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和谐的氛围 恰当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58-01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对于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意识地把培养创新人才渗透到教学的不同学科。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通过实践,讨论一些真正的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创新的人才。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充满活力的新一代高素质的公民。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一、创建民主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态度感染学生,教室里是宽松、和谐的气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创新之前,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每个人都自愿和积极参与活动。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一个创新精神的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创建一个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和爱好的数学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

分析思维训练指在知识的分解、归纳和总结,而综合指把分解的内容归纳和总结的那部分。分析和综合是彼此依赖的,分析是基础,没有分析就不全面,另一方面,没有综合也就没有分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人们分析之前,研究对象总是需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它是在这整体概念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否则,分析是一个障碍。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总是有一个全面的分析,综合再分析的。

三、通过沟通,发展学生个性

实践证明,学生有爱和人打交道,表现自己的特点。心理学表明,讨论、辩论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创造多种形式、多种沟通的环境,培养学生在团体中建立自己的角色。交流学习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学生有可能在合作学习时,针对某个问题出现一个精彩的比赛,因为同学之间互相激烈的讨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就像在“十减去9、8”内容的教学中,我根据传统的方法教12-9=?,12分为10和2,10-9得到1,1加2得3,所以12-9=3。然后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方法,组织学生说几分钟,“老师,12-9,2-9是不够的,我们正在减少。从后9-2到7,再用10减一个7得到3,所以12-9 =3”,并表示:“由于9加1得10,所以1加上被减数的2得3,所以12-9=3”。因此,在这个话题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开发,能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学生发现最好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集体的智慧下得到发展。

教学时要在难点处开始合作。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教学困难的地方,如果可以组织学生合作,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弥补对方劣势,在同学之间彼此借鉴,启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动手动脑,形成的效果往往是1+1>2,一个有效的方式更多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四、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敏捷 独特 深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48-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关键。为此,语文课堂要深入学生的思想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初读课文,思维敏捷

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际操作智力的五大要素中,思维是核心。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知识才能从理解到掌握并转化为技能技巧,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正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大脑对教材刺激物的反映,其目的是通过对教材充分感知和理解,得出准确的文本概念来。如果没有充分地感知教材,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将无从谈起。初读课文可以取消“学生学”“教师教”的几个固定词语教学环节,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口去感知文本,让他们进行听读、朗读、默读、记笔记、查字典、圈点勾画等,因文而宜、因材施教。除了掌握教材规定的字词外,教师要还让学生知晓课文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只要认真读书,感受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就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情感,让他们都有所思,各有所得。如在学生初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要有支持和热情的态度,个别问题个别答,共有问题集中讲,对学生通过教材和工具书解决问题的加以提示、指点,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感知、体现、理解、运用的过程,这样教学,既激发学生大胆表达的积极性,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读书培养思维能力的习惯。

二、熟读课文,思维独特

熟读课文,检验运用,是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进而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包括检验字、词、句子、朗读、背诵、复述、阅读、写文章或片段等多种形式和内容。教师选择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又要有比较强的思想性。如学习了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后,教师提问学生:三个故事都是依据什么定的标题?经过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是以故事结局、故事地点、人物动作为依据。教学抓住课文主旨、结构安排、细节描写,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思维灵活,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语文教学产生省r高效的效果。

三、精读课文,思维深刻

思维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通过分析认识事物的特征,综合获得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借助于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实现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的写作线索交给学生去探究,解决作者是如何表现中心思想等问题。学生要对文章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仔细理解、推敲,从中弄清楚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明确重点词、句、段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习了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将相和》中的两个故事之后,笔者让学生比较“完璧归赵”“渑池会”在形式和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结论:课文写的是赵国和秦国的矛盾,代表人物是秦王和蔺相如,是秦国先挑战,赵国应战;都以赵国取胜而告终。学生经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升华,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了第三个故事,学生再将其与前两个故事进行比较不同点,通过精读思考、小组探究,集思广益,得出结论:将与将之间的矛盾是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前两个故事在文章中构成了将与相不和的原因,后来将与相之所以和好,是他们都以赵国的利益为重。这样学生们就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三个故事各自成章,各有其独立内容,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词句分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一、做出来不如讲出来,听得懂不如说得通。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起来,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一、指导观察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但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其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恩、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性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24/25“>”号排列起来。对一这道题,学生通常都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24),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问题;批评;实验;课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6

