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道表演范文

茶道表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道表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道表演

第1篇:茶道表演范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督导组的各位专家不辞辛苦,对和顺镇中心小学校进行了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专家组成员认真细致对照各项督导检查指标体系,查阅资料,并对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和座谈。对和顺镇中心小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的各项工作给子了全面具体、认真细致的评估。

刚才,听到督导组对和顺镇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专家组对我镇教育评估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给子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是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的鞭策和鼓励,特别是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的意见十分中肯。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和顺镇中心小学校以及全校师生对督导检查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些意见将对我镇今后提高教育事业综合实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为此,我在这里代表和顺镇中心小学校郑重表态:我们要根据督导验收组所提出的意见和工作要求,马上认真抓好整改。一是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制订整改方案,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和工作时限,确保我镇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二是用好教育设施设备。三是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提炼学校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同时,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加强农村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四是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内培外引,着力打道一支代于我师团队,促进全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五是进一步推进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拓宽就业致富门路。

在这里,请督导检查组普位专家相信,请上级各位领导放心,和顺镇中心小学校一定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贴,努力办好人民用意的教育,我们诚挚地设请各位专家,往后常来我校指导工作,为我校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多提宝贵的意见。

第2篇:茶道表演范文

【关键词】火车站 导向标识 设计

铁路车站导向标识系统是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导向标志系统已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速铁路车站,为旅客快速出行和车站客流组织引导提供了极大便利。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同时具备两个属性,即功能属性和文化属性。火车站作为人们出行抵达目的城市的第一落脚点,也可以说是人们了解接触这个城市的起点。一套完善实用的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不仅能有效地减少人群拥堵,并且能够提高车站服务水平,让人们对这个车站及这座城市印象深刻,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系统现状和问题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导向标识设计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重要衡量标准。优秀的导向标识设计能够带给人们最大的方便和自由,在满足人们出行的同时,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目前来说,导向标识设计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设计师的重视,设计师不断加强对于导向标示设计的研究和开发。经过笔者调查发现,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示系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导向标识缺乏系统性。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系统大部分以标识牌为主,公共场所的标识牌起到引导旅客疏散的作用。但是以北京地区火车站为例,这些标志牌显得较为单调,缺少一套完备的导向标识应具有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且有部分导向信息不够充分,造成了进出火车站的人们手足无措,导致短暂的停滞。

第二,标识牌的设置不够人性化。如在北京西客站“网络购票自助换票厅”处,车站的导向标识牌选择的是包在柱子上半环形的形式,这样虽然节省了空间,但是从远处看,会造成信息读取缺失,使有些乘客短时间内找不到自助换票厅,给出行带来问题。

第三,导向系统牌损坏严重。北京地区火车站的视觉导向系统牌在材质上大多采用亚克力板材,这种板材具有质轻、易于成型等优点,但是容易损坏。比如一些标识牌上的文字已经出现缺失或者脱落,这是由于标识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到位造成的,不仅会危及到出行人群的人身安全,而且还对标志牌的正常使用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标识设置不够全面。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车站,但是标识设置不够全面,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的载体较为单一,多样化的应用不足,大面积载体在目前并未进行很好地应用。比如北京西站售票厅内和出站口通道的地面,缺少地面导向标识;西站售票厅外的卫生间处导向标识牌的设置不够完善,乘客无法及时看到卫生间的导向牌。

第五,标识的识别度有待提高。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中的图形、文字、数字及面板颜色虽然有较高的辨识度,但是有一些地方还存在缺陷,例如中英文的字体大小比例过于悬殊,有些标识牌英文过小或者没有英文标识,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楚,缺乏国际化意识。

二、对北京地区火车站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的思考

第一,安置导向标识要以合理科学为原则。导向标识放置要根据车站的具体布局及导引线路以满足旅客需求,使旅客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目的地。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标识牌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充分考虑到旅客的需要。

第二,导向标识图形符号设计要以易于识别为基本原则。导向标识上的图形、文字及数字的组合方式,标志和面板的色彩搭配等版面设计应充分考虑旅客视觉、人体生理特征、阅读习惯、空间关系等。

