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企业发展展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展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发展展望

第1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摘 要 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增强企业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应变能力、风险反应能力以及快速恢复力,能够促进企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对于企业的顺利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比较全面、简洁的概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对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展望。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发展历程 展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层次加深,范围更广,市场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受到的国际市场冲击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生存风险的产生。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不确定性和风险对于其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只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够使得企业化险为夷,避开各种市场风险,甚至是做到险中求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基本介绍

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风险管理在我国历史悠久,风险管理思想最早产生于夏朝,主要是用于天灾人祸下的粮食储备制度。国外学者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风险管理概念,认为风险管理重点是“风险”以及“管理”。迄今为止,最经典的风险管理定义就是威廉姆斯(Williams)在其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中为风险管理做的定义,即:以组织目标为依据,以最小费用运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以及风险控制措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的中风险危机的管理过程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国内学者也对风险管理进行了各种定义,总结归纳,作者认为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所面临的的风险及时预测、及时评估其对企业运行的影响,然后依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设计出风险应对方案,以期在风险中企业受到的损害最低,获得的利润最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划分并不统一,但是学术界共同认为风险管理真正意义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并且于六十年展成为现代化管理手段,而风险管理全球性的普遍应用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风险管理整体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划分,国内学者亦各有不同观点,例如,国内学者王农跃、严复海等将企业风险管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依据时间顺序依次是:传统企业风险管理――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全面企业风险管理。作者在深入研究众学者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活动发展情况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和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1.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

财务以及保险风险管理阶段时间基本为20世纪3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个阶段也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思想萌芽形成阶段,风险管理涉及的企业管理内容主要是企业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这个阶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模型化的定量研究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此阶段代表性理论著作成果是国外学者赫尔其和梅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版的《企业风险管理》,书中将数理统计技术和概率论引入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中,标志着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于专门化和系统化。

其次,此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由美国扩展至世界各地。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引入风险管理研究的最初阶段。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将风险管理与营运管理、战略管理定位企业管理的三大主体。

再次,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研究的作用。风险管理的最初起源于保险行业,后来迅速为证券行业、投资行业、银行业等金融行业所采纳并加以发展。但是20世纪50年代由于著名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引发非金融工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风险管理研究在非金融工商企业界迅速发展。

最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是这个阶段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企业应对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保险。虽然这个阶段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已经得到了非金融工商界的重视,但是风险管理的研究领域主体依旧是金融保险业,这也就是的了风险管理研究多多少少都带有金融保险的行业特性。例如,20世纪60年代Beaver发表的论文《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中基本就是采用金融保险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期,Scholes和Black联合发表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资料基本都是金融期权定价相关理论。

这一阶段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附属于世界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阶段。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基本发展特征与国外相似,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有: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不相配,风险管理没有放到企业发展战略地位;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基本由内部审计、会计、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进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风险管理的研究基本是独立进行,没有考虑到市场是持续、动态变化的,企业仅仅从某一片面、单一层面上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缺乏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考虑。

这一阶段,我国风险管理比较经典的代表作是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保险总部出版的《风险管理手册》和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者宋明哲所著的《风险管理》。

2.企业整体风险管理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银行个体倒闭最终引发拉美部分国家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较大金融整体风险动荡,促使风险管理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领域扩展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受世界金融动荡的影响,我国风险管理研究阶段也由财务和保险局部风险管理开始拓展至企业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研究上。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各种创新工作,不断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全面考虑风险的影响因素,通过有效的风险组合做到整体风险的规避,实现企业最大利润。与财务风险和可保风险阶段相比,这个阶段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更加职责化,并且形成连续性风险管理制度。这个阶段我国企业设置独立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再是管理层主观意愿,而是企业管理职责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更加连续化。

其次,模型化的风险管理研究模式转变为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模式。在参照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理论的基础上,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企业进行框架标准化风险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指引意义。

最后,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企业整体风险组合的研究管理。这个阶段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更加注重企业各个部门风险整体的应对。例如,在应对市场造成的产品风险时,财务风险以及各种产品市场风险相结合,制定最佳生产计划应对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在风险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三、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展望

综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作者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趋势主要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将由传统被动风险处理向风险预防、风险转嫁以及风险价值利用转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重点向风险开发、风险利用和风险经营转变。

其次,企业风险管理中母公司从外部以股东身份对子公司进行各种风险管理标准会得到完善。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委托理论以及两权分离理论,目前关于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系统标准很少有涉及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条例,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作为股东身份的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各种风险管理标准将会是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再次,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流趋势将会是企业整体层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企业集成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市场开放度更加深层次以及全方位,各种国内外市场风险的冲击必然使得根据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制定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集成风险管理将会受到企业的重视。与传统风险管理不容,集成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总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各级企业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能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得出本部门具体的子目标,各级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形成树状目标体系图。与此同时,风险管理成本效益等的绩效考核也会日益成为各企业以及理论研究者重视的内容。

最后,未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个的学者,各种经济组织或者政府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就像区域经济组织合作是经济全球化必经之路一样,我国各个行业要得到极大的发展,合作式经济组织必然会日益成为企业之间共赢的必然手段,所以风险管理不会再局限于某个企业,经济组织整体风险管理会逐渐成为风险管理的研究主体。另外对市场经济起引导以及宏观控制的政府也会参与整体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的研究,因为经济全球化中的各种冲击,要想我国市场经济顺利规避各种风险,企业风险最小化,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控制。

结语: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规避风险,快速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在了解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做好对未来企业风险管理的正确预测,科学合理借助风险管理解决企业运行中各环节遇见的风险,或者在市场风险中做好企业展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HUANG Chengjie

(Wujiang Industry, Chongqing 400010)

Abstract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corporate legal risk control and health op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o clarify its meaning. Secondly combing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legal affairs, pointing out the various stages of legal management features. Furthermore, current analysis of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points out real problems. Finally Prospect of corporate legal management trends.

