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备受重视。只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才可以正确指导公路工程施工,提高公路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公路实验室在现代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正常、高效运作,提高检验数据的精确性、科学性,是公路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主要是检查、监督实验室日常活动,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制定的所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就可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1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基本概念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表明,在实验室中,最高管理者应该按照预期制定的程序及日程表,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进行定期检测、评审,如果发现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改进,从而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具体而言,管理评审也即是以管理体系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等为基本原则和目标,客观评价实验室管理体系业绩,寻找实际业绩和之前预定的预期目标的差距,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创新、改进措施。其次,还需要立足于研究分析结果,对比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以及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从而找出后期改进的大体方向。
2管理评审实施的前提条件
为了使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高度管理评审工作。因为只有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积极主动参与管理评审,同时给予内部政策支持以及人力、物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可以使实验室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管理体系部门以及关键岗位人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实验室管理评审需要的材料信息主要来自于管理体系部门及其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体系部门及人员在输入管理评审材料时,一定要保证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样才可以在管理评审活动中进入深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3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实施
3.1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周详的管理评审计划是管理评审活动展开的向导和框架,管理评审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效果。通常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主要分为评审时间、目的、内部、成员等。而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是评价、总结实验室在过去1年时间内的业绩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完成、达到、超标还是未完成。同时还要评价在评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下,实验室在新1年里的管理、监督状况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3.2组织准备。在正式开始管理评审活动前,管理体系运行管理部门应向管理层质量负责人、最高管理者提交评审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得到审批后应明确管理评审机会内容的责任方,并且将其送往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审核,检查评审内容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完善,最后再根据评审内容事前准备好管理评审需要的相关材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确保输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
3.3具体实施。应该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活动,参与人员应包括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每一个部门责任人、关键岗位人员。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人应对近期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根据其汇报的内容,所有大会参与人员应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分析,最后质量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出书面总结报告。最后一个环节应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做出针对性、有效性的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而管理办公室人员应该将整个大会进行的评审内容详细记录下来。
3.4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主要是总结管理评审活动,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对管理评审基本情况的介绍,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要求等。对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在办公室人员记录的内容基础上对评审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管理评审报告需要上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人员一旦收到评审报告,应该根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文件,对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加强监督、指导,及时纠正、改进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管理评审后续工作。管理评审的最终目的是有效评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协助相关部门正确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一些不达标项目产生,因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活动的后续工作。首先应收集、整理管理评审相关的记录、报告,妥善存放在办公室内。同时应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尤其是不符合项目,需要和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督促进行纠正措施,并且检查是否按期完成不符合项目纠正工作,评价纠正后的实施效果。
4提高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实验室管理评审活动首先应联系实际,应结合实验室质量管理活动实际情况,建立和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的管理评审活动制度。当然,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突出重点,不需要完全覆盖所有要素,在实验室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审计划。同时,管理评审活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客观的分析实验室发展、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有效的改进实验室运行缺陷,提高评审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1)管理评审制度是否与单位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相符。(2)应定期评价管理评审中的结果,找出其中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尽可能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3)对于质量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应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协商。(4)应加强现有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相关技能。(5)应制定中长期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针以及中长期规划。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改进验证,也即是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活动提出了的纠正措施。