第三,导向标识系统需遵循传递信息的连续性原则。北京地区火车站的导向标识设计应该有连续性,要考虑到乘客的视野范围,保证乘客在各个通道、路口及拐点等位置的信息再次得以确认。

第四,导向标识设计应遵循传递信息的醒目性原则。在火车站这样一个空间布局复杂的环境中,导向标识的放置要与周围环境进行有意分离,使乘客在复杂的环境中按照需求尽快找到标识。标识牌的高度设置也有讲究,不可过低以避免被其他物体遮挡,不可太高以防止乘客不易找到或难以识别;在光线不足时使用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照明条件。

第五,对视觉障碍者的需求在导向标识的设计中也要兼顾。首先,从色彩上讲,应以醒目的黄色为主,如车站盲道的颜色应该设置为黄色。其次,火车站的导向标识牌应该放置盲文标识牌,以方便盲人旅客的出行。

第六,导向标识牌应选择合适、耐用、美观的材质,以提高北京地区火车站的视觉导向系统的档次,同时避免出现由于使用时间过长而破损的现象。

结语

一套既系统又完整的导向标识设计可以帮助乘客轻松地找到目的地并满足乘客出行的需求。通过对北京地区火车站导向系统的考察与研究,笔者发现提高火车站内部环境的品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希望在我国火车站的建设中,导向标识系统设计能汲取现行经验,成为体现我国城市公共场所文明程度的一个典范。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吕凤显.导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王丽梅.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设计浅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6).

[3]江平.艺术设计理论与应用指导[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4]朱钟炎,于文汇.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第3篇:茶道表演范文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郁证;穴位敷贴;离子导入

现在临床上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郁证的患者很常见,因此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随郁证的临床研究有着很现实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0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伴有郁证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并伴有郁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5±12.61)岁;疗程8~30天,平均20天。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9~64岁,平均(46.65±13.65)岁;疗程7~32天,平均21天。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国产的ZW-3B型高级电脑中频治疗仪加复方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法。处方:枳壳30g,白芍30g,柴胡30g,川芎30g,白术30g等。诸药冷水浸泡2h,文火煎1h,纱布过滤取液500ml,将药垫用中药液浸湿放置在作用电极衬垫上,用纱布固定在中脘、曲池、足三里等穴位上进行中频理疗,每日1次,每次20min。此外,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常规治疗。对照组予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胃肠动力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证候积分的变化,积分的评定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1]。

2 疗效观察

(1)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心脾两虚为主,各占41.67%、38.33%。(2)治疗组与对照组关于各单项症状的积分比较: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转贴于

3 讨论

3.1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与心肝脾关系密切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痞满”、“嘈杂”等病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和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别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证候。有研究表明慢性胃炎以脾虚证候最为常见,约占三分之一,浅表性胃炎多为脾气虚证,萎缩性胃炎多为脾胃虚寒证[2]。又有研究发现浅表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占68.63%[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慢性胃炎的证候分布以脾胃相关证候最为常见。邱志楠等[4]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96 例,脾胃湿热证占76 例,占总数的79%。吴荣祖等[5]以慢性胃肠疾病患者为对象,对1022例作回顾性统计分析,采用中医证型覆盖方法进行统计,以上1022例统计中,脾胃虚寒证型601例(58.8%),显示胃肠疾病中医辨证定性绝大多数属虚。晚近又有研究显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以肝胃不和证最常见[6]。笔者临床选取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的患者,发现其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和心脾两虚为主,分别占41.67%和38.33%,脾胃虚弱和脾胃湿热分别为8.33%和11.67%,说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与心肝脾关系密切。

3.2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与性别因素相关

韩洁[7]调查了基层677 例慢性胃病患者,消化性溃疡中男女比例为2:1,提示男性更易患溃疡病,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者较多有关。吸烟饮酒使慢性胃病发病率增高,因为吸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和影响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等因素。饮酒能刺激胃酸分泌,破坏黏液黏膜屏障[8]。而杨国红[9]分析300例萎缩性胃炎,其证候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性别对不同慢性胃病影响有差异。笔者临床选取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的患者,其中女40例,男20例,比例为2:1,提示女性更容易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因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主疏泄,条畅一身之气机,肝气不和则气机失调,木郁克土,损及脾胃而为病。

