上升到科学管理的较高层次,就不能仅仅停留经验体系的水平之上。因此,积极探索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推动当前项目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项目管理理论水平的自身需要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项目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理论水平,极大地推动项目管理的学科发展。

3.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方面学科门类愈来愈多、愈来愈细;另一方面彼此之间的交叉、渗透速率越来越强,边缘学科林立。项目管理学就是一门多维、多层次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项目运作尚处在一个不被国际规则认同的较低层次。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使我国的项目管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

第2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人本主义思想

弗雷德里克・W・泰勒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于1911 年发表了管理学巨著《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在书中,泰勒紧紧围绕"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一核心问题,系统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这本管理理论的著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在20 世纪初的迅猛发展,泰勒由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一、科学管理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物本主义色彩

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争取最大经济利益的经济诱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所创立的。它将人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其所体现的人性假设上,物质刺激显得尤为重要。

在泰勒看来,任务和奖金构成了科学管理的结构上两个最重要因素,工人做工完全出自金钱的动机,或者是为了避免受惩罚。因而在泰勒的管理思想和具体管理措施中,主要以金钱或处罚来调动和维持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厂的生产率。基于这一认识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最好的工人拿最高的工资等措施,归根到底都是在以经济刺激为主要手段督促和鼓励工人完成或超过定额,对于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属性方面较少关注。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工人纯粹地被当作生产的工具,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靠的是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这种强调把人作为机器的附属物,效率至上的物本管理理念遭到人本主义者的强烈指责。他们认为这种管理方法只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工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缺乏人性的管理模式。正因如此,在"经济人"假设论上,泰勒制曾被认为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钱的手段。

二、科学管理理论中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诚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秉承了"经济人"假设中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认识,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人作为"社会人"的价值和尊严。

(一)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1、人的本性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确有把人当作是"经济人"的一面,并为工人设计了与生产率增加相适应的高报酬制。但是这种"经济人"假设也同时意味着工人从单纯出卖体力劳动转向需要提供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有机劳动,从机器的附属品、会说话的工具终于获得'人'的地位。在他看来,工人之所以采取消极怠工和"磨洋工"来保证自己的利益,是由旧式的计时工资制和计日工资制所造成的,而不是工人自私、贪婪的本性。而在对人性自觉的认识方面,泰勒也说:"按照'纪律'两字的公认意义来说,对很大一部分人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些人是那样的敏感、认真、心甘情愿做一切合理的事情,对他们只需要一点暗示,几句解释,至多无非是些情同手足的劝告,就完全足够了。"在泰勒眼中,"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造的。

2、经济利益并不是刺激员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泰勒肯定物质激励的重要性,但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方式,甚至认为这种物质奖励要把握度。只有适度激励才能达到激励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率的目的,并且这种适度激励最好结合对工人的亲切照顾和友好联系进行,只有出于真心真意关注下属的福利才能达到效果。他所强调的激励措施除了经济刺激外,还有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性的非经济利益的满足,认为生产效率除了受经济利益、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外,还与工人的'士气'有密切关系。这种'士气'需要通过提高工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平等对待工人、与工人沟通、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来获得。泰勒不仅看到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经济动机;同时也重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

可以说,在泰勒的理论体系中明显含有对心理、人性、社会等因素的关注与重视,他强调晋升的机会、优厚的报酬、更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刺激因素,而且强调这些刺激因素只有与对工人的真诚关心和友好接触相结合,才能有效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事实上已经跨越了纯粹的"经济人"假设,工人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性的"新经济人"。

(二)强调对工人的人性化管理

1、对工人的关心与尊重

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泰勒反复强调劳资双方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认为雇主和工人的紧密亲切的协作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精髓。他坚信雇主和工人的真正利益应该是一致的,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主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同时也确保每一个工人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泰勒对那些忽视工人存在的做法深恶痛绝,认为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要比制度重要的多,强调人性化管理环境的营造,呼吁工人与管理方面保持不断和密切的合作,甚至将劳资双方应该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视为科学管理实现的前提,强调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地工作,以激发最大的工作潜能,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科学管理体制下,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要认识到工人也是人,有强烈的感情需要;认识到要密切关心工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状况,用平等的态度多找工人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谈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对工人的偏见也应予以考虑,给工人提供一个感情宣泄的机会和渠道;对于工人提出的有关改进方法和工具的任何建议都应表示尊重并进行细致研究,择优采纳,并对工人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荣誉;对工人抵制管理的改革问题,管理者应该充分理解工人的观点,逐步消除工人的疑问,加深接触,扩大沟通,这些都是科学管理的重大特点。

