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

第1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是优化数学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 思维 训练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数学课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材是思维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原型启发,启动思维

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已经掌握的原型知识入手,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去启发学生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科学。各种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往往原型概念是所学新概念的基础或自然延伸,所学新概念又是后学概念的铺垫。如果学生头脑中的新旧知识出现断层,必然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教学新知识时,要选准与新知识密切联系的原型知识,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识都是在原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从而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解决新问题。通过原型启发,启动思维,一可以巩固提高所学知识,二可以沟通网络系统中相关的知识点与点的联系,为将要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做好准备。

二、确定目标,激发思维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唤起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只有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才有利于拓宽知识视野,促进思维的发展,迸发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火花。兴趣是求知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引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思维,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环境而定。一般情况下激发思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引入法:创设兴趣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承前引入法:以旧导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授内容。

3、演练引入法:通过算式的演算,培养学生综合、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4、挑战引路法:创设有问题可想,有矛盾需要解决的情景,在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揭示课题。

5、设疑引入法:设置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

6、类比引入法:通过数据的类比或图形类比,从而引出新授内容来。

7、讨论引入法:师生通过简短的议论,由教师揭示课题。

8、演示引入法:通过教具、学具的演示后揭示课题。

三、探索新知,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 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谓发展思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展开积极的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力求尽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思维的主题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油、催化剂。思维训练能否达到要求,要看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发展思维的艺术和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一般是有形象思维导抽象思维,尤其想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思维训练方法上,要着眼于直观、形象并富于艺术感染力,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手触摸,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直观形象地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师生讨论中抽象概括,形成规律。

四、总结类化,深化思维

课堂总结,是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促使所学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重新组建,在思维系统化、条理化基础上进行类化,深化学生的思维。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各有关知识单元,往往是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分散编排的,最后才展现了知识块的全貌。教学时,要全面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最后全面突破。

五、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方法,智能网络结构已经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为了强化联系,深化记忆形成稳定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深刻化。除设计适量的基本题外,还应该抓住学生思维中最容易出错之处设计练习,以引起讨论,在讨论中发展深化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使练习达到最佳效果,达到真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常见的练习题型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区分型: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可编拟有关训练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

2、对比型:在应用题教学后,可编拟条件不同、问题相同或条件相同问题不同的对比题。

3、沟通型:讲完用比例解题方法后,让学生再用倍比法解、方程法解惑归一法解,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4、归纳型:就是把相同的知识归类。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百分数都属于分数的范畴之内。

5、转化型:计算方法的转化,如比可以转化为分数,除法算式;应用题的条件转化。

6、分解型:把两步计算应用题转化为两道连续性的一步计算应用题。

第2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忌: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孩子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孩子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忌: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以为让孩子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实际上,学数学的意义在于锻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忌: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机械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孩子在表面上也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孩子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学习数学在于理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教孩子学数学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让孩子在吃饭前分碗筷,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过马路的车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3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多种多样。哈佛大学教授德雷克•博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定义为:提出相关问题、认识并定义问题、分辨各方观点、寻找并使用相关证据和最终做出严谨合理判断的能力。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与大学教育的另一重要目标“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密切相关[1]75。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给出的超级精简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针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定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思维。他还概括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的特质:具有开放性,关注其他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具有了解多方面信息的愿望,而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一个论证的质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包括对它的理由、假设、证据及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做出判断;在言之有据的情况下,谨慎地得出结论等等[2]。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改革的热点。教育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批判性思维运动逐渐实现制度化和课程化。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和大学都开设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3]。国内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批判性思维训练,并强调它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社会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大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有利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4];也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独立自主人格形成的基础,而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急需具有独立自主人格之人的支撑;批判性思维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还是应对未来的定力[5]。我们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使得学生过分重视死记硬背与遵循标准答案,由此带来许多问题。例如,不少大学生相信所有或绝大多数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从而把复杂问题的分析幼稚化。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公民,如果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那么在讨论公共问题或影响公共决策时,就难以做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不能从多角度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做出严谨合理的判断。当今世界复杂多变,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可使大学生既注重推理严谨,又能视野开阔,慎重评价各种观点或现象,对社会问题进行有深度的辨析和“同情的理解”。由此,大学生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用理性公民的参与方式,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改善社会。

