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员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各类文化思潮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较为突出,红色文化以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具有榜样示范、党性传承、道德涵养之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红色文化认同水平,是新时代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
一、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支点
1.“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为形成理性认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是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具有直观性、感官性、体验性的体验式教育形式,具有多维度的教育意义。“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蕴含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在“红色浸润”仪式性的沉浸洗礼中深入体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作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以三个层面为着力点:一是加强“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规范化,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流程、教育效果反馈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规范。二是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青年化。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需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只有以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呈现,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向心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正能量体验,形成革命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向心作用。2.“微阵地”指尖微教育。红色文化认同教育要实现教育空间的迁移,构建教育“微阵地”,善用“指尖微教育”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有益补充。第一,就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而言,“微学习”是符合其认知特点与具有较强学习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第二,各类微媒体教育平台应形成教育共同体,全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与传播的广泛性,搭建红色文化指尖网络空间,便于高校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第三,以微媒体平台为阵地反馈教育效果。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可通过在线互动等新形式弥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育主体可通过教育客体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动态深入洞悉其教育内化与外化程度。第四,善用“微阵地”提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的延续性与长效性。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普遍存在影响时效短、延续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应重视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系列化与回顾性呈现,充分利用“微阵地”制作系列化红色文化教育微视频、微故事、微讲堂,通过学生党员自媒体平台进行辐射性传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使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认同者、学习者、传播者、坚守者。3.红色文化符号提升党员凝聚力。符号既是一种象征物,亦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介质。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传递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力量的载体。红色文化需要一种便于广泛传播以及具有直观性和视觉冲击性的载体用以传承与发展。追溯其源,红色文化符号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与信仰追求。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逐步将红色文化与符号学研究有机结合开展红色文化符号研究。从符号的功能角度进行探究可知:第一,红色文化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的功能,红色文化中凝结的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与阐释。第二,红色文化符号作为红色文化精神的缩影,具有多元化、可塑性强和易于传播的特征,红色文化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及象征符号均有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达和保存。红色文化符号作为具有凝聚力的载体,其传达功能与表述功能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水平,以及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养成。
二、实践探索: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三重发展向度
1.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重构。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传统教育场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短时体验场域”,即以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为出发点举行传统红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在活动期间或者活动结束后的短期之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反馈来看,部分参与者并未形成真正的红色文化认同。二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碎片化场域”,即以各类型红色文化元素跨时空组合而成,在此类场域中,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不具有系统性、延续性与统一性。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共情化场域”,即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以红色英雄、红色事迹为载体,以红色氛围为依托,以共情为基本手段,使高校学生党员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之时,对红色精神达到共情的状态,以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当前,学生党员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于衰微,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呼唤教育场域的重构,需构建具有系统性、递进性、长时性的教育场域。这种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以红色文化内容的纵向传承、红色文化元素的整合性、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力的长效性为特征。以此为目标,将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与VR模拟技术相结合进行“跨时空”再现,结合大数据技术等将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以组合式呈现的方式进行教育。2.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形成。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构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类生态因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时,首先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为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生态,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国家为该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教育主体因子,各类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因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为教育客体因子,各类因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动力循环,不断促进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3.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红色文化自觉是指身处红色文化环境的公民对我国红色文化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构建的水平,并能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未来趋势作出清晰的预见。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通过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因此,全社会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发展向度。当前,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亦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与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均为高校学生党员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亦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北纬28.3度线上面积最广、保存最完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把这里装扮成“绿”的世界。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35年1月,中国工农在青杠坡浴血奋战后,开启了四渡赤水的辉煌篇章。
这里是黔北门户――习水。近年来,习水县坚持以文化为魂魄、以绿色为底色,深挖文化资源、做活旅游文章,致力于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全力推动习水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
树立红色文化品牌
走进习水县城,随处可见“国故里・绿洲红城欢迎你”的字眼。赤水大道、湘江路、井冈山路、夹金山路……“红色”与习水息息相关。
“红”是习水的烙印,“红”是习水的品牌。
81年前,四渡赤水。81年后,“四渡赤水”品牌及由此衍生的红色主题,使习水烙上了“红城”的印记,“红色文化”让习水这座黔北高原的小县城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今年5月9日,第十一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遵义召开,期间,多组考察团先后到习水县土城古镇调研考察。
土城不仅是一座千年古镇,同时也是一块红色圣地。镇上至今仍保留着司令部旧址、一渡赤水河土城渡口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等。
其中,还原了四渡赤水场景的四渡赤水纪念馆,经过改造升级在旅发大会期间全新亮相。2015年10月,习水县斥资2000万元对四渡赤水纪念馆进行改造升级,除了介绍重要历史背景外,加入了大量历史细节和故事,军民鱼水情等场景在馆内均得到体现。
在馆内电报设备陈列点,穿着装的工作人员扮成电报员,一丝不苟地敲打着电报机,逼真的场景让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赞叹;在一渡赤水过浮桥的体验场景前,逼真的悬崖山体、石板阶梯、木质浮桥映入眼帘,加上光影效果的点缀,让人身临其境;青杠坡战斗场景增加了1:1战士模型,电子地图解说、红星报、标语墙……
漫步在土城古镇老街,、、住居,红一军团驻地、苏维埃银行旧址等一一坐落在这条全长2.5公里的街道上,其中不同的巷道又可以通向赤水渡口、女街等旧址,统一的标识标牌、建筑风格,以及当地群众的自觉爱护,让这些旧址得到有效保护。
依托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习水县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贵州第一、国内知名、国际一流”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将土城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推向世界。
近年来,习水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节,退伍老兵来到青杠坡战斗遗址重温入党誓词,组织新党员、刚参加工作的民警到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习水是红色老区,红色的历史应该被记住。”习水县委书记向承强介绍,习水要转变思维方式,积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打造一批红色景观,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红色文化是我们的骨脉,继续办好‘节’、打好‘牌’,让习水因红色而飘扬四海。”向承强说。
实施文化传承保护
在历史上,习水县曾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商贸业十分发达。土城商业风情街建成的十八帮博物馆,是土城地方特色商帮文化的展示体验中心,展陈了与十八帮相关的实物、事迹,特有的体验项目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模式。
镇上的古宅大院,也是习水历史的见证。范家大院是清代嘉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35年1月,中国工农入驻土城时,该大院曾作为红一军团总指挥部机要室;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张家大院在入驻土城时,曾用作总供给部驻地;陈家大院落成于清朝乾隆时期,历经数百年,见证了土城的百年变化……
在不到2万人的土城古镇上,有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医院纪念馆,以及船帮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和土城镇博物馆、农耕文化陈列馆等。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也因此享有“最多博物馆小镇”美誉。
习水历史文化厚重,除了红色文化这张品牌外,近年来的遗址考古发现也成为外界知晓习水的一个窗口。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赤水河沿岸就陆续发现磨制石器,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汉晋时期墓葬。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文物局、贵州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考古专家在赤水河沿岸进行了多次调查,使得赤水河流域的史前至汉晋时期古遗址由1处增至31处,其中黄金湾先秦两汉时期遗址是规模最大的一处,目前正在申报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通过对黄金湾、官仓坝、福禄台、宝寨、新田湾等遗址的发掘,初步构建起赤水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汉晋时期古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基本特征,对深入认识赤水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川渝黔文化交流及文化谱系的建构,都提供了最新的宝贵资料。
发展旅游富民产业
每到周末、节假日,刚建成开通的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就开始热闹起来。这条公路横穿习水多个乡镇,不仅把习水境内的各景点串联起来,同时还连片打通了丹霞地貌风光景区和沿岸白酒产业带。
来自四川泸州的张霞与家人体验了一把沿赤水河骑行畅游的乐趣。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说:“这条公路专门修建了一条绸带般的自行车道,骑行在路上抬头满是绵绵青山,低头尽有缓缓流水,别提多美了!”
