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第1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开发利用 乡土 课程资源

众所周之,我国广大的农村小学教育的教学条件简陋,教育资源匮乏,已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但是,农村又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直接的生产、生活经验等。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关系到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也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事,与学生无关。而事实上,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拓者,下面,探讨几种如何让农村小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方法。

一、让农村小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乡土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自然环境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他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动物、农作物,便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只蚂蚁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蚂蚁的身体组成?它一般生长在哪里?它吃什么?它能活多久?它的家庭是怎样的?它与我们人类有关系吗?等等。孩子可以通过观察、提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又如,农村小学处在大山之中,旁边有农田、小桥、流水等独特的与城市不一样的校园周边环境,小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都与这些周边环境有亲密的接触,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小溪、小河的水的来源?流向哪里?它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好处?能不到小溪、小河中玩水?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农村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教育小学生要珍爱生命,如何保护自己。

对于我们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能将这些自然界常见事物作为课程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课程资源紧缺的矛盾,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

二、让农村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家庭中的食品资源、家用电器、生活小用品等。学校要宣传和发动家长以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鼓励孩子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有能力的,甚至可帮助家里提高饲养和种植水平。农村有美丽的大自然,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

现实中,由于家长缺乏现代科学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大多还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传统的经验进行的。此外,由于家长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序与随意的状态,资源的利用情况还很不理想。因此,通过学校加强对家长进行指导很有必要。如让孩子做家务、干农活,不仅能让孩子从劳动中领悟道理,掌握知识,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三、让农村小学生深入村镇文化环境,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从《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认识了许多书本上没学的东西;从对联中不仅认识了许多字,而且积累了许多成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在我们农村问题上的反映。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农村“破坏耕地、滥采矿石资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保持水土,造福子孙”。这样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更能激发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四、让农村小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利用各种节日,让小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并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传统、人情风貌、文化习俗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文化素养。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烈士生平事迹展,瞻仰烈士遗物。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孩子们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端午节前后,让学生参加当地的“赛龙舟”,了解民俗风情节,使学生在热闹的活动气氛中感受农村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让农村小学生从生产活动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出发,联系身边人、事、景、物,写读后感,观后感,观察日记与调查笔记,写游记,写乡村的变化,写畅想乡村的未来等。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如此学文化知识、用文化知识,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肯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城里的孩子在家里可以看到电视、电脑、报刊等,而农村的孩子也可在家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农具和农副产品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如学生的识字,学生可通过收集种子来认识各种“种子”,如“小麦”“玉米”“高粱”,等等。学生的识字欲望增加了,看到实物“玉米”就问“玉米”该怎么写?看到实物“白菜”就要想“白菜”二字是什么样子?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从某些教材、教师或其他来源所呈现的概念感到难以理解,就是因为这些概念与他们己有的概念在本质上不是同一概念框架。如果这些概念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状况、思维方式、身体发展、情感状况等结合在一起,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的孩子与他周围乡土的一些东西朝夕相处,具有浓厚的乡土感情,如果农村小学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引导或组织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解决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燃眉之急,而且能降低费用,减少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2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应用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将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与生活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应注重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在地理课程中的渗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地理观念、树立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乡土地理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从而不断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程目标。

一、乡土地理资源的概念

根据我国地理课程标准的相关界定,乡土地理一般是指县区行政区划及以下范围的区域地理。因此,乡土地理就是指本乡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源。理所当然,乡土地理资源是指存在于乡土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观察家乡的地理风貌,学会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将乡土地理资源和地理教学有效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的实施策略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应该从课程内容、课堂模式、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

1.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

将乡土地理资源应用于教学中,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本身,而是应该和地理教材充分融合,使乡土地理资源成为学习的背景或载体渗透于地理原理、概念之中,成为地理课程的有机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在应用乡土地理资源教学时,不能生搬硬套或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并将其进行有效加工,将乡土地理资源和教材有效结合,极大地丰富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对乡土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和有效加工,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来提高课堂效率。

2.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优化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应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应该灵活运用课上与课外的时间,通过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地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学习课堂之外的地理知识,并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地理教学应该开展地理调查、地理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学习书本知识到实地调查、动手实验,透过地理现象去探究本质,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时,组织学生在本地郊游,观察本地的主要河流、山峰、土壤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地形、主要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特点,引导他们思考地形、地貌的成因,评估他们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3.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

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改变以往机械式学习的状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是一个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更是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资源的优势,提高地理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邢佼琳,张胜前,张朋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4(8):119-123.

