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孩子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冯伟
如何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呢?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积累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思考习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平时的训练和不断培养的。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聪明的孩子,会因为能够迅速回答出问题而变得不善于思考或是懒于思考;相反,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思索。老外很注重孩子思考意识的培养。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这种思考能力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那么他们会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思考意识呢?
第一,全家成员一起参与讨论。老外认为孩子的思考是需要大人引导的,比如,全家成员一起参与讨论,就能够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孩子的年龄不论大小,都应该给孩子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主意。”迪克兰说道,“我们家经常会全家人围聚共进晚餐,同时谈论一天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指导孩子思考最好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女儿也学会了思考,无论什么事情她都会在认真思考之后作出自己的回答。”
第二,老外善于创造家庭思考环境。有位美国妈妈通过朗读简单的故事来引导她6岁的孩子进行思考。她会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随时发问,让孩子进行思考和想象。这种方法对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也是不错的。老外善于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环节,让孩子的大脑转动起来。
第三,老外的笑话也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幽默风趣的笑话是孩子都喜欢听到的,老外们能在笑声中使孩子们懂得对事物的评判标准。这些笑话多半都是能够引起孩子联想的,让孩子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老外善于提出违背常规的问题。他们不会将事情固化,也不会让孩子认为一件事情的解决方式只有一种。他们能通过提出违背常规的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有的人会问孩子:“亲爱的,要是所有汽车全部变成红色,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和反面效果?”这些问题看似毫无意义,其实对于孩子扩展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中国父母不妨尝试一下。
第五,老外懂得坚持不懈的道理。
“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逻辑思维,就懂得遇事思考。”迪克兰说道,“这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前几次刚刚学会一点儿,可是中间有几天没学,可能之前学会的就会忘记。”孩子思考习惯的培养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父母们要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怎样才能学习好?这是家长们的一个老话题。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已明白,想要孩子学习好,最关键的是孩子要“学会学习”。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这里有必要提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一是培养孩子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家长要千方百计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门课程逐步扩展的。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家长就可乘势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观念,让孩子明白他的主业、他的责任就是学习。有了责任意识,这时再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的习惯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内化为孩子的学习自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习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家长一开始就劈头劈脑地要孩子“自觉”学习是很难奏效的。
二是启发孩子思考,掌握学习方法。与人鱼不如教人渔。孩子自觉了,学习就成了平常事,而且在学习时还会产生新的乐趣。帮助孩子解答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难题,这不是家长的责任,也不是家长力所能及的。而启发孩子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倒是家长应尽力而为的事。什么是良好的思维习惯?简言之,就是在学习时能思考,思考每个知识问题的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因为这种思考,能帮助孩子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勤于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就会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预习的、复习的、听课的、背记的、思考的、解题的、考试的等)方法。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习就游刃有余了。学习也不会成为孩子的难事了。
三是辅导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学习是孩子的工作。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一些学习工具。笔和尺是工具,各种字典词典也是工具,都有一个怎样使用的问题,会用善用,就能促进学习。现在还有电脑、电子教育软件等,这是更高级的学习工具,怎样使用要学习,怎样利用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安排。家长在这方面,也要通过咨询学习,才能履行辅导帮助孩子掌握这些学习工具的职责。
总之,孩子的学习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多。但仅从家庭教育规律来说,有一句话是一定要强调的,这就是——想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长更要天天向上。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长;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除了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孩子阅读以外,家长在家中也应该给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辅导。家长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阅读书籍,并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机会并调动他们积极阅读的兴趣。
一、选择健康的阅读书籍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课外阅读书籍,这是家长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籍都适合给孩子阅读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的程度为孩子挑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书籍。例如孩子学习的是西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在课本里有《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等课文,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其实还有其他大作家也都写过给孩子们的信,比如冰心就曾经写过《寄小读者》,可以激起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转而进行阅读。又如学到《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等古诗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在唐诗里还有很多描写四季的诗歌,除了写春季以外,还有描写秋季的《山行》和描写冬季《江雪》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唐诗中寻找还有哪些诗歌也是用来描写四季的。
这样的课外阅读选择的都是和课本紧密相关的健康读物,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够让孩子有针对性地读到好作品。
二、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除了给孩子指点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以外,家长还必须指导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
家长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籍,并将书籍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复述、讲故事等方法讲给家长听,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家长还可以选择其中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排演成短剧,并鼓励孩子在学校班会的时候组织小伙伴们一起表演。
除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外,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对书中的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启发孩子独立阅读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阅读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之后,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思考里面的钟楼怪人究竟是美还是丑,进而引发孩子思索善恶美丑之间的辩证关系。