今年“五一”小长假三天,土城古镇接待游客累计达10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0%,游客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随着旅游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对农村贫困群众的带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我们成立了贵州省土城古镇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鼓励、带动当地村民修建风格统一、各具特色的民居客栈。”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党工委书记兼土城镇党委书记黄勤说,古镇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接待能力的同时,也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到习水旅游,必带的特产是苕丝糖。苕丝糖以当地出产的糯米、红薯、蔗糖为原料,采用传统生产工艺,经过蒸、煮、打、捶、压等30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如今,当地制作苕丝糖的家庭作坊已发展到数十家,家家现做现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落在有美酒河之称的赤水河边上,习水依托赤水河孕育出习酒系列产品。优良的酿酒环境,精湛的酿酒技术,独特的酿酒工艺,过硬的质保体系,使习酒成为优质美酒。
走进土城古镇“文良工艺雕刻”店,店主曾文良正在仔细打磨木雕工艺品。曾文良以前一直在外打工,看到家乡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红火,返乡开了这家工艺品雕刻店,妻子也在镇上一家酒楼上班。镇上的下岗工人陈坤,看准旅游业发展势头,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
摘要本文通过江西充分利用本土的民间艺术、传统特色产业等民族元素发展其文化创意产业的阐述,说明在民族元素运用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注重民族元素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民族元素 江西 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借助人的创意智慧,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进而生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一种满足消费者精神及情感需要的体验经济。将知识与科技结合,创造出高经济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鲜明特点。我国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应推出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内各大城市为发展该产业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划拨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正是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江西省也逐步重视本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江西文化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文风鼎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具特色,这些有形与无形的资产,蕴含了无限的文化商机。这些都可为江西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亮点。
二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1 江特的民间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拥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如赣剧、采茶戏、傩舞、山歌等,这些民间艺术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底蕴,将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结合,将更大、更好地发挥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增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发掘这些民间艺术文化中的创意产业资源,也是对江西本土文化的重构与再造。傩舞在旅游中的创意开发,则是一个较好的例子。
傩舞也称之为“舞鬼戏”,起源于原始祭祀,最初用于“驱逐四方疫鬼”,是我们的祖先在祭祀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之一。“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在傩舞表演的时候,一般需要音乐的伴奏,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以鼓、锣等打击乐为主,形式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傩舞表演风格也多样,既可表现为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特色;又可表现出气势壮观磅礴,动作刚劲有力的风格。傩舞发展到现在,它的祭祀色彩已逐步淡化,更多地体现为歌舞形式的娱乐悦意特点。我们正可利用傩舞的这个特点,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以婺源傩舞为例,婺源在其近几年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正是利用了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其旅游业不仅局限于自然景观,还丰富了人文景观的内容,以此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婺源傩舞包含丰富的神话内容,而且有些舞步能与现代舞曲的节奏合拍。如独舞《开天辟地》、双人舞《后羿射日》,既可用傩乐来表演,又可以用现代迪斯科、伦巴、探戈来伴奏。用古老的傩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可让观赏者领略到原始舞蹈的魅力;用现代音乐伴奏表演出来的傩舞,又可让游人在观看古代舞姿中,享受到现代乐感。婺源将传统傩舞与现代元素进行较好结合,既保留了原始艺术的魅力,又展现了现代音乐元素,让不受时空限制的傩舞表演,成为了一种具有经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这正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
2 杰出文人及其作品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
江西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无论古代还是近代,都出现过很多大家名士,他们的杰出成就深入人心,古人如欧阳修、陶渊明、黄庭坚等,近如胡先、袁隆平、李安等。这些杰出名人或是在艺术殿堂创造了辉煌成就,或是在科技领域造福世界,他们都与江西有着血脉之缘,我们正可充分借助这些,将这些名人的成就和影响,运用到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之中去。如江西星子县在扩大旅游项目上,就是抓住了当地名人陶渊明的影响,建立了陶渊明文化村。陶渊明文化村以陶渊明故居为核心,建造古村落民居,将名人故居、远古村落、旅游产品结合为一体。文化村内除建有陶渊明故居外,还开辟了陶渊明纪念馆、陶学研究会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景点。游客在文化村内还可看到当地的文艺、戏曲、民俗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吃到“农家菜”,享受到“听山歌”、“看表演”、“玩野趣”等休闲活动。
又如江西举办的滕王阁文学艺术节,邀请著名作家陈建功、余光忠等多位知名作家汇聚南昌,在看南昌、谈南昌、写南昌的活动中,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而且在影视传媒的力量下,艺术节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录制播出或进行了新闻报道。通过如此重量级、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的文化活动,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南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提高了南昌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文化知名度。这正是借助了文人知名度和传媒的力量而开展的一项意义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
3 抓住江西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传统的特色文化往往是依托于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长期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特点。江西拥有许多本省传统特色的文化,如景德镇陶瓷文化,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品牌效应。江西可有效地发展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以此带动地方文化艺术,以及经济的发展,构建一条特色创意产业链。此外,景德镇还以这项传统工艺制作为中心,大力开发民俗旅游项目,可以建立起工艺品一条街,观赏园,并且对传统的制作室进行改革,调整制作流水线,让游人不仅观看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参与制作,增强吸引力,扩大经济效益。既创造出物质价值,又满足了情感体验。
江西的另一特色文化则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一个是经济层面。精神层面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与江西人的文化性格和思维方式融合一体;而经济层面更多的是指革命景点、革命事迹以及文艺作品。我们应把握红色文化精神,将这种精神和产业发展结合,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宣扬了井冈山精神,让人们的精神层面得到提升。
江西卫视创办的红歌会,就是抓住了江西“红色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了文化创意的作用,来拓展经济消费的有效形式。红歌比赛与井冈山旅游景点联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用艺术形式宣传红色旅游景区,使井冈山景区在宣传上,克服了以往广告形式的呆板模式,而富有艺术性。在红歌传唱中,形成一股红色旅游资源,赋予红色景区新的文化内涵,同时通过传唱的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感知深度,让人们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感的张扬,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艺术修养的追求。
三 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中体现出的美学特质
江西在运用文化创意智慧发展本省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民族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现出经济增值优势,还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
1 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积淀、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仍是中国人共同的情感追求。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借助民族元素、提升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红歌比赛,就很好地抓住了江西的红色文化与歌曲传唱的特点,极大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红歌会将爱国歌曲的传唱与流行元素融合,使得人们在红歌比赛中,获得了爱国情感的浸染,同时又为江西创造了不斐的经济价值。爱国歌曲是爱国思想的新发展,是爱国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形式,曾经鼓舞人心的的红色歌曲,在红歌会的推动下广为传唱。此外一些影视剧中的主题曲,也在传唱中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这类具有爱国情怀的豪情歌曲,倍受年轻人喜欢,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说,“中国红歌会”无疑彰显着一种榜样的意义,把红色做成特色、唱响红色文化、重塑精神家园,就是红歌会留给大众传媒的珍贵启迪,也是用电视传媒的力量彰显爱国精神的典型。
2 以诚信为原则的待人方式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耻贱伪诈。“诚”即真实无妄。南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诚”的释意是:“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信”即相申述使不相违也,指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其言语的相应延伸。诚信历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普遍奉行的商业伦理。在我国古代的商业活动中,诚信经商一直占主导地位,即所谓“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可见传统诚信思想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商业道德之灵魂,有助于规范经济活动,使其健康有序地运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体现出了诚信的精神,这种诚信思想通过影视、艺术节目等媒介向外传递。如江西2004年举办的“中华情・激情南昌”大型演唱会,即是借助艺术的载体,向世人传递了江西人合作经济的诚信精神。演唱会是由江西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是“二四海峡两岸台商投资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演唱会邀请了的明星来到洪城,还表演了具有浓郁江西特色的傩舞及赣南采茶剧等节目。演唱会的阵容非常庞大,是南昌举办的第一场具有国际品格的大型歌会。借助艺术表演,江西人向来自海内外的客商展示了江西的艺术特色,也向经济友人表达了江西人诚信合作的精神。
