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老师更多地扮演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引导者,应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采用各种方法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体验体育课带来的快乐。
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在实际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一些基本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如何蹲踞式起跑、如何立定跳远等这些非常基础的田径技能都不会。跑、跳技术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没有基础谈何学习其他运动技能。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也都有其不同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激情越来越低。虽然课改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一些基础技能学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一年级适当安排基础田径类课程,为今后学习其它技能打下基础。结合田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模块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模块的设置上和条件情况允许下,尽可能地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情况确定内容,多增加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学生对新事物一般更感兴趣,教学内容入门即可,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锻炼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三、合理的学生评价方法
学生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是通过考核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容易打击到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偏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不必太专业,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综合评价。合理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全面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便于顺利教学。并且能够掌握一些教学技巧,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只有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体育课,师生之间才能更好地协助配合,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五、未来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趋势畅想
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还属于初级摸索阶段,高中体育课面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这至少说明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成效不显著,还是需要不断变革创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更进一步地改革尝试。未来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将是体育课将打破传统,不再受年级、班级限制。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班模块教学,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课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基本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六、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目前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问题:(1)体育师资不足,要实施学生选项的模块教学,就势必需要充足的师资配备,但现实师资不足的情况让体育课程改革面临很大的困难。(2)学校体育资源匮乏,目前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数量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3)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高,由于体育学科不是高考项目,所以学生不太重视体育课,甚至有些同学会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样的态度使得学生很难主动配合体育教师顺利流畅地完成组织教学工作。
七、小结与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法
从我国组织的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来看,结果不容乐观,学生的体重、胸围、身高几个指标有所增长,但是爆发力、力量素质下降明显。超重及肥胖率、视力不良率呈上升趋势,速度、柔韧、耐力素质大幅下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在体育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增长,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塑造学生美好的情操。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课程改革是重要部分,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实施改革的需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从多方面着手将教学改革的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下面笔者将曾经尝试过的几种教学改革实践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选择式教学法
选择式教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通过系统科学的选择式教学,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其兴趣和专业特点为依据,实现“健康第一”“育人为本”,增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七、八十年代日本学校就开始风靡“快乐体育”,在高中体育教学大纲中,设有指定选修教材。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选择授课为基础,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的形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基本场地和器材许可的情况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爱好选择体育课自己学习和练习的内容,教师的作用是在练习方法上,运动技术上对学生的传授和指导;实行启发式创造教学,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这种教学模式与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高中生升学压力大,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与高考相关的文化课程,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身体锻炼,所以在体育课中,除了要完成教材教纲上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培养自身终身体育之目的,选择式授课正是基于“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基础上,把目光投向未来,为适应将来社会,一切人的体质都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选择式授课所发展的“终生体育”正是发展人的个性、能力以及和社会相适应的各种心理、社会素质,从而使人与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平行。
二、自主合作教学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评讲。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导致很多学生厌烦体育课,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适宜了。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的传统模式,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使体育课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1.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
2.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3.创新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欢迎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广发议论。
三、表扬激励教学法
表扬是一种教学艺术。当某个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来一顿责骂,这样不但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不一定有好结果。相反,教师先和颜悦色地表扬他的某些优点,而后再指出错误,这样,学生容易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表扬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当学生从事体育事件获得成功,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它将转化为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绩。表扬能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发现练习认真、动作掌握好的学生,要特别善于发现学生中勇于“出风头”、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强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抓住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快乐体育教学法
充分利用教具,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上好体育课。学生由于受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制约,对体育活动有很大的选择性。如果教师强制学生参加某种活动,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果,如果教学内容不是当堂必须学会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运动形式并组成不同小组,这样易于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如让体质差的学生打乒乓球、羽毛球,体质好的玩分腿跳跃箱。这些活动技术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学会的,按不同体制分组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 改革 趋势
[作者简介]高虹(1976- ),女,湖北武汉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 西安 71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效果及创新机制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55)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23-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教育与经济发展史看,高职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同时有着自身鲜明特征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和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研究型、决策型、设计型人才等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我国高等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分高职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区别,教学与课程设置都是以普通高等院校的模式进行开设,体育课程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教育部明确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改革,但体育课程因为课程目标不清、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混乱等原因,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到底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从哪方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近几年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改革的具体措施。
