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土壤环境整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壤环境整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壤环境整治

第1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43-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也日益凸显。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得不通过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造成了各类污染。资料显示[1],化肥在施用过程中浪费严重,有60%左右逸失于环境中,所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是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三是化肥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四是化肥含有有害成分,如重金属、无机盐等,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此外,农作物吸收了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后,通过食物链,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药虽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但是大量使用也会致死有益生物,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农药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到雨天,农田的农药会随着雨水的冲刷作用等移转到周边的池塘、溪流等,污染农村的水源。农膜的使用可以给农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若不及时回收残膜,其残留量会不断积累,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水平进而降低,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的生活污染

1.2.1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现代人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农村的畜禽养殖大都呈分散状态,数量多、种类杂,畜禽粪便更是直接排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更会引起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理畜禽环境污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将受到巨大威胁[2]。

1.2.2 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应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环境公报中指出,我国农村每年约产生1.2亿t生活垃圾和超过2 500万t的生活污水。

2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2.1 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要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并定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

2.1.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管,制订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法律规定,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各地农村特点和治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订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3]。

2.1.3 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公布栏、报纸等宣传媒体,让村民意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使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二是从娃娃抓起,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影响带动他们的家人共同保护好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村民对自己村庄环境的监督权、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村民保护自身周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2 把现代生物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

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微生物厌氧堆肥技术、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河南省滑县滑华养猪场采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通过对该场近千头仔猪和中猪的试验喂养和测试,归纳出运用发酵床养猪新技术与一般传统养猪法相比具有彻底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舍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6个优点[4]。又如,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并具有广阔前景[5-7]。笔者认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3 参考文献

[1] 卢艳丽,闫百瑞,宋志博.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21):132-133.

[2]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 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

[4] 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2010(10):50.

[5] 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2005,20(4):5-7.

第2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苏州园林;土壤;重金属;监测;评价

1引言

苏州园林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它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朝末期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和翘楚。随着苏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园林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下主要对苏州各园林的土壤进行Cd、Hg、As、Pb、Zn、Cr、Ni等重金属含量监测,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

2材料与方法

2.1土壤样品的采集

采用随机取样法混合取样。取其表层0~20cm的表层土壤,将土样混合均匀,按四分法混合取2kg转入样品袋[1]。

2.2土壤样品的分析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一般不少于500g)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100g。缩分后的土样经风干(自然风干或冷冻干燥)后,除去土样中的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等异物,经玛瑙棒研钵后过100目的筛。混匀后备用。pH值采用酸度计法测定;锌、铬、镍采用混酸全分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采用混酸全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砷采用王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2]。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重。此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土壤污染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3]。

3.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PI2均)+(PI2最大)]/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应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4]。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1内梅罗污染指数1污染等级Ⅰ1PN≤0.71清洁(安全)Ⅱ10.7

4监测结果和评价分析

4.1各园林监测数据

4.2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参照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由表2的各个园林结果数据显示,所有园林中的总铬、总汞、总砷、锌以及镍元素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总汞的含量为0038~093mg/kg,均值为051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含量值出现在园林6。总砷的含量为760~239mg/kg,均值14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1,最高值出现在园林3。总铬含量为423~794mg/kg,均值57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5。镍含量为260~484mg/kg,均值334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4。锌含量为787~243mg/kg,均值158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值出现在园林2。

由表2可见,镉含量为012~234mg/kg,其中出现了两处的镉含量超出限值060mg/kg,分别是园林4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和39,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和29。铅含量为311~358mg/kg,其中出现三处铅含量超出限值200mg/kg,分别是园林5,园林6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0、179、150,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0、079、050。

4.3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土壤的综合污染程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园林7外,其他园林综合污染指数均未超过0.7,均属于清洁(安全级)[5]。而园林7内梅罗污染指数PN达到了1.05,属于轻度污染。重金属分担率的排序为Cd(28.9%)>铅(14.9%)>锌(14.0%)>镍(13.3%)>砷(12.9%)>汞(11.7%)>铬(4.39%)[6]。

表3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

监测地点1内梅罗污染指数PN1污染等级园林110.5621清洁(安全)园林210.6441清洁(安全)园林310.6091清洁(安全)园林410.6121清洁(安全)园林510.6751清洁(安全)园林610.6221清洁(安全)园林711.051轻度污染

5结语

对苏州园林的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园林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大部分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个别地点的铅和镉重金属含量超标应该是周围的蓄电池废弃物污染所致[7],建议加强周围的环境整治以及周围工厂的污染物排放限制,切实的保护好我们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本研究只对园林进行了一次性的监测,如能对这些土壤进行长期的质量追踪,将有利于及时了解土壤的动态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壤的质量。更好的保护好园林的土壤,促进园林稳定健康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2004,HJ/T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4~12.

[2] 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3] 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4.

[4] 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5.

[5] 赵翔.襄阳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绿色科技,2014(2).

[6] 陈亚华,黄少华,刘胜环,等.南京地区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56~360.

