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容;分析;影响
1.引言
体育教学设计的内容选择要科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教学设计的抽样调查发现,有整体教学设计的案例比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老师在教学准备上从过去注重老师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逐步发现到如今的体现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上,老师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也由对单个动作的内容分析过度到如今的以运动技术形成过程为依据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上,这说明老师在教学改革中对教学设计有了更高的认识。总体来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下面就对所调查的教学设计进行统计研究,从发展的视角对教学内容分析做出研究,与大家探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体育教师所写教案中“教学内容分析”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法:通过体育文献资料、网络检索“体育教学内容研究”的相关资料,研究“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选择、安排等,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2.2.2调查法:对江苏省部分学校的部分老师的写的教案进行抽样调查,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得出教案中有关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数据。
3.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分析”的现状
3.1对“教材”的概念与“教学内容”概念混淆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呈现“用什么教”的问题,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材料,教材中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一节课中所要教的内容,二是教学内容,二者都是教材中的主要部分,教材所要谈的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课程的需要等有机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所要传授的知识。教材是一种承载的载体,而教学内容则是被承载的载体,所教材与内容是承载与被承载的关系。所以,从所调查的老师们的教案中体现出来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概念不清与混淆问题很严重,比如:在教学二人三足或者多人多足跑这节课时,有个老师是这样表述的:“教材分析: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自身特点,本着发展学生的速度与协调能力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多人多足的教材,运用多媒体辅助…”。在本教材的分析之中,老师把“多人多足竞跑”定义为教材,但是,并没有向我们讲清楚用这个教材传递给学生“什么知识”,保是笼统的说出了“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素质”这一教材的基本功能或者可以说是教学目标,而后面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是教学手段或者方法。所以,本执教者还是没有很清晰的分析教材。教学内容和教材是教学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要两个概念把握准确,这有助于老师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成为老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
3.2教学内容分析有失偏颇
在抽样当中,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于偏颇,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特点、价值和功能三个方面的分板。新课程标准最初对运动技术的描述引起了体育工作者的质疑,认为淡化运动技术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易引起老师们的误解,所以在修订版的新课程标准中对运动技能的描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们在教学中更中注重学生的体育学习或者老师的教学都应该是以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从而实现了“淡化技能”教学理念的纠正。这一现象,从近五年的教案中就能体现出来,老师在教学内容分析上,以运动技术展开教学的案例处于上升的趋势。对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分析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类,发现内容分析只是限于特点、价值和功能这三个方面,近四年的教案统计中,分别占总数的29%,39%,45%和69%(如表1所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还处于对教材的方析上,还不够完善。那么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或者水平上教这一内容呢?学生要学习这一内容要具备的条件或者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在教学内容分析中体现出来。只所以老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受年处的外界环境影响有关,在长期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与积累,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教学内容分析中很自然的造成这种错误。比如,有一个教案的内容分析这样写:健美操是初中女生非常欢迎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既能塑造身体,而且在教学时不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方便学生随时练习实用性很强(特点的分析)。健美操对于培养这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功能的分析)。这样的分析显然是一种空话、大话,并没有把学生的需要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而是仅仅对这个项目的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分析。老师应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定位,把教学内容定位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位置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内容为学生服务的本质,老师要分析出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明确教学内容的该来龙去脉。并让学生了解有关的运动知识,学习方法或者运动原理等。
3.3对学生原有体育、学习能力基础的分析
较少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教学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如果体育设计离开了学生就失去了教学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情况,从学生的原始起始点展开系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的自身基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知识的规律性,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学习,学生才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的体育能力、学习能力基础主要是指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技术技术水平、身体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与学习的心理准备水平等。在大多数教案的分析中,很少去分析学生的起始情况,分析仅限于对单个教学内容的分析,最起码的为什么要选择、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也很少涉及到,这种情况与《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程基本理念存在严重出入,说明老师还没有认真去领会这个精神,也没有从这个方面着手去安排教学,至少老师还没有从这个方面涉及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内容。随着教学的推进,特别是一个单元内容的推进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在教学时,我们要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能力看法,因为学生的能力已经在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教学方法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在初二年级“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除了要考虑这项内容在初一年级已经学习过,初二年级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比以前有所提高,所以教学方法内容的难易程度也要提高,而且在不同的课次上,学生的能力也较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对本项内容的认知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的教学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教学中,既要知道“分析学生基础”的道理,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下去,才能真正在实施新课标。