二、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层次较低。由于高职院校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加之我国没有针对高职院校独立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只能沿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导致课程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体育课程因其在高等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比其他学科滞后。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职院校规模与数量快速发展,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成果也有所增加,但起点低、起步晚,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赵苏,余卫平等所做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研究项目“构建新型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的研究”课题中得出结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中发表在核心以上期刊的过少,如果以期刊的标准来衡量研究的质量,目前的研究层次偏低。”笔者也对我国近几年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进行分析,认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主要以微观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方面,对高职体育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极少,即使有个别研究,研究的深度也不足,成果很难有借鉴意义。
2.高职体育课程理论依据混乱。任何课程的设置都不是盲目的,都有指导理论作为依据,高职体育课程也是如此。我国高职体育课程因为缺少指导性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以及高职本身课程建设与研究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落后,各个高职院校根据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同的认识,导致各校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或者沿用普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笔者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归纳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沿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理论,该理论依据来源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素质提高为中心”。这一理论依据无疑从宏观上是正确的,但这一理论依据太过泛化,缺少针对性,缺少高职体育课程与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区别,即在培养目标与模式上的差异。
第二类是学科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较为陈旧,是受前苏联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广泛的批评。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现时期即使本科院校体育课程也很少沿用这一理论。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观上要对其抛弃,但课程设置内容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中心是掌握体育技术,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可以概括为“说的是改革,教的是技术,考的还是技术能力”。
第三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论,这一观点较为流行,它是为了迎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主张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授课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与将来就业意愿挂钩。这一理论首先没有保证体育课程在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体育课程处于一个从属地位。其次,忽视了体育课程本质的作用与要求,即以“健康第一”作为前提。最后,是没有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与要求,把体育活动当作工作的一部分。
第四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上很难保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体育课,即使有的高职院校模仿本科院校开展了“三自主”教学改革,但把重心只是放在了学生的兴趣选择上,忽视了高职院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重视不够。比如:学生往往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时尚的项目,象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但一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项目,像中长跑等则无人问津。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理论指导思想较为混乱。
3.可推广的实证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主张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体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不是现有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应该有一成功的范例,在对这个范例进行分析、总结、改进后,得出自己的经验并把它理论化,再进行推广。我国现阶段的高职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研究法,即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某一种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与问题。这一研究方法无疑对一些课程理论的改进与完善有着积极意义,但这一方法也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种研究方法研究的成果是间接的,如果被研究对象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逻辑上或者方向上,接下来对其产生的研究成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实证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直接的、开放式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指导思想的研究运用实证研究的较少,多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比如教学方法、评价办法等。
4.把体育教学研究等同于体育课程研究。体育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途径。体育教学研究就是研究与体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活动,研究传授技能的方法,知识技能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道德、意志等,是比较微观的、具体的。体育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体育教学与培养目标而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体育课程的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活动等。体育课程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内容,包括体育教学研究等。所以,体育课程研究偏重于对体育课程的宏观研究,同时包含了体育教学研究。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研究不多,很多高职教师或者研究者把体育教学研究当作对体育课程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误区和思路,研究出的成果因为是微观的、具体的,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很难有借鉴意义。如果把体育教学研究当成体育课程研究,因为课程理念、目标等大的方向性的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就容易造成在错误的理念与课程目标下进行研究,结果自然就很难得到共鸣。比如:很多教师与学者在以学科为中心理念下进行体育教学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也不适应现在的高职体育教学。
5.忽视学校体育课程本质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属于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范畴,高职体育课程有其鲜明的特性,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课程的共性,脱离共性,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就会误入歧途。很多研究者认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理念要与高职培养目标一致,即要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体育课程理念与设置也要围绕这一目标,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和所学专业挂钩,开设与专业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课。这一课程理念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把高职体育课程从学校体育课程中人为地剥离出来,只讲特殊性不讲同性。二是课程理念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对立思维模式,既然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就不要“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认为这两个理念是绝对对立的。
三、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1.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前面讨论过,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体育课程,即使理念存在不同与差异,也首先要认同高职体育课程理念改革要在学校体育理念改革之内进行,即在“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下开展讨论,脱离了这一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改革的根基和改革的意义。“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应作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坚守的信条,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2.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课程改革如果背离了提高人的素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高职体育课程更是如此。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要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必备条件,通过体育课程改革要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制定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是改革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自己特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把“健康第一”与“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课程改革不但要满足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要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二是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课程改革与科研能力上还明显处于劣势。各个体育学术机构要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搭建平台,举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论坛等。三是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被边缘化趋势明显,要改变这一趋势,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给予体育课程同等的待遇,在科研经费、课题申请、人才培养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四是体育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本学科的改革,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设各个专业个性化的体育课程内容。
五、结论
总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使得课程改革不偏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制定统一的高职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改革人才的培养;提高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科中的地位;课程改革要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寿根.“素质本位”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8(11).
