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智明.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133-134,135.
根据教育部统计公报,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已占到全部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1.9%,比重超?^了[1],说明近20年来民办高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民办教育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由此可见,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目前从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分析,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转型期,正在进入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型的过渡阶段。在这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认识到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目前对民办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还是沿袭原有挂靠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民办高校的特色,更缺乏创新培养模式[2,3]。在这方面,许多公办高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李子军等提出的构建研究型人才学“四主线二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倪师军等提出的“基于三大平台培养大学生三种能力”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杨志平等提出的构建从“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李保云等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三层次、模块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均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目前,民办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为此,我们以园艺专业为例,提出了实验课、教学实习、实践课、实训课、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保障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民办高校园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
民办高校园艺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完整的现代生物科学知识体系、较宽厚的园艺基本知识,掌握较熟练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设施园艺等方向领域从事现代园艺技术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园艺专业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园艺专业注重“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具有基本知识和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园艺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园艺植物生产全过程、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生产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遗传学、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力要求:掌握园艺场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表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3.素质要求: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4.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园艺学,核心课程有蔬菜栽培学总论、蔬菜栽培学各论、果树栽培学总论、果树栽培学各论、观赏园艺学、设施园艺学、果蔬贮藏加工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昆虫学。
5.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见表1。实践教学总学时为1348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8%。
二、“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分类、生长发育与调控、园区规划与管理、良种繁育与选种育种、设施栽培、采后处理、果园、菜园年工作历的制定等生产全过程,了解市场营销方面的初步知识。摒弃“黑板上种蔬菜、栽果树”的理论讲授,构建园艺专业“六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图1)。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践体系、综合实训体系和毕业实践体系构成,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在时间跨度上大致是由低年级(1―2年级)向高年级(3―4年级)伸延,在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范围上也是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室内分析验证到生产实际应用,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课程实践体系的特点
1.课程实验中基础课实验有基础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植物学实验、化学实验等,在第1―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实验,有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农业气象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农业微生物实验、遗传学实验和土壤肥料学实验,在第3―5学期开出;专业实验如园艺植物昆虫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生物统计及田间试验设计、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果蔬贮藏加工等课程的实验在第5―7学期开设;其他如设施农业、果树和蔬菜3个方向选修课则分别在第6―7学用开设。基础课实验主要是进行分析测试、以验证理论,掌握试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的任务则是配合专业课,解决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性问题,并逐步为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2.教?W实习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园艺植物昆虫学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在第2―5学期执行。集中在校内完成理论和实践课中季节性强的实习内容和参观调查,如进行病虫害情况调查、农业气象观测、园艺作物种类识别、物候期观察和教学标本制作。
3.园艺专业实践课是结合园艺作物生产特点而设置的一门实践技术课,集园艺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体,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总学时240,在第3―7学期开出,内容包括果树、蔬菜、设施园艺的生产与经营,课程综合了基本技能和各项操作技术,三者有机融合,组成园艺作物生产基本技能的主体。
(三)生产实践体系的特点
生产实践体系包括实训课和实践课(包括社会实践)。实训课从大二开始每个学期80学时;实践课在第4―7学期进行,每个学期64学时。根据蔬菜、果树的生产季节安排学生在校内基地从事园艺作物的生产管理,对周边地区园艺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参观科研、生产基地,开展园艺产品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生产管理技术。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2―3年级,主要是利用假期结合农村园艺作物的生产实际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咨询,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生产,解答园艺生产者提出的技术问题,了解农业发展和对专业技术的需求。
(四)毕业实践体系的特点
包括毕业实习和创业教育,安排在第6―8学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人而异,力求毕业论文与经济建设和农村实际相结合,分类开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调查总结、专题调查和示范推广。毕业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8周,安排学生到科研单位从事试验研究,去生产基地从事实地生产和科技推广应用,熟悉园艺作物生产、采后处理、贮运加工和上市流通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强化训练,努力提高毕业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毕业论文要求全员进行,毕业实践则一部分到招聘单位锻炼,另一部分进入生产管理环节,实行“模拟承包制”,给学生分地块,让其自己种地、施肥和栽树,自己管理,明确责任和义务,承包到人、到组,放手让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按农业产业的特点,划分为三个模块,学生以其中一个模块为实习的主要内容,兼顾其他一个或两个。三个体系之间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在时间跨度上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延伸,在深度和广度上由简单向复杂,综合发展具有梯形结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的层次性(阶段性)
第一层次(增强感性认识阶段):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学生一进校就接触专业。内容上安排种类识别、基本农事操作,使其了解农作物的种类、生长发育过程、生产用具、园艺设施和园艺植物的生产过程。
第二层次(培养基本技能阶段):在2―3年级采用教师示范和学生反复训练某些项目(如蔬菜的育苗、果树的嫁接与修剪等)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对难度较大的关键技术,如果树整形修剪、蔬菜育苗、日光温室等设施的设计与建造、花期调控、果树施肥技术、花卉的插花艺术等给予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反复训练,做到既有示范又重训练。