3 以自强为核心的个人品格修养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最早谈到这股精神的是我国周代典籍《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中也讲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一直是中国人重视和弘扬的。
江西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的民族元素,正体现了这种品格。如南昌世界军事文化博览园,就是彰显了井冈山精神,弘扬了自强品质。博览园内通过展示中国军事体育、军事历史、军事英雄等军事文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不息的品格。在展示方式上,博览园突破了传统的观摩方式,引入了军事与影视、军事与娱乐、军事与科普等军事与文化的结合方式,让人们在娱乐、体验中,主动地感受到中国军人坚毅的品格,感受到中国军人自强的品性。
4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精神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肯定天地人之间,人为中心,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人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江西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如景德镇在陶瓷制作中就考虑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法兰瓷的制作上,采取了在西方新艺术的流畅线条下,熔铸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的新方法,并将大自然的花草鸟兽,艺术地构建于瓷艺中,充分发挥了人的创意智慧,从而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了文化创意奖。又如博览会上的“哈哈尼”创意陶瓷展区,以简单的参与性,快乐的创造性,成为博览会最具人性的地方,让人们在这里赏心悦目,想象着、创造着,充分调动了制作者的创意力量。
综上,江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充分发挥本省的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对民族元素资源进行再提升,创造出更多经济财富。而且,民族元素在江西文化创意产业运用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一系列美学特质,这将进一步体现文化创意的丰富内涵。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09WX234),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 施炎平:《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再创》,《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1.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1)建设墙面与角落名人文化墙面布置是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重点。比较适合在墙面展现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张贴B市古今名人挂像,像“闻鸡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体育冠军以及文学家、作家等,挂像下边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个角落,开展班级角落文化的创设,可以设置一个图书角,其中包括介绍B市名人成长历程的书籍,供学生参阅,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2)建设室内板报和班级刊物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室内板报是小学生喜欢关注的室内环境中的又一个重点,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室内板报来展示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报中用适合小学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以连载的方式,讲述B市的革命战争故事和历史名胜,并配上简单的画面。创办班级报刊作为室内板报的拓展,班级报刊可以开辟不同的专栏,专栏的内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迹的介绍、由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改编成的电影、文学作品赏析,还可以是小学生书写的感受等。
2.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的重要体现。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围绕B市历史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形成优良班风,培育班级精神。比如,结合班级环境的布置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题班队会,针对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级精神建立的行为倾向开展班级辩论赛,召开每天一次的通过树立榜样和正面宣传好人好事来引导班级舆论的十分钟班队晨会,以及开展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知识竞赛、读书分享活动,还有诸如红歌比赛、小拉练等文体活动等。(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学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树立目标与理想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说明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名人文化说明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习惯来源于个人的自律与自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级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正确的班级价值观能够使小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班主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塑造榜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树立既简单易懂又激动人心的价值观。比如,把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小学生称为“身边的小名人”、把学习中不畏困难的小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小英雄”、把讲礼仪和守规范的小学生称为“践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小学生明确理想、奋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强、勤勉、奉献、民主这些是为人称赞的基本品格,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3.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1)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变“他律”为“自律”班级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议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再展开讨论、补充修改,最后表决通过后再实施。通过这个程序,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班级制度的约束者,班级制度也不再是一个压制性、强制化的东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见转化而来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现民主的班级管理作风小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也可以多增设一些岗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的角色体验中感受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级是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成长自我。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1.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树立普遍性和差异性兼顾的理念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会形成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差异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差异,在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主题的确立,到形式的选择,都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2.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树立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理念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小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从具体内容的选取,到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实施,都要给每一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创造、享受成功的过程。
3.对班级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树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念一种整合是横向整合,指对基于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另一种整合是纵向整合,指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入的有机整体。这两种整合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表现出整体设计的理念,使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形式上相互关联,内容上互相呼应。
4.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树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发展打基础。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既要考虑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考虑到对其和谐个性的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有促进作用。
5.要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素质,树立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指其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上的不断成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建设的班主任进行关于班级文化理论的专业培训,使之树立全面、科学的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持续地监控与评估,最终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使其具有娴熟的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茌平 特色文化 品牌
茌平“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秦时置县,县级建制延续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孕育了茌平厚重的文化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千年漫长的历史演绎,茌平县逐渐形成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特色优势明显。立足这一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全力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扩大茌平知名度,凝聚人心,加快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茌平县具有的特色文化品牌
(一)茌平县的主打特色文化品牌
我县是1993年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又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民间剪纸和黑陶工艺品可以说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最有历史文化内涵、最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和主打品牌。茌平剪纸已被中国美术馆、省美术馆收藏80多幅,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有20多件黑陶作品被国家事务管理局定为“国礼”;董庄绘画多幅作品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并赴香港展出。
民间剪纸。茌平民间剪纸远近闻名,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茌平剪纸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茌平民间剪纸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艺人众多,精品迭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我县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品牌。