4.“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素探讨
在设计课时教学计划中对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包括四个主要要素,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基本达到了教学内容分析的全面性标准,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指导,笔者以为,教学内容分析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教学需要分析、水平目标分析、动作结构特点分析以及学习者起始能力分析,对上面的四个方面的分析之后进行整合,从而得到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内容。下面就以投掷为例进行论述。
4.1教学需要分析
体育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如果没有教学内容,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无效的,甚至不能称为课堂。体育教学内容被视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载体。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性质明确指出要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内容分析中的“教学需要”要进行重点分析。投掷项目在中学阶段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田径运动会或者升学考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投掷动作是由握持器械做好准备、助跑、最后用力、维持平衡这个四个技术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动作。投掷项目是学生形成体育技术、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也是组成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分析时,要涉及到与本项目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需要。
4.2运动技能水平目标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了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的教学目标都非常具体,也明确提出了“学习技术之后知道了什么或者会做什么”。所以,我们体育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根据所教年级的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要学什么”,这就是表达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是教学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或者教学目标不明确就造成了教学宾低效,运动技术水平目标的分成就成为了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的“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下位目标中,水平目标是以“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技术运用”逐步上升的方式设置的。所以在技术水平目标分析时也要运用单个的动作学习、组合动作的学习、技术运用的顺利进行描述。
4.3运动技能结构特点分析
运动技能非常复杂,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大致把其分为三类:独立技能、序列技能、连续技能。独立技能一般比较短暂,有明显的开始与结束,比如投篮、踢球,运用是瞬间的,由开始到结束时间很短。序列技能是指把几个独立的技术进行排序,组成一个有顺序的运用,比如,行进间跳远运用就包括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独立动作,这四个动作的顺序又是成为一个序列技能的关键。连续技能是指动作的开始与结束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运用是反复的、连续的,比如跑、游泳等就是典型的本类项目。虽然把动作技能进行了分类,但是这三类的界限也不是那么严格,有的甚至出现交叉,比如一个项目可以在这个分类中,也可以在另外一个分类中。比如,序列技能中的投掷项目当中包括连续技能的助跑,包括分立技能的最后出手与维持平衡等。所以说,从这个投掷项目复杂组成来说,每一个分立技能都对投掷动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个分立技能都不可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时中为了学好一个序列技能动作,就要在教学的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技能任务的单个动作上,进了的教学重点也是各个击破,经过单个动作的反复练习,逐步把这些分离的单个动作要素连接起来,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序列动作,形成一个完善的技能。动作技能的分类与学生的实际技术形成过程相结合可以得出,运动技能的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把复杂的动作进行分解,进行分立教学,按照动作的结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的学习需要,把教学内容按照相关的分类方式安排到不同水平的教学之中去,从而实现最后的教学目标。
4.4学生原始能力的分析
我们的体育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而且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全体学生的之间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的对象正是由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而构成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称之为原始能力差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安排依据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育理论及文献成果等,但是老师本身没有亲自去研究,不能从本质证明自己安排的内容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认知特点等学习需要。而是按照教学大纲或者已经安排好的教材来确定。但是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之前需要学生具备什么样的基础?老师心里都没有数,更找不到具有实证性的依据。学生的动作发展研究对体育教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可以对基本动作起到诊断作用。通过对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既了解了学生的原有基础,也为教学内容的分析提供了依据。比如:学生在学习序列技能投掷沙包的时候,学生在各个分立技能的起始能力在内容分析上表现为:在低年级,学生以之前已经“会”做出“侧向投掷”、“异侧脚向前迈一大步”、“走几步”、“鞭打”等分立动作,而到到高年人,学生在之前又“会”做出“引臂”、“转髋”等动作,这些都是学生的起始能力,地学生起始能力的分析,有利于老师正确的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的开始或者低年龄阶段,老师就可以安排正面原地投掷的内容,到了中年级,就可以进行“引臂”单个动作的学习,到了高年级就可以安排“助走或助跑”上、下肢协调性的教学内容。正是由于老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研究,结合教学内容,老师选择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材,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形成各水平的单元教学计划。
5.结论
