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

第1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逻辑思维重视思维

【中图分类号】O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10-02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应在概念、法则和应用题等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思维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

归纳和演绎是一切科学研究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小学数学中是不自觉地运用过这两种思维方法。例如,从一些特例归纳出运算律,然后用运算律指导运算,我们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因素,在能力上对学生进行有意的培养,而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例如:“商不变的性质”“数的整除的特征”“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中,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如果简单地把结论端出,就失去了培养思维能力的机会,如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得出结论,那就会得到归纳能力的训练。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有观察、分析、概括、检验和表达等复杂心理活动。观察有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分析有个剔除个性、显出共性的问题,概括有个抽象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问题,检验有个完善自己认识的习惯问题,最后归纳成某种结论,还有个语言表达的能力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真正从特例归纳出一个定理、法则是要一些时间和心思,与其花很多时间讲题目,倒不如花点时间让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作些必要的探索,因为这样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绎在小学的应用主要形成是说理,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推理办法解决的,虽然我们在讲这些法则时还要借助实例给以印证,但至少应渗透“从已有的正确判断推出新的判断”这种思想,又如: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都要贯彻说理精神,长此下去,才能培养出演绎推理的习惯。同时,在演绎推理训练中又要穿插归纳法。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我们平时常用。

2.1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后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2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3.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3.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3.3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做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4要重视形象思维。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形象思维一般能达到较高水平。"火车过桥"问题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类行程问题,记得在教学时我信手拈来,很自然恰当地运用了教室里现在的物品进行操作演示:把讲台当做桥,一把米尺当成火车,来演示火车过桥,我先让学生理解"过桥"并进行演示,通过演示明确"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才叫"火车过桥",接着再弄清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明白火车过桥所行的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直观可以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看得见的形象,可以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建构知识。

5分析综合法

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综合则相反,它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运行的思维方法,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反之没有综合就不可能对事物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在教学中对一些复杂的概念或问题,应先把它们分成部分,引导学生对各部分进行分析,然后再加以综合达到理解的目的。

第2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思维;教学模式;任务驱动

目前,计算思维是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我国2010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的核心要点强调“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选修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和基本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能灵活应用程序语言结合本专业知识进行程序设计,为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大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必然成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

1.目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利用程序设计课程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

学生普遍认为工作后运用编程知识的机会很少,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程序设计课程与他们的专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且对于大量的程序代码、语法规则和算法缺乏兴趣,这些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普遍想法。因此,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程序设计课程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积极性差,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没有熟练掌握程序设计课程知识技能

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语言课程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这就导致学生的应试能力强,知识掌握片面,对于程序设计课的知识体系难以融会贯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技能掌握不熟练。

1.3运用程序设计课程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弱

学生主观学习的意识不浓,缺乏创新探索精神,被动接受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和算法等知识,知识点掌握片面,导致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能和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有效联接,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运用程序设计课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2.计算思维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计算思维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给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定义: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定义为计算机教育教学理念、定位和要求赋予了更为先进、科学的内涵,然而这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为此,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龚沛曾教授等将计算思维培养进一步细分为计算思维意识、方法和能力3个维度培养,这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

2.1计算思维意识

计算思维是人类3大科学思维之一,计算思维是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思维方式。科学家已将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并列为人类3大科学思维。为此,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育中深化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用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去解决专业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2.2计算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组成部分的核心。计算机思维方法是集数学、工程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方法于一身的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各种问题的求解方法和算法,如排序法、递归法等,都是计算思维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很好应用的体现。

2.3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涉及计算机学科专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问题求解能力。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问题求解能力,计算思维培养目标恰好反映了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内容重点体现了计算机语言课程的问题求解方法,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相吻合。当然一门课程并不能包含计算思维的所有内容,需要一系列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协作完成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简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学生、任务3者之间积极互动的过程。鉴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突出优势,必然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教学方法。为此,面向学生计算思维意识、方法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具体实施的环节主要分成4步:任务前准备一设计任务一任务实施一效果评价,使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计算思维3个层次的培养紧密结合,如图1所示。

3.1任务前准备:理论知识准备,创设情境

程序设计课程中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语法、算法和编程规则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大纲的指导下,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或者理解大纲中相关概念和知识原理,辅导学生学习。如排序问题,人手动排序和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进行排序哪一个更快?计算机能否智能地培养计算思维意识?