结语
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不仅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公路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关键,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路施工质量监控。确保施工数据准确性,维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而管理评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
方法:分析2009年-2011年内部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分布和分类情况,探讨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
结果: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记录主要的不符合项,实施性不符合项占绝大部分。
结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是持续改进过程,改善实验环境,加大仪器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和质量监督,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是改进的重点。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审核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8-0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是卫生监督执法部门的技术支撑,是为社会提供公正检测数据的第三方实验室。基层疾控中心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面临巨大的挑战,开展准确、科学、公正的检测工作,赢得检测市场,成为基层疾控中心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控中心将“质量管理体系”概念引入实验室管理之中,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有助于将质量贯切到检测的各个阶段,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重庆市梁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1年获得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的《计量认证证书》,分别于2006、2009、2012年又顺利通过复评审,并在2009年获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2012年获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中心的检测能力、检测质量稳步提高,不仅提升了疾控中心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还通过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但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心一个评审周期的3年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对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09年-2011年内部审核报告及欠缺/不符合项报告。
1.2审核依据、范围、方式和内容。
1.2.1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中心《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及相关法律、法规。
1.2.2范围:本中心与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科室和工作包括管理体系文件。
1.2.3方式:采用分组审核的方式,内审员分成2个小组,实行交叉审核。
1.2.4内容:《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所有要素,包括4.1组织、4.2管理体系、4.3文件控制、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合同评审、4.7申诉和投诉、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9记录、4.10内部审核、4.11管理评审、5.1人员、5.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和校准方法、5.4设备和标准物质、5.5量值溯源、5.6抽样和样品处置、5.7结果质量控制、5.8结果报告。[1]
1.3审核过程。
1.3.1按照中心《内部审核程序》的规定,内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年的一季度对上年度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审核。由中心质量主管负责组建内审组,任命内审组长,技管科制定内审实施计划,内审员根据承担的任务设计现场审核检查表。
1.3.2内审组由取得内审员资格证的人员组成,内审分工时,确保内审员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以保证内审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2结果
2.1不符合项分类。
2.1.1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按严重程度分为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一般不符合是指与管理体系要求轻微不符合或违反管理体系要求的偶然事件,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严重不符合是指与管理体系要求严重不符合或导致管理体系失效,或会产生严重后果。
2.1.2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按性质分为体系性不符合、实施性不符合和效果性不符合。体系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未规定或规定不妥当;实施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有规定,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未遵循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效果性不符合是指体系文件有规定,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遵循了体系文件的规定要求,但最终效果不佳。
2.2不符合项分布情况。
2.2.1不符合项各要素分布。通过2009-2011年的3次内审,共发现不符合项52项,均为一般性不符合,主要分布在19个要素中的14个中间,其中前3位分别为5.2设施和环境条件,占15.38%,5.3检测和校准方法、4.9记录,分别占11.54%。不符合项在各要素的分布及比构成见表1。
3讨论
3.1内审不符合项的分类。2009年-2011年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分类中,系统性不符合项4项,效果性不符合项5项,实施性不符合项43项,绝大部分为实施性不符合项,占82.69%;系统性和效果性不符合的比例仅占7.69%和9.62%。分析三类不符合项的分布时间,系统性和效果性不符合主要分布在2009年,其次分布在2011年,实施性不符合项存在于3年中,并始终占据最大的比例。2007年新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施后,2008年中心重新按新准则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新体系在建立初期,体系尚未完善,2011年按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又在体系文件中加入了食品检验机构特殊要求,因此这两年均存在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未能覆盖中心全部工作的情况,随着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将会进一步完善。
3.2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产生不符合项的前3位是5.2设施和环境条件、5.3检测和校准方法、4.9记录,占总数的38.46%。可以看出中心的管理体系中这3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设施和环境条件的不符合占较大比重,是由于中心的检测设施和环境条件距国家的有关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后两个问题与检测科室及相关人员息息相关。这与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充分重视有关。通过审核发现,其不符合原因多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造成:①实验室的布局、防护措施、仪器设备等不能完全达到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②仪器使用、环境监控、原始记录等填写和修改存在涂改、修改后不签字、缺复核人签字、采样记录缺被采样单位陪同人员签字等情况;③原始记录的信息量不足,如缺少计算公式、计算结果、操作过程等。