2、对工人的科学任用与发展

在过去的管理中,由于工人和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责任概念,在工人被分派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人是否用心干活以及工人的工资标准等诸多方面,决定标准仅仅依靠管理者的直觉和预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科学的用人之道。而泰勒则强调对工人的挑选和培训是科学管理理论中实施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并把其同企业生存发展以及效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出管理者应该仔细研究每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按照不同人的不同能力和体力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同时,泰勒还意识到系统培训工人按他们的最高速度工作的必要性,甚至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培训制度,主张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工人,挖掘工人的潜力,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同时保证培训的经常化和定期化,以使得工人能连续地按科学规律去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三、结语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现代管理学的源头,将科学引入了管理领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由于科技水平及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发展程度的制约,科学管理理论必然有其局限性,但毋庸质疑,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带有鲜明的"社会人"色彩,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对后来人本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黄振定.论管理科学的人本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第3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第4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 管理思想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55-01

在现代化学校发展的背景下,为了促使学校能够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的环境下完成总体管理工作,必须从更具有战略发展思想基础上来思考学校的管理策略。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必须对学校管理进行改革与完善,不仅需要从教育标准上入手,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及总体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另外,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来说,要想促进学校真正实现体制上的创新发展,要从基本思想层面入手,在实现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清学校的发展道路与发展目标,把握学校基本的发展规律,以更加科学和实际的眼光进行学校管理。

一、学校战略管理思想具备的特性

(一)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全局性

一般而言,学校是作为开展教育行为的“基地”,其内在的管理思想需要始于基本的战略分析。这种战略分析不仅要立足于某个学校作为个体的基本发展战略,同时也要站在每个学生、每个教师以及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考虑。这便是一种“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全局性发展理念,因此说学校战略管理思想具备了全局性的基本特性。[1]

(二)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谋略性

由于战略管理本身就具备了长远的发展目光和动态发展的筹谋眼光,所以学校战略管理思想自身具备了很高程度的谋划性与策略性,需要在实施不同策略、不同计划的推动下完成学校管理工作。学校在进行日常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工作中,要放眼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并对日后的发展道路进行展望,这样“思前想后”的动态式发展状态要求学校战略管理思想必须具有一定的谋略性,才能保证学校管理行为的有效性与规范性。

(三)学校战略管理思想的协调性

学校是由多个体构成的一个主体,其在发展目标、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学校的战略应用是否协调,能否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达成。外部环境对学校战略管理决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学校在战略管理思想的树立上不仅要保证学校内部主体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实现学校整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才能在战略管理行为的实施过程中保障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2]

二、战略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路径

(一)改变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思维

战略管理思想认为管理工作要在综合性思维的引导下开展,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运用战略管理思想,促进了学校对日常事务进行全面分析与考察的深入性。学校在开展战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对战略管理思想的引导也进一步改变了自身的传统管理理念,更加追求学校自身的现代化转变,保持更为轻松化、 年轻化与多维度的管理状态。

(二)加强学校管理者与领导者的责任感

由于战略管理思想是从全局性与深入性的原则入手,来引导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行。那么在学校战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会在战略管理思想的引导下更具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会在学校发展战略的决策中更加突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使学校管理工作的“目的性”与战略管理思想有机融合。