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5个阶段:问题、观察、假定、推理和检验。教学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模拟地回溯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主观学习,为计算思维的意识培养奠定基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程序设计课程中每一个项目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注重计算思维意识和方法的综合培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1)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问题情境中。

2)信息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现实性和开放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实验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置形象有趣的实验并加以演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深化对程序设计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

3.2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的关键在于其合理性,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有效恰当地设计任务对任务驱动教学法至关重要。在设计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性。

围绕教学大纲严格设计任务,将任务前准备的知识得以有效应用,又能从任务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任务中,可以有效地强化和巩固教学内容。学生从无目的学习状态转换到目标明确的学习,计算思维意识渐渐地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可操作性。

程序设计课程的特征之一是非常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听”的效果远没有自己上机动手操作的效果好。因此,设计任务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特征来设计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任务的程序设计编程技巧,通过任务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编程思路,从而具备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夯实的基础。

3)注意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创设与现实相关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情境任务,学生会对该任务产生相当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关注每一任务的可思考性。

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体验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实现任务的开放与延伸,使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和能力得到锻炼。

教师根据上述原则设计任务,面向教学目的和知识重点,从计算思维角度重构经典案例,主要给出一些共性任务,也可以给出个性化任务。当然学生结合兴趣和专业特点也可以自行设计任务,如果学生能自行设计任务,对计算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将是非常成功的。

3.3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拿到任务之前,应让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任务,具体任务分配下来之后,学生小组讨论并分析任务,制定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找到存在的困难。教师的指导角色要充分扮演好,不要急于讲解示范,应以提示指导为主,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充分锻炼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问题的多种算法,通过多种算法的比较,选择一种简化、易于理解的算法,从而培养计算思维。从任务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无意识地具备了计算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3.4效果评价

根据学生完成作品的好坏进行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最终将评价结果纳入考核体系,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更具参与动力,并通过效果评价的导向与反馈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方法和能力。

第3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建模;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8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物理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并着重关注了如何在科学探究中更好地落实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这个问题。而物理建模的方法是研究基础物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自身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方面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运用建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的关系

物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对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物理运动的规律、试验方法和思维方法进行研究的自然学科。物理学设计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大自然中许多未知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是充满着许多美妙而神秘的色彩,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物理学的研究具有一套极其完备而全面的方法,包括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科学推理以及物理建模等方法。物理学的这些方法的应用,尤其是物理建模方法的运用为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提供了最肥沃的领地,从而为学生将来走向不同的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作了最好的铺垫。

二、物理建模的概念及特点

物理建模实际上就是把复杂繁琐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模型转化成相对容易接受的一个较为简单的物理情境,形成具有经验型的规律,从而使物理问题得到更简捷、形象的处理。而物理模型又可以分为两类,即间接模型和直接模型这两大类。间接模型就是对阅读后的物理场景经过思维而形成的时空图像,它相对是比较困难和复杂的;直接模型相对于间接模型而言,由于其思维加工的程度比较浅,因此会比间接模型简单,它是对物理情景形成时空图像的。