Key words enterprise leg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environmental status; future prospects

0 引言

在西方,企业法务管理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而是像研发和市场一样被公司董事会、股东会认可的必不可少的企业管理活动,优秀的法务管理为企业的良治提供保障,同时也是判断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之一。为了减少运营成本以及降低法律风险,国内企业对法务管理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国内大中型企业来说,或者说对于那些力求长期发展,寻求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面对全新的外部环境,行业整合、并购重组、对外投资等活动更趋频繁,企业法务工作是保证其发展一路畅途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困难与阻力,看清转变的趋势,坚定发展的步伐。

1 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

认识企业法务管理,明确其内涵是必须的。国外学者通过对企业总法律顾问及法务部门人员的角色和职能的描述对企业法务管理进行界定。比如,美国学者Sarah Helene Duggin对企业法务的界定是:企业法务的角色是企业经营业务的法律顾问、政策制定者和审查者、公司制度监督者、法律纠纷解决者、新法规信息提供者、公司形象维护者。加拿大学者John H Jackson(1997)将总法律顾问的角色分为风险防范者以及决策参与者。也有学者对法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分类:降低企业运行中的法律风险,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国外对企业法务管理的定义主要是:企业法务部门以总法律顾问为主导,法务人员针对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并参与以及支持企业决策的制定。国内对企业法务管理概念的定义注重的是从法务部门出发,从企业法务部门的职责划分来进行界定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报告》中的定义:企业法务部门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的、对企业法律事务进行管理、对企业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并由受雇于企业人员构成职业群体组成的职能部门。

国内外在界定法务管理时偏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企业法律风险处理或者法律专职人员责任进行界定,并且都明确企业法务管理的主体。借鉴中外的不同定义,企业法务管理可以界定为:为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以具有法律专业素养以及商务管理经验的法务人员组成法务部门,该部门以总法律顾问为主导,负责公司法律问题的解决、人员的管理、法律风险的管理,并建立健全法律风险管控体系,对企业内外部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管理。

2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西方的成功经验证明,科学的法务管理不仅是企业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也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风险管控能力,是企业做大做强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法务管理与其所存在的经营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有必要对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的环境现状

(1)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法务工作开展以及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对法务工作的开展更具主动性。因为民营企业自身资本比不上国企,在政策偏向上也不具优势,需要面对更多的法律风险,所以对法务工作的刚性需求大,开展也更具紧迫性。对国有企业而言,对法务的需求就不是那么大。截至2014年9月底连续实施的法制工作三个三年目标,有2584家中央企业系统建立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中央企业全系统法律顾问队伍超过2万人。数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法务工作现状依然严峻,国资委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中央企业重要子企业总法律顾问专职率和法律顾问持证上岗率仍然不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一些企业只注重考评指标,应付了事,并不重实际效果;还有一些企业虚构法律事务机构,组织体系建立也不完善,许多人员配备不到位。

(2)不同规模、行业的企业之间对法务工作的需求不同,法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不一样,导致企业对法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竞争激烈的新兴行业、行业风险比较高的企业中法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工作开展的相对全面与深入,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自身行业特点加之管理认识不到位诉讼纠纷较多,造成经济效益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数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就是创效的含义,对法务工作越来越重视;而国企、中小型企业、行业风险小的企业中,法务工作没有体现重要性的机会,无法与企业财富增长挂钩,故往往被企业分散、弱化,进而忽视。

(3)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法务工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停留于表面,企业法务团队仍被排挤在企业核心成分之外,职责范围被弱化。一些国有企业总部虽有专门法律机构,但人微言轻、作用有限;二级分支机构法律人数量有限,常常陷入单兵作战的困境;三级公司没有单独的法律机构,法务人员受非法务主管的领导。在法律风险防范与企业发展发生冲突时,企业领导者与业务部门往往会以获取利润为重,对法务意见并不理会。

(4)中国企业法务管理的外部环境比起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法务管理的发展环境整体而言较为恶劣。比如,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还不完善,政府不当干预经济的行为较多;国企是经济的主导力量,享受较多优惠以及垄断大部分行业,民营企业在夹缝中生存;融入国际化进程太慢,许多企业没有国际化的视野;高端技术创新乏善可陈等等。

2.2 我国企业法务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企业法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存在问题。企业法务工作需要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型、文凭型、司法职业型或者社会律师型的企业法务人员,而是需要一个熟悉本企业与行业的,商务型、业务型、能力型、管理型、复合型的法务人员。而一般企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法务,一种是从本企业自身培养成长起来的法务人员,缺少司法实践经验以及在司法系统的人际关系,工作起来会感觉不专业,遇到专业法律问题需要请教外聘的专业律师。另一种是大学教师、公检法还有社会律师出身的法律人士,缺乏对企业了解以及商务管理思维习惯,工作中的专家思维模式相对刻板,时常与企业经济利益产生冲突。第三种则是刚刚法学毕业的学生,没有经验。不管哪一类型都还不能很好解读法务工作的要领,我国企业法务市场急需既有专业法律知识又有企业商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2)企业法务部门不能很好地与其他部门进行互动,不能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无法对各部门工作的隐藏风险进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往往是隐藏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例如投资风险、财务支付风险、人事风险、安全事故风险等。但现实中许多企业法务部门往往与风险存在的部门沟通不够,没有较好的介入点以及切入时机,难以及时发现和反馈各类风险,往往只能做事后补救处理。这样一来,法务部门不能在根源上预防法律风险,难以发挥法务部门真正的作用。

(3)企业法务工作团队缺乏稳定性,人员队伍流动性普遍较高,难以形成具有稳定性与传承性的法律工作团队。企业法务在中国仍旧属于刚刚起步的职业,但由于没有国内经验可以借鉴,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具体发展道路难以预测。而且在发展初期,企业法务存在不规范、不重视、不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许还会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存在一段时间,导致许多企业法务的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充满怀疑,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极其不自信。这是导致难以建设稳定的企业法务团队的重要原因。

3 对企业法务管理未来的展望

虽然中国的企业法务管理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主管部门不明确等问题,但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中国的企业法务管理将会呈现法务管理日益重要、法律顾问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法律顾问地位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第一,企业法务管理在社会环境以及企业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在党的十中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市场经济的建设,可见我国对企业在当前法律制度规范下经营以及自由竞争越来越重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法务管理的重要性在越来越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也逐渐突出。