黑陶工艺品。茌平陶元黑陶公司生产的黑陶艺术工艺品,多次在国内外工艺品大奖赛中获奖,20多件作品被国家事务管理局定为“国礼”,市场前景颇为看好,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
董庄中堂画。杜郎口镇董庄中堂画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声誉与全国著名的画乡-金山、户县齐名。
茌平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经验和做法
茌平县全力打造“画说茌平”、“剪纸茌平”、“黑陶茌平”三张文化名片,将剪纸和黑陶艺术同民间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茌平县历史和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突出地域特色,彰显文化魅力。
一是打造“画说茌平”名片。茌平每年通过以“画说茌平・茌平籍画家画茌平”国画油画展的形式举办一次“画说茌平”活动,集中展示茌平县美术界艺术家的作品,作者全部是茌平籍或在茌平工作生活的美术界艺术家,通过望晋台、博平马蹄烧饼、茌山夕照、孔子回辕处、博平四照楼、茌平八景等作品反映茌平县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风貌。“画说茌平”画展,成为宣传茌平的亮丽名片。
二是打造“剪纸茌平”名片。通过“剪纸艺术进课堂”工程的开展以及每年举办的剪纸能手大奖赛、剪纸展览等加强茌平剪纸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扶持和培养了近千名剪纸及装裱专业户,成立了县“剪纸艺术研究中心”,制作了精美的剪纸系列包装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为挖掘和弘扬茌平县剪纸品牌,促进剪纸艺术产业化走出了新路子,实现民间剪纸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向优势文化产业的转化。
三是打造“黑陶茌平”名片。茌平黑陶是龙山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茌平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茌平县成立黑陶研究中心将黑陶艺术制作与茌平历史名人、传说故事相结合,与铝城枣乡建设相结合,相继推出了彩陶、浮雕黑陶、历史名人黑陶等近万套系列产品,20多种作品被国家事物管理局定为“国礼”,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
二、茌平县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文化品牌缺乏战略性思考和长远规划。一些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的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与城市规划脱节,有的区间不连接,点片不相通,难以形成旅游路线。如部分革命纪念地,因路网改造改变了周边环境,使之交通不便或成为孤立的陈列品。二是社会各界关注程度不够。公众参与面不广,品牌发展的战略意义还远没有被更多人所领悟,更没有在发展战略和文化建设中深深扎下根,落实在行动上。三是文化自身发展意识不强。一些文化工作者、文化经营者品牌观念淡薄,发展文化产业带动文化品牌创新的意识不强,观念不新,经验不足。
(2)经费投入不足。投入欠缺,资金困难是制约品牌创新的瓶颈。用于文化品牌创新的基本经费难以保障,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与知名品牌创新的要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虽然也在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资金等方面对有的品牌给予了倾斜和扶持,但与先进地区出台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比例相比差距较大。一些革命旧址,因地方经济拮据,大多年久失修,濒临毁灭。一些现有的展览、活动场所,基本不具备接待和开展活动的条件,且陈列形式陈旧,基础设施老化,手段落后。
(3)各类人才缺乏。由于机制不活,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人力资源受到制约。从近年我县在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起步发展以来,我县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总体上看,人力资源总量仍显匮乏,专业人才普遍断档,产业经营人员素质低, 中高层管理、策划人才严重缺乏,加之,文化产业教育、品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我县特色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是创新文化品牌存在的根本性难题。
(4)品牌质量不高。目前,我县特色文化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名牌集聚效应差,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一是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打造品牌时,内涵单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基础工作薄弱,舍不得在资源开发和品牌创建方面加大投入,由于我县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绝大部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还得不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三是不注意品牌宣传和形象建设,有品无名,有名无量,有量无效;四是品牌虽已取得好的效益,但缺乏应有的保护传承机制,致使自生自灭。其结果是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且效果不明显,品牌也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比如董庄中堂画。杜郎口镇董庄中堂画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声誉与全国著名的画乡-金山、户县齐名。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题材偏窄、创新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阻碍了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品牌创新的进程。
三、打造茌平特色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建议
(一)全县上下要高度重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全县上下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对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时代性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品牌的打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二是要加大文化品牌打造工作的宣传,让大家都认识到文化品牌打造工作对引领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要注重将有文化素质与品牌意识的干部提拔到领导岗位,注重对群众文化骨干的培养,形成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氛围。四是要统筹政府有关部门与社会力量,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合作,形成打造文化品牌的合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必须在全县上下形成以文化资源为根基,根据其特性全面统筹分别推进,才能达到营造文化品牌的共识。首先是领导要“认得上”。成立高规格的茌平县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并结合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特色文化品牌发展专项规划;其次是经费要“跟得上”。切实加大对特色文化品牌在发展创新中所需经费的的投入,每年年初财政预算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比例;再次是人才要 “赶得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则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打造茌平县特色文化品牌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一整套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人才保护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投身文化品牌创新工程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确立互利共享的理念,共同打造具有茌平特色的文化品牌
要打造出既具茌平地方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文化精品,需要县、乡(镇)政府拿出切实可行而详细的整体规划来引领和组织具有高水平的项目策划来保证。当前,我县迫切需要的就是理清特色品牌文化内涵,针对哪些文化品牌值得打造,哪些文化精品具有开发价值进行认真的筛选和进行总体的规划,发掘、整合、重塑现有的文化品牌。
一是方向要明确。任何文化品牌的打造,领导或是领导集体是起决定作用的。首先,领导要有数。我们有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借用“外脑”进行规划,但是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要怎样的品牌,那么最终是难有好结果的。其次,项目决策要科学。同样一笔资金,投入关键项目能产生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反之则不然,所以投入是否对路很关键。
二是整合要有力。在整合与重塑品牌的过程中,要以剪纸和黑陶文化为统领,以品牌效应带动文化资源的整合,构建特色文化品牌体系,产生品牌集中效应,提高品牌含金量,树立更具魅力的城市形象。
我县品牌众多,不可能把每一个品牌都打造成精品,整合中我们必须选取事关我县发展全局的重要资源品牌进行打造,而将一些小的特色品牌整合成大一级品牌。建议尽快规划建设“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将我县特色品牌(剪纸、黑陶等)、茌平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品牌,以及其他特产品牌,整合成集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用餐购物为一体的全新品牌:冠茌平“铝城枣乡・特产・美食旅游园区”。
具体实施中,首先,必须坚持区域联动,通过产业的运作,共同开发区域性独特资源,发挥效益,实现整体的品牌优势和价值链增值,实现互利共享。比如黑陶工艺品,茌平陶元黑陶公司生产的黑陶艺术工艺品,多次在国内外工艺品大奖赛中获奖,20多件作品被国家事务管理局定为“国礼”,市场前景颇为看好,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拓宽市场,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茌平历史人物、故事的作品,成为代表茌平历史文化的知名艺术品牌和优势产业;其次,必须在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各项特色文化品牌工程等,比如董庄中堂画是茌平独有的文化资源,应在重点保护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合理吸收现代创作技法,不断拓宽题材创作领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增强地方特色,突出精品意识,提高在文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让这一传统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再次,必须通过媒体扩大宣传,逐步提高其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借助已有的品牌效应,借助媒体扩大宣传,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包装整理,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加大宣传,通过生产加工使其形成文化产品进入市场。
(三)政府主导,推进多元化投资文化品牌建设
打造文化品牌需要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在目前我县经济实力不强的情况下,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文化建设的思路。一是政府财政应增加文化建设的投资预算,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应大力支持形成集体、股份、民营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的发展格局。三是政府要抓重点,抓关键,主导事关品牌文化发展全局的文化大项目的投资,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如我县“剪纸茌平”品牌的打造,这必须是我县的重点项目,必须以县政府为主导,做好高定位高起点高品位的规划建设。剪纸艺术本身虽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推动,具体看来,需要建立剪纸艺人个人信息数据库和民间艺术中心,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把剪纸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推广开来,把茌平剪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茌平文化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文化活动“触手可及” 茌平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艺术节”[Z].大众网,2016-07-27.