(三)提高学校的工作绩效

战略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致力于实现学校管理计划的“周密”与学校发展规划的“未雨绸缪”。这样的发展理念会将学校发展目标的达成率推向更高的基点,从而降低管理工作的“失误”与“损失”,进一步提高学校战略管理工作的总体绩效。并且,在战略管理思想的引导下,学校能够及时采取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来缓节外部环境因素或者内在工作失误造成的“威胁”,以此来保障工作绩效的稳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战略管理思想的视角来探讨如何将该思想运用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探究战略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并列举出具体的运用策略,指出在积极推动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的同时,也要积极对总体教育理念进行转变。而学校管理者作为下达学校发展战略的引导人,其必须树立正确、先进和前沿的战略管理思想,带领学校构建战略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学校的高效经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第5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一)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意识不到位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们都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在学习成绩上一般却都不是太乐观,也比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由于这些特点,在独立学院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时候就不能采用那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形势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时出现的问题就是,有些管理者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重要性,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我管理和进步、服务自己这个过程中出现指导的错误,也没有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当中去。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以及管理都是很冷漠的态度,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这样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二)在建立管理制度时不灵活,没有创新

独立学院都是有母体高校的,独立学院也都是依托母体的高校才得以成立,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独立学院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会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采用那些传统的教育管理办法,多是在对学生进行“管束”。这样的管理办法不能符合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在管理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阻碍,比如说管理的严格一些学生就会加以指责和抱怨,但是一旦放松了管理的力度,学生又会因为疏于管束而散漫放肆,总而言之就是没有一套适合本学院的管理办法。

(三)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

由于独立学院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教育模式,所以在独立学院中的教育管理模式还不是十分完善和成熟,已制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还有就是独立学院的一些机关的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以及班主任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是很清晰,这样就会导致在发生事情时相互推诿,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所以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肯定是很难顺利的进行的。很多学生中的干部也是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欠缺工作的责任心,这样会导致学生个人主义很强,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也会比较轻浮,在工作时不会进行创新。

(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前文提到过,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与公立高校不同的特性,比如自控的能力比较弱,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受学生本身特点因素的限制,如果制度方面再不是那么完善,这样就一定会出现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管理上十分松懈,在教学中会出现课堂纪律差、学生常常迟到以及早退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学生之间打架斗殴这样的恶劣情况。所有这些对独立学院在公立高校甚至是社会上的影响都是十分恶劣的。而在对以上问题的处理解决上,一旦轻重程度没有把握好,学校方面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长都是难以交代的,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制度分析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要使其教育管理制度能够不断进行完善,要做到如下方面:

(一)制定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本学院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对学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制度的建立也一定要明确,使管理人员、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直至学生干部都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二)制定完善的规章及制度,由此来使学生行为得到规范

针对前文提到的学生出现的一些不端行为,要加大在课堂中的管理力度,无论是辅导员还是班主任,都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因为有序的课堂和生活秩序不但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保障,对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也是意义重大。

(三)设定考核制度,最好的落实问题

考核的对象包括班级、班主任、学生干部。对班级进行考核主要是要考核班级中的学生思想教育的情况、在学习时的状态、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情况以及学生违纪方面的情况。每个月公布一次考核的评比情况,并就考核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改革的措施,使学生增强机体荣誉感。对班主任的考核主要是班级在考试时的风气以及对纪律的遵守情况,还有就是班级的建设情况,在班级中听课的情况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情况等等。使班主任在为考核而进行的努力中增加事业心以及责任心。对学生干部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各个班干部工作情况,考核的负责人是班主任,根据考核结果要表彰优秀的学生干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中的工作。

结语

第6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险防护;进度调整;组织结构

一、项目管理教育对创业素质提升的有利影响

(一)项目管理观念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创业构想的过程中,需要将创业理念转变为实践活动,创造出实体企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项目进行创新、管理方面的决策。为保证创业的活力与生命力,应融入部分创新思维,依照谨慎、科学的指导原则,做好创业项目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划分规划。通过项目管理理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的了解创业所需的因素,对项目进度、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进行过程管理,提升学生创业的管理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强化风险防护理念

创业项目包含各种各样复杂的风险类型,通过项目管理可以将风险控制的过程划分为风险控制规划、类型识别、源头分析、应对方案、执行监控、结果控制几个阶段。通过风险控制能够有效增强积极影响发生的可能,抑制消极事件发生的频次与造成的客观影响。创业者以项目管理为原则,对创业风险问题予以重视,制定阶段性控制规划,可以在科学规避、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正确的认识事件的风险性,优化创业决策,提升创业项目执行的可靠性与实践性。