家长还可以通过指导孩子撰写读书笔记来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在阅读时记录笔记的好习惯,以加强对书籍的记忆。例如在阅读《悲惨世界》等人物关系复杂的书籍时,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为书籍中的主人公画出关系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书中的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三、调动积极的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来说,激发兴趣比强迫孩子阅读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对于那些崇拜英雄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岳飞、戚继光抗击顽寇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片段吸引住学生,而到了关键的时候则停住不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介绍《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例如“灯为什么会亮”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四、创造随时的阅读机会
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养成的,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都阅读的好习惯,那就要随时随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例如带着孩子玩玩具飞机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有一本童话书讲的是会开飞机和坦克的舒克和贝塔的故事,问孩子想不想阅读;在动物园游玩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动物的身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小故事,在《动物的故事》会详细说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发阅读。
除了多鼓励孩子阅读外,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作用,要在家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安静地阅读书籍,并随时和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回答孩子的问题。
五、结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孩子养成积极阅读课外读物的好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要有极好的耐心,要发挥故事的魅力,用动人的故事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鼓励孩子阅读的同时也要辅导好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经常和孩子讨论书籍中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从读书中感受到亲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邓世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体会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4,(19).
孩子一出生,你就是法定意义上的家长了,对于育儿知识你或许还了解些,但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好一个初中的孩子,可能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了,生一个孩子很容易,爱孩子也容易,老母鸡都会,但真正的教育好一个孩子真不易。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一、家长要有榜样的力量
孙敬修老前辈曾说过:孩子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心上,要做好榜样啊。你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他,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咱们家长一定要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做个榜样,少看点电视、少玩会儿手机,挤点时间,多看点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合格尽职的父母。
二、重视分数,轻视过程
初中阶段要求孩子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做好课内的事,剩余的时间,可让孩子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这些书不仅使孩子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写作、学理科都帮助很大,初三初四面临中考,要做大量的课外习题,见题型,训练技巧,总结规律。这时成绩会提高很快。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学能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养成习惯,开发智力;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家长不能一味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老师讲课不仅教知识,更要交方法,不仅给鱼吃,更要教他学会钓鱼,从长远看,自学能力最重要,因为孩子终生都需要学习,一定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注重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孩子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不如学习重视。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不怕苦不怕累,在学习上,才肯动脑钻研,才会拓展知识,才会提高成绩。
五、既要尊重理解孩子,又要严格教导。
孩子对书中的图画、色彩蛮有兴趣,很喜欢动手去翻翻看看,但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书中知识并灵活运用是一个艰辛并快乐的过程,老师要利用书中的知识来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漫长的过程。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我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索发现,学具的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发现隐含的数学规律,形成稳定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笛Щ疃经验,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4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交流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新要求,传统育儿方法也必须进行升级处理,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如何培养孩子呢?下面将我的育儿心得体会整理如下,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
从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他是否有礼貌、诚实、爱心等方面来教育。
要培养他有公德心,并且做父母的还要给予支持,并加以赞美,让他知道施恩受惠能让人更快乐,但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孩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二、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习惯与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能力,安排一些孩子做得到、做得好的事情让孩子去做,然后对孩子给予赞扬和肯定。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又受到了父母中肯的表扬,便会热情洋溢地去做每一件事,并愿意去尝试做一些比较难的事情。当孩子在"小事"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便会对自己逐渐充满了信心。
习惯成自然,我们针对身边的小事,跟孩子做一些约定,比如和孩子约定看电视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等。标准不必过高,但需持之以恒,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多人心目中,总觉得孩子还小,笨手笨脚,什么事也做不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需要孩子分担责任,比如说,大人先出门,孩子后出门就必须让他学会关门窗、电源等等,告诉他不关窗,万一下雨,雨水就会从窗户飘进来,不关门,怕小偷进屋拿东西,关闭电源能节约用电,让他知道事情不做好的不良后果与做好的区别;批评事情而不是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你做的这件事,妈妈喜欢或不喜欢,让孩子有行使选择的权利,其实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生活中,大人们常常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孩子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可孩子往往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强求,甚至是强制性地使孩子服从,不但不能使孩子听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与父母对着干"的逆反心理,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能使孩子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得到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谈到孩子的兴趣,我们自然的想起那些"兴趣班、特长班",觉得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等等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往往好多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不得不参加那些培训班,硬着头皮做练习,完全不是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对孩子来说,兴趣是小孩身上自发的部分,而家长与老师起着一个促进作用,要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广泛兴趣,并加以培养。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在孩子做完家庭作业的时候,我就给他朗读一些内容生动有趣、能吸引孩子的故事,或者是儿歌、或者是谜语,不但能增长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的阅读兴趣。还提出一些故事中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如果他不懂就再朗读一遍或给予适当的提示,让他养成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这个方法收益颇佳,不仅扩大了他的词汇量,而且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丰富了他的情感。现在,沛新还自己编一些谜语让我们来猜呢!