【关键词】以人为本;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美国学者坎宁安和格莱瑟指出,成功的学校都有浓郁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核心是基于人本的“军魂教育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秉承“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具有军人的积极人格作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军魂教育”校园特色文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深化“军魂教育文化”特色建设中,我校以“扬少年之光铸军人之魂”为核心,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为平台,以军魂班级文化建设、军魂背景下特色中队建设为重点,形成“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特色体系。“一”军魂教育要培养学生一颗爱心;“二”是指教育中形成两种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三”指三个课堂:心理课堂、综合实践课堂、社团活动课堂;“四”指德育活动的四个途径:“主题活动、教学活动、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五”指德育活动“五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身心体验、全面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学生科学发展,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构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让我们尝到成功,同时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1军魂德育活动育人新思路
我们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意志薄弱、生存意识淡薄是当今小学生最严重的问题。基于肩负教育使命的虔诚信仰,基于对优化教育不竭的自主探索,我校结合自身的实践和理论探讨,针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以军魂文化培植生命成长的“精神之根”,以军魂德育孕育生命成长的“道德之魂”。以“三个课堂”开启生命成长“个性之路”,催生师生精神成长的幸福家园,这就是我们在“军魂教育建设”中一直追寻的教育梦、中国梦。因此,我们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人性。德育生态圈中,“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是人性的内在需求,运用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应当秉持“教师第一”“学生第一”两个第一的思想,即“在学校管理的视野中,教师第一;在教育教学范畴里,学生第一”。前者对学校管理而言,学校应当“为教师成功创设优质环境”;后者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当“为学生成功提供优质服务”。
2、关注共赢。共赢是现代管理中倡导的一种理念,符合军魂教育“严谨崇实、协作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管理者应当摆脱管理者与师生的“囚徒困境”,倡导合作博弈性,努力创设一种文化和谐共赢局面。
3、关注幸福。关注幸福是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幸福不是终点,而是对沿途风景的欣赏”;享受幸福,就是要关注现在,即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学校管理者应当引导教师学生学会享受教育过程中的沿途风景,使教育不仅仅是奉献,也是获取成长的快乐。军魂教育视野中的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校生态内外平衡。因此,我们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体系,积极探索促使教师、学生、学校共同成功的教育环境。我们追求这样一种状态:构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成功的特色校园,创设文化共赢的局面。
2军魂德育活动遵循的四项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但落脚点是行为文化。要使师生理解、认同和接受学校的文化理念并自觉地转化为行为是一个非常曲折困难的过程。在德育活动文化特色建设中,为了有效开展军魂育人特色活动,我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追求发展,强调“三维发展观”。即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而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2)崇尚尊重,强调“三维尊重观”。领导、教师、学生相互尊重。就学校管理者来说,要求尊重管理对象――教师,要完善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就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求要尊重教育对象――学生,建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就受教育者而言,要求尊重教育者――教师及其教育行为,要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3)适应变化,强调“三维变化观”。预见变化,实行战略管理,追踪变化,实行危机管理;挑战变化,实行目标管理。
(4)达成和谐,强调“三维和谐观”。自身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际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追求发展是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崇尚尊重是强调人在管理关系中的理性位置,适应变化是强调人与组织外部环境的联系,达成和谐是强调人与组织内部环境的良性关系,四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3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目标创建
“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我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形成学校“军魂教育”文化之场(包括情感场、人格场、信念场),师生在“情感之场”中体验军魂文化的“真、善、美”情感,在“人格之场”中塑造军魂文化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力”的人格魅力,在“信念之场”中培育军魂文化的“勇于承担,甘于奉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学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
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修养与各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强调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强调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互相促进;强调热情和忠诚、热情和忠诚的共生共长、互为补充。我们从价值取向层面构建成了学校德育文化管理目标。其内涵是:
1、打造生态人文校园――让校园更美丽
(1)广植绿树花卉,打造生态校园。近几年,学校以创建绿色校园、文化校园为契机,明确提出了“与绿色同行,打造生态人文校园”的创建目标,重视生态良好、人文丰厚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全面启动校园美化工程建设。葱郁的古树,象征着学校文化底蕴,玉兰、金桂、香芒等大树的挺拔,昭示着名校的蓬勃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阴与四季花卉交互辉映,名木古树与文化石头相得益彰,生态人文融为一体。(2)墙壁文化,凸现文化传递。最近,学校投资200多万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大型图书馆、小军人展示橱窗、阅读长廊、环境教育长廊、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大型浮雕等,无论走到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学校特色教育与环境和谐共生,学生随时受到经典文化与“军魂特色教育”的熏陶、浸润。
2、共同探究教育真谛――让教育添品质
(1)什么是军魂德育活动文化?“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指学校全体师生在德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在军魂德育活动实践中“扬少年之光” “铸军人之魂”,教育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幸福;培养学生 “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军人素养。(2)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根据新课程提出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幸福的感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这正符合我们军魂教育所倡导的 “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育人目标。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显魅力
我校德育活动文化建设,概括起来讲,是“在军魂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其内涵可以理解为:确立适应师生成长的教育理念,搭建丰富师生内涵的教育平台。军魂德育文化建设就是要用理念点亮师生心灵之灯,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使他们拥有幸福积极的精神生活;要用理念给师生一对进取的翅膀,使他们树立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1)关注教师的“三大素养”:文化底蕴,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教师对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处理日常教育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2)引导教师“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反思。
当今教育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全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地夯实文化底蕴,不断地增添教育智慧,才能使自己更添魅力,让教育教学更趋和谐。
4、推进学生科学发展――让学生添修养
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些最朴素的教育作为。为了使军魂教育更有效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把德育活动的视线聚集在学生身上。依托丰厚的活动载体,强调多元的融合,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举行每年一届的传统军魂教育文化节活动……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究,为学生创造最恰当的成长环境:(1)关注学生三个发展:自主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倡导学生“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人,发展人。
学生的“三个发展”“六个学会”,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添修养,具有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促进学生科学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德育活动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
创建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系统性的工程,是学校一项长期的、深层次的、高品位的建设工作。军魂教育德育文化建设最终归结到学校精神的核心理念上,那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一种“精神成长”的语境中坚守着自己,让所有的校园风景都在这个“软文化”中“聚变”,真正成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在推进“一?二?三?四?五” 军魂德育活动体系建设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德育活动管理项目化,优化活动设计与效能
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线,将各种校园文化要素贯穿起来,构建成某种素质的教育面,再由各种素质教育面组合成素质教育体,从而使整个校园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的素质教育平台。我们把丰富多彩的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大致分三类。公共类,如讲座报告、安全消防演练、国旗下讲话、校刊报刊、各级各类比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亲子活动等。校本类,如运动会、小社团、校园艺术节、夏令营、垃圾分类等综合实践活动等。特色类:如走进英雄人物、纪念日重温历史、红色教育基地、“军魂教育文化资源网站”“我是自豪小军人”“创建英雄中队”“特色中队评比”“美德少年驻校园”等。通过组织活动,开阔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作用于人,是师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内驱力、亲合剂,是学校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活动如果没有规划、无科学系列很难形成“文化”。故而进项目管理,把学校活动项目化。
在军魂教育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理念识别系统有12个子项目:“军魂理念”“学校形象定位”“学校发展总目标”“学校口号”“学校精神”“校训”“学校价值场”“学校广告语”“学校文化特征提炼”“学校三风展望”“学校使命”“学校服务理念”。行为识别系统有4个子项目:军魂教育组织结构、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军魂教育校本课程的指导与开发、军魂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在明确了文化建设规划统领下,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然后确定近期重点实施项目(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和方案。在文化建设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基础上,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强调几个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每个项目都分别由一名校领导负责,一名校领导协助,一个主要负责部门和一批协助部分共同执行,并确定时间节点,同时对项目使用经费进行评估,学期结束进行检查和总评,以期形成标志性成果。以确保军魂德育文化建设的鲜活性和灵动性。
