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改革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节课,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好,而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定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性,所以,我们把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作为评价一节课质量的一个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避免假问题、浅问题的出现;独立学习时要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怕课堂的安静,也不要怕课堂的吵闹,要给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这时碰撞出的火花是智慧的结晶;小组活动要认真安排、严密组织,不只是追求形式,而要达到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参与的学生不能只是局限在部分学生,而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关注全体学生,即使是出现一些“卡壳”的现象也是值得的,因为问题只有暴露了,才能去解决,把问题解决了的课堂才是“没问题”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训练的主人,其认识的过程、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展,都是构成高效课堂的必然要素,只有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才能落实。因此,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课程改革不仅要挖掘教师中蕴含的资源,也要挖掘学生身上蕴含的资源。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他们有时会有一些很新奇的想法或者是创造性的思维,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给学生广泛参与课堂的机会,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搭建专业成长平台
通过多年的教学,有的教师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甚至可能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而有的可能也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困惑,还有的教师老是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不快,但就是自己找不到原因。课堂教学研究能给教师成长提供很好的专业成长的平台,当教师以“课例”为载体,通过集体观课、议课,探究课程实施中的成功与困惑,研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时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相互学习、分享经验的机会,通过反思、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问题,就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的实践智慧。如果说医生的真功夫是在临床上,那么教师的真功夫就在课堂上。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对教学的悟性就是从一个个课例的长期积累开始的,不做一个个课例的积累,就永远不具备真正的教学经验。所以我们组织了市区两级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示范课、师徒帮教课、同课异构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通过观课、说课、议课,大家就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表达各自不同的认识,通过交流青年教师从中老年教师那里吸取了好的经验,解决了困惑,青年教师鲜活的想法又触发了中老年教师的新的灵感,为他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互相促进,达到了扬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通过开发本校教师资源,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我校整体教学水平提供了一条捷径。
三、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校本经验传承
关键词: 课堂效率;学习小组;构建方法;合作学习;评价
课堂教学改革是各级各类学校、广大教师永恒的话题。改革的要求、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对本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的一些感悟,不能代表其他类别的教学改革。
自2012年起,我校在考察了诸多课堂教学改革比较成功的学校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此模式的基本构架是:①给出学习目标;②结合学习目标,适当进行自学指导;③当堂训练,检验自学情况;④同学交流,取长补短;⑤教师疑难点拨。
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认为,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在第4个环节:同学交流,取长补短。只要把这个环节落实好了,课堂上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锻炼了自己。
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就是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而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就是学习小组。所以,学习小组建设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举足轻重。
一、学习小组的概念
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是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
建设学习小组的目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Ellis A K & Fouts J,1997)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Vermette P,1994)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内在这方面的应该相对欠缺,很多“小组学习”缺乏理论上的支持,难于坚持到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人也是在近两年学校推广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才对这种教学、学习方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实践。
二、学习小组的构建方式
学习小组的构建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 即小组之间的水平是大致相同的,而各个小组内几个同学之间的水平是不同的。(认知、智力、性格、性别、纪律等等) 。我们学校班额偏大,本班有学生72名,6人一个学习小组,我一般每学期重新编排一次学习小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学生按上学期期末成绩排名,1~12名为各个组的小组长。13~24名为各组的1号组员,25~36为各组的2号组员……以此类推。第1名和第24名、第25名、第48名、第49名、第72名为一个小组,“蛇”形排列。排好后再按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进行微调。每个小组就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形成一个“小班”。“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具体座位常常是中间是弱势学生,左右两边是中等生和优生,三人一个亚组,三人同桌的排列方式。便于开展“对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同步提高的高效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组内学生合作交流及学习活动的组织安排。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层次不是给学生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而是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培优辅弱,整体推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多边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从主体构成上讲,它不仅包含了师生互动,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的单一活动方式,而转为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布鲁纳认为,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内部动机。小组内的每名组员自然形成了一种相互捆绑的“利益共同体”。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辱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自然增强。
3.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效果。
4.有利于主体地位的发挥
小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建构的机会,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知识,互动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有效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 “对话”。在小组中学习,学生间是平等的,教师弓下身子的参与,在学生看来也是与他们平等的,在这样一种宽松、民主的环境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6.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7.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8.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共同活动中要做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合作互助,易于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9.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之间的竞争都是存在的。
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上虽然有如此多的好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很多时候,小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交流,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甚至在谈论题外话。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小组成员间缺乏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和合作的能力,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
有的老师为了让课堂显得完整,从形式上体现课改。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导致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2.教师未给出必要的指导,小组合作时间不足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出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讨论目的。也未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不能人人参与,对小组成员缺乏有效监督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或者是做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自己是个名符其实的旁观者。这样导致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传统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同时也使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有些困难学生不主动参与,好像整个课堂跟他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会做一些违反课堂纪律,与课堂无关的事。例如看课外书、玩手机等。
