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管理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年06期
【关键词】物理概念 创设物理环境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1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在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确牢固地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对于枯燥的物理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内容、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物理概念,然后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使物理概念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概念。
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创设必要的物理环境,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学习的思维基础是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只有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及其特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让学生了解引入新的物理概念的缘由。例如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先猜测它们的重量和质量,然后用手分别试一下轻重。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试管内倒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比较它们的体积,这样,通过比较就能使学生明确: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不成正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物体的色、味、重量等来辨别它们的特征,但对于两种色、味、重量相同的物体,有什么办法来区别它们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便能发现物体的新特征,从而加深头脑中对于单位体积质量的理解,这样,教师便轻松地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二、物理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构建
物理学是借助“物”来求“理”的学习过程。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本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像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实例、观察实物、示意图、做实验等等,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同特征,最后共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而引出物理概念涉及的规范定义及公式、单位等等。例如,对于物体运动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的引入,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出发,如在进行游泳比赛或赛跑,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谁是运动最快谁就是冠军。那么,在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谁最快的呢?裁判员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呢?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并做小结。一般来说,指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用以下的两种方法:1.如果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2.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通过比较两种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的路程和通过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从而便能轻而易举地引出速度的概念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获得丰富的、助于形成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后直接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不仅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的定义,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三、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头脑中一个物理概念建构起来后,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是牢固的,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因此,要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做出以下努力:1.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在理解了物理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后,就必须能准确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做好演示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现象的逻辑体系,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2.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物理概念都有自身确定的内涵,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了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学生详细的地、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物理概念。3.引导学生辨明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初中物理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但本质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某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又要注意让他们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明确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有巨大的帮助。
四、物理概念的巩固
新一轮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编出一套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感觉责任重大,现在的历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
《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往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问题,这样学生不处于被动的地位,就会更加主动学习,会增强学习自尊心,有利于发展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掌握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
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广泛收集资料、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培养。
1.具有了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功,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这为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发展思维能力提供了空间。因为,能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提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需要较高水准的思维;而写作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较深刻的思维和较强的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知识性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历史的情感体验,并从历史中吸取今天所需的养分,使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3.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精神。学会交流与合作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创设交流的机会。例如,让学生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发展。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小学教育管理 对策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新课改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所以新课改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不仅从课程目标教学方面给予了框定,而且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课程结构的内容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对于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将原来的繁琐、偏难、陈旧的教学内容给予限定,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学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最后对于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界定,从这些内容上来看,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将小学教育管理的方向调整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地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课改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当前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展和找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同时需要建立起一种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的保障就是需要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和实效。