(三)创业项目实践执行能力的提升

创业项目以过程管理为重点,将创业项目的持续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其中,过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启动过程、计划制定过程、执行过程、监控过程以及收尾过程五个时期。项目过程控制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整合在一起,设置全过程监控。创业者按照过程规划方案与监控实际情况逐步落实创业目标,全面提升了创业者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创业素养。与此同时,利用过程监管的信息反馈,提升创业选择、决策、统筹等方面的指挥能力,能够发挥领导作用,控制创业项目资源、拓展组员沟通渠道,做好创业项目。

二、项目管控的综合管理与风险控制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综合管理、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对创业项目的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项目控制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指在项目运行周期内,对涉及的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统筹、动态管理的过程。综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相关人员的分析、控制系统的整体设置、管理体系及运行过程中的关系控制等。项目相关人员不仅包括参与项目的干系人,还涉及被项目影响的相关人员。通过对相关人的系统、全面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项目执行的影响,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除此之外,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还能够提升工作协调性,激发成员参与创业项目的热情,与创业者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项目目标的落实与规划的执行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冲突与调整是无法避免的。项目管理者在调整与变更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强化自身处理矛盾、协调工作的能力。综合管理理念强调在项目规划阶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矛盾、冲突处理机制,在锻炼创业者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执行的顺利。具体来讲,项目综合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制定、计划实施与方案变更三个方面。项目规划对创业组织、成员、责任划分、任务目标进行介绍;项目实施是对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创业经营项目等内容的执行;项目目标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

(二)对创业项目的风险控制

项目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在项目运行的同一个周期内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预估、分析、辨别、评估、应对、控制等处理,在保证防线应对成本与管理效果平衡的基础上,确保创业规划的目标顺利落实。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为更好地协调风险管控不同知识领域关系,应该及时拓展理论知识的获取渠道,为风险全过程管控提供坚实的支持。创业项目的风险管理在进度控制、质量管理与成本配置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依照PMI模式的划分原则,风险全过程控制包括风险预案编制、类型识别、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应急举措、过程监控、结果控制等。预案编制是指结合相关创业实例、现行法规、创业数据风险分析等,在规划阶段对风险高发事件设置预防、应对举措。对创业项目、成员、执行模式等进行综合分析,为风险源的预判提供支持。创业者通常选择成员会议、专题探讨、项目组审核等方式判定、识别风险可能出现的环节,制定专业性的风险控制方案,保证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率的平衡。现阶段,风险识别模式具体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SWOT分析等。

三、项目管理在创业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一)创业组织搭设

组织结构是创业目标落实与完成的决定性管理要素,创业规划涉及的内容繁杂、部门协调难度大,因此,通常以矩阵结构为主要形式。在矩阵结构中,管理指令的下达包括横向与纵向两种,一方面,学生可以接受学校的创业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与项目专业所属的院系有直接的联系。两者交叉填补创业实践指导的空白部分,当两种指令出现冲突时,由项目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

(二)质量动态监管

项目的规划质量、方案质量、执行质量等都是项目控制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应设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质量控制目标。以PDCA管理循环模式为例,利用该种工作机制,可以有效落实质量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全面监管与系统协调的方式,提升创业方案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实践工作包括:立项、实施以及质量验收三个阶段,同时,可以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方案制定、质量审核、过程审查、总结验收等环节。PDCA的具体应用步骤包括:P属于立项阶段,对创业目标、内容、计划、动机等进行分析,成立项目;D是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C是项目组、学校、院系等对项目进行审核;A是对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准备进入下一阶层的PDCA项目循环。

(三)执行进度调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数量也随之增多,然而,许多学生申请了项目之后,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延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进度管理愈发显得重要。以图表形式编制进度计划效果更直观,一目了然,简单易懂,还可以监督各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时间上对“大创计划”进行整体把握,以保证各阶段工作按时保质进行。如果计划发生变化,可以很容易地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大创计划”的进度控制。“大创计划”可以按照图表形式列出相应工作名称与时间跨度,同时,编制的图表中可以设置横线起点和终点来表示每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横线长度表示工作的持续时间。