[2]李国锋.高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析[J].教学探索,2008,16(7).
[3]翁惠根.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4]王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与实验,2010(3).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探究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与改革为出发点,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改革 探究与思考
一、目前我国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以来,社会、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在应试教育评价体制下,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引导着学校和学生价值取向,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
(二)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体育虽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校体育并没有被置于学校教育应有的学科地位,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只是副课或选修课,基本上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呆板。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沿袭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使体育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天性好动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体育课望而生畏,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体育教学过分地强调讲解、示范、练习模式,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陈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和量化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适于不同学段,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特点。就中小学来讲,从身体机能看,应以灵敏性、柔软性的运动为宜,而高年级适宜以有氧运动为宜。高中阶段是个体正常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男生更倾向于一些灵活、敏捷有一定强度的活动如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偏爱一些柔韧、韵律性强的活动,如艺术体操、排球等。
(二)健康性原则。体育课程改革必须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应综合考虑健康、体育知识技能和文化三方面的价值,将价值标准的重心放在身体健康价值判断内容上,这是我们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必须予以注意的。
(三)特色性原则。就是根据学校实际,体现出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民族特色,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
(四)安全性原则。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应考虑其本身的安全因素。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安全问题,这是由体育本身的活动性、体育运动时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所决定的,使阻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安全因素变为推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动力。
(五)实用性原则。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融合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提出了实用性的问题。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与现实和未来的学生的生活实际贯通,应是我们追求,包含着对终身体育的努力。
三、体育课程开发体系。
(一)人力资源开发。除了体育教师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长学生的骨干作用,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二)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学校场地器材布局,既要满足教学需要,也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搞好课程内资源的开发。结合实际,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蹈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
四、建议
(一)更新体育课程观念,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的培养
目前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各自为政,互不衔接。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当代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和现有条件,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制定科学的、连贯的体育课程教学规划,改革以纯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转变;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改变目前体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使青少年体质能适应未来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让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重视课外体育工作,把学生早操、课外俱乐部活动都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之中,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
体育课程应多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要将运动健身效益等知识周密计划并安排在体育课程之中。如在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上,要结合专业和职业选择有利于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项目进行教学,利用在校所学到的锻炼手段来指导毕业后的健身活动。
(四)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不要进行单一的技术技能考评或健康测验。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像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于量化的。科学评价,重在激励,学生学习,使每一位学习者都看到自己的进步。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搞好培训,满足其对专业文化学习的需求。加强体育硬件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层次、多专题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全面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军,郄捍烈.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2] 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4.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赵开尔等.谈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1).
