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

第1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②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③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第2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有趣 给力 明显 坚定 深远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当然,这里的“实践”的含义不仅是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它还包括选题,制定研究计划,请教专家学者,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英语学科在学生们面前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一、研究性学习让英语更有趣

语言学是枯燥无味的,更何况是英语,是中国学生所不熟悉的语言,生长在故土的中国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把枯燥无味的语言学习变成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呢?研究性学习不妨是一剂很好的良方。在教 “festivals(节日)”时我们把学生分成下列几组:第一小组研究外国有哪些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第二小组研究外国节日的风俗、文化。第三小组研究外国的节日与我们中国的节日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学习“fashion show(时装秀)”时我们让学生分成以下几组:第一小组研究时装的款式。第二小组研究时装的颜色。第三小组研究时装的搭配与组合。第四小组研究时装的年龄特征。我们要求学生课后在网上查阅资料、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深入服装厂调查设计师等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一下子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求知者,学生们走出了校门,打开了眼界、更接触了社会和自然。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外国的节日。有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等。服装方面了解到中国有中山装、夹克衫、旗袍、棉袄等等。外国有西装、牛仔装、猎装等等。后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的节日、衣着与外国的已经没有太多的不同。学生们把他们的研究在进行报告的那一刻显示出的是一脸的自信与自豪。是研究性学习让孩子们品尝到了快乐,更深刻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趣味。

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更给力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了课堂,学生在进行调查、访问、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想到求助,会想到用其他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这些知识都是书本知识所无法给予的,即使书本上介绍了,或者讲解了,那也是纸上谈兵,只是些理论知识而已。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无非就是运用知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服务社会,为自己能够立足社会奠定基础。我们在学习“shopping(购物)”时,我们组织学生到超市、大卖场、到菜市场等等,面对面的对着营业员,用简单的英语与业主(学生装扮)交流。例如:“Can I help you? / What's the price? / Is that all? / Here's the money.”等等。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体验到了英语的快乐、更体会到了英语的作用并由此而产生自豪感。使学生由害怕学英语到喜欢学英语,在交流和访谈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谈话的方式,使语言更亲切、态度更和蔼、目的更明确。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地从各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社会、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更给力。

三、研究性学习让效果更明显

学生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按小组进行活动的,他们会把种种活动看着是一个小小的聚会、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他们会周密安排,细心布置,甚至于包括活动时间的安排、需要带哪些工具、材料等都会考虑周到。这些安排和布置无形之中是对学生的一次考验,是对他们处理事件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提升。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成功和失败都对他们的将来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事件已经做过了,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经历。特别是一些失败的经历那更是记忆犹新,即使将来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扬长避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成功的经验那更是将来处理事件的一笔可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会是胸有成竹,底气十足。亲身经历的事件是很难忘却的,这是他们走上社会的前奏,是接受社会锻炼的熔炉。把学习带进了社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坚固,效果更明显。

四、研究性学习让意志更坚定

学生毕竟是书生意气很浓的主体,他们接触社会的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碰壁,甚至于失败。这时候的学生在经过大量的研究性学习中,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向老师请教或者小组进行讨论商量,制度方案、制定下一步的目标。一次失败就是一次教训,他们会把种种教训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吸取经验和教训。例如:在教学“pollution (污染)”时,学生们通过调查发现,污染有:生活污染、工厂污染、自然污染等等。他们有时为了证明某个工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会克服重重困难,寻找污染源,取样检查、提供证据、书写书面报告等等。他们也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各种各样的阻扰,但坚持真理的信念不变,在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面前他们毫不言败,一次又一次地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五、研究性学习让想象更深远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更多的想象力,我们在学习“invention(发明)”时,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周围的物体散发到周围的坏境,从居里夫人想象到爱迪生,从飞机想象到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等。从想象到创意,从微不足道的现象想象到更为复杂的发明。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周佳敏同学能够从捡乒乓球这个不起眼的现象入手,反复研究,不断探索终于发明了乒乓球快速集球器,减少乒乓球运动员因为捡球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她的研究性学习不仅使自己的想象更丰富而且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发明和创造对周围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放大和超越,意义更深远更伟大。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学科中的运用是英语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更有趣、学习效果更明显、意义更深远、学生更给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多加以补充和运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下 研究性学习 学生评价