第3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一)网络经济了传统的供需平衡机制

在传统经济学中,生产随需求而变化,企业根据需求的升降来调整生产。也就是说,传统经济是一种“供给支持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平衡供给和需求。它的传导机制是:需求——价格——供给。具体来说,需求下降,引起价格降低,再引起供给减少;需求上升,引起价格升高,再引起供给扩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由于没有什么摩擦,没有相互抵触的因素,因而需求毫不费力地随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网络经济是一种“供给主导需求”型经济,即“看不见的手”努力“主流化”。它的传导机制是:供给——价格——需求。具体来说,供给增长,引起价格降低,刺激需求增长;供给增长,又引起价格降低,再刺激需求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可见,网络经济中供需平衡的规律颠倒了。

(二)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中的“收益递减规律”

收益递减规律打个比方说就是,消费者吃得越饱,饥饿感就越小,对食物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食品商的收益也就越小。而在网络经济中,消费者吃得越多,就越感到饥饿。例如,微软公司的用户需要越来越多的该公司生产的产品,因为软件用户已被锁定在某一个文字处理系统或排版系统上,他们不愿学习使用新的系统,于是不断购买原系统的新版本。不久,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创意就取得了偶像地位,随之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一种时尚,从而取得了主流地位。主流化了的产品、服务或创意能自身获得动力,从而使收益递增,而不是递减。

(三)网络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反馈机制”

这里首先要明确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所谓负反馈就象是汽车行驶太快时的突然刹车,是阻力、摩擦力。在传统经济学中,负反馈既是阻力,表现为需求阻碍供给;又是摩擦力,表现为制造、分配和销售的正常开支,表现为收益递减。正反馈则截然相反,它是在加速而不是阻碍市场份额的变化。降低价格,锁定特定的用户群,发展长远客户,所有这一切都刺激了需求的增长。这种正反馈机制促使需求不断增长,迫使产量持续增长,直到市场饱和。因此,网络经济自身具有正反馈机制,这种正反馈机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负反馈机制或收益递减规律的运作方式正好截然相反。

但是,网络经济虽然不同于传统经济,但它仍要受市场力量的支配。正如詹姆士·阿利指出的,“递增利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递减利润就不存在了,这两种现象将永远共存,并且起着互补作用。”实际上,网络经济仅仅是延迟了递减利润开始产生影响的时间。

(四)网络经济具有非线性的“混沌”特征

某些具有内在不稳定的系统时而会出现紊乱的态势,数学上称之为“混沌”。而非线性则是指人们难以预料的因果关系。例如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就是一种混沌状态,买卖、抢夺市场份额向来就是按非线性系统规律进行的。一个混沌系统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网络经济就是这样一个非线性的系统,它一旦有变化,就不是从一个值均匀地变化到另一个值,而是跳跃式地变化。网络经济内在的非线性特征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主要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只能用“混沌理论”来解释。一个非线性系统即使呈不稳定的混沌态势,它仍会趋于某个均衡点,系统围绕该点上下波动,达到该点时,便处于稳定状态。这个点就是混沌系统的均衡点。运用到股市上,它就成了某种股票价格的均衡点;运用到网络经济中就是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体系的本质不同就在于它内在的数学原理是用数理混沌理论描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只揭示了有形物品、货物的供需以及市场总是从一种状态线性地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规律,它无法解释当代网络经济所具有的非线性混沌特征。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现代网络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特殊定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定律不同,它有自身的一些特殊定律。

(一)莫尔定律(Moore’Law)

莫尔定律认为,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经济的变化速度(rateofchange),网络经济是按照“因特网时”(internettime)的速度运转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翻一番。由于这个定律首先是由美国因特尔公司的戈登·莫尔提出并应用的,因此被称为“莫尔定律”。

“因特网时”是网络经济的变化速度,它是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的,这已接近人类能够吸收信息并做出决策的能力的极限。通常7年相当于因特网时中的1年。在因特网时,每3~5年就是一个网络经济时段。一种产品在3~5年里就会达到主流饱和状态。为了更鲜明地理解因特网时,可以将网络经济与农业、工业、后工业等经济时代列表对比如下: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时代的对比

时代延续时间(年)交互速度(英里/小时)环球所需时间

农业经济3~50003~5(人力)3~5(年)

工业经济3~5003~50(马车~汽车)0.3~0.5(月)

后工业经济3~503~500(飞机)0.03~0.05(天)

网络经济3~53~5000(网络)0.003~0.005(小时)

显然,每个时代的长短取决于交通和通讯的速度,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技术速度。根据上表,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要短10倍,后工业时代要比工业时代短10倍,而网络经济中每个时代则只有3~5年,极其短暂。

极端的“因特网时”给网络经济的运行强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学习。莫尔定律是网络经济中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必须遵循的一种业绩学习曲线(performance-learningcurve)。网络经济是给信息增殖的一种经济模式,增殖能产生更多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又能进一步增殖,这种不断循环着的特殊的信息收集过程,被称为学习。学习是运行在网络经济中的正反馈机制的核心部分,因为它以技术优势代替了物质优势。一般来说,一项新发明、新的电脑程序或新方法问世后,必然会有人对其做出改进,在原来的基础上巧妙地修改、提高或运用,从而掌握了增殖的奥秘。这促进了更多的革新和改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学习,导致了后代产品的进一步增殖。这个发明、学习和增殖的循环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枯竭或该技术被其他技术所取代。学习导致了全社会都在追求速度,学习过程和与之相适应的正反馈机制是网络经济的推动力,因此,控制学习变化速度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达维多定律(Davidow’Law)

达维多定律认为,在网络经济中,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能够自动获得50%的市场份额,因此,一家企业如果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第一个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与其作为第二或第三家将新产品打入市场,绝对不如第一家,尽管你的产品那时还并不完美。该定律还认为,任何企业在本产业中必须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即要自己尽快使产品更新换代,而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把你的产品淘汰掉。这实际上是在“因特网时”中生活的一个必然结果。威廉·达维多在因特尔公司任副总裁时,就注意到了提高产品更新速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这一定律。

(三)新兰切斯特策略(NewLanchester’Strategy)

对网络经济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个人是英国的F.M.兰切斯特(1868~1946),他设计了英国的第一辆汽车,写了《战时飞机:第四代武器的开端》一书,并于1916年创立了“数学理论策略”。他的思想影响了运筹学的创始人伯拉德·库柏曼。W.E.德明在60年代把上述两人的思想介绍到日本,日本科学院院士申夫田冈博士总结了该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日本人的消费状况制定了一种新的营销策略,被称之为“新兰切斯特策略”。该策略描述的是网络经济的竞争规则。新兰切斯特策略被用于商业时,就成为一整套的指导原则,指点市场部门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具体来说,新兰切斯特策略的运用可以使产品、服务或标准主流化。某个产品一旦主流化,它的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锁定了一大批固定用户,并给生产该产品的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因此,兰切斯特被许多人视为运筹学之父,在网络世界里,可以称为网络经济的建筑师,至少也可称为市场交易策略的设计大师。