2、德育活动平台立体化,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学校重视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从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构建立体式军魂教育特色校园文化,从空间上、形式上、内容上对军魂教育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个可以触摸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网络。
在德育活动文化建设中,根据校本特色,以综合实践为主要平台,注重落实“五全”,为师生创设一个多元智能发展环境,挖掘师生的潜能,演绎出文化“布道”的精妙境界。
1)全员育人――创设育人氛围。在重视发挥班主任、级长、中层以上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带动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做到自觉育人,主动育人;2)全过程育人――细化育人过程。学校重视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和一学期的过程落实,如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不断创新军魂主题教育活动,以相应的活动为载体,将勇敢与诚信、和谐家园、绿色环保、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教育融入其中,提高日常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全方位育人――挖掘育人功能。 学校从教室到运动场,从校内到校外,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努力挖掘育人功能。例如:积极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建设,提高互动的实效性;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校社共赢。4)全身心体验――探究育人方法。学校通过开展各层面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全身心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5)全面评价――完善育人机制。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制定《小军人成长评价手册》《小军人活动课程学习读本》。评价体系涵盖了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每位学生校内外的德育进行整体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包括课堂行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个人特长评价、学生参与的各项评比等。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学生本人、班干部、 学生小组、科任老师、班主任、家长等全方位对该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包括父母的期望,学校观察日记等等 。班级每月开展一次整理,学校阶段检查,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得学生本人、科任教师、班主任、家长对该生有了客观的评价,有效及时指导学生行为,完善了育人机制。
3、德育活动重点课题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军魂德育文化活动建设中,我们把重点项目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和提升,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标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通过“问题即课题”“重点亦课题”的研究,突出军魂教育文化的个性化、系列化、人性化与生态化,解决军魂教育文化建设创新“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这三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08年起,我们分别进行了《军魂教育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创建少年军校特色中队的策略研究》《小学“军魂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行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主导下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生存能力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社团建设特色化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课题研究,规范社团组织活动制度,及时检查、督促其活动的方案、过程、记录、总结,要求其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优化社团建设,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社团品位,总结社团工作,挖掘社团特点,努力形成特色社团和品牌社团。
通过课题的立项与结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军魂教育文化重点建设项目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创设性,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水平。因为课题研究,不仅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能“转化”表现形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成就独特的军魂教育校园文化。
4、德育活动特色课程化,彰显军魂教育文化品牌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一门的隐性教育课程。根据军魂教育理念,我们使之成为行动着的课程文化,并努力发扬光大。我们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辟了德育长廊、小军人橱窗、军事小游戏区、“小军人在前进”的大型浮雕、《新三字经》、《弟子规》等壁画;建设了阅读长廊、图书馆、阅览室、阳光咨询室;把军魂教育理念、思想、践行目标等用艺术手法(壁画、文字、浮雕等)表现出来。
我们知道,品牌课程需要由科学发展观引导,不能靠外延扩张和数量,更不能靠人为宣传,而是靠用心做教育,做出内涵,做出品味、做出口碑。我们盘点了全校全部品牌资源,有些是自己独有的,有些则是共有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好学校发展愿景,并使之成为军魂特色活动课程。如:发动全校师生、家长进行校歌、军歌的创作;开展“我是小军人我自豪”、主题班会设计比赛;以“走进红色回忆”、“家乡英雄成长历程探秘”为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等。
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生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我们以军人精神为根髓,有机融入时代因子和现代德育元素,从地方和学校教育资源中提炼出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文化,构建让学生终身难忘的校本德育课程:“红色文化”,探寻历史上的军事故事、著名战役、壮烈诗篇、辉煌历史,弘扬军人精神,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永放光芒;“银色文化”,通过对家乡传统和特色文化的调查和研究,体验家乡先辈的艰难与幸福、拼搏与执着,让家乡“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绿色文化”注重人于自然的交流,人与环境的融合,将绿色生态理念渗入学生的心田。特色文化诞生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走进红色回忆综合实践阅读文本》、《军魂教育综合实践阅读文本系列丛书》《“军魂教育”文化节》《军事小游戏》《感恩心语》《走进家乡》。我们把抽象的德育理念转变成具有可感的课程,营造了一种多元整合、兼容并蓄的道德氛围,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广阔的平台。
5结论
我们的中国梦,教育梦就是要办让人们满意的教育,就是要根据教育现实环境办好每一所学校,使之成为“学生进步、教师发展、品牌提升、文化引领”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优质学校。在努力追寻和实践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提炼,通过目标的重新定位,活动管理项目化、活动平台立体化、活动重点课题化,活动特色课程化等几方面创新德育活动文化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一.二.三.四.五”军魂教育德育特色活动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学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立明.把握“五性”要求 繁荣军营文化.政工学刊(2012/03)
[2]谢立军. 大力加强基层军营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0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域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7-02
1 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作用
(1)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层出不穷,从蔡伦、欧阳询、王夫之、、等等,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考究,湖湘文化源自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文化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可以概括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谭嗣同、杨昌济,以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2)湖湘地域文化的作用。
湖湘地域文化在全国赫赫有名,他们以特有的风采,引领湖南乃至全国文化的发展。回顾历史,湖南省的漫长历史,构成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繁衍至今,也影响至今,成为湖南省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指导精神。湖南文化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湖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超越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全国处在靠前位置。另外一个标志是它的文化式样和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风格,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湖南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这些资源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了新时代湖南的文化品牌打;另外,湖南人特别具有不怕辣,不怕苦,不信邪、不畏难。勇于拼搏、敢为人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靠这种拼搏精神,靠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地域文化的新局面。
2 湖南新农村建设对地域文化的诉求
湖南省是全国文化大省,地域文化浓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湖南的历史见证,深刻反映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乡土文化;也是湖南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源。现在,湖南地域文化已经是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整个湖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湖南作为一个远古文化灿烂的省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保障广大湖南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湖南人民文化素质,使其享受到本区域的文化发展成果,已是当前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3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新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地域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地域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地域文化的前进方向。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地方区域文化的支持。
(2)地域文化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地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发挥。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地域文化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以地域文化保持新农村社会协调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4)地域文化可以推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地域文化发乎作用,满足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