户县属*市近郊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山区平原各半,辖11镇5乡2个旅游区管委会,518个行政村,总人口58.31万,其中农业人口47.7万。户县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关中“一线两带”和“西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闻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教育、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县等10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决策实施以来,户县紧紧围绕建设富有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国第一画乡目标,坚持走“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之路,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倾斜、支持力度,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年,我县先后被列为中国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全国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试点县、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机化示范县、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试点县、以电代燃项目试点县、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县、农村电网改造重点县、奶牛养殖课题研究示范基地,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县以及全市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县。这些都为我县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较为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贫困人口还比较多、农民增收比较缓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扭转城乡不平衡的现状,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从农村基础设施来看,全县还有294个村村内街道和345条出村路未硬化,8190亩土地无法灌溉,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从我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看,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粮和外出打工,增收步伐缓慢,只能维持基本生活。2005年,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9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18元,前者是后者的2.62倍;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68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25元,前者是后者的2.61倍,二者差距仍然没有明显缩小。
从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县城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农村,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及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师资力量上。这些都间接影响到农民技能素质的提高,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从城市和农村卫生资源分配来看,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县城集中,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只能看一些简单的病,农民得了稍微重一点的病,要到县城医院就医,或长途跋涉到市上医院就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在农村,有些群众得了大病看不起只能听天由命,有些家庭因一人得病而全家受穷,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不和谐的现象,让人看了很心酸,也更让我们看到,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除了资金上的硬性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方面的差距。目前,我县农业实用人才需求缺口最大,农技、教育、卫生等农村专业人才也面临着巨大缺口,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持,去年12月,市政府出台了《*市*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这次“三支一扶”工作,就是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解决长期以来我市农村,特别是涉农区县农村生产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薄弱、农民就医困难和推动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的现实选择,是在现实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实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这次远派到我县的102名同志,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他们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为我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好的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全县各乡镇、相关部门和各村、学校、卫生院,以及参加“三支一扶”的全体同志,都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主动地抓好这项工作,使之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扎实做好“三支一扶”工作
这次“三支一扶”工作,市振兴办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我县对相关工作也进行了具体安排。这里,我再简单强调四点: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三支一扶”工作的运行机制省实施办已经做了明确安排,具体是,省级负责制定政策和宏观调控,市级负责指导协调,区县负责组织推进,乡镇负责实施落实。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把“三支一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资金、人员、时间和其他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做到上下认识到位、贯彻执行到位。县振兴办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三支一扶”的阶段性工作,积极探索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聚集的长效机制,让各类人才感受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大有前途、大有希望。县农业局、教育局、卫生局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各司其职、搞好协调,各乡镇要积极配合、抓好落实,共同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全力做好服务。今天,相关派出单位和负责接收的各村、学校、卫生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都在场,大家都要把“三支一扶”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为“三支一扶”人员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今天把人员接回去后,要及时安排好食宿、介绍有关情况、安排好工作,使同志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工作。要关心派出同志,特别是从县外来的同志,要安排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积极协调落实,确保派驻期间的各项待遇及时足额到位,解除同志们的后顾之忧。县农业、教育、卫生、新农村建设办和各接收单位要大力支持派出人员在农村开展工作,定期了解“三支一扶”工作开展情况,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并经常深入农村、学校、医院调查指导,督促帮助,确保工作取得效果。
三要强化督促检查。今年,县考评办要把“三支一扶”工作纳入县乡机关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体系之中,加强对目标任务的考核,确保这次活动不流于形式。县振兴计划领导小组要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县振兴办、各有关部门和接收单位要加强“三支一扶”人员的管理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直接管理责任,多与抽派下去的同志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工作表现及成效。对表现优异、业绩显著的,要进行表彰;对不履行组织选派决定、不到基层工作、未经批准中途返回原单位、私自回家或外出的选派人员,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并进行批评教育。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县电视台和新闻中心要唱响“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主旋律,大力宣传“三支一扶”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及时挖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和树立一批真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典型,在全县上下努力营造“三支一扶”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对参加“三支一扶”工作同志们的几点希望
“三支一扶”是一项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惠民政策。今天会议之后,全体“三支一扶”人员将奔赴我县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每一位同志肩上既有党和政府的重托,也有农村群众的期盼,任务重大,使命光荣。这里,我对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尽快进入角色。参加“三支一扶”工作,大家工作的环境、工作的对象、工作的要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每一位同志都应该加强学习和调研,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展工作。要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文件精神和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的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及时掌握实情,吃透现状,尽快熟悉情况。要把自身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党和政府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背景,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使自己成为熟悉农村工作的“知情人”,与农民群众肝胆相照的“贴心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热心人”。