适当的玩一些亲子游戏,给孩子一些鼓励,细心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经常保持与老师沟通,以及老师与父母对孩子信任,也能让孩子的信心倍增,轻松学习,乐观向上。
四、制定学习计划和拥有平常心
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孩子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定时学习,让习惯成自然,尽可能帮助孩子消化老师教的新知识,而不是给孩子施加额外太多学习压力,对于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认为不要反映太大,无论好与差,都要以平常心对待,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的得与失。鼓励与赞美的话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学习动力,这是我深切体会到的;我们从没有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批评她,而是帮助他查找原因,会告诉他认真答题获得满分,老师和家长一定会感到十分骄傲的。如果是因为字没写好扣分,就会提醒她,你是学生,字一定要写好,写端正,每次在考试前或考后我们都会对他说,"沛新,加油!你是最棒的!"
育儿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它不仅仅需要物力,更需要精力与耐力,然而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能收获一些快乐和甜蜜,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索和启迪,总之孩子只要有一点进步,都会令我们惊喜不已,因为那是老师与家长辛苦付出后所收获的果实。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情商培养的基础是“情绪的培养”,具有高情商的人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而幼儿阶段是情绪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介绍3款“情绪培养”的游戏,让孩子从小学会情绪管理,成为自我情绪的主人。
心情颜色 (适合年龄:3〜4岁)
主题:在心形白纸上涂上“心情”颜色
此款游戏不在于涂或者画,而在于让孩子分辨不同的情绪感受、给情绪命名、分享情绪的过程,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能力。
游戏步骤
准备:彩笔、各种表情图片(可以是卡通人物,也可以是真实照片)、未涂色的心形白纸多张
步骤:1. 看一看、说一说:问孩子图片上的人是什么情绪,让他说出关于情绪的词语;
2. 涂一涂、画一画:引导孩子根据他说的情绪在白纸上涂颜色,也可以让孩子画出他认为的心的形状和颜色;
3.谈一谈:孩子涂画完了以后,引导孩子说一说,为什么要涂这种颜色?让孩子懂得分辨情绪,体会各种情绪的感受。
亲子小贴士
孩子内心的心情颜色与成人的常规思维方式不一样,或许你认为“蓝色”代表忧郁,“红色”代表开心,但孩子可能正与你相反,建议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来“纠正”孩子的理解,而应该听孩子解释为什么用这个颜色代表这种心情,记住一定要在这个游戏中充分尊重孩子的理解与心情体验哦。
生气的气球 (适合年龄:3〜4岁)
主题:和孩子一起吹气球,聊“生气”的感受。
此款游戏在于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多数情况下,孩子在愤怒的情绪中只纯粹是被情绪所环绕,他们自己很难描述和分辨出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感觉,因此,我们借助这个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从而让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
游戏步骤
准备:彩色的气球(未充气的)
步骤:1. 将气球充满气,然后对孩子说:“气球气得肚子都鼓起来了,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生气吗?”引导孩子思考和回忆他自己生气时的原因;
2. 引导孩子思考如何让气球消气的方法,你可以说:“现在它这么生气,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消消气呢?”引导孩子说出消气的方法,越多越好;
3.在与孩子一同想出多种消气方法后,松开气球的口子,让气球泄气,并且对孩子说:“谢谢你的方法,气球现在消气啦!”