3.3 中药穴位敷贴

离子导入的疗效肯定 电脑中频是凭借微机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用途,将输出的低频调制的或未调制的中频电流之频率、波形、节奏、定时等各种参数优选组合而成的一种多步程序处方的治疗方法,具有明显的镇痛、消炎、消肿等作用。还由于各种波形的不断转换,在一次单元时间内多次地变换中频电刺激的各种参数,使人体较少产生适应性,从而远远超过了以往中频电治疗效果[10]。电脑中频治疗较多用于骨关节病的治疗。郑华等[11]应用电脑中频透入治疗膝关节炎患者192例,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活动自如,随访1年无复发(即痊愈)者共122例;仅在阴雨天或劳累后疼痛,关节局部轻压痛,活动不受限(显效)者,共41例;疼痛减轻,功能有所改善(好转)者,共26例;症状、体征无变化(无效)者,共3例。总有效率为98%。王延新等[12]应用电脑中频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腰椎骨质增生,将365例腰椎骨质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5例采用腰椎骨质增生电疗机加复方中药制剂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140例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为85.00%。陈茵[13]应用电脑中频治疗颈椎病93例,治愈率为64.5%,总有效率为97.8%。笔者利用电脑中频治疗仪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离子导入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郁证疗效是肯定的。中药穴位敷贴离子导入治疗,其将电极片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中药汤剂在电脑中频治疗仪的作用下电离出中药离子,在电磁场作用下药物活性中药离子被导入皮下组织进入人体再加上电流的理疗作用,在患处起到消除炎性渗出、水肿及其他病理改变,营养胃黏膜,恢复消化功能,增加胃肠动力,促进血液循环作用,从而缓解了患者的症状。另外中频治疗仪的理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对于患者的郁证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中医还讲究辨证论治,所选用的离子导入方以疏肝健脾为主,对于研究对象以肝胃不和、心脾两虚为主证的特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即所选的离子导入方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由此可见,选用辨证的处方用于穴位敷贴离子导入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5(10):318.

2 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3 魏可法,杨永升,杨春波.慢性胃炎与脾胃湿热证关系的探讨-附53 例临床分析.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3,3(4):213-214.

4 邱志楠,潘俊辉.健胃肠治疗慢性胃炎96 例.北京中医,1998,1:2.

5 吴荣祖,牟荣英,唐亚萍.慢性胃肠疾病中医证型覆盖统计分析.中医杂志,2002,43(10):775-776.

6 涂福音,聂明,郑启忠,等.慢性胃炎中医证候与胃粘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23-325.

7 韩洁.基层医院慢性胃病的发病现状及防治.临床荟萃,2003,18(19):1118-1119.

8 叶任高.内科学,第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2-402.

9 杨国红.300 例萎缩性胃炎脾虚证候规律探讨.河南中医,1997,17(2):95-96.

10 郭万学.理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 郑华,成立军,王莉,等.中药经电脑中频透入治疗膝关节炎.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8):36.

第4篇:茶道表演范文

【关键词】茶艺 茶道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王业强.漫谈“茶艺”与“茶道”,蚕桑茶叶通讯.

第5篇:茶道表演范文

所谓的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所谓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所谓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是茶道的载体,是茶事活动中物质和精神的中介,只有通过茶艺活动,没有生命的茶叶才能与茶道联系起来,升华为充满诗情画意和富有哲理色彩的茶文化。所以茶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是茶文化活动的重心,也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让茶艺的内涵明确、具体起来。不再和茶道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担“茶道”的哲学重负,更不必扩大到茶学的范围,去负担产茶、制茶的重任,而是专心一意将品茶技艺发展为一门艺术。这既有利于茶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是适应时展的要求。

有的人说茶艺是生活艺术,它是以茶为主体,将茶艺融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也有的人说茶艺是舞台艺术,它是茶人根据茶道规矩通过艺术加工搬上舞台,向广大饮茶人和宾客展示茶的冲、泡、饮等的技艺。而我认为所谓的茶艺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茶艺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要做到以道驭艺,以艺示道,不可违背中国茶道道法自然、崇尚朴素的审美原则,在程序上违背茶性,在表演上矫揉造作。它包括了艺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以及茶人在茶事过程中以茶为媒介去沟通自然、内省自性、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这三要素,是相辅相战缺一不可的。