首先.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节省了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务,增加了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已经到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保证,是节约型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机械化的广泛使用,大幅度的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准拖拉机、耕整机、节能型农机,以及滴灌、微灌、喷灌机械的使用,都会实现农业的节地、节能和节水;各种精播机械、化肥精施及秸秆还田机械、高效农作物植保机械的使用,也必将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从而推动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实施和推广的关键载体,是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更是建设现代农业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第三.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当前,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是实现现代化的短板。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生产条件千差万别由于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特点,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围绕增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培育区域优势产业、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战略重点,瞄准农业机械的适应性技术难题着力创新,特别是增加小型轻便的农业机械供给,激活潜在需求,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四.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科技成果我国农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并逐步建成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推广使用农机科技成果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撑,这个过程中,必须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把资金、人才优势用于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村基地的龙头作用,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保证农民能够真正运用农机科技成果。
一、农村经济管理基本涵义
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所以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就是在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市场经济环境,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存在自然资源、人才储备、信息滞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劣势,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但同时也反应发展上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做好农村地区经济工作,对于推动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在体制、政策、流通、市场、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适应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精细、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 农业政策不配套
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滞后,因此,我国农村政策停留于补贴范围,而当前国际化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 流通体制不够健全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存在着市场机制设施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价格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还不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还未真正融入市场化、商品化渠道,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故竞争能力尚未形成。
(四) 缺乏市场竞争的主体
由于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中一些仅有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程度低,不具备经济综合实力,与当前全球跨国公司和大的农贸企业相比,显然不具有市场竞争的地位,还不是真正的农业市场竞争主体。
(五) 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吸引力不强,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文化程度低,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很难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三、积极实施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对策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应当从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出发,积极实施应对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策略。
(一)完善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实施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实施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即从生产、管理、营销到深加工贸易的发展都采用统一、衔接管理;二是积极健全农业管理政策,要着力在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特色,打造农业产品品牌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切实落实国家“三农政策”。
(二)实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
应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民加入农协组织,依靠农协组织实施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依靠农协所属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参与市场运行和竞争,通过优化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协组织的纽带、组织作用,化解市场竞争中的单户风险,提升农民经营的整体效益。行业协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为农户提供购销、信息等方面服务,减少生产、销售的盲目性,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利用入会农户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还能带动未入会农户的共同致富。
(三)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应充分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契机,积极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从编制、待遇上解决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要强化现有人员队伍的培训,既要进行专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提高,也要对其进行基本素质尤其是责任心的培养。要注重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现代农业;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G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19—1
农业科技档案是国家的宝贵知识财富,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宝贵价值。为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目的,需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建好高质量的档案,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发挥其知识和技术作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要不断完善、积累农技资料档案,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网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优势,积极组织并参与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入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重大有害生物防灾减灾等重大行动。集成推广优质高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重大农业技术,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与指导服务,起到“档案”作为信息资源、财富资源,发挥全国农技推广的“国家队”和“龙头”作用,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档案工作是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石。把档案建设纳入各单位全年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中心主任办公会议议事日程。为加强专兼职档案人员的自身建设,需要投入必要经费用于档案员的学习与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档案知识专题讲座;并派人出去参加国家档案局、农业部举办的档案知识培训班。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抓档案工作,亲自部署预立卷及归档工作,并经常到各个业务处室,主动过问归档情况,到档案室抽查归档案卷质量,认真听取档案工作情况汇报,及时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每年的年终总结必须总结当年档案工作的经验与不足,为下一年的档案建设提出计划目标,并附有落实措施。要求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档案是信息、是资源、是财富,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并提出档案具有“记载历史、启迪后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作用,指出档案的管理水平是“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体现领导管理的能力和人员素质的高低”的试金石。