第三就是对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学习,让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学习,在今后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深入学习下去。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首先,新课改给小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教育教学开展的主体学校而言,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能够更加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这种相对片面的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扼杀在了摇篮中,有的学生本来具备较好的其他方面的素质,由于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会受到学校教师的白眼,所以说,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需要学校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这个教学评价体系往往是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够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往往需要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上面,来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次,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而言,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学到该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协调起来,只有将教学的方法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相协调,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开展。另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精力放到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上,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传授上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将那些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住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新课改理念下对于学生而言,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建立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应对新课改教学环境下对于学习的要求。在新课改之后,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就是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的自,但是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好自身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住更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才能够真正的去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住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点学好,这就达到了学生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真正的改革的目的。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看,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来说,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学的管理者,面前的往往是相对较重的任务,这三者只有充分的理解好和应用好,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话水平。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往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同时还对于小学生今后面对学习的信心和面对学习的兴趣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新课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给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只有努力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理念对于小学教学的要求,才能够满足今后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出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和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设计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王丽华;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在我国,概念图已经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聚焦于理工科,文科甚少。本文首先对概念图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探讨了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并以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一、概念图(Concept map)简介
20世纪初60年代,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Joseph D. Novak)教授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这一概念[1]。Novak 和Gowin (1984) 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并将它运用到了教与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概念图“研究者 (Wandersee,1990)发现,这一结果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徐洪林等,2003)[3]。概念图是知识以图式的形式在大脑中储存的一种方式,它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概念图由代表概念、物体或行为的节点组成,并由综合、分层的空间网络形式来表示节点(概念)之间相互关系。概念(concepts)、命题(propositions)、交叉连接(cross-links)和层级结构(hierarchical frameworks)是概念图的四个图表特征。在概念图中,节点通常用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比如,椭圆;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而以直线、单向或双向箭头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将概念或知识等级分层,最上层是较为普遍、包容性较大的概念,下层是较为特殊、更为具体的概念,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归纳思考及演绎思考方式。图1是关于马(horse)的概念图,通过它可以对马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
二、概念图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来源于Ausubel的学习理论。在他看来,人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是否达到意义的同化,即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向该网络注入新知识。而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新知识必须和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互作用。当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同时Ausubel认为概念有不同的深度,可笼统也可具体。笼统的概念中包含着不太笼统的概念,在这些不太笼统的概念中又含有相当具体的概念。所以,根据概念具体的程度可以渐进地对概念进行区别。Ausubel 认为,学习者应会辨别新概念的层次。根据层次,把这些概念放入他们知识结构中相应的位置上,其实这个过程即是建构知识概念图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邵瑞珍,1984)[4]。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客体,而是来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后来的研究发现,概念图理论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通过建构概念图,学习者必须把要学习的材料与大脑中已有的与该材料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或“并列结合学习”,不断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
2. 认知主义关于知识的本质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概念是用以组织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建构人类知识的细胞或基本要素。在知识的系统中,概念是构成和联结知识的“节点”。命题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当代认知心理学通常将知识划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用概念图来考察学生组织和理解知识的变化,强调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时,概念图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实质上是一致的。
3.人脑的记忆系统
人的记忆系统由3个存储器组成:感觉登录器,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当接收新知识时,若要形成大的知识体系,必须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进行有序的反复。概念图之所以能强有力地促进有意义学习,乃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一种模板,加以其丰富的色彩感,去帮助学生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将较小范围内的彼此相关的概念与命题扩大化。记忆之所以存在,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存在。记忆的根源在于使新旧事物间产生联系,并使这种联系保存在人的大脑中。
