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课程思政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思政基本原理

第1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目前,国内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目的、教学规划进行,鲜少有研究集中在课程性质和教学设计层面。由陈晓江主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学(第2版)》一书,是一本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著作,被称作“最有理论价值的实践参考书籍”,受到思政青年教师的推崇和喜爱。该书共分为六章,除第一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历史沿革角度、本质剖析角度和实践分析角度的简单探论外,其他五个章节分别立足《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五本教材,对具体的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成绩考核、考研点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该书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概说”第一节“历史沿革”指出,中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初是以静态的经典宣讲为主,即基于中国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突出成果进行宣讲,以达到广泛认同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实际需要,这种形态逐渐变革为鲜活的理论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从现实角度出发,聚焦现实问题,对公民的疑惑进行解答。同时,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教育逐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助力人们完成对僵化思想的摒弃。该书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了从工具属性到主动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我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还是满足人们全面发展实际需要的重要培养手段。该书在论证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在传递经典思想、解答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待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极易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思政教师一定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答疑解惑和自我建设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对不同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充分利用不同课程内容,发挥课程在思想引导方面的优势作用,实现对大学生“三观”的合理引导和培养。

该书在第二章“《基本原理概论》导学”中指出,该课程的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原理,并从整体上把握,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认知和分析。该书理论性比较突出,学生自主阅读很难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建议思政教师尽量结合实际生活进行理论解读。也就是说,要以生活化事例切入,先让学生明确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原理,再将事件原理与理论进行对照,进而让学生明晰就是社会逻辑的“解码”书。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基本原理,弱化理论传递的枯燥性,还可以利用现实案例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原理的熟练程度。第三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学”指出,该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化的过程,目的在于进一步夯实学生利用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该书表示,应进一步沿用实例对照理论的讲述方法,可活用项目教学法,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认知的空间,具体可以安排理论教学72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第四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导学”中,该书表示要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传授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并针对学生性格、行为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利用影视素材和文学素材,沿着时间线帮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进行认知。在第六章“《形势与政策》导学”中,该书认为应尽可能应用时事政治素材,提升学生政治敏锐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甄别能力。

第2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结构主义;思想政治课;改革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一种西方教育思潮,曾对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背景和主要观点

1.产生背景

结构主义课理程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争霸开始,美国极力想要改变教育质量低下的状态。1959年底,全美科学院召开了各领域专家会议,布鲁纳担任主席。布鲁纳在大会结束时做总结报告,该报告的中心问题是教育课程编制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布鲁纳的主要观点

(1)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公式等理论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学科;只有把具体的事物放到知识结构中去,才容易记忆和运用;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结构,才能举一反三,有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除此之外,这种课程编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帮助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的沟通。

(2)螺旋式课程编制。在课程编制上,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螺旋式课程是把一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原理,在不同年级重复安排,逐渐扩大范围,循环加深程度。关于螺旋式课程编排,他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一是教材能适当地加以转换;二是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特点;三是要采用适合于促进儿童智慧成长的教学方式。

(3)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是指人通过独立思考、自己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优点主要在于有利于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体系和学习方法;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四是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

二、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因此,高中政治课的定位也不能背离这一属性。但是,作为高考文综中的一门课程,它已完完全全变成一门智育性的课程。思想政治课已经变成了“洗脑”和“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学生学起来痛苦,教师教起来无奈。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也决定了这门课程的特殊地位,它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界限清晰,属性明朗。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为例,它分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必修二《政治生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册。在这四册课本当中,似乎只有《政治生活》比较贴近课程的实质,而且不像数学由易到难的编排,也不像历史以时间为轴编排。高中政治这四册课本之间的关联并不大,难以将它们有机串联起来。因此,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比较迷茫,学习难度也会相应加大。

2007年课程改革之后,新加入的《文化生活》这册课本原本以无时、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为学生介绍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趣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考点,学生很难不产生厌烦情绪。