1.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体育课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偏重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2)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的潜能不能更好的发挥,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和厌恶体育,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3)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偏重基础知识的口头论述,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支点
(1)体育课程的内容要落实“减负”措施。1)为教师“减负”。①由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转变,使得教师很难适应。②老师既要上课、辅
导,又要改作业等,对于多方面的工作,在时间上老师很难进行控制。③家长、教师、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现代家长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2)为学生“减负”。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减去心理负担,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2)体育课程内容要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课程内容的学习,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意志、价值观念、习惯、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在体育教育中应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1.体育观念的改革
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现代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为顺应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而提出来的,要使课程改革付诸于实践,必须提高体育的观念,把理论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2.教育规章制度、体育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应该具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规章制度,把学校的一些体育法规文件落实到位,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和公益劳动中,由于学生发生事故后,家长向法院提出控诉,体育规章制度和法规可以有效保护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3.确立完善的评价标准(1)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水平进行评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学术知识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内容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习惯,促进自己身心健康。
(2)在教育评价标注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进行评级定分后,应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制定更好地办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外的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相比,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详细的教学规范要求,制定的课程主体地位不明确,因此,加大体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中国体育课程已不能满足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必须开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适应课程发展趋势,改革单一课程模式(1)综合性原则: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对原有学校课程中的分科课程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调整,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的综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运动形式,重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生活技能和人际间交往的能力。(2)均衡性原则:依照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相应的规范要求,使课程类型和内容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根据体育课程的标准规范,将学习内容有效的划分,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程理念,使体育课程在注重知识与技术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和享受运动,学会相互协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选择性原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提出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建议,规定详细的学习内容选取原则和范围,选择相应的课程类型和结构,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文化特色,体现课程开发的思想;合理的增设选修课程,正确处理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合理正确的选择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有着推动作用
2.加强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实验,探索多种体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理解是学科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活动类课程多侧重于对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中是学校课程的辅助形态。从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关系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课程的主辅形态来看,两者也是互补的;从课程的优劣来看,两类课程又都有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长处。因此,只有实现两类体育课程的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当然,为了对活动课程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看到它与学科课程的联系时,也要看到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还有它相对独立的方面。认清两类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是搞好体育活动课教学的关键,体育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应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对体育活动课程内容进行评价与分析,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总结语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弊端 改革
1.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关概述
课程是教育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依据育人目标所赋予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等。其特点具有规范性和计划性。是学校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几年来,学校体育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领域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虽然积累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部分中、小学体体育课程内容目前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中心,要求学生注重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体育理论课一张嘴、一言堂。师生口耳相传;课堂气氛沉闷,导致许多学生爱体育这门学科而怕上体育课。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本身确实存在不少弊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
2.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弊端
2.1教学内容的核心素材被忽视