根据记忆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种:形象记忆,这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和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进入商场和参观展览会留下的记忆。逻辑记忆,这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某种理论以及对定理、公式的记忆。情绪记忆,这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对第一次进人大学校园和第一次领取工资的愉快心情的记忆。运动记忆,这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游泳和初学骑自行车时,对一个接一个动作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上述四种记忆是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
根据“左右脑机能分担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大脑左右半球的潜力。人的大脑中左脑的优势在语言、逻辑、数学、顺序,右脑的优势在韵律、音乐、图画、想象。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简便的训练使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动作。由于概念图的本质在揭示事物间的各种关系并把它通过配有丰富颜色的“图”展现出来,故通过概念图辅助,学生不但可以很好的记忆所学内容,而且通过自己建构概念图,可以使学生把左右脑都调动起来,不断的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促进记忆的发生。
三、研究现状
概念图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引进(朱学庆,2002;徐洪林 康长运、刘恩山, 2003;赵国庆、陆志坚,2004;袁维新,2004 等)[5]和教学应用(赵金波、吴红霞,2004;杨淑莲,2004;刘恩山、徐洪林,2003;赵金坡、黎加厚,2004等)[6]。在教学应用中,理科教学方面居多,文科方面甚少。笔者的教学实验证明,概念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学习,记忆。本文在国内首次尝试探讨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四、概念图辅助中学英语教学
使用概念图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在头脑中图式化、视觉化。基于概念图是描述以文本为基础的命题网络这一观点,Jonassen指出,概念图是对作者的认知结构的准确反映[7]。Kosslyn提出了一个代表包含事物的命题和形象的认知模式[8]。Paivio也指出,信息是以视觉和言语进行编码的[9]。因而概念图节点之间的联系正是基于图表为基础的,能让知识以网络空间的形式视觉化的呈现在学习者面前。White & Gunstone列举出了关于概念图的六种用途:(1)探索对于话题的一个局限点的理解;(2)检查学习者对于指导的目的的理解;(3)检测学习者是否能勾画出概念之间的联系;(4)辨认学习者在确认概念之间关系时的变化;(5)找出哪些概念是核心的、关键的;(6)促进学习者的讨论[10]。
目前,学习成为一种越来越自主的体验,学习者和教育者都在寻求一种可以提高自我驱动获取知识的工具,而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则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在传统的学习目标分类上Bloom 认为,认知领域包含以下的几个步骤:知识(Knowledge);理解(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 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这几个步骤一般是以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概念图能通过关键词的形式来更好的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就是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的整合。而概念图可以把这个整合过程更清晰的用图表呈现出来,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整合。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师生表达知识的工具,其优势在于使知识图式化,视觉化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概念图来分析复杂知识的结构。Novak 和 Okebukola and Jegede 指出,将关键词、核心词以图式的形式用概念图表示出来,学习者能更好的提炼语言和词汇;辨别文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的话语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图表呈现出来;并在以后的学习上更好的利用这些概念图[11]。构建概念图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增强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信心,通过对前面的知识的连接,将其与现有的知识框架所整合,使学习者感觉其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概念图的构建能把主题的多种方面的联系表现出来,因而能提供更多的例子使教学内容更清晰化。
五、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概念图辅助教学设计
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旧知与新知结合,相关概念与所教内容相连接,因而教师通过概念图整理归纳教学设计思路,课堂上能更好的呈现一种有组织、有框架的知识体系,以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
2.概念图辅助头脑风暴学习与合作学习
计算机概念图工具给头脑风暴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计算机概念图,可以帮助降低用言语表达概念时出现的概念模糊、表达不清等情况;讨论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用概念图表达出来,以引导和激发讨论,促进有效的学生同伴及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同伴或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概念图,有助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发展认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合作学习的进程速度更快更好。如在讲解Europe一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学习词汇。(如图2)复习和学习与Europe相关的许多词汇,包括地球(Earth)七大洲(Antarctic, Africa,Europe,Asia,Ocean,South America,North America),四大洋(the India Ocean,the Pacific Ocea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Arctic Ocean)等等。当然还可以继续拓宽与地域有关的词汇。
3. 概念图辅助个人学习
概念图辅助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和和归纳;整合新旧知识;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它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创造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4. 概念图辅助教学评价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适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构图过程,了解其学习进展和内心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给出即时诊断与指导,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进程,这样,概念图就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工具,它对学生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示化再现。教师和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自己学习的状况,从而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的状况,有效的认识自我。
六、概念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语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交际教学法盛行的今天。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可以把单词在词典上查出来标注在单词下,但是却仍然无法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语法在英语学习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所以如何上好语法课,如何进行语法复习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以概念图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来说明概念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图2简要表明中学语法(动词专项二)的概念图。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语法的整体观,让学生从整体把握语法体系。由于计算机概念图软件的优点(可以随意收缩),它可以逐层收缩。讲解动词专项(二)中语态时,可以进一步展开为图3。这样我们呈现给学生的不是单独的语法知识,而是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他们学到的语法知识应该是彼此联系,而非独立存在的。这样语法之间的关系便明晰化了,而且现在学的语法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很容易产生联系,促进语法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
通过学生个人和学生小组之间合作画出自己所学的概念图,也可以很好的评价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结语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呈现的工具。在国内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其对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日益突出。概念图具有导引或巡航的功能,将课文内容通过关键词进行概览;概念图通过图式呈现方式使知识更形象化、具体化的呈现;其节点间的连接与发展使学习者更好的将新旧知识联系、组织与整合,并延伸知识;学生在使用概念图的过程中,师生、同伴互动,促进合作学习。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将更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Novak, J. D. Human constructivism: A unif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henomena in meaning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Construct Psychology, 1993, 6, 167?193.