4建议
4.1加强培训,提高意识。宣传贯彻中心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对于提高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中心近两年来对管理体系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主要是面向3个层面,一是中心的领导层,即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主管及其他的中心领导;二是各相关科室的科长和相关的员工,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监督员、样品管理员、仪器设备管理员、资料管理员等;三是中心的全体员工。通过对上述3个层面的培训,涵盖了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所有人员,提高了中心领导和全体职工对质量管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认知,明确了自己的岗位职责。
4.2加强质量监督、奖惩分明。通过内部审核发现,中心职工对待质量管理工作在主观上仍然存在被动性、依赖性,得过且过的心理,因此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将质量监督渗透到质量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而根据质量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给予有关人员及科室一定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奖惩,或与年终的考核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可以极大的调动其质量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3加大投入、改善环境。虽然目前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疾控中心的硬件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距新的《食品安全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仍有较大缺口,如实验室场所的布局、防护措施、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设备配置不足或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得到及时解决。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将疾控自身的业务特点与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如何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规范检测工作,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中心为政府、社会提供公正可靠的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仍然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关键词:质检;资质认定;准备工作;
前言:
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针对实验室的现状进行资源调查和分析;确认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确定实验室的组织机构,调整补充配备资源;落实各部门以及个人的责任制度,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要求,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准备工作进行分析。
一、管理要求准备
1.成立资质认定机构
首先要成立资质认定工作小组和领导小组,确定领导小组的最高管理者,根据机构的工作性质及内容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实验室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的迎审工作统筹计划,确定管理部门的检测业务范围,将质量管理体系中各个要素的职能分配落实到相关部门,并根据部门所承担的检测任务来赋予其一定的权限,以便于指导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设工作。然后,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岗位设置,并开展工作人员培训,组织质量管理的文件宣传工作,检查实验室内的软件及硬件的配备情况。最后,为保证检测结果数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实验室的法人代表要进行书面承诺,表示绝不干预实验室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严格遵守“三不得”规定,并发表公正性和独立性的声明。
2.确定申请检测项目
根据实验室的工作需要、技术能力以及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提出既定申请的项目。复查换证的单位需对复审项目数和扩项项目数进行统计。为了规范填写,需要在申请前对申请项目进行按别分类,分别列出项目所依据的检测方法及标准,并编制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
3.落实岗位责任制度
实验室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辅助工作人员的比例要得当,要保证每一个在岗人员都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符的学历、知识、经验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实验室应确立出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确立过程需要配有委任文件。技术责任人应具备工程师以上的技术职称,对业务掌握熟练,并通过委任考核。技术负责人在本实验室中,主要负责包括检测技术开发在内的各项技术活动,各类技术文件的审批及人员技术能力的认定工作。质量负责人主要负责本实验室的质量活动,以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实施和维护。与此同时,也要对实验室的授权签字人进行确立,一个实验室至少要有两名授权签字人,授权签字人应熟练的掌握检测技术和检测的管理程序,熟悉与所承担签字领域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熟悉检测报告的审核和签发过程,对检测结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判断,熟悉评审准则及与之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文件要求的能力。实验室内还应配备与工作质量和数量相符的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监督人员和内审人员由本单位任命。
4.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描述的一套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实验室的管理者应重视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是以本单位的职能进行分配的,要按照其职能对其进行分配和落实到各职能部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既能从总体和原则上满足评审要求准则,又能在方式方法上符合实际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就要开始对其进行试运行阶段,通过试运行期间的考察,对文件中所出现的协调性及符合性问题予以纠正,以便对其进行完善。
5.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实验室应定制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计划,定期对实验室的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审核频率至少每年一次。实验室的内部审核工作由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当内部审核出现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时,实验室应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再检测并予以纠正。内审的所有记录均应予以保存,以备评审组检查。
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一次管理评审,其主要内容包括: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结果;质量控制活动、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等有关实验室各方面的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有效和适应,并对体系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6.准备评审汇报材料
评审首次会议上,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要向评审组成员汇报本实验室的实际概况,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的机构简介,组织结构、人员结构、申请认证技术能力领域及项目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仪器设备配置,以及为了迎接本次评审工作的准备情况等。