三、高中物理建模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很多心理学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可分为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一个成熟期和关键时期的,其中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与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期,而高中这一阶段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成熟期,也就是学生思维进行定型的最关键的时期。而思维能力的这一发展特征,又为物理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相应的时间条件。截至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物理建模的方法,它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高中物理建模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析以及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通过在学生面前进行实验的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与想象的印象,又或者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物理概念的类比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等等。在这些方法中,物理建模的方式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物理建模实际上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对模型的构建、验证和应用这三个过程。首先是模型的构建这一过程,它是由具体的物理情境开始,通过对这一情境建立起一个模型,然后再去分析和评价它,进而实现对情境的理解。而关于这些情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筛选信息等。而模型的构建过程涉及到以下三个步骤:一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定,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对系统物理量或研究对象进行描述;二是对研究系统的图解;三是对研究对象特点的确定,建立或选择模型。其次是对模型的验证,这主要涉及到对物理模型的评价,模型的准确度是与精确度水平相对应的。再次是对物理模型的应用。而这些物理建模的过程都需要我们对模型有一个形象的把握,在这个建模的过程中,需要重新调动我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大脑中形成直接的时空形象,从而对物理建立的模型有了形象的把握。因此,物理建模的过程,首先就是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从而使得物理建模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高中物理建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经过对物理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实现对物理事物本质的反映的。它是以概念为基础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对物理现象及其事物本质的认识。而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也有很多,如可通过物理规律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去实现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例如,可以通过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来获得对力的概念的掌握,并且还可以认识到力实际上就是物体对物体作用的这一本质。而物理建模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例如,在对质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可以通过物理建模的方式建立起质点模型,从而突出物理质量这个主要因素。而在这个物理建模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种方法,包括近似与忽略、类比与推理、假设与验证及抽象与概括等几种方法,而抽象与概括又是物理建模最重要的方法。由于物质运动错综复杂、种类也相当繁杂,并且各具特征,而一个物理问题往往还会涉及许多因素,建模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抽象和概括有效地选择事物的相关因素,从而建立起相关的物理模型。因此,物理建模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抽象思维应用的过程。高中物理建模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物理建模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第4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 重要性 培养方式 做法

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

1.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法”、“一物多用”等方式。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是联想、类比,是“由此及彼”的过程。比如,由两岸的“春节包机”要联想到“中秋包机”、“月末包机”、“周末包机”,进而联想到两岸的“包船”、两岸的三通,直到两岸的统一。如果说发散思维是出发点,创新思维则是发散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发散思维”的最终目标。目前,制约我们开展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是形象思维的严重匮乏,即没有建立起“发散思维”这个基石。这使得政府部门的要求、号召以及有识之士的呐喊、疾呼都成了“空谷回响”。

任何一个新的理论的形成,大致都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实验――联想(类比)――猜想――验证(实验)――论证(灵感)――实验。“发散、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过程,尤其是“验证(实验)――论证(灵感)”这个关键阶段,必定有许多的困惑,而解开困惑的钥匙就是“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培养方式

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那么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基石。发散思维是 “由此及彼的”思维,是艺术化的思维,她能使我们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等产生激情(浪漫),她是“智慧”(幽默)的发源地,是“兴趣”(幽雅)等的乐园……。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必免不了的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对此,有的人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有的人却精神振奋,不仅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而且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努力地去发现新问题。这是两种不同能力、不同品质的人,面对“问题”的不同反应。会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发现更新问题,是工人与技师、技术员、工程师的区别。可以说,“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反映在学习上,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 反映在思维上,就是发散思维的不同表现方式。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式有:

2.1从抓“双基”训练入手,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主要做法是通过读题,要学生领悟解题思路;分析学生的错解,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学生不难看出对概念、定义、定理、公理等基本知识掌握的重要性。

2.2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是一种随机而行的思维。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表现为对问题能够迅速、全面、正确的做出判断,从而灵活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在数学教学中,讲了一种类型的题目以后,教师往往喜欢用大量的同类型的题目给学生练习,这对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在这种练习中,用的是同一思路、同一方法,解决的是同一类型的问题,这就容易产生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框架,造成心理上的思维定势。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绷紧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这根弦,经常在概念、法则、思路等方面做一些变式和变形的练习,做一些类比和对比的练习,以消除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3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就是不拘一格地去分析、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出发,从数学教学的概念、语言、问题以及问题的条件、方法、情节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发散,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讨,从而开拓解题思路与方法,学会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材料,精心指导学生,通过实物感知、观察,并用听、闻、尝试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去亲身感受,从而得到理性上的启发和联想,使思维活动更深刻、更广泛。

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几点做法

总结几年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做法如下:

3.1引导学生从定义上去领捂 任何教材、学科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都有新定义、新概念的产生。 数学学科的学习也是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教材中也产生了新的定义和新概念。所以在教学时,应从相近、相似的概念上入手,引领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高等数学》中的“函数”教学时,我从初中的函数定义、高中的函数定义,到高等数学中的函数定义,并结合高科技引导学生对卫星运行轨迹的函数进行定义。从而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高层次发展。

3.2引导学生从公式、定理的条件上去抛析 数学教材中公式、定理很多,其每个公式、定理的条件也各不相同,所以其结论则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不是让教师去说明每个公式、定理。教师应从时展上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讲清每个公式、定理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论。这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是时代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要求。如《高等数学》中第一章的第5节 函数的连续性中的定理1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的是两个函数均在某固定点连续,则它们的和、差、积、商(有意义情况下),在该点处连续。……。

3.3从错解的思路上去引导 数学教材上习题很多,学生解题时,易从直觉上、想当然上去解题,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错解(例略)。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好时机对学生加强引导。首先肯定学生想法是好的,很多事情也是易从简单处进行着手解决的。而后要从数学推理上对相应的习题进行详细讲解。这对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多想办法进行创新工作,会打下良好发散思维的基础。

第5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就是有价值的教学,这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对一个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的解法,这样不但可以发展思维能力,还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呢?下面仅从“教师如何巧用简算发展思维”这一方面谈一谈。

在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把常见的简便运算梳理成口算、凑、分、估、合、转、变、略、消等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准确迅速的解题思维活动是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抓口算基本训练,能提高学生应用法则的能力。口算时应注意三点:1.不动笔,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2.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3.准确。

二、抓凑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在选择角度、运用方法、展开过程诸多方面的灵活程度。主要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凑。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等,再进行计算。即用凑整法,多加再减或多减再加。2.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3.估。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地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等,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做答。再用估算检验。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主要抓住以下几方面训练。1.合。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便于口算、心算。2.转。转化运算方法,化繁为简,促使心算。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根据法则定义,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1)抓逆运算,(2)掌握特殊性质,加深对题目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巧算能力。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主要抓以下几个训练。

1.略。根据0和1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省略,从而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

2.消。把两个相对应的数对消(如27+3-3=27),减少运算步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第6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发散思维;培养

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9×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教师要十分注重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爱好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讲小故事引入”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那么,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如,这样一道应用题:“工厂接到生产1000台机器的任务,前5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先求每天的工作效率:1000×25%÷5,然后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列式为1000÷(1000×25%÷5)=20(天)。

第二种解法:因为工作效率不变,若设一共要用x天。列方程为:1000÷x=1000×25%÷5,解这个方程得x=20。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把这项任务看作单位‘1’,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可列算式:1÷(1×25%÷5)=20(天)”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受到第一种解法的启发想到新的解题方法。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其他同学纷纷提出不同寻常的见解:

解法4:5×(1÷25%)=20(天)

解法5:设一共要用X天,1÷X=25%÷5X=20?

解法6:5÷25%=20(天)

……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解放头脑,使学生敢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第7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提高人们思维的表达形式,可以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学解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在解题过程中,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进行说明的,主要指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角度、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案对问题进行解答,利用传统方法对其产生束缚,还能突破现有水平的约束,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现在的科学技术与经济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不断地发展,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开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断地加以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通过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素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拓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从中获取新颖的、具有独创性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是时代对师生提出的具体要求。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首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对数学创新教学方式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开放式教学的运用

开放式课堂教学主要是使数学教学过程更优化,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采用了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积极性、合作性以及实践能力不断发挥。教师在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开放题,学生在讨论与思考的过程中,逐一解决问题,并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创造性不断得以发挥。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活动式教学的运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选择,比如对模型的制作、数学游戏活动、各种数据的调查与统计等,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探索式教学的运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数学的规律,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要在课堂上实现教与学这样两个环节,传统教学要求学生从社会需要出发,并且忽视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只把学生当做受教育者,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机器。这样培养了一批头脑僵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生,他们的灵活性较差,缺乏创造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以发挥,使教与学两个环节共同发展,使教转化为学,这些有助于把教和学进行整合,逐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及技能。