[2]Novak, J. D., & Gowin, D. B.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3][5]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3).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5]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5]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5]袁维新. 概念图: 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6]赵金波,吴红霞,范向华.运用概念图 促进读和写[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6]杨淑莲. 概念图在促进非良构领域知识结构化中的应用 [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6]刘恩山,徐洪林.运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影响[J].学科教育2003,(7).
[6]赵金坡,黎加厚.概念图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7).
[7]Jonassen, David H. (1992). ‘What are Cognitive Tools?’. In Kommers, Piet A.M.; Jonassen, David H. & Mayers,J. Terry. (Eds.). Cognitive Tools for Learning.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ATO Scientific Affairs Division, pp. 1?6.
[8]Kosslyn, S.M. (1980). Image and Mi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9]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新思维
1.确立全脑开发的高中数学教学新思维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关注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其他领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目标领域),简言之,就是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
全脑开发的教育,就是左脑与右脑并重、上脑与下脑协调发展的教育。当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上脑左部(左脑)偏重语言、逻辑、运算等方面的思维,下脑右部(右脑)偏重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想象方面的思维,而左右脑又是互动互补的,脑的某一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就会影响到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倡导全脑开发的数学教学新思维,以此带动学生数学创新思想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树立个性化的数学教学思维
新课程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这就意味着课程实施在教学层面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那么,要改变传统教学只顾及部分学生的情况,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树立个性化的思维,使数学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使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能够找到满足其需要和层次的个性化素材;最后,个性化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在不断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进入符合其认识风格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3.倡导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思维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给予学生的是深难、繁琐、枯燥、乏味等等不好的感觉;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满足学生的情感与动机需求,为此,我们需要创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教学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作为文化,它同样具有文化所具有的脉络性、背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关注其文化的特征与品味,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的知识,而是数学积淀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4.关注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思维
作为文化的数学知识是历史性的发展,当代数学是与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的。因此,数学学习不是孤立于学生社会生活的“题海大战”和“静态思维”。从当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全脑的发展与开发,不能在脱离真实情境的“书面知识”的真空中落实。脑的发展的核心是神经元之间的树突的关联,学习就是创造大脑神经元之间关联性的过程,在任何大脑中,建立神经元之间的复杂关联网络都具有可能性。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基于真实世界经验下的深度学习。简言之,大脑感受真实世界越多,大脑工作的有效性越高,创造成功可能性越大,更多的神经元能够建立更复杂的思维网络。
当代数学认识思维理论也揭示,生活经验是数学活动的四大要素之一(包括数学思维、自我学习方式和再创造)。这同样表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展开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当代中学数学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之一。
二、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两点建议
1.在教学组织方面,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是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组织环节上,教师需要下的主要功夫在于“数学知识的问题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信息,体验到用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思维的过程;最后,鼓励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课程资源方面,强调以情境为线索拓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器材配置不足或较落后
由于在九年级这个冲刺阶段,学校和教师都将理论知识看得更加重要而忽略了物理实验,因此也不重视对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的物理实验室。在对部分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有的学校虽然有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内的器材已经严重老化,比如,称重的秤已经被盐所腐蚀,外壳已经生锈了;测量力大小的弹力计已经被学生拉得失去弹力,但是仍然没有更换;用于电路教学的设备中,电灯已经损坏、电路开关失去木柄的现象已是家常便饭。因此,要谈物理实验教学,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满足,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时间严重不足
由于课程的紧张和来自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是到课程后期都逐渐取消了实验课而改上理论课,许多学生都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谈理论头头是道,还可以跟同学吹牛大声讲解,可是真等到操作的时候却发现许多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都不知道了。然而许多抽象问题的教学都是需要在试验中进行的,就比如对于电路方面的学习:学生平常都居住在城市,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都是电路露出墙壁的终端,根本看不到家中的实际电路设置,而只能看到开关、电灯、冰箱等的物品,很多时候只知道按动哪个开关,哪些电器就可以开启,却不知道家中电器之间的具体链接关系,因此对于课堂的教学来说,其实是无比抽象的,这就是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电路章节的学习比较难的原因。
(三)学生动手兴趣不强,对实验重视度不够
