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具有掌握探究自然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探究世界的科学态度。对于国内大多学者来说,探究性学习是指从现实生活中或者学科领域中选择出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时,能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谈论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发现数学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能对数学知识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巧妙的情境,选择合理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创设情境,是为了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在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使新的数学探究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围绕着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数学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巧妙的创设出以问题为主的情境,以此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探究性活动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探究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选择的内容必须是小学生有必要探究的,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探究出结果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才能有利于他们认知策略的形成。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到揭示数学规律和形成数学法则,以及数学知识的延伸这几方面。由于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内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老师在选择内容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和存在疑惑的数学问题来进行探究。通常情况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且能够生成教学目标的数学内容才具有探究价值。
2.开展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道理,这正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多种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使他们的智力和各项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数学教学本身比较枯燥,教师若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必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教师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以进一步开拓他们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大多数小学生认为,通过自己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知识,比老师讲授知识和在教科书上寻找答案更加有意义。
3.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来总结和反思。
总结探究结果和反思探究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反思能够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交流合作来完成。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可以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分析,从而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最后,各个小组分别派代表发言,老师对提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总结反思本次探究性活动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提供依据。在交流合作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互补,不仅增强了合作精神,还能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小学数学的探究性活动不用严格按照探究学习的基本程序来开展,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处理。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讨论;观念。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到最大的难点是缩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出了好几年了,广大教师不但知道,而且能接受。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指令,学生忙于执行。这种长期盛行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问题提得多、小、细、死;②教师提问过多,但对学生的导向却很不够,许多课上学生连提一个问题的机会都没有;③解决问题时注重答案和结果,不注重过程和方法。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去甚远。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通过近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索改革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能彻底扭转学生被动的局面,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一、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陈旧做法;二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具体是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这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是概念、规律、原理、方法等实质性的内容,而并非那些形式的东西;学生探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问题的解决和发现的结论上,探究的经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即学生是真正的思考者、探究者、研究者;关键是教师加以引导,以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借助探究性学习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具有探究性这一本质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开放性:由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具有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让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探究策略的开放性,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则是比较有限的。
2、实践性:主要是指通过探究,在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如:实际测量、动手实验等操作活动,数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应用。
3、综合性:由于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呈现出学科整合的综合化趋势,所以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主要是指探究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不仅使得数学本身的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技能得到了综合应用,而且有时还会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三、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个体独立探究型。即活动的过程仅仅是由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去发现。个体独立探究能使学习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型。以4-6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个体与集体活动包含在小组活动之中。这种活动向学生提供了可以进行横向交流与多向沟通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经验、共同提高。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3、 "沙龙型"--班级集体探究。对于一些具有共同研究主题的个人或研究小组,常采用"沙龙型" --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探究,以"头脑风暴"的方法,围绕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形成共识,集中解决难点,从而促进个人或各研究小组的探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独立探究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个体独立探究;对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组织全班集中讨论探究。