艺茶的技能,它包括了茶席的布置、水的选取、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客人选用的不同的茶叶、根据茶叶的性质和人数选择器皿的材质和大小等等。艺茶是一门生活艺能,是茶艺的基本功。我们唯有掌握好基础才能泡出茶的本色、真香、全味,为品茶做好准备工作。切不可把茶艺当作表演艺术,只寻求表面的视觉美感而忽略了茶的本性之美。

品茶的艺术,它包括了视觉、味觉、听觉等多方面的艺术感知,比如安溪功夫茶艺,选用的是潮安枫溪所产的扁形陶制水壶即“玉书碾”、红泥烧制的“潮汕炉”、“孟臣罐”和白瓷所制的“若琛杯”,这些都是造型各异、图案精美的器皿;所用的茶叶是福建安溪所产的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它具有奇特的花果香,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在操作过程中配以中国传统音乐例如用古筝、箫等弹奏的古曲;安溪茶艺的每一个环节、动作都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是套可用于舞台表演的茶艺,共十六道程序,是一套多层次的感官盛宴。

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茶艺是雅俗共赏的生活艺术,同时也是茶人以茶为媒体,在茶事活动中沟通自然、澡雪心灵、内省自我、完善自我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完善自我的心理体验是茶艺的高级阶段,是茶人精神的升华。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古人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第6篇:茶道表演范文

在近7个小时的品茗恳谈过程中,陆教授流露出了他对当前茶界关于“茶艺”、“茶道”与“茶文化”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现象的担忧之情,范老师则旁征博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以历史、哲学的视角对这三个概念的含义以及来龙去脉进行了全新解读。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范: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也是饮茶人口最多的国家,茶是中国的国饮。要提升茶文化,才能离开庸俗、低俗、媚俗的风气,才能是有品味的人。

第7篇:茶道表演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茶文化传播

茶的种植源于中国,迄今为止业已超过了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如何种植茶树、加工茶叶产品、制作各种茶具、茶叶烹煮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方式。它的背后蕴含着我国儒释道等多种领域的精神传统和思维方法,体现出了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随着茶文化的日益普及和推广,循序渐进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外传,眼下已成为了国内外的一种时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思想潮流的影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茶文化中的有益方面,在向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

1茶文化传播积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

1.1茶文化具有较强的精神教化作用

茶文化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茶文化的外延、内涵、概念、茶艺表演过程中的各种礼仪、礼俗活动。它们能够引导高校学生遵守理解,讲究礼仪,培育他们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茶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比如茶文化中道德观与思想观念的传播,可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统的茶文化非常注重培育人们的怡真和静的理念,将原本并不复杂的饮茶活动和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密切联系起来,提高到哲理层面和人生高度,产生了系统化的茶道、茶德。茶道被看成是茶文化领域中的至高层面,是它的核心内容。在实际的茶事活动中,赋予了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崇高的人格与品性,它既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又能够怡情修身,促进人们心态的动态平衡,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1]。

1.2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茶文化形成于林林总总的茶事活动中,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涵盖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容,体现出了深远的意蕴、幽静的意境。茶文化的具体内容涵盖了茶德、茶道、茶诗、茶艺、茶与茶故事等多歌方面。这些元素异彩纷呈,成为了国内优秀茶文化的菁华。我国茶文化的鲜明特征是重德、崇俭、尚和、贵真,这种精神理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重德是传播的茶文化德育功能的第一要求,它关注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而言,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牢固地确立科学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尚和是指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茶文化的这个特征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最大努力,灵活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为其交往和活动提供价值尺度与标准。崇俭的字面含义是崇尚勤俭,高校学生会受到茶事崇俭、以俭育德思想的强烈影响,循序渐进地培育学生清廉的道德品质、朴实无华的思想理念。贵真立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矫正和塑造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

1.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大学生学习和接受茶文化,领悟茶德思想,有利于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帮助他们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化解他们的精神困惑,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扎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乐观积极、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1.4茶道精神对于学生强化思想道德修养非常有利