前文讲到的原因都是学校和教师对物理实验的不重视,其实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低也是影响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九年级这个最高压的阶段,学生自己受身边环境的影响也会在心中树立一种理念:珍惜每分每秒学习。而这里的学习是指理论知识的学习,因为学习的成果可以直观地体现在考试分数上,认为物理实验实际是在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学生对实验兴趣低还因为学生认为实验是科学家们的事情,因此觉得实验没有必要。还有的学生认为,实验的步骤太繁琐了,没有耐心,何况实验又不直接纳入考试,因此更加不重视实验的操作。
二、改进措施
(一)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关注度
在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更加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实验教学,其实这是很不可取的,尤其物理这样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的原理都是需要在实际操作与体验中才会更加明晰的,学生也才会更加容易掌握。有的学校很重视实验教学,虽然看起来用掉的时间更多,其实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是对教师教学最大的肯定。比如,浮力大小的章节,如果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就会更加清楚地理解到其中的关系。因此,学校应该保证学生物理实验的时间,而且实验时间不能被任何科目占用。
(二)学生要改变自己的求学心态,重视实验教学
若只是让学校和教师重视实验教学,而学生对此不认可,这在学生眼中,先进的教学方式反而会成为压迫他们的工具,对老师和学校的教学更加反感,而这个心态长期积蓄则会转化为他们学习中的压力,不利于长期的学习和中考的发挥。
(三)引导学生树立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引导学生树立对实验的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而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将学生进行分组,不定时进行物理实验比赛。许多学生都喜欢在竞争中学习,在实验中的竞争就会引起他们对实验项目的重视,从而认真地学习,小组认真谋略,从而达到超越其他小组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也收获不少。(2)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和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多参与到物理实验中来,适当给予学生表扬,强化和坚定学生实验的信心。(3)借助多媒体资源,与学生分享伟大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相关视频,向学生传播他们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做到理论操作双强项。
总之,找到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树立对物理实验重视的观念,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实验对物理学中的原理进行探究,物理实验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重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性因素,加强运用英语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还要适应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根据本单元的话题设置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材料,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英语学习的计划,对自主学习的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要及时赞扬学生,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与能力,正视自己英语学习和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师生互动及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或校外观摩等方式,共同探讨交流教学成果,从而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建立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教师有责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唤起学生和所授内容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在教授必修ⅠUnit 1 Friendship时,利用课件插图讲述友谊的重要性,播放中外友谊方面的歌曲。
在授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时,让他们观看英语版电影《百万英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在课文的学习中对内容理解得很快,促进了本单元的学习。在教授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的 Reading部分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时,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淘金记》,电影中卓别林的精彩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学生们对英语版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教师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要彻底放下架子,以商量的口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常与学生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融入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己,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拓展教材外延,开拓学生眼界。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仅凭单元里的阅读文,学生不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又是农村高中,学生没有条件经常上网,每授新单元时,我都会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补充本单元内容,利用名师优质课件和各种相关插图,使他们耳目一心,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精神。
在讲授知识时,我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教材的外延,借助丰富有趣的资料,引导学生把难以理解的语法系统化,难懂的句子简单化,枯燥的单词情景化,让学生感到英语不难学。在语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句子的特征,感知其中的信息,自己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于学生想不到的再进行补充,最后精选一部分习题巩固所学内容,延伸教材。
第四,教后常进行反思,促进教学创新。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无法离开理念的导向作用,而理念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主体特征、社会要求以及内容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的定位从工具性向关注主体性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受教育者的定位问题,这不仅仅是涉及围绕教育形成的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涉及教育的目的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比较单一,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定位更加趋于实证性和工具性,人的整体性价值渐趋冷落,导致“人的缺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左”的思想影响,同时受到人群的阶级划分意识的影响,把大学生看成是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对象,当成被动、无个性差异的群体,从根本上忽视每一个个体的特征、个体的需求和个体的诉求,导致在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掩饰下漠视个体的需要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无论在教育的手段上还是在教育的方法上都是机械地、居高临下的说教与灌输,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当成实现某一社会目标的工具。