亲子小贴士
这个游戏的重点是游戏中要协助孩子自己去思考当“生气”的情绪来袭时,可以怎么做,引导孩子思考情绪管理的办法。要注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鼓励孩子倾诉自己的感受。
我来当爸爸/妈妈 (适合年龄:4〜7岁)
主题:家庭成员的角色扮演
此款游戏主要是让孩子认知他人的情绪,同时练习观点采择的能力,并进一步为孩子形成同理心作好铺垫。在角色扮演中,让孩子能懂得替别人着想,体验父母在照顾他的过程中的心情与劳动的辛苦,从而可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打下基础。
游戏步骤
1.请孩子暂时担任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父母变身成“孩子”,来完成一项日常生活活动,比如吃饭;
2.父母可以撒娇,模仿孩子平时可能出现的一些行为,适当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比如哭闹,将小碗打翻,增加游戏的难度;
3.游戏结束后,跟孩子分享刚才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可以问孩子觉得哪里最麻烦,当时的心情如何等等。
一、前测:地图――探路
运动前,总要做一些热身活动,这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将运动发挥得更好。在一节新课开始之前,我们也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导向,学习的目的性才能更明确,效率才能更高;尤其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让他们有时间去探究、有方向去思考。因此,我们在新课教学前,要有意识地、有方向地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及能力。
比如,“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需要孩子们感知、探究,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于是,我们就围绕关键词“圆”派生出三个分支:“圆各部分的名称”“怎样画圆” “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圆的现象及应用”。在三个分支后,我们又分别设计了第二分支――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字母形式、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可以量一量、折一折);用不同的办法画圆并思考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用圆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用这样的一份思维导图表示教学版块,使教师能够更为细致地为孩子们导学。
二、解疑:锦囊――妙计
知识探究的路上,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时候,孩子们需要我们扶一扶或搭把手拉一拉,他们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扶”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在思维上“拉”他们一把。思维导图就是思维阻塞中最好的解疑方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预设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的困难与疑问,设计合适的锦囊,帮助孩子们解开心中的疑问,一步步接近知识的本质。而思维导图正是锦囊中的妙计,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最切实、最实用的形式。
孩子们在解题时,是有步骤、有层次的,我们可以让他们按分支逐一去思考,展示思维过程。比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一课教学后,有些老师会引用这道题:“从外跳到第3格可以怎样跳?必须要跳到第一格,然后再跳1格或2格。”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有的孩子列出了连线图1―2―3或1―3(上下并列且共用1)。稍后,我出示――如果跳到4格、5格呢?孩子依然还用连线的方法找到了答案。接下来,我直接将数字改为了100格,这时学生已经不可能再用连线的方法了,于是,他们纷纷回头看3、4、5格的图找规律。抛开连线的方法后,也依然找到了答案。由此可见,解题的思维导图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三、发展:阶梯――成长
知识学习的路上,如同拾级而上,一连串阶梯的递增,不仅给孩子带来了美丽的风景,也给孩子思维的发展设置了一定的难度。平台期平坦,不需要用力,但总停滞在原地;跨越期需要抬脚向上、向前,用力的同时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然而,要想更轻松地拾级而上,不能总靠别人的扶持,要学着自己去寻求方法,独自或与同伴合作前行。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方法,就如同给了他一支登山杖,一支助力成长的法宝。
比如,四年级学习运算律时,孩子分别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后来又分别学习了减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这些内容,如果单独呈现,孩子还是能够分辨、计算的,但混在一起了,有些孩子就很难分辨了,更不要谈计算了。这时,我们可以让孩子针对这部分内容,做一份思维导图,之前可以呈现一些样式供他们参考,如发散的树状,带有不同颜色、图画的分支……鼓励孩子用他们喜爱的、简洁的方式,清楚地厘清这些运算律。有些孩子的思维就比较局限,只列举了5种运算律的字母形式;有些孩子将“运算律”作为树根,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作为第一级分支的树枝,又依次派生出第二级分支的树枝――五种运算律和三条性质的文字形式和范例。通过这样的一幅图,孩子将知识点罗列,在对比、举例中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这样一种思维导图的综合性、自主性、创造性更强,更利于孩子思维的整合、创新与发展。