(四)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业计划的实施主要依靠上级和学校拨款,经费有限,所以成本管理至关重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大创计划”专项经费,并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决算工作,对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在项目立项申请阶段,学校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经费预算,控制经费的使用范围及标准,使预算既适应项目开展的需要,也符合财务制度的要求。对于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项目不予立项;项目通过立项后,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严格按预算支出经费,杜绝与项目内容不相关的经费支出。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及时与教务处和计财处沟通,认真整理项目材料,核算经费结余并及时处理结余经费,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第7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关键词: 概念图认知发展阶段论 智力三元理论 有意义学习 创造性思维

在阅读了相关资料之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将概念图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有益补充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及其日内瓦学派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Schemes)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陈琦、刘儒德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与周围环境的作用中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陈琦、刘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环境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的变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过程。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调整这种不平衡。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equilibrium)的过程,个人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依据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对具体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脱离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个体是在建构自己的见解,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必须把老师提供的信息并入他们已有的图式中去。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建构知识、建构理解的过程,在建构概念图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通过与老师讨论、与同学讨论、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老师制作的相对完善的概念图为学生提供了新知识建构的良好支架,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教师完善的知识提供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有机的连接。概念图正是帮助个体完成知识建构的有效组织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创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应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的。多数人在这三种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个体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这三种能力的不同组合上(陈琦、刘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组合的学生特征

不同能力组合学生的特征分类为研究概念图应用于不同类型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对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预测,便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践及教学结果上有备而战,战果辉煌。依据此理论,教师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辅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协作交流能力,继而充分释放概念图在教学实践中的有益补充功能。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并在第二年发表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精辟的论述。奥苏贝尔(1994)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

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则需要具备以下标准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必备的两条标准:(1)新旧知识的非字面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也就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2)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实现的条件:(1)外部: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内部:学习者自身因素。①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有意义学习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分两类(非概念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包含表征学习,且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奥苏贝尔的理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诺瓦克教授根据其理论开发了概念图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儿童能够理解诸如能量、细胞和进化等抽象概念的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很快他们发现,该工具同样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对概念图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可使用概念图将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学生制作概念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们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四、戈登的创造性思维理论

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统一(陈琦、刘儒德2007)。其特点为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独创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种类比方法:狂想类比(fantasy analogy)(尽量列举)、直接类比(direct analogy)(有与问题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情境)、拟人类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号类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画人物眼睛里画上$符号以刻画人物贪婪刻薄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常用方法进行训练:(1)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鼓励、班组讨论)原则:不需评价(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评判)、异想天开(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数量而非质量)和见解无专利(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3)联想技术(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

概念图技术正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辅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鼓励想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们选出最合适的知识内容,形成最恰当的结构概念。比如: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讨论的中心话题上来,这正是概念图解决的问题,同时利用适合的软件,还可以及时记录下讨论结果,体现集体思维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8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也是学校行政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同时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随着学生群体的“95后”、“00后”乃至“05后”的变化趋势,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很多全新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这对班级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难题和任务。

(一)班级管理体制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轻化,现有的管理体制会显现出很多不足之处。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诉求,因此固有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班级的管理。依托学习型组织理论,通过促进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修改与完善,从而促进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习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班级中学生个体的学习观念定位不准确,对于课堂学习的依赖性较大,更注重知识的积累,但不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掌握。现在更多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了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智力和各种能力的过程,缺乏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因此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中五项修炼的相关内容,可以改善学习方式单一的现状,促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发展,从而促使班级中的学生个体得到更加全方位的发展。

(三)学习方式单一

现有的班级学生个体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多数学生在课堂以外依靠的是单独学习的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过于参考考试成绩,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竞争更多的是学习成绩的评判。因此导致班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学生也受此影响,其价值观也认为唯有学习成绩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课堂内知识的积累,用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进行理论学习。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进步。在实际的理论应用中有着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针对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应用进行以下阐述。