第3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关系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意义重大。生态产品是生存之本。生态产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大自然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正是它产出的生态产品哺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人们须臾离不开空气、水源和食物等生态产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生态产品是生产之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生态产品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等必需品,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产品可以显著提升生产竞争力,有利于把资源环境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刺激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创造新的绿色增长点。比如南京的高淳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际慢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9%和17.7%,很好地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是生活之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人民群众在期待安居、乐业、增收的同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期待拥有优质的生态产品,期待享受良好的生态红利。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重生态”摆到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同等重要的位置,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0.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提高6.5个百分点;478个省控断面中,水质优Ⅲ比例上升3.7个百分点,劣Ⅴ比例下降4.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达86.5%。与此同时,对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迫切期盼,良好生态产品供给已成为突出“短板”。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生态产品品质和供给质量不断下降。一些地区领导对政府应当提供生态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责认识不清,对生态产品产权价值重视不够,缺少相应措施;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违法排污、损害生态产品的行为时有发生;全社会呵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有待提升,无节制、无约束消费生态产品等现象依然存在。

新时期,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既顺应中央的改革趋势,又契合江苏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求。总的看,无论是“补短板”、“促供给”,还是“绿色化”,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都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基本、优质、高效、永续”的标准,努力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保护为基础,促进生态产品基本供给。生态空间是生态产品的“主产地”、“富集区”,必须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坚持保护优先,守住“三条红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保障生态产品基本供给。一要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区是生态产品最重要的“原产地”,要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建立生态红线保护监管平台,严肃查处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和擅自调整边界等行为,完善生态补偿及绩效考核制度,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2%,不断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二要划定并严守城市开发边界红线。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防止城市生产开发活动过多挤压、侵占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产品的产地安全。三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升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为农业生态产品留下更多良田,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保护任务,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占用率显著下降,产出效率明显提升。

坚持治污为核心,促进生态产品优质供给。生态产品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要紧紧立足需求端,坚持人民满意的工作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减煤、控源、禁烧等举措多管齐下,推动空气环境全面好转,确保到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淮河、南水北调沿线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治理黑臭河流,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70%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深化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好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城市病”,加快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协同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成1万个左右的美丽宜居乡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禁开山采石,推进丘陵、荒山、滩涂植被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增值为目标,促进生态产品高效供给。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促进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和供给效率。一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能为环境减负,又能为生态增值;人们对优质、高端生态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也会极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推动“产业生态化”,又要推动“生态产业化”,真正促进“生态”与“产品”高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强化结构调整“调绿”的鲜明导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充分依托环境禀赋,把生态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地区,也要善于挖掘生态财富,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刺激旅游、房地产、养老、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有机统一。二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实践证明,能源资源消耗越少,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就越高。能源资源节约力度越大,对生态产品供给的贡献就越大。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努力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革命可以倒逼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更加绿色。要加强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省情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珍惜生态产品、爱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第4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现状采取控制措施。

一、农村河流水污染影响因素

1、畜禽粪便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同时,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全国平均农药(有效成分)使用水平为12.7kg/hm2,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有效成分)。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利用率极低,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有40%~55%沉降到地面,下渗土壤、污染水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化肥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并快速增长,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化肥过量地施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塑料薄膜

近几年,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下降,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 kg/hm2,能够分解的仅为5.3%,回收利用率为58.7%。

5、气温变化

我市年平均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10a平均升高1.0℃。气温的变化决定水温的变化,而水温的变化对溶解氧及其生物氧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水温超过15℃时,气体从水体中溢出速度明显增加,高温条件下水下厌氧作用增强,厌氧条件下河流恶臭污染加剧。

二、农村河流水污染的现状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2、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地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河流中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造成河流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表1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

3、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的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三、农村河流水污染控制措施

1、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负总责的河长制,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净化河流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

5、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

这是防止农业污水对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

6、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地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开发和生产有机食品,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

7、全面开展农村沟浜整治

开展县乡农村沟浜综合整治工程,使河道行洪畅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量,降低水位,整治后的河道水流变得更加通畅、水质变得更加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显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结语

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各地具体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时候,应该首先根据河流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源头的控制,从而保证控制和治理后能够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体的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1).

[2]江红梅,王正中,王东刚,曹满,任鑫.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探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第5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 县乡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对策;苏北地区;江苏灌南

中图分类号 S7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94-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县乡道路的里程在不断增长,人们对道路的环境及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乡道路绿化作为城乡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轻公路建设给沿线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保护自然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灌南县属于典型的苏北平原农区,无论在地理气候、地形地貌和立地条件方面,还是在造林模式、经营管理等方面在苏北地区均具有代表性。

1 绿化现状

1.1 基础概况

目前,灌南县现有县道289.522 km,乡道515.034 km。自1958年建县以来,县乡道路建设不断推进,县乡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也逐步完善,目前,灌南县县乡主要道路已基本实现全绿化,绿化率在95%以上。

1.2 树种选择

乔木:灌南县素有“杨木之乡”的美誉,在2000年前后,苏北地区大力发展杨树产业,灌南县县乡道路的绿化树种主要以杨树为主。近10余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道路绿化的景观、生态的要求也日益增强。目前,灌南县县道绿化树种主要为法桐、栾树、女贞、龙柏;乡道绿化树种仍以杨树居多,但也正逐渐被法桐、栾树、女贞所取代。花灌木:主要为紫薇、红叶李、蜀桧、红叶石楠球、大叶黄杨球。地被:县乡级道路地被基本以原生地被植物为主。