所谓教育性评价过程的构建,就是设计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本身教育功能的评价流程。这个流程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如何使评价过程本身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又要考虑到如何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结果,以服务于学生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评价过程设计为:

自我体验报告小组集体评议教师出具意见三方对话结论

一、自我体验报告

所谓自我体验报告是指被评价的学生通过反思,将自己在前一阶段研究性学习中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得失感受以书面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性自我评价过程。

研究性学习和一般的学科课程相比,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其目标取向的体验性,使学生“获得自主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自体验,产生积极情绪,逐步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与创新的积极欲望”。如果我们把课程目标分成三大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那么,体验性目标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色性的目标取向。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某些体验,如研究中积极性的改变,是可以通过其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很多是无法通过外显行为表现、无法被外人准确观测到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倾向上的变化,如在研究中获得的快乐感、成就感,为人处世观念的变化,科学研究志向的树立等。因而惟有通过学生的自我报告,教师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得失变化。

二、小组集体评议

它是指研究学习小组集体对小组中的某个成员进行评价的过程。它在学生的自我体验报告之后进行。但在小组集体评议时,被评议对象并不向小组宣读自己的自我体验报告,以免自我体验报告对小组集体评议造成干扰。另外,小组集体评议是当着被评议成员的面进行的,被评议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同伴评价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被评价对象,需虚心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议,不论对同伴评议的内容是否认同,都不得在此阶段发表言论,以使小组评议成员畅所欲言、大胆评议。被评价的学生的这种倾听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受教育过程。在倾听过程中,被评价的学生对于自己认同的评价意见,如果是表示赞扬的,就可以增强他的成就体验,进一步提高他的研究兴趣;而批评性的意见则可以帮助他在今后的类似情境中加以改进。对于自己认同的批评性意见,静心倾听本身就是对学生人格、心理耐挫力、人际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教师出具意见书

它是指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出示一份评价性的意见书。之所以称之为意见书,是因为它并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最终结论,仅仅是与学生的自我体验报告、小组集体评议地位同等的最终评价的参考资料,是与小组集体评议同步进行的,代表评价的另一个视角。这份评价性意见书可以是等级定量式的,也可以是描述定性式的,还可以是两种相结合的方式。

四、三方对话

三方是指被评价学生及其自我体验报告、小组及小组的集体评价意见、教师出具的评价意见书。对话是指以研究学习小组为单位,将这三份评价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加以辩论、协调的过程。对话应在一种和谐、求实的心理氛围中进行。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自三方的评价意见进行融合,一方面查遗补缺,使评价更全面,另一方面对于三方评价不一致的地方加以辨别协调。被评价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权对自己的自我体验报告加以解释,对小组评议的内容和教师出示的意见书发表意见,进行抗辩。小组成员也有权对被评价学生提供的自我体验报告、教师出示的意见书进行质疑。

三方的对话不仅有助于得出一个较全面、客观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结果,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进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被评价的学生还是评价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有助于他们客观地看待接纳他人意见的能力,协调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的能力及分享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论

经过三方对话后,研究学习小组(评价小组)根据对话协调的结果,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出最终评价。等级定量式的评价,包括描述性定性式评价,既有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信息的反馈和下一阶段学习活动的调整,又有利于最终的课程成绩考核。这份最终评价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被评价学生本人,如果教师和学生本人对最终评价还有不同意见,可将不同的意见记录在旁,最后存入研究性学习档案袋。

从学生自我体验报告到结论的五部分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流程,既可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用于终结性评价,它可在一个课题研究中多次进行。每一个评价阶段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它的根本点不仅在于要得出一个全面正确、富有教育意义的评价结果,而且追求评价进行过程本身的最大教育性。整个评价过程是本着民主、合作、求实、平等、主动参与的精神进行的,这样的一个评价过程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性,而且对教师树立科学的师生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和学生群体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1.作为一门课程,“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寻找收集资料──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而英语学科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和载体,教学过程是围绕完成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2.在英语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知识”在教师那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单向“求学”,是知识的接受者;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负责完成,它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也承担达到目标的义务。