三、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高中思政课改革的启示

基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适时对高中思政课程设置加以变革,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1.打破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这种按照不同知识的性质划分不同学科的做法有以下四个价值:一是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二是有利于课本知识点的识记,特别有利于意义识记;三是能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四是可以沟通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或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这样的价值,但是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来说却不一定。

笔者认为,与其将高中政治课分为这样几大板块,倒不如按照课本特点,将其融入其他学科之中。例如,《经济生活》这本书里面涉及许多生活当中的经济常识,有时候还会涉及一系列的数学公式和演算。如果能将《经济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中,既能更好讲解这些经济常识,又能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再比如《生活与哲学》可以融入语文教学当中,高中语文文言文在讲解孔子、孟子、老庄的哲学思想时,完全可以将之与哲学乃至西方哲学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和碰撞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哲学的基本理论,辩证的取舍不同的哲学思想。《文化生活》完全可以融入历史和地理学科当中,《文化生活》的基本知识来源于历史和地理,专业的地理和历史教师能更好地讲解出其中的渊源。

除了将这样几门核心课程融入其他学科之外,思想政治课还可以做一个更大的调整,就是改变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按照布鲁纳的另一主要观点,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个大胆假设往往被人误解,然而它的实质是“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或者找出该问题的某方面以便做出这种配合”。它要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课程实施方式相配合,形成“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德育本就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应该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完成。在学校环境中,德育也并不仅仅只是思政课教师或思政课这一门课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各科教师以及各个岗位的教职工通力完成。按照布鲁纳的观点,德育效果的提升需要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与课程实施的方式加以配合,以一种正确合理的方式,是完全可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的。

在这一点上,纵观我们的思政课程设置,小学时期的思想品德,由于没有考试的压力,学生学起来是比较有趣的。在这一时期,思品课教师应更多结合当地实际,开发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例如,湖北省孝感市的小学生都会学习《可爱的孝感》这样的一门课程。学生表示,这门课有利于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他们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依此,可以开发类似的《可爱的湖北》《可爱的中国》这样的课程,增加思品课的趣味性。按照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理论,此类课程还可以在初高中思政课中重复安排,逐渐加深难度。

我国思政课程设置还可以借鉴美国的公民教育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们把思政课的属性明确划为德育的课程和教学生做合格公民的课程,淡化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增强其实用性。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思政课的反感,提升思政课德育的教学效果。

2.推广发现式教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对学生是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学习;对教师则是一种教学方法,叫发现教学。他认为,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发现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运用发现式学习法,自己去发现和探究思政课学习中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和思政课的特殊性质相互作用下,导致思政课教师经常运用“灌输法”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课是一门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的应试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时,把完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放在首位,甚至当作唯一的目标。过分地强调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忽略了思政课的德育本质。

“灌输法”有利有弊,其最大弊端就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发现式教学法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发现式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拥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以后,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这远比思政课教师的灌输法效果更好。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实现学习目标有重大意义,因此要帮助他们实现合适的自我需求,也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是变得更轻松而是更加重要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照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法,先易后难,让他们逐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有进步时要及时表扬。长此以往,学生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就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认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

3.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布鲁纳的观点,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当前社会上“重理轻文”的现状,思想政治课本来就是不受重视的科目。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许多思政课教师安于现状,一门心思当教书匠,认为只要落实好知识点,让学生考高分就是完成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和心理是不利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德育目标的实现的。

2016年2月23日,江苏省宣布秋季新入学的高一新生从2018年开始取消文理分科,开启“3+3”高考模式,也就是学生除了必考的三门基础课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选取三门进行考试。作为未来高考的一种趋势,它对思政课的要求变得更高了。如果思政课再不改变其“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常态,学生只会越加反感,不去选择政治课作为高考科目,那么日常学习中就更加不会重视政治课,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思政课的地位只会一降再降。这个趋势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思政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抓好教学常规以外,还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例如,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法。

综上所述,高中思政课改革可以借鉴布鲁纳的相关理论,但要综合考量各方因素,积极稳妥地推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卷)・课程改革国别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秀梅.结构主义课程的简析[J].科技信息,2006(1).