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两年来的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建构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明理内化 -->反思评价"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完善。该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下:
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好奇心,,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学习方式的产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激活其思维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本阶段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教材处理,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作好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的迁移、进入尝试探究作好准备,并将循序渐进训练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突破口,如引导学生学会揭题提问、自学提问、尝试提问、辨析提问等,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尝试探究的乐趣,提高尝试探究的效果,从而使探究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第二阶段:尝试探究阶段--选择合理探究形式和方法,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揭示学习规律。
这一阶段是整个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点。教师在探究前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素材,点拔、启发、引导和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尝试自学,使学生获得经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规律的机会,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应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倾听、参与讨论,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外,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同时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科学的探究方法。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A、操作——发现——应用。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将知识向课外延伸,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B、猜想-验证。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C、观察-归纳-反思。即让学生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并学会进行反思。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某些公式、法则等大都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推导出来的,而问题的归纳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反思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规律的过程。在归纳反思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D、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虽然类比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但类比、联想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知识迁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理内化阶段--指导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创新;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画龙点睛地进行归纳、概括,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思维方法及学习方法等清清楚楚。然后,让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在获得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有逻辑地表达独自见解的机会,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推理等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第四阶段:评价、实践阶段--反思评价过程,尝试运用知识,获得实践体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鼓励为主的民主评价,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收获,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另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尝试运用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获得自主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其作用是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反思评价主要是组织学生积极反思探究的过程,进行自评、互评和师生互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拔、启迪,调控评价过程,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性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五、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综合实践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看,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多样化的,如"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归纳概括情境"等。下面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四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作以讨论。
1、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最终以'能够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教学目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认知结构范围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材料,可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问题情境可为学生的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产生联想式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既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情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这种情境适宜于引起同化反应的新知教学。其一般的教学程序是:对问题观察--联想--回忆旧知--利用旧知进行探究--问题解决,在教学中强调化归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2、猜想式的探究性学习
以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性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旧知的矛盾,并提出有矛盾的地方,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创设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中采用学生说、学生听,学生改、师生评,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师生共议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产生猜想式探究性学习。这种问题情境适宜于引起顺应学习的新知教学。其一般教学程序为:观察--猜想--检验--结论,在教学中强调"猜想+验证"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化思维的需要;这样的情境无疑成为学生猜想创新的土壤。
