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幼儿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39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09年开办专门招收1—6岁贫穷儿童的“性格形成新学园”的是
A.蒙台梭利 B.罗伯特·欧文
C.圣西门 D.傅立叶
2.学前教育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前家庭教育,二是
A.学前早期教育 B.学前启蒙教育
C.学前公共教育 D.学前社会教育
3.历最早的托幼机构始建于
A.原始社会后 B.农业社会早期
C.工业社会早期 D.现代社会初期
4.在现代社会,实施学前教育的最重要形式是
A.社区学前教育 B.托幼机构教育
C.家庭学前教育 D.大众传媒教育
5.最能充分反映与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的是
A.交往活动 B.游玩活动
C.练习活动 D.游戏活动
6.回答学前教育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其事实效应的是
A.学前教育价值 B.学前教育功能
C.学前教育职能 D.学前教育效益
7.已有研究发现,5岁左右是幼儿个体
A.口语学习的敏感期 B.掌握数概念的期
C.语言学习的敏感期 D.掌握词汇最快的时期
8.根据《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保护工作首先是
A.家庭职责 B.学校职责
C.政府行为 D.社会行为
9.托幼机构的教学活动组织一般是
A.以班级为单位 B.以区域为单位
C.以小组为单位 D.以年龄为单位
10.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发展社区学前教育,其核心是
A.社区 B.幼儿园
C.家庭 D.托儿所
11.我国目前数量较大、发展快、作用大,具有明显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一类家庭教育指导是
A.以社区组织为主 B.以兴趣班为主
C.以幼儿家长为主 D.以家长学校为主
12.学前教育“面向全体”理想与要求实现的保障是
A.保教并重 B.保教结合
C.因人施教 D.有的放矢
13.托幼机构的教育由幼儿教师来实施,具有较强的
A.社会性 B.习俗性
C.经验性 D.专业性
14.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
A.观察与模仿 B.游戏与交往
C.观察与研究 D.游戏与模仿
15.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被纳入国家规划发展的阶段的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强迫教育章程》 D.《幼儿园工作规程》
16.我国古代的幼儿蒙养教育始于
A.虞舜时期 B.隋唐时期
C.殷商时代 D.秦汉时代
17.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A.促使“工匠型教师”向“经验型教师”转化
B.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知识型教师”转化
C.促使“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D.促使“保姆型教师”向“家长型教师”转化
18.创设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
A.教育化 B.个性化
C.自然化 D.童趣化
19.突出探索性和实验材料丰富性的幼儿园物质环境较适合于
A.小小班 B.小班
C.中班 D.大班
20.幼儿园活动室的采光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
A.电灯光 B.彩色光
C.自然光 D.日光灯光
21.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应体现
A.互主动性 B.互主体性
C.互依附性 D.互隶属性
22.幼儿班级内部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师幼互动和
A.幼儿与活动对象的互动 B.幼儿与活动材料的互动
C.幼儿之间的互动 D.幼儿教师之间的互动
23.幼儿班级生活管理的目标应当是
A.幼儿卫生保健和身体发育的目标 B.幼儿语言和社会能力发展的目标
C.幼儿发展的目标 D.幼儿教学活动的目标
24.幼儿行为辅导技术主要是
A.心理疏导法 B.自然后果法
C.移情训练法 D.行为评价法
25.上世纪初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后又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26.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广泛开展实验研究,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27.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是
A.学科教学 B.游戏
C.上课 D.一日活动
28.我国学前教育开始注重潜在课程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在
A.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B.20世纪90年代末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29.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30.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必须遵循一般的评价标准是
A.托幼机构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一般要求
B.托幼机构教育的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一般要求
C.托幼机构教育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一般要求
D.托幼机构教育的专业性与效益性的一般要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托幼机构教育
32.同步教育
33.提前开端计划
34.支架式教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网络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的要求。
36.简述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37.简述幼儿园户内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38.为什么当今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会被广泛重视和关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9.联系实际,论述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40.联系实际,论述提高我国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五、应用题(本大题10分)
【关键词】参考方案 幼儿英语 应用
幼儿英语教育作为新兴的一个产业,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师资不足,教学方式欠妥等诸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幼儿现在及将来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幼儿英语教育应得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界到的多关注,在改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更多的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
一、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的特点简述
与中、小学校的英语课有区别的是,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有的人把英语活动看作一种单独的学科,往往忽略了与其他科目的统一协调,单纯重视对英语词句的掌握,使得英语课与其他科目失去联系,在这个问题上,不少父母与老师都忘记了英语课的多重意义,其中就包括让幼儿通过英语课程感受多种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知识等,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就开始片面强调对某个单词、某个句子、某个场景的记忆,那就限制了孩子的素质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把英语课程作为发展幼儿素质的宝贵机会,去正确利用它。