三、网络经济中的生存原则和竞争策略

商场就是战场。网络经济中的市场营销就象打仗一样。根据以上网络经济的特征以及运行规律,企业必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存原则和相应的竞争策略。

(一)产品主流化(mainstreaming):抢夺市场份额

主流化是网络经济生存竞争的首要原则。为了赢得最大市场份额而赠送第一代产品的做法就是主流化。主流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锁定”(lock-in),即通过吸引客户从而占领主要市场份额的过程。一旦数以百万计的用户对该产品有了依赖感,考虑到培训费用和其他转换成本,他们就再也逃脱不了;一旦某个产品取得了主流地位,这个地位就不大可能被动摇。显然,主流化有两方面的意义:它不仅锁定了用户,同时还消除了竞争。

免费赠送是实现主流化的具体方式,它通过把自己产品的价格降到冰点,而使其普及程度一夜之间升到沸点,从而一跃成为市场霸主。许多网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这也就是著名的“剃须刀和刀片”原理,赠送剃须刀就是为了长期推销刀片。

主流化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市场份额的最大化,而市场份额的多少与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研究发现,一个企业要想在网络经济中白手起家,必须先拥有26.1%的份额,再赢得41.7%的份额,最后达到73.9%的份额。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当一个企业使用高明的计谋达到26.1%的市场份额这一最低目标时,才能成为“竞争者”,即才可被看作是一个可参与竞争的企业。若低于26.1%,则它的生存能力就很弱,只能算是“不稳定的竞争者”,它的地位可能随时会被竞争者取代。一旦拥有26.1%以上的份额,就开始与其他公司相脱离,处于领导市场产品的地位。获利能力一改变,市场份额也随之改变。(2)弥补缺口来进一步赢得41.7%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样就会成为市场“领导者”。所以市场霸主的目标是猎取超出41.7%的份额,这时,该公司与它的竞争对手之间赢利能力的差距才能扩大。在网络经济中取得这一关键地位的捷径常常是兼并和收购(M&A)。(3)通过主流化以赚取73.9%的份额,从而成为“垄断者”。当然,垄断是每个雄心勃勃的公司的最终目标。但是,但再往上超过73.9%时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其一,很难刺激出更多的商品需求量;其二,会引来与其他产业集团或专业化产品公司的竞争;其三,市场份额与赢利能力两者之间就会错位。因此,虽然拥有90%、95%或100%的市场份额,似乎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在网络经济中不应该是一个聪明企业的目标。

(二)铸造价值链:“黄金定律”

网络经济中,许多高科技产业已构成价值链上的分支。价值链是由基础科技公司、中等增殖公司及最终用户共同联结成的价值增殖链条。网络经济通过价值链实现价值增殖,企业从价值链的一个或多个分支中抽取资金,赚得利润。网络经济决定了任何公司若只是赢利,而不实现价值链增殖,将难以幸存。

价值链中包含有“黄金”,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价值链上的分支越多,它所获取的“黄金”也越多,这就是“黄金定律”。任何企业意欲挖掘网络经济的潜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由一个甚至多个市场空间构成的价值链。

网络经济下,价值链比各组成部分的总和价值要大。单枪匹马地干无济于事,所以各企业要联合起来,形成“价值链群”才能幸存。随着产品的分解,价值链不断整合。各企业应建立合作关系,发挥联合的作用,竭力从整个价值链上获取利润。

(三)PICN原则:产品个性化

网络经济中产品和服务必须要有个性,即质量和外观以及感觉要对人性因素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瞄准个体市场,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即遵循PICN原则。

PICN是一个缩略词,由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客户化(customization)和特定化(narrowcasting)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大写组成。这里,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个体化是指某项产品是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代替了效率,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

显然,PICN原则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网络经济中的生产不再是整体地、大批量地生产出普通呆板的产品,或提供僵硬、没有特色的服务,取而代之的是,它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事后能够改进。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节约资金这些传统观念正在悄然逝去。由于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网络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虚拟社区和部落意识

虚拟社区是由有着相同需要的人组成的群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联结起来,虚拟社区这个概念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首先得找出富有代表性的个人习惯、个人喜好和个人品味,并据此生产出符合个人需要的产品。然后企业必须找出大量的这种类型的潜在客户,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特的群体,向他们出售产品。但是要想吸引住这个群体,就得迎合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要创造出一种社区意识。一个成功的营销策略必须迎合他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要适合一个单个的人,同时要能引起整个部落的兴趣。事实上,虚拟社区已超越了社团的范畴,随着网络经济趋于成熟,每个人都将成为某个虚拟社区的一员。这一观念实现主流化以后,很多后工业时代的做法将被过去的农业时代的传统所代替,人们的观念必须领先一步得到更新。

(五)企业产业化

在网络经济中,当市场份额增加到最大值时,该产品就成了市场的主导产品,制造该产品的企业就能创立完整的产业。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产品转变为产业的标准,否则该企业就会失去垄断市场的机会。发展一个产业与壮大一个公司有天壤之别,区别在于发展一个产业得到的回报比发展一件产品的回报更为丰厚;换言之,一家公司若是转变为一个产业,其价值就转化为一个“金矿”。例如,微软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而苹果公司只停留在一家公司。微软公司的产业包括了本公司,外加成千上万个第三方开发商、合作伙伴及追随者,是最成功的例子。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企业内外环境均发生了奇异的变化。企业只有密切注视并适应这种变化,采取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竞争策略,才能在网络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T.G.勒维斯[美],《非摩擦经济——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卞正东、王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2、马广奇,网络时代的投资银行,《资本市场杂志》2000.3;

3、MaGuangqi,TheFinancialTrendsIntheNetworkTimes,SelectedProceeding-TheFirstChinaandU.S.AdvancedWorkshopinElectronicCommerce2001,EditedbyLiQi,LinZhongxietc.,ShaanxiPeople’sPublishingHouse,2002.10。[