二、经济学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行性与障碍

(一)经济学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可行性

首先,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直接材料,如合成谬误、后此谬误、零和型谬误等。合成谬误(FallacyofComposition)是经济学界所熟悉的术语,即认为对局部成立的结论,对总体也必然成立。例如,体育馆的观众如果被前排观众挡住大部分视野,站起来可获得更好视觉效果,但是大家都站起来的时候,观看效果并无明显改善。又如“谷贱伤农”:如果某一农户产量增加,收入就会增加,但如果所有或大部分农户产量都增加,就导致了产品价格大大下降,以至于单一农户的总收入减少。其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例如,一道思辨题:人们应当优先保护动物与老建筑还是帮助失学儿童?有人致力于保护动物,而有人致力于保护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但有人认为,保护动物与老建筑的人有这个时间精力,为什么不去帮助山区失学儿童?难道人不比动物重要,人不比老建筑重要?哲学家陈嘉映对此问题分析指出,批评者逻辑荒谬,有些事情只可感召无可谴责[6]。笔者认为,结合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知识,亦能对此问题进行略有不同但结论相通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上述问题涉及政府职能、政府的比较优势、公民的个人价值观与公共选择等问题。有些事情政府应该去做,并且有能力做好,如提供公共物品、帮助陷入困境的公民。

(二)经济学教学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面临的障碍

首先,经济学的数学门槛越来越高,经济学教学内容充斥大量术语、图表模型、数学模型与数学推导。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经济学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和统计学是有好处的,能把前提假定描述得清楚,能保证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同时,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可得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7]。但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学生陷于数学模型与公式推导细节之中,就难以去充分理解和反思经济学的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难免会死记硬背某些结论,把结论绝对化,从而背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衷。其次,经济学模型必然会对现实有所抽象,通过设定一些前提假设,忽略某些因素而聚焦于模型认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展开分析。在经济学界,一个著名的比喻是模型就像地图,和现实一模一样且事无巨细的地图是正确而无用的。因此,对现实进行抽象简化是必需的,但如果模型对现实简化得不合理,把重要的问题抽象掉,可能会误导思考,就谈不上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读大学时,注意到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于是产生疑问:如果说价格机制可以调节生产,有效实现资源的协调配置,诸如企业这样的组织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1937年科斯发表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创造一个重要概念———“交易成本”(包括交易过程中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他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存在正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该文是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要原因[8]。最后,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些经济学家为保证学科的客观性,提倡价值中立,重视做实证研究,而不涉及伦理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重视经济伦理教育或价值观引导,加上学生对一些概念容易误解(如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没有一定的道德推理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批判思维的养成。实际上,西方经济学本身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对经济道德的科学认知和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的价值判断[9]。作为自由主义经济学重要来源地的美国,其高等院校较早地面对极端利己主义的德育问题,所以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就注重将伦理内容渗透到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中[10]。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与经济学教学的融合途径

第4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能力 连贯性 概括性 灵活性

在一次国际儿童智力测验中,有一道算术题:现有三个馒头,要分给两个孩子,馒头又不许切开,怎么分?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儿童很快就做出了正确回答,可这个简单的问题却把中国的儿童给难住了,奇怪吗?不。

中国儿童不是不聪明。调查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她们都曾闪现过一种想法:一个孩子分两个,一个孩子分一个,不就可以了吗?但他们又立即作了“自我否定”。没有意识到问题已解决,而感到“不对劲,不合理,不公平”――因为“不道德”。正是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思维模式,束缚了儿童的智力,连简单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馒头问题明显地表现出了中国儿童思维模式上的缺陷,从更高远的立场上看,也暴露了中国儿童心理素质上的缺陷。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口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思维能力是作为基础教育的执行者――小学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仅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粗浅的看法。

数学是所有学科中逻辑性最强的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学不好数学。而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也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开始就抓紧抓好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为学生智力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知识指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这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将所教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同时注意概括化,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形成学生从多方面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儿童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生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组织一些 有趣的数学游戏。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感知、注意、想象、操作等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计算1+2+3+……+99+100=?时,教师引导学生做“找朋友”游戏。每位学生手拿两张数字卡片,如果拿的是5和72,就去找和你手中卡片配成100的另两张卡片95和28做朋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哪两个数即“朋友”可以凑成100,再从算式中找出规律:1和99,2和98,……等,共有多少对朋友(49对),最后只有50和100找不到朋友了。于是该算式和应是49×100+50+100=5050。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让学生从另一个 角度思考,找到50对和为101的朋友,算式总和即为:101×50=5050。

又如:在“奇妙的正方形”活动课时,教师发给每人8块同样大小的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你最少能用几块三角形拼成正方形,最多又能用几块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学生拼出了:等图形。然后教师出示问学生:“这是用几块三角形板拼成的”(4块),“那么这个图里又有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数和计算,发现有8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数的、”(一块三角形板是一个三角形,两块也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后,教师再出示问:“这个图又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三角形呢?”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6个。

通过以上形式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又能培养了学生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而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以后碰到问题时,都要问个为什么,而不再轻易下结论。