第3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今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标准更是越来越高,思政道德素质与专业技术素质兼备的新兴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压力也越来越沉重。如何通过生活化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敬业、奉献、诚信等良好品格,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人生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应着力探索的路子。

(二)是解决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举措。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后会面临学生生活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其承受的压力也绝非一般人能够想象。很多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不堪重负而选择自杀、自残等复杂情况,这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生活化方面的缺失有着较大的关系。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思想问题。

(三)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一条有效地途径。通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在生活之中,从而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对原理的重要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的基本原理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对于基本原理的重要实践。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往往只是注重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并没有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地实践。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尊重学生主体性。在推动大学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起点和归宿。除了进行基本的意识形态教育之外,树立生活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带入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索,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本身要求对思政教育内容要不断地进行充实,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要从生活本身出发去发现问题、寻找资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同时要关注时展变化,贴近热点,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进而解决其生活问题。

(三)完善思政教育环境。在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中,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完善的教育环境。这需要学校各部门协调合作,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及环境,在以思政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之外,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以社团活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视以就业指导为导向的从业伦理构建等教育资源,形成理论课教师、团学工作者、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和班主任,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教育环境,从而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进程。

(四)改革思政教育方式、手段。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侧重理论讲述的教育方式和落后的教育手段使得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因此,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中,要改革思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的学习来进一步加大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学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相应的体验,才会认识到这门课程所授内容对其生活的指导与帮助,才会主动去学,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能够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4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一)课内实践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原理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四种形式。目前,我院“原理课”实践教学主要侧重于课内实践,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时事评论”、“主题演讲”、“辩论赛活动”和“拍摄DV”等形式。但是,并没有突出课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主要不应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从学理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是一个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意义上的范畴,而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意义上的范畴,它不仅不与课堂教学相对立,而且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的。[1]

(二)课内实践教学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

“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财务部门的经费保障、教学院系的合作和学院的高度重视。“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要落实到位,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的精心投入,而且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实践教学必须同理论教学一样有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计划,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建立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克服实践教学的随意性、随机性,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2]实践教学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第一,缺乏组织保障。人们普遍认为:“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任课教师的事情,仅由任课教师负责。思政类公共课采用合堂授课形式,班级人数过多,一般由2~4个班级组成,在课内实践活动中很难管理。第二,缺乏经费保障。在“案例教学”、“时事评论”、“主题演讲”、“辩论赛活动”和“拍摄DV”等课内实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筹经费,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直接影响了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经费保障机制迫在眉睫。第三,缺乏与教学院系的合作。应该摒弃传统的对全院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模式,应该针对不同的院系,提出不同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加强与教学院系的沟通与合作。

(三)课内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独立学院“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保障。由于课内实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很难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就我院的考核标准来看,“原理课”最终成绩(100%)=期末考试(50%)+期中考试(20%)+平时成绩(10%)+考勤(20%),教师一般把期中考试(20%)视作课内实践的成绩,存在着考核标准上的模糊性,难以有效的体现学生课内实践的效果。

二建构独立学院“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一)组织建设

良好的分工协作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组织保障。成立由院领导、专家督察组、思政教研室、教务处、科研科、团委、学工处、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对课内实践教学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课内实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课内实践教学各环节及内容互相协调、秩序井然。

(二)经费保障

实践经费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物质保障。学院要落实和逐步加大对课内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经费按每位学生预算,由学院统一拨款、专款专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详细的账目明细,并要做好监管。

(三)考核机制

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是“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效性保障。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评定具体要求是:社会实践教学对学生评价重在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实践效果来区分等级;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实行全程纪律考勤、态度观察,由相关指导教师负责;应有书面的心得、总结、报告、作品作为考核重要依据;不得抄袭他人成果,否则,以作弊论处,记零分;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实践教学不及格者,不能取得相应学分,随下一届学生补实践教学这一门课程。[3]