2.注重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函数时,要进行知识的融合,比如要用到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关于等价转化方法、分类讨论方法、数与形相继结合的思想。对问题的解决还要用到配方、换元、代入、比较等多种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在这里得到培养,并且通过函数、三角函数关系、数列、组合、集合、不等式等多方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融合,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解决数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师生要实现双向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以强调,使学生共同、协调发展。教学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教师的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使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加强,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可以促使老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达到讲授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4.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函数的有关问题时,考虑到函数之间的关联性,比如函数具有奇偶性、对称性、单调性、周期性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举一反三,使问题变得更具有广泛性,这里的例题可以当做推论使用,学生对这一推理的过程有了深入理解,就能够总结出函数在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这一点知识,更要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想象力,为探究性学习氛围的创造提供条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贾俊华.浅谈高中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版,2009(4).

[2]王勇.也谈高中教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学课程资源,2008(5).

[3]娄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0).

第8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发现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38-01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它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一种是发现性思想,另一种是整理性思维,前者是建立或探索数学的概念、规律、方法的思维,后者主要是对发现思维所得的结果进行逻辑整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能力,就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数学的思维过程,学到其思维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会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行发现性思维能力的几点体会,以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挖掘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性思维能力

1.1 挖掘教学内容,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类比思维是提出问题,作出新发现的源泉,是科学研究最具普遍性的方法,是发现性思维的主要部分,在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类比是以已有的认识为基础的,数学思维中的类比,是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为了进行类比,必须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联想,所给的问题过去是否见过?是否类似于所熟悉的某问题?是否过去求解过某一问题的变形?能否转化为所熟悉的某一问题或转化为一个较易求解的问题等等。为了挖掘课本中可以进行类比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类比的种类与形式着手。类比可以由性质、公式、法则的相似进行类比或推广,可以由“数”或“形”的结构或形式的相似进行类比,可以由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相似进行类比,还可以进行由有限到无限的类比,由低维到高维的类比等等。如类比于同底数幂乘法法则推导的方法研究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分式的除法法则。类比于整数的因数分解研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类比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研究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研究扇形面积公式,圆的面积公式,类比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一般说来,类比的思想方法包括:类比——联想——猜想——证明四个步骤。

1.2 挖掘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思维的训练。归纳是对某一事物的若干个体进行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然后由此猜想这类事物也具有这种性质的思维方法。与类比思维一样,归纳思维也是发明与创造的基础,是发现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法在数学发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德国数学家高斯说过,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

许多数学问题,由于其抽象概括的程度较高,要想就一般性进行研究很难入手,这时宜用归纳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例如:对于文字题,可给字母以适当的数值,先研究相应的数字题,对于含参变量的问题,可给参变量以适当的数值,先考察不含参变量的相应问题,对于一般图形的问题,可先研究特殊图形的相应问题,等等。这样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认真分析教材,初中代数中有关运算法则的引出几乎全部使用的是一般归纳法。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研究,也是从个别具体函数图象与性质出发,使用的也是一般归纳法,对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的证明使用的也是完全归纳法。高中教材中,使用归纳法也不少。归纳法应用的步骤是:实验——归纳——推广(形成普通命题)——证明。

2.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发生过程,运用思维的过程,揭示掌握知识的方法,每部分内容都应由实际问题或熟悉的数学知识引入,使学生看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与旧知识的联系,并能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出发探讨所要得出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2.1 利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发现性思维。数学概念是全部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是进行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思维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解题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强调“从定义出发”并不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出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不利。我们应当使学生在概念形成的背景材料中,抽象、概括、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由学生说出概念的定义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

第9篇:培养思维的主要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就在于总是通过创新这一原动力不断前行的,人类的创新思维是激发创新的基础,通过创新思维可以集合人类创新方法,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建设,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动力,数学教学的进程也会随之发展。

一、数学教学的现状

数学教学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仍旧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于数学教育没有共同的认识,对于数学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数学课堂上出现纪律松散的现象,学生不能够及时完成作业。另外,学校方面对于数学的教育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数学教育没有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沿用老一套的以教材内容为主,学生在学习中提不起兴趣,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教学科目,数学的教学活动一旦出现死循环就会严重遏制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的研发[1]。