二、技术要求准备
1.检测人员培训考核
组织相关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内审员培训,让所有人了解评审准则的基本内容,明确资质认定重要性和本人职责及作用。所有从事抽样、检测、签发检测报告及操作设备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上岗授权必须明确具体,为了证明上岗人员能够达到相关要求,在上岗前要进行统一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考核记录应进行整理保存,以备现场评审时检查之用。
2.组织仪器设备鉴定
仪器设备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检测结果的质量,所有的设备都要定期进行鉴定和校验,以便其都能达到国家基准。对部分性能不稳定、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恶劣和经常携带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以确保其准确可靠。仪器的每次核查,都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现场评审时需提供核查计划及记录。
3.规范检测工作程序
正确的选用检测方法标准。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时,在其申报的检测项目方面应有齐全有效的相应标准。实验室应了解检测项目所需配备的标准,确保使用标准是最新的有效版本。
规范标准物质管理。首先要保证所提供的保证值准确可靠,且所具备的一种或多种特性在规定的范围内不产生变化;其次,必须具备便于保存、运输和使用等多方面的良好性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4.档案资料整合收集
实验室应建立起多种档案,以便对实验室内的一切客观情况进行记录,档案包括仪器设备档案、人员技术档案以及检测报告和相关记录的归档管理等。为了保证档案的有效性,已作废或失效的档案应在封面右下角加盖“作废”公章。
5.改善实验室大环境
实验室测试项目之间应互相之间不产生干扰,试验区和办公区需分开,当区域间工作相互之间产生不利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人身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实验室内的仪器应分为在用、闲置和报废三个类别,所有仪器均采用三色标识管理,决不允许有不明状态的仪器出现在实验室内。实验室内应规范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并配备必要的作业防护措施、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还应建立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和环境保护程序。
6.配合现场评审工作
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工作配合主要包括:准备考察材料、制定现场考核项目计划和准备现场考核项目并核对标准变更情况等。
总结:
质检机构的实验室资质体系转版,需要得到领导的足够重视,全体员工积极的参与配合,必须做好质量体系的整体规划,修订完善的系统性文件,对检测工作进行规范,以确保体系的有效性。依靠认真的组织评审工作,建立出体系改进的机制,资质认定工作必定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巫绪康. 浅谈质检机构资质管理工作[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 质量 优化
中图分类号:TU2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46-01
1 建立健全微生物检测质量管理体系
只有将模式和理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全面的建立起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达到管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如果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工作中没有有效、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就无法全方位的确保最终的检测结果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和质量。
1.1 建立适宜的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软件和硬件兼顾的基础之上。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切实、合理的按照硬件方面的试验项目、设备设施;软件方面的人员结构、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全面规划、科学选取、严格制定,以确保规范、机动、妥善和有针对性。
1.2 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覆盖
如果想要达到这一体系的全覆盖,就需要我们在实验室的一切工作都纳入到管理的系统当中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流程和人员的管理成为了全覆盖是核心部分。岗位、部门和工作步骤都是重中之重。
2 明确岗位职责 引导全员参与互助
质量管理的工作不能有“死角”,因此我们必须将所有领域和过程都纳入到系统当中来,对于岗位、部门的分工管理也就尤为重要了。将岗位职责进行清楚的描述和分工,动员全体进行参与并相互监督、审核和互助,才能够让管理系统进入良性的、正向的运行状态之中。
2.1 明确职责权利
实验室检测的工作中,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都应该各司其责。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基层的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说人员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实际的工作中还会出现交叉、兼顾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以此保证工作的顺利、畅通的进行。
2.2 加强各部门的协作
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仅仅依靠实验室是不可能全面完成的,因此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机配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抽样室的协同合作。但是纵观目前抽样室的配合工作,我们发现在衔接环节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以至于对于整个检测工作都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缺乏流畅的条理、效率低下,因此,这是检测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合作的问题。
2.3 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以期达到让工作的目标以及员工的个人需求都能够很好的发展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涉及技术或质量工作的责任人进行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综合管理水平,管理层对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认知和执行达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自觉、主动的带动全体员工参与,激发大家在实施质量管理方面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
3 形成持续改进的模式
在微生物检测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改进的思想方式,尤其是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当中,更应该注重这一思想的保持和使用。将体系中不适合实际工作的部分进行改进,使之更具有匹配性、充分性和有用性,并不断的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检验和更新,以获得更新、更好、更完善的体系。坚持使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进取、改进、创新,让质量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持续的完善过程之中。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内审和监督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体系改进的一个的重要途径。
3.1 内部审核
上面我们提到的内审工作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于检测环节中的种种步骤进行审核项目,并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采取跟踪、追查的方式,以确保目标的落实。这一工作可以强化薄弱环节的管理,对于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会促进整个实验室工作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对各个环节进行内审,完成体系的相关要求,让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3.2 质量监督
