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的底层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用户对煤的需求逐渐增大,对煤质的要求也更高了,当下的煤矿的煤质管理系统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煤炭企业是典型的流程性企业,煤炭的开采与生产加工对煤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当今我国煤质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有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文借鉴世界上对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我国煤炭企业煤质管理影响的因素,以及管理系统现存的一些问题,结合对管理系统的一些研究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靠的对策,努力实现对煤质的预测,解决煤质信息的共享程度。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煤质管理水平。
【关键词】
煤质的管理;煤炭企业;系统设计
0 引言
煤质管理是煤炭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下的煤质信息化的管理大多数还是传统的单机版的,许多的工作都是通过电子表格的形式完成的,很多的数据无法与其它的部门实现共享。针对这一实际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煤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这个系统采用的MVC模式与Spring框架以及FreeMaker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研究设计出了一个可以对业务的设计更具灵活性的系统,从而实现对煤质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为煤质的管理提供高效与可靠的分析结果。
1 煤质管理的现状与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煤炭,国内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品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还要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只有实现了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从某中意义上来说,煤炭质量比数量上更加重要。我们把煤炭的质量简称为“煤质”,它主要是指煤炭产品在自身的形成与开采过程中所特殊的具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征。一般的煤质可以按照其本身的质量指标来表示,假如按照煤的工业性质来分,可以选取煤的固定碳等指标来完成。
对煤质进行管理可以节约煤炭的使用,据调查,我国煤炭的平均利用率只有30%而已,这首先是与煤炭的利用技术有关,但是煤质不好也是重要的原因。我们在对煤进行燃烧使用时,煤质越差,热的损失就更多并且散发出的热效就会很低。煤质的管理也有利于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保证煤炭的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的前提因素,是企业在市场进行竞争的关键优势。煤质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煤炭的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煤炭的用途是十分的广的,使用煤炭的用户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的。
2 煤质管理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结构的设计
MVC模式是煤质管理系统机构设计的关键所在,MVC基本的结构定义有: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型主要是维护数据并提供数据访问的方法,视图就是对数据的显示,控制器就是用来处理用户命令的程序。MVC模式实现的基本模式是:首先控制器新建一个模型和视图进而再改变模型的状态,当模型的状态得到改变时,视图的内容的也会随之而得到改变。
整个系统主要是分为4个层次进行的:第一是视图层,指的就是最终的结构和数据的验证。第二是控制层,就是指调度请求使用合适的模型并对页面的逻辑进行控制。第三就是模型层,是包括接口与实现两部分,接口的定义决定了模型的访问入口。第四是数据库访问对象层。
2.2 数据库的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主要是包括:第一数据库需求分析,是指各种信息的保存,更新与查询要求,煤矿煤质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基础数据与采制化数据,输出的结果包括煤质报表与工作面的素描图。第二数据库概念的设计,这一设计主要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综合与归纳。第三逻辑结构的设计,就是将数据库的数据转化为数据库系统所支持的实际数据。第四数据库的物理设计,将表和索引分别放在不同的磁盘上,在查询时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使得系统的性能得到优化。
2.3 功能的设计
煤质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包括:基本信息、煤质计划、动态的煤质管理、商品煤质管理、工作面煤质管理。基本信息主要是包括煤质人员与设备的管理,工作面的要素信息管理和数据字典管理。主要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录入、修改和查询。煤质计划主要包括煤质的年度计划与月计划。动态煤质管理包括煤层煤样和毛煤。还有日常的煤质数据录入。商品煤煤质管理包括商品煤基础数据录入相应的台账和报表管理。工作面煤面管理包括工作面的展开图和煤质的预测分析。
3 煤质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和结果
3.1 Spring框架的应用
Spring可以提供管理业务组件的容器,实现对EJB技术的替代,因此可以降低各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3.2 DAO模式的实际应用
DAO是数据访问的对象接口,可以使系统设计者不用处理数据库访问的细节,直接就可以实现对底层数据的访问操作,而且还可以与高层业务逻辑完全分离。
3.3 接口编程思想的应用
接口指的是定义与现实的分离,面对接口编程能够给系统带来可读与扩展性。
3.4 jQuery加Ajax的技术
使用可以实现服以及时的对用户进行正确操作的提示,减少数据的重复利用。这一项技术的务器交换和局部的页面刷新在不必重载页面的情况下进行。
3.5 jxl技术
这个技术可以很好的支持较复杂报表的生成,由于要在单元格里填写数据,而这个技术可以对数据的合成与分类统计都可以轻易的实现,在格式上也可以对高和宽进行统一的设计,可以合并单元格与字体的设置,这都符合煤质管理系统的需求。
4 结语
我国煤炭企业的煤质管理的重视度不够,提高煤质管理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煤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信息共享的程度,实现煤质的预测,还具有实时监控和统计的功能,很好的满足各管理层次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而且还具有通用性。在煤炭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问题,经常忽视对总体的规划,或者是所制定的目标太高,缺乏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需要做好规划,制定贴合实际的系统性的目标,提高企业的对煤质的意识以及管理水平。煤炭企业信息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就要做好规划准备,在后期要对系统实施评价。通过试验证明煤质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可以显著的提高煤质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兰(美).质量管理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8-30
[2]温咏裳.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5-20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J]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5-30