1.3 配置模式

目前,灌南县县乡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主要有4种:一是单行行道树配植花灌木,例如新新线以法桐间植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球;兴汤路以女贞配置紫薇、蜀桧。二是以单一树种杨树为行道树,例如张陈路、窑百路。三是多树种多排行道树配置花灌木,以产业大道为代表,栽植栾树、中山杉、杨树为行道树,配植红叶石楠球。四是道路中间建设分隔带,道路两侧建设绿色通道,以来安大道为代表,栽植法桐为行道树,配置红叶石楠球,道路两侧各建50 m宽的绿色通道。

1.4 立地条件

土壤环境是树木生长的基础[1],从灌南县县乡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来看,总体情况不佳,具体表现:①绿化空间小。灌南县大部分县乡道路修建较早,建设时很少考虑绿化用地,路肩以外宽度甚至不足2 m。②土壤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不足,据《江苏省灌南县土壤志》记载,灌南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全国的中等偏下水平。③污染偏重。由于当初修建道路时产生的有些垃圾没有及时运走,甚至作为道路边坡的填充物,有些道路边坡甚至成了垃圾场,使得道路两侧土壤的渗透污染更加严重。④pH值偏高。灌南县土壤类型均属潮土和脱盐土,pH值均在8.0以上,加之碱性垃圾的污染渗透,绿化用地的碱性越来越重。

1.5 养护管理

养护主体不明确,大部分乡级道路绿化完成后就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有的只是把树木承包给个人。养护技术力量薄弱,养护管理水平低,有的承包人只在秋冬季节给杨树修枝1次,或偶尔应政府环境整治要求除草1次。县道的平时养护管理也仅仅局限于除草,而且除草频率相对较低,即使修枝,也是所有树木均采取修取主干的下部2~4个侧枝。

1.6 资金来源

以女贞、栾树、法桐等园林绿化树种为主的道路绿化建设资金主要由县、乡2级财政投入,以杨树为主要绿化树种的道路绿化建设资金主要由村民或承包人自主投入。

2 存在的问题

2.1 绿化规划缺乏全面性

灌南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道路建设更侧重于道路的交通功能,忽略道路的绿化工作,导致道路绿化的发展速度缓慢,生态问题日益严重[2]。特别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道路,基本上没有考虑到预留绿化用地空间,新建的道路绿化预留空间也比较狭窄。即使存在绿化用地空间,也存在被其他基础设施挤占的行为。如规划没有预留管道等基础设施用地,现在一些管道只能利用道路两侧的绿化预留地进行埋设;架空电缆也往往顺路而行,致使一些乔木树种无生长空间,影响道路整体景观效果。

2.2 树种选择缺乏乡土性

过去几年间,灌南县县乡道路绿化选择树种时不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不考虑本地的气候、土壤等特点,一味跟风追求新、奇、洋的效果,盲目引进外地树种,乡土树种有逐步被外来树种取代的趋势[3]。目前,灌南县县乡道路绿化行道树树种根本体现不出本地乡村特色,与城市绿化树种无异,除了杨树,基本上运用法桐、女贞、栾树等树种。有的甚至引进一些不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树种,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如新新线栽植香樟作为行道树,因为土壤碱性重,冬季气温过低,最后所剩无几,勉强成活也长成“小老树”“鸡毛掸”。

2.3 植物配置缺乏景观性

目前,灌南县县乡道路绿化基本上只停留在栽树的层面上,没有充分考虑绿化的景观性,没有考虑植物种类搭配,没有考虑乔、灌、草、花相结合,大部分道路只种植了行道树,只有部分道路配植灌木,道路的景观性大大下降。

2.4 资金筹集缺乏多元性

灌南县是江苏省贫困县之一,公共财政能够用于县乡道路绿化的资金很少。社会投资绿化也基本上是用于苗圃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第6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县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全县空气质量继续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以内,辖区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地面水Ⅲ类标准,大源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均保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全县环境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二是污染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在结构减排方面,依法关闭了县造纸厂、氮肥厂和县第一再生胶厂等企业,二氧化硫净削减92吨,已超额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任务。在工程减排方面,县污水处理厂日平均处理污水量7000吨以上,对化学需氧量形成削减能力,确保了“十一五”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加大结构减排,推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对我县通达贵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通达贵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粗铅冶炼生产线,浙松林化工厂生产线予以淘汰关停。加强工程减排,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治理。建立了日处理500吨的安平镇安平村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加大污水收集率,并做到运转正常,覆盖户数616户,覆盖人口2500人,化学需氧量年削减量可达41.6吨,氨氮年削减量可达6.3吨;加强县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加强农业源的工程减排力度。对辉湘综合养殖场、木子养殖场、加强治理力度,完善处理设施,争取年底前完工,确保外排污染物达标排放。将污染削减项目和总量控制目标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大工程和结构减排力度,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发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2013年上半年,我县化学需氧量削减167吨,氨氮削减13吨,二氧化硫削减426吨,氮氧化物削减26吨。三是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冶炼业环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强。依法取缔了一批不合法企业,淘汰了智升、兴安、永乐贵、永盛、雄进、通达六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烧结锅炼铅生产线,对智升冶炼有限责任公司的烟囱实施炸毁;彻底铲除了三角坪地区内8家小摇床选矿企业,从源头上根治了污染。切实加强了永乐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依法关停了大石工业小区内小硅石厂、小炼铁厂、小塑料厂和小橡胶厂,取缔关闭了安平非法炼油厂、军山阳志华摇床厂、灵官非法橡胶厂、洋际炼油厂,有力保障了永乐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四是环保服务进一步优化。帮助县冶炼企业顺利通过“三同时”验收,积极主动为县工业园区企业做好服务,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查审批,围绕产业定位,引进实力强、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冶炼、化工企业,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化工、冶炼产业园区。其中龙海循环经济小区的成功落地,将力促我县经济进入跨越式的发展阶段,产值将上百亿元,税收达10个亿;五是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圆满完成。2013年“创卫”复查、建整扶贫等其他中心工作圆满完成任务,特别是“创卫”复查工作成绩优异(以最高分通过复检,环保工作得到省复查组充分肯定),有力推动了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年来主要工作