2002年,自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后,各级各类学校为减少责任,降低意外伤害事故,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了内部安排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例如田径等传统项目的衰退,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在开发和部分休闲、娱乐性较强,锻炼效果一般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起。例如,自那位某高校大学生跑完千米出事后,部分高校田径教学内容中,长跑项目如同虚设,教学时被其他项目所填补。众所周知,体育课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而且还要肩负为国家和地方选拔、推荐竞技人才。象背越式跳高等学生普遍喜欢的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健身性强,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其对于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心理健康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存有安全隐患,在教学安排和学生自主练习等方面,和以前相比,变得小心翼翼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妨碍了体育创新,因为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核心素材明显被忽视。
2.2教育理念被曲解
曲解之中、乱象丛生。体育教育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部分体育教师误解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片面地张扬学生的个性,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味的去放纵学生、满足学生的体育要求,放弃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原本“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传统体育课堂彻底变味了,学生变成了随便玩耍的“操场自由人”。体育教师成了“现代牧羊人。”课堂组织教学过程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玩耍的“快乐天堂”,更值得让人深省的是,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具相关调查显示,学生的肥胖率和近视率有增无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异化。
2.3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的失真
教育教学评价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对教师教的评价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参与”,结果导致教育评价结果的“失真”。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学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由于干扰学生评价的因素太多,甚至夹杂了个人情感恩怨、兴趣爱好等,以致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不同态度和观点都可能导致学生评判结果的唯心偏移。在另一方面,教师为了获得或保持较高的学生评价威望,不得已降低教学要求,如:有的教师由于平时对学生要求不严,又害怕学生考试过关难,在考试前进行针对性辅导,甚至暗示考试题等,这也决不是个别现象。再者,学生个性、认知发展的不完善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育教学评价不太强调评价学生的运动成绩,比较强调其参如程度、态度、进度幅度等。一方面这种评价方法带有开放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也使体育学科逐渐失去了其正切内涵,体育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其核心要义就是参入者承受一定的体育运动负荷刺激机体,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目前,部分体育教学评价抛弃和忽视了传统评价方法中的精华成份,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3.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建议
3.1课程内容及其目标的全面性、实用性
课程教学目标应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相一致并具全面性,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以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及教学应重视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水平的提高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能力、情感、意志、性格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应以教为引导,以学为进取,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心理素质和体育实践能力协调发展,体现现代体育教育目标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2明确教育思想的实质
在指导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
3.3落实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
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淡化动作技术和技能的“规划化”,重视身体练习的生理刺激和积累,并且,应放到一个较高的知识水平上。在教师教的评价方面、学生学的评价方面应该力求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小结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应以明确新时期体育课程的实质为起点,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方向,对体育课程内容及其目标的全面性、实用性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国家体育教育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学校体育,2009,5
关键词:体质;改革;指标
1. 背景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国家和人民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体育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其使命不但是解决学生阶段性的健康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及未来体育生活化的合理构建奠定基础。这是时代与体育教育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更高要求。然而,近20年来我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等一系列政府文件,表明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状况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迎来契机与挑战。从此,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展开,本校体育课程跟随全国的改革春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艺术形体课的改革,直到此次的研究皆是对改革作出的尝试。
2. 研究目标与意义
本次研究将摄像、图片、灯光专业学生二年级体育课程改选项课为体质训练课,学时与选项课相同,每周2课时,共一学年。本次研究结合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转变观念,了解市场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建设特色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访谈,建立全新务实的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体质的能力和专业体质水平;在教学内容上,通过资料搜集、专家访谈和学习观摩,紧密结合专业技术,吸纳多种训练方法和各类体育项目训练经验,贯穿于实践教学中,提高练习效果。最终建设一门具有科学、创新、务实等特点的全新课程——《体质训练课》。
体质训练课的建设是对教育部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开展,国家与人民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提高背景下的积极响应。同时,它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教学改革,它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它是公共课渗入专业课,是体育课程专业化教学的一种全新尝试。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以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想为指导,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借助公体课向专业课渗透平台,拓展体育课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教学体系。纵向上把专业课和体育课的培养目的相互结合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横向上截取公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既丰富专业课程结构,又加强学生不同知识点的交叉,突出融合与创新。
研究方法:对08级、09级摄像、图片、灯光专业共169名学生进行体质指标测量,其中08级共80人,女生32,男生48;09级共89人,女生28,男生61。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综合评价法、专家座谈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个专业的学生部分体质指标进行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
根据制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历时两年,对08级、09级摄像、图片、灯光专业的学生在校第二年实践体质训练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本人挑选了最能体现三种专业需求的学生体质指标,具体数据如下:
表1 08级实践对象09-10学年一、二学期部分体质指标对比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两学期的练习,男、女生分别提高了11.9%和9.8%,男生提高的幅度大于女生,但从测试成绩上看男生成绩略低于女生。
俯卧撑的提高幅度较其他项目提高明显,男、女生分别提高23.2%和15.8%,男生提高幅度大大超出女生,男生成绩也明显好于女生,这与肌肉在不同性别中的比重不同有重要关系,说明测试者上肢力量有了显著提高,测试者成绩从中等前进至良好。
800M与1000M练习者的成绩虽然有提高,但是与其他两个项目比较,提高缓慢。成绩仅仅从合格前进至中等,男、女生成绩相当。
从以上情况看,新课程开展的第一年在发展学生体质水平,完成教学目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表2 09级实践对象10-11学年一、二学期部分体质指标对比情况
表3 09灯光、摄像、图片班800M、1000M两学期成绩对比情况
09级实践对象每个项目经过两学期课程练习后,基本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俯卧撑提高最为明显,男、女生分别提高了12.2%、19%。另外,实践对象前后两学期成绩分布较为接近,均在同一成绩档次中上下波动。男生1000M成绩在第二学期略有下降,这与部分测试者测试时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关系,通过表3可以看出灯光班成绩向下波动较大,是个别特例,不具普适性。
表4 08、09级实践对象部分体质指标对比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08级总体较09级体质指标低很多,尤其是控腰与俯卧撑,控腰项目男生提高10.4%,女生提高8.6%。俯卧撑男生提高26.3%,女生提高26.8%,09级测试者相比08级身体体质指标提高了一个台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教学改革是成功的,新课程的建设对帮助学生提高体能有非常显著的帮助。另外,08级与09级学生成绩对比明显,一方面是由于课程的建设与完善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09级按专业分班上课的效果较之08级专业打乱分班上课的效果要好。
5. 获得的成果、成果的应用及推广
综合以上情况,08、09级实践对象通过体质训练课的学习,体质中最重要的体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对学生专业帮助最大,也是最立竿见影的力量素质进步明显。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体质训练课程日趋完善,从最初的简单构架发展到现在较为成熟的课程建设,通过回访,该课程得到了学生和专业老师的肯定与支持。可说本次教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体质训练课课程将继续应用到以后的摄像、图片、灯光专业,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专业化体育课程,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综合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体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指在确定体育课程性质、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对实施体育教育目标所设置科目的数量、各年级科目分布、各门科目学习期限、其所占学时以及有关活动的安排,它具体包括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模式、学时计划、考试形式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体育的任务决定的,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任务的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诸多的不合理。首先,在课堂类型设置方面,高校中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体育选项课和体育保健课,大部分院校的体育课教学只是围绕着期末体育成绩考核项目进行身体素质练习,课堂剩余时间就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其次,为学生设置的体育课时有限。极少数高院校开设4个学期的体育课,大多数学校开设3个学期的体育课,当然只开设一年体育课的学校也比较少。加上天气、假日、个人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体育课堂上的锻炼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长期以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更是难以实现。
(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仍以竞技体育教材为主,竞技体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占了太大的比例,反复重复中学所学内容和运动项目,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课程可以说是每个学期都在变,惟独体育课没有变,学的是这些内容,练的是这些内容,考的也是这些内容。好多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了好几遍,考了好几遍。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强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使学生产生极大反感,不能给学生以愉悦舒畅的感觉,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体育潜能以及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注意以个性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同时由于体育教学大纲全国统一,全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设项目也大同小异缺乏差异性。这就造成我国高校的体育课设置普遍存在未能充分体现体育与健身的结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地区性差异,未能很好的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力,从而使一些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被埋没了。
(三)课程设置上重实践而轻理论
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重实践而轻理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理论部分学时不得少于总学时的12%,即2学年中体育理论课为10学时左右,而要在这10学时中向学生传授相当广泛的理论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理论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不配套。尽管这样目前高校中80%的学校没有达到《指导纲要》的规定体育理论课的课时安排要求,有的学校更是和纲要的规定相差甚远。同时,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体育理论课教师,体育理论课教学都是由术科教师担任,非常不利于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增长。加之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大多以技术教学为主,评价指标也是以技术掌握程度、素质提高幅度为主,而理论考试只是象征性的进行,更有甚者在大多数学校理论考试中有划考试范围的恶习。
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理论课学时,丰富理论课内容
在原有理论课的基础上应增加卫生保健知识,传授简单的、具有趣味性的自我调节身心健康的方法,并建立科学的理论课考核体系,增加时事性的体育动态知识,使体育理论能应用于实践,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终身受用。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进行自觉锻炼的欲望和自觉性,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二)选项课项目和课时量
在不能增加体育课数量的前提下,可将1年级的基础课改为选项课,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建立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另外,教育部也应该增加学校体育方面的资金投人,不断完善场地器材的合理配置,为学校体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实际需要,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进行更多的体育活动,同时尽可能开展学生喜欢的选项课,比如普遍受学生欢迎的游泳、网球、健美操等项目。
(三)明确课程目标,确立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纲要,是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课程目标至关重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体育功能,体育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根据各个领域的特点构建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设置相应的领域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学习的可接受能力,设置不同年龄学段的水平目标,建立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体系,使学生学有所依,从而保证课程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大学体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QIU Peng