关键词:烟草;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研发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73-01
一、研发背景
2006年河南中烟实现一体化重组后,公司业务流程和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外要面对国家局的统一管理和市场竞争,对内形成了一对多的集团化管理模式。因此,必须构建跨区域的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实现多点有效控制和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管理及业务效率。MES系统处于企业信息系统的中间层,是信息链的关键环节,承接公司ERP系统,指挥底层生产自动化系统和物流自动化系统。
二、研发思路
在烟草行业两化融合的关键节点上,河南中烟大力推进公司和工厂两个层面信息化建设。我们的研发思路是以国家局MES规范和信息化三层架构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坚持“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高度融合,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要求打造MES系统。完成公司到工厂的垂直管控,实现生产现场的精细化、扁平化,支撑河南中烟“四大中心”的业务运作。
三、研发方法
我们将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从公司、工厂、车间三个管理主体出发,采用管理咨询导入的方式,以生产管理、质量保障、成本管理、绩效管理为驱动,分析优化集团到生产现场的业务流程和数据资源,从四个层面开展系统建设。生产指挥层面建立以订单为核心的生产调度体系;质量管控层面建立以规范标准、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管控体系;成本控制层面建立以精细管理为核心的即时化成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层面建立多级指标管理的考核体系。通过以上建设,实现企业生产的闭环管理。
四、关键技术
由于MES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我们参考ISA95国际通用MES标准,结合烟草行业业务管控模式,兼顾烟草混合制造的特点,确定河南中烟郑州厂MES的技术路线如下:以开放体系架构为思想,以实时数据库为基础,借助国际先进的可视化建模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组件开发技术,设计出具备订单柔性和工艺柔性特点的,适合烟草行业推广的MES系统。主要应用了以下五项关键技术:
(一)基于精益管理的可视化建模技术
针对河南中烟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的生产组织模式,我们对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关联分析,采用图形化建模技术,围绕工厂生产过程中的业务内容建立物理和逻辑对象,主要包括工厂实体模型、产品工艺模型、生产制造模型、质量控制模型、物料控制与跟踪模型等,定义模型的属性、事件和方法,通过快速实例化,在不间断生产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工艺流程、管理流程的快速动态调整。
(二)基于工业级的实时数据整合技术
河南中烟生产车间现有制丝管控、能源管控、卷包数采、物流自动化等多个生产控制系统,这些系统存有大量面向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既是MES流程驱动的源头,也是过程分析的主要依据。我们采用基于OPC标准协议的实时数据整合技术,使系统具备了秒级数据采集、分层处理和断点续传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和稳定性。
(三)基于面向组件的程序开发技术
为了保证MES功能模块的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我们在设计时还采用了面向对象、组件的开发技术,独立封装生产订单管理、排产调度管理、生产规范管理、过程质量管理等组件,应用接口向外服务,使系统功能内聚性强、耦合性低。并结合COM组件技术,与模型平台实现良好集成,便于功能复用。
(四)基于中间件的业务数据集成技术
企业信息化是个持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根据河南中烟打造金叶制造的目标,工厂MES系统不仅要与当前已实施的ERP、LIMS和EAM等系统集成,还将与数据中心、生产指挥、物流管理等重点项目集成。因此我们采用基于ESB、Web Service为核心的中间件集成技术,自行开发通用的Xml解析组件,无需二次开发,支持多种数据格式,使系统具有良好地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五)基于数据仓库的统计分析技术
我们以生产为主线,以时间、车间、班组、产品属性等为主题,清洗并抽取相关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仓库。利用钻取技术,分别从质量、消耗、生产等关键指标开展主题分析,从公司、生产厂、车间班组三个层面,分用户、分角色层层“钻取”,逐级挖掘生产制造过程中深层次信息,同时根据量化指标和量化区域进行预警,为实时生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五、建设与应用
将MES系统作为郑州厂生产制造层面的主要应用,通过建立信息化风险防控机制、例会制度、通报制度、反馈制度和项目文档制度等措施,实施工厂建模、生产规范、排产调度、过程看板、物耗成本和质量管理等功能模块建设,实现从接受生产订单到资源整合、分解执行、物资消耗、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绩效反馈的闭环控制,为以高效方式完成产品快速交付提供了支撑。
为深入推进MES系统应用,通过开展数字管理年、精细管理年等企业主题年活动,并由财务、生产和质量等部门牵头开展一系列专题信息化应用研究和专项课题攻关活动,不断深化MES系统的应用。
六、实施效果
系统实施后,以生产信息流为基础实现了从公司管理到车间控制的上下贯通,以订单为主线实现了从原辅料供应、车间生产、能源供应、质量控制等业务的左右协同,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较大提高。系统的实施和运行,达到了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推广性的预期目标,为进一步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参考文献:
[1]席丹,李培根.制造业信息化战略、管理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
[2]于海斌,朱云龙.可集成的制造执行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0,6(6).
关键词:PQDIF电能质量监测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R363.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工业负荷中大量的精密机械的应用以及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用户对于电网的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大量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工业设备和家用电器的运行致使电网的电能质量逐渐恶化。例如大量电弧炉等非线性负载的接入使得电网中的谐波污染情况日趋严重;电压闪变现象时常发生等等。这些不仅会导致供用电设备本身的安全性降低,而且会严重削弱和干扰电网的经济运行,使得一些对电能质量要求严格的高科技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甚至于使它们产生错误的指令和控制动作,这在国防和一些类似电子精密产品等关键行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严重后果。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相继颁布了6个涉及电能质量指标的国家标准,而建立一个完善、高效、覆盖电网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以获取足够充分的数据资料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都以设备厂家的监测仪器为核心,建立小范围的数据中心,通信主要基于MODEM和以太网等进行传输。这就造成了不同电能质量监测设备的后台分析软件不尽相同,相互之间数据不兼容。为了适应电能质量有关测量数据和计算数据的存储,必须制定统一的数据存储体系作为数据采集、交换和分析的标准格式。IEEE标准委员会提出了一种电能质量数据的交换格式PQDIF(Power Quality Data Interchange Format),它完全独立于监测设备的软、硬件,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多源数据的兼容问题,还可以实现电能质量物理属性的多角度观察功能[1]。