(一)抓宣教,环保宣教深入持久。一方面“六·五”宣传深入人心。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主题和中国主题确立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的宣传活动主题。宣传活动方队由县环保局干部职工、全县环保志愿者共150余人组成,其中全县四大家领导亲临活动现场并全程参与了该项宣传活动。活动方队冒雨在县城主要街道进行徒步10余公里宣传。此次宣传活动共悬挂、张贴条幅、横幅、宣传标语上百幅,发放宣传册子1000余册。同时开展了全县中小学生纪念环境日的环保主题征文活动,从征集的上千征文中评出了18篇获奖征文并进行了颁奖。着力使“六·五”成为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环保、支持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节日盛会。二是组织有关乡镇、部门单位及企业业主认真学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编制学习册子200份发放到重点企业及非法小冶炼手中。通过集中学习、探讨,与会部门单位负责人对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的职能、职责,在思想上认识上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企业业主纷纷表示,将更加注重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强化防范环境风险能力,进行依法生产。三是定期编发《环境信息》,自2010年10月发行刊物以来,已编发《环境信息》35期,涵盖了国家、省、市、县的环境工作动态、环境质量季报、工作调研等丰富内容,受到了县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氛围,提高了全县人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二)打基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长远规划。在经过充分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聘请省高等院校和环保专家先后编制、出台了《县“十二五”环保规划》、《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同时,县大金山工业园、县工业园区顺利通过了环评,龙海循环经济工业小区即将通过省厅专家评审,这些基础工作为我县环境保护实现功能区的划分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通过划定全县生态红线,根据功能区划的不同明确了鼓励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禁止发展区,为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做好了一系列前瞻性的基础工作。

(三)强队伍,抓好能力建设。突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这个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环境监察、监测学习、培训,确保执法人员素质全面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购置和完善一大批监察、监测等仪器设备,提高环境执法、环境应急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各类工作制度,规范台帐管理,对重点污染源做到一企一册,随时进行动态更新。增加环境监管频次,强化环境监督检查。开通环保举报热线,及时受理各类环境污染举报,积极调处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纠纷,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我县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先后以全市首家成为了“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三级达标单位”、“全国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三级达标单位”,2013年8月又投资100余万元建设了我县首家空气自动监测站,使我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全天候监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更具时效性、准确性。通过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我们已经能够全面掌握全县的环境污染准确信息,为我县环境监管及污染综合整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进一步明确了环保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四)抓治理,争资立项成效显著。认真分析形势,突出抓环境治理,运用前瞻性眼光做好项目储备,对项目早谋划、早包装,主动争取富有竞争性和新开口子的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资金、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资金、节能减排项目资金、禽畜养殖污染治理资金、执法能力补助资金等共计2193万元,是县政府下达任务700万元的299.6%。通过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全县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有效解决了我县农村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了农村环境质量,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综合性污染治理,使永乐江水质变得更清更净;冶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既确保了冶炼业环境安全风险的降低,又促进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处置项目对修复区域内污染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为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继续坚持科学规划,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确保全县社会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功能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环保把关和推动作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构建健全基层环保网络。建立和完善从县到乡、到村一级(志愿者、举报奖励机制)覆盖全社会的监管网络和体系,根据责任主体的不同落实环境保护的相关职能和责任,并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失职,谁负责”,健全和完善环境污染监管评价体系,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确保环保机关廉洁、高效运行,充分履行环保部门自身职能,为环境安全构建防火墙,坚决守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

第7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面对这日新月异的变化,全世界人民不禁惊叹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几年自然灾害越发频繁,有的土地长期干旱,有的地方洪水泛滥,有的遇到百年不遇的雪灾。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天灾不得不引起世界人民的注意,思索带来巨大灾难的缘由,因而生态环境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了解农村的经济变化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我利用暑假时间农村诸多家不同工厂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农民的生活情况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走访本村有较大经济收入的工厂进行查看,同时结合居民调查,是以入户调查方式为主展开调查。并通过记录厂房旁的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工厂的排污情况,并结合老一辈描述的以前的环境进行比较。农村面临的主要污染为水污染、烟尘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造成农村污染的主要有工厂的排污、数目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排放和日常生活垃圾。