3、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而且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思维产生偏差时;②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易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或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出现的错误;③对易混易错的相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数学概念或结语中的关键字、词等进行辨析……若从这些辨析正误中选择素材,让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创设试误码率型的问题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的探究性学习,反思错误的原因,提出批驳型问题,可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对错误的认识和警戒,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其教学程序一般为:考察——辨析——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分类讨论思想等。
4、建模式的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设计型学习;设计;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12-04
当前,探究性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课程理念及教学系统的局限,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使用“基于剧本的探究”(scripted-inquiry),而不是真实的探究;在这种“假设性探究”中,教师设定目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提供步骤,并与学生讨论“正确”的结果或‘正确’的结论。从教学论角度看,这种“基于剧本的探究”显然排除了教育和学习过程的“真实性”——造成知识的复杂性和过程的体验感的缺失,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与创新学习的有机结合。为矫正“基于剧本的探究”在研究性教学实践中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以真实的项目设计为中介,倡导设计型学习这一探究性教学新样式,并具体阐释设计型学习的涵义、价值及其逆向思维过程模型,以此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革新。
一 设计型学习的脉络追溯
如同其他探究性教学方式一样,设计型学习也源于科学教育领域。20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里,科学教育出现了以科学素养的培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科学教育除了学习科学内容之外,它的中心目标之一是协助学生科学地学习推理。传统科学教学关注学生知识和技术的获得,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通过讲授、阅读和演示(其中教师或书本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来呈现知识。人们意识到,如果科学探究过程都是被教授的,那学生就并没有在丰富的知识情境下进行真正的探究学习。比如,很多教科书可能在开始部分显示有关于科学方法或测量过程的内容,学生在参与到任何有意义的科学实践中之前要学习这些概念,学生在这些预先设定好的认知决策引导下,往往忽略了真实的科学推理。同样的,教学中的探究任务很少要求学生对相同的基础过程进行多元化研究,以探索有可能解释一个现象的多种假设和实验。因此,一般科学课本及传统探究性学习中设计的简单探究任务不大可能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推理的能力。
在认识到科学教育中传统探究学习的弊端后,学者们转向了设计与“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领域。其实,教育的设计科学属性早已得到认可,当代人工智能专家西蒙(H.A.Simon)在其经典著作《人工科学》一书中,直接将教育研究归类在设计科学的领域和范畴,这些领域无一例外强调“设计”这一人类重要的活动,而设计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并不仅仅只存在于艺术中,设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无处不在,美国国家科学标准中认同一个新兴观点:设计是对科学素养的补充和支持。他们认为在科学教育中,科学与设计都有一些共同的概念如系统、组织、形式、模型等,通过设计作为中介来支持科学教学是一种可靠的途径,建议科学教育中将科学知识应用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中。
由此,教育领域“设计”概念的流行也预示了“设计”在教学中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在课堂中将教学和设计相结合的想法也在欧美教育领域引起很大关注,并在各个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其他以学生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相比,这种设计为中介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了真实的情景,学生参与到设计中有意义地学习学科知识和设计技能,“设计”是创建新科学知识的手段,通过设计制品然后学习设计制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或者先学习科学概念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一个制品。这一思想后来经过尼尔森(Doreen Nelson)等人的实践、建构与发展,形成了为系统化的设计型学习样式。设计型学习方式在欧美高等教育、基础中得以大量推广和实施,尤其是在工程类课程、设计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科学、社会等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用以发展学生的更多能力,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发展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二 设计型学习的涵义与价值
1 设计型学习的涵义
设计是有目的的且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设计源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问题解决的本身即是对各种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在西蒙(Simon,1999)看来,设计活动和其他真实世界的很多问题解决活动大部分和“定义不良的”(ill-defined)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任何的设计制品都是广泛价值判断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真实问题都是定义不良的,只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以及最好的解决方法。因此,在问题解决的属性上,设计与学习很类似,学习其实也是一项解决一系列“定义不良的”问题的活动。在设计型学习中,设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又将学习得到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随着学习的开展而不断深化。
借鉴设计的这种特质,综合各方观点,本文认为,设计型学习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具体实现样式,是一项以学习目标为准则基于项目的活动,教师给学生提出挑战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将各科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利用已学的知识,设计能反映主题的制品,再通过新学的知识,重新加以修改和设计,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设计制品并不是最终经验,学生能够获得能够用在各个研究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和社会技能。在设计型学习中,设计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又将学习得到的结论反馈于设计,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随着学习的开展而不断深化。
2 设计型学习的特征
