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第1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文化 素质教育

 

随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在获取巨大成效的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得以发现与暴露,尤其表现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者的传统教育思维、价值观念转变的艰难上。实质上,这也可以看做是新课改过程中新旧教学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因此,以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为契机,积极地寻求并重建课堂教学文化形态,站在时代的高度,更为深刻地理解描述教学规律和特征,以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整合涵盖旧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推动中小学教师逐步形成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既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对其顺利的实施也有着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上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此对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推动课堂教学人本化改革,构建学习者文化 

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主要是受到了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等传统教育学派学者的影响,主张要“坚强、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孤立地以学科知识取向为教育价值主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道德情感与个性的培养完全被忽略了。正如m.h.斯卡特金所提到的:“在合理的具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这造成了多数学生的恐惧、苦恼或其他的消极享受,使其难以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不同的是,新课改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班级内的每个学生都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基于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审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课本重认知、轻情感轻育人之类“目中无人”的状况,及时弥补教学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呼唤课堂教学形成学习者文化,即要求教育者从学科价值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情感体验、人格养成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其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使其完全融入课堂情境。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更加注重现代教学对社会生活变化的结合、适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教学的教育性,将教学文化的重点转移至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身上,从而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的发展。 

二、破除守成型教学文化,重塑开放型教学文化 

传统教学文化的守成特性是影响与制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课改倡导的崭新文化理念要求教师摒弃此前获取过很多成果的教学程序或模式,并继续学习摸索、创造发现,此种要求必然会与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对立,并意味着教师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课程改革却并不能保证教师的付出能得到更好的教学业绩,导致教师在应用课改理念与保证教学业绩间辗转徘徊,陷入两难境地,部分教师因而产生求稳怕乱的思想,故步自封,并阻碍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包括要求教师依据教学情景的变动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而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转变传统思维结构,必然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要求。在这种知识、信息爆发式增长的状况下,教师必须建构起开放性思维结构,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改革并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换句话说,教师应积极地以开放心态接纳新课程理念,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反思教学实践,并通过理论思考与实践验证对教学理念的认知偏差加以调整,使教育思维长期保持自由、活跃的状态,以更好地指导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 

三、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构建课堂教学技术文化 

如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中,新技术的应用影响到了教学和培训等相关活动,具体的表现就是教学活动时空的拓展与教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调的文字、书本教学,字、声、图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刺激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其理解认知新知识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加充分地整合各类型教育资源,认识并利用此优势,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将其视为新型教学技术文化并正确处理其带来的课堂教学变化。 

因此,在课堂教学普遍应用信息科技的情况下,教师应正视课堂教学文化基本要素的重组及教学、学习概念的重构,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由文字体系向电子体系的转变,并理性地认识到信息

技术发展引发的工具性的膨胀。因此,构建课堂教学技术文化并非是要抛弃所有传统教学手段,而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价值进行有机整合,取长补短、协同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推动课堂教学交往化进程,构建课堂对话文化 

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教学过程双边交往的互动性,提出要在师生间建立民主、纯粹的师生伦理关系,并形成真诚、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间则属于单项的教学信息传递关系,教师是控制课堂的主宰者,“双边”的教学活动成为教师讲授的“一言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文化构建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关键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教学相长为主旨,改变以往的授受关系,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表露心声的机会,着重凸显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并以此为契机,不断解构和诠释教师职业特征与教育理念,有效地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二是以共同发展为主旨,加强学生间参与并获得自我概念的交流过程,最终形成生生间自立且依存的合作性关系。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新课堂教学文化的生成是当前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课改全面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积极领会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罗伯特·尤林著,何国强译.理解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新课标改革积极倡导“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对于高中英语课堂中评价方法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一个良好的评价,能够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与斗志。在课堂中使用良好的评价方法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以新课标改革为背景,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改革展开了论述。

一、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概述

无论是哪种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评价方法,无非就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表扬或者批评,一句“真棒”“再接再厉”都是实施评价的重要体现。高中英语课堂评价方法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英语专业问题,对于英语单词、语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而做出的口头或者物质上的奖励。《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提到对于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和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评价理念。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改革