[2]李洪刚.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33.

第3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5-0025-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当前,关注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利用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适宜的园本课程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农村幼儿园拥有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而且有助于缓解农村幼儿园因资金不足所导致的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有效改善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甘肃省张掖市的农村幼儿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者采用自编问卷《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调查问卷》,以甘肃省张掖市12所农村幼儿园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有效率为85%。同时,研究者对其中6所农村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园长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观念与认识

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课程资源所持的观念与认识,直接影响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课程资源”这一概念,61.8%的教师 “了解但认识不够全面”,32.3%的教师“不太了解或不知道”,仅有5.9%的教师“非常了解”。关于对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67.6%的教师认为本地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32.3%的教师则认为本地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相对较少且开发价值不高。访谈中大多数教师认为,乡土课程Y源可以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材料补充,可发挥教学辅助作用。很少有教师会站在文化传承、园本课程构建和儿童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价值、乡土课程资源的种类和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够全面、深入的。

2.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态度问题,38.2%的教师开发意识薄弱,32.4%的教师开发意识一般,还有5.9%的教师没有开发意识,仅有23.5%的教师开发意识较强。关于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问题,仅有26.5%的教师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61.8%的教师不确定教师能否起主导作用,还有11.8%教师否定自己的主导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教师对自己作为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认识不明确,普遍缺乏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农村幼儿园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上级管理者或课程专家的事,倾向于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课程的实施者,习惯于按照上级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或按照专家预先设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3.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

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是幼儿园有效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能力的问题,26.5%的教师能力较弱,61.8%的教师能力一般,仅有11.8%教师能力较强。关于教师是否尝试过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问题,29.4%的教师回答尝试过开发利用但效果一般,41.2%的教师回答产生过开发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开发,14.7%的教师则回答没有想过主动开发利用,仅有14.7%的教师回答主动开发利用过且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整体较弱,部分教师有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想法,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发,还有一些教师尝试开发但是效果一般。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教师会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问题,选择较多的开发利用方式分别是:作为区域活动材料(64.7%)、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扩展(58.8%)、环境创设的材料(52.9%)、玩教具材料(50%),选择较少的是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26.5%)、用于开展综合活动(20.6%)、用于自编课程(14.7%)。关于教师认为最适合本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问题,44.1%的教师认为可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引用,32.4%的教师认为可加以改编整合,仅有20.6%的教师认为应自编创新。这两项调查数据反映出当下农村幼儿园虽然对乡土课程资源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开发与利用的程度还较低,大多是将乡土课程资源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或扩充,或对幼儿园既有的课程起辅助作用,还达不到将乡土课程资源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有机融合并据此建构具有较高适宜性园本课程的程度。

四、讨论与分析

第4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等,对于地理学习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初中地理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犹如最好的教科书和校练场,地形地势、天气变换,季风洋流等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的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下面谈谈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一、借用乡土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教学“生趣”

乡土地理资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资源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进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W生地理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地形地势介绍一章中,对于平原、高原、山峦、谷底各种复杂的地形,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形的构造并还原到现实世界的,这个时候,利用学生平时所见进行学习,就能够省略许多冗杂的描述,再如学习天气、气象时,如果能够对平时的天气、气象与课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了解其表现及成因。可见,乡土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形象化,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不再枯燥、死记硬背,而是在旺盛的求知欲和饱满的兴趣激情中进行学习。

