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概念界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概念界定

第1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定要加强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一、深入浅出,明确概念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前提。思想品德课程中一些概念比较抽象、专业术语较多,并且还存在着很多没有界定的个别术语。此时,教师一定要对概念进行科学的阐述,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一内容的时候,因为“生产力”概念比较抽象,导致学生无法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了解:人类为了可以继续生存与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人类需要做什么?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有何关系?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达成共识:一定要解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开展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生产劳动力越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明确生产力就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变化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可以通过亲身感知、体验、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与实现相关的学习目标,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在学习鲁教版九年级“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这一单元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予以关注,并且对环境污染、地下水污染、森林面积减少等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在学习、生活中加以相应的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责任素质,形成主人翁意识,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信息化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界学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从未中断。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课堂教学模式从未改变,我们把它叫做传统教学模式;近几年新起的短时间视频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微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种人们未曾熟知的教学模式,我们叫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那么用于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称谓”,下面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并分析各自特征。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972年,美国乔以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范永波(2001)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有很多探讨,也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但综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对课堂组织、管理、控制的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举不胜举,但尚未有学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明确、完整的界定。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延续使教师和学生潜意识无条件传承和认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规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规模;第三,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二是固有的不合理性。首先,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班级授课,一般50人左右为一个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这部分学生的潜力、个性、才能未必相同,这不利于单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机会少,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效果差。第三,受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向学生授课,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规模的限制,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就无法接受同样的课程学习机会。

(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应该说是个“舶来品”。我国首创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教育局胡铁生,他于2011年指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机会结合体。”之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对“微课”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胡铁生也不断修改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另外我国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研究仍在持续。虽然对“微课”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定义中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即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课”是按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简短的教学视频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完整设计与制作,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一种生长型网络教学资源。

微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微课”以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就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学习者可以接受到转移来的微视频展开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网络共享性。“微课”呈现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大众,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微课程。

三是教学主题明确性。一个“微课”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的教学主题、学习目标和对象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2011年加拿大《环球时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至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教学。同年该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颇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下发的课程知识点视频并完成任务单,课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咨询交流问题,形成课堂知识点内化,课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课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范围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视频和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学习的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是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她)们不再单纯的需要备好课、做好教案等,还需要将需要传达的知识点录制成高质量的“微视频”,并设计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是角色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学生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两者角色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融合达到的教学环境,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模式持续了很久,人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工具诱发学生排斥传统课堂

现阶段,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充斥着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吸引住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易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等“魔咒”,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技术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三)多媒体技术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关于知识点的图片、声音等新原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觉、听觉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易疲劳、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四)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就教师方面而言,网络上无数教学名师的视频课程,无数教育机构的优秀课程,使教师们压力山大,一怕自己课堂不能吸引学生,二怕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生方面而言,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课程好似琳琅满目的商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综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较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性,微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翻转课堂则将课外、课中进行了翻转,并将教师学生角色进行了翻转。具体比较见表1-1.四、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黄晓龙、张世禄(2008)传统课堂需引进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最终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兵(2006)、曹群英、江华珍(2009)提出网络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林莹莹(2014)提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会源(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现代化,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融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情感交流等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导向性问题串;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在课堂上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时间和空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已经习惯于“不动脑筋”地机械操练,缺乏提出问题的意识,缺乏解读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终身可持续学习的需要,更不符合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认知,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课改势在必行。为此我校科学组提出了“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模式。所谓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轴贯穿课堂始终;以探究活动为载体,运用观察、实验、调查、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反馈问题并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问题导向”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其操作基本步骤如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变形操作模式如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新问题、再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与科学家的探究思维过程存在一致性。因此,“科学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这一课堂教学方式既强化了知识的开发和生成,也强调了知识的建构和吸纳,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展开和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能很好地体现“生本生成”的课堂理念,也符合探索与创新的科学思想!绝对是对传统课堂理念的全面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惯性较大的老师,尤其是用传统模式教了大半辈子的老师,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自我更新。如何开展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改实践活动初期,在组内同伴的相互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一个能引发思考、指向重难点的核心问题的提出,和一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引领核心问题解决的“问题串”的有序呈现,是开展实施“问题导向的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有些提问的细碎、离散和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炼知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策略。所以有必要对问题串的设计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创设最好的问题情境,使之上升为一种可普遍运用的方法,进而使这种方法成为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杠杆,以此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者、督促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认识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以适应终身可持续学习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我本着处理好新教材,编制好“问题串”,备好课的朴素愿望,在科学“导向性问题串”逻辑编制的常用方法和原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导向性问题串,就是能触发课时教学程序良性发展,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引领核心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任务指向的问题系列。