1.开展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学评价,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表现方面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以公开课或者考试成绩作为依据,把考试成绩看作是一种评价方式,缺乏对于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评价,过于重视学习成果,以学习成果作为评价的参照,这种传统模式既不利用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学生能够学好一门学科,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足够的信心与学习兴趣,而评价方法能够起到树立自信心与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一项重大举措。

2.评价方法实施改革的建议

(1)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不应过多地占用课堂时间。教师应关注如何采取有效的评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注重评价语言、态度,避免使用那种南辕北辙的繁琐复杂的评价程序。

(2)教师应该具备多元化的文化素质

任何学科都有相通之处,英语与其他多种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英语学科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多元化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学习的兴趣,避免因为自身知识面不够而对评价模糊不清,无法判断评价是否正确。

(3)强调激励的作用

实施评价改革是为了激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意识,激发学习热情,通过激励评价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友好和谐的教学合作氛围。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感受到成就感。

3.评价方法改革的实施

(1)课堂观察评价法

课堂观察评价法是最为直接的评价方法。教师应把眼光放大,认真观察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课堂中认真观察学生做作业这种静态的表现,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等动态的表现,充分了解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恰当运用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其效用,切实起到指导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作用。

(2)问卷调查评价法

问卷调查评价法是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信息,教师通过问卷上的信息进行评价,它是在教学任务结束之后进行的。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发放问卷,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历、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等内容填写真实情况;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仔细浏览,以便增加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认识,便于教师针对问卷上的信息而提出意见与建议。

(3)面谈评价法

面谈评价法是在教学任务结束后进行的评价。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利用很多时间去了解学生,但却是一种有效方法。面谈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全体,能够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评价学生在近期课堂中的表现,为下一步教学工作做好准备,为学生提出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可以召集所有学生,或者是通过类似班会的形式,或者是通过专业的英语对话,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评价建立在彼此信任之上。

通过上述可知,评价方法改革始终要坚持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教师应该具备多元化的文化素质,强调激励性的评价作用等原则。笔者简单地介绍了课堂观察评价法、问卷调查评价法、面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总之,教师应该努力实施评价方法改革,在英语课堂中应用评价方法是为了激励学生、促进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科学规范化教学环境氛围的构造。

参考文献:

[1]邵艳红.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教育评价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159-160.

第3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课堂教学改革是时展的需要,它需要集集体之大智慧,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如此往复,再向纵深推进。扎扎实实地走稳,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

自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我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为我省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动力,也为创建南方教育高地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

为加强对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理论引导、实践指导,展示近年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10月17~18日在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召开广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旨在及时交流与总结全省各地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探索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破解改革瓶颈,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品牌。潮州市副市长余鸿纯、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崴、潮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喜君等领导与专家出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省教育研究院正处级干部李文郁主持。全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的代表、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教育局教研室负责人、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全体教研员以及潮州市各中小学教师代表共300多人齐聚一堂,共话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同描教学改革新梦想。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与会代表围绕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对课堂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潮州市教育局、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研究中心、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潮州市城南小学暨城南中英文学校、湛江市中英文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林少杰老师、肇庆市第十六小学严子良老师等分别代表单位和个人介绍了各自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受限于篇幅,本着知微见著的道理,记者信手撷取会场交流的其中两例作展示。

课堂教学怎样做到变,变什么?课堂如何变得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果让课堂变得和谐,师生共同成长?以往以教学进度为中心的课堂正进行着“变出幸福课堂”的革命。深圳市福田区以幸福自主的学习模式引领着传统课堂走向现代课堂的转型。

聆听一:深圳市福田区——幸福课堂。在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不少地方的教育部门都在探索一个问题: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突破口在哪里?深圳市福田区给出的答案是: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创造幸福课堂。