二、幼儿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教材。当今的幼儿英语教育没有结合幼儿的行为特点及外语教学中应遵循的认知和情感原则有针对性的思考其教学目的,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2.语音。幼儿在学习英语初期,需要能听到正确、地道的美式或英式发音。这对孩子将来的辨音能力很重要。开始学英语听到不标准的英语,长大很难纠正。
3.环境。幼儿的语言学习如果没有一个连续、经常的语言环境来刺激,学过的东西极易遗忘。周围的环境极易影响幼儿对于语言的记忆,所以幼儿回家后,缺乏语言环境。
三、幼儿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优化教学方法。以皮亚杰为首的日内瓦学派经过长期研究,确定了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而幼儿处于第二个阶段,在语言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掌握口头语言,头脑中有了事物的表象,而且能用词代表头脑中的表象。他们能进行初级的抽象,能理解和使用从具体经验中习得的概念以及其间的关系。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传统背诵法和协同记忆法都不完全适应幼儿的生理特点。所以我们应采取动中有静,动静皆宜的教学方式,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在此推荐两种教学方法:其一,对比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相结合。对比记忆法是利用识记对象的相对面或相反面来同时记忆相关知识的记忆法,再通过联想记忆法对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来深化记忆。比如说记忆big和small两个单词,老师可以取两个一大一小的实物杯子来进行比较,让孩子亲手感觉杯子的大小。通过对单词自身的对比和实物的比较,让幼儿通过耳、眼、口、脑、手的充分感觉和刺激后,熟记单词。其二,日常生活与英语教学内容相整合。在教学中有意思地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与教学内容相将结合,让幼儿觉得亲切,自然。例如,幼儿早晨来园时主动用英语与他们问好,如“How are you?”等,让孩子养成主动用英语问好。幼儿午睡时老师用英语安排床位,起床后,引导幼儿玩“you are my mirror,I am your mirror.”的游戏!让幼儿在真实场景里学习英语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幼儿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幼儿的兴趣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的,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使其注意力能较长时间集中在一个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1)情境法。教学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后再说、说后表演”的方法,使幼儿每学一个单词,都做到“词不离句,学用结合”。对已学过的单词,经常进行阶段性、周期性的复习,按“系列教学”的原则,分类记忆。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情境教学”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得非常充分,这对幼儿学习英语特别有帮助。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幼儿好动、好奇,又能大胆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境、锻炼幼儿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
(2)游戏法。学习英语,关键是发音准确。开始学英语发音时,幼儿是利用相应的听觉表象和发音动作的视觉表象来实现的,以后随着发音熟练,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逐渐不被注意。根据幼儿这样的模仿能力,采用令其模仿而不需讲解发音要领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发音。但是,一味地让幼儿跟读练习,机械模仿发音,又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颖,张洪.幼儿英语教育的缺陷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3(11).
[2]张庆宗.外语教育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一)家庭教育定义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每个学者因其角度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不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采用了邹强在《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中提出的家庭教育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人子女)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无主体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说过“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做成一样的标准件。”那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做最好自己的人。也就是萨提亚所说的个体达到表里一致的状态。表里一致是萨提亚提出的五种生存姿态中唯一健康的一种。生存姿态是萨提亚总结出来的关于人们在压力下,对他人、情境、自我的应对方式。这些生存姿态包括: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这些生存姿态生存姿态反映了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程度。表里一致的姿态是萨提亚治疗模式希望实现的积极地应对方式。“这种模式基于高自尊的内心价值,从而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表里一致的人在沟通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内在的觉察,无论是表情、行为还是言语都具有一致性,由内而外达到平衡,自我价值感较高。他们既可以觉察到压力的存在,又可以为应对压力进行有效的努力;既可以接纳、表达自己的感受,又可以给予他人及他人的情绪以关注,从而真正达到真实的情感交流额沟通。”萨提亚认为个体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对人们是否能形成表里一致的健康平衡的生存姿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最终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随着人类家庭文明形态产生和确立,家庭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我国学者在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与思考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一)中国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马会兰在《道家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中提出道家思想中的“顺应天性”、“不言之教”、“自由精神”等观念对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孩子自然成长具有启示作用。墨子的“染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肖庆庆,冯文全按照“染丝说”的提法,认为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品德。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作用,赵丽臻在一文中提出胎教早育,爱教结合,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注重孩子天分,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位学者曹麦玲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培养孩子以勤为本的习惯。赵霞通过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其文中提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爱教结合,教育子女做人、注重道德培养及平等对待子女,不强迫他所不愿意干的事。学者蒋梅芳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在具体的家庭情况中,父母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将教育融入生活,家长和孩子之间互教互学,民主平等,鼓励孩子去实践,体验生活。从以上国内关于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中可以总结出,我国在家庭教育上主要是通过一些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性思想,主要侧重于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品德教育等一些比较具体的行为,缺乏理论上的支持。