(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应用

一个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几个老师和一些学生这么多个体组合而成的,每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同导致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都不相同。因此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都不同,这也就使得任何两个学生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有着各自的特性。作为学生个体组合而成的整体———班级,因为班级成员各不相同所以也就产生了班级多样化的特性,每一个个体对于班级这个整体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如此多样化的班级情况,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班级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班级管理者必须要对班级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清楚各自的共性和特性,在管理过程中根据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育人的工作。

(二)建立共同愿景,引领学生成长

通过班级管理者的引导,结合对班级发展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班级和个体身上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班级管理者的带领下,帮助班级和学生个体制定团队目标、班级目标和个体目标。同时引导班级中的学生个体探讨并建立共同的班级管理的愿景,让班级中的每个个体都能认可并愿意参与到这一共同愿景,而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获得新的成长。学习型班级一定要重视组织中学生个人、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等。班级管理者通过一些精心组织的班级活动,来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并将共同愿景渗透到班级活动的每一个角落,进入到班级个体的每个人心中。通过召开班会将班级共同愿景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布置任务,进行理论学习。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班级演讲比赛、班级篮球赛、迎新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来丰富学生个体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方式将共同愿景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每一个学生个体脑中。通过培育共同愿景这一过程,让学生个体感受到集体与个体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促使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逐渐增强班级凝聚力,引领班级学生全面成长。

(三)改善心智模式,倡导系统思考

心智模式是根治于每人心中的对于自身、他人、组织整体以及整个世界各个层面的认识,也就是常说的思维定式。个体的心智模型对于每个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的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就会用一种思维的惯性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往往有时会因为这一惯性而使得自己的思维被限定,将自己禁锢其中,并受其所扰。每一个个体用不同的心智模式去接触他人,看待事物,导致的结果往往也不相同,并且自身认识不到自己心智模式的缺陷。所谓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指通过班级管理者的引导让班级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心智模式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将其加以改善。系统思考的重点就在于全面的思考,把思维模式和思考的方面进一步完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有多面性,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相对而言。我们不能片面地只看一个人、一件事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因此培养一个系统思考的能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班级管理者通过建立沟通机制,加强与班级个体之间的沟通,定期开展相应的讲座或交流会帮助学生个体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善心智模式,形成系统思考的习惯。

(四)拓宽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成果

学习型组织在管理过程中,学习资源十分重要。在一个班级中,管理者作为学生个体接触最多的人,其对于每个个体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因此,班级管理者自身首先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并且要用开放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个体自我学习、相互学习的过程。仅仅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个体学习、成长的需求。只有通过不断拓宽学习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娱乐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面更宽阔,积累的知识也更丰富。对于学习成果班级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每一次新知识的接触,如果不总结,很容易就遗忘了。因此只有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总结,真正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建立学习成果共享机制,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将知识进行过滤和筛选,留下正确的对自己有益的,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五)完善管理体系,促进自我超越

第9篇:伦理学相关理论范文

    张怀瓘,是盛唐最杰出的,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美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家。这主要表现在他的着作之丰富是空前的。这主要有:《书断》三卷,《书议》、《书估》、《六体书论》、《评书药石论》各一卷,此外,还有《玉堂禁经》、《文字论》、《论用笔十法》等。另外,他的理论体系之完整是空前的。其《书断》一书,上中下三卷,史论结合,不仅记述详尽,而且评价精当。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美学思想之深刻也是空前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不同朝代、不同书体的艺术作品多样性审美趣味的分析上,还表现在他一改魏晋飘逸、阴柔的书风,而建立起盛唐壮美的书法审美理想。而道家思想,恰是决定其书法美学理论达到如此高度的核心作用力。以下分别从张怀瓘书法美学理论中关于书法的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三方面来阐释道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一、“无声之音”的书法美的本质论