在梅林小学五(4)班数学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真分数、假分数》。上课伊始,老师重现预习提纲后,只见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各抒己见,积极交流。大约7分钟后,小组轮流汇报展示。学生分工合作,汇报得很精彩。课堂始终都是学生唱“主角”,老师最多就是插一两句“还有什么意见?”“你把什么看作单位1”之类的话语,或把学生不完整的话语补充完整,讲解和补充少之又少,连评价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最有趣的是在数轴上找假分数,两个学生争论不休。这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内容,老师并没有马上站出来当裁判,而是大胆放手,把它“推给”了全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只见孩子们有模有样,比划着,讨论着,全然不在意还有听课老师在场……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这样的课堂,在福田区各中小学都可以见到,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模式,课堂的话语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尽情地释放自我,在学习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快乐中升华智慧。这就是幸福的课堂。

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福田区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通过“变出”幸福的课堂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们在智慧与快乐的课堂中幸福成长。

广州市白云区课改大致经历了“探索期、星火期、燎原期、打造期”4个时期,建立了课改理论体系,取得了课改实践成果,赢得了广泛赞誉,形成了鲜明的白云课改特色。

聆听二:广州市白云区——本真教育。本真教育,就是返璞归真。“本”是指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真”既是真知,又是真诚。本真教育是根据教育的本质、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受教育者在自然、生态、和谐的情境中成为本真人的优质、高效的教育活动。

广州市白云教育确立了以“幸福教育”为价值追求,“本真教育”为课改理念,“生态课堂”为课改模式,“高效、减负”为课改目标,“理念统领,多元模式”为课改原则的课改理论。在区域课改的道路上,白云教育人上下求索、执著追求,实现了教育的新生。通过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多元推进,让课改逐渐成为教育系统的集体意志;确立了明确目标、设计顶层、典型示范、抓点带面、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课改基本思路;形成了行政推动、培训强基、以校为本、多元尝试、试点先行、分层推进的课改实践路径。白云课改体现了独特的特质,一是行政推动,强力保障;二是多层次,广覆盖;三是一区一领,一校一品;四是立足生态,构建课堂;五是课堂为基,全面提升。八年探索,八年实践,课改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通过课改,转变了校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多维能力;提高了区域教学质量,促进了整体教育的优质均衡。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期间与会代表还观看了潮州市城南中英文学校展示的阳光教育特色活动,并观摩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和初中思想品德、数学、物理、化学课例。

第4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

内涵发展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应多些理性,力求做到“不跟风、不折腾、不冒进”,力求注重实际、注重实干、注重实效。

(一)课堂是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著名学者郑金洲认为,课堂、课程、教师、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战场,课程改革的成果主要应该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学校应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行为经由反思提炼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只有认识到课堂在内涵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真正意义上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教学改革应基于校情。新课程理念引领着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但不同的校情决定了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复制粘贴,不能全盘拿来。课堂教学改革也并不是破旧立新另起炉灶,而是认真分析学校教学现状,梳理出优劣,继承原有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明确“改什么、为何改、怎么改”三个问题。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还要关注师情、生情,不可搞一刀切,否则就会陷入另一种僵化的窠臼。

(三)课堂教学改革应置于学校整体规划之下。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学校内涵发展整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途径措施等方面应与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等相融合。同时明确终极目标与阶段任务的关系,在总体目标框架下,每学年每学期发展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宏观、中观和微观,长远、近期、应聚合全校师生、家长、社会等力量。

校长要做好课改引领者

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校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上级的考核、专家的评估、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盼、学生的需要,围绕学校的各个利益群体的眼光及声音都会聚焦于校长。

(一)首先要消除“怕改”的心理。“课改有风险,不课改有危险”,其中韵味绵长深奥。校长怕是因为课改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性,怕影响升学率,怕触及教师利益,怕不可预见的困难。山东杜郎口、江苏洋思中学等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而凤凰涅槃,成为社会认可、家长追捧、学生喜欢的全国名校,他们的经验可以提升我们消除“怕改”的底气。

(二)要消除“一夜暴富”的心理。教育的时代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课改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立竿见影、一夜成名。办学校不完全等同于办企业,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校长要以积极平和的心态理性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及其影响因素,积极发挥整体谋划和指挥协调的关键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改革的成功率。