负责这一工作的人员被称为质量监督员。这一工作的性质要求对应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熟练的检测技术,并在思想意识上需要很强的管理责任感。之所以需要这样人员,是因为在实验室工作中,考核机制的建立和执行需要有相应的人员进行监督,同时这一机制还应是发展的、实效的、经常性的,也就更需要决策层择取高素质的人员担任,这样才能够保证质量体系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的完成,在另一方面,负责这一工作的人员需要进行督导的评价,这就要求相关的人不能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应该自始至终的完成监督工作,全面、规范的检查工作执行情况、设备维护状况。
4 结语
言而总之,当前社会和人民的需求要求微生物检测工作必须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因此也给实验室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在质量管理工作上,我们必须重视实验室内部相关系统的建立、改进和完善。在岗位、人员上进行清楚、明了的分工,并促进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中来,相互监督、相互协助,确保体系长期的、有效的、良性的运行,并最终全面的实现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各项数据的正确、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110241-01
1 引言
环境监测是伴随着环境污染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监测发展大体经历了以典型污染事故调查监测为主、以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为主和以环境质量监测为主的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化和环保工作的加强,发展很快。环境监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监测手段不断更新,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环境监测实施全程序管理,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是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执法和科研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根本前提。
2.1 制度建设
1991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三项质量管理制度,对全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程序、职责和主要内容做了规定,将质量管理工作引向制度化的发展方向。各级监测站还先后出台了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大气监测质量保证规定和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和样品采集、样品保管交接、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数据审核等管理制度,极大地推动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但是随着自动监测工作的应用范围和领域的日渐扩大,相关技术规范、检验规程和规章制度还没有跟上,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上世纪90年代初,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人员力量以及管理制度都还不够完善,国家环保局大力开展优质实验室评比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环境监测站的制度化建设,促进了人员、机构、监测能力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为开展全程序质量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3 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环境监测工作一直面临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现状,监测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测工作,业务范围与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质量控制工作一直不被重视。而且目前状况,一般比较注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而忽视现场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如果不选取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实验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使用价值,监测技术人员尤其是现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
3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对策
3.1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并加强法制观念,应用法制约束能力,树立监测信息的法律地位,促进质量管理工作发展。
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 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
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 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内部质控的执行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施:一、细化质控要求,增强可操作性。质量管理部门将年度质量控制计划按月进行细化分发至各个部门,既便于各部门操作,又保持了各部门进度一致;二、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三、建立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反馈至质量负责人,再由质量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控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
3.2 将管理体系运行运用到日常监测工作中
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针对目前监测业务工作开展和体系运行相互脱节的现象,应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纳入日常监测工作中统筹考虑。在编制人员培训、仪器校准、质量管理等年度计划时,充分考虑当年度监测能力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监测业务开展的变化情况。只有真正将体系运行和日常监测工作有机结合,才能全面促进监测机构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适用。
4 结语
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和完善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必须不断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自身质量建设,才能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环保执法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2] 彭刚,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层次分析法 绩效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通过分层比较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来为复杂的决策提供定量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本次层次分析法选取的对象是常规检测实验室中与实验室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的岗位,包括样品管理员、设备管理员、文件管理员与检验员,简要阐述如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岗位绩效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次方法采用目前事业单位常用的绩效指标体系(德、能、勤、绩)为一级指标,对其提取二级指标。其中德、能、勤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基本相同,一般理解为德是员工的政治思想表现、职业道德和个人作风,能是员工的工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培训学习情况等,勤是员工的考勤,体现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德可分解为下列定性的二级指标:政治思想表现,职业道德,个人作风。
能可分解为以下二级指标:培训完成度,工作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其中工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属于定性指标,培训完成度属于定量指标。