可触发课时教学程序良性发展的问题串来源丰富:可以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情境、小实验或当前出现的科学与文化;还可以直接从书本、作业、材料、案例等现成习题里提炼。在设计方式上可以选择的余地广阔:可深可浅、可递进(串联)、可并列(并联)、可倒叙、可分解或兼而有之,如:独立内容采用“递进式”;多块内容可采用“并列式”;或兼而有之。问题本身能够发挥像路标一样的导向功能,可以引发、铺垫、切入、对比、归纳、转承、迁延、拓展等等。这些围绕核心问题并附带各自功能的问题串富有策略性,蕴含着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意味着“问题串”的设计和编制并非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教材内容从属于哪个核心科学概念或基本规律?它的地位与功能如何?教材内容呈现的逻辑关系,符合你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吗?需要实验或其他体验式探究活动与核心概念、规律是否偏离?探究活动本身的细节是否充分估计?教材中内容的呈现次序是否需要调整或挖掘?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最简约的“问题串”,需要几个子问题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益?你准备密切关注哪些可能生成的问题?

所谓逻辑编制,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时科学内容呈现的内在逻辑顺序,根据生本生成性原则,利用类似于连接串并联电路的概念图方法,在前置的课时教学设计过程中编出导向性的科学问题串,这不仅是一个内省式的科学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教材重组的深层次的加工过程,还是一个平衡实际课堂教学演变时间和空间的前瞻性心理预设计过程。根据我们的课改要求,还必须定向准备探究核心问题或规律所需的可行性材料[包括文本(任务单或导学案)、电子资料(图片、动画、视频)或实验用品等],鉴于此也可以将“逻辑编制”朴素地理解为有效“备课”。

三、“导向性问题串”的设计和编制

第4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随着近些年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影响也已经渗入了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之中,不但使得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同时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和灵活化,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将信息技术融入体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而翻转课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在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更有助于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鉴于此,为了促进中学篮球教学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学篮球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将翻转课堂与中学篮球教学结合起来,针对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翻转课堂的内涵阐释

现阶段学术研究领域对翻转课堂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关于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多数是从操作层面入手的,简单来说,翻转课堂,可以界定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利用任课教师发放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进行自学,然后再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重点突出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分享,并以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 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中学篮球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篮球运动基础和自学能力,重点突出和强调学生自学的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自学活动留出了更多的空间,相较于让学生倍感压抑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篮球教学活动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行观看和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篮球教学视频,例如:任课教师专门录制的篮球教学视频、制作的篮球教学多媒体课件或者是精选的NBA、CBA视频资料等等,并在视频观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基础适当开展一定的篮球练习,初步了解相关的篮球运动知识,并建立所要学习的篮球技术动作的表象,能够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现。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而且在学生课前自学的基础上行,任课教师还能够通过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环节,更好的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这种无需进行统一的、一刀切的满堂讲解与示范,而只需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和出现的问题分别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的方式,无疑更好的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最后,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的深度内化。翻转课堂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W模式通过将传统篮球教学中,任课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放在虚拟课堂之中让学生进行自学,有效扩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内化篮球知识与篮球技能的时间相应增加,再加上学生课后的反思与总结,形成了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学习系统,从而为学生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的深度内化提供了保障。

三、 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确保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特结合中学篮球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如下两点关于翻转课堂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第5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一、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视角