中国于**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城市迅速崛起,快速发展起来。当然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和强大,农村也相对的进入了新的发展路径。虽仍以农业为主体,但农村同样也兴起了其他不同的行业,慢慢的向城市的发展模式前进。工厂慢慢的建起来了,然而农村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发展相当的慢。当城市以飞一般的速度发展工业的时候,经济也与相应的速度发展着,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变的相对的落后,而且近几年来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的落后导致工厂无法向前发展,无法进一步完善,更没有可能考虑到环境。也其他资金用来处理污染物,而器械的落后更加导致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今,农村工厂虽少,产生的污染物却有增无减。

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方面发展都不成熟,为了解决贫困问题,为了奔小康,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主,一切服从经济发展需求。由于早期对环境的不够重视,许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城市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控制了环境污染的扩大蔓延。查中我发现,农村由于经济发展需求,且农民还未意识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任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不加以控制,导致污染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很多农民由于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其他,更何况环境这种虚的东西,也无人还在平时聊天中提及环境。观念上根本就没想过,更由于人的本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大部分农民对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报以漠视。

人类是自私的,在面临各种利益的诱惑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所以当面临环境与经济利益时,人们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更不愿损失自身利益投资到环境中。对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了解到,保护环境需要个人要拥有较强自觉性。农村欠缺环境方面的教育,上街的时候垃圾一般都是随便乱扔,即使前面不远处有垃圾桶,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多走几步。面对小利益,很多人都不愿错过,更何况工厂面临的是一笔金钱。走访中我发现,工厂是都直接排污。

在新农村发展过程中,我应该当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加完美。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二)

前言: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各种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的损毁退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环境现状分析:

通过西湖村的环境调查以及其他农村的环境调查资料显示,大致可以分析得到农村的污染现状: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得当。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商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各种生产、生活垃圾也快速出现。在街道上,垃圾堆随处可见。有塑料泡沫、塑料袋、碎玻璃、烂酒瓶等,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及人体健康,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还有一些牲畜的放养造成了村中道路环境较差。

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农村的生活污水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的排水沟流到田地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期,农村生活污水成分简单,可以自然降解。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生活污水的成分不再简单,加上农民对环保意识的欠缺,同时也受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造成城镇生活环境的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据村名告知,在许鹏村的唯一的一个池塘曾经十分清澈,池内常常养有不少鱼类等水生生物,而现在,由于水污染导致,池塘发臭,池内生物腐败。

3、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公众环境意识,不是靠改良种苗提高抗病能力来提高产量,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遇到雨水冲刷,化肥农药便渗入地下或流入河流。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威胁到农村人口的健康。

4、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在农村,特别是在农耕时节,大面积的焚烧作物,屡见不鲜,直接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除此之外,工业污染也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农村污染原因分析:

目前的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经过分析,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有以下几点:

1、部分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不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等等。环境意识的淡薄使农民养成了不注重环保的生产及生活习惯。

2、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下,针对城市的环境治理资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说广大的农村了。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许多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实

3、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过于薄弱。国家环境保护的重点都在于城市的污染问题,而农村污染问题则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虽然现在许多地方乡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设立分管领导,但是多属空架子,基本没有认真履行环保职责。

4、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的高污染企业想农村转移。例如在西湖村周围的化工厂,浓烟四起,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农村环境污染改善方案:

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3、加强领导,保证队伍的清正廉洁,营造农村环境保护浓厚氛围。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努力做到各项活动负责到人,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不能重蹈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因为环境问题而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势必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进而最终影响到城市,这不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如果上述各项措施能够切实落实到位,农村的树才能更多、更绿,水才能更清,天才能更蓝,农村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才能有明显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更稳。

农村环境调查报告(三)

实践报告主题:浙江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年7月10日至7月24日

调查地点: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后溪镇棠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 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污染

我们村之所以称为棠村,是因为村子里有很多的池塘,前身为塘村,池塘主要用来养鱼。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池塘已经荒废,成为了一个个大型的垃圾场。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池塘里。尤其是这几年,柑橘的价格非常不好,很多人都是直接将一车车的桔子直接倒在池塘里。现在一眼望去,池塘表面都是成堆的烂桔子。还有个原因就是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池塘里。于是,路过池塘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

建议: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

二 白色污染

在农村里,很多地方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

建议: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三 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建议: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

四 农业污染

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来源于农业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它们的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带入水环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是其根本来源。一些不可分解的农药还会随蔬菜等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尸体直接丢弃在土壤里,他们携带的病菌,病毒进入水中,土壤中则产生生物污染,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的健康。

第8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绿化;问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99-02

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富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而“村容整洁,美化绿化”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一环。大力推行农村园林化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对稳定农业和发展农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园林化的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使得其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园林化便是适应这一要求的产物。农村园林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通过农村园林化的一系列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农村园林化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通过栽花植树等途径,不仅可以达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也可以生产木材及花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及产业结构调整[1-2]。

2 农村园林化的指导思想

在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理念,以绿化、美化和生态安全为切入点,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等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村村绿”、“村村美”和“村村富”的目标,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 农村园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农民对政策理解程度不深,再加上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致使部分村干部和大多数村民对新农村绿化工作不重视,主动参与性不强。