2 PQDIF的结构
PQDIF是用标准的数据类型和标记符表示的可压缩的二进制文件格式,作为数据传输格式标准,它提供了不受专利权限制约且有效的压缩方法ZLIB,包含一个物理层和一个逻辑层:其中物理层描述了文件的物理结构而不考虑其中的具体内容;逻辑层则描述了文件的内容。
2.1 PQDIF的物理结构
一个典型的PQDIF文件是由一系列的记录(record)组成,各记录之间是通过链接(Link)关系联系起来的,这种链接关系是在每个记录的记录头(header)中表明的,使用链接的功能使得我们可以改变记录结构而不必重写整个文件,比如插入记录、删除记录等。PQDIF文件中的记录类型都有同样的基本结构,即记录头和记录体。
2.1 .1 记录头
每个记录头都用一个全球唯一的标记符(GUID)来标识,它是全局变量。记录头还包括用标签(Tag)来标识的记录类型,记录头的大小,记录体的大小以及一个指向下一个记录的链接。它还可以包含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说状态信息等。
2.1 .2 记录体
记录体是由一系列的元素所组成,共有3种类型的元素:1)标量(Scalar):它代表单独的数值;2)矢量(Vector):它代表一组相同类型的数值;3)集合(Collection):它是由标识和链接到其他元素的相对链接 (relative links) 组成的数组,用集合元素则很容易创建一个层次结构。
2.2 PQDIF的逻辑结构
逻辑记录被串在一个隐式的层次中,通过记录类型标签(tagRecordType)来辨识。PQDIF文件以一个容器记录(tagContainer)开始,它包含文件中所有的数据源(Data Source)记录[2]。每个数据源记录(Data Source)又包含监测仪设置记录(Monitor setting record)和观测记录(Observation record)。还可以定义新的标记来“扩展”记录。记录的顺序是在每一记录的头文件中的绝对链接定义的。
2.2 .1容器记录(Container)的逻辑结构
该容器记录包含了所有关于PQDIF文件的整体信息,其中有两条信息对阅读PQDIF文件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1)版本(tagVersion):用于区别不同版本的PQDIF文件,以免误解信息,提供版本信息也是PQDIF灵活性的一个体现。
2)文件压缩方法(Compression):包括两个元素标签即压缩方式CompressionStyle和压缩算法CompressionAlgorithm。
2.2 .2数据源记录和观测记录的逻辑结构
观测记录和数据源记录的内部结构是并行的,这样他们就被隐式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定义/实例结构类似于面向对象的类/实例结构,并且都服务于共同的目标,即将实例的共同的静态信息保存在定义(或类)中。
2.2 .3监测仪设置记录的逻辑结构
监测仪设置记录提供了其他的一些信息,它不是必需的,但是一些诸如触发门槛值等重要的信息,还是必须在监测仪设置记录中存储下来的[3]。
3监测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电网电能质量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符合我国电力系统特点,基于电力广域网并应用PQDIF格式实现了分层分权限管理,覆盖区域电网的实时监测系统。系统由变电所现场监测、市级管理站点和省级电能质量管理中心站三部分构成,通过分层、分权限实现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分析和管理。
3.1电能质量现场监测终端
第一层为前置单元即在线式监测终端,用于数据的采集,安置在需监测的变电所现场。将采集到的电压电流信号进行预加工处理,可以在前置单元自带的显示器上显示当地电能质量各项指标结果,同时将这些指标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前置单元的硬盘上,通过数据传输线上传到市级站点的监控主机上[4]。监测终端可接受来自监控主机的参数设置命令和数据上传请求,前置单元应满足以下要求:
1)因监测的数据量大且种类多,所以要求监测装置多通道、多参数、大容量、高精度,并且测量通道可选、可扩展。监测的交流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可在装置的液晶显示屏上显示;电压和电流采用光电隔离技术,每路信号均相互隔离;
2)对所有回路的各种电能质量指标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测、存储,如基波电压、谐波电压分量、电压总谐波畸变率等,并按国家标准判断电能质量指标是否越限;实现类似于故障录波器的录波功能,对各种指标超标前三秒的波形能记录,实时计算各条线路上的基波、谐波功率及流向;
3)具有开关量输出功能(如越限告警、电容器投切控制等);
4)多种通讯方式选择(RS232/485通讯、电话线或光纤);
5)监测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学,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6)接收GPS时钟信号,对所有采样数据进行GPS时钟标定。
对于一个实际的设备而言,PQDIF并不总是最优的本地数据存储格式。通常,供应商都会选择更有利于本仪器内部结构的方式来存储信息。只有当这些数据需要被其他设备使用时,才把它转换为PQDIF格式。
3.2市级电网电能质量管理系统
监控主机安置在市级管理站点内,因为对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调用要求不高,所以可用一台服务器来完成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的功能,即接收来自各个监测点的电能质量数据文件,并将其加工整理为便于查看的曲线图或者规定格式表格,通过电力广域网上传给省级监测中心,市级管理站点应满足以下要求:
1)自动接收各监测点上传的实时监测数据;
2)实现各项指标实时、历史数据以浏览器页面方式在局域网内有权限的用户终端上浏览,包括数据的文本、棒状图、趋势图显示;
3)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及标准上报报表的生成。统计类型包括日统计、月统计、年统计及任意时段统计;报表类型包括谐波电压统计月报表、谐波电流统计月报表、综合非谐波电能质量指标统计月报表;
4)定时自动向省电能质量监测中心上传历史数据和统计数据。
3.3省级监测中心
省级监测中心不仅对重点监测点有直接实时监测的功能,对于其他的监测点中心也可以即时召唤,还可将上传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实现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判断、电网整体电能质量情况作出评估和预测并在专家系统支持下提出改善电能质量的处理意见等功能。省级监测中心应满足下列功能要求:
1)提供与电网电能质量相关的Web浏览,如相关标准、地区监测网的超级链接等,为电网电能质量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2)自动接收各地区电能质量监测网的上报统计数据;自动接收系统内主要电能质量污染源监测点上传的实时数据;自动接收系统内中枢点变电所在监测指标越限时上传的实时数据。
3)合法用户登录后,可调阅各电能质量监测网的上报监测数据;对一些无联网监测装置的用户,可实现手工填报统计数据的上报工作。
4)可进行各种形式的实时与历史监测数据的查询工作,实现地区电网电能质量数据管理系统Web浏览的全部功能。
5)可定期按要求完成全网电能质量的综合评估工作,并对电网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暂态现象及故障情况,能从电能质量的角度提供监测分析数据。
4总结
PQDIF将海量的电能质量数据规范化为统一的和易于管理的格式,应该说还具有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目前电能质量监测系统逐步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它更是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使得电能质量数据可以在不同的仪器设备间传递,而且可以在一个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大大增加了用户选择仪器的范围,也避免了为多个数据源反复编写底层程序的重复劳动,提高应用程序处理效率。
PQDIF在国内几个电能质量监测网络(例如江苏、浙江、华北)中已初步得到实现。尽管国内大多采用的是由美国电科院开发的PQView数据库管理软件做后台分析,我们依然应当致力于在吸收优点的基础上使其功能更强大,更适于国内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舟,丁华强.PQDIF在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07,(4):33~35
[2] 郭继红,颜湘武,马甲军.电能质量数据PQDIF格式及其实现[J].电测与仪表,2004,41(9):41-44.