理清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谋而后动”,容不得随意冒进和想当然地蛮干,容不得有侥幸心理和丝毫闪失,毕竟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改革失败最终会贻害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改革要理清思路,稳步推进。

我校地处沙区城乡结合部,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但由于历史原因,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办学质量徘徊在全区中游水平。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教法落后,大多采取讲授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学校是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全校学生总数52.7%。特殊的校情决定了我校课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校情、学情、师情,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1234567”思路。即:探索建立一个校本化课堂教学模式;对老师做到“两不”:不行政高压、暂不量化考核;三年一个轮回;突出四个特点“学校总揽、年级包干、教师自主、学科多元”;抓好“五个先后”:先参观培训后身体力行,先班级试点后年级推开,先学校领衔后年级承包,先全面入轨后规范提升,先自由探索后总结凝炼;保证“六个跟上”;舆论要跟上、制度要跟上、培训要跟上、管理要跟上、科研要跟上、保障要跟上;落实七个细节:“导学案编写、小组划分、组长培训、班级文化建设、师生评价、学月分析、经验凝冻与推广”。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环环紧扣

课堂教学改革是极为复杂系统工程,必须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才能保证课改的进度、效度。

(一)成立机构,建章立制。我们成立了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上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上桥中学双主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解读》《上桥中学学生学习规范细则》《双主活力课堂评分表》《上桥中学明星学习小组评价标准》《上桥中学精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上桥中学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等文本,为课改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创设条件,培训教师。我们对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让老师们实地去感受、书中去感悟、研讨中提升、氛围中感染、课堂中实践、反思中提升、比较中改进、展示中成长。先后选派了10名骨干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蹲点学习,吸取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三)规范训练,培训学生。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两个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分班培训、小组培训、个别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而了规范性培训。主要涉及“自主预习、课前准备、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及班级展示、倾听质疑、课堂检测、自我小结、课外拓展”等具体内容。

课堂教学改革要注重凝练提升

(一)构建校本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要有模式以彰显课改理念和校本特质。我校结合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原则的架构内,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双主活力课堂”模式。

“双主活力课堂”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共建共享生命活力的课堂。本课堂以六大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反馈矫正—总结升华为程序,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师生生命的幸福生长。其基本教学流程是:学——展——点——测——评。

(二)构建校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由评教师个体的教案变为评备课组编制的学案;由评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变为评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课堂的活跃度为主变为评每个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为主;由评师生的交流互动(主要是问答)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变为评学生的作业、笔记、展示为主;由评教师的基本功为主变为评学生的基本素能为主;由评个别学生的表现为主变为评小组表现为主的转变。

(三)构建更为精细的管理体系

课改的复杂性和不可全预见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而是要且行且思,边做边调适。需要我们建立更为精细的管理体系,突出“注重创新、注重细节、注重过程”三个特点。

1.注重教学常规管理。优质的教学很大程度取决于常规管理的落实程度。我校教学常规管理重“六认真”的落实、重考核评价、重组级作用发挥,基本做到“事事有规则、事事有人管”。

2.注重教学跟踪监测。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少走弯路,每一学期我们都会采取口头和书面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就课改中的问题做较为细致全面深入的调查,将调查的情况一一梳理分类,认真分析,并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转化成制度或行动。

第5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论文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开放 平衡态 非线性关系 巨涨落 课堂教学改革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是在“老三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创生和演化机制的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如何不断自行结构化、层次化,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课堂教学改革的规律和特征,有利于深化对课堂教学改革本质的认识,便于我们选择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和方案,以推动改革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笔者认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可将课堂教学改革视为一项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工程,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自行表现出伟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推动其自身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最终实现自组织的演化。

一、开放可使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有序与效率

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首要条件。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系统才有可能出现有序演化。分析其原因,如果系统是开放的,那么熵的变化就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产生于系统内部的不可逆过程;另一部分则源自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通。由于信息具有负熵的数学特征,为此只要及时获取足够的外界信息使熵流小于零而其绝对值大于熵产生时,系统的总熵就会减少。反之,孤立系统就会朝着熵最大的方向发展,导致系统的有序程度逐渐降低,甚至崩溃、瓦解。