勤对应的二级指标为,日常考勤情况。
而绩对于不同岗位来说区别很大,需要对各个岗位的绩分别提取二级指标:
1.1 文件管理员的绩
文件管理员的职责是保证实验室人员使用的文件有唯一性标识,为有效版本且内容完整;做好实验室文件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检测活动相关的规章、规程、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其他规范化文件等;针对实验室文件的收集、保存、发放、变更、回收、作废、销毁、文件核查等工作,保留对应的相关记录。文件管理员的绩可分解为文件标识的有效性;文件有效性和完整性;文件管理记录的完整性。
1.2 设备管理员的绩
设备管理员的职责是确认所有检测工作开展所必要的设备和环境条件均受控,且保持良好的状态;需要负责执行相关的政策和程序,确认实验室建立有效的设备和环境相关记录;对本所运行相关的服务与消耗品,设备管理员需做好合格供应商评定和相关的购买、验收、存储记录。设备管理员的绩可分解为:设备与环境的受控和运行状况;设备与环境的相关记录完整性;供应商与供应品的控制。
1.3样品管理员的绩
样品管理员的职责是对不同特性和要求的样品,执行本所制定的相关程序,充分保障受检样品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此外,样品管理员需按照本所制定的《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评审程序》,建立、分发和管理检验合同。样品管理员的绩可分解为样品的标识情况;样品的接收、流转、存放、处置;检验合同评审的有效性及记录的完整性。
1.4 检验员的绩
检验员属于质检所的技术岗位,主要负责所的日常检测工作和质量活动的实施,检验员还需做好实验室的温湿度控制及相关记录、已检待检区的划分、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标准物质标准溶液的存放及标签标识、样品的流转与存放、样品检验过程中唯一性标识的控制等。检验员的绩可分解为检验工作的质与量;质量活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实验室与样品管理水平。
1.5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前文对德、能、勤、绩的分层分解,可针对各个岗位建立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下表以文件管理员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表1 文件管理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以一级指标为例,指标集A={A1,A2,A3,A4},相对于员工绩效P的重要程度按照1~9标度,标度Cij的定义:1为同等重要,9为极端重要,i指标相比j指标的重要程度为Cij,则j指标相比i指标的重要程度为1/Cij。按照此规则对文件管理员绩效P的重要程度做出比较,得到指标集A对P的判断矩阵:
表2 员工绩效P对于指标集A的两两判断矩阵
P=
3.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运用几何平均法计算权重,计算P中每行所有元素的乘积的n次方,对求得的向量 =[ 1, 2, 3, 4]T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W=[W1,W2,W3,W4]T=[0.056,0.241,0.571,0.132]T,即P对于指标集A的权重。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求得λmax=4.077,一致性指标C.I.=0.0258。
根据一致性判定规则,C.I.>0时,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R.I.为平均随机一次性指标),查表计算得到C.R.=0.0258/0.90=0.0287
按照此方法可计算其他各层各个指标的权重。
4.结束语
通过本文所示的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实验室体系中各岗位绩效指标的权重,从而为绩效管理和决策优化等提供定量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余泽忠、李锡元.人力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20-32
[2]王瑞永,全鑫.绩效量化考核与薪酬体系设计全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3):12-17
[3]孙宗虎.绩效量化考核指标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14-17
关键词:质量监督;目的;对象;方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质量监督是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确保实验室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实验室的质量监督,是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实验室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重要手段。
2质量监督的概念
为了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实验室实体的状况进行连续的监视和验证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可由顾客或以顾客的名义实施质量监督。
3质量监督的目的
确保实验室人员具有所从事的检测工作的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这种能力包括初始能力、持续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过程中的弊病;最终目的是确保实验室的产品(结果报告)满足规定要求,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顾客要求、合同要求、法定管理机构要求、认可机构要求、实验室管理要求;同时还要关心隐含的需求和期望。
4质量监督的对象
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校准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的评价人员,对检测和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的监督;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实验室应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且受到监督。
5质量监督的方式
分为动态监督和静态监督。动态监督是指随时随地的、预先不通知的、对人员现场的检测过程监督,如新进人员等,属于日常监督的项目。静态监督是指有计划的对人员的检测过程实施监督,属于特殊监督的项目,如客户有特殊要求时等。
6质量监督的实施
6.1编制相关程序性文件,明确质量监督的职责分工、质量监督工作和流程和要求、质量监督中不符合工作的处理及改进机会。
6.2制定年度质量监督计划。包括监督的方式、项目、频次、要求等。
6.3质量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监督记录表。对监督的内容进行文件化,包括上年度管理体系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对监测活动进行评价;对不符合检测工作提出处理意见。
6.4监督员按计划实施监督,对发现的不符合和潜在不符合项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及时处理和反馈。
6.5质量管理部门对监督结果加以收集、汇总、分析、报告、评价,并作为管理评审的意见输入相关文件。
6.6质量监督活动的内容:监督活动的范围涉及检测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即从抽样或送样到数据和结果出具的全过程,以此确定了质量监督的内容如下:
6.6.1合同评审:内容是否充分,填写是否规范,资源能力是否适应。主要包括:客户的要求是否明确;技术能力和资源是否满足要求;检测方法是否符合监测规程;是否需要分包,分包方是否为客户接受;商定监测时间、费用等相关事宜。
6.6.2人员的资格及资格保持:主要是监督他们是否持证上岗,是否有超出上岗项目进行监测,是否授权操作仪器设备,是否按作业指导书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执行,并形成记录。另外对新进人员重点监督其操作和原始记录。
6.6.3检测依据(标准、技术规范)、检验方法:检测的依据、方法是否适用,是否现行有效和受控;当检测依据发生变更时,是否组织学习,必要时是否进行试验、设备补充、作业指导书更新;当采用非标方法时,是否经客户同意、技术判断、确认等。
6.6.4仪器设备: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在有效的检定或校准周期内,使用、维修、保养是否有记录;操作人员是否熟练,能否正确处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新购、长期未使用或维修过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仪器的期间核查和维护保养有无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状态是否满足检测需要;仪器的存放和使用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等。
6.6.5设施环境: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环境条件是否调整到规定要求。如温湿度、大气压力、振动、电磁干扰、灰尘等。环境监控是否有记录,关注生物安全等。
6.6.6检测样品:实验室在接受样品时,应建立样品的唯一标识制度、记录样品状态、适当设施对样品处置并要有相应的记录和文件。