内容摘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规范管理的要求,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进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业务流程优化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是执行业务流程的工具和载体,它可以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优化成果需要通过信息化固化下来,即利用信息技术规范业务流程,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初步介绍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应遵循原则和实施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业务流程优化 信息化 原则 步骤
引言
企业的经营管理及业务活动都是由各种流程组成的,这些流程最终输出的是企业交付给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行的脉络,它直接决定企业的作业逻辑。企业总体流程框架是否科学、合理,具体流程运行是否通畅、快捷,关系到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业务流程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
业务流程优化(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简称 BPI),是从企业绩效出发,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调研、分析、梳理、完善和改进,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横向协作,进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的问题为指向,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流程调研、流程梳理、流程分析、流程设计、流程评价、流程运行、流程改进,再进入下一次的调研、梳理、分析、设计、评价、运行、改进,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
业务流程优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企业在业务流程优化过程中,通常采用信息化技术,即利用IT技术和其他配套支持手段,规范管理体系、固化业务流程,即,业务流程优化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信息化是提供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和执行业务流程的工具和载体,它可以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和对外部变化的响应速度。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智能化,从而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企业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推动着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触发业务流程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信息化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信息化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
企业信息化可以实现管理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信息集成是指各种管理信息来自统一的数据库,采用规范化的信息格式和信息处理程序,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报告有专人负责,并且责任明确,同时,信息的来源必须是唯一的,不需要重复录入。信息集成是为了实现各种管理信息共享,所有与某项业务流程有关的授权人员,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软件访问指定的数据库,调用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显示在相应的记录和报表上,实时地了解到相关信息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对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岗位的员工都是根据同一个数据源,不误时机地采取必要的决策和措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信息化缩减或优化了企业业务流程,比如,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加强了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与不采用信息系统的传统模式相比,省去了很多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省去了大量的重复信息的录入、省去了大量的信息校对环节、省去了很多信息汇报与分析等环节。
以ERP系统为例,其本质是一个业务流程集成运行的载体和工具,是一个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通过对销售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计划、采购作业计划的制定,进行物料需求运算、生产能力平衡、采购过程控制以及财务成本核算等业务的全面管理,实现业务流程运行全面的电子化、规范化和数据化。可以说,ERP的实施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的固化。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原则
(一)坚持从业务流程出发进行优化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优化,必须树立需求导向、流程第一的思想,只有明晰企业业务管理的需求,理顺业务流程,才能结合信息技术,提出一个合理的整体业务流程解决方案。因此,应坚持从业务流程出发,而不是从信息系统软件出发,才能避免使设计出来的业务流程陷入到软件操作流程的陷阱之中。因此,不要为了适应信息系统软件而改变业务流程,否则信息化将成为形象工程。
业务流程优化应该从企业实际出发,参考流程的客户、价值和运行环境,不要妥协现有流程和软件固有流程。业务流程优化的核心是业务,而不是软件,只是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理顺和固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使企业发挥最大效益。
(二)高度重视企业业务流程与ERP系统流程的匹配性
企业在ERP选型时,一定要选择与企业业务流程匹配较好的ERP系统,选择专业性、行业性的ERP系统,选择的公司一定要有良好的资信记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建议最好亲自到已经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同行业企业去了解。任何ERP系统的业务流程都不可能与企业实际作业完全相同,即使是专业化、行业化的ERP系统也一样。
ERP系统的流程作为相对通用的企业流程体系,在面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运营流程的企业时,必须做适度的变更和有针对性的部署,使ERP系统流程与优化后的企业业务流程更好地匹配。
(三)坚持业务流程优化与ISO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原则
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组织设计与工作标准的制定,坚持与管理表单相结合、与ISO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的原则,为建立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对业务流程操作有严格的规定,业务流程优化在业务流程描述阶段可以把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文件作为重要的参考信息,了解企业现状及业务流程运作。
对于企业来说,应依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框架,加强组织质量管理,进而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四)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必须考虑控制成本
业务流程的执行会消耗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所消耗的这些资源都是所输出流程结果的成本。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应在保证流程通畅、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成本最低。如何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才能降低成本?什么样的业务流程体系是最经济的?最经济的流程体系是不是一定就能产生最大价值?业务流程的每一个节点所耗费的成本是多少,子流程的流程成本是否过大?哪些是由于冗余、重复的内部控制而产生的流程成本?这些都必须仔细分析。
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路径
基于信息化的业务流程优化可参考如下的步骤进行实施,即谁做什么、以什么样的顺序来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或服务、使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软件等。
(一)组建包含信息化人员的流程优化组织
在进行流程优化前应该组建流程优化组织,成立由企业高层、中层、业务骨干、咨询顾问组成的流程优化小组,对流程优化工作进行分工,确定流程优化的实施计划。
需要注意的是,流程优化小组成员中应包含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相关人员,他们应熟悉企业现有信息系统软件的业务流程、流程的描述、流程的配置以及流程的更新,最好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人员纳入到流程优化组织中来。
(二)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业务流程调研
一般的制造型企业的业务流程有数百个之多,这些流程分布在各个部门的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之间,而对于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80%左右的业务流程采用信息系统软件作为工具和载体来执行,比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流程优化小组应首先对企业现有业务流程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调研,分析现有流程中有哪些问题,这些流程是否通过信息系统软件来执行,确定流程优化后要达到的目标,实现该目标的流程能否通过信息系统软件的配置来实现,最好不要对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底层代码的更改。
(三)通过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业务流程梳理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调研后应进行流程梳理,流程梳理的成果一般包括一系列的流程文档,即业务流程图、流程说明文件等。通过信息系统软件,将企业信息系统软件中的现有业务流程的业务流程图导出,找出这些流程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流程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四)基于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