茶文化内容应该以茶德为核心,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坚决反对唯利是图与见利忘义,倡导义重于利,关注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与和谐,尊敬他人,强化养德修性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心态平衡能力,化解学生的精神困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作用是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地调节心态,聚精会神地静下心来,既能够乐观,又积极地迎接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挑战。茶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茶文化传播途径

2.1积极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手段

茶文化具有丰富多彩、深厚渊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采取单调的课堂讲述,确实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体现出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述效果,弱化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茶文化传播教育形式[4]。强化学生的自主体会以及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内化这些茶文化知识,尽可能发挥茶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品行的作用。在创新茶文化教育领域中,高校应该采取茶艺表演、茶文化方面的知识竞赛、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和宣传我国的茶文化,打造优良的茶文化传播氛围。很多高校教师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但是并未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制作和设计,缺乏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推广、宣传与教育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时,必须紧紧地依靠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精彩纷呈的视频文件、图片等多种形式。它可以提供可读性强、便于观赏的茶文化知识和内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创新传播茶文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5]

2.2培训茶文化中的茶艺

不少大学纷纷组织茶艺表演,组建了相关的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因此也是校园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亮点。这些社团的主要内容是茶艺训练和运用。组建了相应的茶艺表演组织,定期开展茶道、茶艺表演,使得不少高校学生纷纷关注茶艺表演活动,积极地加入茶道文化社团中去。很多学校每年都设立茶道文化周,开展茶艺培训。接受茶艺培训的主体是广大学生,比如邀请不少茶学学者或者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帮助他们积极地理解和宣传传统茶道文化及发展脉络,为国家做过的贡献等,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学校必须科学地宣传优秀的茶道文化内容,引领广大学生摒弃其中的诸多陋俗与恶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宴活动,比如品茶或选茶,感受茶道的深层次内涵。在举行茶宴的过程中,应该添加相应的茶文化活动,比如茶诗歌,茶音乐、视频赏析与茶书法方面的比赛。这样以来,既可以发扬光大我国的茶道优秀文化内容,又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群体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6]。

2.3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扎实学风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求大学生掌握茶文化的理论知识,传承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要强化理论指导的作用,在茶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茶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历史悠久、理论完善的茶文化,可以要求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参与茶的烘焙、种植、采摘与烹制等环节中,接触从种植到品茶的具体流程。这样以来,学生在循序渐进地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使自己具备学习茶文化中注重精神追求、不畏严寒、肯于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丰富茶文化知识,以理论指导自身的各种茶文化活动,将扎实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实践结合起来[7]。

2.4开展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活动

在茶道文化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有条件的大学应该开展与茶道文化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茶道、茶艺的相关理论。还可以带领学生去茶馆品茶,在茶馆中举办文化活动。如此以来,可以有效地弘扬和光大优秀的茶道文化,也能够联系茶道的内容。学校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调查和研究与茶道文化关系密切的相关内容。扩展茶文化传播的领域,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积极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

2.5锤炼学生具备茶文化的内在品质

不少大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茶文化认识,然而仅仅将其当成普通的日常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茶文化既是朴素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具有深层次内涵的高雅活动,让学生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品质。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出快节奏的态势,不少大学生心浮气躁,缺乏平常心,不能从容地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深厚的个人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茶文化的外在形式、内在品质与背后的价值理念、精神传统和道德素养,积极地培育他们的良好品行和综合素养。在逐步学习和理解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使他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淡定轻松、从容不迫的稳定心态,体现出茶文化的内在品质和气魄[8]。

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体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德育功能和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传播茶文化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也可以通过茶文化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教育工作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茶文化的密切结合,借助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变高校学生的错误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效地发挥茶文化自身的德育功能,全面地教化和引导高校学生群体形成灵活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3],[4]赵晓峰.浅谈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52-253.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5]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6]孟丹.中国传统茶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277-278.