5.1在教学内容的分析上,表现出现阶段老师的业务水平还不足,教学理论不扎实,对一些概念还出现混淆现象,没有很好的吃透新课标理念,更没有有效落实其精神。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明确应该“教什么”,那就更不会有好的教学策略,所以,好的教学设计不断要求老师有好的教学实践,更需要老师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对教学要素进行表述,正确的运用概念与要领开展教学。
5.2学生身体的动作发展规律是对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依据,之一.对身体的肌群组成与不同的序列技能的分立动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老师合理的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的动作发展与知觉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关注知觉和认识对动作发展的影响。对学生的起始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结合学会的相关体育教学理论,才能准确的确立各个水平的教学内容。
5.3教学内容分析在具体的的教学实践运用之中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教学需要的分析,此分析要依赖于现有的教学理论,根据老师已经有的知识,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进行理论的归纳。第二是水平目标分析,老师要认真研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断的学习,是高效教学的基础。第三是是针对动作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的相关理论分析。第四是对学生起始能力分析。老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已经有的教学经验或者成果,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之中,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以但更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
总上,体育与健康教学,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分清教材与内容的不同之处,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突出教什么,教会之后学生能做什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结全教学需要与教学原理,对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根据不同水平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体能、运动技术、社会适应、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得到切实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基于变易理论的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及其设计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6.
[2]甘桂香.浏阳市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2014-05.
[3]汤鹤.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3-03.
[4]张戈,蔺新茂.我国体育教学内容沿革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07.
[5]付楠.近10年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3.
[6]刘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分析[J].体育科技2013-08.
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用最新教育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掌握体育课的特点,把握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增进健康,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是主要任务。所以在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要,让儿童在富有情景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加锻炼。本课将一年级投掷教材的教学以游戏形式展开,融娱乐、趣味、知识、教学、评价于一体,使教材内容更具人文化,更贴近学生的年龄、情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40分钟学习活动后,身体、技能、心里、意志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投掷是义务教育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水平一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一内容从动作方式到所用教材,都很接近儿童生活,其游戏性和趣味性很浓。通过各种投掷物的投掷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然快速的挥臂投掷方法将投掷物迅速地投向指定方向,发展学生上肢肩带、关节、韧带、腰腹肌肉力量,同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和心理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学习各种基本活动的动作方法和简单的动作技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三、学生分析
摘 要:通过介绍我校体育类微课程建设与开发,实现了教学的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是对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促进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体质的提升。
关键词:体育类微课程;开发;必要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3
1 前言
随着新技术发展,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浪潮,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上网用户的规模为4.2亿,在地铁、车站、甚至饭桌上你有没有看到身边的男男女女拿着手机看信息,学英语,上微博,玩游戏。于是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出现了,当下的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在此背景下,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E课程,云教育的出现,打破了“教育孤岛”,实现了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使用,为学生开辟了网络教育空间,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的全覆盖。学习也进入微时代,简称微学习,即碎片化学习,一次学习一点,只学最主要的,随时随地借助移动设备(手机或ipad),学习者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简单高效,随时随地。
2 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可行性
2.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常州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5%以上,建成包括学生网络学习平台、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市民终身学习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构建教师和学生学习空间,用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我校作为江苏省首批“数字化学习”实验学校,开展“数字化学习”教学实验的研究,实验的重点是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实验,积累研制开发与现行中小学学科教材相配套的、适合学校课堂网络化教学的电子互动教材,以及教师、学生用终端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大面积开展“数字化学习”奠定基础。
2.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需要