2.引导学生列框图等,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当有些学生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常出现无根无据,无头无绪的乱“想”现象,瞎碰硬撞致使思维受阻,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要让他们学会有序思维和连续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列框图、线段图、表等来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水果店运来一批西瓜,卖掉一半,又坏掉2只,还剩36只,求运来西瓜共多少只?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已知和未知条件按顺序理出下列框图。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清数量关系了,列出算式:(36+2)×2=76只。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养成按顺序连续思考问题的习惯,思维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就会得到提高。

3.运用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找到事物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学生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掌握,从而有助于思维概括性的提高。

如在讲了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异同,从而联系起来,画出下图。

这样学生就把多种四边形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知识体系。多次进行这样的比较概括后,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就能得到提高,学习其他知识时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思维的主要特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思维,应从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开始。我在教学数学中,常要求学生对任一个问题都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尽可能多的,尽可能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法。因此,我班学生在数学作业中往往能想出一些有时连教师也未想到的解题方法,而且基本上形成了“一题多解”的习惯。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绝大多数同学均能自觉地寻找简便算法,在应用题中,常能用不同方法去分析问题列出不同算式去进行解答等。

5.通过课堂抢答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课堂练习中,常出一些儿童学过的知识,通过抢答或开火车等形式,看谁算得又快又对。这种方式学生感兴趣,积极性很高。经常进行这种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既复习巩固了知识,又使思维敏捷性得到了提高。

6.通过在课上组织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智力小测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开展一些智力小测验,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创造力很有帮助。如在讲减法计算时(当然要在学生基本能理解应用题含义后),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题:

6.1 地上有10只小鸟,用枪打死1只,地上还有多少只?(1只死鸟);

6.2 树上有10只小鸟,用枪打死1只,树上还有多少只?(没有了);

第5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口语训练 思维

“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指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口语是交流与合作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已把学生的口语训练纳入能力训练目标,数学教师也应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口语训练,训练学生用语言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把思维训练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规范自己的语言,作好口语示范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干净、有条理,能准确精炼地讲清数学概念、法则的内涵、能清楚连贯地分析解题思路,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语言学习范例。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获得,一般要经过认同、模仿、强化而形成习惯的过程。儿童的口语学习也是从模仿开始,其模仿学习的能力有成人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非言语(体态、目光、手势、距离、音调、语气、节奏等)手段的运用,无一不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其日后的现实口语运用打下深深的烙印。

二、利用数学教学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口语训练的机会,达到口语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和谐统一。如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边操作边口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参与知识的获取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一般学得积极主动,兴趣较浓,活动结束之后,大部分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也印象深刻,同样利于学生回忆操作过程,口述操作经过。语言表达清楚了,思维也就清晰了。

如教学“倍的认识”,我首先指导学生把6根小棒2根2根地摆,3次摆完,6根小棒里有3个2根,6根就是2根的3倍,学生边摆边口述这一过程和结论。为了巩固这一概念,我让学生摆9根里有几个3根,8根里有几个2根……边摆边口述操作过程,学生独自操作,小组操作,组内轮流操作,全班表演操作,反复强化,反复口述,逐步达到叙述准确、简洁、流畅。接着,我指导学生脱离学具操作,用准确的语言抽象出数学规律。学生复述6根小棒2根2根摆的过程:6根小棒2根2根的摆,3次摆完,6根小棒里有3个2根,6根就是2根的3倍。省去摆的过程,直接复述摆的结果:6根小棒里有3个2根,6根就是2根的3倍。抽去具体的物,剩下数的关系,复述成:6里有3个2,6就是2的3倍。至此,指导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语言、思维在操作中均得到了训练。

2.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训练学生口语的条理性、逻辑性。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各自的思维习惯进行推理、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列式,怎样得到最终的结果,一步一步应该有一条明晰的思路。

如人教版第九册54页的例3教学:

例3: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解答,并把自己解答的算式写出来,并结合自己的算式,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的解题思路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 第二种思路:

65×4+70×4 (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解这道题不难,但学生要把这两种思路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先让学生小组内汇报,组内大部分学生都要发言,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好,组内大家相互补充、完善,最后选一代表在班上汇报。由于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是集体的的智慧的结晶,汇报的质量较高。下面是两位学生有代表性的的表述。

生甲:先分别算出小强、小丽各走的路程,再把它们加起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小强走的路程为65×4=260米,小丽走的路程为70×4=280米,小强走的路程260米加上小丽走的路程280米就等于两人一共走的路程540米,也就是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生乙:先算出小强、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然后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算出小强和小丽共走的路程。即:小强每分钟走65米加上小丽每分钟走70米等于135米,就是他们每分钟共走的路程,用135乘以他们共走的时间4分钟等于两人一共走的路程135×4=540米,共走的路程540米也就是他们两家的距离。