第8篇:茶道表演范文

关键词:佤族音乐比较分析变异反思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提高,现今,在少数民族不断汉化,各民族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已失去了其原生态的色彩,其音乐形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和变异。

1.早期采用的佤族音乐

1990年,凤庆茶道文化的音乐早期以佤族茶道音乐为主,通过佤族歌舞音乐形式直接引用于茶道表演,体现佤族民间单一音乐风格,以此传播佤族民间风情,乐器主要有佤族民间葫芦笙,常用的乐曲有佤族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见谱例1)。

这首《小半翻》为2/4拍节奏,速度较为轻快,全曲都围绕上述谱例反复吹奏,旋律简洁,和音简单明了,整首曲子音程跳动幅度不大,最大音程跳动不超过5度,运用了打音和颤音,如第2小节就出现打音(如谱例中的“丁”字符号,此为打音),吹奏时根据指法的方便,用某一音或某二音来衬托旋律音,形成和音以加强节奏感。

在第7小节中的“duo”上面出现虚指颤音,吹奏时右手大指在底按音孔上快速连续开闭,这样旋律听起来就更加动听,再次显出轻快地感觉。该旋律音乐形象鲜明而集中,好听、易记。

2.当前使用的佤族音乐及其变异分析

(谱例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也发生了变异。谱例2小葫芦笙吹奏曲《小半翻2》便是根据谱例1《小半翻》改编而成的,通过改编,两首曲子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谱例2乐谱的节奏型比谱例1乐谱的节奏型更简单,谱例1中出现的颤音,谱例2中并没有出现,这就突出不了佤族小葫芦笙的特色,倚音也少了很多,只是单音进行,没有了和音,在原来的基础上显得更加简单化。

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佤族民间器乐的吹奏,现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且与早期的音乐相比,音乐的形态变得更加明了,音符的时值不再丰富多样,节奏型更加简单,在背景音乐中,加入了许多电子音乐。同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也吸收了白族歌舞的音乐成分,至于这白族歌舞是否来自民间?是否传统?还有待于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虽然,现在凤庆茶道文化中所使用的音乐,吸收了更多民族的表演形式和音乐成分,但是,难以突出各民族的风俗,已没有了“凤庆茶道文化”特色的存在。虽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也在逐渐转型,但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失去了更多地方的传统特色。

佤族民间音乐由保存的音乐形态从中心特征的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可能不是完全改变),那么即使这些乐器,演奏的还是原来的乐曲,还是在茶道文化音乐中使用,但无形之中其音乐形态已经变化了,中心特征的变异,导致音乐形态的变迁,在传统的音乐中也产生了变异。20多年以来,佤族的音乐形态从封闭的,不开放的跃迁到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形态的重大变化必然对其音乐产生影响。

结论

看到佤族音乐在凤庆茶道文化中发生的变异,我们不得不想到其他民族的音乐也会随之产生变异,面对现实,对凤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本文认为,至少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这就要求对音乐工作者进行专门地培训,懂得更好地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

二是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政府行为显示出非常的重要性,即由政府部门带头,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指导对民族民间文化财产的鉴别与选择,就像博物馆一样,择定有保存价值的多种民族民间乐队以及深怀绝技的老艺人进行重点保护,每年给予一定的给经济支持。最好是茶文化艺术团、研究所能够选择一些民族民间的乐种,乐队进行重点地扶持帮助,参与进去,建立自己的基地,更好地对其所保存的音乐传统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使其摆脱目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逐渐巩固这些阵地,可以有效地阻止荒漠化现象的进一步加剧,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不断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努力把传统音乐的精髓,富有成效地运用于音乐创作之中,成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新传人,使凤庆民族民间

乐的传统得以更好地延续。

对于凤庆茶道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一是应该保留传统,以此体现凤庆茶道文化音乐的特色;二是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新。继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包括利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民间音乐的记录、凤庆茶道文化中的音乐代表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层积淀,就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来说,则是传统音乐文化中心特征的具体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遗产存在的现实意义,尽可能将其经原生态的方式加以保存。

参考文献:

[1]项阳《论制度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

[2]冯文慈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音乐研究》 1986年第1期。

[3]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4]袁丙昌、冯光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9篇:茶道表演范文

湖北省博物馆对面的黄鹂路路口,是个高端的纯中式茶馆,店内环境不错,茶品蛮多的,晚上有古乐表演,,免费停车,包房里面蛮静雅;

2、陆羽会: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楚河南路J226号(汉街总部国际C座对面),陆羽会是陆羽国际集团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品牌,为客户打造移动茶室、身边的茶道会客厅和世界级的茶道社交平台;

3、朴缘禅茶: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听涛风景区无华山房茶道馆,这里清幽雅致、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