二、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使地理课堂教学“变易”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规律。这些专业性太强,书面语言远离学生的感性基础,教材中的实例虽然较为典型、实用,但有很多学生并没有切身体会,就是教师讲述再到位,学生也难以理解掌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果利用学生身边的熟悉且有切身体会的乡土地理实例来讲解,那么效果较为明显。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我县农村地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马铃薯、小麦等作物的生长,因此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运用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和马铃薯,有效解决了干旱缺水的状况,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使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通过分析家乡的自然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弥补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变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运用乡土地理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资源,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回忆:“每年夏天收割稻子时,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是焚烧稻秆带来的大气污染”。然后,我让一学生再来描述当时的情况,“天空灰蒙蒙的,空气中飘着稻秆灰烬,傍晚出门时烟雾刺眼,眼痛且流眼泪,呼吸憋闷,咽喉痛。在家时都得关闭门窗。”通过回忆,学生对人类活动影响空气质量,甚至危害地理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利用学生亲身感受以及现实中的实例来解决抽象的地理问题,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四、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第5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摘要:乡土地理课程是教育性、综合性与发展性均较强的一门区域性地理课程。本文通过简要介绍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探讨乡土地理课程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指引方向,达到提高新时期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 资源开发 问题

一、前言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的是学校师与生所处的某一具体区域内的科技人文、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反映人们文化心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文化习俗、物种生态、人物风情、地理、历史、社会科技与生活生产经验等所有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因素[1]。

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程都在使用国家制定的教材,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严重缺少对区域性教材的开发应用,并且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区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教材版本,这就是地理教育的弊端所在。我国地域辽阔,且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程度、社会条件及自然条件等均不相同,无法适应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育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见,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案例、材料、手段及条件,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开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意识,这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统教学方式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通过挖掘大家所熟悉的现象及事实,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这些与自己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关注度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对地理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很好的宣传了地理教学,使其得到社会各界、家长、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更多的重视与关注。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让人们对当地的人文、自然有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运用地理学的规律、原理,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从而提高地理学科与地理教师的地位。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渴望认识世界、力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此倾向与一定的情感相联系,它不仅是引起并维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2]。若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乡土地理中气候环境、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的实例,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便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制度保障

受当下应试教育影响,学校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受高考升学压力的限制。而且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拥有通用教材的学科课程有所不同,其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渠道、方面要少得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所要面临的压力。现行的高考制度无法有效地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全面评价,并且学校在财力、人力、课时的安排上往往优先照顾高考必考的学科课程。

(二)教师缺少开发的意识与能力

学校与教师都是机械地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指令,并不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并且教师的在职培训与职前培养都很少涉及到课程资源的相关概念,所以,其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及识别能力。长期以来教科书是不少教师唯一的课程资源,对于类似乡土地理课程这种国家没有规定教科书的内容的课程,许多教师都不知道应怎样去教,更不知道怎样去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三)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结构缺少全面性

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来看,其偏重对知识资源尤其是有关所用学科的资源开发,而忽略其学科的新进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远离学生生活。再由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来看,乡土地理资源开发通常偏重文本资料,而忽略一些非文字资源如文化景观、生态资源等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的开发。由乡土地理资源的分布来看,其偏重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内开发,忽略乡土地理资源的校外拓展及利用,其中包括科技馆、展览馆、博物馆与公共图书馆等课程资源和生产生活经验、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乡土地理等乡土资源[3]。

倘若无法根本上改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结构过于简单化的现状,则无法充分实现环境、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资源优势,也就无法提供丰富的乡土地理学习资源,难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更无法实现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地理教学目标。

(四)学校与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之间缺少联系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源自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知识体系,其立足于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或者其他问题,所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当更多地去到社会中寻求、开发并利用。对于学校开发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而言,校外的专业团体、机构及专家不仅是一种人力方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智力方面的资源。如果教师与学生仅封闭在校内进行自我研究与摸索,就不能引进新资源,更不能开拓师生的知识与视野。

四、结语

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落实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与目的探究性与服务性。不仅要紧密围绕乡土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则,乡土地理研究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始终坚持注重实践,注重知识创新、综合、迁移的原则等;全面贯彻“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个别与整体相结合,国情与乡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宋 文.济宁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4:1-5.