(四)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原理课”提升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在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多重角色,即参加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起着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能力,因此,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五)课内实践教学模式

1时事评论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同,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论,学生存在着经验和认识上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对当前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分析和评论。要把时事评论贯穿于每一节课中,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热点,并与现实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理论的抽象性是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案例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应本着真实可信、客观生动、启迪思考的原则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要求学生撰写课后案例分析报告,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促使学生反思、总结、归纳和完善。[4]

3视频赏析

屏幕的立体性和直观性决定了视频赏析教学效果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选择有特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影像资料,比如历史纪录片、现实国情片等,培养学生理论———历史———现实的———体感。[5]独立学院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的积极性不高,直观的屏幕能够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视频赏析,阐述心得体会。另外,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播放不同的视频,力争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例如,面对大三的学生,让其观赏“俞敏洪谈大学生就业”,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有更多的思考。

4主题演讲

教师通过与学生协商制定演讲主题,学生按照6~8人分为一组,选出组长,对命题进行理解、分析,撰写发言提纲,制作PPT。在课内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让某一组学生自由发言,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内教学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5辩论赛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协商制定辩论题目和相关的辩论赛规则,组织学生选举出辩论赛主持人、学生评委、计时员等完善的辩论赛组成人员。每一组分为正反方,进行辩题剖析、资料收集、辩词撰写等程序,最后参与课堂辩论。

6拍摄DV

记录身边的哲理故事,用DV记录身边的事,留下我们的感动。立足大学生活,放眼社会,用自己手中的DV摄像机、手机、数码摄像机、电脑视频摄像头等工具,反映和记录大学的真实生活;表达出人、物、事、景、情以及展现新时期高校发展的现状和精神面貌。

7模拟表演

根据不同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表演相关主题。如文科专业撰写小品、相声,图形艺术系专业创作漫画、音乐表演,理工科学生则用辩证方法指导其进行现场科学实验,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表达理论内容。做到充分发挥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把“原理课”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三构建“原理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能够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尤其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内实践教学模式的强化,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素质和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理工科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原理课”的固有偏见,进而改变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因对该门课程的枯燥而产生的畏惧感和无聊感,从根本上改变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原理课”的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外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较好地增强“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将针对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大学生,通过对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其日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良好基础,以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5]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69-71.

[2]张苏峰.“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8.

[3]周世良.“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0):170.

第5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一、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基础理论,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作为一门理工类的学科,化学教学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专业的数学、化学理论知识,还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能够从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个别现象中,总结提炼并巩固掌握其科学原理以及测定方法,从而逐渐构建出完善的化学思维体系。而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课程教学,特别是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知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化学中的思政精神,并通过思政思维和思政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化学基础理论,从而对化学教学形成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知。在本书中,作者在介绍和梳理化学课程的改革历程和发展变化的同时,深入探讨化学教学的理论基础,对国际上相对新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进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状,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对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提出化学教学既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爱国精神。化学基础理论教学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唯国外论,更要着力培养我国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化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二、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使教学策略更有深度

在传统的观念中,思政教育往往是一门思想层面的教学指导,高屋建瓴但不接地气,因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虚化或者边缘化。思政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设计环节,是本书的一大改进举措,通过深入探讨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现出遵循学生自主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于化学教学设计的全流程,使教学策略更加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从而保障教师的教学指导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思政教育在化学教学设计中的融入,还体现在设计的人性化方面。本书在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时,提出了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建议将化学理论教学与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问题转变成为具体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加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当然,本书在阐述化学教学设计时,强调任何设计都不能够只关注科学而忽视人性,教学设计绝不能采用不够人性甚至非人道的化学方法,否则就可能对学生的三观造成误导,从而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不良人才。