3.2 绿化规划不科学,盲目追求城市化

有些村庄在绿化工作中追求形式,“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比比皆是,盲目学城市,种植大量高档花卉苗木和铺设草坪,建设亭台楼阁、湖泊水榭,一方面使农村失去其应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又增加群众的负担和管护成本[3-4]。

3.3 绿化管护不力

不少新农村建设重绿化轻管护,管护工作的滞后常导致苗木大量死亡,绿化成果和生态景观效果均受到严重影响。

3.4 绿化树种单一

不少新农村在进行园林绿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的制约,使得乡土树种栽植量过分集中,乔灌草搭配不合理,造成景观效果单调,色彩层次不足,且容易引发病虫害。

4 农村园林化建设的原则

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新农村园林绿化的首要原则,农村的绿地系统包括道路、庭院、边缘地、河道及公共绿地,要坚持保护与发展的绿化方针,体现特色的规划理念,达到美化、香化的效果,为加快实现农业及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4.1 以人为本原则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好的住房环境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而优美的景观环境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精神的愉快。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4.2 绿化美化原则

以原有绿化树种为基础,开展四旁植绿、见缝插绿、院落透绿、整村建绿等工作,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努力实现村庄园林化、街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庭园花果化,从而实现以绿净村、以绿富村、以绿美村、以绿兴村的发展目标。

4.3 经济效益型原则

农村绿化在美化环境、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农村的发展需要,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4 适地适树原则

由于我国服员辽阔,各地的温度、湿度、土壤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体现在树种上就是每种植物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优先配置适应性广、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景观特性强的优良树种,避免因缺乏科学的规划,只图数量不顾质量的盲目做法,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浪费[5]。

4.5 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原则

我国的大多数村庄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村庄绿化规划滞后、建设水平低、日常管理混乱、综合水平不高等方面。因此,在绿化规划时必须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体现特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新农村绿化建设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紧紧把握规划设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全局性,统筹兼顾,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制订出高标准的农村绿化规划设计[6]。

4.6 坚持集约发展、注重实效的原则

乡村园林绿化要本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思路,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坚持选择容易成活、抚育管理简单的树种,以达到省工、省水、省肥、节约资金、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乡村绿化要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思想,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乡村绿化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有的树木与植被,要优先选用成本低、适应性强、当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特色的良好生态环境。

5 新农村园林化的建设内容

5.1 点上的新农村绿化

各家各户、村委会及各单位组成农村整体,所以说农村园林化首先要做好点上的绿化,农户可以在自己庭院内以及院落四周合理布局,栽植各种花草树木,从而做到“春天赏花,夏天挂果,秋天观叶,冬天有绿”的自然生态景观。

5.2 线上的新农村绿化

线上的新农村绿化包括道路两侧、溪流岸边、山川迎面坡的绿化,这些地方土壤环境比较差,绿化树种首先要选抗性好、树冠高的优良树种,同时利用原有的树木,并适当搭配色彩季相丰富的花灌木品种,从而增加绿化的色彩与层次,打造一条环境优美的绿色廊道。

5.3 面上的新农村绿化

结合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加强生态林、棚栽产业园、基本农田等的管理、建设,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农业生态文明度假区建设,从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路出发,切实提高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新农村园林绿化就是要构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从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尊重生态、改善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6 参考文献

[1] 畅晓霞.村庄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8):84-85.

[2] 胡宗庆,谢芳.福建省农村园林化规划与建设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1):54-57.

[3] 岳毅平,吴惠敏.发展乡村园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4-28.

[4] 张华.农村园林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82.

第9篇:土壤环境整治范文

绿地系统对城市空气净化的影响

绿地系统可吸附空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氟化氢等污染物,净化空气,减少污染。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市汽车数量的猛增,空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氟化氢等污染物的浓度越来越大,有些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绿色植物对这些粉尘和有害气体有滞留、吸附、过滤作用。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1981)测定,含氟化氢的空气通过20m的阔叶林带后,其浓度比空旷地降低10%以上;又据北京环境保护研究所(1977)对80—100m宽的果树林测定,通过林地后空气中的氟化氢浓度比通过同样距离的空旷地下降22.21%。绿地、林带对减少大气飘尘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据何绿萍(1992)对北京市测定,夏季成片林地减尘率可达61.1%,冬季也有20%左右,街道绿带减尘率为22.5%%—85.5%。

绿地系统对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

城市绿地、森林具有降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灭菌、调节空气负氧离子、美化环境等功能,给人们提供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据谢维等人对抚顺环城林与市区对微生物种群数测定,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细菌,市内是林带内的32.65倍,森林灭菌作用又以针叶林的功能最强。在人口稠密、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城市绿地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但城市绿地类型不同,绿化树种、树龄、树冠、结构等不同,其生态环境效应也有很大差别。同时,绿地系统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可以给人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发展不均衡