(5)地域文化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人享有公共特别是地域文化服务,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和改进地域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加新农村地域文化的投入,加强农村地域文化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公民都享有地域文化服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而,为培育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4 湖南以地域文化建构新农村建设新举措探析
(1)重视地域文化建设。
湖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对于地域文化建极为重视。并把地域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开发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实行地域文化建设落实责任制,把地域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地域文化建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发展。
(2)多元投入,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
湖南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出问题。地域文化的沉淀需要时代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湖南的相关部门,积极把地域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并积极筹措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确保了对地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促进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开展。
(3)多方建立地域文化建设的机制。
湖南的新农村建设以地域文化促进措施。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机制,以地域文化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其次,加强人们对地域文化认知与对地域文化的思维提升,并且把地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后,大力发展地域文化的改善工作,该维护的维护,该推广的推广、该宣传的宣传。必要的时候可以有党委和政府联合进行,并且实行责任制,把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人人思考地域文化;同时,把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4)全面开展全民地域文化活动。
首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地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各个负责单位要以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区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向上的优秀本区域文艺作品,要积极开拓面向农村群众,组织好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红色革命文化的推进速度,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开展。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施湖南红色文化品牌战略,发展地域文化特色、红色旅游推广,等等。最后,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相关地域文化的文艺,加强历史文化的选题规划和区域文化建设,把地域文化题材纳入新农村建设中。
(5)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而培养新农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地域文化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本文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湖南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使更多的农民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掌握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发展的本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地域文化,大力实施地域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拓宽地域文化促进渠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参与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地域文化达到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5 结语
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载体和体现,湖南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融合与促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剖和继承发扬,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决策,以地域文化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最终以地域文化促进并夺取新农村建设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艺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艺术设计体现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并深入探索了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艺术设计;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体现
赣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处于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因此,对于赣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艺术设计文化在我国社会新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业也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能够在社会竞争大环境下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艺术设计也对我国赣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极大的发展。
1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
1.1地理位置优势
江西赣州位于赣江附近,处于江西的南部,是位于我国中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并且赣州作为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枢纽,承接着我国南北方的货运,从而作为连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关键城市。同时,赣州作为我国较大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而使得赣江文化能够借助创业产业的优势影响到我国各个地区。
1.2文化资源优势
江西赣州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显著的文化人才,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我国的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代,赣州与作为宋朝的一大文化发源地,并且在当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化遗址和遗留下众多知名的文化风俗习惯,并且在近代,,由于临时建都瑞金,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在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成为战争时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具备了深厚的红彩。
1.3政策优势
由于赣州在江西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并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作为十分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之一,相关领导也对赣州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并且借助权威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从而作为赣州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指引。同时国家政策的优势使得赣州能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实现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转型,从而抓住发展的机会和机遇在提升赣州文化和影响力的同时重点发展相应的创意产业,实现赣州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2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2.1艺术设计在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首先,艺术设计赋予了赣州文化创意产品深刻意蕴。艺术的设计使得赣州创意产业中充分凸显了赣州地区文化资源和赣州经济的特点,从而使得赣州文化能够借助先进的艺术设计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加入相关的赣州文化特色,从而实现赣州创业文化创意商品体现深刻的赣州文化意蕴。尤其是在赣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很多文化都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创意商品中去,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在体现产品意蕴的同时得到快速的经济发展。其次,艺术设计确保了赣州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赣州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赣州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并对其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进行相应的展现,从而使得广大的游客能够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增强对赣州文化的理解。同时,创意商品自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商品价值,在加上有效的设计,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对自身价值进行持续的升值,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了宣传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使得自身的产品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次,艺术设计促进了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尤其是对于创意产品的设计极大的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和类型,从而使得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的融入极大的增强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从能能够借助产品艺术优势极大的吸引消费者前来进行文化创意产品消费,从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趁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需要,面向全国市场进行艺术创意产品的销售,从而极大的增强其产品竞争力。最后,艺术设计有效的对赣州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宣传。赣州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对文化进行宣传的基础上的,并且借助文化自身价值,鼓励人们购买文化创意产品,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由于销售者和设计者必须对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一定的宣传,从而必须了解其特定的优秀文化,并且能够在顾客进行购买时对自身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和讲解,从而使得顾客再了解自身产品设计理念时顺便增强对赣州悠久文化的了解。
2.2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赣州创意产业建立在对艺术的设计上,使得产品借助艺术的角度和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未来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能够借助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环境对创意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宣传,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借助艺术设计的理念在我国江西地区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也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容,从而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能够涉及到我国的文化层次方面,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在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同时,有力的刺激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3.1工具形态