流程梳理完成后,应对业务流程图或流程说明文件进行分析,要着力研究整个业务流程中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方法。应了解原有流程的关键节点和执行过程,找出原有流程的问题所在,并考查优化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部门。同时,应征求流程涉及的各岗位员工意见,说明原流程有哪些弊端,新流程应如何设计才更加优化,同时,要分析如何在信息系统软件中配置、执行新的业务流程。
(五)结合信息系统软件设计新的业务流程
经过业务流程分析后,根据设定的目标以及流程优化的原则,改善原有流程或者重新设计新的流程,应坚持从业务管理出发而不是从软件技术出发设计新的业务流程,但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理顺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简化或合并非增值流程,减少或剔除重复、不必要流程,构建新的流程模型。
新流程模型构建后应与信息系统软件相结合,使信息系统软件和企业的实际管理运营结合起来,并将新流程固化到公司的信息系统软件中,如ERP或OA系统,使流程信息能通过信息系统软件及时汇总、处理、传递,提高信息交互的速度和质量。
(六)评估新的流程
根据设定的目标与企业的现实条件,对优化设计后的新流程进行运行前的评估,主要是针对业务流程的成本、业务流程的效率、业务流程的顾客满意度、业务流程的运行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业务流程的首要工作是要对优化后流程的运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评价。业务流程的评价可以通过对流程使用者和客户访谈,获取现有流程的绩效数据,通过比对行业标杆企业的绩效或是企业自身的绩效目标评估流程的绩效表现。对于不同企业,业务流程描述的重点会有所区别,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业务流程描述侧重以项目管理流程为主,而制造型企业的业务流程描述侧重以制造加工和生产物流为主。
(七)流程运行与改进
经过评估后的业务流程,应该实施运行,在运行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应进行总结与改进,即,流程优化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流程调研、流程梳理、流程分析、流程设计、流程评价、流程运行、流程改进,再进入下一次的调研、梳理、分析、设计、评价、运行、改进,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系统。
综上,业务流程是企业运行的脉络,它直接决定企业的作业逻辑、运作质量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企业流程管理,是企业低成本、高效率运行,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信息化是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化、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借助信息化应用,可以把优化后的流程固化下来,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流程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凤羽翠等.业务流程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叶江.基于信息技术的铁路物流业务流程再造.物流技术,2008,27(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场管理;施工技术;研究
1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管理要求
针对目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要求,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技术材料、技术安全以及施工技术质量和进度等进行全面管控,其中各环节的施工技术质量管控是重点。对于施工材料管理工作而言,应当从材料的质量、规格以及数量和品牌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管控,切忌疏忽大意,一旦材料质量有偏差,则后果不堪设想。现场施工安全技术管理,也是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实践中应当对施工作业人员加强防火措施以及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针对现场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问题建立专门的安保管理小组,加强以及完善现场施工安全预防管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进度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若工期延后,则涉及到合同索赔等问题。对于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解决,并且对施工进度进行跟踪管控,审查进度计划,并且协调好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施工进度。
2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要点管控
2.1地基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地基基础施工质量管控非常重要,对各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有效管控,并且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地基施工是应当加强夯实法以及换土法和注浆加固技法管控,首先应当加强测量定位,由施工方依据试夯要求对夯点布置图进行确定,逐一测放。强夯之前利用推土机两次预压,保证场地平整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应当在地基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砂石垫层,也可利用地下水位降低法严防地基开挖设备下降,抑制强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孔隙,以免水压上升。分段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由边缘至中央的夯实法,由一边向另一边发展。每次夯实一遍以后,应当再次利用推土机对施工场地整平,放线定位后继续下次夯击。注浆环节应当对现场施工钻孔进行实地勘察,在硅化加固涂层上预留一定厚度,防止浆液上冒,必要时进行夯填素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地基表面出现变形时,应当立即停止注浆,全面核查其成因,对注浆参数进度优化调整,以保证地基施工技术质量。
2.2电气接地技术要点
建筑电气接地施工过程中,主要针对框架主体结构进行钢筋安装接地施工技术质量管控。①利用柱内主筋作接地引下线。建筑施工过程中主要由两大钢螺栓、柱作为引线,无其他引下线。若我们可以确定两个支柱内钢筋为引下线,则效果更好。在有断开连接螺栓的条件下,应当先确定断开连接螺栓的具置,注意支柱地位于室内或者室外;若其处于室外,则中间两柱主筋外侧可以作为引线,便于螺栓主要条线索连接;若在室内,则可利用柱主筋作为引下线。从建筑整体情况来看,自主筋安装的螺栓更实用。如果柱子不设断接螺栓,则应当充分考虑避雷问题。建筑现场施工过程中,屋顶引下线应当与避雷网络连接,利用柱内靠内的主筋、左右侧中间主筋来对搭接通畅度予以维护。②连接时应当注意混凝土、钢筋之间的相互配合。底板与钢筋连接过程中,切忌利用电焊方式直接将其与钢筋连接起来,而是应当用连接件进行焊接,所用连接件应当与板内钢筋规格相同,避免影响板内钢筋构件。柱子建筑应对主筋以及梁柱适当连接,而且柱内、梁内主筋之间的连接应当与上述底板钢筋采用相同的连接方式,连接件的具体规格允许不同。
2.3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浇筑过程中,应当做好模板浇筑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科学选择支架,支架应当与模板相配套。在选择模板时,需对施工现场情况全面勘查,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对模板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应当对模板施工安装工艺进行优化,对模板施工安装方向进行准确控制,先安装水平模板,再安装垂直模板。在初步安装好模板以后,切忌立即对其进行浇筑,而是应当严格按照要求对模板各部位严密性以及牢固性进行检验,加强验收审核,然后再进行施工浇筑。在节点混凝土施工浇筑之前,应当全面清除杂物;同时,建筑施工人员还应当注重混凝土施工浇筑技术工艺的优化与改进,正确利用振动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精确计算插入混凝土内的区间,并且将插入点间距布设为0.3~0.4m范围之内。当下层混凝土初凝以后,间距控制在0.05~0.10m间,并且严格按照顺序振捣。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注意控制振捣时间,一般在30s为宜。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应当对物料运输过程进行科学调配,先将混凝土运输至出料处,确保坡度流畅性。
3加强建筑现场智慧工地建设
智慧工地建设过程中多采用AI、数据分析以及传感技术和VR等技术手段,将各种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与施工设备、人员管理以及建筑有机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些最为前沿的技术应用,使得智慧工地项目建设成为可能,同时也助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以各新技术手段集成为基础,将监控测量、传感技术以及BIM技术等科技手段与智能工地系统集成在一起,将业务逻辑以及底层平台作为支撑,全部单点均可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应用,可作为统一体,从而使智慧触手能够得以延伸。设计单位应当将施工图纸以及工程项目概念利用BIM技术向施工方以及建设方提供,设计变更出现以后及时对BIM模型进行更改和调整,以此来保证模型准确性。基于BIM模型,建筑施工方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深化改进,并且将施工信息有效地纳入其中,创建施工模型,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建设方对项目参与者的数据模型不断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建筑工程数据模型,从而对工程项目进行实时监管,并且为项目决策的做出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以大数据共享以及挖掘为支撑,基于顶层提供的信息数据框架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归纳以及分类汇总,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资料,对实践中的问题快速处理和解决。同时,在平台应用过程中使用者基于不同管理目的、保密要求和利用需求等,在获取以及填报数据信息时可能存在差异,难以确保其真实性。建筑工地环境较为复杂,现代网络系统也不够稳定,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准确传输。为此,智慧工地信息化集成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当逐步轻量化以及低耦合,并且可以移植并应用于各终端系统之中;平台接口以及数据接口可以实现标准化以及可扩张性。
4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应当全面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全过程,加强施工现场各环节施工技术管理,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工地建设管理体系,以此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9(1).
[2]邢志涛,林娜,邢妍.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风,2019(2).