第4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关键词] 网络经济 中小企业 发展战略

网络经济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联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可以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 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都运行于网络环境,处于同一竞争层面上,市场机会均等,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中小企业如何能把握契机、在网络经济模式下发展壮大,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网络经济给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1.网络经济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新的机会。网络经济可以扭转大机构发展专门跨组织系统的优势,使中小企业获得参与发展共享跨组织系统的机会,使得业内的控制权更为分散,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新的竞争机会。

2.网络经济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它可以从信息管理的各个方面把一个小企业变大,使得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不再受到经济规模大小的制约。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与国际市场的对话,较容易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国际机遇,开拓国际市场。

3.网络经济促使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网络经济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企业内部组织流程、内部流程等,有效提高了管理水平,使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能更科学地制定企业决策,从而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网络经济则能够使中小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低成本化。

二、我国中小企业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建设投资不平衡。我国网络建设好的有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网络建设一般的有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网络建设差的是西北地区。

2.网络经济的标准制定相对薄弱。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相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网络经济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相对薄弱,大部分相关网络标准是从国际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转换来以外,由我国自主制定的、直接与网络经济相关的标准几乎为零。

3.观念滞后。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网络经济给他们带来比大企业更为有利的机遇,还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网络利用率低。我国中小企业使用互联网的程度参差不齐,应用极不平衡。大部分上网企业只是将一些基本信息如厂名、地址等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已独立的域名网址,开展其他网络营销活动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但却是空壳网页。网络对企业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5.人才素质不高。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高层对企业网络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树立网络经济的概念。企业从高层领导到基层具体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深度的培训,复合型网络经济人才更是匮乏。企业员工的管理素质、技术素质难以适应网络经济模式下的变革。

三、网络经济模式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

1.信息化战略。2005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要扶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解决中小企业在投资、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提高商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的兴起为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削减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快速进入市场。当然,企业建成网络系统以后,一定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在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数据采集、生产调度、营销管理、决策指挥的电子化、科学化,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以充分发挥网络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功能。否则,将是一种浪费。

2.人才战略。我国中小企业网络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缺乏优秀信息技术人才,这是造成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建设困难的症结所在。

3.商誉战略。形象和商誉是企业生命之源,中小企业开展网络经济应该始终将企业商誉形象摆在第一位,应及时更新网站信息,丰富网络资源,为企业用户不断提供优质的服务,采取最新的网络媒体宣传手段和措施,宣传企业网站,扩大企业影响面,赢得客户的信任。

除了以上发展战略外,中小企业网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需要政府建立安全认证机构等网络经济环境,并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和协调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政府还要在信息的标准化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要制定标准化规范,而且要让企业都能够学习和了解。只有把信息安全和标准化问题解决好,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小企业的网络经济才有可能顺利发展。

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除了通过网络树立企业形象,开展网上营销外,最根本上的还是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全方位应用,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特征、客户的需求、市场分布技术等各项资源的情况,分阶段、分步骤,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林业资源是自然环境在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也遭到破坏性的采伐,尽管短期内带来大量的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却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损害的后代子孙的利益,因此研究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从事林业相关活动时,要在合理保证更新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不受外来侵害的前提下,合理有序的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并通过合理开发与科学培育,力保林业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保护环境、调整生态的功能,既满足当前对林业资源的需要,又不会损害后代子孙使用林业资源的权利。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对维持一个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林业主副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乃至于对某一区域、国家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就显现出来,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可以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1。

二.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林业的建设,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在建国之初就颁布了《森林法》,后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多次修订,与此相配套的还有多个林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总体来说,对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但是从目前的林业实践活动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林业资源的产权模式落后。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基本上全部为国家或者集体所有,这种产权模式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特征,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看出,这种相对单一的产权结构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不仅导致林业资源过度采伐,也使得相关主体没有动力是进行林业更新活动,同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

二是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可再生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普遍遵守的制度,即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者在合规合法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需要向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或者是生态维持者相应的费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林业实践活动中,尽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覆盖面不足。

三是林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关注,国家也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一些林业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对林地占用、林地用途以及林地破坏案件中的监管面不够广、执法不严。

三.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也要保证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受破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和生产模式,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相关技术,增强林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地制宜的选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俱佳的林木品种,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

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物质保证,在推进过程中要分三次产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宜的策略,首先在第一产业上,要不断遴选更加优质的林木树种,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生产周期短、材质较好的林木品种,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不断进行林木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由目前的以初加工为主逐步向精细化加工过渡,提升林木产品的质量层次;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日益火爆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及观赏树木的种植,逐步优化林业资源的利用结构,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三)完善法律与政策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积极的进行培育和引导,制定实践性强的执法规范,同时利用税收、行政等综合手段,保障林业资源不被恶意损坏,造成浪费;其次是要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林木加工企业开展精细化加工,提升林木的利用率。

(四)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研究

不断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林业科技研究投入,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人工林的经营仍处于粗放式阶段,尽快研究人工林如何采取集约式的经营管理,同时加强林业生态的监测体系、林业灾害预报、应急反应机制等以及配套技术;二是不断扩大林业示范区的试点范围,并充分利用这些示范区积极探索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此可以与国内的林业类专家合作,为其提供科研资金常驻林区,此外,还要借助产业应用类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全面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双.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3).

[2]毕秀芹,韩焕利.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价值工程.2010,29(6).