现如今的数学教学现状仍旧是值得深思的,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向新的方向迈进了,对于数学教学必须有新的认识,不论是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对数学中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二、数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指的就是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打破陈旧的规则并且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开辟新的思路的理性思维方式。数学教学方面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们独立的进行思考,面对问题可以自己分析,不以老师为主体,不以教材为中心,让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数学这一工具进行研究和探索,数学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讲解数学知识到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们可以自发的去探究数学中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创新能力[2]。

通过教育一方面来讲,在人类的教育历史当中,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还是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被教育者对现存的知识加以掌握进而对知识的真理进行探索,在数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主要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也就是启发创新性的思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对以往主要以知识的继承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将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应用的数学的教育当中,数学的教学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思维与开放性数学教学

(一)抓住创新思维的灵魂

数学素质就是创新思维中的灵魂中心,现今的科学系统中,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都是以数学为出发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的,数学是最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对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程都有重要的影,数学语言广泛应用于物理和科技之中,物理的推理和原理的论述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作为工具来讲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和产品的生产之中,几乎所有的科技都有数学研究人员的心血的付出[3]。

数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审美品格也有所影响,数学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中心,它对人的内在的辩证思维起到启发的作用,强化数学思维可以对人类的智慧进行开发,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数学家都注重创新思维的发掘,都具有高端的数学素质。数学的意义不是其他的基础学科可以相比的,强化数学素质就是抓住了创新思维的灵魂。

(二)拓展开放性的数学教学思维

在数学的教育中,开放性指的就是推陈出新,打破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从新的立足点进行数学教学的工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思维,将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有所帮助。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原理中包含着数学的各种思维,对数学的原理进行研究和开发对于数学思维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于数学原理和相关公式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应该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和创造,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思维进行学习[4]。

开放性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数学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利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进行数学思维的发散式开发,对于原有的数学原理进行再次的研发和论证,数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就得以强化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也有所帮助。教师也应该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有效地运用数学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教学方式包括递推、数学建模和化归等,运用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对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帮助,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5]。

(三)构建直觉思维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直觉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数学问题通常是依靠原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对数学问题加以推理进而得出结论。对于复杂难解的问题就需要深思,此时,数学的直观洞察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就起到作用了。一般情况下,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源于现实的依据并结合材料得出来的,人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洞察方法加以分析并且总结,数学的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新问题时找出突破点,从相对直观的信息中发现抽象思维的思考方式,直觉思维的构建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在实验和发明中找到灵感,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总结,大量的经验得以积累,渐渐地就能找到事物的规律,这就是数学能够带来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过程就是构件数学直觉思维的过程,数学的直觉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6]。

四、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教师引导法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的,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将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革新,教师能够勇于开拓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和自己交流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就能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教育就能够真正用心。

教师引导法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就能激发学生去完善自我,教师对知识进行不断地研究就能引导学生也去开发创造,教师作为表率起到带头作用,学生受到感染也能够以求实创新的态度去学习。

(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教师运用较为创新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探究,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就能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一些问题教师的答案不能够过早公布,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探究,通过实战演练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一些问题面前,学生应该主动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逐渐在实践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还能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有推动作用[7]。

(三)规律法

在笛У难习中就要首先进行课本知识层面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一定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对原本存在的原理进行,再重新论证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学习中找寻知识的内在结构和相应的规律,对知识进行整体的掌握,即便是极为微妙的规律也可以加以掌握,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层次的理解。

数学里存在大量的公式和公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发现其中的规律,运用规律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联想法

联想法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创新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数学上就有很多理论是与联想有关的,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科学研究领域有许多成就是通过联想与想象得来的,因此进行适当的联想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联想为契机进行研究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结论:

通过上述的讨论,可以了解到数学教学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巨大的作用,数学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程,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帮助学生,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和教师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唐丽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J].科技资讯,2015,26:134-135.

[2]冉琴.谈开放性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101.

[3]张照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6:66.

[4]张丽颖.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生物技术世界,2015,03:159.

[5]何祖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2:15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