2 打造优秀档案员队伍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科技档案不但是农业生产、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且是现代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种存在形式,是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的载体和技术储备。
面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进一步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上下功夫,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一是配合办公自动化,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在现有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积极研制开发和利用适合中心档案管理的应用系统,做到方便查询、网络检索、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加强照片、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积极探索应用光盘储存、缩微技术等管理手段。三是进一步改善档案管理设施,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保证相关经费的支持,逐步做到档案管理制度化、案卷质量的规范化、案卷装订的标准化。四是强化科技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切实为农技推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榕,严巧玲,詹存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 连华.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及其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陈娴,李咏梅,唐冰璇,孔利华.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略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将仁.农业科技档案要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服务[J].四川档案,1984年01期.
[5] 汪子禽.浅谈农业科技档案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问题[J].四川档案,1984年01期.
[6] 林莺,何明忠.新时期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模式与措施[J].福建果树,1997年02期.
[7] 黄钺.农业科技档案的效益特点及作用[J].湖北农机化,1998年01期.
1 农机推广工作取得的成就
1.1 农机化技术推广取得的成效
1.1.1 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具有保土保墒、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的功效,而且能够明显提高旱区粮食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1.2 水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取得重大进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正在起步 水田区从耕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不但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玉米收割机的应用,使永吉县的玉米机械收获进入了示范推广阶段。
1.2 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1.2.1 农机推广机构队伍在改革中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和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使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在改革中稳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呈现出三个新特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农机化技术推广由单纯行政推广转为公益性推广与市场化服务并重;市场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起到基础配置作用。
1.2.2农机推广多元化服务组织不断形成受农机推广社会化服务的效益驱动和农机推广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农机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中介机构和农机大户等积极参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使基础农机推广服务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3 农机推广的方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推广服务方法,利用推广系统的技术、人才、设备、信息、项目及体系优势,围绕“三农”积极开展推广服务工作,形成了政策推动、项目带动、市场引导,基地示范、信息服务、宣传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承包与生产企业联合、发挥基层服务组织作用等多种推广方法,不断开展推广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增添了活力,为农杌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严重不足 县乡农机推广机构承担的推广项目少,有限的项目经费和事业费常被截留挪用,很难开展公益性的业务工作。农机推广示范基地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宣传工作。
2.2 农机推广机构机制不灵活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机推广部门“等、靠、要”的思想较重,缺乏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奖励机制,工作缺乏活力。
2.3 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需要提高 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综台能力差、服务内容与实践需求在―定程度上脱节。
3 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措施
3.1 加大对关键技术与设备引进、转化与科技攻关工作的支持
要不断投入资金,通过关键技术设备的引进、转化与科技攻关,打破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快速提高农机装备技术水平。重点是支持玉米收获与青贮、水稻育秧和插秧、免耕播种等关键技术及机具的引进消化与技术攻关,通过试验、示范与推广,整体推进农机化的发展。
3.2 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增强推广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业务经费、工作手段、人员素质、机构设置、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阻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依据《农业推广法》和《农机化促进法》,按照“改革、稳定、提高”和增强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给予财政支持,保证推广人员工资和农机技术推广活动所需经费,稳定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发挥。加快发展农村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鼓励开展农机作业、加工、运销等服务工作,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大专院校、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各项农机化技术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
3.3 搞好技术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
为了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水平,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和省农科院在此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利用开班的机会,我讲两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新时期。在新时期,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新的任务:今年全市农业实现机械化,有条件的地方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上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十五”期间郊县经济要争取实现两个翻番,即在2000年基础上,GDP翻一番,突破600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突破50亿元。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我市的耕地逐步减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粗放,村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大批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去年,农业技术在我市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仅为44.9%,在全省排名第九位,比第一名的无锡市少11.26个百分点,距我市今年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相差较远;三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据市委农工部统计,我市还有136个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14,这些薄弱村相对集中在少数几个县,而且都是经过几年工作剩下的转化难度较大的村。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制约全市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广大村干部,特别是作为乡村各项事业带头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才能真正把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也只有广大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带领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本领增强了,江总书记提出的“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彻底解决。