作者简介:

第6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会展企业属于第三产业,几年来发展范围越来越大。一般会展公司是涉及展会或者围绕周边进行业务开展的,有的展会公司会承办展会活动。有的展会公司会选择部分展会活动来做,做成展会构成支架。展会依托强大的舆论,依靠媒体将会展宣传出去。基于此,会展的网络传播的研究也显得更加重要了。在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并分析会展企业网络传播发展的影响因素,希望能够给予广大的会展公司提供帮主,提高会展的管理和决策提升。

关键词:

会展;会展公司;网络传播;影响因素

会展企业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越发达,会展企业会发展的更好,并且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展,又称作新技术的展示模块,会展会涉及多种技术。但是会展的实际实施工作远远复杂且繁琐的多,信息化会展并没有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反而有许多人抱怨。想要把会展做好,需要了解会展的网络影响,将会展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

一、会展的由来及意义

(一)由来会展虽然听起来是个新鲜词,但实际上会展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会展在国外就开始形成雏形,会展企业在西方发展的时间较长,有着比较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而我国现代意义上会展起步晚,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会展发展脚步开始加快,同时会展也符合我国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

(二)、会展发展的意义会展不仅仅是低碳环保,还能带来高收入。它能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推广会展发展模式,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促进经济发展。会展可以同时带动交通、物流、餐饮等各个领域的经济,并且会展本身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不需要像其他第三产业那样,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会展带动招商引资,加快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会展传播也能促进广告媒体的发展,总而言之,推动会展企业发展,带动我国经济增长。

二、促进会展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21世纪,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世界网络用户同比增长快,我国的网民在2015年6月时已到达6.68亿人次。我国将互联网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说明我国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视。互联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为会展企业提供网络营销的支持。网络营销为企业节约设备以及设备维护费用,降低会展企业成本费用,企业利用网络营销可以享受到一站式的信息化服务,更加的方便直接。会展企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招收大量的网络营销人才,推动了教育服务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人才,同时也为会展企业本身带来利益,满足企业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

三、制约会展企业发展的因素

会展经济发展也受到生产力要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我们需要网络营销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人员移动和展览品移动。网络营销推广是大多数现代企业所作用的销售手段,会展企业引入网络营销方式能够壮大企业发展,但是我国会展企业的网络传播总体水平不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会展活动当中虽然用到信息化,但是没有实现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会展信息化的前端有大范围的运用会展信息技术,但是后继程序没有深入利用信息化。现在所出现的会展信息化并不是大范围的、普及型的,信息不全面,基础数据不规范。有的会展信息往往被浪费,既不能用来分析数据,也没有什么可参考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量巨大,人们基本都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人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的关注度都是等同的,会展企业想要取的好的推广效果,只有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采取较好的策略推广,消费者才能注意到商家所的信息,否则很难吸引消费者。上文我们说到了会展企业需要网络营销人才,但是当前网络人才属于比较稀缺的状态,但是会展企业的网络发展需要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这样企业才会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当前,会展企业作为新兴企业,数量众多,竞争力大,想要脱颖而出也十分难,同性质的企业,都在互联网信息,这样会展企业的有效传播就加大了难度。会展企业需要集思广益,运用创新的网络宣传方式,对企业进行推广。

网络信息丰富多样,对于形形的消息,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然而所有的信息综合起来,并不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并且当网上关于企业的负面消息扩散时,会使企业形象受损。我国对于网络的运总并不像国外那样如鱼得水,也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成熟的理论,会展企业缺乏实践指导,处于摸索阶段。一场成功的会展离不开媒体的有效宣传,前期的宣传工作做的比较好时,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会展企业和媒体的公关宣传力度不足时,会展企业难以保证会展活动能够完美收工。想要好的网络传播效果,需要对网络营销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不管是会展企业的宣传主页还是后台的的控制管理维护都要做好,这样网络传播的效果才会更好,更具积极性。

四、结语

国内的会展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把企业的网络传播做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影响会展企业网络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于增加会展企业的利益流入,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育彬.会展企业网络传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0.

[2]翠跃萍.物联网背景下的会展信息化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4,11.

第7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通道类业务 同业业务 非标准化债券资产投资

2013年3月,银监会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业内俗称8号文。从此“非标准化债权”这一新名词开始逐渐纳入公共视野。在金融创新、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非标准化债权及其背后的同业和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本占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和居民的财富管理的需求。

一、非标准化债权与商业银行通道类业务的起因

通常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与通道工具紧密相连。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无法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投资于各种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因此需借助外部通道工具来完成这种投资。最早使用的外部通道工具是信托计划,在银信理财合作受到监管限制后逐步发展至券商、基金、保险等其它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计划,甚至还包括有限合伙制企业、金融资产交易所交易的各类债权等,并且一款理财产品可能包含的通道工具不止一个。原本,信托在银信理财合作中由于资产不入表而很好地充当了通道,但银监会的2010年72号文和2011年7号文要求银信理财合作中银行和信托必有一方需计提风险资本和拨备,随即泯灭了信托的通道优势,因此后来才会引发其它类型机构替代信托通道而逐鹿资产管理领域。随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政策得到放宽而开始涉足银行、信托公司传统的类贷款业务,以往通过信托通道的债权投资逐步转变至银证合作、银证信合作、银基合作、银保合作等。但在2013年8号文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比例限制之后,超标银行只有另谋出路降低比例数值,理财转同业成为了多数银行的选择。以同业业务的形式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也是近两年来银行类贷款业务的一种流行的操作模式。2013年以来,社会对于同业业务的质疑声频起,尤其是2013年6月份国内金融市场发生的所谓的“钱荒”更是将同业业务推向了风口浪尖。

二、商业银行通道类业务的发展

通道类业务最早出现在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合作,但由于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模式中的风险收益不匹配,且绕开了现行的银行监管政策,银监会2010年先后出台了“一个办法三个通知”,对银信合作进行强力打压。但2012年证监会发文放开了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同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允许基金公司设立专门的子公司, 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加上保险公司也加入与银行合作的队伍,证券、基金以及保险公司成为了银行监管套利的新通道。这些合作通道类业务的模式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信托、证券、基金以及保险公司利用他们能够开展资金管理业务的功能,通过发行信托计划、资金管理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等与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对接。

通道类业务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将表内资产转表外,逃避信贷规模和资本约束;二是将资金投向限制性行业或企业,逃避政策管制。例如银行将理财资金投资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然后再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名义存入协议存款。由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存款不属于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 这样,银行理财资金在转一圈之后,堂而皇之就变成了银行的一般存款;并且变相突破了利率管制,达到所谓“高息揽存”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类通道业务发展展望

我国商业银行的通道业务“总是被诟病、常常遭质疑、一直在超越”的现实,隐含了其“过程艰辛、结果风光”的吊诡与无奈。从去年初起,央行、银监会等部门先后颁布了规范理财类业务、信托类业务和同业类业务等管理规定,形成了史上少有的密集性制度约束。2014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对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业务进行规范。其中要求,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交易不得纳入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管理和核算,同时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由此说明买入返售的资产中不能再出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直接限制了火热的三方买入返售业务,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再次受到打压。127号文还对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等其它的同业投融资业务提出了要求,同时设置了同业业务期限和风险集中度要求,总之目的是禁止银行规避高资本消耗业务的监管。

不规范通道业务背离了市场化原则,因此,规范之路,只能回归市场化,在“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破除垄断经营;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放开利率管制;进一步冲击利益联盟,公平分享资源;进一步清晰经营边界,精细市场行为;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经济盈利模式和进一步调整发展理念,夯实规则基础”等方面做好、做实。归根结底,就是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主动降低资金平均成本,服务和充盈实体经济。实现从“资金绕着资金流”向“资金围着实体转”的流程变革与品质升华

参考文献:

[1]鲁政委.利率市场化下的同业业务[J].中国金融,2014.