4.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全
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五、解决的方法
1.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并给予充分的时间
不是随便提出一个问题都要小组交流,通常情况下,适合小组交流的问题有:①意见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②个人无法独立掌握的内容;③开放性、探索性的内容;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教师要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就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2.加强小组管理,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组员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可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示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提示员主要是提示、鼓励其它组员。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包括:①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前先要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②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在合作时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组员广泛交流;③认真倾听的习惯。要认真能听他人的发言,并给予必要补充;④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3.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是一种捆绑式的评价,评价的是整个小组。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个人的成绩也不能忽略,选择在组内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每学期在班内开展优秀学习小组、优秀组长的评选,以此激发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营造小组间的竞争氛围。
总之,学习小组的建设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希望我的这些粗浅认识,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 《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人民教育》2004年第5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 现状 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关于课程实施方面提出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约瑟夫・特雷曼认为听课开初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30分钟后,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1]上课前,学生的思维处于涣散状态,这时就需要老师用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参加大兴新区小学教师的课堂观摩教研会之后将导入方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根源疑。”学生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能否进行独立的思考,而思考的能力是由学生的好奇心决定的。因此一堂成功的课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兴趣。而问题导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观摩课堂上,老师在讲《my friend》这一课时,老师会提问学生,“who is your best friend?”“what does she/he looks like?”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瞬间开始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描述自己的朋友,课堂霎时开始热闹起来。问题导入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开始迅速思考。
二、 游戏导入法
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他们在课堂中最喜欢游戏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帮助他们学习英语,达到玩与学相结合的目的,促进小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协调发展。[2]将小学生喜爱的游戏代入到课堂当中,让孩子在欢乐中学习知识。在观摩课堂上,有参赛老师用游戏导入课堂,她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传递一个小鸭子玩具,音乐停止,拿到小鸭子的同学就得回答老师的问题:“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在轻快的音乐中,每个孩子都投入到课堂的游戏当中,游戏结束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老师的小游戏集中起来,这时老师引出了这堂课的主题。
三、复习引入法
实际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上课多采用以旧带新的方式走进新课教学,因为这样的导入既能使旧知识得以复习和巩固,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3]复习导入方法虽然陈旧,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跟学生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加上适时个别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情绪紧张起来,学生会因为担心被提问而进入到思考状态。
四、视频导入法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常用多媒体的演示来激励学生的意志,唤醒学生的意识,鼓舞学生的情绪,以达到完美的导入效果。[4]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得到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手段,可以使学生接受知识内容的65%。[5]在这次的观摩课当中,有位老师的多媒体导入方法非常独特,她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自己的生活记录,播放了自己从六点钟起床到出门前的活动,在视频的屏幕上面,老师将本堂课的要用到主要句型:“I get up ・・・at ・・”“I usually eat breakfast at・・・”呈现在视频的屏幕上,学生在看到老师的视频时,已经达到刺激学生的思维的效果。视频观看结束后老师总结说“this is my day,how about yours?”成功导入今天的学习主题《this is my day》的学习
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和老师的课堂就像是一台交响乐晚会,老师的课堂导入就像是一个乐团的指挥,老师指挥的得当才能将学带入正确的音节当中,才能与学生共同谱出和谐的音乐!而在课堂的导入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导入的时代性 教师在给学生导入课程时,切入点最好是与小学生的知识面是相关的,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譬如他们现在正流行的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老师在课堂导入就可以多加应用。
2 、导入的参与度 课堂导入时要确保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每个孩子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要遵循陶行知的从做中学,从做中进步的思想,让学生参与其中,直接参与的效果会比老师呈现的效果更好。
3 、导入的衔接性 课堂导入不是从这最新的这节课开始,而是应该在上节课就已经留下了疑问,留下一个好的能启发他们兴趣的问题,让孩子对课堂产生期待。
4 、导入的高效性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因此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喧宾夺主。课堂导入的时间控制在3~6分钟较为适宜。[7]一节课时长只有45分钟,导入时间过长会有头重脚轻本末倒置的失误,所以导入的过程必须是紧凑又高效的。
结语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一节课质量的关键, 好的课堂导入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意味深远的,每位老师都应该引起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课堂导入的设计当中,根据具体的课堂实践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设计一个新颖独特又贴近孩子们生活的课堂导入,让孩子能够从中得到启迪,受到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蒙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 教学研究 2013
[2] 邢鹤婵 精心设计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基础教育2011(11)
[3] 郭海娟 浅谈课堂导入的作用 教育科学 2011年1月
[4] 任家香 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课堂导入环节 中职教育 2012 06(694)
[5] 宋苗苗 大学英语课堂导入常见问题分析及教学例证 海外英语 2012年