对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发展的均衡性方面,因为,不同的城市经济总量之问存在差别,同时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不同的项目之间的重视度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的城市园林绿化缺乏平衡性,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城市、环境意识缺乏的城市与发达城市之间的对比,前者的水平整体偏低。然而,在一些城市中,虽然不论从人类绿化面积上看还是从绿化率上看,都比较高,但是却缺乏合理的绿化结构布局,也就是说,与乡镇相比,城市中心的绿地面积在不断缩小,从而导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均衡性的严重缺乏。

2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居民的环境得以改善,使城市生态系统得以持续优化。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然而,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持,对系统内的动态平衡进行保持,也就是说,为了保证自然生物群落能够通过人工的城市绿化得以形成,必须使绿地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得到保持。然而,在当前的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不能促进城市生物群落的形成,反而对其进行破坏。

3城市绿地系统中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方案规划的构思和立意上,而城市决策者为了追求政绩,需要时间短、见效快的绿地景观,导致重景观,轻生态“一次成型”的绿化模式被广泛应用。一方面出现根据其构思和意图而忽略绿化的生态功能,硬质景观过多,园林植物运用少。另一方面所运用的植物也是按照其构思和利益所定,没有考虑到每种树木的具体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与方案所在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适应程度,往往造成非“适地适树”,有的则由于强调观赏外型而栽植一些在生态适应性上并不具有价值的树种。同时乔木、灌木以及地被在搭配时也缺乏科学依据,造成植物生态效果不高。在植物种植时,有时候一味的追求速度和效益,而采用大面积草坪,不符合生态需求。

4城市绿地覆盖率偏低

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场所,它所追求的是经济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在我国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加上我国特殊的人口问题,就使房地产行业的地位变的日益突出和敏感。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增产的源动力,也是当地政府部门财政收入和GDP的主要来源,因此上到当权者下到普通老百姓都热衷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而搞园林绿化建设就显得底气不足,一旦影响到城市土地商业化的“高效”开发,往往面临着被清除掉的尴尬局面。火热的房地产开发,与很小的绿地率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很多本该用于生态绿化的用地变相的都进行了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由于园林绿化属于公益事业,国家有限的资金只能将园林绿化建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至我国城市绿地指标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过低。联合国规定城市人均绿地标准为50~60m,我国规定人均绿地标准为7~11m2,与联合国标准相差甚远,且目前很多城市的绿地面积都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本世纪初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平均约25%,且城市建设中地面硬化,湖滨河道石岸化,植被人工化,景观简单化等人工化趋势严重,城市绿地的环境效能低下。

城市绿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制定绿地空间布局规划与城市生物保护规划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规划应基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原则,开拓具有相当规模且成片成带的绿地,使之发挥对城市环境与风貌宏观调控的效能。同时也应从市民使用的目标出发,建立类型丰富多样、服务半径分级均衡的各类分区绿地公园和小型绿地,以发挥绿地对居民从生理到心理以至观赏的各种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绿色体系,如组织以森林公园、动物园为主体的观赏娱乐体系,以行道树削尘减噪为主体的市容美化体系,以风景区绿化为主体的风景旅游体系;以小型绿地开放为特色的日常休息活动体系以及防护林、防沙林为主体的防护林体系。

一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如何利用该城市的自然地理、自然空间及有机布置不同功能绿地有关,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是否合理有关,故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同时进行,切忌先总体规划后绿地规划的“补绿”做法。此外,在考虑绿地布局时,不能“以城市论城市”,应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完善绿地系统生态还原功能,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长远结合,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才能确保环境建设与园林绿化相匹配,促进良性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的形成,实现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

3加大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和配置的研究

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是营造高效生态园林绿地的关键,所以应该加大对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尤其是保护和净化环境的功能以及经济用途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绿化规划、植物配置和养护技术的研究。同时做好园林植物选育工作。选出抗干旱、耐瘠薄、抗污染、抗病虫,耐粗放管理适合城市人工环境的植物。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紧缺的情况下要求我们从空间去寻找绿量提高城市生态效益的做好方法就是种植乔木,乡土树种是首选。

4树立全民绿化意识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

这是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城市市民应有缺少绿色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要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要把城市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优化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从而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最大、最优地实现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5提高城市绿地率

对城市生态规划,应制定城市各类绿地指标,确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合理设计、合理配置。如从供给人们呼吸新鲜空气角度去规划绿地面积的话,所需绿地面积因所采用的绿化树种不同而异。建立城市的绿色保护体系,加大公共绿地面积,建设森林公园,增加居民的户外活动空问,充分发挥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通过合理布局绿地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在建设用地范围外,规划区范围内增加绿地面积,如增加郊区公园绿地面积和增加生态环境绿地建设,包括城市隔离带、各类防护绿地、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山林水库保护区等,提高城市绿地率,发挥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实例研究——以保定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为例

1保定市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距北京160km,至天津170km的特殊区位优势使其从原来的“首都南大门”已跃升为构建京津冀——大北京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定古代城市建设中就有大量园林绿地,古莲池、“上谷八景”之一的“东臬春雨”都是历史留下的见证;1959年《保定市城市规划》中绿地系统就有明确定位即:绿地面积达600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5m2;但直至1981年底全市绿地面积仅为63.4h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4m2,绿化覆盖率9.8%,虽然城市绿地面积绝对值增加,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基本维持不变;2007年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6m2,绿化覆盖率36.38%。城市绿化进入了迅猛发展期,但与国内大中城市的绿化水平相比任相对落后。