在国家的基础项目建设当中,公路建设的地位显得愈发的重要,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强化管理,使其施工管理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本文重点探讨了公路施工管理的定义以及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改善公路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对于提升公路施工管理水平,提升公路施工质量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公路;施工管理;优化建议
1引言
公路施工项目工程量大,施工周期比较长,且工序较多,干扰因素多,比如工作人员的素质、材料、施工工艺与施工方式、机械、资金、沿线征地拆迁、施工区域的气候与地质条件等因素,在特定条件下,这些因素还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公路施工管理变得更加繁琐。公路施工管理是协调、组织、安排、实施的过程,也是不断除去以上影响因素的过程,让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在管理控制状态,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施工,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安全、快速、低耗,使得质量、进度、安全与费用控制的目标全部实现。
2公路施工管理的定义
公路施工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施工单位对公路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进行统一科学管理,主要包含施工人员、施工材料器械、施工质量管理、费用工期控制、施工安全问题等内容。通常施工单位会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中心的施工管理团队或是小组,全面进行施工管理工作,团队内部划分个人岗位职责,集合众人之力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的施工管理工作。施工管理做得优秀,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公路项目施工建设,还能为施工单位带来各方面的益处。优化公路施工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以下三个根本原则:①经济原则。施工管理过程中要讲质量、进度与成本、市场之间进行科学平衡,不能只管工期进入而忽视成本投入,需要养成良好的效益观念;②科学原则。根据科学合理的办事原则安排施工过程的各项工作,使工程符合现代化生产的科学性要求;③规范化原则。施工过程中严格重视施工规范化,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是保证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
3公路施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3.1设备管理水平不高施工企业为降低建设成本,没有对设备进行较多的投资,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导致陈旧落后的设备较多、降低了使用性能,不重视长远利益,进而将影响施工质量,也将影响企业发展。此外,一些设备管理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够熟练,对设备采用的维修保养方法不够科学或对其不重视,非常影响设备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设备管理机制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设备发生一些问题时,容易产生责任不清等情况。部分设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或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安装设备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等情况,容易在公路施工质量安全方面产生一些隐患。3.2质量及安全意识不高在一些公路施工人员中还存在质量及安全意识不高,业务水平各不相同的问题。施工企业的一些管理人员也没有严格进行管理,应加强培训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及业务技能,这对公路施工质量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3.3管理机制相对不完善质量意识不高、管理机制不能严格落实等都是在一些公路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施工中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安全问题,一些施工企业只注重工程进度、预期经济利益,而不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严格施工。而且,有些管理制度还具有不健全的地方,这也使施工企业不能严格管理。监督管理机制还有待于完善,有关工程检查及监管还不够严格等。
4改善公路施工管理水平的措施
4.1对设备加强管理公路施工脱离设备就不能顺利开展,而前提就是需要具有良好性能的设备及确保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应建立规范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使设备管理合理规范。对设备资料进行整理并存档,对设备加强必要的监控。根据需求对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及保养,保证设备具有良好功能。安装设备应严格仔细,根据规范进行,以保证零部件安装牢固。
4.2优化施工进度目标的网络计划施工进度目标的网络计划是指运用网络模型的方法针对大型复杂的项目制定计划,这种网络模型出现于五十年代末期,是一种系统化的计划模型,能够对大型项目中的各个小部分之间的相互连接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映,还能够根据参数格式计算出关键工作与其余工作的最佳机动时间,做好全盘性规划。通过制定此种网络模型,更加便于项目管理人员集中主要精力于关键工作之上,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精力。制定项目网络计划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将整体工程细化为工作或者工序;②安排工作或工序之间的顺序、逻辑关系;③确定各个工作或工序的施工时间与需求量;④建立整体网络计划模型;⑤结合施工合同内的规定时间,同时考虑实际情况的人才物供给条件因素,对网络计划模型进行相应调整;⑥在实际施工中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网络计划,随时保持计划处于最科学优化的状态。根据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出,最开始的网络计划是在理想状态下制定的,没有经过现实条件的约束和限制,是一种既定的计划,要想得到最适合项目工程的网络进度计划,在最初既定条件的前提之下,还需要根据施工进度的不断推进、现实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网络计划进行不断的适应性调整,如此要想优化网络进度计划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工期时间优化、工期资源优化、工期成本优化。
4.3质量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主体是人,因此对施工单位项目部经理的审查和考核极为重要,一个高素质的项目经理在领导工程施工时,整个工程的质量目标会很明确,他会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唱响,不会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质量自检体系和质量监督,质量是施工企业的根本和生命所在,优良的质量是追求的永恒主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的好坏,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能够自觉服从监理工程师的质量监理指令,会按照质量标准规定严格进行工程施工。由此可见,主体在公路施工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要保证施工质量首先要考虑到主题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项目经理和施工技术人员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在招标评标中,他们施工的业绩要仔细审查,有必要到现场参观;施工中监理工程师的反馈意见同样很重要,对不称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更换是非常必要的。
4.4施工环境方面加强管理施工环境影响施工质量的可能性较大,可在不利天气条件下加强管理,施工人员身体受天气状况影响对于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诸如夏季应进行防暑降温,在高温条件下缩短工作时间,为施工人员辟建通风凉爽的场所进行休息等。冬季也要积极采取必要的保暖措施,比如施工人员在恶劣天气的作业时间减少,防寒保暖工作要做好等,以实现降低天气导致施工人员的身体不适程度。另外,存放的很多材料都对气温等环境具有一定的要求,还应对储存的材料进行必要的保护。若存放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就容易导致材料浪费和失效,所以应采取合理措施储存材料,以实现对施工材料供应的保障。
4.5紧抓工序管理作为公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工序管理的重要性极为重要。基于此,在公路的路面施工管理中,需要对各级高层领导与管理者在岗与现场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要求,保证各项施工满足工程施工进度要求。其次需要对底层人员的操作行为提起高度的重视程度,目的在于为公路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尽可能地在开工之前将技术的交底工作做好。除此之外,对施工现场的各项施工工序进行强化,对分工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明确,落实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到具体的员工身上,并提高环保意识,降低公路的施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6做好施工方面的预防措施公路工程的建设需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①需要提高施工工序安排的合理性,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提高工序安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对于沥青与砂石料的配比需要进行严格的试验,通过对数据与材料的统计,使各项工序的安排与规划符合施工要求与标准,最终降低安全与质量方面隐患的出现频率,为公路的施工做好预防措施。②需要对道路沥青路面的各种规定与要求的指标提高重视力度,对于沥青路面平整度与压实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实现两者的统一。如此可以提高公路路面的施工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施工的质量、进度、安全、费用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质量与安全是公路工程的核心,进度与费用是施工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四者之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有的企业片面强调进度与费用的控制,却忽略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所以,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协调好这些方面之间的矛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之下进行施工,严格规划操作工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公路工程的质量,缩短施工周期,强化费用控制,从整体上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整体实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永晗.公路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科技风,2014(11):29~30.