第6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架起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桥梁,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参与社会,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一、瑞安市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分类

1.乡土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 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 平方公里,人口112.52 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瑞安市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西部山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铁芒茸、蕨;山间谷地苦楝、桉、樟、垂柳、乌桕等;低山丘陵地带多毛竹林。山林之间,山羊、山兔、松鼠、金丝猴、猫头鹰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24.23 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大北列岛、北麂列岛的195 个大小岛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迳流的交替影响,形成多种鱼类洄游,鱼汛迭呈。瑞安有非常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乡土人文历史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周小菁,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姜嘉锵、陶慧敏等,为瑞安谱写了灿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崎旎,风景旅游区占陆上面积20.8%,属旅游资源大市,拥有七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桐盘岛、龙井、卧龙峡;五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垟、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白岩山。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

3.农村家庭社区课程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识为本”,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度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或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在学习《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我穿插了瑞安大罗山的例子,之前的新闻报道,关于此地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先后发掘出青铜乐器、短戈等60 多件文物,这在浙南一带还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引发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乡土资源的内容恰恰是和学生生活着的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来自家乡的报告》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胜古迹,然后设计“我请外宾游瑞安”的活动,分别按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的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教学与个体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3.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专业知识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合作的精神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从课程繁荣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有利于教师发扬创新的精神。而且,课程的开发不是靠个体所能完成,这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

三、社区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有着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

1.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重视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主题设计应符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2.学校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各门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开展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的社区调查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历史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实践。这种活动对拓展历史教育领域,深化历史教育内容,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家史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走进现实,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

四、开发和利用《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原则

1.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

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以主题为目标,多个资源综合起来使用,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实现。农村山水秀丽,动植物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建筑等资源是很广泛的。

2.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因时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先进地区和后进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尽相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在平原与山区又有所不同。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时机和季节作好相应的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要相互结合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

第7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一)乡土美术的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类型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乡土美术是在地域性族群中传承了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者是实物载体,更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活动的产物,因其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主要的乡土美术实物载体包括保留和蕴藏完好的族群绘画、工艺、建筑、雕塑、面塑、面具、剪纸、刺绣印染、木版画以及皮影等。受地域性和种群差异影响,乡土美术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零散性。

(二)乡土美术的发展“乡土美术”

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易英认为,乡土美术的真正起点应以1980年陈丹青《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的展出为标志,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和现象,与其他艺术及文化形式参与了中国社会的文艺变迁和变革。作为思潮的“乡土美术”与“都市美术”相对应产生。虽然乡土美术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广大劳动群众集体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具有本土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随着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将美术学科从技能学科提升到具有人文性质的独立学科,拓展了美术学科的内容和范畴,为美术适应现代化教育增添新元素,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而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是通过美术学科结构合理化来体现的。乡土美术作为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美术内容,是构建美术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首先,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艺术来源于民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格言,艺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的发展基础是漫长的社会生活变迁,根植于中国深远历史民俗文化变迁中,原生艺术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创造出使用价值和审美功能并存的现代美术形式。美术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乡土美术在不断被重构中,也有了与20世纪80年代全然不同的文化含义。总之,乡土美术的发展是顺应现代美术的发展,对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纸笔工具。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

“生活即教育”。丰富多样的生活为各项教育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美术教育形式自此开始有了与传统师徒传授制不同的学校美术教育。自我国美术教育产生以来,美术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和要求都是由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也就是说,学校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都是按照统一的美术教育标准制定的。乡土美术教育最早在美术教育中的形态是手工,就是手工艺、民间工艺,也是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第一个乡土美术内容。自此以后,地方学校就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也逐渐成为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乡土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产生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抢救;通过乡土美术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能让乡土美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乡土美术走出乡村、进入市场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能促进乡土美术教育的发展,也能提高乡土美术创作者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乡土美术教育的兴起,是乡土文化发展的开始。

三、乡土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合适的素材,在原有美术教育基础上,其教育价值逐渐得以凸显,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任务。乡土美术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到美术教育中,对丰富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学生美术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成就现代美术教育的一道风景线。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学中,除了丰富现代美术教学之外,还为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源。从客观的现象来看,无论是学习美术还是学术性的知识,学生对西方的、现代的、新潮的东西学习速度比较快,需要的时间也比较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要重新回归与传统文化中。尤其对于美术艺术而言,更是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比如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等,都需要充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是深入民族的文化,越能在国际中体现其价值。而乡土美术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乡土美术课程出现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可以丰富地方院校美术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包括的内容丰富多彩,将乡土美术引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原有的教学方式,让传统美术教学变得精彩纷呈。举例而言,将皮影、剪纸以及雕刻等乡土美术艺术代入到美术教学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改善传统美术课堂中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教学内容,打破固有的美术课程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现代美术,增加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使得美术教学氛围变得浓厚,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或者在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里,教师带队让学生以写生的方式去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亲身体验乡土美术文化,感悟独有的民族艺术内涵,增加学生学习现代美术的乐趣,为地方院校普及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也能有力地推动地方乡土美术教育发展。