3.英语教学偏重于学生通过记忆、练习、重复等方式掌握学科基础知识达到简单应用的目的;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4.英语教学活动一般在课堂上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它根据问题的需要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5.英语学科教学的评价方式一般是以分数为手段的标准化考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活动以及体验为依据。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教学是有联系的

从我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来看,1.课题的提出基于英语教学,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方法、规律等提出探索性课题。如:英语语法学习和词的用法总结,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不同,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以及从教学内容延伸出的课题等。2.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运用已学英语知识查阅因特网上、图书馆中的大量英语材料;运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流,对他们进行调查访问。3.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知识完成部分课题的结题报告。4.在答辩过程中,课题组学生得运用英语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三、如何进行英语研究性学习英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计划

1.课题:(1)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2)美式与英式英语的不同(3)英语学习方法的研究(4)东西方身体语言的异同(5)讲英语国家的概况(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6)汉英句子结构的异同(7)语法的学习和词语的用法总结(8)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1)增进学生对西方国家政治、历史、人文、地理、餐饮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了解。(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英语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群体意识。(5)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意识。

3.计划:第一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四周时间第二步:资料收集阶段十二周时间第三步:结题阶段六周时间第四步:成绩评定阶段四周时间第五步:总结与展示阶段三周时间

4.预计到的障碍:(1)缺乏资料来源(2)对西方文化无亲身体验(3)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出现畏难情绪(4)指导教师是否具有驾驭能力5.对策:(1)指导学生查询资料,利用因特网、图书馆、报刊杂志等查找所需资料。(2)近可能多地联系外籍人士,对他们进行调查采访。(3)注意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针对问题借鉴他人经验及时解决。(4)加强理论学习和方法学习。

6.预期成果:(1)总结报告、调查报告、论文、心得体会等(2)按照实施计划进入选题以及论证阶段,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课题,由课题指导组进行分组,此时课题组的学生和教师已打破了原来教学班的界限,如:我指导的课题组“东西方餐饮文化的异同”由来自同一年级四个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课题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写出开题报告,课题指导组进行开题评审工作。(3)资料收集阶段。该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每一次活动前指导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填写好活动安排表。每次活动之后作好记载,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4)结题阶段。作为指导教师应开设讲座,让学生懂得撰写总结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的格式,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工合作写出结题报告初稿,交各小组讨论,对初稿加以补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绩评定阶段。首先根据课题组的开题报告、活动资料(包括笔记、资料、照片、活动情况记录、阶段总结等)、结题报告、小组答辩情况,由评审组打分,然后课题小组再根据得分情况、参考小组成员在整个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出小组成员的等级。(6)总结与展示阶段。学生对自己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情况进行反思、总结,互相交流学习,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时邀请家长参加。

第5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研究性学习 思考与实践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研究过程是民主的。研究方案的制定,合作者的确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学生真正“当家作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提供了空间,这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点。

二、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因而,针对物理学科教学,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

当前,正是我们物理教育工作者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好时机,因为“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学生要想体会到该“如何做”,就必须亲自去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用眼睛亲自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智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热爱物理这门学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有分类递进的教学思想。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科基础和学校的研究条件,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选择课题的难度,要由浅入深,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做到:

1.认真选好课题

选好课题是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学生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可以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

2.体现开放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的内容多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边的现象,研究内容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教材和校园内外的资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而不能干预太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元化,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

3.注重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活动过程是:

(1)选择课题。课题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课题的深、广度要适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四个课时完成为好。学生在选定课题后,要引导他们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论证,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

(2)制定研究计划。研究题目一经确定,就必须写一份计划书。在该计划书中应该包含:课题题目、研究目的、形式方法、人员安排、研究进展、成果形式、实验仪器等。

(3)资料收集和整理。收集资料是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寻找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引导学生会分类处理所收集的资料。对于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作图表的资料,则用图表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他人对其研究的理解。