[2]郑建波,纪翔.公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优化问题浅析[J].科技信息,2014(7):39~40.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版权所有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关键词]ERP 高校 财务管理 新模式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简称,它由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与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并作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及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在。
一、ERP的基本结构
1 ERP的定义
从概念分析,ERP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实现,并克服企业内部官僚制约和限制,使各项业务流程平滑无缝衔接,以达到提升管理效率、业务精确度、企业盈利能力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
具体来讲,ERP本质上是一个集合组织模型、企业规范及信息技术和实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应用体系,而非软件系统;ERP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核心,它使该核心由正确的时间制造及销售正确的产品,转移至在最佳的时间与地点,获取企业最大利润;ERP使企业由过去满足于动态监控不断发展到引入商务智能,则传统式简单的事务处理系统升华为真正具备智能化的管理控制系统;ERP在软件结构上能够适应现代互联网发展要求。不仅支持跨平台、多组织的应用,还与电子商务的应用之间增加了广泛的数据和业务逻辑接口。
2 ERP的发展
针对ERP发展过程,可以划分出以下阶段:
MIS系统阶段。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信息查询、信息汇总等内容为主;MRP阶段,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实施管理,在计算机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在库物料、客户订单、产品构成等管理能力帮助下,根据客户订单和产品结构清单。对物料需求计划进行计算和实践,以减少库存、优化库存;MRPII阶段,即立足于MRP管理系统,增加企业对生产中心、生产能力及加工工时等方面的管理,以囊括计算机生产运作和财务管理的功能,构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ERP阶段,即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再增加系统财务预测、生产能力和调整资源调度等功能。实现企业全面管理、质量管理及生产资源调度管理甚至辅助决策;电子商务时代的ERP,即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增加与客户或者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直接数据交换等能力。以加强企业间联系、形成新的生存链条、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成目
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明显扩大、高校资金结构的快速转变,使得高校日益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
理财意识及效益观念缺失,其表现为资金浪费严重、学费收缴困难、资金支出把关不严等。高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存在资金短缺、资金浪费的问题,比如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严重,高校电费、水费较高,再如基础设施利用不科学,管理不佳造成资金浪费;目前多数高校都存在学生欠缴学费现象,财务管理部门缺少相应有效的控制和监管;财务部门不重视或不善于计算教育成本的行为极大地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随意购买现代化办公设备之类的资金支出方式也加大了高校办公成本。
高校过度举债的做法引起了较高的财务风险。办学规模的扩大是出现高校资金缺口的主要诱因,加上建设资金的紧缺以银行信贷资金为解决途径,这使得高校在拓宽筹资渠道、缓解经费紧张的同时,还加大了财务风险。而在偿还贷款问题上,高校以学费等预算外收入为资本,一旦出现贷款规模和在校生数量相互不匹配,则高校预期学费收人必将难以实现,并对高校偿还债务本息能力产生直接性影响。在此压力下,高校极可能再次增加招生数量,最终恶性循环,有碍于高校的健康发展。
2 高效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和普及,我国高技财务管理已取得先进的经验,但财务软件系统功能的滞后,仍使财务部门难以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及分配政策上发挥出监督和参谋作用。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上更是存在诸多问题。
财务和业务之间协调性不强。即功能区别下的各个子系统在发生业务时,对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多以层层加工、分级汇总的方式,这对各个部门间业务的协同造成极大难度;现行财务软件难以满足网络化工作所需,现行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具备了诸多管理功能,但仍未能打破时空限制而泗洪县远程处理和在线管理,则高校财务工作仍然未达到即时和迅速的目的;人机整合效果不佳,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实则是一个人机整合系统,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紧密结合各项业务流程的各功能子系统,但目前系统的不相容、数据的不一致,使得会计信息较难共享、资料分析受到较大限制;财务信息系统陷入信息孤岛状态。特别是电子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等全新服务模式的出现,更显出现行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出现的信息孤岛现象。
三、构建ERP驱动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
1 ERP的管理思想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ERP实质上还是一种面向供需链的管理思想,它体现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思想,吸收了现代的经济管理思想,更蕴含了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即体现出管理整个供需链的思想、精益生产与同步工程及敏捷制造的思想、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吸收了以人为本竞争机制的思想、组织社会系统化的思想,蕴含了ERP与标准成本制度、ERP与全面成本管理、ERP与作业成本管理、ERP与战略成本管理。
2 ERP驱动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再造应以ERP系统内标准流程为依据、以实践ERP理论为目的、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为目标。构建计算机网络平台下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采集系统、会计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会计实时信息多元化披露系统等。再造后的高校财务管理流程应表达为获取业务事件、业务事件处理、报告。其优点明显在于转变财务人员工作职能。并将实时信息处理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则在提升财务人员工作效能的基础上,改变财会人员工作环境,实现高校事中业务及风险的实时控制。
3 构建ERP驱动下高校财务管理体统的有利条件
如今,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发展迅速。大部分高校校园网已经覆盖了各个校区。不同校区之间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为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ERP的进步使财务软件不断更新换代,高校财务管理软件的日益升级,使之功能更加齐全、可扩展性更强;凭借自身多年的会计电算化操作和管理经验,高校财务人员越来越发展为懂得财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从人为因素上推动着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运行。
4 ERP驱动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
总体而言,Web服务是一种信息技术,其提出的一种全新式基于Internet的信息系统共享框架,使网络用户在IP环境下随意远程调用不同行业、不同技术条件搭成的不同平台下的Web服务,促进网络条件下信息系统共享性的实现。
关键词:关联数据 知识集成 模型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30-0221-02
异质知识源的集成是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集成活动的基础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信息、知识以各种形式急剧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海量性、广泛性、多样性。知识以文本文件、数据库、本体、规则库、知识库等多种形式存在,并且分布在不同的数据集合中。这就构成了知识的“异质性”,异质性的普遍存在,成为了知识集成的最大障碍。
关联数据是将标准、方法、工具和环境有机结合的一套“最佳实践”,所以它可以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知识网络的,较为全面和可持续的知识集成方法的基础。能够真正的打破知识在物理上和逻辑上的分割和独立,为知识发现、集成和创新提供大空间。
1 知识集成