关于有效教学(effctive teaching)的内涵,众多中西方学者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由我国学者通过对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发现,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取向,并得到这样的结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对有效教学的统一解释,同样,也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界定框架。而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尚起步不久,其研究情形犹如国外的研究现状那样。目前,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界定主要选取了以下四个视角。

视角一,投入产出。这个角度主要是通过教学时间、教学投入、教学产出来衡量有效教学,并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从这个视角来看,有效教学就是有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内获得了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视角二,目标达成。这个视角是以目标为取向来看有效教学,认为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视角三,人本发展。这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和教师成长角度来看有效教学。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当然,从教师成长角度来看,实施有效教学的还不多。

视角四,过程转变。这个视角下的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到教学形态的转变过程,强调过程性,即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

以上是界定有效教学比较客观的四个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取的视角不同,其概念的界定就有所不同,有些界定采用了多视角的交叉。事实上,有效教学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理念,也是实践;既是理想,也是状态。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实践活动,但这个活动强调“有效性”,因此,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关键还在于“有效”二字。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后认为,有效教学是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效知识为活动对象,通过师生有效活动方式(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生成),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师生各自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一个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具体的教育形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两者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共同达到自我建构,即各自获得发展。在有效教学的各种主客体因素中,学生始终是最中心的,有效教学的内在根据是学生的有效学习㈣。有效知识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有效活动方式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发展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参照,因此,有效教学在体现教育的本质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两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

有效教学在目标和价值体现上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的有效教学活动有两个层面,即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并且这两个层面始终是处于耦合状态。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存在于教师的经验中,是虚与实的耦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师生互动中。师生(含生生)的语言对话、思想碰撞、行为表达等是面对面的交流,是实与实的耦合;在课堂教学引起的教学反思中,师生的反思行为仍然有师生两个层面,他们是互为实虚的耦合。一般情况下,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的活动耦合越紧密,教学有效性越强,而决定耦合程度的因素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风格、个性品质等等,是不易确定的多变量关系。

3.四大成效: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应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师生在课堂上获得发展的四大成效,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应。有效果即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即指教学产出(教学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或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有效益即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是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质)以及吻合程度(量)的评价Illl;有效应则是教学活动带给师生教学体验而产生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获得的教学活动经验,形成了有效教学的价值观的评价。

三、有效教学的三种活动方式

“教学”在实践中的“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行为,或“主体间”行为,如果把教学行为的发生看成一种“力”,则教学活动的推进就是教学动力推动的结果,而教学动力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合力。是教师工作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力。因此,教学行为是主体间作用与反作用的“无间”行为。但从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上的主体意识的先导性来看,教学行为意识产生有先后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效教学有三种行为方式:先学后教、先教后学、学教生成。

先学后教是基于学生开展了学习行为后,达到了新的学习高度并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触发教师开展“教”的行为的方式,简言之,是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是“学生需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讲:“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先教后学是教师基于学生现有发展区,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引发学生学习行为的方式,“先教”是教师行为意识在前,“后学”是学生行为意识在后,学生紧跟教师的行为意识,即以教促学,以教导学,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有效教学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第6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操作策略;案例

在我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个人的新教材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之后,绝大部分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为主要途径,从如何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执行课程标准、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探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形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研究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课堂教学的运行需要有效的目标。而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是的剧本,教学过程也不是对其单纯地演绎。新课程强调教学应关注数学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达成,与原有课程相比,新课程在关注知识结果目标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目标更加人文化,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就是从研究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否把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让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在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成败与得失的过程中,结合知识理论,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并且在各类研讨课、示范课、随堂课上学习借鉴先进的做法,揣摩成功的教例,以充实本课题的三维目标。

特别地,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课时严重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现象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仍然参照传统大纲。例如常用逻辑用语,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非常明显地淡化了对四种命题概念要求,由理解将为了解,但强调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对充要条件的含义由掌握变为理解,降低了证明充要条件的要求,甚至删除了复合命题的概念,真值表,反证法。许多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这些变化要求,仍然研究反证法,重点讲解充要条件的证明,明显偏离了《标准》的内容目标要求。出现这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原来的知识体系根深蒂固;二是不放心,怕考试。因此,教师在确立课堂教学数学内容目标时,需要认真研读《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才能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有效的实现。