三、思政教育融入化学实践操作,使教学指导更有意义

第6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6-02

0 引言

目前,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内容的不断改革,教学形式也改变了原来的小班上课形式,基本采取合班上课形式。这种形式无疑对节约教学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 合班上课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到课率低,学习自觉性差,内容入脑少经过长时间观察,我们发现,大一新生还保留了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加之经过军训和入学教育,组织纪律性比较强,能按时上下课,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迟到、早退、缺课现象增多。有的学生为了“给老师面子”或者害怕老师点名才来上课,进了教室也是挤着选择后排或者两旁座位,虽然身在“曹营”但却心在“汉”。课堂上,“不务正业”者比比皆是,有的学习英语,有的写专业课作业,有的看课外书,有的玩手机、发短信、看视频,还有的陶醉在随身听里。总之,除了坐在前排的部分同学外,其余同学的“抬头率”、“入脑率”均不高。当然,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时事新闻、逸闻趣事、爱情婚姻还能听上几句。究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学校因素。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实质上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而是放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虚性位置上,加之社会普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种认识和氛围,无疑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教师因素。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没有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而是当作谋生的手段,采取“做一天和尚撞天钟”的态度对待教学和学生:有些教师理论水平有限,没有真正掌握基本原理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教学中思路不清、内容不熟,深度不够;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习惯于“一言堂”,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和双向交流。这些因素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学生因素。认为不学白不学、学了也白学。思政课的内容都是与已无关的高深理论,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影响不大,只要自己不违法就行。另外,思政课不能解决自己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实际问题,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类似的课程,所讲的道理大同小异,“耳朵都听出老茧了”,所以部分学生不仅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逆反情绪,而且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逆反心理。

1.2教师教学组织困难,多种教学方法无法开展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思政课基本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教室空间大,学生人数多,硬件到位的学校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往往是坐在电脑前看着荧屏讲,无法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反应。硬件差的学校教师还在“小声听不见,我来大声喊”的状态下进行教学。

由于合班上课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教学方法也难以展开。讲授法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形式,以教师为主体,以“灌输”为主要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造成了学生想听的老师不讲,老师讲授的学生又不爱听的尴尬局面。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课程的不满。而启发式、互动式以及实践式教学方法在合班上课中进行比较困难。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这种方法一般要求人数不宜过多,而合班上课使这一方式基本无法开展。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分析、引导,增强学生在讨论中的自信心。合班上课人数较多,很难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学生最欢迎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改变单纯说教的课堂教学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经费有限,仅靠授课教师的“热情”很难组织此类活动。

1.3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高校思政课处于“三个不太满意”的尴尬状态。一是领导不太满意,认为学生思想问题太多,思政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二是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认识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思想问题依然如故;三是教师自己也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实际水平没有发挥出来,课程越来越难上,学生越来越难教。

2 提高合班上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目前情况下,合班上课形式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要提高合班上课的教学效果,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加强学生学业管理,严格日常考勤制度一般而言,在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中,都要学习有关大学生行为规范、学业管理、日常考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毕竟是纸上的东西,要真正落到实处,除了学生自觉执行外,还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对违规者必查、必究,使学生在严格管理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不仅对他们完成学业有利,更有利于今后走向社会更好地工作。同时,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应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加强课堂考勤,对迟到、早退和上课“不务正业”者批评教育,对逃课学生加强监管,对长期缺课学生取消考试资格,严重者可给予处分。

2.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加强师生双向交流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同,不仅应成为学科或德育方面的专家,而且还应是掌握各种知识的杂家。为此,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努力,精通基本原理,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并且能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必须掌握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心,让学生因”敬佩”而“亲其师、信其道”。

其次,要洞察学生思想动态。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生长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时代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们社会心理、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他们的人生观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教师,如果把握不住时代脉搏,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教学中就会无的放矢,形成台上台下的“鸿沟”,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洞察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想不通的是什么,并以此为切入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剖析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答学生内心的疑难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寻找适合合班上课的方法。“学无止境有佳境,教无定