(School of Sport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Abstract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process in by consistent idea. Only on the basi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Students set up the "value" concept, to make students set up the "lifelong learn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ealth first"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idea,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manistic education; college PE; curriculum reform
人文教育是人本精神的体现,落实到体育课程中,它应当是一种渗透到理论和实践中的关怀。人文教育观要求发扬人本身的自主性和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意愿,按照学生自身的意志和兴趣接受体育教育,确保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彰显,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它旨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自由的体育学习新环境,把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1 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的应有之念
人文教育观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教育方面,两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上不谋而合。人文教育观的提出要求大学体育教育在提升学生体育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和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全面终生学习的体育学习新理念。
人文教育观尊重学生能力的实现,即在体育教育这个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学生主题地位的确立和彰显,不能喧宾夺主地把老师放在重要位置而忽视学生。通过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课方法、教授体系合理和谐的稳定统一,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自己兴趣的舞台上自由发展,体验体育的妙趣无穷。
2 树立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成功之道
2.1 “全面发展”观
当下大学体育课程朝着综合化、生活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仅仅掌握一点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远远是不够的,只有在体育改革中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全方位教授多方面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喜好与潜力,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才能更好推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2.2 “终身学习”观
学贵有恒,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学习关乎个人身体状况和健康理念,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必须有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活动与运动实践得以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把对体育的学习变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这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2.3 “学生价值”观
填鸭教育被人诟病多时,避免填鸭就应当充分肯定学生自己的个性和价值,尊重学生的意识和精神。学生时有着主观意志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向和方法的权利,他们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应当建立在一个双向度的沟通基础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大学体育课程要满足学生的主体情感,把尊重和挖掘学生的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现,提高大学体育教育效率。
2.4 “健康首位”观
体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学生强健身体,在强调人文教育观的同时不能忽视体育教育本身应当宣传的理念。康健的体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大学体育教育要提倡“健康首位”的观念,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在运动中感悟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
3 落实人文教育观,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措施
3.1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
3.1.1 综合化、生活话、多样化
体育教育不光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更讲求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大学体育教育为了满足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的作用,应当涉及心理学、生理学、行为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知识。
体育活动形式不固定统一,它是可以超越场地和时间,延伸到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体育教育应当打破课时局限,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随心运动的观念,推动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
体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魄强健,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含义,是应当超越技术层面,在思维、理念等方面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全面协调发展的。
3.1.2 创新性、系统性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注重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分析,推进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适应时代需求。大学体育课程应当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这个结构对理念、内容、评估等各个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多方兼顾,不失偏颇。只有这样一个系统全面的结构才能卓尔有效地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2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课程结构建设
3.2.1 教育目标上
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应当明确,不能含糊抽象,区别初小学“全面发展”的口号,摆脱“传授体育技艺”的狭隘目标。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理性和文化性,教育过程中兼顾娱乐和实用双重特色,统筹理论、技能、习惯,让体育学习接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更强。
3.2.2 课时设置上
在设立体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任意选修,保证所有爱体育的学生能在任何学期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根据学生喜好开设尽可能全的体育课程,大而全地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深而精地传授体育技能,充分发挥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3.2.3 课程内容上
通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提高积极性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完善,更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理论和实践齐抓,在实践中讲授理论,在理论中指导实践。知识和方法并举,多角度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为学生开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知识大门。
3.2.4 成绩考核上
调和多方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行的考核,淡化选拔,重视参与,不以单因素论成绩。采取级别评定,通过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定性的方式对学生学习予以考核,同时对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和本身体育素质,综合性评判,提高学生积极性。
4 小结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当注意从人文教育观的立场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把人文教育观体现到大学体育课程的各方面,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推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光安.人文教育观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 程传,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