(4)设计及实施实验。学生采用的是实验方法,就应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最初的资料分析做出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尝试性的回答。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实验设计完成后,就应该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如果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以自己动手来做。如果能按照实验要求自己设计出所需要的装置,那就是一种创造。这也是研究性学习希望得到的成果,我们应该鼓励这种创造,在评价时追加适当的分数。

(5)分析和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对整个实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将所得出的结论与所做的假设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如果说假设成立,则可以利用该假设去预见某些还未进行的同类的实验。学生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用假设去推断出它的结果,然后通过实验去验证这一推断。如果仍成立,说明该假设暂时是对的。此时,学生的实验课题也就完成了大部分。

(6)总结阶段。无论是做什么样的实验,都需要撰写报告,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研究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①撰写研究报告。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楚,研究过程除了交代实验的事实外,还应在对整个调查内容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完成课题论文的撰写。

②成果展示整个过程完成以后,课题组长在学校举办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学展示活动。其中包括a.各小组组长宣读论文。b.评委针对论文内容提出问题。c.本组成员答辩。d.指导教师总结。

③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性课题对于不同学生的区分不是会与不会,也不是做对还是做错,而是表现在所做的多少和研究的深浅上。学生做这些课题时,也不存在简单的“会”与“不会”的问题,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这样的研究课题每个学生都参与,同时又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的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结果可能并不理想,但他却解决了或考虑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该学生的研究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第6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土地利用;油橄榄;采访;开题;命题开放;总结报告;问题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4

新世纪的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习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发展,为高校输送一批有素养的人才。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

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时间紧,课时安排少,矛盾比较突出,教学任务是很难完成的,特别是高二、高三文理分科后,面临高考压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同时抓好素质教育,而且地理研究性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地理研究性学习任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说说个人看法。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搞研究性学习调查活动,学生也非常喜欢参与。每次实习从前到后整个过程中,开展得都比较顺利,经过紧张的忙碌,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有了一定的结果。其中有收获也有失望,因此笔者就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相关的评价,为今后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

经过分析总结,预期的目的达到了,调查研究中,同学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态度积极、准备充分,他们面对面地调查过,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小组分析总结,写出了一定质量的小论文报告。有的组还配有一系列照片,说明问题很形象,效果较好。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获取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如:“两水土地利用状况及探索发展”小组,同学们做了采访单,他们通过采访乡村干部和社员获取非常实际的数据材料,记录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说服力非常强,并且他们和农民一起讨论农业发展,如布局时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有一些建议确实可值得农民参考。又如:“油橄榄调查活动”小组,针对当前两水地区油橄榄苗销售难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出原因,阐述了一些观点,他们找到目前油橄榄变成“油烂杆”的原因就是因为本地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近似地中海气候的地区,地域性很强,由于地形、种植范围、科技等因素的限制,油橄榄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在土地结构调整方面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所以在短时间内,大家发展的橄榄苗自然供过于求,而且橄榄苗的移植过时后,或非营养包苗,在地苗圃里越长越大,相互拥挤,更不利于成活。但是油橄榄的前景非常广阔,它的发展和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一致,既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发展经济,尤其是它的深加工,市场看好,农民可以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这得要让农民慢慢地接受和投资。总之,在活动中的有许多同学认真地参与,小组长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写出有水平的小论文,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值得赞可。有很多同学给我们惊奇,超出我们的想象,作为高一学生,难能可贵。

当然,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着自主的原则,此次活动中作为教师我尽量避免参与实际操作,只在关键地方作以指导。必竟是学生,而且对于中学生存在问题也难免,这属正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选题。在活动的开始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课题选择问题。我们有很多供选课题,这些课题都和目前的地理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小组不知如何是好,千头万绪,拿不定主意。有的同学嫌课题太大,有的同学说课题不好调查。难道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就一点感触都没有吗?不是。最后有的小组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随便选了个课题,这样必然会有影响。