我校在保证体育与健康国家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建立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体系。针对现在提出和出现的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校适时地推出开发体育类微课程的要求和建议,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更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2.3体育学科特点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特性,开发运动项目的微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与视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将体育运动技能动作视觉化,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学习与掌握技术动作。
3 微课程概念的内涵
3.1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
3.2课程传播手段是借助电脑PPT视频技术;
3.3“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用时少:课程传播时长为3—12分钟;
3.4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微课程就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蕴含特定教育教学价值主张,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成长,配有音乐画面和文字说明,内容短小的PPT教学视频文件。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微课程是将知识数字化,可视化;传统课程表达知识的手段是文字;可视化比文字更容易理解和便于接受。
四、微课程资源的来源
4.1基于优质网络体育资源的研究,如各公开课视频、MOOC、TED、云课堂资源。
4.2基于教师自身制作的信息化资源,如微视频、微课程,精品课等。
五、微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5.1简单高效
化繁为简,只学核心,不学陪衬,没要繁琐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方法;只学最需要的,只学最有用的,让学习更高效,一次一小点,积少成多,四两拨千斤。
5.2随时随地
想什么时候学习,就什么时候学习,只有5分钟,若干个“微时间”组合成“1+1>2”的效应,机场候机、车站候车,酒店候餐,拿出手机即时学习,不受出差限制。
5.3生动有趣
视频中大量使用了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员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悬疑、意外、问题等刺激元素,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5.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5.5草根研究、趣味创作
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5.6成果简化、多样传播
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6 微课程研发的要求
6.1教学视频制作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视频片头应显示课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可以是教学内容分析与讲解,操作过程演示与示范等,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6.2文本创作说明要求
6.2.1适用对象分析
明确适用该“微课”资源的教师(学生)应具备和相关联的知识或技能。
6.2.2学习内容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学习内容或知识点,以及该知识点在学科课程知识中的作用与地位。
6.2.3教学目标分析
明确该“微课”资源的教学目的或作用,能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教与学中的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
6.3研发的基本路径
立足现实——寻找问题(真问题)——内在分析(原因分析)——解决方式(确定策略)——理念支撑(价值提炼)——形成脚本——视频制作。
7 体育类微课程的分类
7.1运动训练类微课程
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大多数体育教师兼职担任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合理地安排好运动员的训练有利于运动成绩的创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的训练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开展的,在有课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指导,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拍摄运动训练项目的微视频,开发相关的微课程,可以让运动员自行进行训练,只要适当的关注和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在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的情况下训练效果还比较明显。
7.2课堂教学类微课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身体间的差异比较明显,掌握技术的能力也不相同,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补充和延伸,将这部分内容制作成为微课程,提供给这部分学生,使这部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7.3运动会项目类微课程
学校运动会中,我校每年都会新增一部分项目,有教师设计的,有班级申报的,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班级和学生练习,影响体育教学正常的开展。通过拍摄这一类的微视频,开发新增项目的微课程,可以让班级和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学习而不影响效果。
7.4观摩体育竞赛类微课程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观摩体育比赛感兴趣,但又缺乏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开发了一些如何观摩体育比赛的微课程,介绍如何观看篮球、田径、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比赛,在上室内课的时候给学生介绍观看,帮助学生掌握观摩体育比赛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7.5基础理论知识类微课程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导致学生缺乏相关理论来指导自身的锻炼和学习,我们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一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例如:运动中安全、合理的膳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体育的社会适应等。制作一些PPT和拍摄相关的视频,通过这些形象而生动的画面与文字,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于指导平时的锻炼和协调好体育与文化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8 意义
8.1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是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学习的最好载体;调查发现,如果是网络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分钟内。学生认为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5分钟左右,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8.2体育学科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将运动技能与身体练习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视频中展示的人是自己的老师和身边的学生,提高了展示学生的成就感,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运动锻炼。
8.3对教师而言,微课程的研发主体是一线教师。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追问和思考;去发现和生成;去研究和变革。把自己从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变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可为的、有趣的、甚至简单的研究当中享受教育的乐趣和成长;在享受当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8.4促进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向更高层次发展,建成学科齐备、富有学校特色的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更新。