村一级是直接面向农民的最基层的组织,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要在村一级贯彻落实。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实施者。经验证明,一个村的经济和各项事业能不能快一些发展起来,群众能不能快一些脱贫致富,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有没有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说村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村级组织战斗力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强弱。希望在座的各位书记,把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关基层政权的巩固,事关全市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二、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做现代农业的实践者、宣传者
市委、市政府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其中就包括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村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村干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我们村干部不仅要有好思想、好作风,而且要有过硬的本领。如果自己不了解、不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初步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广大村干部一定要从实现我市农业、农村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学科技、用科技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打好知识基础,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者、推广者、示范者。
关键词:淮安市;品牌农业;信息服务;对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功能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品牌化、休闲化等方向扩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刘丽伟(2014)指出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仅占全美人2%的美国农民,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在于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有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制度,为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江苏省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创新都位于全国前列,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鱼米之乡的淮安,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l.02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现状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2006年,淮安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2011年,淮安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举办市级农村信息员网上信息报送专题培训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为104部,同比增长了73.5%;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31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为115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淮安市驻地网小区“光纤入户”工程项目列为江苏省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将淮安市生态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为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在淮安市各县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查询,语音能自动生成、有智能语音系统。农民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2014年5月,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淮安市金湖县作为江苏省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县之一,全县建成一百多个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主要是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支营能力,建成后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类服务”。2015年初,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与淮安区两个视频监控点数据对接。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2013年,通过江苏省验收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基地农业生产状况,各基地能与监控点在线交流,监控平台通过生产指导、预警信息来指导各基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共有18个产业园区纳入农业物联网建设基地。为了让农民和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农业物联网知识,2014年5月,淮安市农委在涟水县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农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培训班。淮安市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总体来说,淮安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基本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
二、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各县区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信息利用率低。各县区农业网站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栏目逐层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内容单薄,缺乏长期的信息积累。有些内容迄今为止才更新到2011年,网址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参考价值和利用率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农产品信息为主的专题栏目,如专门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龙虾信息等栏目。
2. 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网上参与度低。在淮安农网公众参与网上解答的栏目中,2012年共咨询了14个问题,2013年共咨询了10个问题,2014年全市农民共咨询了6个问题。
3. 信息提供主体单一,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在淮安市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指当地的涉农政府部门、农业信息中心、村级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
三、对策
1. 整合各县区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对各县区网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减少信息重复率,提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县区定期对信息栏目进行调整,删除长期无人参与的栏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进行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政府组织淮安市地方农业院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培训班,向农民和相关人员讲授有关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讲解要和上网实践结合。各级政府要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使农民和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知识培训能进行农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体模式,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民间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免费,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成员自助,营利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收费自主决定,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吴振鹏.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