从设计型学习的定义和过程看,明显有别于其他一些学习方式,也凸显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开放性。在对象方面,设计型学习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包括学习困难(1earning disables)的学生,通过挑战性的真实设计任务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科目上不仅用于科学、数学学科,而且面向所有学科,不仅可以增加科学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写作技巧等。②可及性。设计型学习并没有要求很贵的学习材料和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身边随时可以得到在材料,如纸张、铅笔、胶水以及可回收的废品等,这些就能使设计型学习的课堂生动起来。在学习环境上,设计型学习可以在任何一个教室中进行,对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并不像探究性教学那样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③整合性。设计型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对一门学科进行学习,它是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将有关联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这种整合提升了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中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与团队的协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④挑战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且还有熟知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通过设计型学习达到多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要起到课程设计者、协调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把设计型学习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3 设计型学习的价值
(1)体验真实的设计感。正如纳基(Moholy Nagy)所指出的,“设计”综合了各种因素,学生在课堂中整合多门学科的知识去“计”课程作品,所以它在教育中应用也就具有了整合多学科的特点。通过设计挑战性任务,学习者体验到了真实的设计感,设计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利用“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到用课堂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问题的设计感。
(2)投入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指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设计”在设计型学习中意味着创造一个制品去解决一个明确的需求。在设计型学习中只有在设计时有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时,这些知识和技能才会介入课程中,这样学生就会进行理解性学习,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使要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先前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合乎逻辑的联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
(3)学习成果制品化。设计的学习制品是思想外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制品能使学生考虑到那些忽略掉的物理因素:学生通过制品更容易地陈述自己的想法,其他人也可以提供丰富的建议,使得知识协作性探究建构成为可能。
(4)学习过程迭代性。在传统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中,虽然也融入了设计环节,但是一般都是先把相关的课程知识呈现完后才让学生去参与活动,设计的制品往往也将作为最终的经验。设计型学习虽然也重视设计制品,但它不是最终的经验,它最突出特点是过程的循环迭代性。
(5)教学设计逆向性。在设计性学习中提倡自下而上的逆向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并不始于讲授新课,而是先让学生在设计任务中自主学习和探究新课的知识和技能,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讲授课程知识,巩固学生刚在设计任务过程中已经自主学会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大部分学生碰到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补充知识对作品修改设计。这种逆向学习方式即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了知识技能,也让学生在一堂课中能把握重难点,并及时学以致用。
4 设计型学习与其他几种学习模式的比较
(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既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从课程视角看,是指由经过仔细选择、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而这些问题是学习者在获得批判性知识、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策略以及团队合作参与能力时需要的。从过程视角看,是指遵循普遍采用的用以解决问题或应对生活和事业所遇挑战的系统方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往往强调的是一种跨专业和跨领域课程,是通过协作完成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任务教学法强调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的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三设计型学习的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
这里以尼尔森的实践研究来阐述设计型学习的可操作模型。设计型学习的创建者尼尔森是加州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t Pomona)的教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理论家、研究者和课程设计者。由她创建并付诸实践和推广的设计型学习,采用“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过程模型,在高等教育教学以及K-12的互动课堂中实行,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逆向思维的提出源于传统的教学目标分类层级。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大多数的教学和学习都只是记忆和理解事实。正如他所说的说,真正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分析,综合和评价事实和思想,并发展原有的思想。尼尔森认为,传统的“顺向”教学始于基本事实,“逆向思维”开始于最高级别的推理。学生开始设计和制作从未见过的学习对象,这些正是他们将要从课本中学习的知识。学生解释学习对象的功能和和所属地。然后,他们通过传统的指导课程学习基本的课题。图1就是尼尔森的设计型学习方式——“逆向思维”(Backward Thinking)学习过程模型。
正如上图所描述的,第一步,需要教什么?确定基础课程的一个主题或概念。例如:保护是一种普遍的概念。在社会科学,学生了解保护的内容和法律中保障生命和财产的法律条文的作用。在科学中了解皮肤对人体的作用和血液中的抗体的作用。第二步,从课程中找出问题。如:人或身体是怎样被保护的?“1/2步”,把问题转为一个“从来没有碰到”的挑战任务,这可以是一个“从没见过”的保护人们免受侵犯的方法或保护身体的方法。第三步: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设计评估标准,制作两张表单“不需要的”和“需要的”。
关键词:善于提问学会内化学会探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即由学生把自己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自己在游泳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学会创新,产生创新的欲望。”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探究创新过程的揭示、再现,给学生一个启迪的过程,这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而探究活动始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场面,老师让学生提问,有些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谈,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提问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会并进行提问:
(一)、揭题提问。即当老师揭示课题后,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同学们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当揭示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就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在什么情况下比值不变?”、“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
(二)、观察提问。即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如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四道例题,并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哪几题是条件和问题相同,而数量关系句不同?哪几题是数量关系句相同,而条件和问题不同,哪几题单位“1”是已知的,哪几题单位“1”未知,单位“1”已知,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求解?单位“1”未知,又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求解?