改革开放打破了僵化的思想对人们头脑的束缚,也为人们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极大地进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的主体性地位更加凸显。这不仅证明了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而且,最具有革命性的认识是对人的定位从工具性向主体性的转变。这样一种转变符合的全面发展观。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的转变同样符合我们对社会发展目的重新认识,符合我们对教育发展规律以及人的成长规律的重新认识,符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和对自身发展需求的定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也验证了这种转变的正确性,那就是社会中个体积极性的极大进发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在现实的层面上,这样一种转变意味着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基础和根本。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注重从人性学的角度研究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强调了人性学说的指导作用。在指导思想上逐渐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弘扬、培育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因此,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一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巨大变革,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效性、空洞化等困境的根本前提,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到方法,从环境到对象、从机制到评估体系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从阶级性为主向注重社会性的转变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都有阶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社会,也就是它的普遍,是维系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两者是互相促进的,也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前,受“左”倾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级,完全忽视了其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批判、克服、战胜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样一种功能定位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判断是不相符的,其直接的后果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泛阶级化现象和泛政治化倾向。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政治思想教育领域的功能定位发生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刻反思,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定位进行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导的内涵与要求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建设性为主的社会。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从社会性目标向重视个性化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包括社会化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社会化目标意味着大学生要成长为符合一定社会需要和社会要求的人才,体现了目标的共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个体化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思想道德的个性化发展目标,体现了教育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社会化的目标是个体化目标实现的条件和主导因素,个性化目标是社会化目标的基础,是社会化目标的促进因素。很难想象一个与整个社会发展目标相背离的个体化会有多大的空间,同时,扼杀了个体化的目标则是教育的目的相背离,从而会导致社会化目标的泛化和空洞化。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侧重其社会性,这种目标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同时也是社会环境单一性的反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身要求与自身定位多元化、选择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目标凸显。对学生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无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越来越兼顾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目标定位要求,突出个性化的目标定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是尊重差异,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选择环境;二是注重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的形成,为学生按照个性的特点规划自己,超越自己提供条件和制度安排,给每一个人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三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从单一化向融入人文教育的转变
如果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环境中一个大系统,那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相关性。一方面,政治思想与人文思想存在着内在的相通性;另一方面,政治思想无时不刻不是处于人文思想的氛围中,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应该体现的就是人文精神。人为地割裂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育,似乎谈人文教育就是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和意识形态色彩,谈人文教育就是讲温情和人情,而不讲阶级性。所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语言表达乏味、教育模式僵化,最主要的问题是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教育的失败。其实,失去了人文关怀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根基。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不是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成长在一定历史时代和实践基础上的人,是有着丰富内心世界,有着健康的人格特征,个性鲜明的人,也应该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懂得人文关怀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寻找人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得到全面发展的道路和真正的精神归宿。”,“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则是相对注重对发展人的感性、情感和个性的独特价值的挖掘,强调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属于主体范畴的因素对于客观外在的制约,以及对于物质利益的精神超越性”。一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乃至人的合理需要。这样的教育要体现出人性化、生活化与幸福感。坚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生活化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平凡生活;幸福感不仅要关照人内心的幸福,还要滋养其社会性幸福感情,使人成为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的、高品位的、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另一方面,重新定位高等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学是什么”的追问也引发更多思考,高等教育从整齐划一的模式向尊重个性的转变,从谋生的预备期向人文精神培育的转变体现了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性的变革。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人文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涵上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人文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环境。
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从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单一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野也是封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