耗散结构理论已经证明,“一个系统要想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负熵’流,并不断排出其‘代谢’产物,进行‘吐故纳新’,即只有在开放条件下,‘耗散’才有可能”。因此我们说,如果要实现改革的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保持教学系统的适度开放。开放是使改革走向有序的希望,有为改革带来新生的可能。课堂教学改革只有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与互动,并相互开放、建构,才能走向有序,从而提高改革的效率与质量。具体而言,一方面作为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必须要用开放的思想武装头脑。其一,教师要转变竭力维持现状的思想观念,唤醒主动参与改革的意识与热情,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如果教师一味严厉地批评、抗拒那些提倡建设性变革的现代新思想、新观念,不愿接受任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依然固步自封、循规蹈矩、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就会使得改革举步维艰。其二,要试图打开教师的“个人主义”情结,使其走向开放与合作。如果教师将课堂当做孤立的个体的“势力范围”,对改革活动奉行互不干涉主义,既不愿将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暴露给其他教师,也不愿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那么必然容易造成改革过程中的信息阻塞,阻碍学校整个教学改革的进程。

另一方面,作为改革推动者的学校领导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为此应主动将本校内的改革成果不断拓展延伸到校外,并及时从外界获取有利于本校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经验等,实现校内外间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具体而言,第一,应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反思自身的改革经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复检验经验的科学性,在经验中提取精华之处,形成自己的认识,谱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堂教学改革篇章,并将其推广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第二,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勇于征引其他社会组织内部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遵循课堂教学基本规律和内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思路,推动改革向着有序化和效率化发展。

二、远离平衡态是提升课堂教学改革有序化的内驱力

开放性只是形成有序组织结构的一个必要条件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自组织系统一定是个开放的系统,但开放并不一定能导致系统自动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时,有序才能得以保持或者才能超出不稳定性阈而出现有序”。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而言,远离平衡态同样是其不断有序化的内在驱动力。无论在何种情境下,改革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的来自外界社会系统,如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培养目标对改革的要求、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使得改革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另外,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改革在获取外界信息、物质、能量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其消化和吸收的内部机制问题。因此,有效的改革必须在非平衡机制下进行,它在从外界吸收大量的信息(负熵流)的同时,又在不断改组或整合其内部结构,使其不断从混沌状态变为有序状态。这要求改革主体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对外界信息持开放的态度,这些信息的大量涉足会打破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原有的平衡状态。而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地方才可能自发出现一些新型的结构,也才可能实现从无序、混沌到有序的转变。

然而,非平衡状态也是有限度的。为此应在“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对这种不平衡加以限制——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这一方面要求改革主体要正确认识改革的继承性和长期性,要知道“未来是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的,并依赖于已经发生与正在继续发生的交互作用”,防止出现二元对立或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要在改革过程中持有科学谨慎的态度。如果一味信奉“先破后立、大破大立、不破不立”的思想,全面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制度体系等,如一开始自主学习就排斥教师的主导,一开始探究学习就忽视教师的讲授,这势必使改革成为“不可控制的破坏”,陷入“破而难立”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改革主体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就意味着文化的重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吸取经验,逐步完善”。因此,要学习和借鉴外国较为先进的教学理论,但千万不能“仪型他国”,而应将其放在现今我国社会文化情境中去分析、思考,用系统、整体性的思维去把握,努力使之本土化,以达到对其的真正吸收、理解和创造性应用,从而促使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三、关注非线性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两难”境地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动走向有序化、高级有序化的又一重要条件。可以说,所有自组织都源于非线性作用。线性关系是一种信息输入和输出成比例、成直线的确定关系;而非线性关系则相反,它是一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关系。“非线性有可能使系统内部发生具有自催化反应的超循环,由于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在整体上产生了非加和的突现性,亦即整体大于(或不等于)部分之和”。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被认为是成正比的函数关系,教师教多少,学生就理应学到多少。这导致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时,无可避免地只从学生或自身去寻找原因,然后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教师线性地在看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忽视了师生两个生