[2]余赛.非标准化债权融资风险监管[J].中国金融,2014.

第8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074-01

1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优点

1.1 信息搜索功能――市场的全球性

信息的搜索功能是网络营销进击能力的一种反映。在网络营销中,将利用多种搜索方法,主动地、积极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商机;将主动地进行价格比较,将主动地了解对手的竞争态势,将主动地通过搜索获取商业情报,进行决策研究。网络的连通性,决定了网络营销的跨国性;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营销市场的全球性。在此以前,任何一种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去寻找目标客户。而网络营销,是在一种无国界的、开放的、全球的范围内去寻找目标客户。

1.2 品牌价值扩展和延伸功能、销售渠道开拓功能――明显的经济性

网络具有极强的进击力和穿透力。新技术的诱惑力,新产品的展示力,图文并茂,声像俱显的昭示力,网上路演的亲和力,地毯式和爆炸式增长的覆盖力,将整合为一种综合的信息进击能力。

美国广告专家莱利•莱特预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营销具有快捷性将极大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形成和促成网络营销经济性有诸多原因:如资源的广域性,地域价格的差异性,交易双方的最短连接性,市场开拓费用的锐减性,无形资产在网络中的延伸增值性,以及所有这一切对网络营销经济性的关系和影响,都将使我们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3 商情调查功能,迎接市场的冲击性

网络营销中的商情调查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对市场和商情的准确把握是网络营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是现代商战中对市场态势和竞争对手情况的一种电子侦察。通过在线调查或者电子询问调查表等方式,不仅可以省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在线生成网上市场调研的分析报告、趋势分析图表和综合调查报告。

网络的进击能力是独有的。网络营销的这种冲击性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穿透能力,明显地挑战了4P和4C理论。网络营销在进击时是主动的、清醒的、自觉的。什么也没有忘记。无论是在信息搜索中的进击,还是在后的进击,都是在创造一种竞争优势,在争取一批现实客户,在获取一些潜在商机。

2 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的可行性

经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有其可行性和独特的优越性:首先中国网络用户的迅速增长。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在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全球网络用户的数量也呈急剧增加的趋势,年增长率达50%以上。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网络用户将达4亿人,这为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营销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条件。其次,互联网本身有一些独特优势,使之与其他传统的营销媒体不同,互联网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使更多的客户更容易也更愿意接近互联网,互联网价格的低廉性以及网络的交互性,是中小企业得以使用网络营销的基础性条件。最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应用软件等的开发使国际互联网和其他网络的互动风险降低,大大提高了网上营销的安全性。另外网上交易存在巨大的市场前景。

3 中小企业借助网络进行营销的具体策略

3.1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无论进行何种营销,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这是营销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只有客户满意才能拥有忠实的客户,有了客户才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过,客户是一切企业得以发展的源泉。

3.2 深化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认识

中小企业在切实提高企业自身对网络营销概念的理解的同时,应大力促进企业上网,建立自己的域名和网站,构建其自身的网络营销团队,同时协调营销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以保证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加大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中小企业应当大力培养网络营销方面的人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和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组建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应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使得网络营销策略真正落到实处。

3.4 完善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加强网络安全

拥有一个独立域名下的企业网站、独立的企业电子邮局、全方位开展网络营销,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比较现实的目标。网站的页面设计、编排必须围绕企业的目标顾客群,会大大刺激访问者的购买欲望,使其成为企业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另外把方便留给访问者,如在网页添加快速进入网站各级页面的导航条,在网站上加入内部的搜索引擎,迅速回复客户的来信,利用E-mail、FAQ、BBS等与顾客做双向沟通等。熟悉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都需要企业遵守和熟悉相关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依法营销。只有健全法制,守法经营,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

从根本上来说,网络安全问题是人的问题。所以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一定要有人本身的参与,目前我国需要大批网络安全方面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在高水平的教育中才能迅速成长,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科研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3.5 努力建立物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针对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就是基础物流平台系统和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配送服务系统的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的增值功能。另外,要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现代化物流的实践。

网络营销是企业未来营销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务交易活动正在蓬勃发展。同时不可避免的是,现阶段我国的网络营销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在观念、人才、网络安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困难与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战略。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加强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需要其他社会服务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借助网络营销突破资源限制,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快速、健康、规范、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鄂湘.关于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计划实施的思考[J].矿冶工程,2007(6)

[2]王在勤.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11)

第9篇:企业发展展望范文

关键词:废弃食用油脂;无害化处理;市场手段;生物柴油

国家卫生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和建设部2002年联合颁布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废弃食用油脂是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不能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包括油脂使用后产生的不可再食用的油脂,餐饮业废弃油脂以及含油脂废水经油水分离器或者隔油池分离后产生的不可再食用的油脂。例如:煎炸废油、工业猪皮杂碎熬制的非食用猪油、潲水油、油烟机排放的废油脂等。

中国废油脂的产量很大,据估算,废弃油脂的量约占食用油总消费量的20%-30%。以中国年均消费食用油21万吨计,每年产生废油4-8万吨。收集起来能够作为资源利用的废弃油脂有4万吨左右。据报道,北京市内的餐馆一天就可以产生约20吨废油脂,每年可达7千吨以上。中国又是世界上制油大国,每年可加工食用油10万吨以上,而且有几千家食用油及肉类、皮革、骨粉、骨胶、明胶等骨产品加工企业,每年可排放动植物油脂下脚料几百万吨。这些废油脂和动植物油下脚料若直接排放,不仅造成环境和水质污染,而且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据报道,日本每年使用约2万吨食用油,产生40-60万吨废食用油,其中有25-26万吨被回收再利用。