[6] 福建省仙游师范学校 杨玉华 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 2010年7月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习理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不仅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不断创新,才能在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上,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理念得到快速转变,从而促进高中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根据传统教学模式可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根本没有很多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发展带来极大制约,最终降低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快速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快速向着主动学习方向转变。由于物理学科的理论性较强,很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注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科学构建,对于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物理学习难度有着极大作用。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不同物理问题的探索和思考,让他们亲自参与各种操作,才能在深刻体验中掌握更多物理知识,最终大大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合理分组,注重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有效构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不断提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学习带来的快乐,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合理进行学生分组,并注重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教学中,明确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加大学生素质、能力等的提升力度,将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作为教学重点,可以实现知识、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有机合格,是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重要保障。随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合作小组的分配需要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来确定,才能让学生在互补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物理知识和快速提高综合能力,对于促进高中生未来良好发展有着极大作用。例如:将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安排一个组、将成绩相差不大的分配在一个组和将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分别安排每个小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对于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快速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水平提升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广,给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水平提升等提出更要要求,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极大作用。因此,合理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机设置,不但能创新教学方法,还能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在实践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有着较强先进性、科学性,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等。因此,合理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并紧密结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在高中物理理论知识和物理教学实际充分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实现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例如:在进行“光速”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设备,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和具体,并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光速产生的整个过程,从而掌握影响光速的各种因素,是让学生系统性掌握光速相关知识点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才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等,以在合理开放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物理各种相关知识的探索,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策略的不断实施,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是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重要需求,对于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情况下,教师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真正大大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付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2014,(12):40.
[2]申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才智,2013,(32):124.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中学生;有效;课堂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44-01
一、中学生进行有效课堂学习的必要性
我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至关重要,作为学生的直接引导者――教师来讲,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中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即使是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都不能一下子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二)学生机械性接受,教师绝对权威
从学生自己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学生没有一种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很容易就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低下。
(三)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差
作为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还比较特殊,学生各方面的发育都还在进行当中,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限,学生对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认识还处于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有绝大多数学生由于从小自身的约束能力、自觉学习性比较差,导致很多学生缺乏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和一种求知的欲望,认为读书好坏无关紧要。
(四)学生和家长学习观念错误――读书无用
现在很多大学生难于找到工作以及收入低下的现实问题的存在,导致很多学生家长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读书多少没有什么多大的用处,不读书照样能挣钱有出息。学生一旦受到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低下。
(五)学习环境影响学生实践能力
学习需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生受到各方面环境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见识比较狭窄,对于很多新鲜事物还不能清楚的认知。由于缺乏必要的见识和认知导致学生在学习理解很多知识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能让“实际”很好的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服务。
三、提高农村学校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部门加强政策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教育对于今天发展了的社会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及时制定与时俱进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方针政策; 作为教师应该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师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时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二)学生家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以至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的思想。在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的目的。
(三)学生端正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学习,达到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
第一,端正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端正了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进行正常的有效的学习。
第二,掌握正确的课堂学习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听。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须认真听教师对知识点以及学习理解方法的讲解。
2.看。首先要看老师的板书,学生只有通过看教师板书才能很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看教材,教师所讲的知识基本都是源于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都必须要从教材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集中课堂注意力,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的目的。
3.想,所谓“想”就是在听了老师讲解和通过自己看教材后对所学知识要进行消化吸收,也即是通过自己的理解看能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把握。
4.动,所谓“动”就是学生听了老师讲过后要对所听的有用的知识进行笔记,对看到的重要的知识点要标注,对所想到的对知识的理解收获要注意批注等等。
作为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学习中做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做到“眼”“耳”“脑”“手”齐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定会有所收获,也一定会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具体要求:①有效地准备素材。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课上所需的素材。②有效地了解学情。备课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既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教学最佳时间的教学密度,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教法与学法。③有效地钻研教材。做到能驾驭教材,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教材内容处理成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教学体系。