我让学生把自己怎样想、怎样做的过程在小组或在全班汇报。这种汇报,为学生的口语训练营造了良好的气氛,为大部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求知欲望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为学生在同伴中找到口语学习的一些“参照”创造了条件,促使他们自觉地向同学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把自己想说的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

3.组织问题讨论,训练学生口语反应速度。学生知识水平、智力水平、思维习惯等有较大的差异。对同一数学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理解解。数学概念、法则的理解与应用、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几何图形的割补、解题方法的正确与优劣,均可纳入学生讨论的范畴。在讨论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机敏地捕捉别人的疏漏和谬误,快捷地选择“突破口”,迅速地组织语言,补充、反驳、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学生往往表现出非凡的睿智,迸出智慧的火花。这样能锻炼思维的条理性和敏捷性,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反映的速度。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锻炼,在讨论中提高。

4.抓住教学过程,让学生开口说话。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开口的,我尽量让学生开口,说题意、说观察现象、说计算过程、说判断理由。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验证、练习后,我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概括概念、法则,总结解题方法等,及时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如:让学生准确、简洁地口述题意,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公式、法则解决问题,学生要学习很多的例题,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这些都涉及具体的数学题。如应用题教学,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题,弄清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条件和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一方面可以强化已知的条件,确定大致的思维的方向,另一方面对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数学文字的领悟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学生也易于养成边读题边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充满生活情趣的插图、表册等非文字的题型,教师应让学生叙述题意,化图形为语言,理清数、形关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的作用,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第6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出发,把数学教育的改革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使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任务,那么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本文仅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培养以“兴趣”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一般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品格等。它在学生学习的智力活动中起着定向、调节、维持、强化的作用,使智力因素不断发展,成为学习掌握知识的原动力的前提。实际上不少学生数学学不好,并非智力低下,而是非智力因素的不良影响所致。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前提。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念和学习目的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设疑、布迷、创造悬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榜样和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引导、严格要求,磨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仔细审题、认直作业、检查验算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正如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数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

二、培养以“思维力”为核心的智力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智力又称智能,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诸多方面。对数学学习来说,思维力是智力因素的核心,学生的智力素质以思维力最重要,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力是核心。首先要顺应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和概括,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要加强思维训练和数学语言的训练,启发引导学生在知识形成、巩固和运用过程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想得清楚、说得明白,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再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给学生造成发挥能力的情境,使学生创造思维的萌芽得到健康发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关键

注重学法的指导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关键。我的做法是:一要指导表述,优化“讲”的过程;二是要引导观察,优化“看”的过程;三要诱导思维,优化“想”的过程;四要鼓励质疑,优化“悟”的过程。

四、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7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听说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但可塑性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

“会听”是指学生不仅要倾听老师的讲解,更要把同学的回答听清楚、听明白,同时还要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进行评判、再认识。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只听教师讲解,对同学的回答漠不关心,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培养学生会听的习惯,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其次要注意随时运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有意注意,最后学生答对的问题教师不重复,如需重复可让其他学生再回答。如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学生发言,另一个学生立即作补充或是提出质疑,教师马上表扬这位同学会听课,听得认真,这样补充发言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2.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培养学生使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作长期逐步培养和训练。因此,教学中应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逐步要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起始抓起,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如刚入学的儿童,年龄小、认字少,虽对生活语言有经验,但数学语言还是空白,因此我们可从最初的认数开始,抓住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学说话。如教学“1”的认识,在学生认识“1”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想一想、说一说,用“1”说一句话,如1本书、1张纸、1块糖等。

二、以听为基础、以说为载体,促进思维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能,80%以上是靠“听与说”摄取的,听说是最基本的语言活动,也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情感互动最主要的方式。

1.日常生活离不开口算,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听算来训练学生的口算。听算是口算中较难的一种,它要求学生通过听老师读题,作出判断,计算,最后形成结果。因此,听算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十分有效。

2.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比以前更能用有效而灵活的方式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培养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的不同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1)通过讲算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算理教学是计算教学重要一环,讲算理,可以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能力。如:8+3=11(凑十法);根据“1500÷300=5”很快说出150÷30=( ),1.5÷0.3=( )(商不变的性质);训练时,尽量引导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说出算理和依据。这样把学生想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对性质、概念、算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2)通过讲思路,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所以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三步。一是找到单位“1”,二是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是如果已知用乘法,如果未知用除法。学生对解题的三步都能掌握,只是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存在困难。教师教学时,可在学生掌握方法后,每做一道题前先说思路,说清楚了再做题。

较复杂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训练可在教师指导下,结合线段图表述,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后再脱离直观进行训练,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教学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方法的逻辑性。

总之,重视和强化听说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数学能力,同时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的教材由于长期以来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多的注重培养逻辑思维,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第9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66-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