2. 开题报告。有些报告中程序混乱,目的不明确,方法过于简单,材料准备不很充分,安全保障性不强。这样担子就落在小组长身上,如果小组长领导有方,大家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选题不成问题,分工也就不难,活动也就有序。其中有些小组长,一马当先,几乎小组的活他一人干了,完全失去了协作意义,不符合多人活动的原则,不是大家共同研究的初衷,导致开题报告的失败。

3. 信息的可信度。这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最真实的数据和文字材料,许多同学为了省事编篡一些数据,敷衍了事,从根本上和研究性学习相违背,这和闭门造车没什么区别,这种态度极不端正。也有的小组调查的数据太特殊,不具备普遍性。还有的小组分类不准确,数据比较混乱,统计结果就会有很大出入。这一切都将造成研究性学习的结题影响。

4. 写作质量。如果调查获取的资料不全,或数据的不准确,分析方法欠妥,调查的对象也很特殊,不具备普遍性,对问题的看法比较肤浅,提出的问题没有切实地得到解决,自然写出的论文质量也就很一般。另外,文章中过多的利用形容词也是不恰当的,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反映、准确的表达、严格的逻辑,不是华丽的词藻,希望能把问题发觉并在通调查研究过程中找到答案,且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使以后的活动开展得更为顺利,更有意义,更能为课堂教学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教师课堂上不断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加快转变进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增大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实践性,锻炼学生自信力,注重教给学生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培养。

(2)命题开放。命题由教师供选到学生自主选题命题,家乡地理内容丰富多彩,如:212国道交通问题、商业网点布局(如当地的农贸市场)是否合理、如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本地区工业发展情况调查等等。从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来看,绝大部分课题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国计民生中的热点。纯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选题极少。一方面表明学以致用研究社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同时也表明地理学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这在过去中学地理教学中是比较忽视,或者说体现不足。学生选择的课题中,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调查,也有商业网点、农贸市场的调查,还有城市绿化、公园建设调查。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很容易,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引导学生写出好的开题报告,为研究性学习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克服活动中的盲目性,减少失误,节省时间,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地展开。

(3)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做一次动员大会,强调“多元主义”价值观,要选好小组长,带好头,做好一切准备,如:调查地点、时间、人员、对象、安全,采用什么形式,需要哪些材料等等。注意分工明确,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调动积极性,增强个人自信力,这样既可得到研究乐趣,又能达到团结协作的目的。因为研究性学习侧重的是一个过程,并不重视研究的结果。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他们潜力的挖掘、才能的施展、个性的发挥。

(4)师生互动。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参与者。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输真是排山倒海。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研究中的任务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注重引导,而不是干涉,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

(5)小论文评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公正的评价。要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造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审,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研究的成果,该他们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优秀小组,以资鼓励,激发他们创新、探索的欲望。

第7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论文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素质,提高社团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校方的支持,需要导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第8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正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学校的重视和师生的推崇,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激活了师生们的创造力,并逐步向学科课堂教学渗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变革。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学校教育,特别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批判与补充。从根本上讲,它旨在促进传统学校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具有前瞻性意义的学习活动,理应渗透于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是不能脱离以知识授受为主的学科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不应再指向学科知识体系的已有结论,而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习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开发资源,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索创新。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一个接受者转化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围绕课文题目、课文文字、插图、标点、课中空白、课文结尾去探究,去寻找与从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在学生探究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个性,要珍视学生独特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了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体系。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研究性学习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对它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对研究性学习的规律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研究性学习帮助教师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固有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获得转变。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作为了主体,激活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兴趣,展示了他们的潜能特长和聪明才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反思遇到的问题:我们的传统课堂为什么活不起来?为什么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症结在哪里?看来我们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似乎总是让学生带着“等待的脑袋”来学习,充当一名被动者角色。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带着“思考的脑袋”来研究,将自己回归到主体的位置。这样就有了质的区别。正是这“质”的区别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力。“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研究,特别是重大原始研究常常来自发散思维导致的观念的突破。爱因斯坦说过:“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我问:“塑料导电吗?”稍有常识的人肯定会回答:“塑料不导电。”可日本的白川英树在一次对意外现象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并对此提出质疑,萌发了把塑料做成导体的研究。后来美国两位科学家合作开发了导电塑料,并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超导体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相对论的问世……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怀疑一切固然不妥,但如果没有对既有观念的质疑,就永远提不出革命性的新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激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式教学、雄辩式教学、育婴式教学等误区。教师的不容置疑的结论式的口吻将教材观点逐条列出,向学生宣布。或者凭借自己的知识丰富、口齿伶俐、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沉醉在自己的演讲中和自我辩论中,或者唯恐学生不懂,把问题逐层细致分析,甚至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没有疑问,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有质疑的精神。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教师没有教过的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惟师、惟上、迷信、盲从、缺乏创新意识的被动人格。