法有良法”,思政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寻找适合合班上课的方法。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教师讲得口干,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就必须将“以师为本”的习惯转换为“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做法,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综和运用专题式、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讲清楚,并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现实问题;同时就学生比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分组讨论或课堂辩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疑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第二,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引进课堂,启发学生思考、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之中,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扩大教育空间,展示教学资源,营造学习环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去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又可通过留言薄、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等形式,同教师进行对话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加强师生双向交流。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的两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的作用,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老师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居高临下地说教,而要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进行双向交流,实施互动的教学,避免出现老师台上板着面孔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沉默中昏昏欲睡的现象。

2.3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有生命。社会实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运用。根据思政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现实中,把课堂学到的基本理论,拿到社会实践中去消化、升华,同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研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国情,开阔眼界,进一步锤炼思想,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徐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01)

第7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式;新课改;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09-01

就中学政治教育来讲,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要实现中学政治课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新课改的总体目标,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和改革。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的政治课很大程度上走入了一条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教条的死胡同,不能从根本上发挥政治课程的应有作用,不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中学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充分的引导作用。这都是教学方式的陈旧、死板和单调造成的。因此,从反思教学方式入手,展开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第一,背诵很重要,但政治课不是背诵课。

很多学生,包括老师,都要求学生对政治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彻底将政治课变成了背诵课。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内容大家都知道,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但对于“四项基本原则”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在整个政治课的知识体系中具有的地位却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根本没有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这对于整体上理解四项基本原则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是非常欠缺的。要按照新课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是从知识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等多维视角入手,通过详细讲解分析、深入理解,才能把握运用。比如,在谈到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四项基本原则,可是,要谈为什么?则很多学生就很难有条理、有层次地深入辨析了。所以,反思政治课教学方法对背诵的过度强调,是反思和改革中学政治教学方法的第一步。

第二,知识是基础,但中学政治课不是知识灌输课。

很多学生讨厌上政治课,一方面是因为死记硬背使得课堂没有生机,一方面就应该归罪于很多老师把政治课上成知识灌输课。中学政治课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开设,主要就是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思想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有的老师在讲课中不是从知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出发,不是从分析、阐释、理解、运用知识的基本教学规律出发,而是把知识僵硬地当成一种知识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同时,强调这些都是必须遵守的道理、原则、规范、方法,至于这些相关知识内在的逻辑、论证过程及其根据、历史演进境况等内容则鲜有提及,更有甚者干脆不讲,以至于把政治课当成了知识灌输课。比如,哲学基本原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很多老师讲课就非常机械,往往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局限在非常狭窄的意义。马克思讲的物质具有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背景,这个原理必须放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中来看。讲解这个概念,必须讲清楚物质、意识这两个基本概念,不然就容易让学生片面地理解为物质就是实物,意识就是想法,诸如此类,就远离了哲学思维。一旦僵硬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就容易落入知识灌输的窠臼,这就彻底地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这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这种教学法是新课改首先要改掉的。

第三,德育要重视,但中学政治课不是道德说教课。

新课改明确要求基础教育中相关科目加强德育,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的。同时,中学政治课作为一个以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科目,内在地具有德育的任务和价值诉求。但是,这个任务和价值诉求不能成为束缚中学政治课的枷锁,而应该成为其品质提升的动力。这是我们认识中学政治教学方法不能走向道德说教的起点。

认不清这个起点,中学政治课就容易极端地走上道德说教课的泥淖。德育和道德说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德育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等,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从道德的本质入手,从道德实践的基础着眼,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合一、即“知行合一”为目标。

第8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认证;协同育人;钢结构;教学模式

1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实施背景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我国的工程教育通过进一步转换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认证等多个手段来适应新工科的发展思路。2021年6月1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学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由此可见,专业认证已成为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导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传统教师作为主导驱动教育教学的方式存在本质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与持续改进”这一核心理念。学生中心是指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出发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成才是高校的最终目标,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和学校教育资源都要服务于这一最终培养目标,还要对全体合格毕业生进行达成情况评价;成果导向是指每一门课程的达成情况均要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又要支撑培养学生成才这一最终目标的达成,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都要求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持续改进是指以常态化的评估来满足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是有质量的监控与反馈,并建立“先评价、再反馈、后改进”这一回环的作用机制[5-6]。