    老子的基本思想即是“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思想范畴。“道”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道”为宇宙本体,是天地万物之源起。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生出“道”之元气,然后生天地,然后生天地人,然后衍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其二,“道”为宇宙规律,万事万物莫不按照“道”的规律而运行。同时,“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渗透在每一具体事物中,又是维持该事物平衡与变化的内在力量。它展示的是最原初的规律,是最自然无为的状态。这是关于“道”的本质的阐释。“道”是至高至美的,而这种至高至美是它自身无法用任何方式让人明白而人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正如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之微妙庄子亦不可说,只能通过寓言故事来传递某种精神,还需体道者去用心体会。“道”是无,又是有,其有无之辩全靠体道者心之所悟了。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点,是对道美的诠释,也是道家学派对艺术最高美学境界的概括。

    张怀瓘的书法美的本质论显然受到道家美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他说:

    无物之象,藏之于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或失,虽明目谛视而不见,长策审逼而不知,岂徒倒薤、悬针、堰波、垂露而已哉,是知之也。(《评书药石论》)

    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若有会面,则有智昏菽麦,混白黑于胸襟;若心悟精微,图古今于掌握,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议》)

    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文字论》)

    在张怀瓘看来,书法亦是通“道”的。张怀瓘认为书法是“无物之象”,“虽明目谛视而不见,长策审逼而不知”。书法之美,美在神彩。甚至认为“深识书者”,只是欣赏书之“神彩”,连字形都给忽略了。而书法的这种神彩之美,非“深识书者”不能体会,它不仅要求欣赏者(审美主体)有很高的书法艺术的素养,还需“心悟精微”。这是一种很高的“心领神会”的境界,是一种体道的状态。庄子也说到庖丁解牛“不以目遇而以神遇”这两种体道的思想可说是一脉相承的。

    二、“师法自然”的书法创作论

    道家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物质之源起,是万物本真的原初状态。《道德经》是这样阐释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说,“道”就是一种最朴素自然的原始状态。老子论“道”经常将“道”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他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

    此“自然”并非指自然界的自然,乃是一种生命原初的存在状态,是对“道”的存在状态及其运行状态的描述。自然,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规律和法则。而张怀瓘的书法创作理论,正是遵从了这一法则。他说:

    草书伯英创立规范,得物象之形,均造化之理。(《书议》)

    是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物类其形,得造化之理。(《书议》)

    探于万象,取其玄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六体书论》)

    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书断》)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衍生出的即是一种朴素天然的“贵真”的美学趣味观。“真”就是自然,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张怀瓘认为书法之美乃在于得“造化之姿,逞其天然”,无论是说书法对于汉字的诠释在于展其形体之美,舒其自然灵动变化之妙,还是说创作者创作时那种自然无为无欲无念的“神游”的状态,都是还原自然原初的大美,还归生命原始的生气与灵动。这种“无为”的书法创作论是建立在极高的艺术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张怀瓘的书法创作论的高度是凌驾于高超的书法技巧之上的。只有“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呈现书法同于自然之真美,同时超脱自身的局限,而达到自身的自然之态。这是秉承“道-真”的朴素的美学主张,即是合于道家思想的书法创作论。

    三、分“神”、“妙”、“能”三品的书法鉴赏论

    汉魏及唐是书法的大繁荣时期,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多在这段时期出现,如张芝、蔡邑、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不胜枚举。书法理论亦是日渐成熟,大量出现。到唐代时,无论是书法家、书体、书品还是创作风格、流派,在唐代的书法理论研究中都趋于系统和完善。代表就是孙过庭的《书谱》和张怀瓘的《书断》。而张怀瓘最突出的一点即在于他在《书断》中将书法作品的品评等级明确分为“神”、“妙”、“能”三品,这种品评的区别,反映了书法艺术领域中审美鉴赏的深入。

    “神”、“妙”、“能”三品对于书法艺术的区分在前代所没有的。我们且看张怀瓘是怎样区分这三品的。

    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着十赞一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书断序》)

    (神品)张芝,字伯英……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则百世不易之法式,不可以智识,不可以勤求。若达士游乎沉默之乡,鸾凤翔乎大荒之野……

    ……

    王羲之,字逸少……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

    (妙品)梁萧子云,字景乔,晋陵人。……少善草、行、小篆,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若有骞举,妍妙至极,难于比肩。

    ……

    (能品)孙乾礼,字过庭。……草书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书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