物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课程。物理教育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对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提供给学生一种具体形象刺激,有利于建立形象思维。物理学科的内容较亲近生活、亲近社会、亲近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提供了条件。实践活动给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认识规律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深化、灵活运用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社会意义。数学是表达物理概念、规律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用数学公式和图象表达物理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一、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可以先布置了一个课下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学生们能提出哪些问题?上课时收集学生们发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在科学探究的七要素中,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激发质疑究难,培养思维批判性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究难,学生有了质疑自然就会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这种不唯书唯师、人云亦云,敢于“挑刺”的良好品质,应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意见有失偏颇,也应先肯定其质疑的勇气作适当解释,不要挫伤积极性。

要改进选择题、是非题的教学。对于选择题,不公要求选出正确答案,还应对错误答案进行分析;对于是非题,不光是简单地找出对与错,还要求说明理由,并将错误处给予纠正。还可以将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拿出来分析,适当编制改错题,让学生接触一引起反面材料,进行“改错”练习,也能有效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三、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鼓励独创,培养思维独立性

传统的物理习题中巩固型、难型习题较多,这类习题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教学中要注意设计型习题的练习,如按要求设计实验来证明某一物理规律或测定某个物理量等等。这种设计型习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一定帮助。练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有创见的想法、独特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一遇问题便急于发问,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钻研的毅力;有的则解题缺乏自信,爱对答案。对于前者,教师应仅作提示点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马上作详细解答;对于后者,则可通过一些解法错而结果对、解法对而结果形式不同的例子,说明对答案并不可靠,促使其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在实践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中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实践活动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六、理清思路,培养思维逻辑性

教师应首先注意讲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为此,课前应认真备课,列好简明扼要的提纲,上课板书要清晰,层次应分明,必要时可将思维的逻辑过程作出图解。例如,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力学两类问题时,即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或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分析这两类问题时,要抓住力与运动状态的紧密联系,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关键找出联系力与运动的中间桥梁加速度,作出分析问题的简单流程图,使解题脉络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为培养思维逻辑性,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物理量、解题根据等作扼要的文字说明十分必要。此外,重视物理说理题材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解答说理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也是有好处的。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启发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一、借助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和前提,没有问题的思维只能是一种肤浅、被动的思维。教师要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以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问题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出示一幅西瓜图,并利用多媒体演示把西瓜切成几块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然后利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设计提问:哪块西瓜最大?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大脑充分活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理和基本要求。实质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施教行为调动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能只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因此,必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例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时,我一边演示教具一边与学生交流:

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么,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呢?

生: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那么,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见解,要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以较多的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头脑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单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要求学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训练:把20个苹果放在盘子里,每盘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这样学生可以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挖掘“问题链”,开展思维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猜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际操作,挖掘“问题链”,产生某种崭新思想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开展思维变式训练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先出示题目(1):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是四年级的2倍,求五年级的人数?

学生很快答出,五年级的人数是:40×2=80(人)。

再出示题目(2):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少3人,求五年级的人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道题后,学生会很快地答出,五年级的人数是:40×2-3=80-3=77(人)。

最后,我把前面的两道题目综合为一道应用题为:(3)某校四年级有40人,五年级的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少3人,求四、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分析思维 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

一、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有人形象地称之为"钥匙"。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比如,中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些在历史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但也存在不足的一面;有些反面人物,干了许多坏事,但也不能抹煞他一生中干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了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l)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学生回答: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的基础上,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有缓慢发展。但在清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打开了清朝闭关锁国大门,从此,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掠取了大量权益,使中国一步步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打断了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地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3)的目的是什么?其结果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是在清政府镇压和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过程中出现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结果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失败就是证明。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学生回答:后,由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的刺激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在沿海地区创办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通过引导,学生较全面完整地回答了问题所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农村小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网上资源基本就是空白,导致他们的思维依赖性强,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1.上好起始课