2绿地系统规划

2.1规划目标

运用田园城市理论、环带结合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理论等。按照保定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生态资源,发掘并弘扬保定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把保定市规划建设成为环境舒适、运转高效、特色突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城市。

2.2总体布局形态模式

保定市城市绿地系统总构架结合自然地貌、人工设施被规划为“圆环加放射”的混合方式,即“四环、六楔、一核、八带”。“四环”是结合护城河、防洪堤、中环路、三环路及高速公路设置的四个环状大型绿地。其中环护城河为公园绿地,其余三环作为防护绿地。“六楔”指结合河流、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由城市深入市中心的六条放射状楔形绿化带。“一核”即护城河环绕的古城区域,它是保定历史文化的渊源所在,更是绿地系统规划,环境整治的重点。“八带”即城市中纵横各四条的花园林荫道。

2.3规划实施效果

保定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保定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强调超前性、可操作性。全市已实现普遍绿化,并取得较好规划实施效果。其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针对保定市悠久的文化特征,将城市绿化和各河流水系统综合治理开发相结合,实现全面和谐统一。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充分挖掘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使当地的自然植物群和具有较高价值的乡土树种得以广泛使用,也使得绿地规划更具有地方特色。最后,注重生态学原理。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几年来科学完善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已初见成效。

3保定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3.1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随着保定社会经济进步,城市园林受到更多的重视,城市绿化事业得到发展。1999年底保定市绿地总面积达到1283.7hm2;绿地率12.6%;绿化覆盖率22.02%;人均绿地面积18.2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1.8m2。但绿地结构不甚合理,以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为主,两者之和占城市绿地总面积的80%以上(表1)。

从城市绿地分布、配置与组合来看,虽然由点、线、面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已初步形成,但绿地网络系统还不健全,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3.2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保定市城市绿地系统取得成就的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公园绿地数量少、分布不均且缺乏时代特色

据世界49个城市统计,70%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10m2以上,其中华盛顿为50m2/人,斯德哥尔摩则超过80m2/人,而2007年底保定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8.4m2,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公园绿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将会阻碍城市的繁荣发展。

城市中公园绿地分布不均,多集中在保定人口稠密的中心城区。无法满足广大市区居民的日常休憩需要,尤其古城及周围20hm2的区域,集中了全市近一半的人,而道路、绿地等开放空间严重狭窄,造成车堵人挤,事故频繁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居民出游和绿地综合作用的发挥。

3.2.2缺乏完整的防护绿地系统

保定市2007年防护绿地面积为30hm2,占绿地总面积的2.1%,主要是分布在一亩泉,护城河部分地段两侧,但由于大部分地段缺少植物保护,涵养林匮乏,加之工业,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城市景观廊道作用被抑制,周围自然生态区域被破坏。

早在城市建设初期,被安置于城市上风口的西郊厂,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但工业区与居民区间却没有足够的防护绿地进行隔离,几个污染严重的工厂周边没有形成完整的卫生防护林带系统。大区域环境中“绿色屏障”的缺乏,使得市区降尘增加,烟雾弥漫,极大的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锐增。

3.2.3生产绿地严重不足

至2007年底,保定市生产绿地面积30.1hm2,只占市区总面积的0.4%,远未达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的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率不低于2%的要求。随着近年来城市绿地建设规模扩大,用苗量增加,现有苗圃已无法满足城市用苗需要,没你需大量从外地调入苗木。既增加绿化成本,又不能解决异地成活问题,如不尽快补足被减少的生产绿地,并加大苗圃的开发建设,将会牵制保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加速发展。

3.2.4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

不完善虽然由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构成的点、线、面状的绿地系统已初步形成,但绿地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绿网、道路网、水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置还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与完善。

4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对策

4.1增加平面、立体绿化,彰显地域特色

为改变保定市公园绿地数量少、缺乏特色、分布不均的现状,应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公园来规划。将小区建设、旧城区改造、道路扩建等与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和小区绿地建设相结合;针对机关单位绿地普遍不足的情况,应重视发展立体绿化,将其作为城市绿化的新领域,从而提高绿化覆盖率,缓解城市人均绿地少的矛盾;在改造建造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古城特色,将历史、人文为脉络,乡土特色植物为辅料,打造一个富含文化特色的自然的园林都市。

4.2全面营造生态廊道,提升绿化功能

绿色生态廊道有联系城乡景观和形成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的功能。利用城市二环路的框架,把原32km的防洪堤、沟结合城市整治,规划为大型的环城公园,在1km长的三环路内建设高跨度的绿化带来划分和连接城市各类功能区;在污染严重的工厂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工业区周围营造大面积生产防护林,用于过滤工业废气、固体悬浮物;将水系、道路、防护林带、林荫大道交织成互相连通的生态廊道,构成科学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使绿化成为提高生态系统降解能力的主要手段,并成为居民周末休闲提供理想场所。

4.3加快生产绿地建设,满足城市绿化需求

为保证城市绿化苗木供给,减少从外地长途运输苗木的绿化造价,要在省道、国道旁的城郊农业用地或荒山等,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的位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合理建立本地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