2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

2.1钢结构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

钢结构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由于其质轻强度高、材质均匀、可靠性高、施工周期短、装配式程度高、回收利用率高等特征,特别适用于大跨度、超高层等工程结构,在土建、水利、道桥等行业中应用广泛。钢结构相关课程是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增强独立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钢结构相关课程是土木水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前修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等课程,大部分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为例,该校针对土木工程、工程造价、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土木水利类专业,均开设了钢结构相关课程,包括钢结构基本原理、水工钢结构学、钢结构、钢结构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学课程设计等教学及实践类课程。钢结构相关课程均属于土木类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也属于水利类专业的主干选修课。其中,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分别于2010年1月和2021年1月通过专业认证并进入有效期。

2.2钢结构相关课程教育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1课程思政内容不够钢结构相关课程作为专业课,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专注于强调课程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而忽略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在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下,课程思政元素应贯穿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全过程,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挖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对于钢结构相关课程,从专业课角度渗透学科发展与内涵,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抱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阶段,钢结构相关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不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至关重要。2.2.2理论讲授与实际工程联系不紧密钢结构相关课程是与实际工程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课,而现阶段大部分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主要包括绪论、钢结构材料、钢结构连接、钢柱、钢梁这五部分。一方面,任课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不能与实际工程有机融合,课程没有工程实践环节,也没有相应实验室的设置,学生对于焊缝连接、结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性等知识点,只能通过二维图片或者是3D动画对概念进行记忆,难以真正理解并解决钢结构工程问题,难以激发学生日后在工作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些教材上的部分知识点较为陈旧,很多技术、方法较为保守,新材料、新技术更新较为缓慢,如水下焊接等相关知识点很多教材少有提及,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进入社会难以迅速适应行业发展。这些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工程缺乏联系,导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比较欠缺。2.2.3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但课程学时较少,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钢结构专业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侧面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足。一方面,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的教师讲授,而讲授内容大部分依照《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突出规范的适用性与实用性,特别是涉及计算原理的推导过程讲授,内容相对枯燥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尤显不足。另一方面,课堂往往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大部分时间考查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没有过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钢结构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协同育人下钢结构相关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3.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对于土木水利类专业钢结构相关课程,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铸牢学生的理想信念,钢结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关联图见图1。在讲授钢结构相关课程中涉及的各类标准、规范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标准化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研读标准、规范的习惯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也是一个工程人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在讲授钢结构连接过程中涉及的焊接、螺栓等知识点时,教育学生要像微小的焊缝、螺栓一样,发扬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人文情怀。钢结构相关课程中能够体现的思政元素非常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从学科专业发展中了解钢结构的发展历史与行家风范,巡礼伟大工程中映射的工程伦理与工程创新,体现工程人的社会责任与人文素养。

3.2深化专业认证理念

专业认证理念包括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以及持续改进这三大核心理念,还涉及反向设计与正向实践的拓展性理念与周期性评价的关键性理念。基于专业认证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对钢结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钢结构课程专业认证理念教学方法示意图见图2。随着诸多钢结构工程的建设,国家对钢结构工程运行维护的投资力度日益加大,钢结构相关设计规范也多次更新,土木水利类钢结构相关课程也要改变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加相应的教学环节。

结语

第9篇:课程思政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173-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指导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缺少结合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学术能力以及科研精神的培养,绝大部分研究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比较重视,而对相对比较枯燥、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缺乏兴趣。并且,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关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与专业课学习的结合与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深入了解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入点,以案例教学、影片播放等形式,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现象,在专业课及学术研究中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有效指导科研精神的培养,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能动性,也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涵。同时,在专业课老师进行专业教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学术指导中,也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理念,不仅达到了专业性指导的目的,也巩固和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培育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生源组成的需求