(二)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纳斯说:“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和教育的总目的相一致,而且具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美术教育是美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现代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需要综合化和多样化,将乡土美术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中,让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并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更具有特色的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课程内容有所差异的是乡土美术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而这些常见的生活元素也都体现了当地独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点,可以通过这些原色传播现代美术思想,让原有的美术技能技巧更得以精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对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也有着重要意义。

(三)乡土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

美观念美术课程是发展的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捕捉灵感与创作激情的艺术课程,融合社会和自然环境特色为一体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正视精神文化形成,并持续从群体劳动中源源不断地改进精神文化,不断地创新,让乡土美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正是受到非洲当地黑人的原始艺术的启发,才成功创立了“立体派”绘画。通过此例,可以明显看出民间劳作对美术内容发展的影响,美术理念的创新发展与民间艺术密不可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有助于学生突破美术思维局限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美术束缚,以变形、夸张的形式塑造更多的美术形象,创造出新时期美术之美,多个角度展现现代美术的魅力。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美术之美的展示表达情感,在作品中蕴含情感,借作品传递情感,让美术成为展现其情感的重要方法。

(四)乡土美术课程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学相对来说,启发性与灵活性比较强,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现代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美术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的责任,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知识教育,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典型表现添加进教材中,是顺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乡土美术经过历史积淀,门类和内涵已经十分丰富。按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进行乡土美术课程分类,可以让学生在课程领域中,亲身体验到乡土美术内涵,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让每个美术专业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更深更广。再加上现代美术教育要求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乡土美术课程正是符合这一教育标准,将乡土美术课程加入到美术教育中,有利于美术改革重点的推广和普及,让美术课程设置达到美术教育的目标,顺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五)乡土美术课程可以充实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课程标准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一理念,学校美术教育是一种设计人类生活各个层次面的综合性学科,乡土美术课程体现了极强的人文学科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宗教情感和哲学思考,因此将其作为美术学科课程设置,是适应学校美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在经济信息时代下,重拾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在乡土美术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特色文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进步。

四、针对乡土美术课程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选用合适的乡土美术教材

乡土美术课程是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实践课程中,要应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用的乡土美术教材上要多加注意。最好选择能够为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教材,其中,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还要体现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所选教材必须适应时代需求、适合本土需要以及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关于教材的内容,在选择时至少要包括:当地书画名家、民间工艺大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乡土艺术作品(剪纸、农民画、启东版画等);综合类艺术作品欣赏(民居、园林、书法篆刻、摄影等)。另外,所选的教材中,其编排以单元式、单课式和单元、单课组合式为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更加灵活地进行。此外,所选教材内容应该涉及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经济等多方面,以此有利于从情感、价值观、审美观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二)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乡土美术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社会现实结合,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体验、理解乡土美术。教师在讲授乡土美术课中要开拓思路,利用乡土自然资源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注重设计教学方案,以主题单元教学的方式或整合内容,让学生一步一步、稳步扎实地学习乡土文化和美术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互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纠正教学中的错误。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乡土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是通过教学评价来体现的。由于单一的评价,致使学生的作品大多没有突破性,更展现不出自己的特色。仿效、临摹、抄袭作品,让乡土美术课程的继续进行变得更加艰难。一直以来,透过作品进行评价,是乡土美术课程的主要评价模式。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带来的弊端,影响深远。为了改善这种形式主义的局面,应该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针对一些泥塑、蓝印花布、编织等乡土民间美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做成作品供教师判断优劣。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设置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最好的做法是将课程评价一分为二,第一,以单元式结构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创作作品,再对作品进行评价。作品评价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间互评,选取平均分值。第二,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具体而言,包括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并对此一一打分。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的美术媒材,加强对乡土美术的重视,整理出其中可用于教学的有效资源,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还能通过对学生民族文化艺术普及,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提高学生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入乡土美术课程后,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让学生通过乡土美术课程的学习,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深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在艺术与美的追求中,重塑艺术鉴赏标准和美术审美观念,为我国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

作者:林博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祥.论民间美术课程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J].品牌,2015(4):264.