知识集成是人类的重要知识活动之一,其本质应当是一个集成知识的动态过程,最终目标在于利用其成果推动和支持创新。知识集成活动包括识别、获取、共享、综合来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集成本身的目标是打破知识壁垒,满足用户对知识及知识处理系统共享和互操作的要求,增强系统的知识容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照知识集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集成可以有三种概念界定,即知识管理、知识源集成和知识集合的集成。
(1)知识管理:是指对分散的知识按照特定的需求和逻辑的相关性(显性/隐性)进行集成。包括对所有的相关知识源进行集成,并建立有效的机制,使知识创造者和使用者能够参与创造、维护、应用、共享、更新知识的全过程。
(2)知识源集成:通常简称为知识集成,它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重用、整合已有相关知识源中的异质知识。从而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信息、知识接口,通过所有知识源中“知识”的联合,为问题求解和知识创新提供基础。
(3)知识集合的集成:是知识集成的底层技术,包括同构知识集合和异构知识集合的集成。以及对非结构化的知识进行重新揭示,构建结构化知识集合。
知识集成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的高效率、高质量管理。而从知识集成的研究内容上看,计算机、信息学领域更关注于知识集合和知识源的集成模型、方法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2 异质知识源知识集成
知识的异质性是知识集成的最大障碍,异质性使得知识源之间的共享、重用和互操作难以实现,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分析如下。
2.1 异质知识源集成的问题
知识集成过程中,知识的生命周期包括知识辨识、建模、评价和确认、选择、转换、传播和利用。对应于知识的生命周期,异质性的障碍主要存在于知识辨识、知识表示和知识传播利用三个层面。
(1)知识辨识:由于不同的知识源是由不同的所有者开发和维护的,由于所涉及的领域和对象不同,他们对于概念有自己的认识,使用不同概念模型的知识源难以共享和互操作,无法正确的识别、集成和合并相关的知识。
(2)知识表示:分散的知识源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描述自己的资源,这就造成有些知识源中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有些是半结构化的,还有些则是非结构化的。不便于人们和计算机识别,也就无法有效的利用它们。
(3)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目前的知识源都大多是分布式和异构的,不仅概念模型和表示方法的异同,知识源之间的通讯也采用不同的协议,往往要通过针对特殊知识源应用开发的专用API才能进行交互,而API的开发是定制性的,应用系统的封闭性和变化性往往导致基于API的互操作性难以实现和保持稳定。
异质知识源的集成研究关注与以上问题的解决,目标是消除不同知识源的各种异质性,实现异质知识源信息的识别、整合和互操作。
2.2 异质知识源知识集成的基本问题
根据知识集成存在的问题可知,知识在不同的知识源中采取不同的辨识模式、组织表达和传播利用方式。异质性造成了知识源之间的共享、重用和互操作难以实现,成为知识集成的巨大障碍。异质知识源知识集成是多层次的集成问题,见图1:
从以上模型可见,异质知识源知识集成主要包括概念模型、描述方法、应用协议和知识网络四个集成机制,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都是围绕这几个机制的构建进行的。
3 关联数据基础上的知识集成方法
通过关联数据的理论和技术学习和分析,笔者认为关联数据从微观上看是一种数据描述规范,是一种网络链接的机制,同时也是遵守这种规范,采用这种机制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而从宏观上看,关联数据的实质一种新的使用URI和RDF去揭示、共享和链接网络上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片段的数据方式,并且由于关联数据简化、准确的解决了网络上不同来源数据的语义链接问题,因而被W3C(万维网联盟)推荐为“语义网的最佳实践”。
3.1 关联数据的特点
关联数据的创建者Berners-Lee在提出关联数据概念的时候,同时对于关联数据进行了描述和定义,为关联数据确定了四个基本应当遵守的规则:①使用URI作为任何事物的标识名称,不仅是标识文档。②使用HTTP URI,使任何人都可以参引(dereference)这一全局唯一的名称。③当有人访问名称时,以RDF形式提供有用的信息。④尽可能提供链接,指向其它的URI,以使人们发现更多的相关信息。
根据以上的描述和规范,关联数据具有了统一标识符,统一数据描述规范,统一网络访问协议、语义关联和可参引的核心特征:
URI所表示的是数据,而不是文档。URI所标识的数据资源以RDF形式表达,其中有指向更多数据的URI,就是关联数据间的链接;
RDF所表达的链接其实是有语义的,不是像传统网络中仅仅一个可供跳转链接而已,而是表明了当前资源与被链接资源的关系。
关联数据的基础是RDF和HTTP协议,也就是说,关联数据是通过HTTP来传递RDF数据的,因为HTTP是当前最为通用的网络传输协议,对于HTTP协议的支持保障了关联数据的网络可用性。
3.2 关联数据的应用潜力
根据异质知识源知识集成的层次模型,笔者认为关联数据具有对知识集成提供多层次支持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关联数据作为标准、方法、工具和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1)关联数据采用统一的资源描述框架(RDF)作为资源的概念模型;
(2)关联数据采用统一的描述规范(RDF/OWL)表示资源;
(3)关联数据采用统一标识符(URIs)标识资源;
(4)关联数据采用通用的协议(HTTP)访问资源。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将关联数据的标准、方法、工具和环境逐一的对应到知识集成的各层次集成需求上。与异质知识源的知识集成模型对应,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等模型如图2:
由图2可见,因为关联数据是将标准、方法、工具和环境有机结合的一套“最佳实践”,所以它可以作为一个面向未来知识网络的,较为全面和可持续的知识集成方法的基础。而且,关联数据研究是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因此以关联数据为基础的知识集成能够真正的打破知识在物理上和逻辑上的分割和独立,有助于更广泛的发现知识、更精确的选择和组织知识、更规范的揭示知识、更好的完成知识的集成和创新。
3.4 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研究的关键问题
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模型,为我们展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的可行性框架。如何将理想的模型落实为可操作的方法和可用的工具,首先需要识别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他们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然后才能在后续的研究中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落实方法,实现可用的工具。
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的关键问题,总体上说就是将知识集成的过程和知识源与知识库纳入关联数据实践,从而使它们自然的拥有了关联数据的特征,满足知识集成的全面需求。具体来说,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和相应的研究内容:
(1)知识的翻译:知识的翻译是指将知识源为关联数据,更主要是将已经存在的知识源(遗留系统、遗留数据)转换为关联数据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元数据模型选取、映射和收割,以及遗留数据的结构化转换与关联数据。
(2)知识的搜索与抽取:与普通的检索获取不同,知识的搜索和获取是一个在关联数据知识源环境中,根据知识集成的目标和准确的领域知识,查找和选取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将关联数据查询工具与本体论相结合,帮助提高知识搜索和抽取的准确性和效率。
(3)知识的评价与确认:知识的评价与确认是知识集成的重要步骤,是结果集清理的过程,因为关联数据在过程中已经自然的完成了数据集内部的概念和关系的统一标识和冗余、不一致的清理,因此在知识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与确认,主要涉及不同知识来源的数据间冗余、不一致的判断和清理。主要涉及到领域知识(领域本体、词汇表)之间的对齐(映射、消歧)判别和人工(专家、用户)参与的问题。
(4)知识的合并:知识的合并并非简单的数据相加,而是要根据求解的知识模型对经过检索、抽取和确认后的知识进行聚合,形成知识集成所需要的结果集。这部分研究涉及到针对不同需求的知识聚合模型构建的研究。
(5)集成知识库:即建立新的集成知识知识源,以存储包含集成需求和集成结果对的集成知识存储。这部分研究涉及到集成知识库的概念模型构建和RDF存储方式的研究。
以上是笔者对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关键问题和相关研究内容的分析,在展开研究后,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或和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偏移。此分析谨作为基于关联数据的知识集成未来研究的基础和参考。
4 结语
关联数据是一个开放的研究空间,目前成为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各个领域和研究团体关注和共同参与研究和应用的焦点。本文也希望能够共享和推广关联数据的研究成果,促进知识集成关键问题的解决。由于本研究刚刚开始,很多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尚有不当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和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蔡猷花,陈国宏.知识集成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0(6):16-19.
[2]凌玲.基于本体论的知识集成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刘炜.关联数据ABC与近年进展.[EB/OL].[2012-08-23]. http://kevenlw.name/archives/downloads/shld/关联数据AB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