首先,艺术设计是使赣州地区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工具。艺术设计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能够运用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新符合人类的需求的工具。同时,艺术设计能够将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融入到创意产品中,增强创意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普通的工农业产品转变微创意产品。另外,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艺术设计开发文化服务类产品和创意文化产品,将赣州地区的独特文化融入到创意文化产业中,使赣州地区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其次,艺术设计是赣州企业塑造文化创意品牌的工具。艺术设计是赣州地区企业塑造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重要工具。艺术设计能够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并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质量和知名度,打造优秀的文化创意品牌产品,进而促进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赣州地区积极运用艺术设计来开发庐山旅游风景区和三清山旅游公园,打造品牌文化创意产品,提高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最后,艺术设计是赣州文化创意产品塑造个性化发展的工具。艺术设计能够进行生活化和碎片化的产品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上进行艺术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赣州地区可以将红色文化运用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上,加强人民群众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将产品赋予红色文化,提高产品的价值。同时,赣州地区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将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增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审美形态
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艺术设计既要保证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又要保证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因此,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审美形态体现了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艺术设计能够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产品的审美价值相结合,使文化创意产品变得时尚、受欢迎。因此,在赣州文化创意产品的审美形体体现了艺术设计的痕迹。例如,在开发赣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客家文化创意产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将文学、音乐、戏剧元素纳入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在红,延长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并且,其审美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成分。
3.3情感形态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设计者的感情,进而丰富创意文化产品的审美情感。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运用了艺术设计手法,其艺术设计手法必然体现在情感形态中。赣州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感情,而这些感情在内涵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艺术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感情。因此,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情感形态具体体现了艺术设计。
4小结
艺术设计在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发展中能从很多方面体现出艺术设计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对赣州地区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之后,深入探讨了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并且借助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产品能够正确的反映和折射出深厚的赣州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文化,从而使得我国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者:邬星波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向勇,喻文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文化创意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自1985年创办以来,二十余载的风雨沧桑,二十多年的时光洗礼,从草创之初到如今“品牌”的确立,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正蓄势腾飞,大步向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迈进。学校是怎样走过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的,又是如何创新思维、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党委书记、校长郑建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的道出了其中的奥妙:“坚持‘发展内涵、提升品质、突出特色、育人铸魂’”十六字方针,构建学校特色文化,面向行业,突出技能,以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为风向标,指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走内涵发展创品牌学校之路。
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所开办轨道交通相关专业的学校,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肩负着培养轨道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近年来,学校把“满足企业的需求视为自己的最大追求”,通过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逐步成为西部职业教育的一块锃亮的重庆品牌!
以创新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创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增强学校在中职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学校紧盯市场,积极转变办学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坚持“两个创新”,大力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一是办学理念的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提出把营销学中的“全面客户满意” 理念移植到学校管理中来,树立把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自己最大追求的思想,形成了 “全面客户满意”的办学理念。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就业单位的满意度上来,实现评价体系的基本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能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办学理念。
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一套“以强化实践教学中的职场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的职场化技能训练创新教学模式。按照三模拟一标准的原则进行教学,即:教学过程模拟现场工作过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工作场景、教师学生模拟现场工作人员,教学内容评价的标准就是行业标准。该模式在今年学校遴选的18名师生代表重庆中职学校参加的中国(重庆)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观摩课表演中,受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和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校企融合 培养德技双优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这是新形势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在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遵循职教规律,积极推进校企融合,扩大订单培养规模,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所学技能的巩固,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为此,学校与成都地铁有限公司、重庆轨道交通(集团)、重庆长客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地铁公司、无锡、宁波地铁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形成了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基本技能,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并把学校基础建设与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还经常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新技术的强化培训,了解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与企业专业人员一道进行课程和教材开发,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产品等基本情况。通过这些途径,授课教师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教学经验更加丰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指导更受学生欢迎。目前,由学校老师参与的与重庆轨道交通集团共同编写的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的运输、信号、车辆三个专业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已初步定稿,与轨道集团共同开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试题》题库已经完成。
校企融合促进了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加快了专业课师资队伍培养,解决了企业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不足的矛盾,也为部分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机会,加快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
立足实际
树品牌教育
重铁高级技校不但拥有非凡影响力的一线品牌实训设备:轨道交通运输、信号、供电、机车车辆、车站计算机联锁、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和供电远动等,同时还可开展运输、信号、供电、车辆、计算机等工种的技能鉴定。
学校把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知名的、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的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奋斗目标,适时制定了《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庆铁路运输高级技工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以此为主线,狠抓落实、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开展“纪律整顿”专项整治活动,坚持开展学生感恩教育活动,坚持优秀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寝室评比竞赛活动,坚持集会教育。并开展了“每周戒除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活动、以及“五个班级建设和学生争创班级建设积极分子”活动。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第二课堂文体活动,并经常与重庆轨道集团联合举办“校企健康杯”篮球、羽毛球、足球等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