目前,饮食行业废弃食用油脂的处理比较混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污染环境,部分饮食服务和食品加工企业因排污系统不规范,在没有专业人员管理的前提下将废弃食用油脂随意处置和排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影响市容,目前社会上有些地下加工点和个人在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情况下,使用人力三轮车和密封性较差的容器,私自到宾馆、饭店、学校和食品加工企业收集废弃食用油脂,使得大街小巷污油水较多,尤其是对城市主要街道的环境卫生影响较大,不利于树立大连创建最佳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三是危害人体健康,有些地下加工点为图暴利,甚至将收集到的废弃食用油脂经简单加工处理后再次作为食用油脂返回餐桌,经过简单加工的潲水油杂质多、色泽暗淡、混浊、透明度较差、手感粘性小,味道不纯(有较强的酸败味和腐臭味),感官性状与食用油明显不同,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可进行初步鉴别。然而,经过2次或2次以上脱水、脱渣和脱色处理的精炼废油,从感官性状方面较难与正常食用油进行区别,(1)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目前,利用餐饮废油脂和动植物油下脚料的主要工业用途是生产动物饲料用油、肥皂、涂料及洗涤剂等化工产品,用废食用油脂添加的动物饲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经被严令禁止,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存在工艺复杂、附加值低和废油的利用量少等问题。为了彻底杜绝废食用油脂及动植物油下脚料的危害,提高其利用价值,寻找新的利用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餐饮行业废弃食用油脂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不少省市颁布了针对性的管理条例,如《2006年一2020年大连市餐饮垃圾处理规划》等。但目前针对餐饮行业废弃食用油脂的管理主要使用行政手段,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理过程中,往往要求企业自行添加油水分离设备,并向企业按废弃食用油脂的数量收取处理费用。在采取集中处理以前,一般会有专人向企业收购泔水油,每吨在2000元左右;采用集中处理后,泔水油的销售收入没有了,还要缴纳处理费用。为此,企业往往瞒报泔水油的数量,仍按传统方式处理泔水油。

通过对餐饮行业废弃食用油脂的效用分析,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是3种情形:一是加工提纯,直接作为低档的皮革加脂剂等工业用油脂;二是用于制取工业油酸、硬脂酸等;三是国外比较流行的醇解制取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后2种情形属于油脂深加工,只有对废油脂深加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废油脂再流入食用油市场的问题,真正做到变废为宝。由于矿物油属于烃类,不会生成甲酯而得到分离,故脂肪酸甲酯中矿物油的含量远远低于原油样中的含量。生产出的生物柴油可替代零号柴油,也可作为柴油清洁燃烧的添加剂。使用生物柴油,无需对现有柴油机进行改动,在美国、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均建有年产万吨的工厂,产出的生物柴油用于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以及旅游区游艇。 燃烧生物柴油发动机排放出的尾气,其中有害物比燃烧柴油排放的有害物降低了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排放标准。所以将餐饮业废油脂转化为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既利用废物制成产品,又能消除环境污染,是具有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

按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柴油燃料是一种高脂酸甲烷,它是通过以不饱和油酸C18为主要成分的甘油脂分解而获得的.与常规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下述无法比拟的性能:(1)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低,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为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而废气对人体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降低94%的患癌率;由于生物柴油含氧量高,使其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有催化剂时为95%);生物柴油的生物降解性高。(2)具有较好的低温发动机启动性能。无添加剂冷滤点达-20℃。(3)具有较好的性能。使喷油泵、发动机缸体和连杆的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4)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由于闪点高,生物柴油不属于危险品。因此,在运输、储存、使用方面的安全性又是显而易见的。(5)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十六烷值高,使其燃烧性好于柴油,燃烧残留物呈微酸性,使催化剂和发动机机油的使用寿命加长。(6)具有可再生性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其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可供应量不会枯竭。(7)无须改动柴油机,可直接添加使用,同时无需另添设加油设备、储存设备及人员的特殊技术训练。(8)生物柴油以一定比例与石化柴油调和使用,可以降低油耗、提高动力性,并降低尾气污染。

生物柴油的优良性能使得采用生物柴油的发动机废气排放指标不仅满足目前的欧洲II号标准,甚至满足随后即将在欧洲颁布实施的更加严格的欧洲Ⅲ号排放标准。而且由于生物柴油燃烧时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该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从而改善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有害于人类的重大环境问题。因而生物柴油是一种真正的绿色柴油。

西方国家生物柴油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西方国家加大生物柴油商业化投资力度,使生物柴油的投资规模增大,开工项目增多。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都在积极发展这项产业。目前,美国有4家生物柴油生产厂,总能力为30万吨/年。欧盟国家主要以油菜为原料,2001年生物柴油产量已超过100万吨。2000年德国的生物柴油已达45万吨,德国还于2001年月11日在海德地区投资5000万马克,兴建年产10万吨的生物柴油装置。法国有7家生物柴油生产厂,总能力为40万吨/年,使用标准是在普通柴油中掺加5%生物柴油,对生物柴油的税率为零。意大利有9个生物柴油生产厂,总能力33万吨/年,对生物柴油的税率为零。奥地利有3个生物柴油生产厂,总能力5.5万吨/年,税率为石油柴油的4.6%。比利时有2个生物柴油生产厂,总能力24万吨/年。日本生物柴油生产能力也达到40万吨/年。

我国是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储量又很有限,大量进口石油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提高油品质量对中国来说就更有现实意义。而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清洁和安全三大优势。专家认为,生物柴油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汽车柴油化已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发展方向,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世界柴油需求量将从38%增加到45%,而柴油的供应量严重不足,这都为油菜制造生物柴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生物柴油产业还可促进中国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柴油作为现代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诸多领域。但由于石化柴油来是不可再生性资源,随着开展使用量的增加,柴油的出厂价格在飞速攀升,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再次调高了柴油的价格,出厂价为5520元/吨,而生物柴油的出厂价格约在4500-4800元/吨左右。生物柴油在价格上具有相当的优势。要解决餐饮行业废弃食用油脂的无害化处理的问题,单单依靠行政手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的限制,大力推广生物柴油的使用,解决好了成品的市场问题,作为生物柴油的廉价原料,餐饮行业废弃食用油脂的处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