三、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研究

为了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注意以下三种操作策略: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以下问题: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书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数学教案是否有效主要是看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即学生对本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内实施教学方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它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指标围绕本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堂评价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施:专家、同行的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

由高中骨干数学教师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施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研究操作中,探索出符合本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四、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

为了加强课堂有效性教学,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以课题研究为方向,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与反思,摸索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健全,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是学生熟悉的,并且容易掌握的,将这些题来改编成可探究性的问题,这样由浅入深引入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问题结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达到锻炼思维、增强能力的目的,最终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例如在《直线的参数方程》这节,通过例1已知直线与抛物线交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和点M 到A,B两点的距离之积。让学生探究直线与曲线交于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

1.曲线的弦的长是多少?

2.线段的中点M对应的参数t的值是多少?

3.你还能提出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是需要层层推进过程,一步一步的探索,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的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的去继续探索问题的结果。当然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也是很重要的,有些老师直接给出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因此老师应该点拨引导,激发思维,使学生认知结构得以完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第7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概念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78-02

一、模式构建背景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实施的基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优化初中生物课教学的一种具体手段。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使其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是生物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方向。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师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模式构建理论依据

关注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给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生物新课课型中包含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掌握生物科学概念本质的过程为主要目的课程的学习。生物课中的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本质过程的内容,是对科学现象本质的认识。本课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尝试根据现象不断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的过程,学习和掌握该现象的关键特征,并运用关键特征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描述。在对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中,主要受到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启示。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入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

三、概念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1.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生物学科中的概念、理论系列,以及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有较严格的学科界定。

2.针对性和目的性原则:概念课教学应深入浅出,必须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与学生思想感情相通且不能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也不可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悖。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重难点。

3.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

四、分析课型特点确定直观教学策略

在概念课课型中,较常使用直观教学策略,在优化概念课课堂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让形象由静变动。它符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理论认为,由于年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中,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形象思维占较大的比例。它是最基本的初级认知过程,是以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概念为思维对象的抽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各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其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都依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直观形象的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思维的积极活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五、模式体系流程框图

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结构是:教师提供资源材料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以实现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现概念获得,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举一反三运用和巩固概念。直观策略在教学过程各阶段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或用来帮助直观感知引入;或用来帮助总结分析;或用来帮助清晰示范操作;或用来做清晰引导。可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巩固知识。

1.教学流程框图:

2.模式流程应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下面以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作为案例,分析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各教学流程的具体运用。本节主要是与学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细胞怎样保持较小的体积?通过学习让学生获得细胞分裂的科学概念。

直观导入:激趣引题,联系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结合图片,直观而形象地提出问题“大象和老鼠谁的细胞体积大”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同时也引出问题:细胞为什么这么小?实现概念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假设,引出“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活动。演示将方块模型拆分,总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红墨水浸泡的大小萝卜块的演示实验模拟细胞膜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直观而形象地放大了细胞大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强调教学情境,实现概念传递。

设计引导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理解细胞体积较小与物质交换的关系,进而引出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的问题。对此学生容易想到细胞可以一分为二,即通过细胞分裂的过程完成。实现抽象加工帮助清晰地逐步形成、获得概念。

情境巩固阶段则通过课后练习题、小资料等,对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强化巩固,以实现举一反三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概念获得的基础上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细胞分裂。

六、模式实践的效果及认识

初中生物课堂有许多生物学基本概念。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一年多来,不断改进,使其更适应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模式的使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直接关注重要概念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精炼,也减少了学生的视听疲劳。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也减少了复习阶段的浪费性重复。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初中生物概念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更广泛的应用于新课的教学中,让其价值实现最大化。这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解读教材,理解每一节的内涵,将“概念”广义化。

参考文献:

第8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课件 功能 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39-02