(二)国外思想对家庭教育启示的简述
聂娟通过对阿德勒的一些理论如安全感、自卑感—优越感、爱的能力和社会兴趣的介绍,强调给予孩子适度的爱和关注,尤其是具有器官缺陷忽视或遭遇遗弃的儿童。《客体关系理论对家庭教育启示》一文中刘华,提出了在亲子互动中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在儿童前语言期给予关爱。高丽和高美在《洛克的教育思想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中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原则,把健康放在教育的首位原则、快乐原则、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原则和以理说服与榜样示范原则。蒙台梭利的自然教育、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周姝琼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和其他学者不一样的观点,认为家长要树立正确儿童观念,相信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个体,有无限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孩子自我教育,使得孩子可以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作用与地位,逐渐形成自己独立、自信、努力等健康人格。古淑青根据Kohut的自体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人格健全的重要性,父母应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的需求,使孩子产生轻松,安全而易于接受或者必须接受的感觉。总结以上的文献,现在的早期家庭教育大部分都是注重父母作为家庭主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形地对子女的规范和塑造子女健康人格产生影响。如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教育,培养孩子的习惯或者利用奖励惩罚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等等之类的教育行为。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现状和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作为教育主体如何在早期非自觉地、意识地,无形地对子女培养一致性健康人格。
三、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一)萨提亚的基本信念
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是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永远根植在我们的心底,我们培养的是如何去发现它、承认它并体现它,达到表里一致。这也正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标,而这一艰难旅途的就从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出发。
(二)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理念
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某个基本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我们日后感知世界的方式最初来源于这个基本三角关系,它对我们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中长大。因此,萨提亚对个体的原生家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萨提亚提出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所有信息,没有任何保护,我们会通过照顾者的呼吸、触摸和各种动作中进行学习,相反,照顾者也会通过我们的哭喊来揣测我们的需要,正是这样的互动,孩子的脑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就不加区别的积累起来了,形成了有关自我的意象。当我们在学习走路时所获得的经验,会持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躯体感受。在这些早期阶段,我们需要外界来肯定自己,在我们做一件事时,父母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经验肯定或者否定我们并传授给我们知识。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我们了解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对自己的期待等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这样通过非自觉地、意识地,无形地把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传授给孩子,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在这个由三个人组成的学习情境中,孩子有了或高或低的自我体验,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个体在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中的经历可能会对他产生持续的影响,长大之后的我们,也许不需要旧的应对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处理问题,但有的模式在我们生命中已根深蒂固,这就可能导致我们出现情绪困扰、内心困惑,最终引发心理问题。
四、个案分析
案主,女,23岁,大专生毕业,现于家所在城市的一家公司从事会计行业。父母经商,家中有三个孩子,姐姐、弟弟和她。案主从小就不喜欢父母,对家庭没有归属感,现在总想离开这个家,经常闷闷不乐的。案主在儿童时期中得知自己曾有被父亲送走的经历,案主并没有区别信息的能力,父亲也没有给予正确的解释,使得案主得不到父亲的肯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产生低自尊的体验。父亲年轻时的经历使其觉得应该对孩子严格管教,以实现他早年没有达到的愿望,所以父亲采取了强制性教养方式,规定案主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案主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在父亲的掌控之中,案主一旦有自己的声音就会被打压下去,案主从小到大没有得到父亲的一句赞扬和认同。母亲也是站在父亲一边,经常说案主的不是。经过反复的实践,案主很快地发展出了应对父母的一种比较安全舒适的反应,即不向父母说关于自己的感受,因为案主始终觉得那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案主对于改变现状的方式采取了逃避式的应对方式,即离开这个家,案主不愿意改变,她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改变。这正是萨提亚所说的那些应对方式存在问题的人,常常会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到遇到困难。这个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案主的父母处于权威地位,没有看见案主自身的价值,忽视案主的个人感受,不让案主有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得案主感受不到家庭的爱,不能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压力面前不能很好应对,而是采取逃避的消极应对方式,没有达到表里一致的健康状态。
五、萨提亚基本三角关系对家庭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