命体及其彼此关系的复杂性。事实上,学生的学习结果是由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学生的认知图式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而各要素之文秘站:间是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就改革而言,必须关注其过程中各要素间产生的非线性作用,这是改革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所在。

从自组织的观点来看,改革参与者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从系统、动态的角度来建构一个富有弹性的改革目标体系,以便对其进行修正、调整。在该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对其的影响,协同各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改革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学科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积极探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高度重视问题与原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换言之,“需要改革主体扩大视野,拓展问题域,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晰问题与原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正确处理好问题(整体)与其部分之间全新的关系”。三是密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非线性关系的两难问题,通过整合理念来协同处理,使其趋于协调一致。例如,“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平衡、协调课堂控制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两难关系,因为两者的失衡构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进而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失衡、教与学的失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失衡、接受与探究的失衡、群体发展与个体差异发展的失衡等”。

四、重视“巨涨落”可以让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质的飞跃

在系统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涨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系统发生演变乃至产生新结构和新秩序的触发器。所谓涨落,它是偏离系统既定宏观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它既是破坏原有结构导致失稳的因素,也是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一般而言,在系统刚刚偏离平衡态的衡态区,涨落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然后这种偏离状态逐渐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内,由于系统内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存在,某种微小的涨落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使系统发生突变,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

第6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1.学校办学条件落后

农村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在地域和交通方面处于劣势;而且农村小学学生人数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乃至十几人、七八人,经费十分短缺,致使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落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硬件、软件十分困难,个别“袖珍学校”恐怕连维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由于经费和办学条件所限,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教师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学习一些新模式、新方法,都十分不便,而且大都没有外出学习的经费和机会。

2.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慢

课堂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学生机械重复性训练、被动接受学习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路、教学设计,还是师生角色意识,都与新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极不相符,这说明教师还没有从本质上接受新课程理念,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实现转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学校的教师新理念培训、理论学习效果极不理想。多数教师只是运用了新课程、新教材,但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依然是“新瓶子装老酒”。

3.教师互动交流困难多

农村小学本来就规模小,平行班多数没有,几乎没有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来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互动交流,像“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就只能在跨年级同学科之间进行,收效甚微,对一些教材、教法的微观研究更谈不上深入、高效。要想提高教学研究、互动交流的实效性,就只能打破学校界限,在几所学校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进行,但这样的活动根本不可能经常开展,否则,既不方便,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之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经常性地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也不现实。

4.学生整体起点低

由于家庭经济方面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相对落后,所以,农村学生在学习基础性条件、接受知识信息及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无法与城镇学生相比,加之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也比不上城镇学生,致使农村学生学习起点普遍偏低,见识少。而且农村学生多数性格偏于内向,不擅言谈,课堂上的思维表现、活跃程度等都与城镇学生有一定差异。这也为农村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困难。

5.师资水平相对差

第7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思考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28-01

诸城市枳沟初中是潍坊市级和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近年来,学校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创新50强学校。我校得发展之路是全校师生用心血和汗水铺就的,取得如此成绩,究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改革给我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多年来,我们先后学习魏书生经验、洋思经验、于美霞经验、衡水经验和杜郎口经验,纵观他们的教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经验的实质是一样的,那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还学习于学生,让学生的知识、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兵管兵”。回顾我们几代人使用的“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与他们的做法背道而驰,致使我们的教学质量低下,学生高分低能,学生厌学等现象。考察杜郎口和潍坊十中之后,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强有力的冲击波,它使我们震撼了,使我们清醒了,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校长与教师观念的转变,难点则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对此,我们先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通过与老师们一起观看杜郎口中学公开课的实录,感受他们的课堂气氛,通过我讲来进一步震撼每位教师的心灵。⑵带领全体课改教师两次到潍坊十中实际考察学习,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他们的师生进行交流等活动,来感受他们学习杜郎口课改的成功之所在。即使这样,多数教师还是产生了诸多疑问:咱的学生有十中学生的素质吗?咱老师能行吗?这种模式肯定是好学生越来越好,差学生越来越差!成绩下滑了怎么办?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面对这些疑问,我又不得不冲在了教改的第一线,首先选定初一两个班为课改实验班,我和级部主任分别当班主任,教数学课,重点在语、数、英三科做突破口,开始了我们的课改实践。