教学的探究知识的功能和任务被我们长期忽视。在新的课程改革之下,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时应该更注重在课堂中引发、启发、诱导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呈爆炸式几何级数增长,仅凭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进行传承人类已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时间应该留下来供师生共同解决困难、研究课题和探索未知。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还孩子被传统教育教学泯灭的好奇与探究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和自主地讨论、辩论,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组织者、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

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给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其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精神钥匙。研究性学习是授人以“渔”而非“鱼”。教师要欣赏每一个学生,要注意配置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自我,才会有自主意识,才会有自主活动的能力。

那些只传播理论,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将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师。这种教师既不注重专业知识的研究,也不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只是简单地把知识从书本上搬到学生的面前。它是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功能的扩展,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将更加紧密地联系与合作,教学、科研、生产趋于一体化,这种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向研究型的教师转化。研究型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更注重实际生活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时都在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他们的教学与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要依赖研究才能获得进步,研究又促进了教学的提高。于是,教学与研究成为他们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而且,研究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此外,他们中有的人还直接投身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传统的知识再现型教师那种只重内容不重方法、只重形式不重能力提高、只重知识传授不重素质发展,将被研究型教师所取代。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创造性地学习,即创新性学习。教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教,最终使学生做到无师自通。教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思维。要启发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造。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学习新知识,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也不能盲目迷信书本,而应该学会创新性的学习。学生要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应该勇于质疑问难。学问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只学而不问,虽读万卷书,也不得要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注重学而不注重思考就会无所得。永远不提问的学生不会是个好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只有学会了创新性学习,才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扎实。通过教和学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关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不同的理解,目前尚无明确的科学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上海市建平中学程红兵老师的“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的论,湖北省枝江一中董老师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论,以及持大语文教育观者的“学习渠道”论。由此可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一是开放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实践性,四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放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师生思维活动呈双向暴露态势,通过合作讨论,让学习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发学生进入积极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状态。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不固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多地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二)自主性。自主性表现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

(三)实践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利用好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滋润基础教育的语文之树;二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文的熏陶感染。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语文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实践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要将语文教育与当前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个人实际结合起来。其关键在天真无邪体现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向校外专家咨询请教,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和同学老师讨论等等。

(四)探究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一词与真正意义上“科学研究”是两个概念,甚至与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也不相同,但在强调形式、过程的完整性上却非常相近,它只是强调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也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其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对象不只是比较宏观的大问题,还可以有对细节问题的深入探寻。

(五)人文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另外,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六)情感性。社会性、人文性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体验创新的乐趣。

(七)体验性。语文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体验语文的内容和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学生去体验、感受,进入研究的状态,感受所学内容的存在。只有让学生进入体验状态,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那种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对语文某一领域的感悟甚至顿悟。

(八)综合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从“母语教育”“大语文教育”等大的系统中整合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形式,要把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积淀性、信息的传递性融合起来考虑,要打破知识的章节、学科的界限,要采用式样化的教学形式,要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从整体上考虑发挥综合的效益。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何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工作者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一)研究方法指导

为解决好研究性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指导。指导可以通过很多形式,如方法讲座,参观学习,个别指导,提供文字资料和网站等等。在指导中,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就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以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产生也想试一试的迫切愿望。