(三)、比较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比较提问是让学生在比较两种事物异同点后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了“正、反比例”后,我要求同学们通过比较,并提出问题,学生就提出了:“正、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正、反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问题。
(四)、尝试提问。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在进行练习时,因为学生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样为解答一些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因此可培养学生提出可以直接解答难度不大的例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联想提问。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联想提问是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而提出问题。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先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我再通过演示将圆切割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再启发学生们通过联想,并让他们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是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一样呢?”最后在师生互相讨论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在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内化
“内化”是指同学们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一阶段既是同学们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一)、从基本题练习中得到内化。
基本题是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一般出现在例题后面“做一做”中,通过“做一做”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迅速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掌握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或V
学习数学学习兴趣是关键,又是学好数学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尝试方法的时候要注意方法的实用性,避免使用远离生活的“大道理”。尤其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的学习中的最大的不快了的事。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生的特点采取以下几个办法来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在化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化学教材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改革等都在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受重视,我主要从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就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不仅作为重要的理念被强调,作为教学建议被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是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教师在一堂课开始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出课题,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学生对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尝试探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还可以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生予盾,激发探究动机,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目标。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否则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又要能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以引发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引发新的问题 。
2.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形式下应用探究(悉心指导)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那些同学负责准备材料、那些同学制定实验方案、那些同学搜集信息、那些同学负责记录都要有明确分工。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在有限的课堂中要留出充足的参与时间,让学生当主角。如果有条件的话.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做;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在动手之前,能够尽可能地思考,并让其实践探究,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失败,也要在肯定其探究精神的同时具体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根据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尤其是合作学习探究的情况,适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归纳、概括讨论要点,理清概念,整合方法,明晰道理,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中实践探究的成果。
3.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形式下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自主学习的探究一般只能解决比较浅易的问题,而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生必然会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时就可以顺势集中几个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共同解决。合作探究的问题不可太多,一般以一至两个为宜。形式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时,教师应暂时放弃主导者的身份,以与学生同等的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讨论探究中来,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合作探究造成压力,不会阻遏学生思维的充分发散,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生生合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从两个人一组到全班为一组都可以,主要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充分发表意见,提出观点,提供信息,以达到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的效果。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全班同学之间都需要进行合作探究。
4.总结评价,让学生在贮存收获的过程中享受探究(认真反思)
这一阶段主要是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的鼓励,同时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总结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当学生获得问题的结论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将探究获得的新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并将新旧知识串联,结网,使新旧知识信息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将新的知识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使新旧知识进行优化和建构,最后达到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进行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的探究方案,要有悬念。没有悬念的所谓“探究活动”是不会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也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也不可能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模式 探讨 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一、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的再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归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对具有探索性的生物学问题予以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及主动实践。
二、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强烈探究心理的途径
1.实验――躬行实践,加强探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真正领略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从而更主动地追求知识。
2.观察――丰富感知,提高探究效率。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又一直观有效的途径,观察前要让学生弄清“怎样看”和“看什么”。例如,在观察软体动物时,要告诉学生观察有无贝壳,有几片贝壳,呈什么形状,贝壳内有没有外套膜等;对细胞分裂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并细致地观察。
3.假想――触“景”生“情”,拓展探究空间。
假想往往是创新的萌芽和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假想推断能力,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善于突发奇想。
4.讨论――集思广益,规范探究行为。
课堂上教师要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芽的发育”中讨论茎的形成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下列问题:为什么有的植物先长叶,有的先开花?使学生对芽的认识更深入,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互动中触发新的灵感。
5.质疑――巧设问题,养成探究品质。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新知与旧知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思维浪花。例如,学习鸟类时可设计如下问题:鸟为什么会飞?人缚上一双翅膀就能飞吗……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发现。
6.阅读――消化理解,开辟探究领域。(1)阅读教材。首先通过学生阅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找出知识要点;其次,归纳表达并找出疑难点大家一起讨论。(2)阅读与生物相关的课外书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因此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无探究性。
教材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细胞结构”中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你让学生探究什么呢?探究细胞器的起源?等等,这些都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中学生所能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应以学为本。
2.教学方法陷入形式主义。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模仿电视上娱乐节目形式,采用抢答、鼓掌加分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得“红红火火”,学生仿佛是在演戏,哪里还有“探究”的影子?简直是哗众取宠。