总之,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李晓玲.佛山市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N].南方日报,2011-5-19(A02)
[3]胡铁生.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作品征集活动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1,(6):21
关键词:中学生 校园足球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09-03
1 研究目的
通过该调查,将通过对厦门市首批23所足球试点中学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500多位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和部分未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对厦门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如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调查,从4个方面研究校园足球现状:第一是普及;第二是教学和训练;第三是组织竞赛;第四是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并找出提升策略,从中找出校园足球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找出一条适合厦门中学“校园足球”之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厦门特色的“校园足球”开展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区域性比赛、训练、选拔、教练员培训与裁判系统。
通过本调查,促进厦门各“校园足球”参赛校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探索一条学校特色项目创建之路;建构我校体育特色――足球运动项目,为厦门市培养青少年优秀足球运动员打基础。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而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扩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夯实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强度的基础上,发现足球运动新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
通过本调查,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也符合我国足球运动的现实状况,是解决我国足球事业后继乏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本调查,提高体育老师和管理者的体育项目教育科研水平和青少年足球运动推广、研究能力;使我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实现学校整体布局优化,使我校体育教学、训练初显成效,体育竞赛渐获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调查通过对厦门市首批23所足球试点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学校中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进行了校园足球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对部分未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研究,对厦门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如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调查,从4个方面研究校园足球现状:第一是普及;第二是教学和训练;第三是组织竞赛;第四是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找出研究对策,从中找出校园足球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找出一条适合厦门中学“校园足球”之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厦门特色的“校园足球”开展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区域性比赛、训练、选拔、教练员培训与裁判系统。
通过对教师、足球队员、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活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校园足球” 在厦门市发展的前景,以期促进“校园足球”在厦门市的顺利推广,进而推动厦门市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探讨校外体育足球资源的利用,其中包括:(1)家庭体育活动;(2)校际间的体育活动和竞赛;(3)区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业余体校训练;(5)体育俱乐部活动;(6)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等。
2.2 研究方法
2.2.1 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
(1)文献资料法:使用“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足球后备人才”等关键词,检索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期间,针对校园足球管理模式、训练体系形式等相关问题,利用各种赛事、训练等机会,对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练员、家长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本调查提供思路。
(2)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厦门市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现状的调查问卷”,对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共230名师生进行了校园足球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207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的结果输入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及检验。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提示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及特点。
(5)实验法:对初中与高中校园足球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研究,探讨足球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2.2 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提升策略研究
(1)访谈法:听取厦门这23所学校的组织领导与训练的教练员的相关看法与建议,从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补充,找出研究对策。
(2)行动研究法:对比已有的“校园足球”找出更好的适合厦门“校园足球”发展的模式,并进行推广。
(3)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对所有资料的汇总与分析,形成完整的论文。再修改,再完稿。
3 结果与分析
3.1 厦门市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现状分析
3.1.1 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56%的学生参与了足球运动。达到并超过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规定的“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喜欢足球运动的大部分集中在男生,而女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原因,对于足球运动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原因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怕受伤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上。在调查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与厦门市高度重视足球运动息息相关,厦门市是参与足球较多的省市,为校@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3.1.2 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分析