二、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使教学变得更有效,应该更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生的学习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在编写上,因为需要考虑到教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往往在一开始都安排了大量理论性的内容,针对本学科在机房上课的特点,如果一节课教师都在讲理论、讲概念,无论备课得如何仔细,讲解得如何精彩,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受到重创,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每节课都能保持充分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三、通过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想选择教法主要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2)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求知欲最强烈,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3)教法选择应注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我主要采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四、通过建立评价机制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教学评价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学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仅凭结果进行评价显然是片面的。信息技术课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形成一件件电脑作品。对于一节课内需要独立完成的作品,要求下课前学生必须提交自己的作品,采用抽查与必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于一个主题内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比如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这里有基本软件的操作,但更多的是素材的选择、颜色的搭配等。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评价,指出它的亮点,且让学生自己讲出设计的一些想法,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评价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程度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关键词】 课堂效率 课程改革 初中数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时期给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增效益,提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数学课前准备充分,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就是指应该把握好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课堂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例如:教学“三视图”时,可让学生自制多个立方体学具,课上用来拼一拼、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知识构成和想法。如果真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领空遨游。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对知识而言,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交流,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给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时空,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设置有效的数学情境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类的评优课、观摩课应运而生,它有效地推动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人为了使课堂更贴近生活,为了让数学知识穿上衣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绞尽脑汁地编造了一些生硬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①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②实,既要题意明了,言简意赅,不拐弯抹角,又要符合现实生活;③巧,即问题设置要巧妙,要有层次感,更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三、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内容。“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虽抽象但也实在,感觉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做一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形状。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试一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能力。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透彻理解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能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另一个,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多发面的基本能力。可见课程标准的理念包含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及积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提出是社会的需求、社会进步的表现。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开辟了新的视野。
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在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基本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2 教师也应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对于成绩较差但希望进步的学生,要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这种学生缺少的是老师的肯定。学生的差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往往是家庭和学校共同造成的,因为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水分、阳光和温度等等这些条件具备时才会发芽。所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只从学生本人找原因,不能只批评学生,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给予他适当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自己没有被遗忘。例如,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好,这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会溺爱,而一个孩子十二岁之前的行为可以从他母亲身上找到答案。长期的懒惰加上家长的溺爱,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想见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成绩当然好不到哪里去。当我教他们班语文时开始关注他。他不完成作业在以前是家常便饭,于是,我就给他“开小灶”:别人写十个词语,我只要求他写三个,完成这三个词语的书写任务,我就表扬他。慢慢的,他能每天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了,当有一次他写的词语非常认真而且没有一个错误时,我让全班同学看了他的作业,当时正是上自习时间,每个人轮流看,连学习最好的学生都对他的作业赞叹不已!这次“作业展览”也促进了他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他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对于一个后进生来说,还有比这更让他幸福的事吗?所以说,教师应对于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鼓励,使后进生感到被老师关心、被同学接纳,使他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改革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并自尊,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提高与辈群体变往的能力,使学生学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交往技能,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小组学习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小组成员不但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通过小组的自主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学台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应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教师在实施小组学习策略时,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在交往中寻找各自恰当的位置。
在学习方式方法上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授受习得的传统学习方式,还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题放在首要地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也把教材内容变为学习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主角地位,教师是组织者。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数学“课堂”的变化,从最初自上而下的政府要求、教育机构的硬性要求,各学校纷纷以特色课堂创品牌,在经历一场场场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式的课堂“角逐”之后,看似无序的课改正呈现出一个无比清晰的脉络,找到了数学课课改的支点----毫无疑问就是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创设情境已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厚的情绪气氛可以感受……针对小学生思维特点及认知规律,情境创设多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使有效的情境创设融入教学中,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学生需求的活动。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巧妙的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有利于学生关注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他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增加了学生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机会。
二、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知创设情境
大胆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开放式”的实践活动,如“摸一摸”“量一量”“估一估”,小组合作,在学具上感知一下,利用身边的学具等获得共同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把每个人或每一小组成员看到的感知到的认知在共享中进行延伸,拓展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三、开展各类数学小游戏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