第8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乡土资源;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课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地理课如果上得生动有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大凡有经验的地理教师,讲课总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善于联系本地实际,力求把知识讲活。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盎然,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开辟地理第二课堂。

2.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家乡的自然和经济状况。认识到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并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深刻认识到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和身上肩负的使命。在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爱乡土、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就会自然萌发滋长。

3.可以使地理教学过程建立在“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同时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既是地理教学的原基本原则之一,又是学习其它地理的基础。因为先观察、体会和熟知本地方的地理事物,再推知较远地区和其它国家的地理情况,是完全符合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教学条件和落后教学理念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虽然用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经典案例教学法等辅助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总体来讲还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再到测验试卷,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学原理去分析、阐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不仅理论性突出,而且实践性很强,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而乡土地理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正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

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往往总是笼统的、抽象的,有了乡土地理的研究活动就可以使这些概念、原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形成学生真实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以及正确的地理判断。譬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本地有地形要素比较齐全的地方,教师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看一看,比一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从而巩固了记忆。这不是课堂里“纸上谈兵”所能解决的。所以有了乡土地理活动,就能够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4.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课外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很大。因为这些活动常常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对当前没有吃过苦的90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在野外实践考察中困难重重有助于磨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勇于探索的钻劲,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以及在调查、考察实践中增长的才干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等等。

第9篇: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乡土文化;中职语文;渗透研究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48-02中职语文教学要真正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都应该进入学生语文学习视野。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角度来讲,乡土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在很大意义上延伸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1.乡土文化及其相关概述

中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全国各民族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其中包含两层含义:积极的延承是在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的同时,要按照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而全方位的延承侧重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同时包含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多民族地区,还要重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各民族同胞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

2.乡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增强归属感。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德育教育。乡土文化通俗意义上来源于乡村,这里的乡村并不是具体的地域概念,而是说当地的生活习俗、民族风貌、地理风情所形成的综合文化状态展现。它是每个人的思想和生活的交汇点。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文素养比单纯具有某一项技能而道德状况不佳更有意义。但语文教材上的内容通常选取的是固定的知识点,相对生活来说,教材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完全立足于课本教学容易让学生脱离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密切关联,对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让两个世界充分融合。其中最具有直接效果的就是切身投入乡土资源的挖掘,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实现抽象事物到形象理解的意义构建,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引导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历史传承,引导学生为建设家乡而奋发学习。

2.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某项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培育机构。办学理念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能力,于是在课程设置上就对专业课程从师资到学时都实施了全方位的倾斜。对于语文这样的常规学科,难免受到忽视。但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选择聘用员工时,不再把技能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综合水平。然而当下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属于分科模式,该模式重点强调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忽视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利于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充分了解地方文化、历史、人文和民俗等乡土文化常识,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实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德育需求。

2.3有利于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乡土文化通常以当地民俗、文化为核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内容固定却相对单一,更加强调从理论层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理解文章的能力。但是乡土文化却包含了课本之外很多的文化和历史知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区域,对于本地学生来说,了解当地民俗文化,能更好的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培养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信心。对于外地学生来说,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当地历史名人,通过榜样人物来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材的整合、渗透和对接,能够共同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对统编教材的一种有效弥补。

3.乡土文化和中职语文教学实现资源整合的实现途径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乡土文化,从历史开始,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好奇心。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有强大的内化作用。例如,在教学中讲到古代历史人物的内容时,可以同步开展"讲述家乡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的课堂教学趣味活动,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历史人物的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实现中职语文教学和德育教学的对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文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还能将乡土历史作为教学素材,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或者开展"语文和乡土历史"的探究式学习,也是实现语文教材和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方式。因此,在实际职业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要将开发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和学生合作共同探究历史学习的长期性课题,努力构建乡土化探究学习体系,深入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