1 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

本文所指课堂教学课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设计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能动第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南点及不易处理的教学难题,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学习与是、实训、操作等困难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课件使用的主体,通过科学、艺术地使用课堂教学课件,有可能充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概念的界定上,我们首先应该把课堂教学课件至少同网络课件在课件使用主体的界定上相区别,其次是应该把课堂教学课件与其他助学型课件、教学结合型、演示型课件及助教型课件区分开来,才好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属性及其功能。另外我们还应该从宏观上规范对课堂教学课件功能的认识即课堂教学课件的服务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最突出的功能是帮助教师贯彻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第完成教学目标。

依据课堂教学课件的属性和对课堂教学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实践的把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

(1)课堂教学课件有展示教材的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课件这种展示教材的功能,绝不是对教材的“山寨”版,而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等,在对教材投入自己的教学智慧以后的理性选择和展示。这种展示务必要讲究其正确性和准确性并通过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找准教材的切入点和施教的路径。

(2)课堂教学课件有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功能。

课堂教学课件既然是教师教学的辅手段与工具,那么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利其器而善其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件这一载体,收集、甄别、整合教材之外可用资源,来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挖掘深度上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拓展广度上选取教材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必要的基础之外的资源是关键。

(3)课堂教学课件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功能。

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课堂教学课件构成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积极地推进抽象的概念与事物具体化的过程并在其中融入教师独到的认知感悟,用最恰当的课件表述解读相关的概念与事物,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推进教学过程。

(4)课堂教学课件有把握教学节奏的功能。

课堂教学课件依据教学设计的脉络,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元素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控制教学过程的节奏,创造出有利于教师拓展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机会和切入点,也能够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扩大学习思维的视野。

(5)课堂教学课件有塑造生动、活泼、有趣味的教学氛围的功能。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为教师张扬自己的教学智慧与提升个性化的教学表现力提供了平台。教师通过打破呆板的文字限制,完全可以利用声、像、图、景等教学元素,塑造出生动、活泼、有趣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提高视觉、听觉接受教学信息的效率。

2 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对在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够比较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1)重技术、轻教学。

课件设计制作的关键和基本原则是教学设计以及服务于教学设计的要件,没有教学设计的框架为主导,或者说仅仅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课堂教学课件是不能为教学服务的,其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也都要空设。

(2)容量上的不确定性。

课堂教学课件应该是以一堂标准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设计它的容量的,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应该把握一堂标准课时这一基本单位来进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容量过大或者过少,对发挥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都是不利的。

(3)教师主导作用被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课件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对课件的畸型依赖,大有“万能”的课件取代教师教学主导地位之势,甚至会出现意外的断电等情况,教师手脚无措不能上课的各个局面。

(4)特色不明显。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课件区别于其他课件,应该有其明显的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特色,但在实践中确实存在没有依据教学大纲而做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整个课件很少有教学设计的痕迹。这样的“鱼目混珠”的课件,不具备课堂教学课件应该有的基本功能,理应弃之不用。否则教师与学生都会受到伤害。

(5)个性化差强人意。

许多所谓的课堂教学课件虽然有科目和课程内容之不同,但在课件构成的基本要素、基本框架、表现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是一个面孔,一样的模式。这样的课件明显扼杀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6)内容与形式脱节。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教师辅教学的工具和载体,为教师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但个别教师在课件设计和制作中或粗制滥造,或偷工减料,或借他山之石,使所谓的课件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非但不能够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反而会给自己和学生添了许多烦恼,也理应弃之不用。

3 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存在问题的思考

反思课堂教学课件制作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并从这一基点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能动地修正一些模糊观念和不当行为是很有必要的。

(1)坚持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与时俱进的教师们谁都不会拒绝网络时代的诱惑,利用课堂教学课件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辅授课工具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理性的选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本人,相对于课堂教学课件这一载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不会因为由人设计制作应用的工具的变革而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制作应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是,教师教学观念、课程意识的决定性;教师课堂教学课件理念的决定性;教师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实践;教师教学智慧投入的程度;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课件的客观标准等。