6.6.7试剂和消耗性材料:配置是否符合要求,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试剂和辅助物资是否符合相应要求(如实验室用水、化学试剂、培养基等)以及确保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等。
6.6.8标准物质:对标准物质的采购、领用、使用和配置、存放、验证、标示等和对标准菌株或标本的管理(标签、收集、保存、使用和传代记录等)是否按要求进行。
6.6.9抽样方法:抽样时,应执行《抽样控制程序》,并制定抽样计划。
6.6.10安全防护:对生物危险、消防、电气安全、化学品安全、辐射、危险废弃物处理和处置的监督。
6.6.11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原始记录的填写,数据、结果的真实可靠;报告的内容是否满足客户需求的全部信息;数据与原始记录是否一致、计算数据是否正确、必要时检查有关不确定度分析的准确性;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用语是否规范。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要安全贮存。
6.6.12新颁布或作废的体系文件、技术文件的控制和执行情况。
6.6.13投诉的调查、确认和处理:实验室应对委托方或其他单位的抱怨予以记录,正确处理。
6.6.14偏离体系文件和程序的情况:完成检测所使用的资源(人力资源、方法资源、设备和设施资源等)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和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6.6.15外部评审不符合项/观察项的情况和采取措施情况等。
7质量监督有效性的评价
监督员是否能够验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质量监督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及时采取措施处理,措施是否有效;前期质量监督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在近期监督中是否再次发生;质量监督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在体系运行、技术运作中是否发生。
8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需要合格的实验室为社会和人们出具准确、可靠、公正、可信的检验数据,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实验室建立质量监督机制,以此监督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偏离规定的现象。
参考资料
{1}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宣贯指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与实验室评审管理司编)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检测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53.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对环境监测实施全程有序管理。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监测能力都得到了快速进步。但相比之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却相对落后,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差距。因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
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持续改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撑,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监测能力建设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促进下,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定已经覆盖了从监测任务的受理、监测工作的准备、监测任务的实施、监测数据的统计、监测成果的报出到监测档案的保存等各个环节,然而相当一部分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及内容的深度任止步于体系建立初期所涉及的内容,版本的更新也是在外审或者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下流于形式的转版。对于新的监测领域如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仍是空白。与时俱进,不断扩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的突飞猛进,环境监测的领域已过去的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等传统领域拓展到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比对监测等新领域,因此,应加快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改进速度,将这些新的监测领域纳入到质量控制的范围,提高质量控制能力。由于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的工作特性,这样就需要各级的监测站相互进行紧密的配合才能够把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上下级,同级之间的制约管理以及沟通混乱,网络监测机制也不健全,环保监测站与企业之间不配合,导致了监测的方法、标准与项目上无法统一,造成监测数据没有可比性,这就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
加大对县级监测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监测站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对此,很多县级站均想方设法,多方争取、筹措资金用于监测站的建设。跑县,多争取财政拨款;跑市、跑省,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资金补助。同时也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创收力度,多方保证监测站发展所需资金投入。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监测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无论是仪器设备配备还是站房面积,距国家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环境监督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其实就是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文件,要想使监测质量达到标准水平,一个完整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与国家的相关规定相结合,管理监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部门,严格规范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检测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行为,不断运用质量监督和审核管理机制,其实就是想得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全程序、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从而使监测管理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环境监测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提高各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
首先,随着当前监测机构业务能力的逐步强化和不同要素监测项目的能力水平逐步提高,监测站在参与外部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时,应当优先选择一些新增的监测能力,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涉及到新方法、新标准的外部质量活动。其次,针对以往管理体系与日常监测工作相脱节的弊端,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纳入到日常监测工作中进行统筹安排。在监测站内部各业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之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第三个监测站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当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认识层面的不足及时开展有效地在职教育、培训活动,普及推广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方法,提升广大工作人员的对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以此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实效性。
3、加强监测站环境监测内部质量控制力度