在年龄结构上,绝大部分研究生是本科毕业直接升学,也有部分同学经过几年的工作再考研,甚至有些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年龄跨度大,一般在22~40岁之间。在生活上,有工作经历的同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比较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对现实生活中较大的社会压力倍感力不从心;而一直处于象牙塔里的研究生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却缺乏对社会的了解与确定清晰的人生目标。在生源组成上,研究生主要分为考研与保研两类,其中保研同学都是来自本校或者是级别相当学校的优秀生源,但考研中有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来自比本校级别较低的普通院校,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很强,但本科阶段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取决于教学的主体和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主体必须根据客体的变化和特征调整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客体对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在研究生生源组成多元化、年龄结构多元化以及生活阅历多元化等特征下,教师绝不能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以满足研究生多元的知识需求。

3.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层面上,课程安排通常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大班教学,班级人数众多,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性差、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动性差、课堂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在教师层面上,针对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学生都采用同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进行,并且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大部分是本科生理论知识的延续,少有知识的深化与创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学习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在学生层面上,教学内容的空洞,教学形式的僵化,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动性很差,从而出现上课看报、玩手机、学英语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逃课情况时有发生。

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为了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增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以及增强隐形教育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发挥师生互动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相互沟通的一种途径。教师的“教”要满足于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学”要满足于教师和课堂氛围的营造,满足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定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教学技巧高,热爱学生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教师既要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更要凭借合理的课堂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最新的学科资讯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教化学生。同时,学生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认真聆听教师每一堂课精彩的演讲。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以知识的启发、讨论、演讲等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确保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因此,发挥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先决条件。

2.增强实践教学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该增强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1]。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方面注重事例分析与基本理论相结合,采取启发式教学。即该课程应该做到从易到难,注重从事例分析再到基本理论的阐述,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在难点与重点的教学中,采取课堂讨论、主题辩论等参与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对该课程的难点、重点问题,设置相关的讨论题目,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准备,然后选择恰当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再总结、点评并进一步讲解。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专题小论文等参与式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而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以思政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带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追忆红色足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建党90周年主题展等活动,以更加鲜明、生动的主题教育,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并由此形成研究生更为完善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改革考核方式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任何课程学习都会有适当的考核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但研究生思想政治课不同于专业课,其考核与评价体系应该坚持知识评价与思想评价相结合,现实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素养评价相结合,政治性评价与专业性评价相结合[2],这种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全面反映研究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该具备的思辨能力、良好品质、综合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也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也就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起更加灵活多样的考评体系。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将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演讲等作为平时成绩量化,最终成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第二,考试中应增加开放性问题。多一些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或者用基本原理去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第三,将个人思想政治表现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起来。考核中应将个人思想道德素养、个人品行作为考核依据之一,全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主观世界的改变。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不是目的,应该通过课程学习、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以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4.增强隐性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仅靠课堂教学来实现,更需要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全员育人的育人机制等隐性教育方式来得以实现。良好的人文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学生最好的场所[3],学生在一个积极的、向上的、探索的、创新的、充满关爱的文化氛围中,势必也将形成优秀的人文素养。人文校园氛围是校风、学风、教风、文风以及机关作风的综合体,上至领导、教授,下至学生、普通职工,都是营造人文校园文化氛围的一份子。首先教师要作教学、科研与人格魅力的典范。教师的教学不但要饱含激情,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研上,教师要“厚德博学、虚心从善、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营造“实事求是、严谨进取”的科研氛围;在人格修养上,教师也要做出表率,以个人优秀的人文素养、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关爱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学生更要以学校的培养方针为指引,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课堂、考试纪律;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遵纪守法。并且在交叉学科领域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在全校营造“积极向上、百花争鸣”的良好学风以及诚实守信的文风。学校各行政部门更要以服务育人的理念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机关作风。同时,学校还要以“学术科技活动节”、“文化艺术节”、“人文大讲坛”、“博士大讲堂”等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丰富研究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进一步营造“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当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文风以及机关作风形成一股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势头,这将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最强的推动力,也必将会通过文化素质隐性教育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毅,王锦芳.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