(二)选题过程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往往会圈定范围,甚至于给学生指定一些课题,这样束缚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手脚,有时还会挫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实验的情况来看,限范围选题时学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题特别多,而无范围选题,学生的选题内容丰富,有许多选题往往超越了教师的想像,创新性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学科的影响,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学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选题尽管十分丰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科学性、全理性、意义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选题的大小等。因此,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在选题论证时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直接对选题作出正误判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题加以论证,发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从而达到选题论证的目的。

(三)研究过程指导

研究性学习更为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研究。由于选题的不同,研究的难度和时间也不相同,有些课题可能会花费学生不少精力。在指导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学生在选题及研究的开始阶段,往往热情很高,十分主动。但是,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研究进度比较缓慢的时候,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就会降低,甚至于会停止研究,凭想像得出一个结果敷衍了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

(1)定期深入课题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或要求课题组定期汇报课题进展;

(2)定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让课题组在交流会上展示他们的阶段性成果,教师作出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入组际间适度的竞争,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3)进行组际间互查,相互督促,相互启发;

(4)参与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帮助课题组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四)结题过程指导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但课题的结题仍然十分必要,写好规范的结题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一项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取了大量感性材料,但他们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归类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不会写结题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注重在结题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选择结题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并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

(2)指导学生明确结题应递交的材料。如开题报告、研究活动记录、收集的资料、总结性成果和个人的体会等。

(3)通过集体辅导或提供必要的结题样式等方式,对每项内容的撰写格式加以指导。

(4)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如有关建议、调查报告等上报有关部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知识产权意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霍益萍. 研究发学习:教师导读. 广西教育出版社

[3]王升.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1―2期

第9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目的范文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全员性、合作性等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学习过程;重知识技能的应用,重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学生的全员参加。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三个阶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将研究性学习和计算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电脑设计制作的情景,引导学生以类似电脑设计制作的方式,自由选择课题、确定课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收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相关的知识探讨、解决问题: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策略,不拘泥于课堂内外,更多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水平,结合其认知、情感的实际情况,借鉴并创造性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研究的一种学习模式。

在计算礼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广义的学习理念,适用于任何阶段的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具体到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性质,决定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特殊的方法、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学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产生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是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处在诸如数学、逻辑学、电子、通信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区域,涉及的知识丰富;三是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四是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手实践。

上述四个特点决定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眼里无所不知。“研究性学习”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计算机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重点体现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坚强的性格。

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不断发现新问题,扩充知识面。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的启发、探究式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一个非线形的过程,是一个问题的界定、假设、检验、评价,问题的再界定、再假设、再检验、再评价的多次循环过程。必须遵循的四个步骤:

准备和指导。由学生自己选题或者教师推荐,选定研究的课题,并明确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大致课程和注意事项。

资料收集和知识积累。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并进行创新方案设计。主动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并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做到知识资源共享。

实践实现。学生根据设计方案通过上机实验、调试和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并写出研究报告。

评价、交流。在教师阅读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交流,吸取别人优点。

研宪性学习的致果

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发自内心去做的,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现象,诱发学生的探求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对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更扎实。

提高了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几乎所有的课题都有资料收集的过程,对于所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分析、选择,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的解决,必须激活头脑中各个学科的指示储存加以综合应用的结果。

选择研宄性学习内容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课与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是分不开的,研究性内容是否具有可研究性,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学习的内容必须对学生构成问题。即选择能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因为对于学生构不成问题的内容,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习的内容必须具备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许多知识本身可能学生构成问题,由于受到教学目的的限制,以及商业软件的技术核心问题,学生没有必要也无法通过研究来掌握。

构成问题的内容必须是具备研究的现实性。即老师和学生有现实的物质、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条件,对于那些世界性难题或专家们正在探究的学术领域的问题,则不合适作为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对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译价方式

评价对象的非单一性。在计算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对象既有学生个体,又有学生群体。因而评价更具有全面性。

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关键在“研究”二字。评价的不单是研究结果,还包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整个研究的全过程。评价的焦点是“能力”而非“知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组织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