(2)个性化的表现力赋予课堂教学课件以灵魂。

课堂教学课件作为工具和手段人人可用之,但人人用之在内容与形式上应用效果却不同。各有千秋,特色各异,风格独到是比较理想的预期。个别课堂教学课件由于缺乏正确理念的投入,无论在知识框架体系的设计上,还是在教学过程推进细节的谋划上都少有创意,有的只是文字的罗列,看不见教师的教学设计的痕迹及教学智慧的灵光闪烁,这样的课件可以被看作是没有“灵魂”的纯工具,因此也就不能够挖掘课堂教学课件的基本功能,反而会为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3)服务于教学是根本。

课堂教学课件本质上是一种辅的教学工具,教师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的初衷是“善其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应用课堂教学课件的过程中,“善其事”的理念要贯穿整个过程。其具体表现是:要注意到学生课堂上喜闻乐见的客观要求,也要注意到学生课后学习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课件的设计中要注意到示例的丰富性,习题的启发性,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对知识点多角度的分析论证;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要注意简洁明了,切不能因为过度的渲染而喧宾夺主,或者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堆砌;同时在课件的设计中也要注意在自然光下学生的可视性,注意把握字号与背景颜色的选择

第9篇:课堂教学概念界定范文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开题报告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为了了解中等卫生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文献、问卷、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拟在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实施研究,旨在根据具体情况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等卫生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对此研究目前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

为了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中等卫生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研究围绕我国中等卫生学校的总体教育目标,对目前中等卫生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情况进行调研。现将研究思路做如下概述。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制以来,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匮乏,全国中等卫生学校几乎都面临着教育质量下滑的危险。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校都制订了各自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缺乏较为完整的、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而不恰当的评价将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人格特征等诸多方面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为此,经过细致、周密的思考和组织,欲就此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的问题包括:(1)教师对一堂好课的观念与行为分析;(2)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一堂好课的标准。

2文献综述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属于教育评价。在我国的词典中“,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在英文中,人们常常使用rating、evaluating等词汇来表示评价,目前,人们常用的英语词汇“evaluate”(评价)是从“value”(价值)而来的,词头“e”的意义等同于“out”,意为引出;“评价”就是引出或阐发价值。由此看来,评价与价值是分不开的,要了解评价的涵义,就要了解价值的涵义以及价值与评价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的属性”。这两句话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基本涵义,价值反映了主体对客体的需要所产生的关系,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客体的主体效益,既取决于客体,又取决于主体。评价是主体对于事物价值高低的判断,这种主体性的活动会随着主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可见,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中的人和事(客体)与人或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教育评价应该是教育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程度的一种评判。为此,进行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本质特征。其次,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界定的内涵中体现教育评价的诸多构成要素及其本质特征。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要牢牢把握价值判断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特征外,还应使界定中含有评价依据和标准、评价对象、评价的根本特征、评价的手段4个要素,力求全面、深刻地揭示教育评价的内涵与外延。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教育评价界定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可分现实标准与理想标准,其被用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定,以利于实施合理的教学管理,并对课堂上教与学的行为进行分析,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对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采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如下。

3.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全面、科学、具体、明确;发展目标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深浅适度;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学生合作学习与探讨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教学能力:密度适当,条理清楚,时间安排合理,应变能力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语言准确、清晰、生动,板书设计恰当。教学即时效果: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学特色:有教改创新;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3.2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3.2.1学生调查问卷本研究的学生调查问卷由引言、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主体3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强调问卷填写的方法、注意事项,并说明本问卷是匿名填写的,以此消除学生的顾虑,获得较为真实的资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主要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学习成绩及父母的学历、职业等项目,拟分析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认识与学生基本情况之间的关系;问卷主体部分共30题,分闭合和开放2种题型,从学生个体对课堂学习、对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对教科书的认识,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课外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理想课堂的想象4个维度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心目中一堂好课的标准。

3.2.2教师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本研究对教师的调查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教师个体对学生评教的认识、课堂教学方法(如提问、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的选择、一堂好课的标准及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访谈。在搜集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看法,从以上三大维度上设计出效度较高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匿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