3.问题设置浮光掠影。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探究性课堂教学不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吗?根本达不到探究的效果。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动物的特点”中提出以下问题:草原生态系统有哪些草食动物?哪些肉食动物?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何须探究呢?其实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探究上,更体现在课题研究的探究上。
四、课题研究中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及选题的原则
1.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收集信息(实施实验)
成果展示、评价应用创新处理信息
2.选择课题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生物学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性较强,在选题时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确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课题最有价值。如“农村焚烧秸秆的利与弊”、“水域污染与鱼塘富营养化对鱼的影响”、“沙尘暴的产生”等。
(2)创造性原则。课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可行性原则。首先,课题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相适应,即我们常说的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其次,课题必须符合客观条件(时间、人力、物力)。
(4)区域、社会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实际,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实际问题。
(5)形式多样性原则。可采用“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调查”、“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等形式进行探究,开展探究性学习,应以课堂为主,采取课内外相结合、课外为课内探究服务的原则。
(6)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探究特别需要热情、迷恋和执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结合自身的特长,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这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内容的选择要与课本中的知识点有一定的联系,或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拓展和创新。
五、对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体会
1.要重视结论的探究过程。
对于问题的结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引导他们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探究和验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享受获得成功的欢乐。
2.要重视指导。
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要对学生选题、制订方案、探究过程、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给予评价,而且要加强指导,这样对探究性学习才能发挥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3.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58-0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科学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他们成为科学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呢?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从生活现象着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则尤显重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垢探究欲望。因为老师所举的事例贴近学生生活的话,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他们会觉得科学就在身边,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如在教学“制作鸡蛋保护器”时,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前先播放课件: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子鸡蛋到市场上去卖,在路上,她不小心摔倒了,结果鸡蛋摔碎了不少,老奶奶伤心得不得了。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同样的事情?你当时是不是也有点伤心呢?”让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鸡蛋保护器,使鸡蛋掉在地上而不摔碎呢?”这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就马上被激起来了,当然,大部分农村学校并不具备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也不要紧,我们可以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重现情境,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加上教师的引导,激励学生们肯定会是跃跃欲试了。那么,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放手实践探究,亲身体验科学
科学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如在上三年级下册的《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当学生发现不管是大、小马铃薯放在一号杯中都是沉的,放在二号杯中都是浮的,就觉察到可能是二号杯中的水里面有其它的物质了,但是什么呢?有学生也猜出来了是盐,对不对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说用嘴巴尝;有的学生说用嘴巴尝不明的物质是有危险的,要先找个小动物来尝尝,也有同学说如果是盐把水晒干了盐是会看得见的,最后大家讨论觉得应该先取一滴水烧干,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果然他们在玻璃片上发现了白色的盐末,胆大的学生尝了一点,确定是盐了。这个教学环节看来似乎了绕了个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宝贵的探究体验啊!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三、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就需要学生、教师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在教学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所产生的效应远远大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合作能增加学生间情感和语言交流,合作能增添课堂教学气氛,合作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因此,教师应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学校应建立科技园,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学生;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多媒体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人性化历史课堂教学逐渐推行。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注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但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1.给学生提问的自由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不要嘲笑打击,更不要害怕被学生问住。教师要真心鼓励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适当的引导,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2.给学生选题的自由
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并且适合自己的课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探索。
3.展示多样化探究性成果的自由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成果展示可以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此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展开辩论、研讨,搞展板,出黑板报,办手抄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
二、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中,始终存在这样的误区:课堂教学布局基本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思维的培养基本是同向思维,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式,很少有体验式学习,更没有研究性学习。因此,在平常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注意设计一系列相关的趣味性浓厚、环环相扣、值得探究的历史问题,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讨论,引导学生逐步从疑问中得出正确的探究目标,甚至将探究延伸至课外,从而查找相关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如,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如何来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均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并以此作为教学中新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
三、多媒体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目前,网络探究性学习正渗透在各学科中,而它在历史学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互联网上有诸多的历史网站,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宏观到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划分,微观到某个事件发生的年代,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必将开辟历史教学的新天地。但是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在研究性学习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细致展示,使学生非常形象地体会探究性学习的详细过程以及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动画,充分展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2.何时需要多媒体课件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拓展学生思维、调控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等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老师能在“创设问题情景处”“学生思维的困惑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地位,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一定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分为前期指导、后期指导以及评价指导。当然在指导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展示获取知识的现象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设计多媒体课件,使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朝着“多媒体化”的现代化教学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