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班级小组管理办法》等。学校建立校长参与制度。因为只有我们亲自参与,才能真正把握改革的脉搏,才能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引领和指导改革顺利进行。个别老师对改革不利的一万个理由也会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攻自破。退一步讲,即使我们不教课,也必须深入到课堂中去,参与到老师的研讨中去,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去,为指导课改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才能使学校的各种制度、措施在改革中完善,在改革中指导实践。我们每周召开一次研讨会,研究讨论教师采取的做法、感悟与收获,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等。对于共性问题,共同研究,共同解决。要求每位课改教师每周写出课改体会,特别强调老师要提出课改的困惑。我们每周给教研室发一封电子信件,汇报我们的课改动态,提出课改困惑。教研室领导都一一给予指导,保证了我们课改的深入进行。班内设置听课桌,没有课的教师随时可到教室听课,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规定,校长、校级班子和任课教师的听课每学期分别不少于100节,50节,30节。

我们还建立了师生成长档案袋,跟踪改革的每一步。规定每位课改教师每周发现一个案例,以书面形式装入自己的档案袋。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成绩显著,各种比赛获奖人数均居全市前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师生素质大大改善,让“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成为现实,我们将继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依靠改革,把我校打造成为名牌、特色学校。

二、下面我就以数学科为例,谈一谈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

1、小组的划分与成员分工:

按照学生的各科总成绩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尤其是数学、英语两科的成绩进行调整,将全班45名同学分成十个小组,4-5人一组,设立小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组长的作用主要是管理和协调、组织本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副组长负责记录学习的结果,注意事项,帮助小组成员纠正错误。建立错题、好题集锦本。小组成员轮流主讲本组讨论的解题思路,解题的方法步骤,存在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困惑,向全班同学展示,并对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解答其他其他同学的疑惑。对于学生,要求他能在本组内大胆质疑,将自己的学困问题提出来,组内其他成员帮助解答,直到他掌握基本知识为止,要求他能将基础知识打牢,适当延伸知识即可。

2、生生互动

本组成员互动,根据导学提纲要求:①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②学困剩质疑,会的同学讲解,然后进行一帮一,并且整理好笔记。③组长谈创新及方法、体会、自己的主张等,其他成员讨论。④组内所有成员都须借机展示自己。

3、组与组之间的互动

小组内展示完后,对于本组未能完成的题目可请教其他小组,对于本组内的创新性问题可去考查其他小组的学生,也可展开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也可派组员去别的组讨论、展示。

4、师生互动

第8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一、着力课改,打破坚冰与自信选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课改成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了学校必然选择。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苦、教师累,学生被动接受,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越来越引起我们的深思。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决定成败。在决定成败的十字路口,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学校部分教师在不断探索课改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通过对师生问卷调查反馈,多数教师期望改革课堂,学生期望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这两个方面都有助于我们进行课堂改革,并为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学校班子正反两方面多次比较、分析,我校统一思想并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班子成员齐抓共管,顺应形势落实课改,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我校课改受到各级教育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多次亲临学校关怀、点拨和指导,让我们备受鼓舞。

二、强化培训,更新理念与提升技能

校长的决心决定课改的进程,教师的理念决定课改的质量。为彻底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坚持围绕“名师建设工程”,创新拟定“专业引领——外出学习——网络学习——骨干培训——同伴互助”多元教师培训模式。多次组织学校领导和教师赴重庆、成都考察学习,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宝贵经验;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教研员为我校课堂教学传经送宝、点拨指导,树立信心,鼓舞士气;多次学习、研究《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核心期刊上有关课改经验并借为己用,不断丰富理论水平和提升理论素养。同时,我们着力做好教师示范带动,要求骨干教师争当课堂教学改革的策划者和引领人,组织教师开展模式课、试点课、展示课,以听课、评课、说课、赛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为载体,在全校上下形成勇于课改、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提炼模式,深层探究与深度融合