教者能善于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或数学发展史向学生渗透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所学学科产生美好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2.每节课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或导言

每一节课的导言或引导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尽量把新知识的起源及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讲得透彻、完整、风趣,使学生听起来有趣,学起来有劲。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四导”做起。

(1)诱导:变厌学为乐学。(激发兴趣、产生动机、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引导:变死学为活学。

(3)疏导:变难学为易学。(教师指点迷津,学生茅塞顿开)

(4)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变知识为能力,形成技能技巧,学法上给予指导)

2.教者不仅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理有序的思维能力,具体做到:

(1)由直观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发展。

(2)克服离散性思维,培养系统性思维。

(3)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要求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主要采取启发、类比、诱导、联想等方法点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借题发挥进行一题多变与多解的变式训练,使学生会解一题、练一串、懂一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达到对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使思维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掌握小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过程:

即直接推理、间接推理、迂回推理、综合推理。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及综合分析法进行推理证明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数学思维朝着合理、有序、严谨、简练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理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24

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活动。理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这不是停留于对对象的外部特征和表面的联系的认识,而是以理论为指导、高度的抽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矛盾和问题,形成关于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使人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普遍性和创造性,理性思维状况如何是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下面谈谈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教师要明确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从心理成长的进程看,小学生、初中生的思维偏重形象思维,他们看重事物一般从表面现象入手,到了高中,学生身心渐趋成就,其思维开始偏重理性思维,他们开始喜欢思考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身心与理性思维状态是高中教育的一大优势,教育要充分挖掘这种优势,拓展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使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去生活。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数学教师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应试教育观下,教学中出现了大容量、快节奏赶进度的现象,书中的概念、定理成了一些条条款款、死的结论,教师教学重结果,而不注重概念定理的推导,或者照本宣科,有骨无肉,使教学枯燥乏味,认为书中例习题无多大价值,而大量补充课外难题,学生成了抄黑板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主动钻研的学习精神荡然无存,而总希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一步步的模仿、硬套。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从教师那里学到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当然适当的解题实践正是学会数学地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单纯的解题实践并不能保证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德国数学家阿达玛指出:“一个学生探索解决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数学家的发现或创造过程有相同的性质,而至多只有程序上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在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应揭示这些知识、结论的发生过程,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使其掌握能自己获取新知识的本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指出:“数学不应被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认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而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方法,观念来认识、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数学阅读是精读而不是泛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里所说数学思维更多的层面应体现为理性思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进行较好的数学阅读,反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问题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意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下面以函数单调性一节为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二)加强变式教学、训练学生理性思维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变式教学,寻求一题多解或多解一解等形式,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记忆、想象等思维活动,不断完善思维品质,通过解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严谨性及广泛性和创造性,进而培养了学生在新情境问题中冷静分析、理性思考的习惯。

通过问题的变式,学生学会了冷静分析问题,理性思考问题,这样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不急不燥,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依据,寻找解题的思路,才会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盲目的进行瞎碰,造成做题质量不高,而陷入题海之中。

(三)强化学生观察、联想转化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前提,要特别注意那些连问题还没看明白就贸然行动解题的学生,要让他们养成认真观察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的习惯,并通过具体的例题使他们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效果,一般来说,观察多从问题的条件的特点入手,从观察已知和未知的关系入手,从观察分析条件的隐含关系入手,然后全面地、多角度地、多层面地、逻辑有序地进行联想与转化,从而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地进行透过事物诸多纷繁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上升到事物的本质的理论认识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飞跃。

深入分析题目中式子的形式、结构特征,联想它们与我们熟悉的那些公式、定理、结论的特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若相同是否可以直接利用,若不同,是否可以通过变换后,结构相同而利用。

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慢长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有急功近利念头而搞题海战术。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得更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恰好也是我们高中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的大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