厦门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校园足球联赛,但是能够代表学校足球队参加比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人。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规定“为了在校园中普及足球运动,各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必须为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为此,我们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在“体育课中足球教学内容”选择的人数最多,达到99%;排在第二位的“校园足球比赛”,达到86%; 其他的如大课间、课外足球游戏等占16%。这表明,学校在组织校园足球活动的形式上比较单一,以体育课上的足球教学和学校内部的年级间、班级间的比赛为主。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参与的足球活动,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与针对性,这样不利于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适合对多数学生的活动。
3.1.3 足球场地及器材情况分析
因为足球场地、器材是开展足球运动的硬件设施,足够的场地,充足的是器材是提高体育足球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足球运动的保障。对于场地、器材不满意者多达41%,场地偏小、体育课安排集中是反映最大的问题。
3.1.4 家长对子女参与足球运动认识程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支持角度上的原因,选择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的比例高达91%;尊重子女意愿与兴趣者点85%。只有16%的家长希望子女在足球方面踢出成绩而走足球路。这也说明家长在支持子女参加足球运动方面大都是比较理性的态度,功利性不强。
3.1.5 校园足球课与训练开展现状分析
无法增加每周足球课时数。对于足球课使用教材一般是按照体育课教材或校本足球教材,而专用足球教材虽然人教社编写好了但还没收到。足球课教学考核情况同体育课的考核一样,没有具有特殊性。高中足球选项有专门的考核。
3.1.6 足球经费投入与使用现状分析
足球经费投入各校都感到欠缺,用于比赛的多,用于普及提高的少。对于场地建设、器材购置、教练补助、教师培训、校内比赛、组队参赛、教材开发、外聘教练等都是需要费用投入的。对于足球训练老师发放,有的是按课时计费,有的是减少工作量,有的甚至临聘人员进行训练。对于学校组织的校内足球活动比赛如联赛,班级间比赛,其他比赛等,根本没有经费可用。
3.1.7 足球运动员的保障与晋升措施分析
足球运动员的保障与晋升措施缺乏。对于足球运动员参加保险情况,只有比赛时才有,平时的训练是没有到个人的。集体的校方责任保险是有,但最高赔偿金额不高、赔付比例不高,学生本身个人的其他保险很少有。对于足球人才晋升机制学校也无能为力,很难为省市级输送足球运动员,学校无法通过足球特长优惠倾斜政策优先录取升入上一级学校。学校对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在升学和招生方面没有特殊政策,运动员无法享受升学加分,在评优评先与奖学金评选中也没有优势。
3.2 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因素
3.2.1 学生个人主观态度的影响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主观态度决定参与行为。这种主观态度受到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厦门市由于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良好的足球氛围,也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所以以“积极”态度参与学生人数达到74%。其动机也以“掌握足球技能”占到44%,锻炼身体占了32%。校园足球应该借助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态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2.2 家庭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
初中生由于年龄与身心发育特点、高中生由于择业与方向选择,决定他们的选择必须受到家长的态度的影响与制约。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会成为孩子梦想的目标与学习的动让力。但由于家长担心孩子受伤、参与足球运动影响学习成绩、出路窄,不愿意让孩子走足球训练的道路却是孩子参与校园足球的负面影响。另外校园足球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对此深入了解不多。
3.2.3 学校场地器材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
足球场地严重不足,抢场地成为足球课与训练必争之路。 专业的足球教师少之又少,现在执教的多为非足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体育院校足球专业不多,尤其是女教师对于足球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吃力。对于专业运动员到学校执教本身也是难度重重,没有政策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对于外聘专业的足球教练到学校进行辅导,也由于涉及到经费等做到的极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厦门市的足球氛围造就了厦门市中学参加校园足球的人数达到了实施方案的要求,这与各级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
(2)校园足球的组织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应该采取学生兴趣较高的足球活动来丰富校园足球,仅仅比赛与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足球场所与器材不能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各级还应该加大力度增加场所改造c投入力度。
(4)家长对子女选择校园足球大部分持支持态度,这样不仅能增强子女的体质、磨练意志,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亲子关系的融洽与相关尊重。
(5)各校足球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执教能力与经验,教练等级与性别分布不合理,体育教师足球专业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4.2 建议
(1)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领导。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有更多的精力、采用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抓好校园足球的落实。各校间的经验与资源要共享,丰富多样化的校内及校际足球娱乐、足球游戏活动。以娱乐、健身为主体,以快乐足球为核心,引进、创新足球教学新形式。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与足球活动方式,开发、创新足球课外活动方式,摒弃枯燥的传统足球理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
(2)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步伐与力度。将操场建设为一场多用的多功能操场,合理调配体育课的安排,采用有序、错时教学与训练,让场地与器材发挥最大的效用。每年由上级资助一定数量的器材与设施建议。
(3)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举荐参加各级培训与晋升,加强足球基本功的学习、训练、提高。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虚心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开阔自身的思路和视野。制定合理可行的奖励机制和薪酬待遇,把带队训练、比赛时间纳入到教师的课时计划。
参考文献
[1] 梁余.重庆市高职院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颜中杰,隋国扬,吉乔,等.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32(1):80-82.
[3] 唐咏.我国普通中学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队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学,2010.
[4] 刘楠.河北省县级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5] 初奇鸿.云南省丽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 樊铭.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状况的历史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3-84.
[7] 邓燕程.辽宁省北部地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
[8] 周建.对青岛市小学足球开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