经过甄别、分析、归纳、提炼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校确立了今后课堂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人,是学习者、参与者、创造者;教学的重点由学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结合师生实际,我校提出推行新课改“模式化教学”思路,着力构建“六环”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案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检测反馈、拓展深化等六个环节。“六环”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载体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它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求全校各班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平衡”的原则,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通过学习小组内外的互动、合作、交流,结成“同伴互助,以兵带兵”的对子模式。学习评价上,我们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增强“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为让“六环”课堂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人本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找准着力点,不断创新、丰富、完善“六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四、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与激励导向

现代管理学强调,学校管理是经营学校战略的核心内容。为了确保切实有效推进课改,必须要有良好的学校管理做基础,否则再好的课堂模式也将成为空中楼阁。为此,我们在抓课改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学校管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引导、激励、评价等形式,为课改实施保驾护航。一是注重过程,常抓不懈。我校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全体教师课改专题会议、教研组备课组会议,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化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强化课堂改革意识,让课改理论植根于教师的思想和实行上,强化团队意识,使之形成合力。二是学校制定一系列与课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学校把工作重点放在课改上,以“抓三品、铸人生”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学生“每周一星”评选活动,注重激励教育,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优点,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受表扬的机会;以“名师建设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教师六个“十佳”评选活动,让教师在课改中享受到成就感,增强课改积极I生,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形成了良好的课改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切实做到在制度文化中历练人,在课改活动中提升人,涌现出了—批课改带头人。

五、强干固本,注重创新与特色共建

第9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范文

语文教学要为全面提高未来的人才素质服务,进一步探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学习理论,更新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进一步学习当代国内外有影响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艺学、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的理论著作,紧密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我认为,与语文教学改革有密切关系的新观念至少有以下八种:1,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观念;2,贴近生活,讲求实用,课内外结合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为全面提高未来人才全面素质服务的观念;4,新的人才观、教材观、质量观;5,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整体改革的观念:6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寓教于学、重视审美情操及协调发展的观念;7,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同步进行,既要让学生学会,又要让学生会学、乐学的观念;8,在开发智力的同时,重视开发非智力因素的观念。

在学习教育学理论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以更新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定会出现一个新局面。

第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牵涉的面很广,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改革实践的内容也很丰富。目前,主要应该探索和实践的有以下四点:1,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活动,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探索精讲精练、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特别是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3,探索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之间的关系,精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课上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小组等活动;4,探索如何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把精读、略读、速读结合起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古为今用,养成习惯

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借鉴和改造。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经验。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集中识字和写字分别、分步骤教学;阅读训练原则是“文”“道”不可偏废,方法是“熟读精思、博览”;作文训练的原则是“词”“意”并重,步骤是先放后收(写放胆文),方法是“多做多改”(自己多改)。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包括:1,认真阅读的习惯;2认真写作的习惯;3,专心听话的习惯;4,礼貌说话的习惯;5,坚持自学的习惯。

第四,洋为中用,保持特点

刘国正先生说:“我们的语言同外国的不同,这是我们的语言的特殊性;但各种不同语言又有其共同的地方。这是共同性。我们的语言具备的这两重性,决定着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要以总结自身的经验为着重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吸收外来的经验。”放眼一些国家的语文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开阔了眼界,可以从中学习一些有益的经验来推动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

鲁宝元先生在《谈谈国外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做了简要的概括:

1 语文教学的改革运动往往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变革所促成的。而成功的改革往往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阅读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语体和实用语体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写一般生活文、意见文的能力,也注重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不仅要使学生具备说话、讨论、演说、报告等一般说话能力,还要使学生具备把话说得有效、得体的能力,在教材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除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外。增加科技文和实用文的分量。

2 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础理论都非常重视。如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这些学科的许多分支学科的研究,都和语文教学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