对于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予以落实。一是细化内部质量控制要求,增强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二是有质量管理部门对质量控制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改进措施。三是建立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反馈机制,定期由质量管理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汇总,然后反馈至具体质量管理负责人,再由负责人向全站通报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努力,落实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的执行。
4、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5、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加强现有人员培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应创造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先进的专业人才,同时基层站应就现有人员情况,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监测人员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技术,不断开拓创新,并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的各种业务培训,
(1)强化人员培训
通过上岗培训、技能教育、继续教育、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全员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切实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与使命感,自觉参与质量管理。
(2)提高人员的能力水平
质量管理行业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监测业务方面的知识、熟悉相关标准、规范及技术方法,还应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学科的知识,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质量管理,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加强队伍素质自身建设,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三、结束语
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水平,提供准确数据,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新的需要,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真正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发展。全面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才能的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质量管理在环境监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国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探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
高校实验室在初始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房屋日后的使用要求,很多实验室在设计上的不尽合理会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我校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前期,资产处应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来进行设计;其次,在实验室的最初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多听取学科教师意见,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日后实验室改造的成本;设计中还应注意实验区域和学习区域的划分,避免实验区和学习区混乱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为加强学校实验用房装修改造的管理,应建立规范的装修改造管理程序,维护校园秩序,确保校园安全、整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南京医科大学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2012年制订《南京医科大学公用房装修改造管理细则》,严格要求使用单位装修、改造及设备安装必须符合国家环保的有关规定,对三废排放、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光、磁污染等,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要达到环保要求才能使用和运行。
二、完善危险品采购及领用制度
2012年,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正常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我校实际,资产处制订出台《南京医科大学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易爆炸物品、剧毒物品、易制毒化学品、品、危险品要严格遵守双人保管,双人收发,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双把锁的制度。对于剧毒化学试剂、药品、麻醉品、易制确因实验需要存放实验室的,资产处出资给相关实验室配备专用保险柜,指定两名专人分别负责保管钥匙和密码,只有两人同时到场才能取出使用。
三、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了扎实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应建立起实验室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结合我校实验室的设置情况以及学生实验开设情况,资产处购买北京大学出版的《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手册免费发放给各实验室。手册分为实验室安全守则、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化学品使用安全、剧使用安全、放射性防护安全、实验动物安全、生物安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章节,内容包括在实验室可能遇到的主要危害、事故及其规避与排除的方法,重在教育师生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同时,我部门在向老师发放化学试剂时,积极宣传实验绿色化理念,倡导大家改进实验技术,规范实验操作,鼓励实验室推广微型实验。
四、加强实验废弃物的分类收集与贮存管理,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007年之前,学校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一直困扰着学校各实验室,长期以来均由各学院、实验室分散处理,既不规范,也存在着安全隐患。2007年资产管理处承担了该项工作,经过认真调研立刻出台了《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室废弃物统一收集处理安全操作规程》,定期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收集。2008年资产处又出台了《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定》,同时我处还为各实验室配备了专门的废弃物收集桶和耐用且含有生物安全标志的收集袋、防火沙桶等实验室安全物品。随着学校教育事业规模的发展,“三废”处理数量由2007年刚开始的2.7吨增长到2013年底的27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三废”处理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
五、对实验室实行有效监测与污染评价
由资产管理处牵头,保卫处合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我校各实验室环保工作责任落实、排污设施运行情况,督促实验室严格执行学校规定。
六、从经费保障角度出发,设立专项经费,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设立专项经费是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关键和基础。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资产管理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特别注重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申请专项经费,将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确保实验室得以安全运行。
七、制定和完善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全面提升依法治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